科技发展与管理 概 况 2017年,青岛市科技工作坚持以科技成果转化为主线,全社会研发经费(R&D)投入286.4亿元,占GDP比重2.81% 。全市发明专利申请22492件,同比(下同)增长19.23%;每1万人口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23.92件;PCT(专利合作条约)国际专利申请761件。有国家级孵化器、众创空间等国家级孵化载体129家,居全国副省级城市首位。全年技术合同交易额126.66亿元,增长21.65%。有高新技术企业2039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总数超过1万家。青岛市获批国家首批知识产权强市创建市、国家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体系建设重点城市、国家知识产权综合管理改革首批试点和济青烟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等。 高技术产业发展 2017年,青岛市科技局制订“一业一策”(对未来五年明确发展的每一产业制定针对性的政策措施)行动计划。立项实施重点项目4个,总投资23.5亿元。获批国内首个虚拟现实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引进高端研发机构48家,集聚高端人才4700人,与近1000家本地企业合作,带动仪器仪表、海工装备、航空航天、虚拟现实等新兴产业发展。启动总投资15.7亿元的力神动力电池项目。实施创业创新领军人才计划,累计支持175人。实施青年博士人才专项,支持35岁以下博士开展应用研究,累计立项494个。 培育创新型企业集群 做大高新技术企业群体 2017年,青岛市科技局强化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服务,组织高企培训25场,参训企业3000余家。申报受理由一年一批改为两批,全年申报1342家,上报备案1085家。486家享受高企所得税减免,减免额25.56亿元。 做优科技型中小企业服务 2017年,青岛市科技局落实国家研发费加计扣除由50%提高到75%的优惠政策,享受加计扣除优惠企业897家,加计扣除额35.92亿元。促进共享服务,大型仪器共享平台入网3252台(套),提供服务6500家次。科技文献共享平台收录文献4.7亿条,免费为150家企业建立文献服务站。 做强领军企业创新优势 2017年,青岛市科技局推动大企业融入国家创新发展战略。海尔集团自主研发的智能制造云平台入选国家科技创新2030重大专项方案;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350千米标准动车组“复兴号”上线运营,创造“青岛速度”,牵头承担时速600千米高速磁悬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海信集团在智能交通、智慧医疗等领域引领行业发展。青岛云路先进材料技术有限公司非晶带材研发和产业化国际领先;青岛明月海藻集团有限公司海藻酸盐生物制品产销量居世界首位;青岛昌盛日电太阳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光伏+农业”模式在28个省市推广,建成综合园区100余个。 科技成果转化 强化创业孵化服务 2017年,青岛市科技局累计认定各级孵化器、众创空间332家。孵化器累计入驻企业1.3万家,培育高企230家,上市(挂牌)116家,带动就业7.7万人。孵化载体服务创业企业1万余家次,创客10万人次。开展天使投资对话、创业大赛、项目路演、千帆成长营、技术转移大会等系列活动。 提升技术转移服务 2017年,青岛市科技局创建海外技术转移示范基地,全市涉海技术合同成交额14.99亿元,增长21.77%。创新成果交易模式,进行“互联网+”拍卖,累计挂牌成果4024项,成交466项,成交额8.4亿元。 深化科技金融服务 2017年,青岛市科技局创新股权、债权、担保、保险等融资模式和产品。新组建基金6支,孵化、天使等各类基金总数达30支,累计为227家企业投资8.88亿元。为114家次中小企业提供3.84亿元贷款,累计为462家次中小企业提供15.2亿元贷款。专利权质押保证保险贷款政策范围扩大至全市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累计为78家企业提供2.71亿元信贷支持。 优化知识产权服务 2017年,青岛市20家企业获批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和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获批国家专利战略引导计划项目,与海尔集团同被授予山东省关键核心技术知识产权品牌单位。青岛市获批国家知识产权运营服务重点城市,获国家2亿元支持。开展“护航”“闪电”等专项行动,全年查处假冒专利案件642件。青岛市在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考核中首次居全国副省级城市首位。 强化科技惠民 深化农业科技创新 2017年,青岛市科技局推进农业科技园区建设,青岛西海岸新区获批省级农业高新区。新增国家级星创天地19家,总数30家。入孵企业380家,带动5万余个农户实现创收,800余个贫困户脱贫致富。实施科技特派员工程,推广新技术76项,服务农民41万人次,新选育农业新品种20余个。 加强社会发展科技支撑 2017年,青岛市开展食品有毒有害物质检测系统建设。开展热泵清洁能源工程示范,累计供热150余万平方米,减排二氧化碳4万余吨。支持城市道路空气监控系统开发,实现空气质量数据实时发布。累计推广各类新能源车辆5.4万辆,建成及在建充电设施1.4万个。 加快医疗健康研发创新 2017年,青岛市科技局开展临床研究50余项。实施“海洋生物医药开发计划”,布局研发一、二类新药和生物功能制品30项。推动医联体建设,支持青岛市市立医院与150余家基层医疗机构共建临床医学共享中心,诊疗服务9000人次。创新药物研发取得突破,I类新药“重组人白细胞介素”进入临床,可有效提高肿瘤放化疗患者免疫力;全省首个人用乙型脑炎灭活疫苗进入Ⅲ期临床。 开展科技精准扶贫 2017年,青岛市实施科技扶贫项目30余项,争取中央专项资金1300余万元,带动社会资金7800余万元。开展科技对口帮扶,帮助青岛西海岸新区李家店子村建成该区最大的平菇生产基地。与菏泽市签署扶贫协议、与甘肃省陇南市结对帮扶,在农业新技术推广、科技人才培训等方面开展协作。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2017年,青岛市科技局与市财政局联合制订《关于完善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政策的实施意见》和《青岛市财政局科学技术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印发《青岛市科技创新决策咨询体系建设方案》《青岛市科研院所法人治理结构建设实施方案》等。依托海洋生物医药科技创新中心开展改革试点工作,下放科技项目立项权和资金分配权,涉及专项资金2497万元。 (蓝 洁) 海洋科研与产业开发 概 况 截至2017年底,青岛市有涉海省属以上高校8家、科研院所18家;省部级以上涉海高端研发平台34家,其中国家级7家;有各类海洋科学考察船20余艘,其中千吨级以上大型科学考察船14艘。涉海科研人员5900人,其中涉海院士18人(全职);全市海洋产业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申请量4777件,涉海技术合同成交额14.99亿元。 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提升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影响力 2017年,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构建实验室“大平台、小法人”治理架构,建立理事会管理、学术委员会指导、主任委员会负责的“三会”组织架构。建成全球海洋科研领域最快的2000万亿次/秒高性能科学计算与系统仿真平台、国家级深远海大型科考船队与基础条件共享平台、中国首个海洋数据共享平台和国际认可的海洋创新药物筛选与评价平台。实施“透明海洋”科技创新工程,建成全球最大的“两洋一海”区域(包括马里亚纳海沟在内)定点观测网并持续运行,实现“看得清、查得明、报得准”,有效防止水下国门洞开。实施“鳌山人才”计划,集聚各类科研人员2000人。举办“鳌山论坛”,召开智慧海洋、海洋大数据等31次会议。 推进国家深海基地建设 2017年,“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海龙二号”无人有缆潜水器和“潜龙一号”无人无缆潜水器先后入驻国家深海基地。“蛟龙”号圆满完成大洋38航次科考,历时138天,下潜30次,取得大量珍贵样品与数据。 提升引进院所服务能力 2017年,哈尔滨工程大学青岛船舶科技园建立七大公共服务体系,入园企业105家,注册资本11.4亿元,产值1.4亿元。天津大学海洋工程研究院入驻团队16个,孵化科技企业12家,与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共建联合实验室。 科技攻关取得突破 2017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浒苔绿潮形成机理与综合防控技术研究及应用项目启动。“海水稻”研发领域取得重大突破。2017年9月,中国第一批海水稻在青岛海水稻研发中心出产,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省水稻研究所、青岛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等权威机构对耐盐碱水稻材料和盐碱地改良技术进行测评,在灌溉用水盐度值已达到6‰的条件下,最高亩产量(1亩=0.067公顷)620.95千克,远超预期300~400千克。 完善海洋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 2017年,青岛市以“东谷”(青岛蓝谷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为海洋科技创新源头,以“北城”(青岛高新区国家海洋技术转移中心)为海洋科技转化孵化区,以“西岸”(青岛西海岸经济新区)为海洋科技产业化基地,形成“环湾布局、三城联动”的格局,促进科技成果资本化、产业化。加快国家海洋技术转移中心建设,建设“一总多分”(海洋生物医药、现代海洋农业、海洋船舶、海洋工程等8个专业分中心)海洋技术转移服务体系,创建全国一流的海洋技术转移中心。立足山东面向全国,建设山东省海洋技术转移公共服务平台。汇集全国海洋成果2.5万项,海洋科技成果挂牌379项,征集企业技术创新需求104项,实现技术交易项目37项。全市全年涉海技术合同成交557项,成交额14.99亿元。 发展海洋新兴产业 2017年,青岛市依托涉海龙头企业建设58家国家、省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等创新平台,形成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海洋高科技骨干企业。实施“千帆计划”,加快建设科技孵化器、众创空间和公共研发平台,加快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群体。海洋新兴产业实现增加值340亿元,对海洋经济贡献率9.8%。统筹驻青高校、院所和企业资源,规划建设海洋生物医药、深海与海工装备和蓝色粮仓等3个海洋科技创新中心。青岛海洋生物医药研究院建设海洋生物医药创新中心,实施海洋生物医药集聚开发计划,研发Ⅰ、Ⅱ类新药和生物功能制品30项。 拓展海洋发展新空间 2017年,青岛市积极构建全球协同创新网络。先后与美国伍兹霍尔、英国国家海洋中心、俄罗斯希尔绍夫等国际着名海洋研究机构签订合作协议,参与国际海洋领域大科学计划,在全球布局建设5个海外研究基地,首个海外基地“南半球海洋研究中心”落户澳大利亚霍巴特。发挥青岛开放优势,加强国际机构引进。引进的德国史太白技术转移机构在青岛成立创客学院和孵化器。美国海德能、日东(青岛)研究院等联合成立青岛膜技术国际创新产业联盟,发展海水淡化、污水处理等实用技术。在国内外加快布局建设中—泰海洋生态、中—马耳他海水养殖、中—印尼海洋气候观测等一批国际联合研发机构。建设以海洋船舶、海工装备、核能应用等为特色的科技合作基地。 (蓝 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