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 述 工业运行稳中有升 2017年,青岛市围绕加快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战略目标,实施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经济运行实现稳中向好,转型升级迈出坚实步伐,为推动全市经济总量迈上1.1万亿元台阶提供强有力的支撑。青岛市获批“中国软件名城”创建试点城市,连续两年入围“全国工业稳增长和转型升级成效明显市”。实施《〈中国制造2025〉青岛市行动纲要》和《工业“一业一策”行动计划》,强化生产要素调度保障,全市4434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7716.7亿元,同比(下同)增长12.9%;实现工业增加值3413.2亿元,增长7.5%,增速分别高于全国0.9、全省0.6个百分点,居山东省第6位;主营业务收入增长11.0%,利税增长5.1%,利润增长7.3%,平均主营业务收入利税率达到10.6%,工业稳增长和转型升级成效明显。 产业结构持续优化 2017年,青岛市坚持抓技改、调存量,抓招商、拓增量,滚动推进总投资2488亿元的432个重点项目,中科院轻型发动机、海尔“中央空调4.0”等110个项目竣工投产,2个入选国家工业强基工程项目,4个列入全国工业技术改造升级导向计划,累计完成工业投资3080.4亿元,下降8.2%。其中,技改投资2021.6亿元,占工业投资比重达到65.6%。开展“千企招商大走访”活动,跟踪推进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设计、通用飞机、高端轴承、生物医药等定向招商项目40余个,一汽解放电动卡车等项目签约,上汽通用五菱公司首辆“青岛造”SUV投产,一汽—大众青岛分公司首辆“青岛造”轿车下线,北汽新能源汽车年产将达到8万辆,汽车产业成为全市第7条产值超过1000亿元的产业链。 创新能力不断提升 截至2017年底,青岛市累计培育“中国名牌”68个、“山东名牌”产品644个、“青岛名牌”产品773个,争创全国工业品牌培育示范企业10个,即墨区成为全国消费品“三品”战略示范城市,胶州电力装备产业集群获批全国产业集群区域品牌建设试点;行政认定中国驰名商标141件;累计创建企业技术中心614个(国家级35个、省级146个、市级433个)和43个工业设计中心(国家级2个、省级11个、市级30个)。组织812家企业立项实施技术创新重点项目3117个,研发经费预算总额153亿元,企业数、项目数和研发经费预算分别增长19.6%、35.9%和55.0%,项目达产后预计年增销售收入超过1600亿元,年增利税200亿元。组织评定中小企业“隐形冠军”40家、“专精特新”示范企业279家和“专精特新”产品技术1215个,争创全国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培育企业5个、山东省首台(套)技术装备与关键核心零部件85个,各类国家级创新平台、质量品牌总数居全国同类城市前列。 两化融合再创优势 2017年,青岛市继续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战略部署,成立智慧城市产业(技术)联盟,推进总投资117.9亿元的131个“智慧青岛”重点建设项目,促进网络提速与三网融合,城区、农村光纤接入能力分别超过100兆位/秒和50兆位/秒。举办中国新型智慧城市发展论坛,评选推广2017年智慧青岛建设50个优秀典型案例,引进电信天翼云、百度智创基地、中兴软件基地、腾讯小镇、华为企业云等重大项目。加快“东园、西谷、北城”软件产业园建设,推进清华大数据、浪潮云计算、歌尔虚拟现实等重点项目,全市软件业务收入1870.3亿元。推进实施互联网工业发展行动方案,组织认定互联网工业“555”项目172个,45个企业(项目、平台)入围国家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智能制造等重大试点示范专项,引进中德智能制造创新中心、中国区块链生态联盟。 载体建设加快推进 2017年,青岛市对接全域统筹发展战略,加快推进工业产业集聚区和小企业双创载体规划建设。50个工业集聚区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257家,占全市的50.9%;完成产值11102亿元,占全市的62.7%;实现利润增长10.9%,高于全市增幅3.6个百分点。其中,产值超过100亿元的集聚区29个;累计培育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32个(国家级6个、省级6个、市级20个)。健全完善中小企业三级公共服务体系,创新“互联网+小微服务”模式,滚动培育小企业产业园57个和小企业创业基地42个,累计创建国家级小微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6个,青岛市获“创客中国”创业创新大赛最佳组织奖。 (市经济信息化委) 先进制造业 概 况 2017年,青岛市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坚持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腾笼换鸟”调结构,“凤凰涅盘”促升级,连续两年入围“全国工业稳增长和转型升级成效明显市”,入选山东省唯一、全国第六个“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下同)增长7.5%,高于全国0.9、全省0.6个百分点。 落实省、市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部署,成立制造强市建设领导小组,制定出台《〈中国制造2025〉青岛市行动纲要》,编发《青岛市工业“一业一策”行动计划(2017~2021年)》,召开“青岛制造”推进大会、全市工业发展与招商引资推进会议,滚动推进总投资2488亿元的432个重点项目。其中,110个项目竣工投产,1个项目列入国家工业强基工程支持计划,3家企业和3个项目入选2017年国家工业强基工程重点产品、工艺“一条龙”应用计划示范企业和示范项目。重点培育壮大新兴高端产业,放大工业转型升级基金参股规模至22.5亿元,累计为本地21个项目完成股权投资2.8亿元。开展“千企招商大走访”,跟踪推进40余个高技术制造业和新兴产业项目,一汽解放电动卡车等项目签约落地,集成电路设计、通用飞机、生物医药等项目招商实现突破,推动制造业结构由传统轻工制造业逐步向适度重工、先进制造业发展。全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产值17716.7亿元,增长12.9%,其中代表先进制造业升级方向的电子信息制造业增长16.5%、装备工业增长14.8%。 优化产品结构 2017年,青岛市原油加工量1522.9万吨、集装箱1272.6万立方米、钢材298.1万吨、啤酒158.1万千升、针织服装3.8亿件;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产品快速增长,生产新能源汽车8.1万辆(超过全国新能源汽车产量的10%),空调器1004.5万台、增长37.2%,智能手机2062万部、增长20.3%,子午线轮胎5073.5万台、增长8.8%,环境保护专用设备2284台(套)、增长36.6%,城市轨道车辆1276辆、增长80.2%。高速动车组整车产量占全国份额的56%以上,产能规模居全国前列;建设中的一汽大众华东生产基地、北汽新能源汽车、比亚迪等大项目将带动汽车产业加速崛起。 提升创新能力 2017年,青岛市建设软件载体、双创载体超过1000万平方米。有高新技术企业2039家,增长51%;技术合同交易额超过120亿元,再创历史新高;新引进各类人才13.1万人,累计180万人;高技术制造业实现增加值290.1亿元、增长10.6%,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增加值806.5亿元、增长11.7%,分别高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3.1、4.2个百分点。有中国质量奖1个、提名奖5个,全国质量奖5个、省长质量奖9个,全国工业品牌培育示范企业10家,“中国名牌”68个、“山东名牌”644个、“青岛名牌”880个(其中名牌产品773个),中国驰名商标141件(行政认定),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35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46个、市级企业技术中心433个,市级以上工业设计中心43个,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培育)企业5家、单项冠军产品1个,省制造业单项冠军9家,市中小企业“隐形冠军”40家。 深入推进互联网工业 2017年,青岛市选树互联网工业“555”项目84个,新培育全国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企业14家、国家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2个、国家智能制造综合标准化与新模式项目4个、首批全国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试点示范4个和首批全国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项目、平台)5个,数量均居全国同类城市首位。举办2017年世界互联网工业大会,中德智能制造创新中心和培训中心、中国区块链生态联盟等合作项目签约。以大企业为引领,创建互联网工业青岛模式,加快建设软件定义的智能工厂,发展数据驱动的先进制造,初步构筑起互联网工业平台支撑的产业新生态。海尔集团COSMOPlat平台,以“互联工厂”和互联网平台为依托,形成覆盖全产业链的家电行业生态圈;青岛酷特智能股份有限公司C2M大规模个性化定制引领服装行业发展;特锐德充电网、物联网、互联网“新三网”融合的智能充电服务平台,由卖充电桩向充电、汽车租赁等增值服务转变。 产业集聚成效显着 2017年,青岛市50个产业集聚区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占全市的50.9%,实现工业产值占全市的62.7%。滚动培育小企业产业园57个和创业基地42个;14家企业(平台)获“双创”基地城市示范专项资金8050万元;2个基地被认定为国家小微企业“双创”示范基地,累计6个。加快构建绿色制造体系,承接节能综合协调职责,落实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推进绿色制造体系建设,10家企业获评全省各类节能奖项,2个项目获国家绿色制造系统集成项目专项启动资金支持,4家绿色工厂和38个绿色设计产品入选全国首批绿色制造体系建设示范名单。开展化工产业安全生产隐患大排查快整治严执法紧急行动,青岛市经济信息化委员会会同安监、环保等部门,对全市742家化工生产企业开展拉网排查、评级评价、逐一“过关”,停产整顿222家安全环保“差评”企业,完成中央环保督查迎检任务和省下达能耗强度指标。 产业发展环境良好 2017年,青岛市举办2017年青岛中小企业中外采购投资合作洽谈会、中国(青岛)国际软件与信息通信技术博览会、中国(青岛)国际时装周、世界互联网工业大会和“青岛名牌神州行”系列活动,帮助企业争取技术合作与产品销售订单12亿元,开拓“一带一路”沿线新兴市场,推动国内外产能与装备技术合作。重点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出台技术改造提升行动指南和综合奖补政策,拉动工业技改投资2021.6亿元,占工业投资比重65.6%,增长15.5个百分点。坚持“降、减、增”,优化企业发展环境,制定出台《关于减轻企业税费负担降低财务支出成本的实施意见》(青政发〔2017〕9号),减轻企业负担;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增加有效投入,制定出台《关于促进先进制造业加快发展若干政策》(青政发〔2017〕4号),首次拿出10亿元专项资金,用于支持先进制造业升级发展,支持现有主体“个转企、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以普惠性的产业政策和优良的政策性环境,催生新的市场主体。 (市经济信息化委) 家电电子产业 概 况 主要指标保持平稳增长 2017年,青岛市规模以上家电电子企业完成产值2414.8亿元(本地口径),同比(下同)增长13.5%,高于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平均增长0.6个百分点,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13.6%。完成出口交货值451.8亿元,增长10.3%。主要产品中,生产电冰箱(冰柜)1330.7万台、空调1004.5万台、洗衣机603.4万台、电视机1703万台、移动电话2826.5万部,分别下降4.6%、增长37.2%、下降0.6%、下降19.4%、下降12%。 骨干企业拉动作用增强 2017年,海尔集团、海信集团、澳柯玛集团、青岛乐金浪潮数字通信有限公司分别完成产值(本地口径)923.4亿元、532.6亿元、60.4亿元、56.1亿元,分别增长15%、11.1%、10.9%、3.2%,占全市家电电子产业产值的比重达到65.1%,增长0.7个百分点。在2017年中国电子信息百强评选活动中,海尔集团、海信集团分别居第三名、第七名,均比上年提升一名。 创新驱动引领产业升级 2017年,海尔集团、海信集团、青岛歌尔科技有限公司等3家企业入选2017年(第三届)中国电子信息行业创新能力50强。海尔集团牵头的家电业智能制造创新中心、青岛歌尔科技有限公司牵头的虚拟现实创新中心入选山东省首批制造业创新中心试点。海尔集团以“线性压缩机技术”获2017年度中国专利最高荣誉的专利金奖,另获2项外观设计专利金奖,是本届获金奖最多的家电企业;牵头制定智慧家庭行业首个NB-IoT应用标准,“面向智能家电的物联网安全操作系统产业化及规模化应用”课题成为家电行业唯一获批核高基国家重大专项。青岛海信电器股份有限公司以129亿日元收购日本东芝映像解决方案公司,加速全球战略;扩容硅谷研发机构,开展显示技术、芯片、光通信、人工智能核心技术研究,在全球率先研制成功100G PON光模块技术。 新兴产业发展动能增强 2017年,推进北斗导航产业发展,北斗(青岛)导航位置服务数据中心建成并运营,组织制订青岛北斗导航地基增强系统建设方案,青岛高新区北斗大厦引进北斗导航企业40家。增材制造产业以年平均43%的增速,居全市25个高技术产业第九位。三迪时空集团牵头组建的国际增材制造创新中心及国际增材制造研究院挂牌成立。推进虚拟现实产业发展,青岛(崂山)国家虚拟现实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获批,启动十大虚拟现实研究院建设,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青岛市虚拟现实科技创新中心等重点项目落户。举办国际虚拟现实创新大会,吸引国内外800余家知名企业参会。 (市经济信息化委) 海尔集团 概况 2017年,海尔集团实现全球营业额2419亿元,同比(下同)增长20%;利税总额首次超过300亿元,其中经营利润增长41%。社群交互产生的交易额首次超过1万亿元,增长273%。世界权威市场调查机构欧睿国际发布2017年全球大型家用电器调查数据显示,“海尔”大型家用电器2017年品牌零售量占全球市场的10.6%,第九次居全球首位。“海尔”冰箱以17.7%市场份额,连续10年蝉联全球第一品牌;“海尔”洗衣机以14.6%的全球洗衣机市场品牌份额居首位,创连续9年蝉联全球冠军新高;“海尔”冷柜以20.6%的品牌份额,第七次蝉联全球首位;“海尔”酒柜2017年品牌零售量占全球市场的13.4%,获全球八连冠。2017年9月,通过海尔平台孵化的雷神科技正式挂牌新三板。在Google携手凯度华通明略BrandZTM以及WPP集团公布的“2017BrandZTM中国出海品牌30强”榜单中,海尔集团获评家电类“最具品牌力家电出海品牌”,以572分的品牌力总分居品牌榜第七位。2017年12月21日,世界品牌实验室(World Brand Lab)独家编制的2017年度(第十四届)《世界品牌500强》排行榜发布,海尔集团居第50位,进入世界品牌50强。
2017年9月20日,首届人单合一模式国际论坛在青举行,来自全球的管理学者 共同探讨物联网范式。 (海尔集团供稿) 模式引领,成第三代企业管理模式 人单合一模式成为全球引领的商业模式。(1)人单合一模式激活百年家电品牌GEA。2017年,并购后第一年,GEA收入增幅远超行业,利润实现两位数增长。GEA分为三类7个小微样板(灶具、冰箱、洗衣机、洗碗机、热水器、PTAC、First Build&Giddy.IO),以小微样板切入驱动GEA整体发展,盈利1200多万美元。 GEA开放众包平台FirstBuild,被《福布斯》评为2017年10大发展趋势之一。(2)人单合一模式获全球认可。2017年3月24日,美国《财富》杂志公布2017年全球最伟大的领袖人物榜单,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首席执行官张瑞敏上榜。2017年9月20日,首届人单合一模式国际论坛在海尔冰山之角举行。在本次论坛上,首次发布《以用户乘数为属性指数的物联网范式颠覆互联网范式》理论。全年有1万余名国际管理学家、企业管理者到海尔集团,交流学习人单合一模式的发展与探索成果。2017年10月18日,党的十九大期间,海尔集团党委书记、董事局主席、首席执行官张瑞敏在“党代表通道”介绍海尔物联网时代的两个先手棋,提出“要让中国模式成为最好的模式”。2017年11月, Thinkers50官方网站公布“全球最具影响力50大管理思想家”(Thinkers50) 2017年最新榜单,海尔集团首席执行官张瑞敏继2015年入围该榜单之后再次入围,居第26位。 标准引领,走向世界舞台中心 2017年12月6日,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通过一项建议书,由海尔COSMOPlat(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全球首家引入用户全流程参与体验的工业互联网平台)牵头制定大规模定制模式的国际标准,是首个由中国企业主导制定的制造模式类国际标准。海尔集团的产品不入库率达到69%,即产品下线后可直接送到用户手中,这些产品不需要入库。其中,客户定制比例为51%,消费者定制达到18%。订单交付周期缩短50%,海尔9个互联工厂基本上可实现无灯生产。家电行业经营现金资金占用大约是30~40天,海尔集团做到-10天。全年COSMOPlat交易额实现3133亿元,定制订单量4116万台,成为全球最大的大规模定制解决方案平台。已吸引390余万家企业资源、3.2亿个用户资源注册,链接的智能终端超过2121万个,为3.5万家企业提供转型升级增值服务。作为共创共赢共享的平台,COSMOPlat实现海尔集团自身的转型升级,同时通过交互、设计、采购、智造、物流、服务等七大模块实现跨行业复制。现已在建陶、家居、农业、服装等12个行业,在上海、广州、天津等11个区域进行复制落地,带动区域智能制造升级。COSMOPlat得到国际上的关注,道琼斯市场观察、福克斯电视台、美国广播电台等欧美媒体集中报道,东学西渐,全球制造舞台上首次出现中国模式。 科技创新引领,占高端产品高地 截至2017年底,海尔集团为中国家电领域制定了80%的国际标准提案和国际标准专家,在全球家电行业有专利量3万余件,其中发明专利占比61.8%,是中国家电在海外布局发明专利最多的企业。2017年8月1日,海尔集团推出全球首台“空净合一”的空调新品以及全球首台卡萨帝智慧多温区家用空调。在国内1万元以上高端家电市场,“卡萨帝”产品整体份额达到35%,增长9个百分点。2017年1月9日,在201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海尔集团所辖北京海尔集成电路设计有限公司参与完成的“DTMB系统国际化和产业化的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海尔集团累计14次获国家科技进步奖。2017年11月,第十九届中国专利奖名单公布,青岛海尔智能技术研发有限公司拥有专利权的线性压缩机获中国专利金奖。“海尔”复式双滚筒洗衣机(双子洗衣机)、空调挂机(云鼎空调)获中国专利奖外观设计金奖。2017年红点奖获奖名单在德国发布,海尔集团所辖公司创新研发的S-BOX空气净化器获红点奖最高荣誉至尊奖(Best of the Best),全空间保鲜冰箱、强力波洗衣机、全景抽屉对开门冰箱等13款产品获红点设计大奖。截至2017年底,在产网器超过3100万台,成套智能网器场景超过200个,支持30+品类。在线用户超过5500万个,接入网器设备超过1800万台,网器大数据交互超过4372亿次/天。有将近1000人的核心技术团队在大数据等技术领域工作。 创牌引领,成全球化品牌 2017年,海尔集团海外市场收入占全球总营业额40%以上。2017年5月,海尔俄罗斯冰箱工厂第10万台产品正式下线。在俄罗斯市场,“海尔”三门以上冰箱的销售份额占俄罗斯市场的25%以上,居市场销量首位;“海尔”冰箱高端多门产品占市场销量的48%,居领先地位;“海尔”家用空调占整体份额的12%,市场占有率居首位。在巴基斯坦市场,“海尔”品牌知名度达到99%,整体市场份额和洗衣机、空调产品份额均居首位;全年“海尔”冰箱实现销售额3.5亿美金,增长69%。 履行企业社会责任 (1)关爱儿童健康成长,塑造美丽心灵。截至2017年底,海尔集团累计投入9800余万元,援建希望学校266所(含希望小学265所、希望中学1所),覆盖全国26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是团中央希望工程中捐建希望学校最多的中国企业。2017年5月31日,海尔专卖店“少年梦想家”公益行暨集团2017年海尔希望小学援建仪式于胶州市洋河镇举行。2017年,海尔集团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爱生学校社会情感学习项目继续开展。启动制作第二部《海尔兄弟》动画片。(2)创新精准扶贫模式,带动乡村振兴。2017年,海尔集团探索乡村社群生态建设,以诚信为基石,以健康水站触点为切入,创建最大的农村社群生态平台,助力乡村振兴。创建“乐家诚品”“小顺管家”两个主要品牌,实现村村都有1个小顺管家,通过日日顺并联相关生态资源方,在“三农服务”“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和“智慧服务”四大领域,构建乡村社群美好生活生态圈。截至2017年底,日日顺健康平台的触点网络覆盖2万余个村,服务2000万个农民,同时提供2万余个农民创业机会。 (李 皎) 海信集团有限公司 概况 2017年,海信集团有限公司实现销售收入1110.65亿元,同比(下同)增长10.7%。其中,海外收入284亿元,增长21.31%。实现利润总额82.35亿元,增长13.26%;实缴税金84.1亿元,增长25.04%。“海信”电视机连续14年居国内占有率首位,冰箱居国内排名第二位,空调居国内第四位,智能交通连续9年居国内排名首位,接入网光模块产品连续7年居全球排名首位,商业POS机连续12年居国内首位;“海信”医疗精准手术系统和医学显示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国际市场开拓 2017年,海信集团有限公司获中国外文局颁发的“最佳海外形象企业”称号。国际营销公司战略客户销售收入增长43%。其中,南非市场“海信”电视销售量占有率、冰箱销售额占有率均居首位;大洋洲市场“海信”电视、冰箱销售量占有率均居首位;北美市场“海信”产品销售收入109亿元,增长47%;日本市场“海信”产品销量增长76%,销售收入增长65%。2017年11月,海信电器公司收购东芝TVS公司。 技术创新 2017年,海信集团有限公司的“海信”电视机继续保持行业领先,互联网电视用户超过3000万个,国内日活跃量1100万个。空调公司在风道技术、湿度控制和智能化等核心技术方面实现超越,销售收入增长42%,利润增长138%。通信公司的A2及A2Pro系列双屏旗舰手机和H10系列手机产品得到用户认可,产品NPS(净推荐值)增长14.3个百分点,中高端产品收入占比78.7%。冰箱公司整机静音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自主研发、全球首创的“海信”三筒洗衣机获2017年国际消费电子展“全球产品设计创新金奖”。海信日立空调系统有限公司突破“低环温高水温供热热水系统”等关键多联机技术,为国内首个接入苹果公司HomeKit的中央空调品牌,收购约克中国多联机业务;全年销售收入增长43.1%,利润增长28.2%。海信智慧家居产业初具规模,智慧家居系统的可接入品牌数及产品品类数居国内领先水平。海信集团有限公司承担国家发展改革委“智能家居终端产品开发及运行场景示范平台”项目,建设首个国家级智慧家居平台并获资金支持7000余万元。海信网络科技公司推出的智慧心脏1.0产品在行业内首家实现城市信号无人调优,与北京大学联合申报的《高效视觉特征分析和压缩关键技术》项目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海信”接入网光模块产品被工信部评为中国制造业单项冠军产品。海信医疗公司研发的CAS2.2人工智能应用技术获2017年青岛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推进激光电视新产业 2017年,海信激光公司在技术、产品、供应链和市场拓展上快速推进。建立红色激光器模块的自主制造能力,完成小型化光源等新技术的储备;7900UA系列增加88、80英寸(1英寸= 2.54厘米,下同)产品;开发出第四代激光电视L6/S6系列产品;研发双色激光光源产品和中等尺寸激光电视产品。中怡康数据显示,2017年,85英寸及以上“海信”激光电视机市场销售额占有率56.4%,80英寸及以上占有率为43.1%。拓展“海信”激光电视机国际市场。“海信”100英寸4K激光电视机在美国市场上市销售。 体育营销 2017年4月,海信集团有限公司签约赞助第二十一届世界杯足球赛,是“世界杯”设立近100年来首个中国消费电子品牌赞助商,是2016年欧洲杯、2018年世界杯中国企业唯一两大国际足球赛事的赞助商。 倡导“工匠精神” 2017年,海信集团有限公司工会组织相关部门及公司完善技师激励培养管理办法,建立技师工作站13个。评选出高级技师10人、技师63人,有2名技师获“青岛市首席技师”称号。海信集团有限公司获山东省职工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创新型班组、创新能手奖、劳模创新工作室等称号。 (宋敬敬) 澳柯玛控股集团 概况 2017年,澳柯玛控股集团主营冰箱,冰柜,商用制冷、生物冷链、超低温设备和装备,电动车,生活电器等产品;实现营业收入99亿元、利税2.25亿元;“澳柯玛”冷柜产品蝉联中国冷柜品牌口碑榜榜首,“澳柯玛”品牌价值285.79亿元。 管理创新 2017年,澳柯玛股份公司组建完成研产销一体化的事业部组织架构,确立六大事业部及4个独立公司、3个营销渠道和5个平台,明确各产业发展的责任主体。发挥白色家电VCT统一的订单管理职能,针对家用、商用两大系列产品和国内、国际两大市场,统筹安排生产,订单履约情况显着提高;调整对独立经营单位的考核办法,加强对产业链整体收入、利润的考核,提升团队凝聚力。以产销协同为主线,围绕市场需求,实施“T+N”订单交付模式,各单位都明确各自的“N”,推动澳柯玛股份公司由库存式生产模式向“T+N”的订单式交付模式转变。 技术创新 2017年,澳柯玛股份公司完成12个品类200余个型号的新产品开发,其中原创产品20项。获各级科技奖项16项。市技术创新项目立项25项,8个项目经过市级评价,其中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国际先进水平各4项。申请各类专利116件(含发明专利28件),授权102件(含发明专利22件)。完成冰箱、冷柜、洗衣机、空调、厨电和热水器等六大系列智慧产品的开发,构建Ai-Smart智慧家电生态圈,为用户智能家居生活提供全套解决方案。专注于冷柜产品的原创引领,推出行业首台智慧风冷无霜冷柜,引领家用冷柜向高端化发展;金钻系列冷柜、-40℃低温智酷系列冷柜专注用户需求,通过新材料应用、功能提升,树立起“澳柯玛”高端冷柜的品牌形象。注重用户需求,加强冰箱产品升级,开发全容积段产品,形成高端、差异化的风冷冰箱产品线,其中德式五门智慧冰箱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中式五门冰箱在行业首次实现-40℃深冷速冻,延长了食材保鲜时间。加快空调、洗衣机产品的结构调整,推动产品向高端化转型,重点研发滚筒洗衣机和高端变频空调,推出智慧变频滚筒洗衣机、全方位0.1℃精控静音空调,形成系列化的空调、洗衣机产品线。专注消费升级,采用智能技术引领厨电产品升级。排油烟机实现由智能蒸汽清洗技术到双风轮双进风智能蒸汽清洗技术的更新迭代,实现23立方米/分钟的行业最大排风量,开发行业领先的具有HMI智能人机交互技术的油烟机,实现排油烟机的智能化。电动汽车开发优化警车系列产品,在功能配置、外观设计等方面居行业领先地位。商用制冷开发AI智能视觉识别自动售卖展示柜、RFID自动售卖展示柜、直冷无霜冷冻柜、热气融霜风幕柜等高端差异化产品。医用冷链以智能、低温为研发方向,开发完成-86℃智能低温保存箱。疫苗冷链开发完成元冰箱产品并通过了世界卫生组织的PQS认证。专用汽车通过国家生产资质验收,开发完成轻量化水平在行业处于领先地位的多款冷藏车。自动售货机开发新型饮料机和智能机器人冰激凌机。 营销创新 2017年,澳柯玛股份公司推进网络建设工作,在国内市场新增客户576家、网络5143家,在国际市场新增品牌代理商10家,自主品牌收入达1亿元。创新销售渠道和业务模式,中标国家援外项目6项,开发“澳柯玛+”跨境电商运营模式,与eBay、亚马逊等运营平台实现产业利益一体化。2017年12月,澳柯玛股份公司赢商汇平台上线,形成官方商城、微商城、线下店等三店一体的O2O营销体系,通过将合作伙伴及用户资源与智慧家电及社会资源互联,实现平台与用户的交互,实现线上线下的融合。加强传统媒体的品牌传播和新媒体作用,提升网络声量,通过直播平台对“澳柯玛”超低温冰箱援藏项目进行全程播报,微博互动话题总阅读量超过5.4亿次,微信公众号全年推广图文400余篇,塑造“高端食材保鲜专家”形象,提升“澳柯玛”品牌影响力和美誉度。加强商标注册保护,国内外新注册商标62件。打击侵权行为,对近似商标进行异议、无效宣告30余件。 重点项目建设 智慧冷链产业园位于青岛中德生态园,总体规划30公顷。其中,一期工程规划8公顷,投资约5.38亿元,建设面积约10万平方米,建设商用冷链生产线2条,日产能可达6000台。信息产业园项目位于崂山区,占地8.14公顷,总建筑面积37万平方米,主要规划建设大数据运营中心、智能技术研究中心、仿真设计中心、工业软件研发中心、科学仪器仪表创新园、国家级科技孵化器、国家级创客空间、科技人才公寓等八大功能区。新能源专用车项目位于青岛西海岸新区,首期投资2.75亿元,年产电动物流车和电动冷藏车5000辆。 (吴慧英) 啤酒工业 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经营概况 2017年,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简称“青啤公司”)实现啤酒销量797万千升,同比(下同)增长0.6%;实现营业收入262.77亿元,增长0.7%;实现净利润13.8亿元,增长25%;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2.63亿元,增长21.0%。 市场营销 2017年,青啤公司开拓国内外市场,加快建设“沿海沿黄”基地市场战略带,致力构建完善立体化、结构化、层次化的全国市场战略布局。在传统优势市场及工厂所在地市场,依托现有生产基地充分发挥产销协同效应,以厂商协同运营为支撑创建具有品牌影响力、盈利能力和市场占有率的基地市场圈;面向新区域市场、新消费群体和新兴消费渠道,根据市场布局聚焦资源投入,借助品牌和产品的组合优势,提升市场营销运作和市场掌控能力,开辟新的增量增利空间。结合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不断拓展国际市场。发挥品牌和品质优势,开展“青岛”啤酒全球品牌推广活动,以“高品质、高价格和高可见度”创建提升“青岛”啤酒的高端品牌定位和产品形象。全年青啤公司在海外通过赞助演唱会、音乐节等音乐营销及赞助体育赛事、美食营销等多种方式,在42个国家举办品牌推广活动460场次,提升品牌活跃度,为消费者提供最佳的品牌和产品体验;利用全球主流社交媒体网络平台扩大品牌传播,开展线下和线上相呼应的推广活动,吸引更多消费者参与互动,借助品牌势能辐射周边市场,拉动销量增长。2017年,“青岛”啤酒出口国家超过100个;销量超过10万千升,增长17.5%;成为青啤公司海外市场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举办“全球举杯共分享”活动,提升品牌国际影响力。 品牌传播与推广 2017年,青啤公司继续推进实施“青岛啤酒主品牌+崂山啤酒第二品牌”的品牌战略,通过“四位一体”(品牌传播、产品销售、消费者体验和粉丝互动)的品牌传播模式,围绕体育营销、音乐营销、事件营销拓展与消费者的互动交流渠道,提升“青岛”啤酒国际化、年轻化、时尚化的品牌新形象。“青岛”啤酒以1297.62亿元的品牌价值连续14年蝉联中国啤酒行业首位,所辖“崂山”啤酒、“汉斯”啤酒以及青岛啤酒博物馆分别以205.66亿元、135.37亿元和60.18亿元同时上榜。“青岛”啤酒成为连续八年唯一入选《世界品牌500强》的啤酒品牌。 创新营销模式 2017年,青啤公司推进完善“大客户+微观运营”营销模式,以利润和市场占有率为导向,围绕“产品、价格、渠道、促销”优化运营策略,依托覆盖全国主要市场的销售网络加强市场拓展和渠道开发,培育公司战略经销商,完善分销网络,强化终端运营。通过产品线结构持续优化,着力提升听装啤酒及高附加值产品的销售占比;通过加强细分渠道推进、拓展渠道发展宽度,快速拓展夜场、KA(重点客户)、桶啤、电商等现代渠道并下沉到终端,提升对市场渠道和市场终端的管理能力。同时,持续优化费用投入,严格管控费用使用、核销及兑付流程,强化市场核查力度,提升促销费用有效性管理和营销效率。探索并实践“互联网+”的营销模式创新,在行业内率先构建“网络零售商+官方旗舰店+分销专营店+官方商城”的电商渠道体系,上线移动端“青岛啤酒微信商城”“APP青啤快购”,建立“电商+门店+厂家直销”的立体销售平台,多渠道满足移动互联时代消费者的购买需求和消费体验。 新产品研发与创新 2017年,青啤公司应对啤酒市场消费结构升级的新趋势,实施创新驱动发展,依托国内一流的研发平台加快产品结构优化和战略性新产品、新特产品研发,开发上市“经典1903”“全麦白啤”“原浆”“皮尔森”“青岛啤酒IPA”等新特产品;加快向听装啤酒和精酿产品等高附加值产品的转型升级,以更加完善的产品品类和品种结构组合创建主流产品和新特产品的差异化竞争优势,推动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相适应、引领消费趋势,实现盈利能力的提升。全年青啤公司主品牌“青岛”啤酒实现销量376.5万千升,其中“奥古特”“鸿运当头”“经典1903”“纯生啤酒”等高端产品实现销量162.5万千升,保持在中高端产品市场的竞争优势。 管理提升 食品安全及产品质量管理 2017年,青啤公司通过源头严防、过程严管、产品监控全覆盖等举措确保食品安全。建立严密的物料风险管控机制,实施多维度供方质量管理;建立标准化的质量安全管理模式,完善质量控制查核评价表;提升专业人员品评技能,品评培训全面覆盖工艺人员、关键岗位操作人员,国家评委数量占总量的40%,居行业首位。建立科学有效的市场监控系统,产品监控覆盖所有工厂所有品类。围绕申报第三届中国质量奖活动,总结提炼“青岛啤酒双叠加三解码”质量管理模式(双叠加是指“基础质量+特色质量”的质量目标,三解码是指通过消费需求解码、产品解码和工艺解码,把消费者模糊的、感性的、个性化的不同喜好,解码成精确的、理性的、标准化的生产工艺流程,生产出充分满足消费者需求的产品)。青啤公司获第三届中国质量奖提名奖。 安全环保管理 2017年,青啤公司所辖6家工厂投资2700余万元,淘汰燃煤锅炉13台。在废物资源化利用方面,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3R原则,实现资源回收最大化、节约最大化和资源利用最大化。产生的副产品及可利用废物全部回收,综合利用价值提升8.9%。2017年,青啤公司在全国的67家工厂接受各级环保检查277次,均通过安全环保监察,青啤公司连续9年获山东省安全生产先进单位称号,所辖49家单位获各级政府安全环保表彰118项。 (段 萌) 卷烟工业 山东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青岛卷烟厂 概况 2017年,山东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青岛卷烟厂(简称“青岛卷烟厂”)生产卷烟96.64万箱。其中,一、二类卷烟6.74万箱,比上年(下同)增长52.4%;“泰山”品牌48.92万箱,增长16.7%。完成工业总产值103.81亿元,增长1.6%;实现税金69.04亿元,增长3.8%。企业创优对标指标水平稳中有升。根据国家烟草专卖局公布的2017年上半年卷烟工厂对标指标结果,青岛卷烟厂15项对标指标均优于行业平均水平,其中8项进入行业前10名,2项达到行业先进水平,指标综合水平居行业前列。 “大营销”工作 2017年,青岛卷烟厂负责青岛、烟台、威海、日照、临沂等5个区域42个县(市、区)市场。销售鲁产卷烟56.91万箱,增长7%;市场份额49.8%,增长2.6个百分点。销售“泰山”品牌43.56万箱,增长14.3%。鲁产卷烟单箱批发额1.93万元,增长5.3%。围绕山东省加快推进烟草产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加强多方工作衔接,实现“泰山”品牌结构提升。 质量管理 2017年,青岛卷烟厂加强生产、设备、供应、仓储等各项管理,推进控制指标向控制参数转变、结果控制向过程控制转变、人工控制经验决策向自动控制科学决策转变,持续提升卷烟加工质量保障水平。加强卷包效能提升工作,降低烟支重量标偏和质量缺陷频次,稳步提升日均产能,节约材料消耗。加强材料进货把关,实施仓储质量监控,保障产品质量安全。深化烟叶仓库清洁仓间建设,做好烟叶提质养护,虫情控制稳定。实施年度六西格玛改进项目21个。推行工艺技术标准设计管理精细化,确保产品质量稳定。 精益管理 2017年,青岛卷烟厂深化精益管理,开展科技项目、QC攻关、小改小革、合理化建议等群众性创新活动,2项成果获山东省企业管理优秀应用成果一等奖,青岛卷烟厂获全国质量管理小组活动优秀企业称号。组织实施精益课题研究,精益课题获山东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有4项精益课题成果在山东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现场交流会发布交流。构建能源目标全过程管控闭环,实现能耗说得清、控得住。严格原辅材料定额管理,嘴棒、盘纸、商标、条盒单耗指标水平居山东省内4家卷烟厂前列。推行烟叶“远程直供”工作,节约物流运输费用。开展岗位及绩效考核工作,保障重点目标任务落实。学习新版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完善体系建设。落实“应招尽招,真招实招”,实现招标采购全覆盖。做好“两项工作”平台维护,规范项目网上运行。 设备技改项目 2017年,青岛卷烟厂探索生产设备健康评价模型,创建卷包设备标杆机台。创新国产卷包设备样机验收方式,2017年6月,两组样机分别以94.3%和93.8%的运行效率通过设备验收。异型烟加工区项目通过总体竣工验收。新型烟草制品装备工程研究中心项目进入初步设计及概算编制阶段。稳步推进“一卡通”系统项目。 安全管理 2017年,青岛卷烟厂强化安全管理,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开展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双体系”建设,通过青岛市验收,获山东省安全生产月优秀组织单位称号。牵头组织《烟草加工企业粉尘防爆安全规程》编写修订工作。完善应急预案,落实应急管理责任。深入排查隐患,举一反三,落实整改,实现无重大责任事故目标。 (蔡晓冬) 颐中烟草(集团)有限公司 概况 截至2017年底,颐中烟草(集团)有限公司(简称“颐中集团”)总资产34亿元,有职工2939人。2017年,实现营业收入22.9亿元、利税2.2亿元。 新型烟草制品与装备 2017年8月,成立青岛颐中科技有限公司,加快推进新型烟草制品与装备工作。6款装备具备销售条件,其中电子烟雾化器多功能一体机通过烟草行业科技成果鉴定,口含烟小袋入盒包装机在上海新型烟草制品研究院生产运行,湖北、湖南、贵州等中烟工业公司订购其中部分装备。“两用型”电子烟重大专项开创行业跨界产品新品类,确立6个技术方向并展开攻关,围绕核心技术申报专利18件。 科技创新 2017年,颐中集团继续推进三级技术中心创建工作,新增授权专利52件,结题验收科技项目12项并推广应用。新华包装公司被认定为潍坊市企业技术中心,依托青岛实业公司技术中心启动山东中烟公司技术中心烟用香精香料分中心建设工作。围绕烟草行业重大专项工作,与多家行业内单位、专业科研院所建立合作交流平台。机械公司成果获评中国烟机工业QC成果发布三等奖;潍坊实业公司成果、卷材分公司项目分获山东中烟公司QC成果发布会、优秀六西格玛项目交流会一等奖。 绿色发展 2017年,颐中集团加强清洁能源的应用推广,新华包装公司与新能源企业合作开发厂房屋面光伏发电项目,总装机容量2兆瓦。搭建颐中集团能源管理服务平台,建立中介服务机构供应商库,组织黎马敦公司、潍坊实业公司和新华包装公司启动能源审计。深入开展节能减耗工作,全年颐中集团纳入统计的12家企业累计发生能耗费用3638.84万元,同比(下同)下降3.51%,单位能耗下降3.67%。 (潘 华) 纺织服装·食品饮料业 纺织服装业 概况 2017年,青岛市纺织服装产业应对外需不振、内需放缓等不利因素,实施“三品”战略,积极应对市场需求新变化,总体呈现平稳发展。截至2017年底,全市有规模以上纺织服装企业456家;实现工业总产值1179.9亿元,同比(下同)增长6.5%;完成出口交货值231.2亿元,下降6.3%。 产业集聚效应显现 2017年,即墨中国针织名城、即墨中国童装名城、即墨蓝村中国制鞋基地、胶南王台中国纺机名镇、胶州李哥庄中国制帽之乡等一批国家级特色产业基地的市场竞争力和行业影响力不断增强,形成针织服装、童装、鞋帽、纺机等特色产业,部分行业和品牌居全国和世界前列。 培育产业新动能成效显着 2017年,青岛市扶持时尚创意产业园区发展,童装小镇、纺织谷、东方时尚中心、国际服装产业城等重点园区引进相关企业500余家,成为服装设计业转型升级新引擎。即发集团的高吸液型壳聚糖医用敷料生产技术、超临界二氧化碳无水染色技术和智能服装居行业前列;青岛酷特智能股份有限公司的智能C2M工商一体化商业模式去除渠道商、代理商等中间环节,为客户提供高性价比的定制产品和服务,重塑制造端的源头价值。 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推进 2017年,贯彻《青岛市人民市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消费品工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的实施意见》(青政办字〔2016〕137号),针对纺织业、服装服饰业、纤维制造业和皮革业等重点行业分别制订“一业一策”,为服装设计业发展提供精准政策支持。即墨区服装产业引擎效应持续放大,被工信部评为国家消费品工业“三品”战略示范城市;“东方时尚中心”被工信部评为第二批纺织服装创意设计试点示范园区(平台),12家服装企业被评为山东省“三百工程”示范企业,3家服装企业被评为2017年度青岛市消费品工业“三品”示范企业。 (市经济信息化委) 食品饮料产业 概况 2017年,青岛市食品饮料产业贯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工作部署,企业在转型升级、结构调整中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保持全行业平稳健康发展,主要经济指标保持稳定增长,在消费品工业中起到“稳定器”的作用。 各项指标完成情况 2017年,青岛市食品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现行价格,下同)1908.85亿元(不包括烟草制品业),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10.77%。其中,农副食品加工业完成1377.97亿元,比上年(下同)增长9.66%;食品制造业完成338.96亿元,增长14.15%;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完成191.92亿元,增长3.08%。实现销售产值1942.88亿元,占全市工业总销售产值的11.15%。其中,农副食品加工销售产值1343.21亿元,增长10.15%;食品制造业销售产值326.65亿元,增长10.89%;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销售产值273.02亿元,增长7.92%。完成出口交货值285.21亿元,占全市工业实现出口交货值的13.54%。其中,农副食品加工业完成244.81亿元,增长4.03%;食品制造业完成32.51亿元,增长3.65%;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完成7.89亿元,增长11.16%。 食品饮料产业规模稳步扩张 截至2017年底,青岛市有规模以上食品工业企业569家。其中,农副食品加工企业421家,食品制造业115家,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33家。食品饮料产业工业总产值1908.85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企业工业总产值的10.77%,从2017年经济运行主要数据上看,全市食品工业经济形势稳健,出口业务稳步增加,全年全市食品工业出口交货值285.21亿元,占全市工业实现出口交货值的13.54%。 食品工业发展趋势 2017年,青岛市食品饮料产业中仍是农副食品加工业占主导地位,深精加工和高附加值产品偏少、全国性大众消费品牌较少、市场竞争和食品安全压力大等,是制约食品产业链转型发展的主要问题。食品工业经济运行应对《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的实施、劳动力成本不断升高、汇率波动、环保支出等不确定因素,食品产业压力巨大。随着国家“三品”战略实施、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新型城镇化建设以及二孩政策全面落实,将推动食品饮料消费加快增长。 (市经济信息化委) 青岛饮料集团有限公司 概况 2017年,青岛饮料集团有限公司主营业务收入4.83亿元,创历史新高,同比(下同)增长8%;“崂山矿泉水”品牌价值升至127.45亿元,成为世界品牌实验室“中国品牌500强”中品牌价值提升最大、最快的企业,入围亚洲品牌500 强;“华东”葡萄酒品牌价值以40.36亿元首次进入中国品牌500强,集团整体品牌价值居青岛市国有企业前列。2017年6月,“崂山矿泉水”和“华东”葡萄酒成为上海合作组织秘书处指定用水、用酒。 管理创新 2017年,青岛饮料集团有限公司推进崂山矿泉水临沂生产基地的建设;与吉林延边大森林天然矿泉水有限公司、云南华夏阳光地产有限公司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共同开发当地优质水源;与故宫博物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在品牌培育、文化交流、产品销售等方面展开合作;与鲁信文化、青建集团达成共识,在品牌营销、产业基金、资本运作方面开展务实合作;协同兴业银行青岛分行设立“崂山古冰川遗迹保护基金”;成立“崂山矿泉水开发基金”,主攻优质饮料产品的研发,主打中高端消费市场,研发投产酒水新品10余款。“崂山矿泉水”创日发货量8.6万箱和5.2万桶的历史最高纪录,产品销量在北京、上海等高端市场增长150%以上,山东省外其他市场增长80%以上。 品牌创新 2017年,青岛饮料集团有限公司在市档案局的支持下,通过查阅考证国内外大量珍贵的文史档案资料,将“崂山矿泉水”的品牌历史元年追溯到1900年,改写了青岛市现代消费品工业的历史,也将中国第一瓶矿泉水的历史向前提了一个世纪。崂山矿泉水成为“辽宁号”航母首次赴港舰载用水、国际标准化论坛指定饮品,与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中国篮球协会、清华大学、中国银行、平安集团等建立合作,确立“崂山矿泉水”品牌的高端定位。 营销创新 2017年,青岛饮料集团有限公司围绕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在新加坡、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南非等国家成立办事处7 个,成立香港公司和“一带一路”合资公司新开发柬埔寨、澳大利亚、美国等新市场,出口量增长30%以上,继续保持“中国出口第一水”地位。华东百利酒庄连续举办干白节、采摘节、新酒节等主题活动并承接承办多场重要活动。华东百利酒庄的“珍藏莎当妮”干白葡萄酒再获中国优质葡萄酒挑战赛质量金奖。 服务创新 2017年,青岛饮料集团有限公司运用新技术手段创新服务方式,创新服务模式,提升服务效率。在全市率先推广应用新能源电动货车,首批投放100辆,应用于全市100余家配送中心,减少传统燃油货车的使用数量,减轻城市交通拥堵。与寿光蔬菜产业控股集团等多家知名消费品企业达成协议,使“96656服务系统”从只配送桶装水扩展到酒水、饮料和生鲜食品,扩大服务范围,解决城市“最后一公里”配送难题,加强民生供给保障。 (韩 毅) 青岛于家酒业有限公司 概况 青岛于家酒业有限公司成立于2006年3月,位于青岛市城阳区夏庄街道寺后社区;2015年3月,在胶州市九龙街道建设青岛九龙醇酒业有限公司。青岛于家酒业有限公司起源于清代嘉庆二十年(1815年),于 2008年通过整合公司旗下的“崂山于家酒”“寺后老烧锅”“老机场白酒”等品牌资源形成规模经营。截至2017年底,青岛于家酒业有限公司占地面积1.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投资超过1000万元,有固态发酵池40个,年产清香型白酒300吨;有职工36人。所辖青岛九龙醇酒业有限公司占地1.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有固态发酵池94个,1000平方米地下恒温酒窖1座,年产白酒380吨;有员工32人。
青岛于家酒业有限公司“小烧锅酒”生产场景。(青岛于家酒业有限公司供稿) 生产与经营 2017年,青岛于家酒业有限公司将选料、制曲、发酵、蒸馏、接酒、封坛、窖藏等十几道工序依古法操作,选取崂山天然泉水和传统器具,酿制的白酒口味更加纯正;研发推出60度小米酒、芝麻香酒、“双轮”酒及樱桃酒、桑葚酒、杏酒、草莓酒等10余种养生酒品;针对市场消费群体,推出个人订制婚宴酒、寿辰酒、宝宝宴酒等。青岛九龙醇酒业有限公司主营“老机场白酒”,全年定制、储存白酒2万千克。通过品质优化、产品创新,销售区域拓展至北京市、上海市、天津市和河北省、山西省、河南省、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等,远销东北亚、南亚、东南亚、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青岛于家酒业有限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200万元、利税380万元,青岛九龙醇酒业有限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800万元、利税246万元。 企业文化建设 2016年,青岛于家酒业有限公司的“寺后老烧锅白酒传统制作技艺”被列入青岛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17年,青岛于家酒业有限公司与所辖青岛九龙醇酒业有限公司在生产车间外围以玻璃幕墙设置文化长廊,设有现场品酒单元,游客可近距离观摩酿造生产过程,直观体验传统酿造文化;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由老一代传承人每月一次为全体员工作技艺培训讲座;设立文博单元,展示石碾、酒坛、运输工具等传统工具;制定企业文化发展纲要,秉承“先做人,后做酒;以诚信为本,以质量为先”的经营理念,创建企业核心价值观念。因坐落于青岛九龙醇酒业有限公司厂区内的九龙泉而衍生的“九龙泉传说”被列入青岛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青岛于家酒业有限公司以祖传技艺、古法纯粮食酿制及规范化管理被纳入山东省工业旅游示范点。 (于同刚) 石油化学·橡胶工业 青岛海湾集团有限公司 概况 截至2017年底,青岛海湾集团有限公司总资产166亿元,在岗职工2600人,主要控股企业包括青岛海湾化学有限公司、青岛海湾精细化工有限公司、青岛碱业发展有限公司、青岛海湾索尔维化工有限公司、青岛海达控股有限公司和青岛海湾液体化工港务有限公司等。两个园区经济运行呈现提质增效、积极向好态势。(1)黄岛董家口园区:青岛海湾化学有限公司氯碱装置实现连续满负荷运转,烧碱离子膜直流电耗2056千瓦时/吨;氯乙烯装置仅用半年时间实现达产稳产、消耗达标,是国内同行业首次;聚氯乙烯装置吨单体消耗达到性能考核值1.002吨,日产量近800吨,各项指标均达到行业先进水平。烧碱、聚氯乙烯产品供不应求,特别是聚氯乙烯凭借质量和成本优势,投放市场后短时间内就获得用户认可,在市场上已替代美、日等国进口高端产品。偏硅酸钠事业部挖掘装置产能并以自主品牌开拓市场,五水偏硅酸钠国内市场占有率提至25%、零水偏硅酸钠达到60%以上。热电装置运行稳定,吨蒸汽煤耗149千克,自发电4250万千瓦时。海湾港务液体化工码头获正式港口经营许可,全年接卸烧碱、乙烯、二氯乙烷等原料产品86船次,完成吞吐量51.6万吨。(2)平度新河园区:青岛海湾精细化工有限公司对双乙烯酮、二乙芳胺等重点装置优化运行,双乙烯酮产品纯度稳定保持在98%以上;二乙芳胺装置实现连续化生产,达到设计产能;苯胺黑装置产能和产品质量稳步提升,染料装置完成多品种多批次的生产任务;热电装置保障园区及外供,吨蒸汽煤耗152千克,蒸汽商品量29.75万吨,自发电4250万千瓦时。硅酸盐事业部硅胶产品主攻国内外中高端市场,出口量大幅增长。青岛碱业发展有限公司完成氯化钙销售量8.9万吨、硫酸钾8.1万吨、小苏打6.1万吨。青岛海达控股有限公司在国家级胶州经济开发区多产业融合发展,房地产、投资、物业及市政园林工程的经营规模及盈利水平不断提升;适时盘活存量资产,转让海达伟业公司股权实现投资收益11.2亿元。青岛海湾索尔维化工有限公司加强内控管理,扩大产品出口,实现利润增长260%。 项目建设 2017年,青岛海湾集团有限公司两个园区搬迁项目完成投资23.22亿元,累计97.72亿元。(1)黄岛董家口园区:青岛海湾化学有限公司苯乙烯项目建设加快推进。热电联产项目新建一台130吨/小时锅炉,用时11个月,于2017年12月正式并网供汽,为苯乙烯生产提供用汽保障。青岛海湾液体化工港务有限公司完成芳烃储罐、球罐等仓储罐区工程,已具备验收条件。(2)平度新河园区:青岛海湾精细化工有限公司3万吨/年双乙烯酮扩产项目和1.5万吨/年二乙系列扩产项目均进入设备安装阶段,3万吨/年甲乙酯扩产项目已开始组织试车调试,1万吨/年分散染料项目完成配套罐区及废酸浓缩装置工程建设,13.6万吨/年泡花碱项目已竣工并具备试车条件。青岛海湾新材料科技公司承接为青岛市区域配套的“固体废物综合处置利用中心”项目,完成一期EPC招标,现场土建工程、设备订货符合预期进度。(3)老城区企业安全拆除工作顺利推进,青岛碱业发展有限公司完成部分设备资产转让、成品仓库迁移,实现资产处置价值最大化和资源再利用;青岛海湾精细化工有限公司(原青岛双桃精细化工有限公司)北厂区完成有效资产处置,并与市北区政府达成土地收储协议,土壤修复工作全面展开。 安全环保 2017年,青岛海湾集团有限公司组织各类安全检查36次,跟踪落实整改隐患162项;强化安全培训,补充完善安全考试题库题目近5万道,全年共计10250人次参与培训学习,考试合格率96.6%;夯实安全基础管理,专项出台加强关于危化品存储、劳动保护、劳动纪律等方面的管理规定。集团所辖企业推进HSE体系建设、安全标准化建设,加强“两重点一重大”以及项目建设、施工作业、职业卫生、应急救援等方面安全管理工作,安全生产总体形势保持稳定。坚持绿色发展理念,通过加大资金投入、实施技改创新,实现资源综合利用和节能降耗,环保工作再上新台阶。董家口园区全年组织生产工艺、安全环保等方面技改150余项,废水100%达标排放,锅炉提前完成超低排放改造,通过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获各类环保政策补贴620万元,青岛海湾化学有限公司获全国石油和化工行业绿色工厂称号。平度新河园区围绕“零排放”目标,优化完善生产系统,投资2000万元对废水处置系统进行循环利用改造,实施吡唑酮副产物制化肥、苯胺黑废酸回用等技改项目,解决了吡唑酮废水处理难题,装置产能提高,产品能耗降低。青岛海湾集团有限公司万元产值综合能耗0.74吨标准煤,下降19.56%;万元增加值综合能耗4.31吨标准煤,下降32.53%;工业废水重复利用率97.88%。 “一体化”战略推进 2017年,青岛海湾集团有限公司实施“一体化”战略。坚持“资源共享、要素统筹、协调发展”的原则,在黄岛董家口园区,将氯碱、聚氯乙烯、苯乙烯三大装置资产整合组建青岛海湾化学有限公司,同步完成华融资产管理公司股权退出、吸收合并碱业新材料和增资等相关工作;在平度新河园区,以化工中间体、染料为主体,将海洋化工硅胶装置以资产包形式注入,成立青岛海湾精细化工有限公司。同时,继续对相对独立、规模较小的优势产品实行事业部制管理,在平度新河园区成立硅酸盐事业部,大幅降低硅胶、泡花碱等产品的生产成本和管理费用。通过打破企业边界,实施园区资产整合,形成一南一北“两翼驱动”的发展新格局。实施SAP ERP项目。2017年8月启动一期项目,用时4个月完成调研、蓝图设计、系统搭建、数据清理、测试培训等基础工作。通过SAP ERP项目,对标国际先进化工企业,梳理完善集团企业生产经营业务的标准流程,ERP系统实现信息化、一体化、规范化,为后续实施业务与财务一体化、提升运营和决策水平提供技术支撑。将所辖6个市级企业技术中心合并成立集团公司技术中心,为整合技术研发资源、增强技术创新能力搭建新的平台。 管理改革 2017年,青岛海湾集团有限公司调整优化国有资本,完成青岛海湾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的国有控股股权调整,实施青岛碱业发展有限公司吸收合并青岛华东制钙有限公司、青岛海达控股有限公司吸收合并青岛胶州湾产业新区实业发展有限公司等8家企业的梳理整合工作,清理注销了大洋化工有限公司、化纤材料厂分厂等7家三级壳企业,理顺资产结构,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规范企业经营管理,研究出台集团控股公司章程模板并组织章程修订,制发企业销售、采购、运输、施工等专业合同示范文本,以及集团新版法律顾问制度及法律资源管理办法,提升企业内控管理水平,增强企业风险防范能力。加强培训工作,专题组织企业领导干部“智能工厂建设”培训,促进干部观念意识转变;组织新型学徒制培训,217名员工获中高级职业资格,企业获市财政奖补112万元。注重人才培养,与青岛科技大学合作实施“百硕英才”培育计划,选拔158名优秀中高层管理人员参加MBA培训,为集团长远发展提供人才储备。支持职业教育事业发展,青岛市石化高级技工学校申报“石化行业公共实训基地项目”并获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集团对其增资扩股2400万元用于项目配套,改善提高学校办学条件。 (王 昊) 中国石化青岛炼油化工有限责任公司 概况 截至2017年底,中国石化青岛炼油化工有限责任公司(简称“青岛炼化”)原油综合配套加工能力1200万吨/年,有22套生产装置和相应的公用工程及辅助设施,每年可生产汽煤柴成品油800余万吨,生产聚丙烯、苯乙烯、混苯、硫黄等各类石化产品300余万吨;车用汽柴油质量均达到国Ⅵ标准。设8个机关职能部门,5个直属机构,7个二级单位;有职工600余人。2017年,青岛炼化加工原油1172.16万吨,实现工业总产值423.95亿元、工业增加值174.05亿元、销售收入427.92亿元、利税183.24亿元;生产汽油336.98万吨、柴油280.28万吨、煤油186.44万吨、液化气81.59万吨、石脑油14.99万吨、商品石油焦67.09万吨、发泡剂11.07万吨、纯苯0.22万吨、混合二甲苯31.29万吨、硫黄20.95万吨、聚丙烯20.59万吨。全年出口成品油279万吨,创历史新高。获中国石化集团公司安全生产先进单位、环境保护先进单位、经济效益优胜单位、人均劳效优胜单位、炼油比学赶帮超优胜单位等称号,居青岛市2017年百强企业第5位。
2017年8月18日,中国共产党中国石化青岛炼油化工有限责任公司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 会议审议通过公司党委工作报告、纪委工作报告,选举产生中共青岛炼化公司第一届委员会、 中共青岛炼化公司纪律检查委员会及组成人员。(中国石化青岛炼油化工有限责任公司供稿) 安全环保 2017年,青岛炼化开展狠反“低老坏”活动,抓好现场直接作业管理;开展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常态化开展“全员安全诊断”;两次集中开展全员风险识别,形成公司和二级单位两级安全风险清单,落实相应管控措施,获评山东省首批“双体系建设标杆企业”;强化国家危化品应急救援基地建设,在全面提升公司应急水平的同时,增强企地联动能力,数次协助排除企外危化品险情,受到驻地政府和中国石化总部的表扬。实现环保装置稳定达标运行,积极推进各类环保提标项目实施,率先获中国石化行业国家新版排污许可证。 节能降耗 2017年,青岛炼化应用“渐进追赶”能源管理模式,对标先进全力抓促节能降耗。在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组织的评比中连续第5年以原油加工组第1名的成绩获评“能效领跑者标杆企业”称号,获评中国首批“石油和化工行业绿色工厂”,获山东省“节能先进企业”“节水型企业”等称号。 科研开发 2017年,青岛炼化开展科研项目15项,申报专利9项,向中国石化集团公司申报成果转化奖5项。作为主要成员参与中国石化集团公司“浆态床技术”专项攻关。组织开发5种牌号聚丙烯专用料新产品,均通过青岛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检测,其中年内试生产无纺布专用料获较好的市场反馈和效益。 两化融合 2017年,青岛炼化开展信息系统深化应用创新创效行动,通过落实APC模型运维+“卡边优化”等措施助力效益提升;深挖ERP、MES、EM等系统应用潜力,系统数据集成、互通取得新进展;完善生产现场无线网覆盖,开发智能巡检应用,优化改进操作管理系统,为智能工厂建设奠定基础。 (刘仕成 王鑫磊) 中国石化青岛石油化工有限责任公司 概况 截至2017年底,中国石化青岛石油化工有限责任公司原油加工能力500万吨/年;在册职工1000人,其中在岗人数921人;资产总额39.18亿元(流动资产18.60亿元,固定资产原值46.77亿元、净值16.51亿元);有500万吨/年常减压蒸馏、160万吨/年延迟焦化、140万吨/年重油催化裂化、100万吨/年汽柴油加氢精制、60万吨/年柴油加氢精制、60万吨/年催化汽油选择性加氢脱硫、25万吨/年催化重整、20万吨/年及15万吨/年气体分馏、7万吨/年聚丙烯等生产装置16套;主要产品有汽油、柴油、石脑油、石油焦、船用燃料油、石油液化气、丙烷、丙烯、聚丙烯、工业硫黄、纯苯等近20个品种。2017年,原油加工量223.77万吨,实现营业收入98.53亿元,上缴各项税费34.49亿元,实现利润1.79亿元。主要产品产量:汽油77.06万吨、柴油73.54万吨、液化石油气18.79万吨、石油焦23.74万吨、聚丙烯4.97万吨、丙烯1.09万吨、石脑油1.45万吨、燃料油3.34万吨、工业硫黄0.96万吨。
2017年,中国石化青岛石油化工有限责任公司加强油品生产线等周边的环境美化,提高环境质量。 (中国石化青岛石油化工有限责任公司供稿) 生产经营 2017年,中国石化青岛石油化工有限责任公司加强全面优化、产品结构调整、提质增效,建立和完善效益优化工作机制,每周研究效益优化方案,定期组织召开优化专题会议,及时进行优化测算和优化调整。通过采取优化原油采购、生产运行、产品结构等措施,增产95号汽油、车用柴油和丙烯、聚丙烯等高附加值产品。高标号汽油比例同比(下同)增长3.63%;液化气和丙烯类产品总收率增长0.37%。优化原油加工品种,调整柴油生产流程,生产了出口柴油、柴油组分和车用柴油等品种,改善柴油产品结构。开展柴油出口工作,成为中石化集团公司13年来首家开通一般贸易出口流程的企业,全年出口柴油13.71万吨。运用软件测算结果优化原油品种,采购原油品种减少4种。完成柴油质量升级,确保2017年4月1日起出厂柴油达到国Ⅳ标准。所有装置运行平稳,连续5年未发生非计划停工。对支出行为和费用标准两个环节实施双重控制,深化预算管理,推动成本费用的零基预算管理。严格控制原油库存,提高原油接卸效率,降低滞期费。通过争取境内外购汇优惠,降低原油采购成本1009万元。加强货款回笼,压减“两金”占用。及时调整债务结构,落实减费措施,实现降本增效。 安全环保 2017年,中国石化青岛石油化工有限责任公司重新修订安全生产责任制,分解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持续开展专业安全培训、专业安全风险评价识别和安全检查。全年开展公司级检查5次、各类专项检查9次、部门级检查251次,提出安全诊断建议6077项,采纳并整改完成5165项。加强环保治理,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满足指标要求,废水、废气达标排放。建成并投入使用挥发性有机物整治等设施4项,实现在线监测平台与中国石化集团公司联网,完成泄漏检测与修复及排污许可证取证工作。 规范管理 2017年,中国石化青岛石油化工有限责任公司推进“一体化管理体系”建设和运行,审核发布制度158项(新增43项、修订115项),废止15项,确认有效制度434项。制订完善公司绩效奖金考核管理办法,在管理体系办公自动化系统中设置自动考核。加强对专业技术和拔尖技能人才的考核激励,修订完善全员绩效考核管理办法稳步推进机构、岗位、人员优化调整,理顺各层级管理关系制订深化“师带徒”工作的实施方案,让专家、拔尖技能人才与发展潜力较大的青年技术、技能人员结成师徒对子,有17名专家带徒弟22人,13名高技能人才与13名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青年技能人才结成师徒对子,签订师带徒协议。 (周立川 徐彩滨) 青岛红星化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概况 截至2017年底,青岛红星化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下设二级企业8家、三级企业18家、中外合资企业3家,其中贵州红星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于2001年上市;在岗员工3526人。2017年,完成营业收入15.88亿元、利润1.46亿元、工业总产值162711万元、工业增加值44081万元、出口创汇5300万美元。青岛红星化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被评为2017年“国家纳税超过1亿元千户企业集团”,企业信誉被评为“AAA”级,获全国石油和化学行业党建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青岛市安全生产目标责任制考核优秀单位称号。 技改研发 2017年,青岛红星化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所辖企业发明专利申请进入受理阶段的11件,其中镇宁工厂3件、大龙锰业公司2件、红蝶新材料公司2件、天然色素公司2件、红星电子公司2件;大足锶业公司的《一种发光材料专用高纯碳酸锶的生产方法》获发明专利授权,红蝶新材料公司获实用新型专利授权8件。红蝶新材料公司的“超细硫酸钡自动化生产线”被确认为青岛市互联网工业认定项目,4项科技成果获评国内领先(先进)。镇宁工厂开发的大粒径高纯碳酸钡和高纯五水硫化钠质量同行业领先,分别通过光学玻璃和PPS客户验证,实现稳定供货;新开发偏磷酸钡工艺路线,试验产品各项指标达到日本同行业产品质量水平。大龙锰业公司开发的适合脱硫液生产高纯硫酸锰的氨法硫化工艺,解决了钙镁、硫黄、连二硫酸盐等一系列杂质的去除问题,为解开锰钡工艺链接,扩大高纯硫酸锰产能奠定了基础。红星电子公司的锰酸锂回收产线经工业化运行验证,技术经济效果达到预期目标,三元材料回收线经批量投料验证,主要金属回收率达到同行业领先水平。大龙锰业公司与武汉工程大学合作开展重晶石矿与锰矿提质除杂选矿技术开发、与山东科技大学合作开展EMD微细颗粒湿法磨矿分级技术开发、与华东理工大学合作开展钾长石资源化利用技术开发和锂资源综合回收技术开发等项目。 生产经营 2017年,青岛红星化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所辖镇宁工厂高纯硝酸钡项目建成投产;硫脲升级改造后,产量从每月300吨增至500吨;加强成本费用控制,开展设备革新,回收脱碳钡3300吨;其他修旧利废年可节约资金200余万元。大龙锰业公司进行硫化钡浸取罐改造,劳动强度下降70%以上;改进工业硫酸钡工艺,产能从每月2500吨提至3500吨,每吨节水10立方米,节电20千瓦时;改进EMD中和工艺,全锰综合回收率稳定在80%以上;实施EMD黄水除重金属工艺,每吨降低成本41元;改进脱硫水的钡回收,每月减少废料70吨左右。大足锶业公司完成精细产品从龙水到雍溪的搬迁升级;改进废水处理工艺,实现废水全部回用;加强生产管理,强调人机协调,碳酸锶总产量增幅2.24%。红蝶新材料公司硝酸钡产品年产能从5000吨扩至1万吨;稳定剂“干法锌工艺”大生产试制成功,实现产品升级;调整超细硫酸钡、药用硫酸钡工艺,药钡原料药销往欧洲;回收硫酸钡产品质量提升,解决了废水、废渣难题并实现盈利。 土地整合及搬迁后续情况 2017年,青岛红星化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加强所辖东风化工公司土地处置工作,分别与市北区政府、市政府国资委、市财政局会商,于2017年9月共同签订东风化工土地收益权转让协议及相关补充协议。土地转让补偿资金已经拨付到位,协议其他安排正在如期履行。所辖红蝶新材料公司搬迁工作已具备青岛市搬迁企业竣工认定条件。为推动青岛红星化工厂、自力实业公司原址实现转型发展,集团着手筹划土地规划条件调整论证有关工作。位于市北区的捷能片区土地已实现净地交接,各项工作按照协议积极推进。重庆公司土地整合利用问题,正与当地国土局协商移交。 重点项目建设 2017年,由青岛红星新能源技术有限公司为主体投资的年产3000吨锂电动力型锰酸锂及锰系正极材料项目启动,已完成立项、环评、安评、能评等各种手续,通过招标程序,完成对原有建筑改造及设备采购工作,项目辊道窑等主体设备安装就位,配套混料设备、输送设备等逐渐到厂。拟投资的锂电池梯次利用项目与铜仁市政府协商落实招商引资政策,加紧项目落地前的准备工作。集团ERP工作完成硬件设施更新、服务器搭建和新机房建设。红蝶新材料公司作为综合试点单位全面铺开ERP体系上线工作,供应链中的采购、销售、生产和库存管理模块流程已经打通,运行测试和数据衔接正在完善;大龙公司、新晃公司财务数据导入加快推进。 (张旭峰 王玲玲) 青岛丽东化工有限公司 概况 2017年,青岛丽东化工有限公司生产化工产品141万吨,实现产值约74亿元、进出口总额7.5亿美元。入选青岛百强企业(第23位)、青岛制造业五十强(第13位),获韩国驻华使馆颁发的2017年社会责任(CSR)模范企业“社区贡献部门·优秀奖”。 技术和设备 青岛丽东化工有限公司采用美国UOP第三代超低压连续重整先进技术,使得装置在低压及低氢烃比的苛刻条件下,仍能达到高的液体回收率及转化率;下游采用的是UOP parex吸附分离先进技术,吸附剂是最新研制的ADS-47型号,可使得产品的回收率达到97%以上,产品纯度高于99.7%。全厂工艺控制采用先进的DCS过程控制系统,对产品及能耗情况在线监测、实时调控,实现能耗最小化。
2017年,青岛丽东化工有限公司完善生产线功能区和改善罐区周边环境。 (青岛丽东化工有限公司供稿) 环保工作 2017年,青岛丽东化工有限公司设有COD(化学需氧量)、氨氮测定仪和流量计在线仪表。青岛丽东化工有限公司与山东省环境保护厅联网,产生的废水均通过公司内部污水处理站进行物理、化学和生化处理后排入污水处理厂,水质量可以达到国家及山东省地方的污水排放标准要求;锅炉烟囱设置在线连续检测系统,与青岛市环境保护局联网;锅炉设有烟气脱硝系统,采用SCR+SNCR工艺,可减少锅炉烟气中70%以上的氮氧化物排放量;新增设脱硫单元,对燃料气的硫化氢进行预处理,基本消除加热炉烟气中硫化物的排放;加强固体废物管理和处置,从源头上减少废弃物的产生,建有固体废物暂存场,对废弃物进行分类收集、储存、再利用。 安全工作 2017年,青岛丽东化工有限公司完成燃料气脱硫改造项目安全和职业卫生竣工验收和控制效果评价工作;完成余热发电项目安全专篇和职业卫生专篇编制工作;按照职业病防治法完成作业场所每3年一次的控制效果评价;在企业内部进行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和全体员工的职业病体检,将检测数据和检查结果按法规要求对全体员工进行告知;进行综合应急预案演练、专项应急预案演练、现场处置方案演练、消防实物灭火演练等活动。 清洁生产、节能 2017年,青岛丽东化工有限公司利用过剩的燃料气产生蒸汽,实施余热发电综合利用项目;锅炉系统于2016年增加的脱氮设备运行效果良好,使得尾气的氮化物含量比国家要求更低;2017年新增设的脱硫系统实现加热炉及锅炉尾气中硫化物基本消除的成果;2017年3月,大检修期间给所有加热炉更换为低氮燃烧器;加热炉以及锅炉尾气中氮氧化物及硫化物含量均提前完成《石油化学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对大气污染物的排放控制要求。贯彻落实国家的能源发展规划,制订能源管理体系,发掘节能项目,优化工艺参数,降低公司单耗,能耗水平居中国同行业领先水平。 企业社会责任建设 2017年,青岛丽东化工有限公司成立CSR(企业社会责任)管理委员会和企业社会责任办公室负责各项工作,建立系统的企业社会责任理念体系和指标管理体系。青岛丽东化工在继续赞助已坚持多年的老年养生讲座、老年文体活动、中小学素质教育、丽东奖学金、扶贫济困等活动的基础上,逐渐融入周边社区,开展社区文化、居民活动中心的共建。 (薛 浩) 双星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概况 2017年,双星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坚持“以智能化实现模式极简、以智能化实现产品极致、以智能化实现与用户距离极短”战略方针,加快新旧动能转换,优化组织结构,强化竞争力,建立新样板,探索新模式。截至2017年底,业务涵盖轮胎、智能装备、智能物流、废旧橡胶绿色生态循环利用等产业。“双星”品牌连续3年位居“亚洲品牌500强”中国轮胎第一名。2017年9月,双星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入选国家工信部首批服务型制造示范项目名单,成为五年来唯一被国家工信部评为全国“品牌培育”“技术创新”“质量标杆”“智能制造”“服务转型”全产业链试点示范的企业,被称为“中国轮胎智能制造的引领者”。
2017年,双星集团建成全流程“工业4.0”智能化工厂。(双星集团供稿) 战略与管理创新 2017年,双星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应对中国轮胎行业产能结构性过剩、原材料价格大幅波动等不利因素,提出“做精、颠覆、并购”战略构思,通过做精实现做强,通过颠覆实现引领,通过并购实现做大。创新管理模式和业务模式,率先在行业内探索“需求细分化、组织平台化、内部市场化”管理模式。各本部和各经营单元之间均按照市场化的原则进行结算,在统一战略下为集群用户协同创新,创造价值、分享价值。 智能制造 2017年,双星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继续推行智能化战略,借助物联网、大数据等信息化技术,推进智能制造进程,创建智能化工厂。2017年7月,全球领先的轿车胎全流程“工业4.0”智能化工厂全线投产,双星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成为全球轮胎行业唯一同时拥有卡客车胎和轿车胎全流程“工业4.0”智能化工厂的企业。2017年12月,投资15亿元,将位于湖北省十堰市的东风轮胎工厂整体搬迁,建成全球领先的轮胎“工业4.0”智能化工厂。全流程“工业4.0”智能化工厂中采用双星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独创的MEP智能信息匹配系统,实现物、人、设备、位置的信息智能匹配,解决了全球以液体或粉体为原料的制造企业无法全流程实现智能制造的难题。 技术与产品创新 2017年9月,双星国际级检测中心投入使用。该中心能够满足全球市场对轮胎的检测、认证需要,还利用互联网,整合全球研发资源,特别是通过与全球领先的各大科研院所、高校合作,研发出100余款具有细分价值主张的“高端、高附加值、高品质”的轮胎产品,满足集群用户需求。双星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始终以创卡客车专用轮胎第一品牌和轿车安全轮胎第一品牌为目标。截至2017年底,卡客车胎有KINBLI、DOUBLESTAR、STAMASTER等品牌,轿车胎有CROSSLEADER、DOUBLESTAR、STAMASTER等品牌,形成高中端齐全的品牌矩阵。2017年11月,在中央电视台《消费主张》栏目抽查的7款国内外知名品牌轮胎中,“双星”轮胎的刹车距离、省油、舒适度等三项指标均达到或超过国际大牌产品。2017年12月,“双星”轮胎获山东省“子午线轮胎外胎”单项冠军,双星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成为青岛市轮胎行业唯一获单项冠军的企业。 服务引领 2017年,双星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坚持“服务引领,速变制胜”的企业定位,通过建立“服务4.0”生态圈,对救援服务进行全流程管控,响应用户需求。救援服务网络已覆盖全国80%以上的区县(除偏远地区外),实现了45分钟内到达现场的服务承诺。首推“全天24小时服务热线”“0延误救援”服务,建立“线上线下无缝对接,路上路下无处不在”的“服务4.0”生态圈,整个系统从用户交互到体验、交易、选择服务方式、实际上门服务、服务评测,全流程闭环,实现由“双星轮胎到其他品牌轮胎、再到汽车后市场的其他产品和服务”的服务转型。 循环利用 2017年12月,全球首个废旧橡胶绿色生态循环利用项目在河南省汝南县开工建设。双星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废旧橡胶(轮胎)绿色生态循环利用智能装备被专家鉴定为填补全球空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该智能装备解决了全球17大废旧橡胶循环利用难题,把废旧橡胶裂解成初级油、炭黑、钢丝和可燃气,实现了“零排放、零残留、零污染、全利用”目标,变“黑污染”为“黑黄金”。 (邹 阳) 汽车制造业 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青岛分公司 概况 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青岛分公司(简称“一汽大众青岛分公司”)设整车制造部和生产管理部。截至2017年底,有员工1992人,其中大专学历1852人、本科学历79人、研究生学历61人。 项目建设 截至2017年底,一汽大众青岛分公司完成所有土建工作。2017年7月7日,首台焊装试生产车身下线;7月14日,首台涂装试生产车身下线;8月7日,首台试生产整车下线;10月27日,管控中心正式启用;12月29日,通过“汽车行业过程方法”(APA)审核。
2017年8月7日,一汽—大众青岛分公司第一辆整车下线仪式举行。(即墨区史志办供稿) 项目特点 (1)创新工厂。一汽大众青岛分公司作为汽车行业的领军企业,应用汽车制造的创新技术,始终引领高端制造业的发展方向。冲压车间有世界最先进的舒勒冲压伺服生产线,科技水平领先。焊装车间率先应用涂胶检测系统和超声波无损检测技术,能够保障车辆密封性并避免噪音、杜绝传统检测过程中的噪音及粉尘污染,净化车间生产环境,将环保融入生产的每个环节。总装车间紧跟信息时代大趋势,率先使用IT大数据分析系统,对产品质量、产量进行大数据分析。(2)智能工厂。一汽大众青岛分公司响应“中国制造2025”战略,创建成为云集各类高新技术、自动智能化程度行业领先的智能工厂。焊装车间有自动化率最高的焊装车间,859台机器人实现生产自动化。涂装车间有机器人135台,自动化率90%。面漆采用内外表全自动化喷涂。利用中央控制系统,能全时全过程监控设备状态,实现车间生产全自动化,接近工业4.0水平。其中,干式水幕技术利用石灰粉去除空气中的过喷油漆,涂装车间可实现90%空气循环,每年能够节水1.7万吨,整体能耗下降70%;废气焚烧系统废气采用砩石吸附浓缩,然后通过天然气进行焚烧,实现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接近零排放;水性漆工艺水性漆中63%为水,仅含12%的溶剂,含量大大低于溶剂漆,能够使得单车挥发性有机化合物下降80%,全年减少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排放1.9吨。冲压和总装车间首次大量采用“自动导引运输车”(AGV)无人驾驶小车技术,实现生产自动化。总装车间推广自动化技术,实现输送、拧紧、检测、目视化全自动化。其中,采用的淋雨测试循环用水技术,每天只需要100吨即可满足日产1200台需求。(3)环保工厂。采用多项环保先进技术,应用因地制宜的可再生能源利用和污水会用等方式,实现节能减排。其中,总功率11兆瓦的屋顶光伏电站能够减少温室气体及有害气体的排放。获中国绿色工业建筑国家级评价标准中最高级别的认证——“绿色建筑”设计标识三星认证。 (李 涛) 一汽解放青岛汽车有限公司 概况 2017年,一汽解放青岛汽车有限公司生产整车145561辆,比上年(下同)增长72%;销售汽车133486辆,增长65%。其中,中重卡销售99197辆,增长62%,占市场份额的7.4%;轻卡销售30979辆,增长82%,占市场份额的4.5 %。实现销售收入268亿元,增长93%;实现利润3.96亿元。截至2017年底,有固定资产原值25.88亿元、净值16.74亿元、资产总额201.30亿元,劳动生产率818.85万元/人;有员工2884人,其中博士研究生4人、硕士研究生118人、本科生933人。
2017年11月4日,一汽解放商用车基地总装车间整车下线。(即墨区史志办供稿) 市场营销 2017年,一汽解放青岛汽车有限公司在山东省、山西省、河北省等市场销售超过1万辆。拓展JH6市场,实施尊享服务,销售2.5万辆,增长251%。V系产品主打轻量化,在拉煤等优势市场扩大市场份额。围绕天然气汽车市场,NG产品实现销售13990辆。深化营销创新,组织“JH6 13L线上发布会”“618超级卡车节”等推广活动。中重型市场份额由6.4%提至7.4%。轻卡行销开展活动5476场,对20多个细分市场加大网络建设,网员总数达到200家,发展“二网”经销商600余家。通过与物流公司、租赁公司等创新合作模式,电动车销售843辆,实现新能源市场突破。轻型车开通JH6、V卡、轻卡等3条服务专线,客服中心座席增至100个;实现“JH6全天24小时服务闭环”“全车型48小时服务闭环”;全年备品销售7.42亿元,增长201%。借助KD模式,培育南非、越南两个千辆级市场,建成首个商用车海外培训基地。全年出口5619辆,占“解放”车出口总量的83.5%。 产品研发 2017年,一汽解放青岛汽车有限公司研制出JH6高端品牌,开发JH6 6X4国五轻量化、快递物流类、寒区版、南方版、半挂自卸牵引、缓速器系列等车型;拓展JH6载货平台和13L牵引车产品;LNG车型实现标配995L气瓶;完成平地板37项技术提升。紧跟国家法规要求,专注V卡轻量化,实现整车最大减重200千克~400千克;研制出行业最轻、自重7.4吨的悍V6X4牵引,成为全年销售的主力车型。推出虎V 2017款,实现31项提升;J6F实现11项技术提升。推出轻卡“大王”产品,填补载货市场4L机重载产品空白;推出收割机运输车丰收版、北方版、快递市场产品;推出虎VN车型;开发全国首台国六轻卡。拓展新能源产品,开发J6F 威康车型、虎VN电动车、虎VH香港电动车等产品。 发展改造 2017年8月30日,一汽集团和青岛市人民政府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建设一汽解放新能源商用车项目;2017年12月1日投产。该项目位于青岛汽车产业新城,规划为年产纯电动卡车5万辆,工作制度为 250天双班8小时,生产节拍为4.32分钟每车。 技术创新 2017年,一汽解放青岛汽车有限公司推进实施改进项目92个。实施对纵梁辊压线、轻卡焊装线、驾驶室涂装线、总装车间AB线等关键生产线及瓶颈工序工艺改善,提升各生产线效率。实施三方物流优化整合,实现内饰线SPS物流、物流前移和模块化供给。“绿色环保免酸洗热轧板材技术开发”首获一汽集团制造技术科技创新一等奖,一汽解放青岛汽车有限公司被工信部认定为“商用车智能工厂试点示范”单位,为一汽集团唯一入选企业。 (曾 琨) 中国重汽集团青岛重工有限公司 概况 2017年,中国重汽集团青岛重工有限公司(简称“青岛重工公司”)生产各种专用车15712辆,同比(下同)增长15.19%;销售15950辆,增长13.82%;产品出口量10311辆,增长2.48%;自营出口1651辆,出口创汇7331.91万美元。获山东省富民兴鲁劳动奖状;通过山东省文明单位复评。 新旧动能转换 2017年,青岛重工公司启动整车资质项目的恢复计划并顺利通过。提升自卸车、搅拌车、环卫车产品档次,布局差异化竞争战略,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加强零部件产品、军警装甲车类产品的销售;发挥公司技术装备优势,开发高附加值产品,实施产品结构调整;加强专用汽车底盘和新能源汽车底盘的技术开发。 开拓海外市场 2017年,青岛重工公司针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不同需求,加强新产品开发,强化各类产品的本土适应性。全年产品出口量10311辆。在中南美洲、非洲、中东、东南亚等70余个国家和地区与经销商建立合作关系,其中在22个“一带一路”国家建立营销网络,产品出口销售成效显着。 调整产品结构 2017年,青岛重工公司开发中置轴汽车列车、中置轴轿车运输车、HARDOX板(瑞钢板)轻量化城市智能渣土车、方形罐体餐厨车、国Ⅵ排放的香港洗街车、符合欧洲标准的西麦斯搅拌车、“獒威”警用装甲防暴车、“虎威”军用装甲运兵车、大型客机用飞机牵引车、军用特种车、轻量化多级缸等产品。 创建营销“三网” 2017年,青岛重工公司创建“三网”(国内经销商网络、国内出口商网络、海外经销商网络)。发挥各产品销售板块优势,推行不同种类产品的联合销售。全年实现产品销售15950辆,增长13.82%。 (迟宗棣) 机车车辆装备与船舶制造业 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 概况 2017年,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车青岛四方股份公司”)实现销售收入350.30亿元;固定资产总原值68.85亿元,总净值38.47亿元;占地面积176.8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90.10万平方米。截至2017年底,设总部、事业部、技术本部和制造本部等四大系统36个单位,在册人数11805人。
2017年,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研制成功的悬挂式空中列车。 (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供稿) 规划发展 2017年,中车青岛四方股份公司以强化战略引领和资源配置能力为主线,试点实施规划动态管控机制,构建规划制定、实施、监督检查全流程管理模式;制订2018~2020年滚动发展规划和专项发展规划,明确各业务、各专业发展方向及实施路径;贯彻公司国际化经营战略,开展对外投资;探索建立调研管理与公司战略相统筹的工作机制,开展轨道交通客运装备行业研究,服务公司战略决策。开展制造平台研究,形成产能地图;完成高速动车组试验验证能力提升、高速动车组次轮五级检修、铝合金车体试制线等重点项目建设;推进芝加哥生产基地和佛山、郑州、温州等子公司及成都轨道交通产业园建设;开展自动化工艺和检测技术研究。 科技创新 2017年,中车青岛四方股份公司开展基于集成产品开发(IPD)的研发体系规划和流程架构研究,完成框架搭建;补强基础研发和试验能力短板,形成整车噪声管理、人机工程等仿真能力和车体撞击、综合舒适度等试验检测能力;计量理化检测中心通过美国NVLAP实验室资质认可,成为国内首家获该项认可的组织;依托重大科技专项推进高速磁浮、时速400千米高速列车、下一代地铁列车等新产品研发;强化工艺创新平台建设,搭建基于最小作业单元的标准工艺设计流程;通过国家知识产权管理标准体系认证,完成专利申请412件,首次获英、美等海外专利授权20件;主持和参与制定国际标准15项(主持车体侧窗国际标准)、国家和行业标准82项。推进转向架数字化车间试点建设,开展自动化生产线、扭矩系统、计算机辅助装配系统(CAA)和信息系统的集成应用。建成车辆健康与专家支持系统(PHM),开展关键部件大数据故障预测分析,实现动车组在线运行监控。搭建配件一体化管理平台(SGO),在武汉、上海配件中心应用。持续推进MRO、QMS、DARAMS等系统建设,为产品全寿命周期管理提供技术支撑。 市场营销 (1)国铁业务。2017年,中车青岛四方股份公司新造高速动车组1032辆;获统型动车组62组、时速350千米标准动车组95组,完成时速350千米中国标准动车组和时速250千米新型卧铺动车组研制和批量生产,投入京沪高铁运营;获河南城际、北京副中心线城际动车组等订单20组;完成时速350千米16编组中国标准动车组、时速160千米和时速200千米4编组城际动车组研制,以及时速250千米中国标准动车组技术设计,其中时速200千米城际动车组获中国铁道学会铁道科技特等奖。(2)检修业务。检修动车组4000辆;成立武汉、上海区域配件中心和西安维保中心;完成时速350千米中国标准动车组、CRH6A城际动车组等新车型修程编制;开展既有动车组高级修周期延长、部件检修写实及内容优化等工作;搭建动车组DARAMS运维数据统计分析平台;推广精益售后服务模式,完成“复兴号”动车组达速运行保驾护航任务,树立世界高铁商业化运营的新标杆;依托PHM等系统做强远程技术支持,提升故障预防和运用安全保障能力;动车组100万千米故障率为0.28,继续保持行业最低。(3)城轨业务。全年交付城轨地铁车辆1068辆;中标北京新机场线、成都17/18号线、德令哈有轨电车等项目10个;完成时速120千米青岛蓝谷线地铁列车等8个订单项目研制和氢能源现代有轨电车等产品研发设计;成立山东省轨道交通产业联盟,深化与中信泰富等大型企业的战略合作,建成优势互补的城轨业务“朋友圈”;推进韩城、佛山总包等项目,资源集约型总包模式成效显着。(4)海外业务。完成广深港高铁、新加坡地铁等生产交付;中标印度尼西亚雅万高铁项目11列,是中国高铁“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首单;获巴西圣保罗城轨车辆8列;获斯里兰卡内燃动车组订单9列;完成美国芝加哥CTA7000车辆、中国香港市区线地铁等设计研发;推进海外售后服务和技术支持工作,车辆运营安全稳定。(5)新产业业务。2017年,中车青岛四方股份公司根据国家政策导向,研判市场发展形势和未来市场需求,结合公司实际,确立智能制造、绿色环保、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等四大产业方向,推进氢能源、复合材料产业调研和合作交流,策划产业落地方案。构建支撑产业发展的内外部资源库,拓宽新产业发展资源渠道。 经营管理 2017年,中车青岛四方股份公司推进“体系、平台、模式”建设,完成81项体系提升点的识别完善和43个工作模式的提炼固化;完善项目管理,规范管理模板,建立项目标准成本,推动项目管理向平衡矩阵模式转变;完善精益生产管理制度4项和精益工具评价标准9项,将精益理念向子公司、售后服务站拓展;开展流程信息化建设,优化管理流程,提升管理效率;构建子公司管理标准模板,建立各子公司盈亏平衡点模型;推进提质增效,实现集团内部配套85.56亿元。 生产运营 2017年,中车青岛四方股份公司完成75个项目5400余辆车的生产交付。围绕“保质保量、按期交付”核心目标,优化排产交替,推进体系模式创新,完善公司生产管理与生产指挥管控体系,形成具有四方特色的多项目、批量生产、交叉作业的节拍拉动式生产组织模式。生产技术准备通过前瞻介入、关口前移、定期例会、阶段评价等手段,助推50个新项目实施。生产组织采取提前布局、预测瓶颈、计划推演、开工点检、月度总结、专项攻关、日常调度、节点掌控等措施,提高生产组织效率和管控能力。 质量管理 2017年,中车青岛四方股份公司秉承“品行四方·质造未来”的质量理念,形成全生命周期协同创新的质量管理模式;完成ISO/TS22163体系换版认证;加强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管控,提高质量管理体系审核水平,推进产品质量安全特性分级管理,验证分级管理的可行性和可推广性,优化供方质量管控流程,开展在线化、智能化、便携化检测技术研究,推进质量管理信息化,提高产品质量,完成全年质量目标。 (周辉强) 中车四方车辆有限公司 概况 2017年,中车四方车辆有限公司完成动车组新造57列、检修60列;客车检修823辆,创历史新高,其中客车检修个性化延伸业务完成加装改造308辆。完成出口缅甸客车6辆,组装完成出口电动车组4列,组装完成导轨电车1列,完成公路铁路两用车24辆。全年实现销售收入135亿元,获中车集团2017年“突出进步奖”。 企业管理 2017年,中车四方车辆有限公司完成与中车集团管理标准对标十九大类241项,补充、修订管理流程129项,补充、修订管理表单334项;持续加强保密工作制度建设和培训、监控工作,强化网络安全责任制;推进标准化建设,完成标准化手册的换版;推进管理创新,完成创新课题24项;调整优化考核机制,出台《阶梯式考核实施办法》;加强信息化建设,全面启动物料主数据贯标工作;深入开发PDM技术平台应用,实现技术管理文件在线签审。 市场开拓 2017年,中车四方车辆有限公司所辖客车厂修一、二标车合计中标693辆,市场份额11.4%;完成标准动车组设备舱模块的批量生产和份额提升;加快推进标准动车组操纵台和地铁端部底架等项目的试制。完成导轨电车国内区域营销的市场驻点,与青岛公交集团、陇南市政府等签订框架合作协议;与中铁二院重庆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签署合作协议,与中铁第一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中国铁路设计集团有限公司等设计单位建立合作联系,扩大导轨电车市场影响力。缅甸铁路客车制造厂项目和吉大港厂房改造项目稳步推进;根据环保形势及用户需求,推介新能源公路铁路两用车,实现混合动力牵引车项目与蓄电池牵引车项目的落地签单;探索车辆租赁营销模式,实现华为松山湖项目公路铁路两用牵引车租赁签单。 科技创新 2017年,中车四方车辆有限公司搭建以哈萨克斯坦电动车组为代表的地铁车辆平台、无接触网式导轨电车为代表的快速轨道交通产品平台;结合各路局特色旅游、宿营淋浴、维护救援等个性化需求,加强客车翻新改造模块化、人性化设计;《时速160千米交流传动快速轨道车SDB-160型转向架研制》等项目获青岛市科学技术进步奖等奖项,组织编写团体标准《现代导轨电车通用技术条件》和《轨道高空作业车》并发布;全年完成专利申请34项,科技项目结题62项。先后获批山东省机车车辆工程研究中心、青岛市特种轨道车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提质增效 2017年,中车四方车辆有限公司制订降本措施38项,实现可比产品委外成本降低3000万余元;强化物资采购管理,降低采购成本3000万余元;依靠技术工艺创新,降低工艺成本600万余元。完成中颐华凯公司的股权挂牌交易,精干主体;建立分厂财务决算机制,控制费用发生,降低产品成本。 人力资源管理 2017年,中车四方车辆有限公司通过健全职业生涯通道建设,形成职业生涯发展通道岗位评价晋升和工资档级调整常态化机制,实现企业与员工的共享发展。推进领导干部竞聘上岗、公开选拔工作;持续优化组织架构,完善驻外市场营销和售后服务薪酬体系,提高驻外补贴标准;培育国际化人才队伍,招聘吸纳一批国外高等院校毕业生,同时开展国际化人才培训;创建技能大师工作室,发挥技术攻关、带徒传技、技艺传递等方面的作用。全年新增青岛市首席技师4人。 (张天博) 青岛北海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 概况 2017年,青岛北海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完成工业总产值60亿元,比上年(下同)增长2.4%;新承接合同金额71.79亿元;出口创汇5.9亿美元,增长14.1%;营业收入59.06亿元,增长34.09%。
2017年9月19日,青岛北海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承制的全球最大、世界首艘新型40万载重吨 矿砂船出坞。 (青岛北海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供稿) 经营生产 2017年,青岛北海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造船新签订4艘6.4万吨木屑船、3艘8.6万吨散货船、1座美国浮船坞、1艘新型深潜水工作母船、6艘32.5万吨超大型矿砂船的建造合同。新承接造船订单超过300万载重吨,手持订单吨位居国内同行前列。承接交付全球规模最大的首座挪威“海洋渔场1号”智能化半潜式养殖渔场。分别与山东省、海南省海洋与渔业厅及挪威萨尔玛集团签署合作协议,为开拓全球深海渔业养殖产业装备市场系列化、批量化研制打下基础。 造船业务 2017年,青岛北海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造船完工12艘/154.2万载重吨。其中,首艘11.3万吨成品油轮是在产品转型升级、扭转造船单一船型方面的新突破;交付2艘1.3万吨沥青船,是国内现有运营吨位最大、功能最先进的沥青运输特种船舶;在制的RSV水下机器人支持船—2号船、CJ46自升式钻井平台出坞;为俄罗斯石油公司建造的4万吨举力浮船坞出坞;承制的世界首艘新型40万载重吨矿砂船出坞。 修船业务 2017年,青岛北海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完工交船171艘,增长28%。首次为澳大利亚力拓公司承修的6艘高附加值船舶坞修均按期交付;完成挪威半潜驳的改造、美国浮船坞修理和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等维修任务。新承接马士基6艘1.40万箱集装箱船改装、意大利MSC公司11艘1.40万箱集装箱船改装、法国CMA CGM公司4艘1.38万箱集装箱船改装项目。 船舶配套和非船产品 2017年,青岛北海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所辖游艇厂加强新产品开发、新市场开拓。交付首制全铝合金双体船“中国海监106”船。第一艘冰水两栖救生艇完成原型试验和船级社取证工作。北船管业公司在巩固原有市场的基础上,拓展新客户,经营开发超过2亿元。成立装备产业部,统筹推进非船产业发展。依托武船集团品牌、技术优势和资源优势,青岛北海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与磐石集团建立战略合作,创建以桥梁、钢结构、压力容器为主要产品的制造基地。轨道交通聚焦高端非船装备发展,TBM(隧道掘进机)出口菲律宾,进入国际市场。凭借在青岛地铁2号线掘进任务中的出色表现,再获青岛地铁项目20台设备租赁和销售合同。 企业改革与科研创新 2017年,青岛北海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完成变更为武昌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控股子公司的工商登记工作。推进新青岛北海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军民融合基地建设。通过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资质认定。立项的11.3万吨成品油轮、40万吨矿砂船、4万吨举力浮船坞、7万长吨举力浮船坞等设计和建造技术研发项目88项,已完成46项;“车载式球鼻艏整体换新工艺”获中国船舶重工集团“2016年度发明专利实施奖”二等奖,全球首制中澳航线最大型25万吨矿砂船获中国造船工程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绿色节能型25万吨级矿砂船”产品被山东省评为首批“山东好船”并获“金船奖”杯,“DSUC型双护盾硬岩隧道掘进机(TBM)”获青岛高新区“创新成就奖”,课题“半潜式全自动现代化深海渔业养殖装备设计制造研究及产业化”获政府扶持资金300万元;向工信部申报2项高技术船舶科研项目立项。 (林建平) 钢铁与其他机械制造业 青岛特殊钢铁有限公司 概况 2017年1月,根据青岛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青岛钢铁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与中信集团签署《青岛特殊钢铁有限公司100%股权的无偿划转协议》,决定将青岛特殊钢铁有限公司100%的股权无偿划转给中信集团;5月17日完成股权交割工作,中信集团授权中信泰富有限公司和中信泰富特钢集团代表股东对青岛特殊钢铁有限公司行使管理权和经营权。青岛特殊钢铁有限公司融入中信泰富特钢集团的管控模式,在生产经营、人才交流、用户拓展、财务融资、采购降本等方面进行集团协同融合,生产经营管控水平显着提高,实现扭亏为盈;在环境保护、循环经济等方面注重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2017年,被工业和信息化部授予首批“绿色工厂”称号。 生产经营 2017年,青岛特殊钢铁有限公司贯彻“注重投入和产出”“质量优先”“过程和结果并重”的生产理念,执行“以效定销、以销定产”和“阿米巴管理”的经营理念,从质量监管、生产协调、产品研发、设备管理、人才培养、薪酬绩效考核等方面建立科学的管理架构和管控模式,提高生产经营管控水平,取得良好的经营成绩,全年生产焦炭148万吨、铁水316万吨、钢材267万吨,产销率100%。 产品结构优化提升 2017年,青岛特殊钢铁有限公司依托中信特钢研究院等的技术力量,成立青岛特钢分院,加快组建技术创新研发队伍,快速提升企业自身产品研发能力。完成离线盐浴技术开发创新项目,开创盘条离线索氏体化处理新工艺,完成1960MPa、2000MPa级桥梁缆索;新开发87Mn、87MnSi-YSG、92Si等3个牌号产品;组织实施离线盐浴产能提升改造项目,促进离线盐浴产能提升。通过IATF16949:2016汽车行业质量管理体系标准、ISO9001国际质量体系和日本JIS标准的认证。弹簧扁钢获中国一汽集团、中国重汽集团、中国二汽集团和北汽集团等载重汽车制造商的质量认证。 技术改造 2017年,青岛特殊钢铁有限公司根据自身产品升级及后续发展需要,投资11亿元,对现有的炼钢以及轧钢系统进行技术升级改造,全面提升炼钢产能,同时增加轧钢探伤、修磨等精整产线。 安全环保 2017年,青岛特殊钢铁有限公司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风险分级管控体系、隐患排查治理体系,落实全员“一岗双责”制。加强岗位职工职业危害防护和职工安全教育培训,创新安全责任监管机制,开展杜邦安全管理培训、“双体系”建设运行培训、公司安全管理制度培训等。实施绿色制造工程,加快构建绿色制造体系,强化厂区环境隐患整治和严控污染物排放。稳步推进环保验收和环境管理体系扩容换版审核工作,获GB/T24001-2016标准的认证注册。 (于 波) 青岛纺织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概况 2017年,青岛纺织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完成总产值3.53亿元,实现收入3.25亿元。其中,络筒机产品线完成收入9000万元,无纺科技产品线完成1.20亿元,清梳科技产品线完成3515万元。无纺科技加工中心班获“郝建秀小组式全国纺织先进班组”称号,青锋牌非织造布成套设备获“山东名牌产品”称号。
2017年11月27~30日,青岛纺织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参加第十八届上海国际 纺织工业展览会。(青岛纺织机械股份有限公司供稿) 非织造布设备销售、生产再创新高 2017年,青岛纺织机械股份有限公司非织造布设备以转化营销服务理念为主线,加强“技术营销”“服务营销”,拓展客户,市场占有率始终居全国同行业领先地位,实现市场资源价值的最大化。全年签订合同3.5亿元,已生效合同3亿元。其中,热风、超纤革基布、纯棉水刺、汽车内饰、过滤材料等成果显着,针刺整线产品居国内市场份额领先地位,高档纯棉水刺生产线市场份额大幅提升。山东临沂长青水刺项目完成BG238-3.0梳理机关键件锡林、道夫、转移辊等主关件的自制加工和针刺机油泵系统工艺设计及水刺机关键部件水刺头加工等。 络筒、清梳设备市场推广、生产组织初见成效 2017年,青岛纺织机械股份有限公司的FARO型自动络筒机、QF1239型梳棉机在第十八届上海国际纺织工业展览会上展出并推向市场。清梳络筒两大产品的销售业绩都保持稳中有升,销售覆盖区域加大,其中在江苏省沛县、山东省高密市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楚县、乌苏市等市场销售新型QF1235梳棉机49台。 推进三大产品线产品开发和工艺改进 2017年,青岛纺织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无纺开发部的 BG238-30宽幅梳理机在设备输出纤网的网面CV值和克重方面均达到用户要求,输出速度达到120米/分;BG221-30宽幅喂棉箱及配套宽幅梳理机使用性能均达到用户要求。在QBG427-26高速起绒针刺机的针刺速度达到2000刺/每分钟,达到国内最高水平,设计同时兼顾到常规针刺机产品的提升。清梳开发部完成1235梳棉机及1173棉箱的工艺试验并通过技术验证,销售产品16台1235+1173单元组。络筒科技开发部全年完成全新机头的设计和20余项技术改进及11种工装的设计,编制完成FARO型络筒机总装配件明细及相关磨具报价的工艺审核。 (孙伟静) 青岛宏大纺织机械有限责任公司 概况 2017年,青岛宏大纺织机械有限责任公司生产清梳联98套、梳棉机1477台、自动络筒机260台;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63亿元,同比增长22.82%;实现净利润229万元,实现扭亏为盈。获评全国纺织行业质量管理小组工作优秀企业、全国纺织行业品牌文化建设创新企业。
2017年,青岛宏大纺织机械有限责任公司承担的中国恒天集团创新资金项目 “新型托盘式自动络筒机”通过验收。(青岛宏大纺织机械有限责任公司供稿) 产品研发 2017年,青岛宏大纺织机械有限责任公司完成新品研发、改进优化、试验推广、专项研究等研发项目29项,主持制订行业标准《FZ/T93098-2017清梳联合机》,创建清梳联合机行业标准;通过知识产权管理体系认证。全年受理专利12项,授权专利9项。JWF1211型梳棉机获青岛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恒天创新资金项目“新型托盘式自动络筒机”“新型清棉机的研发及产业化”均通过中国恒天集团公司验收。 市场开拓 2017年,青岛宏大纺织机械有限责任公司组织参加第十八届上海国际纺织工业展览会,推广新产品。加强市场开拓,推进重点项目实施。JWF1213清梳联销售620台,用户涵盖江苏、山东、河南、湖北、新疆等地区,扩大JWF1211A/JWF1213梳棉机的市场份额和影响力,新产品贡献率达到55%以上; SMARO-E托盘式自动络筒机得到用户认可,为后续市场推广奠定基础。新增出口合同额1.05亿元,实现销售收入0.81亿元。加强市场推广宣传,完善公司网站、微信展示页面、网上纺机展以及产品宣传视频等多媒体信息化平台。 扭亏增盈 2017年,青岛宏大纺织机械有限责任公司实现降本1794.03万元。处置闲置资产,降低企业运营成本,盘活闲置固定资产2582.67万元,累计消化积压存货1886.97万元,清理逾期应收账款49.86万元,清理预付账款205.3万元。 (刘 霞) 航空工业青岛前哨精密机械有限责任公司 概况 2017年5月4日,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印发《关于做好变更集团公司简称相关工作的通知》(航空办〔2017〕373号),其简称在国内为“航空工业”、在国外为“中国航空工业”。“中航工业青岛前哨精密机械有限责任公司”更名为“航空工业青岛前哨精密机械有限责任公司”,简称“航空工业前哨”。截至2017年底,航空工业前哨合并资产总额4.67亿元,净资产总额3.16亿元。 业务经营 2017年,航空工业前哨完成合并报表营业收入1.75亿元,比上年(下同)下降3%;实现合并报表利润5140.03万元,下降34.03%;合并实现经济增加值(EVA)4320.59万元,增长35.83%。其中,青岛前哨精密仪器有限公司(简称“航空工业前哨仪器”)完成营业收入7318.72万元、营业利润700.94万元;青岛前哨风动工具制造技术有限公司(简称“航空工业前哨工具”)完成营业收入4464.68万元、营业利润99.44万元;青岛前哨矿山技术装备有限责任公司(简称“航空工业前哨钻机”)完成营业收入866.86万元、营业利润11.07万元;青岛前哨宇航技术装备有限公司(简称“航空工业前哨宇航”)实现营业收入2012.57万元、营业利润1.58万元;青岛市市北区洛阳路街道卫生服务站(简称“航空工业前哨医疗”)实现营业收入1368.05万元、营业利润4.6万元;该公司总部实现营业收入1632.28万元、营业利润4308.04万元;青岛前哨航空技术装备有限公司(简称“航空工业前哨装备”)实现营业收入621.31万元、营业利润7.27万元。航空工业前哨仪器、航空工业前哨宇航、航空工业前哨医疗营业收入创历史新高,所属经营实体均实现年度盈利。 “两园”建设 2017年1月1日,航空工业前哨举行开园升旗仪式,标志着公司工业制造与研发技术产业顺利完成搬迁。截至2017年底,工业新区建设累计投入资金1.48亿元。推进科技园区建设,以“坚持高点定位、加强规划控制、提升服务配套、优化业态布局、充分利用政策、注重长效管理”的总原则为指导,规划布局与业态定位更加清晰,租赁业务收入实现快速提升,成为航空工业前哨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 内控体系建设 2017年,航空工业前哨新建制度30项、修订制度29项,梳理出风险点108个,编制风险管理手册、风险库、十大风险点,完善制度、规范流程,建立起长期有效的风险防范的内部控制体系。通过开展6S验收达标工作,提升企业的品牌价值,提高员工素养。 (韩晓音) 山东黄金集团青岛黄金有限公司青岛市黄金工业管理办公室 概况 2017年,山东黄金集团青岛黄金有限公司生产黄金8万余两,连续4140天实现安全环保“双零”(安全零事故、环保零事故)目标,获山东黄金集团“安全环保奖”“管理创新奖”。所辖鑫汇公司获山东省设备管理优秀单位、青岛市安全生产工作先进企业、青岛市文明单位标兵、“青岛市‘一三一四’工程基层应急能力建设示范点”、青岛市单位内部治安保卫工作成绩突出集体等称号。 生产运营 2017年,山东黄金集团青岛黄金有限公司层层签订生产经营目标责任书,创新劳动竞赛奖惩机制,开展“新年生产开门好”“决战100天,超额完成全年黄金产量指标”等劳动竞赛活动,加速关键工程掘进,提高采场采矿强度,加强生产技术管理,推广应用炮泥封孔和水炮泥降尘技术,大幅提高企业生产技术管理、工程质量和现场文明生产水平,保持稳健向好、好中突破的发展态势。其中,所辖金星公司黄金产量创建矿41年以来新高。 探矿增储 2017年,山东黄金集团青岛黄金有限公司投入资金1224.48万元,完成坑探8441.5米、坑内钻3100.9米、地表钻3751.81米,分别完成年计划的105.58%、103.36%、105.39%,新增矿石量28.6万吨、金属量1537.19千克。其中,所辖鑫汇公司新增矿石量20.03万吨、金属量936.87千克,金星公司新增矿石量8.57万吨、金属量600.32千克。 项目建设 2017年,山东黄金集团青岛黄金有限公司开展“关键工程掘进大会战”“项目建设决战二百天”等活动,完成形象投资12134.79万元,完成责任状指标的139%;完成工程量24220.89米/153938.83立方米,完成责任状指标的132%,同比(下同)增长34.80%。其中,所辖鑫汇公司新副井-570米中段运输巷与原生产系统提前4个月实现贯通,莱西公司主副井-500米中段运输大巷提前3个月实现贯通,年底全面建成投产,形成1000吨/天生产能力,由基建期正式转入生产期。 权证办理 2017年,山东黄金集团青岛黄金有限公司获各类批复11项,申办更新各类权证16件。其中,所辖鑫汇公司整合扩界“五证合一”获山东省政府批复;完成金兴金矿正式并购工作。所辖金星公司扩界扩能项目获批新采矿许可证,实现建矿探矿权、采矿权统一。所辖莱西公司新建1000吨/天采选项目获批新安全生产许可证。 安全环保 2017年,山东黄金集团青岛黄金有限公司制订实施2017年度《安全环保责任状考核细则》《安全环保奖惩办法》等制度,开展安全环保基础管理专项整治达标、矿山转型升级以及防火、采掘顶帮支护等专项治理活动,全年排查整改各类隐患5359项,及时消除不安全因素。加强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两个体系”建设,举办青岛市“两个体系”建设现场观摩会,所辖鑫汇公司和金星公司“两个体系”建设均通过山东省安全生产监管局验收。加大安全科技创新成果的研发和应用,所辖鑫汇公司联合驻地联通公司建成井下通信网络,实现井下实时定位和通话;莱西公司井下主要工作场所实现无线局域网覆盖。 降本增效 2017年,山东黄金集团青岛黄金有限公司落实“节俭办企业”理念,强化企业精细化管理,实现降本增效1.17亿元。其中,所辖各企业通过加强“尖峰平谷”用电管理等措施,年平均电费下降9.96%,节约电费近600万元;鑫汇公司和金星公司均成为山东省电力直接交易用户,年可节约电费60余万元。加强内部挖潜,所辖鑫汇公司开展自营工程施工,年节约外委费用100余万元;莱西公司选矿车间通过选矿全流程自动化控制、降低材料备件成本等措施,年节约费用100余万元;铅锌公司重新签订销售合同,年增收280万元。强化审计监督,全年审减工程费用总额1017万元。 技术创新 2017年,山东黄金集团青岛黄金有限公司开展“岗位创新实践”合理化建议及科技创新项目征集评选等活动,投入科研信息化资金999.72万元,完成各类技术创新、小改小革等70余项;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3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受理3项、国家发明专利受理1项;2个项目通过中国黄金协会专家鉴定;完成加计扣除项目资金归集643.30万元,减免税额80.41万元。 (郭忠磊) 电 业 国家电网山东省电力公司青岛供电公司 概况 国家电网山东省电力公司青岛供电公司(简称“国网青岛供电公司”)是国家电网山东省电力公司直属供电公司,是国家电网公司大型供电企业之一,有员工1061人,担负着七区三市的供电任务,供电面积1.13万平方千米,服务客户447万户。2017年,青岛市用电量401亿千瓦时,同比(下同)增长9.2%;全网最高负荷865万千瓦,增长16.6%。售电量356亿千瓦时,完成电网投资32.5亿元。国网青岛供电公司获国家电网山东省电力公司及以上QC成果获奖19项、专利授权45项和科技奖、管理创新奖各24项。
2017年7月20日,团岛220千伏输变电工程送电投产,为单电源供电的青岛 胶州湾隧道供电提供“双保险”。(郑路摄影) 安全生产 2017年,国网青岛供电公司实施“严学安规、严守安规、严查违章”百日安全行动,开展安全教育、安规培训考试、安全大讲堂等247场。严格施工、检修等现场值班带班制度,开展“四不两直”(不发通知、不打招呼、不听汇报、不用陪同接待,直奔基层、直插现场)安全监察。强化现场作业安全管控平台应用,实施视频监控远程监察。安装输电可视监拍装置958套,使用无人机、激光炮等新技术处置隐患485处。“安全用电·爱心彩虹”五进活动查处客户安全用电隐患7084处。220千伏、35~110千伏、10千伏、配电台区故障停电分别下降65.2%、34.5%、20.5%、8.5%,年户均停电时间下降2.6小时。 电网建设 2017年,国网青岛供电公司输变电项目开工18项、竣工15项。仅用234天完成国内最长海底电缆通大网电项目,220千伏团岛工程竣工送电。一流配网“五个三千”工程,新增轮换配变3093台、新建改造线路4344千米、新增节能装置4127台、装改智能终端3321套、治理低压台区3229个。完成1051眼机井通电、1个中心村改造。电缆隧道智能巡检机器人投入运行,实现电缆接头无线实时测温。完成不停电作业1.9万次,增供电量4186万千瓦时。青岛市政府与国家电网山东省电力公司举行共同推进世界一流城市配电网建设战略会谈,签署合作意向书。实施“美丽青岛”电网建设(供用电)暨世界一流城市配电网建设,输变电建设完工5项、开工26项,配网运检完工6项、开工164项,营销客户项目完工15项、开工11项。 供电服务 2017年,青岛市低压智能交费174万户,高压客户电费预收比例达50%。完成电子发票上线和省域信用证电费结算试点。实施“互联网+”供电服务6个试点,掌上电力、电e宝等注册客户267万个。市域高压业扩报装实现集约管理,送电3682户、容量349万千伏安,增长21%。编制实施21个园区供电服务“一园一策”。签订“三供一业”(供水、供电、供热和物业管理)移交协议32个,换表接收3959户。客户自建小区供电设施资产移交127项。“多表合一”完成建档8万户。推动市发展改革委等出台《青岛市加快推进电能替代工作方案》,电能替代完成国内首个最大港口岸电系统。完善电动汽车充换电服务网络,建成公交车充电站3座和乘用车充电站9座。 (李 鑫) 华电青岛发电有限公司 概况 2017年,华电青岛发电有限公司完成发电量62.37亿千瓦时,售热量1081万吉焦,上缴利税2.67亿元,在燃料成本同比(下同)增长41.68%的情况下,等效净资产收益率居华电集团前列;实现华电集团五星级发电企业六连冠,获全国文明单位、华电集团先进基层党组织、华电山东公司先进企业及先进基层党委等称号。 经营管理 2017年,华电青岛发电有限公司应对新一轮电力体制改革带来的竞争压力,保基数、拓交易、争市场,发挥供热、环保等题材优势,完成利用小时5112小时,增加76小时。以清洁供热为己任,厂区2×460兆瓦级燃机热电项目被列入青岛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及2018年重点项目,完成施工场地“五通一平”,2017年底奠基建设,建成投产可增加供热面积1590万平方米。女姑口清洁能源供热产业园区项目被列为市人代会16个议案之一,由市政府主管部门组织研究具体实施方案。国信体育中心分布式项目通过热负荷评审,胶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青岛高新区等多个分布式项目正在洽谈。 安全生产 2017年,华电青岛发电有限公司逐级压实责任,加强人身、设备、供热、环保“四个安全”。加强精益检修全过程管控,完成5次非常规小修和9次调停消缺,机组修后启动均一次性成功,启动后设备缺陷数量下降60%,机组非停次数创历史新低。加强供热安全稳定工作,超前谋划组织汽网检修、供热系统隐患排查、开展专项供热应急演练,优化电热匹配、运行方式,供热始终保持安全平稳。加强现场7S常态化管理,更换4台锅炉顶部罩壳,开展建筑物外立面整治及厂区道路美化绿化亮化行动。截至2017年底,实现连续安全生产7063天,连续11年保持供热“零事故”。 节能减排 2017年,华电青岛发电有限公司强化环保设施运维、隐患排查、风险评估、应急管理及第三方运营监管,机组烟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浓度均稳定控制在3毫克/标准立方米、15毫克/标准立方米、40毫克/标准立方米以下,分别比国家标准低85%、70%和60%,大幅优于燃机排放标准,获青岛市首张排污许可证。成立碳排放管理推进机构,启动碳排放管理服务招标。统筹做好煤炭压减与能源保障工作,供电煤耗降至291克/千瓦时,低于600兆瓦超临界机组平均水平。2、1号机组分获全国300兆瓦级机组竞赛二、三等奖,2号机组获华电集团2017年度燃煤发电标杆机组称号。 队伍建设 2017年,华电青岛发电有限公司出台《职位序列标准管理办法》《员工职位管理实施办法》,实施主任助理聘任制,为优秀人才的职业发展与自我价值实现创造广阔的空间。华电青岛发电有限公司选手获华电集团公司技能大赛个人二等奖1人、三等奖1人和团体二等奖1个及华电山东公司团体一等奖1个,1人被授予华电集团公司技术能手称号。3项成果分获全国电力行业管理创新论文大赛一等奖、QC成果发布特等奖和质量信得过发电类班组成果第一名。 (张晓冬) 大唐黄岛发电有限责任公司 概况 2017年,大唐黄岛发电有限责任公司完成发电量77.05亿千瓦时,利润亏损1948万元,生产经营状况平稳。
2017年,大唐黄岛发电有限责任公司三期工程——超临界机组控制室投入使用。 (大唐黄岛发电有限责任公司供稿) 安全生产 2017年,大唐黄岛发电有限责任公司落实人员作业行为和作业场所风险管控,成立安全监督班,在各施工、生产现场实施安全监督。开展以“全面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为主题的安全月活动。完成应急预案内审58项,开展防汛抗台、液氨泄漏等应急演练26次。完成两会、迎峰度夏、党的十九大等保电任务。坚持问题导向,推进检查闭环管理,做好“春检”“迎峰度夏”“秋检”等安全检查工作,推进生产区、化验室等区域的危化品排查,落实油泵房、氨区、氢站等重大危险源的隐患排查治理,完成二、三期主厂房等重点部位的防雷检测。做好二、三期主厂房等29个重点防汛部位梳理、普查。全年检查问题1077项,整改完成1067项。组织开展《工作票、操作票和管理标准》专题培训、研讨,完善重大操作到位制度,强化设备缺陷管理。先后完成机组启停39次、重大操作835项、单机保电运行103天,全覆盖、闭环式推进安全文明生产“双达标”工作,加强设备无漏泄管理,建立渗漏点清册台账12万余项,下发文明生产不合格项7022项,考核通报64期,考核金额6万元。安全管理及监督责任落实到位,视频监控达到360°全覆盖,微信平台实现全面掌控,工作面督察做到“全天24小时”无死角。全负荷脱硝、汽轮机通流改造、发电机增容改造等重要技改项目有序推进。2017年7月8日17时53分,5号机组顺利并列,点火、冲转、并网实现“一次成功”,25项检修目标顺利完成,通过大唐集团公司精品工程专家评审。 经营管理 (1)坚持“开源”,提升电量管理牵引力。2017年,大唐黄岛发电有限责任公司加强与山东省经济信息化委等单位的沟通联系,争取补偿费用和奖励电量,在年初51.17亿千瓦时电量计划的基础上,共获得电量计划84.73亿千瓦时。明确量化分解目标,加强电量抢发工作,利用停机消缺机会,加强设备维护,为电量抢发提供设备保障。(2)坚持“降本”,提升燃料管理推动力。成立长协煤港口兑现小组,加强长协煤兑现工作,共签订长协煤130万吨,兑现125万吨;优化煤源结构,加强进口煤采购工作,共采购进口煤炭62.35万吨,占全年采购量的18.84%,降低了标煤单价;加强区域对标管理,实现市场煤炭100%竞价采购,加强入厂验收,坚持“烧旧存新、合理掺配”煤炭存取原则,控制燃煤成本。(3)坚持“增效”,提升节能降耗保障力。继续加强煤耗指标管控,综合考虑对外供热变化、入炉热值下降、厂用电率升高等因素,明确能耗差距,倒逼节能降耗管理。5、6号机组供电煤耗累计分别完成300.95克/千瓦时、306.52克/千瓦时,对标山东区域600兆瓦等级机组,分别居第3位、第5位;促进粗放式管理向精细化管理转变,加强跑、冒、滴、漏的设备治理,加强非生产用能的节约管理,查找问题,细化措施,增强后期电力辅助服务市场的核心竞争力。 项目发展 (1)明确底线,坚持环保发展新模式。2017年,大唐黄岛发电有限责任公司做好“技改”可行性分析,组织成立“三期烟尘提效改造”“厂区污水排放改造”攻关小组,重点解决落灰、扬尘、排污等环保问题。(2)齐力攻坚,抢抓供热发展新机遇。2017年11月15日,大供热项目正式投运,公司总供热面积达到850万平方米,供热量增至350万吉焦/年,为青岛西海岸经济新区(东城区)居民供应清洁热源;2017年 12月14日,3号机组高背压供热改造及延寿服役申请立项获大唐集团公司立项批复,为公司2018年继续开拓热力市场奠定良好基础。 (戚永梅) 供水供热供气 青岛水务集团有限公司 概况 2017年,青岛水务集团有限公司供水3.48亿立方米,同比(下同)增长4.84%;排水提升量1.25亿立方米,增长6.85%;污水处理量3.34亿吨,增长13.42%;中水回用量2015.55万吨,增长11.44%;海水淡化供水量2312.38万立方米,增长202.9%。资产总额94亿元,增长4%;营业总收入25.56亿元,增长17%;净利润-0.45亿元,减亏0.32亿元。
2017年9月,娄山河污泥堆肥项目正式投产运行。(张锐摄影) 加强保障能力建设 2017年,青岛水务集团有限公司应对原水短缺、客水水质指标波动较大等不利因素,成立供水保障应急指挥中心,统筹协调,加强全市原水、净水调配,增加对胶州市、即墨区的供水支援,实现极端缺水情况下的平稳保障。百发海水淡化厂首次实现满负荷生产,达到10.27万立方米/日,创造全国同级别海水淡化厂最大产能记录。水质全面达标,综合合格率100%。实现市区排水畅通运行。立足防大汛、防城市洪涝灾害,提高巡检频率,疏通管道564千米,投通管道堵塞8600余处,完成楼院管道普查2000余千米,排除路面塌陷隐患20余处,更换检查井盖、雨水篦子等设施900余个,设施完好率达到99%以上,10小时疏通率维持在100%。完成泵站设备管理系统建设,实现电脑智能管控,城市排水管理水平显着提高。污水处理实现了污水全收集、全处理、全面达标排放。对外服务实现提速提质提效。完成供水营销管理系统建设,纳入用户11.8万个,实现线上、线下多渠道收费以及预付费、手机APP抄表等功能,统一所属供水企业的水表抄收模式。开展“强基础、惠民众、严管理、活机制”服务主题活动,加强“96111”热线中心运行管理。提升员工服务技能,全年组织各类培训50余次。建立客户沟通社区走访长效化机制,解决热点难点问题130余件。全年受理服务信息14万个,信息反馈及时率、办结率、回访满意率均100%,无责任投诉。 推进产业升级 2017年,青岛水务集团有限公司完成企业上市总体方案及工作计划;完成各污水处理厂盈利测算,针对资产划转、债权债务处置、土地房产确权等问题,制定分项工作方案,开展上市准备工作。所辖新能源公司作为新兴能源综合利用企业,注册资本增至5000万元,吸收泰能热电公司作为新股东加入,完成章程修订和公司高管调整,稳步推进“新三板”上市工作。发展海水淡化产业,完成《青岛市海水淡化产业规划》,成立青岛市海水淡化技术创新产业联盟,推进青岛蓝谷5万吨/日海水淡化项目和百发海水淡化二期工程,与以色列公司Mekorot、天津膜天膜科技公司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促进海水淡化业务板块发展壮大。推进分质供水业务,成立青岛水务优润一方水务科技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完成《青岛水务集团分质供水技术规范》《优润一方2018~2020年战略发展规划》。完成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青岛胶东国际机场等直饮水项目的前期初设工作,拓展分质供水业务市场,实现大型分质供水项目零的突破。 推动重点工程建设 2017年,青岛水务集团有限公司完成双山加压站工程、海润丰水厂扩建及配套管网工程、香港中路DN600给水管道改造工程及胶州市区向九龙及周边乡镇应急供水工程。完成娄山河污泥堆肥工程、麦岛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工程。完成张村河水质净化厂主体建设,开工建设白沙河水厂深度处理工程、既有未移交排水设施改造一期工程、东海路泵站压力管道改造工程。中心水厂及配套输配水管网一期工程、青岛蓝谷海水淡化项目、即墨区西部污水处理厂扩建及升级改造工程、城阳区双元污水处理厂扩建四期工程、李村河污水处理厂扩建四期工程、海泊河污水处理厂扩建工程等6项工程进入前期手续办理阶段。 理顺体制机制 2017年,青岛水务集团有限公司推进排水设施建管养一体化建设,将市内三区580余千米公用管网纳入青岛水务集团养护范围,实现由单一养护职能向建管融合的新跨越。调整对崂山区、城阳区趸售自来水价格,完成海水淡化项目优惠电价政策调整,实现相关财政补贴办法落地。争取碳源专项经费,完成娄山河二期、小涧西水价测算及大任水务清缴欠费工作。完成向张村河水务公司增加注资事宜,办理国有产权登记。注册成立青岛蓝谷大任水务、光伏发电及分质供水等项目公司,有序推进国有资本运营工作。 (陈 群) 青岛能源集团有限公司 概况 2017年,青岛能源集团有限公司总资产152亿元,有职工5900余人,主营燃气、供热、发电有关的投资、建设、管理、服务及新能源的推广应用等业务。截至2017年底,有燃气用户126万个,年供应天然气4.7亿立方米;有供热用户98万个,供热面积1.1亿平方米。
2017年11月6日,青岛能源集团举行2017~2018年采暖期点火仪式,通过实施“煤改气”锅炉改造, 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实现由“供好热”向“绿色供”的转变。(青岛能源集团供稿) 主要经济指标 2017年,青岛能源集团有限公司营业收入41亿元,同比(下同)增长8%;利润-5.6亿元,减亏7%(剔除煤价增长因素);应收账款周转率11次,增长12%;发电量5.9亿千瓦时,增长4.6%;供热量3824万吉焦,增长8%。 基础设施建设 2017年,青岛能源集团有限公司新建燃气、供热管网254千米(燃气96千米、供热158千米),建设换热站69座、LNG供气站2座。发展用户13.1万个(燃气6.8万个、供热6.3万个),销售天然气4.7亿立方米,新增集中供热面积584万平方米。 燃气业务发展 2017年,青岛能源集团有限公司加强燃气配套工程建设,天然气销量实现大幅增长;加强成品油营销,全年销售成品油1.1万吨,增长14%;新发展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厂内用叉车和威海LPG气瓶检测业务,检测数量增长70.5%;利用客户资源和产业链优势,提供延伸增值服务110.6万项次。实现利润6314万元,增长10.1%。 供热业务发展 2017年,青岛能源集团有限公司完成管网平衡、除渣系统等技改项目14项。所辖热电公司建成“设备寿命可视化智能管理平台”并在集团范围内推广应用,排查处理设备故障400余次。投资3亿元,完成36台锅炉超低排放改造;淘汰燃煤小锅炉4台,对260蒸吨低效燃煤锅炉实施燃气替代。 工程设计与建设业务发展 2017年,青岛能源集团有限公司实现自主施工产值9397万元,增长21.8%。承揽工程监理、招标代理及室内安装项目,开辟新的利润增长点。开发外部设计、建设市场,业务拓展至京津冀及山西、贵州等五省九市。实现产值4.5亿元、利润1228万元。12月,青岛能源泰能热电有限公司与大唐青岛天然气热电联产工程在原焦化公司旧址处开工建设。12月26日,青岛恒源热电有限公司1×150吨/小时高温高压生物质锅炉项目建成投产。 能源服务业务发展 2017年,青岛能源集团有限公司建设青岛高新区、环球金融中心天然气三联供项目,建成保利东李天然气两联供项目,建成山大教职工宿舍、华融望海等13项共计100万平方米的天然气锅炉供热项目,完成热电一热、金湾及高新区“煤改气”改造项目,新增燃气供热面积488万平方米。推进生物质、污水源、空气源等多种能源综合利用,建成恒源热电生物质锅炉、海尔全球创新中心、优尼小镇污水源、胶州空气源热泵等清洁能源项目10处,新增供热能力251万平方米。 (张先峰) 山东省胶东调水局青岛分局 输水运行 2017年,山东省胶东调水局青岛分局棘洪滩泵站引水运行365天,引入棘洪滩水库4.69亿立方米。向青岛市供水4.47亿立方米,日均供水122万立方米。其中,向市内3区和崂山区供水2.34亿立方米,向青岛西海岸新区供水9997万立方米,向棘洪滩水库水厂供水5105万立方米(供给城阳区和胶州市),向即墨区、莱西市供水4481万立方米,向平度市供水1747万立方米(供给平度市和平度新河工业区)。
2017年,胶东调水局青岛分局加强对引黄济青引水渠的维护,保障引水畅通。 (胶东调水局青岛分局供稿) 水质保护 2017年,山东省胶东调水局青岛分局严把入渠道、入库水质关,发挥水库水质监测中心的作用。与有关部门定期到南四湖、东平湖及胶东调水输水渠沿途采样,掌握源头水质情况;加强与中科院武汉水生所、青岛市环境监测中心站、青岛市水环境监测中心等专业机构的合作,水库水质监测中心与国家城市供水水质监测网青岛监测站共享部分监测指标结果。为防止库区内藻类植物影响水质安全,优化人员、机械调配,打捞水草3000余吨。采取生物措施治理棘洪滩水库水质富营养化,投放鱼苗7.20万千克。青岛市环境监测站水质评价结果为:2017年棘洪滩水库水质为《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Ⅲ类标准,符合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要求。 水政执法 2017年,山东省胶东调水局青岛分局宣传贯彻落实《山东省胶东调水条例》,开展2017年“世界水日”、“中国水周”及《山东省胶东调水条例》颁布实施5周年宣传活动。完善水行政执法工作机制,加强输水渠道日常巡查和重点巡查,建立巡查台账制度、巡查情况汇报制度,召开水政执法专题工作会议;联动配合,平度市政府牵头与平度管理处成立“平度段胶东调水联合执法工作领导小组”、胶州管理处与胶州市联合执法办公室完成挂牌,借助地方水政执法力量,加强执法信息通报,加强联合执法。加强巡查,做好日常巡查和重点巡查,保证通水顺利进行。 引黄济青改扩建工程 2017年,引黄济青改扩建一期工程青岛段一、三标段完工并通过验收。平度泵站新建35千伏供电线路(西亭线)完成工程施工,通过验收并投入运行。做好引黄济青工程扩大规模前期论证工作资料提供工作。 胶东地区引黄调水工程 2017年,该工程通水两期,第一期自2017年1月1日至8月9日,安全运行221天,累计过水量15068万立方米;第二期自2017年11月18日至12月31日,安全运行44天,累计过水量1892.79万立方米,完成向烟台市、威海市的应急调水任务。截至2017年底,向平度市新河工业园的工业供水1747万立方米,保证工业园区工业生产。 (李 栋) 生物医药产业 概 况 2017年,青岛市生物医药产业呈现加速发展的良好态势,特别是依托领先全国的海洋科研优势,海洋生物医药加快发展,成为国家重要的海洋特色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全市56家规模以上生物医药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218.8亿元,同比(下同)增长13.1%。其中,医药制造业203.9亿元,增长12.7%;医疗仪器及器械制造14.9亿元,增长19.7%。 行业运行特点 重点企业增态平稳 2017年,青岛市重点企业保持较好发展态势,大多数企业保持两位数的增速。表现在:主要产品优势地位加强。青岛黄海制药有限公司的伲福达、青岛正大海尔有限公司的骨化三醇、青岛国海生物制药有限公司的宜利治、青岛益青药用胶囊有限公司的机制空心胶囊等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分别达到75%、91.5%、65%和97%,为企业发展起到重要支撑作用。重点企业创新能力提高。杰华生物技术(青岛)有限公司国家一类新药“乐复能”新药注册生产申请和GMP认证申请已通过检查,即将投产;青岛黄海制药有限公司研制的脂代谢疾病治疗药物进入临床研究阶段;青岛国海生物制药有限公司研制的仿制药(重酒石酸卡巴拉汀、塞来昔布)获临床批件,即将投产;东丽医疗科技(青岛)股份有限公司的血液透析器获国家二类证书,血液透析机等待国家三类医疗器械审批。 重点项目加快推进 2017年,青岛市推进投资15亿元的黄海制药研发产业园、10亿元的德威国际健康产业园、10亿元的国奥源干细胞谷全产业链、9.3亿元的易邦生物产业园、8亿元的正大海尔生物医药研发及生产项目、投资5亿元的银色世纪海洋生物制品产业化基地、杰华生物治疗乙肝“乐复能”(治疗恶性肿瘤、病毒性疾病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新型高效蛋白质类生物药)项目GMP车间通过验收。山东恒业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新型乙脑疫苗完成三期临床,等待国家层面审批。青岛康立泰药业有限公司研制新药“重组白介素2”即将投入生产。 招商引资成效显着 2017年,青岛市经济信息化委员会先后走访对接北京、上海、连云港、烟台、威海等地13家医药企业(含11家2016年中国医药工业百强企业),确定有意到青投资项目7个,计划总投资近100亿元,其中医疗器械2个、现代中药1个、化学制剂4个,主要涉及抗癌、抗心脑血管、精神抑郁、呼吸用药以及生物心内耗材、手术机器人高端医疗器械等。 园区建设加快推进 2017年,青岛高新区蓝色生物医药科技园引进医药企业项目80余家,引进千人计划专家7人;有研发机构(平台)11家,建成青岛市最大的生物医药孵化器和首个医药专业创客空间。青岛中德生态园借助青岛正大海尔有限公司、青岛华大基因海洋基因库、青岛旭能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施维雅(青岛)生物制药有限公司落户,扩张生物医药板块,一批重要项目正洽谈推进中。崂山区生物产业园引进15家企业,青岛博智汇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青岛博益特生物材料有限公司等项目加快建设;银色世纪保健品系列加快发展。国家首个健康产业先行试验区落户即墨区,胶州生物产业园区规划建设。 (市经济信息化委) 中小企业 概 况 中小企业数量稳步增长 截至2017年底,青岛市有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115.5万家,比上年(下同)增长18.49%,占全部市场主体总量的比重达到97.3%。其中,私营企业38.45万家、个体工商户75.81万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25万家,分别增长18.87%、17.93%和11.71%。全市民营市场主体注册资本20567.35亿元,增长41.94%。 工业产值增速持续回升 2017年,青岛市规模以上中小工业企业完成总产值12964.5亿元,增长13.8%。其中,3781家小型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9137.2亿元,增长15.3%。 工业出口交货值增速平稳 2017年,青岛市规模以上中小工业企业完成出口交货值1292.4亿元,增长3.6%。其中,3781家小型企业完成出口交货值725.89亿元,增长5.4%。 主要工作 完善政策支撑体系优化发展环境 (1)青岛市开展青企微服务“一周一策”政策解读活动。2017年,青岛市经济信息化委员会根据“互联网+”形势下中小企业服务新需求,搭建“青企微服务平台”, 联合涉企市直单位通过微信群形式开展“一周一策”政策解读活动,创建全市中小企业政策宣讲新品牌。已建企业微信群28个,群内企业6500余家,全年举办各类活动21期,涉及中小企业融资政策以及政策性融资产品、“青岛名牌”的申报流程以及培育优惠政策、青岛企业研究开发费优惠政策、软件企业优惠政策、企业商标品牌战略等多方面涉企政策,参与企业超过10万家次。(2)开展2017年全市送政策进企业活动。市经济信息化委邀请涉企市直部门和委内有关处室负责人赴各区(市)为企业讲解各类涉企政策。全年举办培训8场,参会企业1000余家,其中70%是企业主要负责人参会。(3)通过山东人民广播电台《山东中小企业之声》专题节目和青岛人民广播电台《热线青岛》广播节目,宣传全市中小微企业发展政策环境及专精特新工作成果。(4)举办“中小企业之家”讲坛活动6期,有320余家企业450余人参加。 多措并举精准服务 (1)组织开展中小微企业各项服务活动。2017年,青岛市开展小微企业创业创新能力提升服务工作。通过政府购买中介服务,提升小微企业创业创新能力。(2)开展技术志愿者服务中小企业活动。鼓励行业专家、企业家成为创业辅导志愿专家,建立技术服务志愿者队伍,开展技术培训、创业沙龙和志愿服务专项活动,为中小企业提供一系列质优价廉的服务和解决方案。(3)持续开展扶助小微企业综合服务活动。建设实体路演中心和网上服务平台,加强与证交所、股交所和专业化服务机构的战略合作,开展路演培训、路演展示对接等服务,支持一批潜力大、成长性好,积累一定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的中小企业加快发展。按照“三进三送” (进街办、进园区、进企业,送理念、送政策、送服务)服务理念,开展“中小微企业日”政策宣传活动。(4)搭建展会平台,助力企业创品牌拓市场。连续举办2017年中小企业中外投资对接洽谈会,组织全市中小企业参加中国国际中小企业博览会、山东省网博会等,帮助企业开拓市场,成效显着。 “专精特新”企业队伍日益壮大,企业核心竞争力明显增强 2017年,青岛市实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工程,引导和鼓励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之路,从政策、资金、技术、服务等多方面给予“专精特新”企业扶持。截至2017年底,近1万家中小微企业列入“专精特新”备选培育对象,对其中近2000家成长型中小企业进行重点滚动培育,已认定6批“专精特新”产品(技术)1215项、5批“专精特新”示范企业279家、2批工业中小企业“隐形冠军”40家。全市有 “专精特新”产品(技术)1215个。从市场占有率看,65%以上的企业分别居全国细分市场占有率前十位、山东省市场占有率前五位,其中居国内细分市场占有率第一位的近70家;从产品(技术)品牌创建看,有12个产品获评“中国驰名商标”,77个产品分别获评“山东省着名商标”“山东名牌”,143个产品获评“青岛名牌”。 全方位拓展融资服务体系,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 (1)设立转贷基金,解决企业续贷难题。2017年,青岛市在继续支持14家投融资机构开展政策性“过桥”业务的同时,设立小微企业转贷引导基金2亿元,与9家国有投融资机构按1︰4比例配资,组成总规模10亿元的转贷资金,采取银行出具续贷承诺函的方式,为企业提供日均成本不超过0.1%的“过桥”资金。全年转贷引导基金共帮助402家次企业解决“过桥”资金37.85亿元,两种方式共为743家次企业提供“过桥”资金83.08亿元,节约融资成本1.5亿元。(2)开辟银企专线,帮助重点企业高效融资。市经济信息化委与青岛银监局合作继续深化重点企业专项信贷支持机制,18家银行参与,开辟“银企专线”服务,给予企业绿色通道、利率优惠、优先续贷等全方位信贷支持。全年帮助278家次重点企业获融资92.15亿元。(3)加强产融结合,推进产业链配套企业融资。继海尔集团、海信集团财务公司作为核心企业产业链融资服务体系示范之后,发展青岛港小额贷款公司作为体系新成员,解决上下游配套企业融资难题,为全市配套企业1538家次融资59.45亿元。(4)强化政银合作,为企业提供优惠贷款支持。加强小微企业贷款风险补偿,补偿资金由每年4000万元增至5000万元,引导银行信贷向小微企业倾斜,截至2017年底,全市小微企业新增贷款多增138.35亿元。同时,推动银行与政府合作,建立各类优惠贷款平台,为缺抵押小微企业提供小额贷款支持。建设银行“助保贷”和“政府采购贷”平台共为96家次企业解决低成本融资2.68亿元。 市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示范作用显着 截至2017年底,云服务平台有注册企业用户1.5万余家、合作服务商150家,具有服务资源丰富、访问便捷和实时快速响应、服务定制和推送、在线双向评价等特色,可基本满足全市中小企业访问需求。云服务平台开创实体服务平台与云服务平台互为补充、线上服务载体与线下服务载体相结合、整合政务资源和社会资源、公益服务与市场化服务运作相结合的服务新模式。全年三级服务体系共服务企业20余万家次,率先尝试大中小企业协同创新服务平台建设。 “四新”经济加快发展 2017年,青岛市培育一批产业互联网平台企业,有7家企业入选全省“培育新动能引领新常态”优秀典型案例,13家企业入选全省中小企业发展新经济示范单位,引进青岛三欧物产有限公司、青岛柠檬豆创业服务有限公司等优势企业项目。成立中小企业创新创业路演中心,举办“四新”(新产品、新技术企业与新业态、新模式)经济企业创新路演8场,达成融资意向3.4亿元,提供服务超过1000家次。 运用互联网思维创新提升传统服务模式 (1)金牌服务“双抢惠”活动成为服务企业的品牌。2017年,青岛市把小微企业服务需求细分为“资金、技术、人才、场地、产品、服务”等6个门类,采用移动互联平台组织企业抢发服务需求,小微企业服务的对接活跃度提高,服务黏性明显增强。全年“双抢惠”活动采用线上“一键抢单、一键呼出”的快捷方式和线下即时回访跟单机制相结合,服务企业800余家近1000人次,实现全方位服务资源的整合与联动。(2)“青企微服务”平台的创新服务理念和便捷成效初显。“青企微服务”平台依托手机微信号,具有企业随时提报需求、服务资源实时对接咨询互动等优势,整合政府资源与社会机构专家资源服务企业。(3)加强目标定位,促进新形势下企业管理人才队伍建设。举办北京大学(青岛)资本战略与投融资专题研修班、上海交通大学(青岛)企业战略与资本运营专题研修班、浙江大学青岛市企业发展战略专题研修班,专题研修班筛选聘请国内顶级专家进行授课、分享和解读,有164名企业高层管理者参加研修班。 精心塑造小微企业“双创”服务新名片 2017年,市经济信息化委联合国家工信部信息中心、青岛华通国有资本运营(集团)有限公司共同举办创客中国——青岛市第三届“市长杯”暨华通资本创业家小微企业创新大赛。大赛共组织比赛32场,征集项目387个,推荐272个项目获创客中国平台背书,数量居全国各省、自治区、计划单列市第四位,19个项目入围2017年“创客中国”创新创业大赛200强;4个项目在“创客中国”3个专题赛上分获一、二、二、三等奖;1个项目获“创客中国”总决赛优胜奖,青岛市获2017年“创客中国”创新创业大赛组织动员金奖。 培育认定小企业产业园和创业创新基地集聚创新发展 2017年,青岛市制定《青岛市小企业产业园发展规划》,实施小企业产业园和创业创新基地培育认定计划。设立小企业创业基地(产业园)股权投资引导基金和补助资金,进行全方位引导培育,政策扶持。新认定市级小企业产业园10个、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12个,其中2个获批2017年度国家小微企业双创示范基地。截至2017年底,累计培育认定市级小企业产业园52个、小企业创业基地82个。 (市经济信息化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