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经济谋划 海洋经济规划政策制定 2017年,青岛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落实市委、市政府“建设国际海洋名城”战略目标,超前谋划青岛市海洋经济的发展思路,启动《青岛市加快建设国际海洋名城行动计划(2018~2021年)》编制工作,提出青岛市重点发展涉海领域及海洋产业。加快推进海洋经济新旧动能转换,研究提出“船舶及相关装备制造业”“海洋装备工程制造业”“邮轮游艇旅游服务业”等海洋相关产业发展现状及未来方向,编入全市“一业一策”行动计划发布实施。 全市海洋经济运行形势分析 2017年,市发展改革委通过定期调度、实地调研、召开座谈会等方式做好海洋经济预测运行分析,按季度编发蓝色经济运行手册。市发展改革委、市统计局、市海洋与渔业局三方建立海洋经济发展监测合作机制,开展第一次全国海洋经济调查,提升海洋经济运行和分析评估水平。 海洋经济重大课题调研 2017年,市发展改革委围绕海洋经济发展突出问题赴上海、天津、宁波、舟山等地调研,形成《实施海洋强市战略研究报告》等调研报告,向市委、市政府提出发展海洋经济对策建议。会同山东大学开展蓝色经济发展重大问题研究,形成《世界主要海洋发展中心涉海比较优势及对青岛的启示研究》等15项课题研究成果,为青岛市海洋经济发展建言献策。 海洋经济发展 海洋经济总量提高 2017年,青岛市海洋经济总量再创新高度,完成海洋生产总值2909亿元,比上年(下同)增长15.7%,拉动全市GDP3.9个百分点。其中,海洋第一产业增加值106.2 亿元,增长1.1%;海洋第二产业增加值1512.6亿元,增长17.6 %;海洋第三产业增加值1289.9亿元,增长14.8 %。海洋三次产业比例为 3.7∶52 ∶44.3。全市海洋生产总值占GDP比重为26.4%,增长 1.3个百分点。 海洋渔业发展 2017年,青岛市海洋渔业持续健康发展,完成生产总值93.8亿元,增长0.7%;水产品加工业完成生产总值178.7亿元,增长19.4%。发展远洋渔业,全年完成远洋捕捞量14.1万吨,是5年前的45倍。推进海洋牧场建设,截至2017年底,青岛市建成休闲型海洋牧场10处和山东省首个公益型海洋牧场。青岛市加快推进中国北方(青岛)国际水产品交易中心和冷链物流基地建设。 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发展 2017年,青岛市海洋设备制造业迈向高端,完成生产总值512.5亿元,增长19.7%;海洋船舶业完成生产总值21.5亿元,增长15.9%。青岛北海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青岛海西重机有限责任公司等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开展高技术船舶、高端海洋工程装备等关键技术和先进制造工艺的研发与应用,推动企业加快转型升级。 滨海旅游业发展 2017年,青岛市滨海旅游业完成生产总值546亿元,增长14.5%。全年接待游客8816.5万人次,增长9.1%;实现旅游消费总额1640.1亿元,增长14%。推进邮轮旅游发展,制定出台《青岛市建设中国邮轮旅游发展试验区实施方案》,举办第五届中国(青岛)国际邮轮峰会。全年累计接待93个邮轮航次,增长17.7%;接待邮轮旅客10.8万人次,增长37.3%。 海洋交通运输业发展 2017年,青岛市海洋交通运输业完成生产总值411.4 亿元,增长15.1%。港航运营呈现平稳增长,全年全市完成港口吞吐量51314万吨,下降0.3%;完成集装箱吞吐量1831万标准箱,增长1.4%。截至2017年底,港口货物和集装箱吞吐量居全国沿海港口第五位。推进港航建设,青岛港全自动化码头投入使用。 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发展 2017年,青岛市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完成增加值51.1亿元,增长7.6%。推进新型海洋活性抗菌肽功能制剂生产项目、壳聚糖基生物传感器电极芯片研发及产业化项目等海洋生物医药领域产业项目,青岛琅琊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青岛海利尔药业集团等传统企业“转身向蓝”,开展海洋生物领域产品的研发和生产,取得良好收益。 “一谷两区”海洋经济 青岛蓝谷 2017年,青岛蓝谷完成海洋经济总产值52亿元,增长17.5%。“推进青岛蓝谷建设”列入《全国海洋经济发展“十三五”规划》,获批成为山东省首批省级区域创新中心建设试点区域和首批双创区域示范基地。引进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西北工业大学、武汉理工大学、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等7所高等院校在青岛蓝谷设立校区、研究院或研究生院。签约蓝谷海洋科技小镇项目、港台海洋科技园、新动能蓝色科技港等涉海领域产业化、产城融合项目。山东省科学院海洋仪器仪表研究所签约整建制迁入青岛蓝谷并筹建山东省科学院青岛分院。天然气水合物试采基地(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东部科研基地)等8个市级重点建设项目开工;中国海洋人才市场蓝谷分部、中国海洋人才创业中心蓝谷基地挂牌运营,引进“两院”院士、“千人计划”专家、“泰山学者”等各类人才300余人。 青岛西海岸新区 2017年,青岛西海岸新区完成海洋经济生产总值1019亿元,增长18%;海洋生产总值占生产总值比重31.7%。全区储备在谈、签约待建、在建和2017年新竣工蓝色经济项目170个,总投资约2683亿元。规划建设十大海洋特色产业园区,已建成省级园区3个、市级园区3个。举办第二十七届青岛国际啤酒节,旅游市场扩大。发展航运物流产业,董家口港获批国家一类开放口岸,吞吐能力扩大,加快第四代国际港口建设。 青岛红岛经济区 2017年,青岛红岛经济区完成海洋经济总产值89.7亿元。围绕建设“以蓝色经济引领转型升级的自主创新示范区”重点培育面向海洋科技创新的科技服务产业,累计引进建设“国字号”创新平台16个。加快“千万平方米”载体建设,孵化器投入运营201.2万平方米,国家级孵化器、众创空间达15家,高新技术企业117家。建设青岛蓝色人才港,依托中国青岛留学人员创业园、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引才招智,累计引进高层次人才近5000人,其中“两院”院士27人、“千人计划”专家55人。 海洋园区项目建设 海洋特色产业园 2017年,青岛市扩大园区海洋产业规模,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加强辐射带动能力。崂山区海洋生物特色产业园、青岛高新区蓝色生物医药科技园等13个海洋特色产业园完成主导产业海洋业务收入823亿元,增长13%。园区入驻海洋主导产业企业46家,新增主导产业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或工程实验室6家,新增发明专利数量或省级以上科技成果鉴定236个。 蓝色经济重点项目 2017年,青岛市推进蓝色经济重点项目建设,总投资1200亿元的140个蓝色经济重点项目完成投资274亿元,超额完成全年200亿元的投资计划,开工建设项目116个,开工率83%。其中,“海洋微拟球藻绿色养殖及二十碳五烯酸提取产业化项目”“轻型靶机及舰船发动机研发和产业化项目”等30个项目建成运营。 专项资金支持项目、园区建设 2017年,青岛市落实山东省区域战略推进专项资金1亿元支持全市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四区三园”( 四区:青岛西海岸、烟台东部、潍坊滨海、威海南海等4个海洋经济新区;三园:青岛中德生态园、日照国际海洋城、潍坊滨海产业园等3个中外合作园区)、省级海洋特色产业园基础设施建设、滨海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的8个项目,资金额度居全省蓝色经济区首位。实施海洋经济创新发展区域示范,支持总投资29.3亿元的海洋生物、海洋装备等44个示范项目。市级财政安排6亿元支持海洋渔业发展,打造“蓝色粮仓”。 海洋经济平台建设 搭建海洋科技创新平台 2017年,青岛市推进国家实验室体制机制改革,整合管理、学术与执行的机制,开展国际合作,在澳大利亚和美国建立联合实验室。中科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与青岛琅琊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共建年产值5亿元的国内最大海洋微藻脑黄金生产基地。哈尔滨工程大学青岛船舶科技园建立七大公共服务体系,入园企业近100家。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浒苔绿潮形成机理与综合防控技术研究及应用项目取得进展。完善技术市场服务体系,加快国家海洋技术转移中心建设,打造海外技术转移示范基地,青岛市获批参与建设济青烟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启动实施“海洋生物医药开发计划”,布局研发注册类别为一、二类的新药和生物功能制品30项;以海洋生物医药创新中心为试点,下放项目立项权和资金分配权,实现从研发、中试到产业的一体化设计。成立青岛市海洋科技成果推广中心,搭建海洋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平台。 搭建海洋人才引进平台 2017年,青岛市实施重大引才专项行动,面向全球开展海洋高层次人才引进活动,举办第十届海外高层次人才座谈会暨海外院士青岛行活动,创新举办第十七届中国青岛蓝色经济国际人才暨产学研合作洽谈会、“百所高校千名博士青岛行”活动、2017年国际城市管理青岛年会、全球智库创新(青岛)年会,搭建高水平有特色国际交流合作平台,吸引22个国家的108名院士、38名高端智库专家、近1000名博士到青,签约院士33人、“千人计划”项目21个、人才项目540个。完善中国70岁以下涉海院士信息采集工作,建立精准数据库。创新涉海院士引进模式,联系引进全国范围内全部涉海领域的“两院”院士,其中通过全职引进、双聘、建立院士工作站、签订项目合作协议等方式引进涉海院士18人。 搭建海洋教育合作平台 2017年,驻青高校开展“双一流”(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入选国家“一流大学”建设高校,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入选国家“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协调推进青岛大学胶州校区、青岛农业大学平度校区、青岛理工大学黄岛新校区、青岛科技大学中德校区等驻青高校的布局发展。开展海洋特色教育,支持市内优质普通教育学校与蓝色经济区学校结对帮扶项目和联合办学项目,在学校管理、师资培训、课程设置、社团活动等方面给予指导,促进相关学校和单位开展双向交流活动。 搭建海洋高效服务平台 2017年,青岛海关将监管嵌入物流环节,以青岛港自动化码头、董家口港、多式联运监管中心为突破口开展“智慧监管”示范点建设。支持拓展临港增值业务,助推董家口港打造国际期货交易中心,支持董家口矿石码头公用型保税仓库扩容,实行“保税混矿”监管模式,为企业降低成本。支持远洋渔业发展,落实“远洋自捕水产品不征税”政策。助力打造中国北方邮轮中心和东北亚区域性邮轮母港,推进旅客通关流程便利化。青岛检验检疫局推行“无纸化报检”,完善“一个窗口”服务,出入境业务无纸化报检率达到90%。打造邮轮大厅通关智慧查验平台,简化工作流程,缩短旅客滞留时间。对青岛邮轮母港靠泊邮轮启动保税供船业务,采用“全球采购、保税直供”操作模式。启动青岛口岸进口食品查验平台建设计划,试运行进口食品监管平台查验,实现货物随到随验“零待时”。推行“随船+锚地+靠泊+电讯”多种方式并用的检疫模式,缩短船舶在港非作业时间,最大限度减少船方及其代理的非生产费用。 搭建海洋宣传活动平台 2017年,青岛市继续发挥蓝色经济官方网站宣传阵地作用,“青岛蓝色经济网”在2017年世界移动互联网大会获“年度新锐媒体奖”。在《青岛日报》头版、《青岛财经日报》以专题特刊方式宣传青岛市蓝色经济区建设取得的成效。开展世界海洋日宣传展示活动,举办东亚海洋合作平台黄岛论坛、2017年中国(青岛)国际海洋科技展览会、2017年国际海洋创新创业大赛、2017年国际压载水管理技术与标准化论坛等活动。 海洋生态文明建设 “美丽海湾”建设 2017年,青岛市加快建设“美丽海湾”,胶州湾生态环境好转,水质优良比例提高,海域优良水质面积达71.8%,比5年前增长25.4%。发布实施《关于推行湾长制加强海湾管理保护的方案》,在全国率先推行“湾长制”。编制完成《胶州湾保护利用总体规划》,开展“蓝色海湾”“银色海滩”整治行动。 国家级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 2017年,青岛市实施基于生态保护的海洋综合管理,全市近岸海域水质总体良好,98.5%的海水水质符合优良标准。山东省海洋功能区划青岛部分获国务院批复,加快修编《青岛市海洋功能区划(2013~2020年)》,组织编制《青岛市海域资源综合利用总体规划》。加快实施大公岛保护利用示范项目和灵山岛、竹岔岛、斋堂岛整治修复项目,组织完成62个海岛标志修复。推进海洋保护区规范化建设,《西海岸国家级海洋公园总体规划》获国家海洋局批复,加快胶州湾国家级海洋公园建设,编制《胶州湾国家级海洋公园总体规划》。 加强海洋防灾减灾能力 2017年,青岛市完成海洋预警报能力升级改造,海平面变化影响调查评估成果连续5年获国家海洋局考核优秀等次,组建并运行市海洋减灾中心,协调开展浒苔处置联防联控和源头防治,健全监视监测体系和应急处置体制,优化海上浒苔打捞处置模式,清理海上浒苔9.2万吨,提升浒苔资源化利用水平。 (市发展改革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