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及以下教育 2016年青岛市教育系统基本情况统计 (详见第544页) 深化教育领域改革开放 2016年,青岛市制订《青岛市中小学校管理办法》,明确政府、学校、社会权责。推进教育管办评分离,完成全国教育行政执法体制改革试点任务,推行学校管理权限清单制度,优化管理方式,实现从重事前到重事后、重审批到重监管的转变,相关改革经验在《人民日报》刊登。出台25项举措,支持民间资本进入教育领域,激发社会资本参与办学的热情。按照每生每年小学650元、初中850元的标准,向民办义务教育学校拨付补助经费。推进非营利性民办学校教师养老保险与公办学校教师同等待遇试点工作,稳定民办学校教师队伍。2016年新批准设立青岛为明学校等8所学历学校和36所非学历学校,吸引民间资本16.2亿元。创新教育投融资方式,推动青岛蓝色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及5所高中租赁型人才公寓建设PPP项目落地,作为全市首批PPP重点项目之一,筹集社会资本16.8亿元,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扩大教育开放,开展教育国际交流合作。全市中小学校与国外缔结友好学校近300个,双向交流人数2000人以上。在30所中小学校开展国际理解教育试点,分别组团参加中欧知名高中校长论坛等7个国际会议或活动。青岛市成为继北京市之后第二个与外交部驻外使领馆阳光学校总校签约合作的城市。
2016年3月16日,副市长栾新(前排左二)到青岛市第二实验小学调研。 (市政府办公厅供稿)
坚持全面育人 2016年,青岛市围绕提高教育质量的战略主题,建立以素质教育为主题的学校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委托第三方专业机构开展质量监测评估,覆盖中小学生科学素养、品德发展、心理健康以及职业学校机电、会计和数控等专业。全市义务教育学校设立“自主选课学习日”,开展分层教学选课走班的公办普通高中达91.3%。全市本科一批达线人数首次超过1万人。开发选择性课程,促进不同潜质学生发展。提升学生体质健康和艺术素养,推进全国校园足球改革试验区建设,组织青岛市第二十六届“可口可乐——市长杯”校园足球联赛,314支队伍进行730场比赛,6000人参赛;实现“区(市)长杯”全覆盖,各区(市)有700所学校、900支队伍、近1.7万人参赛,进行比赛5500场。全市有市级校园足球特色学校302所,国家级校园足球特色学校达83所,数量居全国计划单列市首位。开展“艺动城乡”活动,承办全国第五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来自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建设兵团和首次邀请的中国香港、中国澳门特别行政区的633所中小学7000余名师生参加,青岛市获一等奖13个,比上届翻了近一番。 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 2016年,青岛市启动乡村中小学紧缺学科教师补充工程,为乡村中小学补充近800名音体美、英语、信息技术学科教师;选派120名骨干教师赴农村及对口帮扶地区支教;通过在青高校“大学生支持乡村教育志愿服务行动”,首批招募117名在校大学生赴平度市、莱西市等地农村学校支教。推进农村小学全科师资“3+4”普通本科对口贯通培养改革,首批招收100名学生,培养一批具有乡村情怀、能够留得住的优秀本土教师,从根本上解决乡村教育的不足。实施乡村教师关爱工程,制定落实乡镇工作人员津贴补贴政策,实施乡村教师年度免费体检制度,黄岛区、即墨市等区(市)通过开通教师班车、发放交通补助等方式,妥善解决乡村教师上下班问题。平度市改造和新建210间约6300平方米周转宿舍,保障乡村教师生活居住条件。 促进教育公平 2016年,青岛市精准帮扶特殊群体接受教育。投入2.1亿元,保障农村教师周转房建设、解决全市中小学生午餐和农村音体美教师不足等问题。投入1.23亿元为6万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发放奖、助学金。出台国家特殊教育改革实验区实施方案及配套政策,投入1060万元,支持5所特教学校开设自闭症儿童教育实验班,推进随班就读、送教上门和医教结合3项改革,建立省内首个全纳教育资源中心。解决新市民子女入学难题,全市新接收2.6万名新市民子女就读,占一年级新生总数的29%。切实抓好教育惠民项目。改善中小学就餐条件,改扩建212所中小学标准化食堂,2014年开始,连续3年将中小学标准化食堂建设列入“市办实事”,投入建设资金3.7亿元,建成726所中小学校标准化食堂,惠及77万名学生。统一为审批注册的幼儿园学龄前儿童购买意外伤害保险,保障学龄前儿童健康成长。坚持开门办学,出台中小学体育场地设施向社会公众开放工作实施方案,李沧区、崂山区等8个区(市)的中小学校运动场地向社会开放;出台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的若干措施,加快终身学习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和各类教育资源的开放共享,与青岛广播电视大学共同建立的青岛全民学习网点击量突破440余万人次。 发展现代职业教育 2016年,青岛市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创新职业教育发展思路,加快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启动“十百千万工程”(每年成立10个心灵家园公益活动城市;每年开展100场次走进校园、走进社区大型公益讲座和活动;每年招募培训1000名青少年心理健康志愿导师;每年力争服务10000个家庭和青少年学生)建设,蓝色经济职业技术学院新建工程和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启动建设,青岛艺术学校新建工程进展顺利。在6所职业学校和4所普通高中学校开设普职融通试点班。推动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在15个中职学校的24个专业开展五年制贯通培养试点。“3+4”对口贯通培养试点中等职业学校达11所,试点专业达14个,新增9个生产性公共实训基地,遴选30余个有条件、基础好的企业和职业院校开展现代学徒制改革试点,建立学校本位教育与工作本位培训相结合、企业和学校共同推进、招生与招工、入学与就业一体的育人模式。 加快高等教育发展 2016年,青岛市出台加快引进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意见,在资金、服务、用地等方面强化政策扶持力度,支持引进国内外优质高等教育资源。新增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等10所高校到青办学和开展科研,正式签订协议的国内外高校(机构)26所,山东大学青岛校区9月正式投入使用。市校共建的首批12个在青高校重点学科全部通过验收并达到优秀等级,3批30个在青高职院校重点专业通过验收或立项,初步形成在青高校重点学科和重点专业战略集群。 提升教育信息化水平 2016年,青岛市推动以“互联网+”技术为带动的教育融合创新。实施“互联网+教育”行动计划,教育公共服务资源平台建设取得重要突破,全市85%的中小学校、78%的教师和超过10万名学生、家长开通网络空间。支持300所农村薄弱学校加强信息化建设及应用,全市90%的中小学校建成智慧校园。在2016年国际教育信息化会议期间,青岛教育信息化工作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主席希玛塔和与会嘉宾的充分肯定。区域整体推进教育信息化模式入选教育部优秀案例,是唯一入选的副省级城市。教育部以《基础教育参考·青岛专刊》的形式,面向全国推广青岛市典型经验。 践行为民务实的工作作风 2016年,青岛市教育系统开展“两学一做”专题教育,结合教育实际,创新实施“讲教育故事、创岗位先锋、建过硬支部”3项行动,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制定落实两个责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实施意见,建立党员领导干部函询谈话和主办事项事前风险预报评估制度,改进对招生考试、职称评定等52项重点热点工作的监督方式,确保公平公正。建立教育行政执法联动协作机制,对涉嫌的违法行为进行30余次现场执法调查,规范办学行为。编制青岛“十三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和教育综合改革方案,科学谋划未来五年教育改革发展。对2015年“三民”活动提出的505条建议以及通过“行风在线”“民生在线”、网络“在线问政”等活动收集的意见建议,进行归类,统筹安排好工作,建立限期督办机制。将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幼儿园新建改扩建、标准化食堂建设等工作纳入“市办实事”,将解决大班额等问题纳入市政府重点督办事项,将扶持普惠园发展、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民办学校教师待遇保障等工作纳入教育改革重点项目,出台相关制度文件,加大推进力度;对预防学生溺水、校车安全等事关校园及学生安全的问题纳入部门协作推进的重点工作,进行集中整治,会同公安、交通部门建立有奖举报制度,发动市民关注校车安全。 干部教师队伍建设 2016年,青岛市教育系统树师德师风,开展“立德树人、让师德在岗位闪光”系列师德教育活动,组织近600名教师参加新教师宣誓暨优秀教师事迹报告会,开展师德教育专题培训30余场,1万余名教师参加;2300余名优秀教师先进事迹在各大媒体宣传报道;支教岛志愿服务团队获首届“全国最美教师志愿服务团队”称号。 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加强乡村教师培训,提升乡村教师能力素质,实施农村小学全科师资“3+4”对口贯通培养改革,在全省首创免费培养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培养模式,首批招收100名学生。健全青岛市名师名校长培养机制,30个名师工作室、19个名校长工作室开展活动940余次,获各类成果420余项;举办名师讲堂42讲,惠及教师、学生、家长1万余人。有14名校长(园长)和13名教师入选齐鲁名师名校长建设工程。 教育经费和教育基本建设 2016年,全市教育经费总投入288.79亿元,比上年(下同)增长9.13%。其中,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253.92亿元,增长8.54%;公共财政教育支出250.83亿元,增长7.99%。公共财政教育支出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比例为18.54%。完成青岛实验高级中学等5所现代化寄宿制普通高中新校区建设任务。5所新校校均占地面积17.33公顷,校均建筑面积约11万平方米,总投资约35亿元,可容纳学生1.15万人。市级重点教育项目蓝色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青岛盲校新校分别于8月、10月、11月如期开工建设,年内完成投资5709万元。蓝色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占地面积37公顷,建筑面积21.5万平方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占地面积30公顷,一期工程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青岛盲校新校占地面积6公顷,建筑面积3.2万平方米。全面完成24所市教育局所属学校26个校舍维修改造项目。2016年,全市新建和改扩建55所中小学,新增135万平方米校舍,完成投资75亿元。 报考大、中专学校与自学、社会证书考试 2016年,全市组织国家教育考试16类23次,考生88.6万人次。其中,研究生考试1.74万人,普通高考4.6万人,成人高考2.14万人。 2016年青岛市大中专升学考试报名情况表 | 类别 | 报名人数 | 增加人数 | 比上年增长(%) | 硕士研究生 | 17432 | 1722 | 10.96 | 本、专科 | 38209 | 407 | 1.08 | 普通高考(夏季) | 7749 | -3913 | -33.55 | 春季高考 | | | | 成人高考 | 21445 | -6599 | -23.53 | 普通中专 | 23712 | 6183 | 35.27 |
2016年青岛市自学考试、主要社会证书举办次数和报名情况表 | 考试名称 | 举办次数 | 报考人数 | 上年人数 |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 2 | 40780 | 35067 | 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 | 2 | 63273 | 65071 | 全国英语等级考试 | 2 | 4567 | 2633 | 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 | 2 | 253337 | 249147 | 全国非学历证书考试 | 2 | 3241 | 2799 | 教师资格考试 | 2 | 55376 | 12627 |
基础教育 概 况 2016年,青岛市发展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和特殊教育,推进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在教育蓝皮书《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16)》中,青岛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总体满意度居全国19个重点大城市首位。 发展学前教育 2016年,青岛市落实学前教育3年行动计划,青岛市公办园生均公用经费财政拨款标准达到850元以上,普惠性民办园生均定额补助标准达到每生每年2400元以上。推进市机关办园脱钩改革,牵头制订青岛市级党政机关群团组织举办幼儿园脱钩改革方案。完善学前教育投入保障机制,协调市财政局印发《关于进一步完善学前教育经费投入机制的通知》《青岛市学前教育专项资金管理办法》《青岛市学前教育综合奖补管理办法》。推进幼儿园标准化建设,计划新建、改扩建幼儿园60所,开工54所,完工46所。完成2015年新建、改扩建的133所幼儿园验收评估工作,提供学位约2万个。规范幼儿园招生工作,扩大就近入园试点范围,市内三区140所幼儿园就近招生。全市60%的公办及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完成信息化设施设备配备。开展城区幼儿园片区化管理改革试点,完善农村幼儿园镇域一体化管理机制,提高幼儿园保教质量。组织开展山东省十佳、示范幼儿园认定工作,全市有山东省十佳园13所、示范园196所,居全省前列。 推进解决“大班额”问题 2016年,青岛市召开全市解决大班额问题工作联席会议,定期召开各区(市)解决大班额问题调度会及大班额信息平台数据推进会。协调相关部门将解决大班额问题目标任务列入对各区(市)的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考核目标内容。2015~2016年底,全市新建、改扩建150所中小学,新增学位数13.1万个,采用聘用制等方式新增教师近6300人。 推进解决“大班额”问题 2016年,青岛市召开全市解决大班额问题工作联席会议,定期召开各区(市)解决大班额问题调度会及大班额信息平台数据推进会。协调相关部门将解决大班额问题目标任务列入对各区(市)的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考核目标内容。2015~2016年底,全市新建、改扩建150所中小学,新增学位数13.1万个,采用聘用制等方式新增教师近6300人。
全国第五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开幕式上各省(自治区、 直辖市) 代表团入场。 (市教育局供稿) 推进全市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2016年,青岛市实施“全面改薄”提升工程,列入“市办实事”的计划新建、改扩建幼儿园60所,开工100所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全部完54所,完工46所。完成2015年新建、成改造,农村、偏远地区、薄弱学校改扩建的133所幼儿园验收评估工作,的办学条件、生活条件得到有效改善,提供学位约2万个。规范幼儿园招生工95%的中小学达到市定现代化学校建设标准。完善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全市新增投入6000余万元保障义务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制订《青岛市关于统筹推进全域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实施方案》,争取优质中小学跨区域合作办学资金支持,为6所参与合作办学项目的优质中小学争取1350万元奖励资金。印发《青岛市教育局关于深入开展中小学校结对帮扶工作的通知》,开展城区优质中小学与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结对帮扶工作,指导李沧区确定6所中小学与平度市6所中小学开展跨区域合作办学。推广名校办分校、委托管理、集团化办学、高校或科研院校辐射中小学、学区制管理等办学模式,全市70%以上的中小学参与办学模式改革。 特殊教育发展 2016年,青岛市推进国家特殊教育改革实验区工作。落实市财政资金510万元,支持市中心聋校自闭症儿童实验班建设。安排400万元支持4所特教学校开展自闭症儿童教育实验班建设。落实国家特殊教育改革实验区项目资金150万元,支持全市各特殊教育学校推进三项改革实验工作。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2016年,青岛市教育系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庆祝建党95周年“学党史,知党情,跟党走”和“践行《中小学生守则(2015年修订)》”等专题教育活动。举办山东省暨青岛市十八岁成人礼等主题团队活动。举办2016年青岛市青少年“国学达人”挑战赛、青岛市第六届中小学读书节。举办全市教育系统团队干部和普通教育德育干部浙江大学培训班。举办青岛市首届中小学创客大赛。加强校园志愿服务和公益活动,印发《关于深入开展中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实施意见》。组织“青青义教”公益辅导活动,全市有1.5万名学生参与。完成市内三区生涯规划测评系统配套师资基础性和普及性培训,在市内三区初三学生7000余人中试点进行生涯规划相关测评。 中等职业教育 概 况 2016年,青岛市贯彻落实《青岛市职业教育条例》,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依法办学。举办职业教育活动周,宣传展示职教改革发展成果。坚持改革创新,开展普职融通实验,扩大贯通培养试点范围,构建现代职教体系。 举办“职业教育活动周” 2016年5月8日,青岛市教育局在青岛旅游学校举办全市职业教育活动周启动仪式暨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咨询会。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通过视频连线方式发表重要讲话,市委常委、副市长王广正到会讲话。市教育局局长邓云锋汇报青岛市职业教育活动周及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情况,现场展示部分职业教育成果。青岛“职业教育活动周”是2016年全国职业教育活动周现场的一部分。全国职业教育活动周期间,上海、青岛和天津3个城市代表全国职业教育界向刘延东汇报职业教育活动周开展情况,这是国家对青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充分肯定。 贯彻落实《青岛市职业教育条例》 2016年,青岛市召开由教育、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发展改革、财政等9部门参加的职业教育联席工作会议,通报全市职业教育发展情况,征求各单位对《条例》分工的意见和建议,对《条例》贯彻落实进行部署,明确相关单位的责任分工。市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工作委员会10月对《条例》贯彻落实情况进行执法调研。成立全市职业教育宣讲团,到各区(市)、各职业学校开展贯彻《条例》宣讲活动30余次。 构建现代职教体系 2016年,青岛市扩大“3+4”试点范围,新增青岛外事服务职业学校、青岛幼儿师范学校和平度师范学校等3个“3+4”试点单位,全市参与“3+4”试点的中等职业学校达11所、本科院校6所,试点专业14个,招生计划760人。促进中高职一体化发展,在15个中等职业学校的24个专业开展五年制贯通培养试点,采用“三二连读”计划,实施五年制贯通培养。试点在部分中等职业学校加挂“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应用技术学院”二级学院牌子。放宽普通高中转入职业学校的相关条件,将转学时间由原来高一下学期和高二上学期开学之前,延长到高二下学期放假前两周办理。 开展普职融通实验 2016年,青岛市试点采取中职学校与普通高中联合设立实验班的方式进行,实验班设在中职学校。每所试点中职学校拿出1个骨干专业的1个班开展普职融通试点,注册职业中专学籍,学制三年。实验班以为应用型本科院校输出人才为培养目标,由中职学校和普高学校共同举办,双方签订人才培养框架协议,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教学标准和教学进度,共同制定考核标准。首批有6所中等职业学校和4所普通高中学校参加试点。 开展“职教义工”活动 2016年,青岛市职教系统组织“文明风采”大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建立健全校、市、国三级“文明风采”竞赛机制,学生的参与率达到60%。建立完善志愿者服务长效机制和活动实施方案,统一制定“职教义工”标识。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中职生达到在校生的50%以上,“职教义工”全年为社区送课200余节、进企业60余次。 推进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 2016年,青岛市职教系统深化校企合作,加强生产性公共实训基地建设,新增9个生产性公共实训基地,遴选一批技术含量较高的岗位和高水平的师傅指导学生开展实训。遴选30余个有条件、基础好的企业和职业院校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逐步建立起学校本位教育与工作本位培训相结合、企业和学校共同推进、招生与招工和入学与就业一体的育人模式。 学生技能竞赛 2016年,青岛市职教系统组队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分获一、二、三等奖37、53、24个,金牌数量和奖牌数量均创历史之最,总成绩继续保持全国前列。青岛市作为唯一城市代表在2016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总结会上作经验介绍。成人教育与民办教育 成人教育 2016年,青岛市教育局制发《关于加快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的若干措施》,协同青岛广播电视大学,分步提升全民学习网服务质量,形成“一网多库”的网络学习资源体系。形成以专业、兼职、义工为一体的终身教育专业化教师队伍,构建社区服务4级学习枢纽体系。全市有数字学习港141个、市级社区大学1所、区级社区学院9所、社区居民学校1407所,开设课程类别60个以上。全年各区(市)先后开展主题活动、专题讲座3000场次,参众150万人次。市南区、市北区、城阳区被批准为国家级社区教育示范区。青岛市连续三届成为全国创建学习型城市联盟城市,有5人获国家、山东省2016年“百姓学习之星”称号,5个单位获国家、山东省2016年“终身学习品牌项目”。 民办教育 2016年,青岛市制发《积极支持民间资本进入教育领域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办法》,鼓励支持民间资本以多种形式进入教育领域,制发《关于贯彻鲁政办发〔2015〕57号文件做好非营利性民办学校教师养老保险与公办学校教师同等待遇试点工作的通知》和《民办教育奖补资金使用管理细则》,保障民办教师养老保险待遇。按照国办中小学在校学生同等标准(初中生1100元/年,小学生900元/年),为民办学校发放生均公用经费。加强对民办学校的日常监管,通过市电政信息办、市委市政府信访局、舆情监测及市教育局热线电话等渠道受理的关于民办学校咨询投诉来电来访案件492件,回复率100%,满意率99%;配合执法部门现场执法10次。 全市有教育部门批准的各级各类民办学校906所,其中学历高校9所、学历中小学70所(高中42所、初中15所、小学13所)、成人中专9所、高等非学历学校38所、中等非学历培训机构780所。全市民办学校有教职工2.9万人,全年招生培训46万人次,现有在校生33.8万人,全市民办学校资产总值101.1亿元。2016年筹建中等学历教育学校7所,正式设立中等学历教育学校1所,中等及以下非学历学校36所,总投资额31.2亿元。 国际交流与合作 国际交流 2016年,市教育局和局属学校干部、教师执行因公出访团组42个、到世界各国交流学习186人,其中包括5个境外培训团组,部分人员参加国际会议、体育、文化等交流活动,宣传青岛的教育成果。组织50名高中学生参加2016年中日韩青年文化使者交流活动、“中日小大使”等青少年交流品牌活动。聘请外国教师到青任教,全年聘请160名外籍教师,聘请5名荷兰足球教练到校园足球特色学校执教。接待澳大利亚南澳洲教育推广署等11个国外来访团组约80人。 中外合作办学 2016年,青岛市推动联合国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大学联合在青岛市建立可再生能源学院,11月,青岛市政府、中国科学院大学、联合国大学签署三方合作备忘录。推动青岛农业大学与韩国国立首尔大学联合在青举办合作办学机构,签署合作备忘录。加大高中阶段国际课程引进,在3所高中启动英国高中课程(A-Level)、美国大学预修课程(AP)和国际预科证书课程(IB)引进。争取教育部和国家留学基金委支持,青岛恒顺众昇集团与中国海洋大学联合培养津巴布韦留学生,首批50名学生入学。 (李 勇) 高等教育 概 况 教育设施与人员 截至2016年底,青岛地区共有学历高等学校25所。其中,本科层次高校16所(含军事院校2所),专科层次高校8所,成人教育高校1所。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49个,其中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43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171个。有市级(含)以上各类重点实验室203个。其中,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4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3个,国家部委设立的重点实验室15个,山东省重点实验室55个(其中山东省“十二五”高校重点实验室49个),青岛市重点实验室37个,山东省“十二五”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12个。有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个,省部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0个。有国家重点学科15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5个,省部级重点学科116个,其中山东省“十二五”重点学科89个(含省级特色重点学科28个)。各高校占地面积2380公顷,建筑面积1052.7万平方米;各高校固定资产总值257.8亿元,比上年(下同)增加23.49亿元。其中,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57.06亿元,增加4.12亿元。各高校图书馆藏书3054万册。有在校全日制专科、本科、研究生37.36万人,增加1.15万人。有教职工3.04万人,内有专任教师2.02万人(专任教师占教职工总数的比例为66%)。其中,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者2541人、副高级5817人,具有博士学位者5717人、硕士学位者11341人;有全职两院院士14人、外聘院士31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5人,长江学者(包括特聘教授、讲座教授和“长江学者‘成就奖’”)25人,“千人计划”(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入选者30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17人,国家级“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国家级人选”29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0人,国家级教学名师4人,国家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3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人员331人,省部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46人,聘有“泰山学者”116人。 教育科研 2016年,在青高校承担市级(含)以上纵向科技计划项目1854项,获纵向科研经费资助11.17亿元。其中,国家级科研项目538项,获经费8亿元;省部级项目854项,获经费2.7亿元。获市级(含)以上科技奖励205项,其中国家级科技奖励1项、省部级二等奖以上科技奖励60项。高校与地方签订横向科技合作协议2310项,合同额6.45亿元,其中在青岛行政区域内转化科研成果数量为352项。申请专利3720项,其中发明专利2442项;授权专利3125项,其中发明专利1564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7647篇。其中,美国《科学引文索引》收录4716篇,《工程索引》收录3762篇,《科技会议录索引》收录442篇,《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收录358篇。 对外交流 2016年,在青高校共与国(境)外院校(机构)签订合作协议352项,合作意向书142项。年度出国(境)访问讲学1472人次,外籍专家学者到驻青高校访问1260人次。有外籍教师336人。在青高校全年接收留学生5028人次、中国港澳台学生19人。 高校引进与校地合作 2016年,国内外高水平大学的引进获重大进展。截至2016年底,青岛市引进并初步运行的高校(机构)有13所,签署合作协议并正在推进的国内外高校(机构)15个,其中2016年与中国科学院、同济大学、四川大学、山东中医药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普华永道大学、联合国大学等11所国内外高水平大学签约。统筹在青高校发展,提升服务青岛能力,加强校地合作,发挥高校服务社会、服务青岛职能,推动青岛经济社会发展。帮助高校拓展办学空间,协调推进青岛农业大学平度创新创业基地(校区)建设前期工作,校区建设开工在即;牵头推进市政府与中国海洋大学签署协议,建设黄岛校区;推动高校内涵发展,发挥青岛大学综合性大学功能,启动青岛大学省市二期共建;统筹服务山东大学青岛校区启动运行相关工作,1007名新生入学。 高职院校专业建设与高校驻青函授站年检等工作 2016年,完成青岛市首批12个重点学科的期末验收工作、在青高职院校第二批重点专业期末验收工作和第三批重点专业的中期检查工作,遴选第四批10个青岛市高职重点专业。召开青岛高职协会会议,组织高职协会成员单位赴深圳市考察高等职业教育,在青高校与深圳市多所高校初步达成合作意向。完成高等学校驻青函授站和现代远程教育校外学习中心的年检。对171所高校驻青函授站、远程教育学习中心年检,新增7所高校驻青函授站,撤销18所年检不合格高校驻青函授站。 (晁永强) 中国海洋大学 概况 中国海洋大学是以海洋和水产学科为特色,包括理、工、农、医(药)、经济、管理、文学、法学、教育、历史、艺术等学科门类的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大学,是国家“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之一。校训是“海纳百川,取则行远”。截至2016年底,该校辖崂山、鱼山和浮山等3个校区,有博士后流动站13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3个、博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84个,是国家首批工程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有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33个、硕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194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4个类别。有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7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4个、农业部重点实验室1个、山东省重点实验室3个、山东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山东省高校重点实验室9个、青岛市重点实验室4个、青岛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海洋生物工程中心、由教育部和国家海洋局共建的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中心设在该校。有国家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海洋学、化学)2个、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1个、教育部—国家外国专家局“111创新引智基地”4个、“985工程”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1个(海洋发展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1个、山东省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4个、山东省“十二五”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2个。有国家级特色专业12个、国家级精品课程与精品视频公开课16门、国家级教学团队4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4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2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3个,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计划试点专业7个、教育部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2个。有教学实践和科学考察用的“东方红2号”(3500吨级)海洋综合科学考察实习船、“天使1号”(300吨级)科考交通补给船、与企业合作共建共管的“海大号”(2600吨级)海洋地质地球物理调查船和在建中的“东方红3号”(5000吨级)新型深远海综合科考实习船,形成自近岸、近海至深远海并辐射到极地的海上综合流动实验室系统,具备一流的海上现场观测能力。该校是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的主要依托单位,主持其中“海洋动力过程与气候”“海洋药物与生物制品”等2个功能实验室的工作,作为骨干力量参与其他6个功能实验室的建设。
2016 年 12 月 8 日, 中国海洋大学与青岛市政府共建黄岛校区签约仪式举行。 (李华昌摄影) 学院、学科设置 设海洋与大气、信息科学与工程、化学化工、海洋地球科学、海洋生命、水产、食品科学与工程、医药、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管理、经济、外国语、文学与新闻传播、法政、数学科学、材料科学与工程、马克思主义等学院(系)18个和基础教学中心1个,有本科专业71个。其中,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2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含1个培育学科)10个,山东省重点学科21个。 教师情况 截至2016年底,有教职工3300余人,内有专任教师1700余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5人、中国工程院院士5人,国家“千人计划”特聘教授8人,“长江学者”18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8人,山东省“泰山学者”特聘教授38人,“筑峰人才工程”“绿卡人才工程”“繁荣人才工程”岗位教授53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9人,“973计划”和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10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12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人才11人,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4人,教育部新(跨)世纪人才107人,博士生导师360余人。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2个,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4个。2016年,该校教授李华军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教授吴立新获2015年度青岛市科学技术最高奖,文圣常获终身奉献海洋奖章,国家“千人计划”学者、教授谢尚平获美国气象学会2017年度斯维尔德鲁普金质奖章,教授李三忠、谢尚平入选2016年度全球“高被引”科学家,教授史宏达获山东省富民兴鲁劳动奖章。全年入选“长江学者”奖励计划、人才推进计划、国家万人计划等人才工程6人,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1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资助1人,进入“泰山学者”二期建设工程并获山东省留学人员回国创业奖1人,入选山东省“泰山学者”青年专家6人,受聘学校“筑峰/繁荣/绿卡”等高层次人才工程30人、学校“青年英才工程”19人,引进青年教师31人,新入站博士后103人,在站博士后350人。 学生情况 有全日制在校生2.57万人。其中,本科生1.53万人,研究生9300余人(硕士研究生7500余人、博士研究生1800余人),留学生1200余人(学历生超过40%)。开展境内外交流项目54个,157名本科生、49名研究生前往境内外大学交流学习,接收境内外大学79名学生来校交流学习。2016年,招收全日制本科生3853人、硕士生2590人、博士生388人,非全日制研究生946人;毕业研究生2205人(含博士生279人)、本科生3639人,毕业生总体就业率94.56%。 学科发展规划与基地平台建设 2016年,编制完成“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为该校未来5年发展提供指(李华昌摄影)导性文件。调研、论证和明确该校“双一流”建设方向、思路、框架和重点,为制定实施“双一流”建设方案打下良好基础。物理海洋、海水养殖、海洋生物遗传学与育种等3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评估优秀,新增1个青岛市重点实验室。推动与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科研力量的协同发展,参与国家实验室3项重大科研任务和所有功能实验室科研任务,16名科研人员入选“鳌山人才”计划专项。 教育教学 2016年,推进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完成2016版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建立专业核心课程体系;启动6个专业综合改革建设项目,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计划”;实施通识教育再起航计划,制订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建设方案,完善行远书院发展模式,通识教育改革成效惠及全校。该校9门课程获首批“国家级资源共享课”称号,完成22门“MOOC”(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的制作,2门网络课程被中国东西部高校课程共享联盟确立为超级大课并面向全国高校推广。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取得进展。全年完成33个一级学科全国第四轮一级学科整体水平评估工作;撤销3个学位授权点,7个学位授权点通过学位授权点专项评估,开展4个专业的专业学位水平评估;首获国家留学基金委“创新型人才国际合作培养项目”资助,94名研究生获国家留学基金资助出国留学资格。创新创业教育和实践育人取得实效。获批国家级大学生各类创新创业实践项目151项,立项资助“OUC-SRDP”(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本科生研究发展计划)项目593项,获各类科技竞赛国际奖3项、国家奖165项,中国海洋大学代表队首获国际遗传工程机器大赛全球金奖。举办“中国海洋大学第七届大学生创新创业论坛”“全国大中学生第五届海洋文化创意设计大赛”,201支团队、1500余名学生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获第三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全国金奖1项,获“全国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组织单位”称号。 科研与服务 2016年,全校实到科研经费7.3亿元。获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立项资助7项,合同经费1.73亿元;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123项,立项经费1.2亿元;部委专项新增各类项目38项,立项经费1.25亿元;获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5项、教育部人文社科一般项目12项,立项经费492万元,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项。教师马晓慧、教授张平等完成的研究成果《海洋涡旋与大气的相互作用对西边界流的影响》系该校首次以第一作者单位在《自然》杂志主刊发表。全年分别被美国《科学引文索引》《工程索引》《科技会议录索引》收录论文1520篇、1080篇、93篇。获教育部技术发明一等奖2项、教育部自然科学和技术发明二等奖各1项,山东省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获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12项,其中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全年实到横向经费1.4亿元,获国内、国际授权发明专利229项。签订专利(技术)成果转让项目7项,合同额829万元。“神奇的海贝科普丛书”等多套丛书获评各类省部级优秀图书奖。与日照市政府签订全面战略合作协议;与荣成市共建海洋生物产业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参与主办第二届深圳海洋发展论坛暨中国(深圳)国际海洋产业交易会。牵头发起中国智慧海洋工程产业与创新战略联盟等多个联盟。海洋发展研究院成为全省首批15个智库单位之一。向中共中央、国务院以及有关部门提交的5份研究报告获国家有关领导人批示。 对外交流与合作 2016年,制订国际化战略规划(2016~2020),与14个国家和地区的19所国际知名大学或科教机构签订校际协议或备忘录。截至2016年底,该校与37个国家和地区的246所高校或科教机构签订452项合作协议或备忘录。加强全球海洋科教合作平台网络建设。与美国德州农工大学续签孔子学院合作协议,与美国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共建的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与美国奥本大学共建的水产养殖与环境科学联合研究中心进入实质性建设运行阶段,与英国东英吉利大学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与泰国农业大学、印尼苏迪曼将军大学、马来西亚登迦楼大学建立校际合作关系,加盟东盟水产教育网络,承办第二届环印度洋联盟蓝色经济核心小组研讨会,推进落实与巴哈马农业与海洋学院的合作。推进海外引智工作,新增教育部海外名师项目5项,获批外国文教专家经费720万元。聘任长期外籍教师38人、短期外国专家600余人次到校讲学、交流或合作研究,举办海外名师讲堂18期、国(境)外文教专家系列讲座63场次。因公长期出国(境)181人次,因公短期出国(境)651人次,外宾来校访问交流522人次。与澳门大学、香港城市大学、澳门科技大学签署合作协议或备忘录,参加第七届海峡两岸海洋海事大学蓝海策略校长论坛。中国港澳台地区师生来校交流183人次,36名学生以交换生身份赴台湾高校交流学习。 基本条件建设 2016年,与青岛市签署共建海洋科教创新园区(黄岛校区)协议,获青岛市首期25亿元资金和无偿划拨200公顷土地的支持,校区进入实质性筹建阶段。“东方红2号”船首次进入印度洋,实现“两洋一海”研究海域科考全覆盖。建成3万余平方米的海洋科技中心大楼。学报英文版和自然版分别获评“2016年度中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校园网络通信站及官方微信被评为教育部中国大学生在线“十佳”,《中国海洋大学报》获“全国最有影响力的高校校报”称号,《海大颂》获中国教育电视台首届最美校园歌曲“最佳制作奖”。 (文 艳) 青岛大学 概况 青岛大学是省属重点综合大学,山东省首批应用基础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建设单位,教育部首批“本科教学工程”地方高校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高校和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高校及“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教育部与卫生部首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截至2016年底,设浮山校区、金家岭校区、松山校区,占地面积18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08.9万平方米。有国家重点学科2个,省级重点学科20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9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国家示范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个,国家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1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40个,山东省首批高校协同创新中心2个,山东省国际科技合作中心3个,国家级、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各4、7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3个,国家级、省级特色专业各7、15个,教育部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教育部卓越计划试点专业7个,山东省普通本科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专业发展支持计划建设专业2个,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1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3门,省级精品课程51门,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5项,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9项。固定资产27.6亿元,图书馆建筑面积4.49万平方米,图书馆藏书395.56万册、电子图书136.9万册。主办《青岛大学学报》《齐鲁医学》《东方论坛》等7种学术期刊。设有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国务院侨办华文教育基地、教育部来华留学教育基地。
青岛市政府与山东省教育厅签署共建青岛大学协议。 (青岛大学供稿) 学院、学科设置 设哲学与历史、经济、法学、马克思主义、政治与公共管理、师范(教师教育)、体育、文学、外语、公共外语教育、国际教育、新闻与传播、数学与统计、物理科学、化学化工、生命科学、机电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自动化与电气工程、电子信息、计算机科学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纺织服装、数据科学与软件工程、应用技术、商学、旅游与地理科学、音乐、美术、基础医学、口腔医学、公共卫生、药学、护理等34个学院和1个医学部及100个本科专业,涵盖文、史、哲、理、工、医、经济、管理、法、教育、艺术等11个学科门类。设一级学科博士点7个、二级学科博士点47个,一级学科硕士点31个、二级学科硕士点175个,博士专业学位类型1种、硕士专业学位类型21种。2016年,临床医学、工程学和化学等3个学科进入ESI(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全球排名前1%;临床医学、工程学、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等4个学科获批山东省一流学科,系统科学、纺织科学与工程等2个学科在教育部一级学科排名中居前十位。 教师情况 截至2016年底,有教职工3842人,内有专任教师2505人。其中,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者364人、副高级734人,两院院士2人,博士生导师266人、硕士生导师2270人,中共中央组织部“千人计划”入选者8人,国家杰出、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各7、3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第一、二层次人选1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4人,“长江学者”4人,中科院“百人计划”人选5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0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专家2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者56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6人,“泰山学者”29人,省级教学名师16人。有教育部创新团队1个、山东省优秀创新团队2个。2016年,继续实施“学科首席教授”“特聘教授”“青年卓越人才”等三大人才工程,面向全球引进各层次人才209人。其中,“千人计划”专家、国家杰出青年、长江学者等首席教授9人,特聘教授26人,“青年卓越人才”58人,青年博士112人,柔性引进特聘教授4人。1人入选“千人计划”青年项目,5人入选“泰山学者”青年专家,1人入选第四批“齐鲁文化英才”。遴选出青岛大学特聘教授142人、“青年卓越人才”165人,招收博士后201人。获批青岛市科技创新高端人才团队1个。 学生情况 有在校生4.6万人,其中本科生3.5万人、研究生9800余人、留学生1600余人。2016年,招收全日制博士研究生59人,硕士研究生2154人,本、专科生9090人,生源来自28个省市。省内本科一批次文科、理科录取分数线分别高出一本线25分和53分。开展“学在青大”计划,获一系列教育教学成果。学生获批90个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获2016年“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金奖,在全国“挑战杯”“数学建模”等各类科技竞赛和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国家级奖励658项。获山东省优秀博士、硕士学位论文奖,山东省研究生优秀科技创新成果奖20项。研究生以第一作者在各类期刊发表论文1972篇,其中美国《科学引文索引》《工程索引》《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等收录论文315篇。 教学 2016年,以软件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金融学为核心的3个专业群获批山东省高水平应用型立项建设,增设标准化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2个本科专业,新增新能源科学与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酒店管理3个学士学位授予点。新引入慕课19门,4门慕课入选全国地方高校优课联盟立项建设。获批教育部首批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2项。启动临床医学、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 科研 2016年,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11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3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项),“海藻纤维制备产业化成套技术及装备”获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一等奖和山东省技术发明奖一等奖。《论语校释辩证》获山东省第三十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高等学校薪酬管理研究》等4部着作(论文)获二等奖。1人获山东省社会科学突出贡献奖。发表美国《科学引文索引》论文1328篇、《工程索引》论文357篇、美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论文35篇,新增《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高被引论文8篇。1人入选2016年高被引华人科学家。获授权专利358项,发明专利243项。“高分子杂化材料创新引智基地”入选国家2016年“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111计划”),获批成为国家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年度科研经费1.06亿元。 交流与合作 2016年,青岛大学获批与乌拉圭共和国大学共建乌拉圭首家孔子学院。与加拿大蒙特利尔达成共建协议,与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达成共建科研平台、互设对方校区协议,“杂化材料技术国际联合中心”挂牌成立。与台湾实践大学、台湾中国文化大学、修平科技大学、大同大学等6所高校签署合作协议。聘请12个国家的54名长期外籍专家到校工作。接收来自70个国家的各类留学生1608人。举办第二届国际医学高峰论坛等国际学术会议10余场。 综合改革 2016年,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开展教育思想大讨论,深化学分制改革,构建“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多元”“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实践”的人才培养模式。完成教学科研单位调整工作,理顺学科专业关系,优化学科专业布局。成立学术委员会和4个专门委员会,加强学术权力在办学中的作用。加强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推动管理重心下移,下放办学自主权,赋予学院办学主体地位。推进人事制度改革,实施教师岗位分类管理,改革职称评聘方式,加大薪酬分配力度,下放薪酬分配自主权,完善绩效考核办法。 服务地方 2016年,落实《青岛大学服务青岛发展行动计划》和《青岛大学服务青岛工作的意见》,举办青岛大学服务青岛“三中心一基地”建设发展论坛,山东省教育厅、青岛市政府签署“十三五”省、市共建青岛大学合作协议,与市南区、李沧区、崂山区、胶州市、即墨市、市教育局、市知识产权局、市卫生计生委等区(市)政府、部门签署战略合作协议12项。成立海洋纤维新材料研究院、转化医学研究院、大数据技术与智慧城市研究院、标准化战略研究院、青岛财富管理研究院等30个校直属研究机构,对接青岛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服务青岛发展。牵头成立半岛医院联盟,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居2016“中国最佳医院排行榜”第八十一位、“中国最具科技影响力的100家医院榜单”第七十七位、“中国医院影响力排行榜”第五十二位,与海信集团联合研发的“海信计算机辅助手术系统”在“国家‘十二五’科技成就展”展出。 基本建设 2016年,医学教育综合楼、科技研发中心主体完工,浩园实验楼封顶。完成浮山校区与金家岭校区总体规划,编制文化艺术综合楼、浮山校区东院教学实验楼和金家岭校区西院教学实验楼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图书信息中心建设项目获批。投资6000余万元,完成对部分教学楼、实验楼、学生宿舍、食堂和全校水电暖基础设施的维修改造。与胶州市政府签署协议,胶州校区规划建设启动。 (张奎勤) 青岛科技大学 概况 青岛科技大学是省属重点建设的高校之一,获批山东省应用基础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立项建设单位,是以工为主,理、工、文、经、管、医、法、艺、教育等学科门类协调发展,以材料学、化学工程、应用化学、机械工程、自动化、信息与计算机为特色学科的多科性大学。截至2016年底,设崂山校区、四方校区和高密校区。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5个,院(系)设置和学科建设 设机电工程、信息科学技术、经济与管理、外国语、艺术、传播与动漫、马克思主义、法学、数理、中德科技、国际、体育、中德双元工程、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化工、化学与分子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环境与安全工程、自动化与电子工程、继续教育(应用技术)、泰中国际橡胶、海洋科学与生物工程等22个学院;有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省级教学团队7个;国家级特色专业5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中心1个,省级品牌、特色专业16个,省级精品课程45门;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项、精品课程2门、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门、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工程实践教育中心1个、精品资源共享课2门、精品视频公开课1门、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个、“卓越工 程师教育培养计划”4个,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项目1个。
2016 年 1 月 17 日, 青岛科技大学校长马连湘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和中国青年报社联合举办的“2015 年学生喜爱的大学校长”推选活动中被评选为“学生喜爱的大学校长”。 (卢新亮摄影) 教师情况 截至2016年底,有教职工2142人。其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者880人,工程院院士2人、双聘院士7人,“外专千人计划”专家1人,“千人计划”专家(青年千人)1人,国家“特支计划百千万人才”(教学名师)人选1人,国家级“教学名师奖”获得者1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人选3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4人,全国优秀教师12人,“泰山学者”特聘教授11人,“泰山学者海外特聘专家”9人,“泰山学者”青年专家2人,省级教学名师12人;有山东省学科带头人5人,山东省重点学科“首席专家”4人,山东省高校十大优秀教师3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32人;青岛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29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者49人。2016年,王丹教授人才团队获评山东省泰山学者优势特色学科人才团队。 学生情况 有全日制在校生3万余人。其中,博士、硕士研究生3000人,本、专科生2.7万人。被列为山东省首批9所综合评价招生试点单位之一,在化学等12个专业招收综合素质高、有特长的考生60人。面向全国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招生,录取本、专科生8803人(本科6896人、专科1907人)。2016届毕业生签约率94.12%。 教学 2016年,“化学与健康”“橡胶与人类”课程获批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资格。“化学工程与工艺”“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环境工程”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以“环境工程”和“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为核心专业的专业群获批立项为山东省高水平应用型重点专业群,每个专业(群)获批省资助建设经费400万元/年。《2016年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报告》显示,青岛科技大学入围全国化工与制药类大学12强,在专业排名中有4个专业进入全国前20强,其中“复合材料与工程”专业居全国高校第八位,“化学工程与工艺”“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分居全国高校第十三位,“轻化工程”专业居全国高校第十九位。山东省教育厅发布《关于公布山东省一流学科立项建设名单的通知》,公布山东省一流学科建设立项结果,该校“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学”等3个学科入选。杜爱华、于少华被评为“青岛高校名师”。 学位和研究生教育 2016年,成立研究生院。制订《研究生教学效果优秀奖评选办法》《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管理办法》《研究生教材建设立项的实施办法》等文件。获批电气工程专业授权领域,将精密仪器及机械二级硕士点调整为石油与天然气工程一级学科。2016年,招收全日制博士生26人,选拔6名硕博连读研究生。获评山东省优秀博士论文1篇、优秀硕士论文2篇,科技创新成果奖1项。22个学科参评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工作,完成MBA专业学位水平评估工作。 科研 2016年,科研立项636项,计划与合同总经费1.3亿元,实到经费总额1.14亿元。纵向立项319项,计划经费5662.7万元。其中,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5项,科技部重大国际科技合作项目1项,山东省橡胶重大科研计划专项经费1000万元;文科类纵向项目116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签订横向合同317份、经费7313.914万元。其中,理工类横向合同283份、经费6989万元,文科类横向合同34份、经费325万元。专利授权422件(其中发明专利165件)。10月26~28日,在2016年(第五届)中国化工产学研高峰论坛暨可转化科技成果(绿色化工专场)推介对接会上,该校与山东省科技厅签署《开展高校科研体制改革试点协议》,联合启动高校科研体制试点工作。 对外交流与合作 2016年,该校与德国帕德博恩大学、中国计算机世界出版服务公司、青岛中德生态园、柏林职教集团签署共建中德双元工程学院合作办学协议,中德双元工程学院报教育部审批并完成规划概念设计。泰中国际橡胶学院在泰国曼谷揭牌,全面启动泰国招生工作。聘请25名外籍专家和教师到该校工作。12名教师赴国外高校访学,24名教师赴国外开展学术交流。6名教师获国家留学基金委青年骨干教师出国研修资格,2名教师获山东省政府资助出国访学资格。186人次留学生到该校学习。与5个国家的6所高校签订友好合作协议。 (刘俊杰) 青岛理工大学 概况 青岛理工大学是以工为主,理工结合,包括理、工、经、管、文、法、艺等学科门类,土木建筑、机械制造、环境能源等学科特色鲜明的省属多科性大学,是山东省重点建设的应用基础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截至2016年底,设市北、黄岛、临沂等3个校区,占地面积216.55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100.34万平方米,图书馆藏书213万册,电子图书资源量7172GB;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3.44亿元。有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个、二级学科博士点7个、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8个、二级学科硕士点62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6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5个。有冶金炉渣高效资源化利用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城镇污水处理与资源化国家地方联合工程中心(青岛)、工业流体节能与污染控制教育部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海洋环境混凝土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等国家、省部级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基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1个;有山东省高校蓝色经济区工程建设与安全协同创新中心、快速制造国家工程研究中心——青岛示范中心、北京大学—青岛理工大学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与城市治理协同创新基地、海尔—理工博士后工作站研发基地、山东省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基地等。
2016 年 2 月, 青岛市城乡建设工作调研暨研究院揭牌仪式在青岛理工大学举行。 (青岛理工大学供稿) 专业设置 设土木工程、建筑、环境与市政工程、机械工程、汽车与交通、自动化工程、通信与电子工程、计算机工程、理、管理、商学、经贸、外国语、人文与社会科学、艺术、国际、体育教学、高职继续教育和马克思主义等19个教学院部及临沂校区;有土木工程、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建筑电气与智能化、建筑学、城乡规划、风景园林、环境工程、环境科学、安全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工业设计、车辆工程、汽车服务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网络工程、信息与计算科学、数学与应用数学、应用物理学、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统计学、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自动化、交通运输、交通工程、服装与服饰设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工程管理、工程造价、工业工程、土地资源管理、物流管理、会计学、财务管理、市场营销、国际商务、电子商务、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产品设计、绘画、音乐表演、汉语言文学、英语、日语、朝鲜语、德语、广告学、国际经济与贸易、经济学、社会工作等本科专业59个。 教师情况 截至2016年底,有教职工2360人,内有专任教师1497人。其中,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者198人、副高级427人,特聘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6人、外籍俄罗斯联邦科学院院士1人,国家“千人计划”人选3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4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获得者3人,“泰山学者”优势特色学科领军人才1人,“泰山学者”10人,山东省高等学校首席专家6人、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2人、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青岛市创新领军人才4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23人,国家教学名师1人,全国模范教师1人、优秀教师7人,山东省教学名师11人。2016年,引进教师96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考核优秀者1人,选聘兼职教授和客座教授16人;入选青年国家“千人计划”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人员1人,入围青岛西海岸新区顶尖人才人选1人、领军人才人选2人、紧缺人才人选14人。“海洋环境混凝土技术创新引智基地”入选国家“111计划”,是首批入选“111计划”的15所地方高校之一;获国家外国专家局高端外国专家项目2个、青岛市高端外国专家项目2个。 学生情况 有全日制普通本、专科生29773人,全日制博士、硕士研究生1700人。2016年,面向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招生,录取本、专科学生8929人,在13个省份安排本科一批次招生计划,省内理科最低录取分561分,省内文科最低录取分541分,继续居省属一本录取高校前列。本科生就业率91.92%,居省属高校前列。获评全国“首批50所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和教育部“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改革示范高校”。创业孵化示范基地孵化注册企业131个,注册资本金7957万元。学生在全国“挑战杯”大赛、数学建模大赛等科技竞赛中获国家级奖励178项、省部级奖励501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立项75项。发放国家助奖学金2411.35万元、助学贷款2111.3万元。 教学 2016年,编制完成本科生教育教学改革实施方案,组织实施名校工程项目247项,获批山东省应用型重点专业群建设项目3个、“3+2”“3+4”贯通培养试点专业3个、青岛市重点建设本科专业建设项目1个、校企合作办学专业3个,建筑学专业通过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期评估检查。推行课程改革,建设优质网络在线课程,建设专业核心课程237门、公共基础课程32门、网络共享课程20门及核心素质选修课程5门。当选山东省高校课程联盟副理事长单位,全国地方高校UOOC(优课)联盟理事单位,与山东农业大学签订校际在线课程共享合作协议。新增博士生导师7人、硕士生导师33人,获评山东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3篇、山东省研究生科技成果(实践成果)奖2项、“教育创新计划”6项。 学科建设 2016年,加强“一流学科”建设,提升学科内涵和建设水平。土木工程获批“山东省一流学科”,城镇污水处理与资源化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通过审批。申报“智慧城市设计仿真与可视化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代表青岛市参加国家该领域答辩。“重大海工结构安全与耐久性研发基地”获批2016年青岛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青岛市防爆安全工程研究中心”获批2016年工程研究中心。 科研 截至2016年底,累计科研立项945项,科研经费6336万元。其中,新增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2项,省科技计划项目32项,横向科研立项726项,文科科研项目69项。获山东省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青岛市自然科学奖、科技进步奖5项,其他奖项10项。美国《科学引文索引》《工程索引》《科学技术会议录索引》《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收录论文209篇,获发明专利授权215项。与黄岛区政府签订嘉陵江路新校区建设合作协议,与青岛市城乡建设委联合成立“青岛市城乡建设研究院”,与市北区政府共建“建筑科技众创园”,与青岛地铁集团有限公司、荣华集团签署合作框架协议。 对外交流与合作 2016年,发展与境内外高校的合作关系,签署校际合作协议、意向书11份。有75名教师出国访学、交流,75名学生出国留学或交流交换,108位外国专家来校短期访问、学术交流,23位外籍专家长期驻校授课讲学,招收在校长、短期留学生154人次。加强对现有4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运行与质量管理,主办以“计算机信息物理融合系统与智慧城市交通”为主题的中德高端研讨会、“与水和谐相关学科的课程体系建设”研讨会。 (青岛理工大学)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概况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是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学校和“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的高校,涉及理、工、管理、文、法、经济、哲、教育等8个学科门类;有博士后流动站11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1个、博士点45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3个、硕士点150个,另有工商管理硕士、翻译硕士、会计硕士、金融硕士、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和20个工程硕士授权领域;学科专业覆盖石油和石化工业各领域,石油主干学科总体水平居国内领先地位;是石油石化行业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在基础理论研究、应用研究等方面具有较强实力,在10余个研究领域居国内领先水平和国际先进水平;重视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建有国家大学科技园和学校企业山东石大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山东石大胜华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石油石化行业重要科研中试及工业试验基地);有重质油国家重点实验室、海洋物探及勘探设备国家工程实验室、油气加工新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石油石化新型装备与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等69个国家及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研究机构;有青岛、东营两个校区,占地面积318.27公顷,建筑面积122万平方米,图书馆藏书284万册。 院(部)与学科专业设置 设研究生院和地球科学与技术、石油工程、化学工程、机电工程、信息与控制工程、储运与建筑工程、计算机与通信工程、经济管理、理、文学、马克思主义、体育等12个教学学院(部),另设荟萃、国际教育、后备军官、远程教育和继续教育等5个学院。有矿产普查与勘探、油气井工程、油气田开发工程、化学工艺、油气储运工程等5个国家重点学科,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工业催化等2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工程学、化学、材料科学、地球科学等4个学科领域进入ESI(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下同)全球学科排名前1%,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地质学、化学工程与技术等5个一级学科进入教育部第三轮学科评估全国前十名。设测绘工程、勘查技术与工程、资源勘查工程、工程力学等62个本科专业。 教师情况 截至2016年底,有专任教师1782人。其中,“两院”(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7人,教授、副教授971人,博士生导师180余人,国家“千人计划”入选者5人,“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和讲座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7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9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22人,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3人,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青年教师资助及青年教师奖获得者10人,“泰山学者攀登计划”1人,“泰山学者”特聘教授及海外特聘专家11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5人,国家级和省级教学名师15人,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教师6人。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3个,入选“山东省优秀创新团队”2个,入选“山东省泰山学者优势特色学科人才团队支持计划”学科1个。 学生情况 截至2016年底,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近2万人、研究生5700余人、留学生1100余人,函授网络在籍生5.4万人。 教育教学与人才培养 2016年,加强本科教学改革与建设。落实“三三三”本科教育培养体系(本科教学办学定位的三型:精英型、特色型、研究型;培养目标的三化:全面化、个性化、最大化;教学方式的三性:学习性、研究性、开放性),完成本科培养方案修订主体工作。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进审核评估整改工作。荟萃学院实施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理科实验班、人文素养班等培养工作获良好成效。加强课程、教材建设,首次开设“海外名师课堂”,6部教材获石油高等教育教材出版基金立项资助,8部图书获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优秀图书奖。在全国高校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资源建设成果奖评选中获一等奖2项,居全国首位。强化实践教学,新增实习基地17个。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以加强学科学位点建设、提升培养质量为重点,完成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和学位点评估。深化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新增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2个,24个研究生教育改革项目获全国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立项,居全国第二位,成为全国13家“会计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高校”之一。强化导师责任,深化招生制度改革,实施博士招生“申请—考核制”。成立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完善相关体制机制。2016年,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新增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83项,学生参加科技竞赛获省级及以上奖励1000余项,参加创业竞赛获省级以上奖励43项。研究生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被美国《科学引文索引》《工程索引》收录383篇,其中美国《科学引文索引》一区论文25篇。研究生以第一发明人申请专利231项,其中发明专利53项。“荟萃青春”创客空间获批国家级众创空间,新增大学生注册公司19家。获中国大学生沙滩排球锦标赛冠军3项、季军1项,全国沙滩排球冠军赛男、女冠军,2016年中国大学生排球联赛(北方赛区)男子组冠军,中国大学生乒乓球锦标赛男团季军。普通大学生获中国大学生足球联赛山东省预选赛暨山东省学校“体协杯”校园足球甲组冠军,山东省大学生定向越野比赛甲组团体总分第一名。2016年,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通过首批来华留学质量认证。招生国别增至83个,各类在校留学生达到1159人。建成地质工程全英文授课硕士专业,首届招收硕士生8人。推进孔子学院建设,在当地开设汉语教学点3个,提供汉语教学和培训。提升远程与继续教育品牌影响力。服务“一带一路”等国家重大倡议,保持学历继续教育学生规模5.8万人,非学历继续教育培训超过2万人次。在马来西亚美里新建成亚太培训中心,构建多元化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相关成果及经验被中央电视台报道。与国家安全监管局共建安全监管监察学院(青岛)并挂牌,牵头成立山东高校继续教育在线教育联盟。 招生与就业 2016年,探索人才选拔新机制,首次开展综合素质评价招生。推出“微校园”宣传方式,加强生源基地建设,提高生源质量。录取普通本科生4752人,全日制博士、硕士研究生1962人。开展全程化、多渠道的就业指导服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到92.86%,连续22年超过90%。拓展“一主多元”就业市场,扩大以青岛市为中心的半岛城市群就业市场。 学科建设与科学研究 2016年,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以“十三五”学科建设规划为指导,优化学科整体布局。ESI全球学科排名前1%的4个学科排名有所提升。做好对接“双一流”建设的准备工作,完成“引导专项”建设任务。2个与青岛市共建重点学科通过验收。继续为各类高层次人才提供学科配套经费,资助出版学术专着12部。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全年签订各类科研项目1284项。其中,纵向项目立项489项,包括国家油气重大专项各类课题70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38项;横向科研项目合同795项。全年到位科研经费5.2亿元。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奖励35项。发表的学术论文被美国《科学引文索引》《工程索引》《科技会议录索引》检索1863篇,登记软件着作权114项。授权职务专利1115件,其中国外专利4件、国内发明专利494件,比上年增长52.5%。文科科研获新突破,获批各类文科纵向科研项目104项。获批上级科研平台8个,包括牵头申报的“海洋物探及勘探设备国家工程实验室”和参与申报的2个国家级实验室。推进非常规油气与新能源研究院建设,科学技术研究院加强各类平台建设,提升服务行业和区域发展能力。学报(自然科学版)首次获评“2016年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进入TOP期刊,学报(社会科学版)继续保持在全国高校百强社科期刊行列。 人才队伍建设 2016年,新增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万人计划”教学名师1人,青年长江学者1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青年“千人计划”1人,泰山学者优势特色学科人才团队领军人才1人,“泰山学者攀登计划”专家1人、青年专家3人,青岛市教学名师2人。完善博士后工作机制,全年招收博士后50人。 合作与交流 2016年,与国内企业、政府签署各类合作协议14项。该校基金会获山东省4A级基金会认证,在“中基透明指数FTI”全国排名21位。与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俄罗斯、英国等7个国家和地区的15所大学和教育机构签署19份交流协议。全年举办16次国际(或双边)学术会议,邀请长短期专家来校讲学和访学近500人次。新增“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111计划”)项目1项,获批海外名师、学校特色项目等国家级外专项目14项。全年选派学生、学者、管理人员赴境外交流学习研修1400余人次,国家公派项目录取196人,优秀本科生项目获批126人,师生赴中国港澳台110人次,完成国台办重点交流项目和教育部对台教育交流项目2项,1个项目获评山东省优秀对台交流项目。 改革与发展 2016年,该校“十三五”规划及学科、师资队伍、信息化建设等3个专项规划均编制完成并公布实施。各教学院部及有关单位“十三五”规划编制完成并付诸执行。实施《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综合改革方案》,推进各项改革任务落实。推进岗位设置与聘用、薪酬分配、社会保险、公用房管理、公务用车和校园信息化建设等改革。 (王春艳) 山东科技大学 概况 山东科技大学是以工科为主,工学、理学、管理学、文学、法学、经济学、艺术学等多学科相互渗透、协调发展的省属重点大学,是山东省重点建设的应用基础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设青岛、泰安、济南等3个校区,校本部设于青岛校区。截至2016年底,占地面积243公顷,建筑面积145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32亿元,其中教学仪器设备总值6亿元。设博士后科研流动站9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8个、二级学科44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4个、二级学科131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8个,工程硕士授权领域18个;设84个本科专业。有国家重点(培育)学科、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各1个;省部级重点学科、实验室(基地)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各1个),青岛市重点学科3个、重点实验室4个、工程实验室5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个。该校科技园是国家大学科技园、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高校学生科技创业实习基地、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科技型中小企业创业投资机构,入园企业、研发机构150余家。 院系设置与学科建设 青岛校区设矿业与安全工程、测绘科学与工程、地球科学与工程、土木工程与建筑、机械电子工程、计算机科学与工程、数学与系统科学、经济管理、电气与自动化工程、电子通信与物理、化学与环境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交通、文法、外国语、艺术与设计、马克思主义、体育等18个学院和矿山灾害预防控制实验室、海洋工程研究院、低碳能源化工实验室等3个科研机构。泰安校区设资源与土木工程、机电工程、信息工程、经济管理、文法、基础课等6个系(部)和继续教育学院、泰山科技学院(独立学院)、采矿工程研究院。济南校区设财经、电气信息、公共课等3个系(部)。2016年,矿业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等3个学科获批山东省一流学科立项建设,获专项支持资金3亿元。工程学学科首次进入ESI(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全球排名前1%。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2个青岛市重点学科通过验收。自主增设二级学科博士点1个。获批青岛市发展改革委工程实验室建设项目1个。 教师情况 截至2016年底,有教职工2800余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3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家“千人计划”人选2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5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6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者19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泰山学者优势特色学科人才团队领军人才2人,泰山学者攀登计划专家2人,泰山学者特聘专家6人,教授268人,博士生导师153人。有教育部创新团队2个,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5人。2016年,入选第二批国家“万人计划”百千万工程领军人才1人,获批山东省泰山学者优势特色学科人才团队领军人才1人、山东省泰山学者攀登计划专家1人、山东省泰山学者青年专家1人,入选山东省首批智库高端人才3人,获“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2人。招收41名博士后进站,办理31名博士后出站。获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28项、山东省博士后创新项目专项资金资助6项、青岛市博士后应用研究项目22项。举办泰山学术论坛等学术活动。公开招聘79人,其中博士54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教授4人。选派国外访问学者18人、国内高校访问学者36人,选派青年教师参加社会实践34人。聘任专业技术岗位2230人、管理岗位683人、工勤技能岗位162人。该校被评为山东省人才工作先进单位。 学生情况 有在校生4万余人,其中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5400余人。学生参加学术科技竞赛225项,获省级以上奖励2188项,其中全国性奖励827项。获第十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1项、小平科技创新团队1个,在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总决赛中获全国一等奖1项。1支团队被评为全国大学生暑期实践季专项行动全国优秀实践团队,1个支教团队获第十一届中国青年志愿者优秀组织奖。2016届毕业研究生、本科生、专科生总体就业率分别为98.05%、97.36%、88.30%,毕业生考研录取率24.66%。1名学生获评2016年山东高校十大优秀学生,32名毕业生选择自主创业,1名学生获山东省第三届“山东优秀大学生创业者”称号,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入驻创业实体109个。加强学生工作专兼职队伍建设,获批山东省辅导员名师工作室1个。 教学 截至2016年底,该校有国家级特色专业7个、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精品视频公开课3门、精品资源共享课3门、精品课程4门、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门、教学团队1个、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工程实践教育中心1个、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是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和“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实施高校。2016年,该校3个专业群获批山东省高水平应用型重点立项建设专业群,6个专业群获批山东省自筹经费立项建设高水平应用型专业群。新增信息安全本科专业,土木工程专业通过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专业认证,测绘工程实验教学中心获批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门课程入选教育部首批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获批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63项。5个学位授权点通过教育部专项评估,增列学位授权点4个。获评省级优秀博士学位论文2篇、优秀硕士学位论文5篇、优秀学士学位论文16篇。获省级研究生优秀科技创新成果奖6项、山东省专业学位研究生优秀实践成果奖11项,获批省级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立项11项。 科研 2016年,科研立项691项,计划与合同经费2.67亿元,其中纵向经费2.12亿元。获各类科研奖励60项,其中省部级奖励33项,获山东省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山东省科学技术二等奖2项和教育部高校优秀成果奖二等奖3项。获授权国内专利1227件,其中发明专利306件;被美国《科学引文索引》和《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收录论文485篇。教育部创新团队“煤矿复杂条件开采成套装备关键技术”通过教育部验收;1人获批山东省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2人获批山东省属高校优秀青年人才联合基金。“山科U创空间”被科技部认定为“国家级众创空间”,获批省级院士专家工作站。科技园新增入园企业24家,其中大学生创业企业18家、培育高新技术企业6家。 交流与合作 截至2016年底,该校与美国、德国等23个国家和地区的112所高校和研究院所建立交流与合作关系,有6个中外联合实验室,开展国际科技合作项目50余项,接收俄罗斯、美国等4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留学生。2016年,招收外国留学生125人,留学生总规模503人,学历生占74%。新增国(境)外友好大学和研究机构7所、教育合作项目4个。聘请外籍教师、引智专家97人。承办中韩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国际研讨会。加强校地、校企合作交流,签订合作协议7项。该校教育发展基金会获评山东省3A级社会组织,成立学校首届理事会。举行庆祝建校65周年系列活动,举办中外大学校长论坛。 (齐敏华) 青岛农业大学 概况 青岛农业大学始建于1951年,是农、工、理、经、管、文、艺、法等学科协调发展的省属多科性大学。建有青岛、莱阳两个校区和胶州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截至2016年底,占地面积260.30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79.47万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总值2.96亿元,图书馆纸质藏书235.8万册、电子图书272.5万种。有国家发展改革委动漫产业核心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科技部“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国家动漫创意产业基地人才培养与研发基地、全国科技特派员创业培训基地、农业部现代农业技术培训基地、农业部农民专业合作社人才培养实训基地、中国农产品流通与经纪研究院暨青岛培训中心、中国鸵鸟疫病防制中心、农用生物药创制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等9个国家级研发、培训与推广基地及科技部新农村发展研究院,有省部级重点学科和科技创新平台34个、青岛市重点学科和创新平台18个、研究所42个、中外合作研究机构4个。
2016 年 11 月 25 日, 青岛农业大学平度校区奠基仪式举行。 (青岛农业大学供稿) 院部设置与学科专业建设 设农学与植物保护、资源与环境、园艺、园林与林、动物科技、海洋科学与工程、机电工程、建筑工程、生命科学、食品科学与工程、经济与管理、人文社会科学、理学与信息科学(软件与服务外包)、动漫与传媒、艺术、外国语、化学与药、合作社、中加商务等19个教学学院和体育教学部,另设继续教育学院和海都学院(独立学院);设77个本科专业,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13个、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点4个;有山东省重点学科7个、山东省特色重点学科2个、青岛市重点学科3个。2016年,学校以学科建设为统领,明确今后5~10年学科发展的目标和基本任务,确定学科分类分层次建设体系。整合相关学科资源,加大人财物投入,强化兽医学、作物学、植物保护、园艺学和生物学等5个优势学科建设。畜牧学和作物学2个青岛市重点学科通过终期验收并获优秀等级。2016年,增设对口贯通分段培养试点专业2个、校企合作专业方向3个。动物医学、应用化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获批山东省高水平应用型立项建设专业(群),立项数量居山东省首位。 教师情况 截至2016年底,有专任教师1513人。其中,博士624人,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者720人,有国家“千人计划”专家3人、“千人计划”创业人才1人,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7人,“泰山学者”特聘教授(专家)12人,山东智库高端人才1人,入选教育部、科技部“人才支持计划”2人,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专家6人,全国优秀教师6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9人,山东省教学名师11人,博士生导师24人,山东省重点学科(实验室)首席专家5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9人,山东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首席专家、岗位专家、综合试验站站长58人。有省级优秀教学团队7个、山东省高校优秀科研创新团队1个、山东省高校优势学科培育计划人才团队1个。 学生情况 2016年,招收全日制本、专科生7686人,研究生545人。有全日制本、专科在校生和研究生30110人。其中,本、专科生29066人,研究生1044人。毕业生实现就业6731人,正式就业率92.54%。获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64项、创业训练项目22个;学生在各类创新创业竞赛中获国家级奖励180项、省级以上奖励281项。其中,“智能农机创新团队”入选全国大学生“小平科技创新团队”,“一田二农”农产品品牌推广服务平台项目获第二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银奖,15个社会实践团队被评为国家级重点和优秀团队,38个社会实践团队被评为省级重点优秀团队。学生在志愿服务和社团活动方面获国家级奖励6项、省级奖励17项。该校被评为2016年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单位和2016年“镜头中的三下乡”优秀单位。 教学 2016年,开展本科教学审核评估评建工作。对66个专业开展专业剖析和课程分析活动,建立一系列覆盖各环节的质量标准,构建完善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和校内评估机制。深化学分制改革,制定修订16个与学分制改革相配套的教学管理制度。推进研究生教育改革。实施专业学位研究生学制改革;调整研究生招生结构,招生专业由16个拓至41个;获山东省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立项5项,获省级优秀科技创新三等奖2项、省级研究生实践成果三等奖1项。 科研和社会服务 2016年,获批科研立项423项,新增科研经费1.8亿元。获各类科技成果奖励20项,其中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5项;被美国《科学引文索引》《工程索引》《科学技术会议录索引》等三大检索收录论文612篇;获各类专利246件,国家计算机软件着作权172项;审定动植物新品种3个,获批国家四类新兽药1个,有13项新技术和新品种被山东省农业厅和青岛市农委确定为主推技术和主导品种。新增农用生物药创制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山东省农业科技数字媒体传播工程研究中心等2个国家级、省级科研平台,与青岛市农委合作共建青岛市现代种业创新平台。新农村发展研究院获批科技部第一批“星创天地”,新建特色产业服务基地和分布式工作站9处。转让科技成果8项、金额167万元,技术转移合同登记额突破1亿元,该校获青岛市技术转移机构年度考核第一名。 学术交流与合作 2016年,该校与首尔大学签署教育合作备忘录,与越南国立农业大学、泰国农业大学、泰国博仁大学、马华青年团等东南亚高校和团体开展学术交流与合作,签署合作协议7份;主办或承办国内外学术会议8场次、学术报告114场次,其中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来校作学术报告84场次,累计参加人数4.3万人次。 办学条件 2016年,该校占地面积106.67公顷、建筑面积28.50万平方米的平度校区奠基开工;蓝谷海洋科教园区各项配套建设项目按计划推进;科技实验楼和后勤服务中心完成验收,即将投入使用;新建教学楼开工建设。统筹规划和布局设计该校实验室框架体系,改善教学科研实验条件。引进社会资金3000万元,实施智慧校园建设工程。 (王 淙) 青岛职业技术学院 概况 青岛职业技术学院是实行“省市共管、以市管为主”的全日制普通高校,是首批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山东省骨干示范性职业技术学院、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主要从事全日制高等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兼有成人本科、专科层次学历教育及中小学教师、校长培训等。截至2016年底,设黄岛校区、市南校区、市北校区,占地面积54.1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27.2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9236.8万元,固定资产4.6亿元。馆藏纸质图书92.6万册,电子图书44万册。有校内实训基地(室)143个,其中有中新职业教育发展中心(青岛)基地、国家职业教育数控技术实训基地、国家职业教育电工电子与自动化技术实训基地、全国物联网技术应用专业人才实训基地、全国农村信息化专业人才实训基地、国家首批高等职业学校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项目基地和教育部网络教育数字化学习资源中心分中心、山东省高等教育管理研究会研究基地、山东省服务外包实训基地、山东省“金蓝领工程”培训基地、青岛市服务外包实训基地、青岛市高职教育实训基地、青岛市服装行业人才培训基地、青岛技术博物馆和青岛物联网应用技术研究院。与海尔集团等知名企业共建校外实训基地216个、海外实训基地20个。 专业设置 设海尔、信息、生物与化工、旅游、商学、教育、艺术、培训等8个二级学院。招生的专业有机电一体化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数控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制冷与空调技术、工业机器人技术、软件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软件与信息服务(校企合作)、应用电子技术、物联网应用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中美合作)、应用化工技术、海洋化工生产技术、商检技术、药品生产技术、环境监测与控制技术、旅游管理、休闲服务与管理、酒店管理、旅游管理(新西兰项目)、会计(爱尔兰项目)、商务日语、应用韩语、物流管理、会计、市场营销、电子商务、学前教育、人力资源管理、音乐教育、服装与服饰设计、动漫制作技术、环境艺术设计、艺术设计、空中乘务等36个,有机电一体化技术、商务管理(家电)、物流管理、旅游管理、软件技术、服装设计、市场营销、应用电子技术和应用化工技术等9个国家重点专业。 教师情况 截至2016年底,有专任教师562人。其中,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者28人、副高级202人,青岛市优秀教师12人,青岛市首席技师2人,享受青岛市政府特殊津贴者1人,青岛高校教学名师3人,山东省高校教学名师5人,全国模范教师1人。有兼职教师443人,外聘顾问、教授、德育导师111人,“双师”素质教师381人。推进实施“名师工程”,建立专家、名师工作室(站)14个。2016年,37名教师在省级以上技能大赛中获奖,其中4人获全国青年教师技能大赛、全国信息化教学大赛二等奖。推选市级教学名师2人、省级教学名师2人、省级教学团队2个、省级青年技能名师2人,1人获评齐鲁首席技师,1人被授予山东省“富民兴鲁”劳动奖章。 学生情况 截至2016年底,有全日制高职在校生12057人。2016年,招生5488人(五年制贯通培养项目首次录取1118人),实际报到人数4100人,总体报到率94%,创历年最高。2016届毕业生总体就业率98%,初次签约率57%,比上年(下同)增长6%,正式就业率97%、增长2%。打造“创意之校”特色,与北京中科招商集团签约共建创业学院。校内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入驻项目31个,注册总金额2200万元,带动大学生就业200余人。该院入选“高职院校创新创业示范校”50强。 教育教学改革 2016年,该校入选青岛市首批品牌职业院校建设项目立项单位;与青建集团、青岛建筑职专三方合作共建混合所有制青建学院;牵头15所市属中职学校开展青岛市五年制高职贯通培养试点项目,获“青岛市教育改革创新奖”。实施“品牌专业建设工程”,2个国家级现代学徒制专业通过中期检查,2个专业承办山东省高职院校技能大赛,2个专业牵头制订山东省高职人才培养方案。新增山东省职业院校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1个、青岛市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3个、青岛市中高职联盟专业2个、青岛市重点专业1个。推进课程改革,《关于“学教做合一”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思考》获第一届山东省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与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成立首家在地方设立的全国志愿服务培训基地,承办全国巾帼志愿服务工作培训、山东省直机关干部志愿服务培训等各类培训班29期,培训志愿者骨干3000余人。12月,“小马支教”公益教育项目在第三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中获金奖,实现青岛市在全国青年志愿服务工作领域最高荣誉的突破性进展。 国际合作交流 2016年,该校推进实施国际化人才培养战略,拓展国际教育合作的领域和空间,每个二级学院实现至少与1个海外教育机构或院所对口合作的目标。在多元化、多领域推进与新西兰、爱尔兰、德国、荷兰友好院校合作办学项目的基础上,开展与美国、葡萄牙友好院校合作办学和交流生项目。首次与肯尼亚等东盟、非洲国家合作。全年招收留学生67人、选派海外游学30人、留学28人。持续开展中美、中新、中德、中韩职教比较研究,派遣教师10人分赴德国、新西兰、美国研修,召开中韩职业教育研讨会,举办“2016中国—新西兰高职教育研讨会”,在2016年世界职教联盟巴西大会上作主旨交流发言,该校“学生支持服务”项目获联盟颁发的卓越院校金奖。当选中国职教学会国际合作交流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单位和“悉尼协议应用研究高职院校联盟”副理事长单位。 (王体晓) 青岛广播电视大学(青岛创业大学) 概况 截至2016年底,青岛广播电视大学有金水路、大连路和泰山路等3个校区,下设崂山、城阳、黄岛、胶州、即墨、平度、莱西、直属等10余所分校、教学点,依托海信集团、海尔集团、中车集团等企业建成首批7个国家开放大学(青岛)学习中心,形成覆盖青岛城乡的现代远程教育网络。该校占地面积88.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4.24万平方米,绿化用地21.56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3.75亿元,其中教学科研仪器价值1.38亿元。作为国家数字化学习中心青岛分中心,有数字资源量5.5TB、教学计算机5014台。 学科设置 开放教育本科设汉语言文学、公共事业管理、土木工程、法学、会计学、行政管理、工商管理、金融学、学前教育、商务英语等15个专业;开放教育专科设计算机网络技术、国际经济与贸易、建筑施工与管理、数控技术、会计学、汉语言文学、学前教育等38个专业。与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山东大学、中国石油大学、武汉大学等10余家高校及国家级公共服务体系北京奥鹏远程教育中心合作开展现代远程教育,进行经济、管理、文法、医学等学科门类和专业的招生和管理。 教师情况 该校本部有教职工115人,内有专任教师53人,其中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者6人、副高级28人(辅系列副高级5人)。 学生情况 2016年,开放教育招生6005人、毕业7113人,其中本科招生1157人、毕业1609人。 开放教育 2016年,面向青岛市行业、企业、农村和社区,采用灵活多样的办学方式,形成本科、专科等多层次学历教育办学格局。以网络建设为基础,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建立覆盖全市的宽带校园网,建成基于网络的远程多媒体教学系统,完善多点双向视频系统,形成基于卫星电视网络、计算机网络和教学与管理网络的“天、地、人”三网结合的数字化校园教学系统。实施的远程开放教育成为青岛市成人教育领域的知名品牌。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实行宽进严出的学习制度,通过教育与技术深度融合,提供高质量的教育服务,满足青岛市社会成员多样化、个性化的继续教育和终身学习需求。以严格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和现代化的管理手段,规范教学过程管理和学习支持服务,实现教学环节“标准化”,对教学管理、教师管理、学生管理、网上资源建设与应用等教学全过程进行全面检查、监督、评价和指导。拥有一流的教学资源和独有的教育资源共享机制,实现全国电大系统内外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加强教学资源建设,先后有多门课程获各种奖励。 创业教育 该校是首批省级示范性创业大学。自2016年起,承担全市各级年度创业培训任务。坚持“大众普惠+创业精英”的创业教育办学理念,建立“选—育—助—推”的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1+X”的课程体系。自主建设的网上创业大学——“头客网”,实现线上与线下相融合的教育模式。仿真模拟实验室、创业苗圃、创客空间等创业培训服务区域场地设施完善,建成多个创业教育实训基地,满足全市创业培训工作。该校依托电大系统分校,成立青岛创业大学胶州学院等8所创业学院,开展创业教育和创业培训工作。弘扬“创新、创业、创客”精神,经市教育局批准,建成青岛市中小学生创客实践基地,组织成立创客教育专业委员会,举办创客论坛、NOC大赛(青岛)、BEST计划大赛等各类大型创业、创客活动。 社区教育与学习型社会建设 2016年,该校被青岛市正式赋予青岛社区大学的教育功能,坚持“教育即生活”的办学宗旨,坚持寓教于乐、服务社区居民的办学方向,为满足青岛市居民的学习需求提供多样化保障。制订青岛市社区教育三级服务体系建设标准和青岛市各类学习型组织创建标准,助力青岛市学习型城市建设。全年组织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教师培训、信息化培训、职业能力培训、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及社会化考试等各类非学历继续教育培训班次82期,参训学员2.1万人次。青岛干部网络学院助推全市基层党组织建设,全年4.5万人参加学习。 (青岛广播电视大学) 青岛远洋船员职业学院 概况 青岛远洋船员职业学院隶属于世界500强企业——中国远洋海运集团有限公司,教育行政关系隶属于山东省,是集成人本科、成人专科、普通专科、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继续教育、在职培训、科技研发为一体的中国航海高等职业教育公办院校,是山东省首批技能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山东省“十百千工程”骨干示范性职业院校、全国最大的国际海员培训中心、全国第一批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和技能鉴定基地。截至2016年底,占地面积54.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5.56万平方米,固定资产1.72亿元,其中教学、科研资产6680万元;图书馆藏书50万余册、各类中外文期刊700余种。有国际领先水平的航海操纵模拟器、轮机模拟器、自动化机舱、全球海上遇险与安全系统等航海大型训练设施以及航海技能训练中心、轮机技能训练中心、英语听说训练中心、计算机室、多媒体教室等110余个实验(实训)室,与深圳远洋运输有限公司合作建设教学实习船——“鹏德轮”和“鹏宇轮”。 学科专业 设航海系、机电系、船舶与海洋工程系、物流与航运管理系、外语系、基础部等6个系(部)和福州路分院。有国家级教学改革试点专业2个、国家级精品专业1个、省级特色(示范)专业7个、市级重点专业4个,国家级精品课程2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2门、省部级精品课程16门。与国内外100余家知名航运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吸收优质社会资源,实施“企业订单式”“三明治式”“现代学徒制”等人才培养模式。 教师情况 截至2016年底,有教职工468人,内有专任教师249人。其中,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者27人、副高级163人,省、市级教学名师分别为4、4人;聘外籍教师10人。“双师型”教师占70%以上,副高及以上教师占40%以上,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教师占55%以上。 学生情况 实行半军事化管理。重视和支持多种形式的学生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和文化体育活动,建立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培养适应企业发展需求的优质毕业生。 培训 2016年,坚持学历教育、在职培训的“双轮驱动”,创出电子海图培训、GMDSS培训、驾驶台/机舱资源管理培训等10余个受到企业肯定的船员培训品牌,获海船船员培训等39项国际认可的证书培训资质,培训项目140余个,具备37种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资质,年培训能力2万余人次。 科研 2016年,作为“集团研发分中心”,该院先后有51项科研成果获中国航海科技奖等上级科研奖励,研制的全功能轮机模拟器由中国远洋海运集团代表中国政府赠送给巴拿马国立海事大学。 对外交流与合作 2016年,与英国南泰恩赛德学院、世界海事大学等国外院校合作,与俄罗斯、日本、法国、英国、挪威、巴拿马、新加坡、芬兰、美国、韩国、中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进行交流。 发展远景 2016年,在青岛市黄岛区建设新校区,一期教育科研区用地46.67公顷,规划建筑面积23余万平方米,主要用于全日制学历教育和基本技能培训。 (孙清松) 青岛港湾职业技术学院 概况 青岛港湾职业技术学院是由山东省教育厅主管、青岛港(集团)有限公司主办的全日制高等职业院校,是“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骨干高职院校立项建设单位、全国首批交通职业教育示范院校、山东省高职教育示范院校。截至2016年底,占地面积69.67公顷,校舍建筑面积28.61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6.37亿元,教学仪器设备资产1.16亿元。有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技术服务为一体的校内实验、实训室129个,港口超大型装卸机械实境化校内实训基地2个,国家级紧缺人才培训基地1个(数控技术),中央财政支持实训基地3个(电工电子、汽车、物流),省财政重点支持实训基地1个(航海)。被交通部确定为全国高职院校唯一的交通运输行业职业建设联系点,被山东省教育厅确定为山东省校企一体化办学示范院校,获全国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先进单位、2016年度舆情管理工作先进高校、2016年度山东最具就业竞争力高职院校等称号。 专业设置 设港口机械、港口电气、轮机工程、港口业务管理、航海技术、港口工程、物流管理等7大专业群,以及港口机械应用技术、港口电气技术、港口物流设备与自动控制、港口业务管理、港口工程技术、轮机工程技术、航海技术、报关与国际货运、船舶电气工程技术、集装箱运输管理、物流管理、国际航运业务管理、国际贸易实务、机电一体化技术、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数控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电子信息工程技术、机械制造与自动化、计算机信息管理、物业管理、电子商务、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模具设计与制造、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房地产经营与估价、商务英语、应用韩语、公共事务管理、建筑工程技术、物流信息技术、软件技术、国际商务、船舶电子电气技术、新能源汽车技术、国际邮轮乘务管理等37个专业。 教师情况 截至2016年底,有教师683人,其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者226人。“港口机电专业群”教学团队、“港口业务管理专业”教学团队、“港口机械应用技术”教学团队、“港口电气技术专业”教学团队被评为省级教学团队;有全国优秀教师1人、交通运输职业教育名师1人、山东省教学名师1人、青岛市教学名师3人、青岛市专业带头人35人、行业专家56人。 学生情况 2016年,面向全国2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招生4443人。有在校生1.2万人。建立以青岛港为龙头,包括全国沿海、沿江各大港口、航运、物流等知名企业在内的强大而稳固的实习实训基地和毕业生就业网络,年内毕业3854人,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8%以上。 科研、学术交流 2016年,该院立项教育部课题1项,新增国家交通行业创新行动计划建设项目6个,获专利7项;开展场桥油改电、数控车床技术改造等校企合作项目121项;教师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205篇。 对外交流与合作 2016年,该院加强与韩国仁济大学、台北城市科技大学、香港华光船务管理有限公司、新加坡高级海员工会等国内外知名高校、企业的交流合作,创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港航职教品牌。为青岛港集团、中国外轮代理总公司等国内外港航企业培训员工1万余人次,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刘续涛) 青岛工学院 概况 截至2016年底,青岛工学院总资产4亿元,占地面积66.21万平方米,教学行政用房建筑面积18.1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7007.55万元,图书馆馆藏纸质图书91.2万册、电子图书16万册,网络多媒体教室91间,教学用计算机2603台。 专业设置 设食品营养与检验教育、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工业设计、能源与动力工程(原热能与动力工程)、自动化、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数字媒体技术、物联网工程、网络工程、土木工程、工程管理、城市地下空间工程、英语、日语、朝鲜语、德语、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质量管理工程、电子商务、物流管理、国际商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审计学、金融工程等33个本科专业,应用英语、应用韩语、证券与期货、物流管理、会计、计算机应用技术、信息安全与管理、航空物流、空中乘务等9个专科专业。其中,审计学、金融工程等2个本科专业是2016年增设。 教师情况 截至2016年底,有专任教师464人。其中,具有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者137人,研究生学历和硕士以上学位的321人。有兼任教师116人。 学生情况 2016年,招收本科生1960人、专科生196人,毕业本科生1885人、专科生179人。截至2016年底,有在校生10923人,其中本科生9682人、专科生1241人。在校学生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50篇。 教学与科研 2016年,围绕本科教学合格评估工作,确立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依托优势专业、特色专业,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重点扶持新材料、信息一体化、机械和食品等方面的科学研究和教学研究工作。以学校优势和特色为基础,围绕区域经济发展实际,实现高校与企业优势互补,促进成果转化和技术推广销售,发挥服务经济和产业发展、服务社会职能,探索“教—产—研—销”模式。全年在研课题297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1项,国家教师科研基金重点课题1项,省级科研课题24项、教研课题8项、横向课题4项,校级科研课题72项、教研课题102项,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14项,校级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课题71项。在省级以上学术刊物发表论文589篇,美国《科学引文索引》《工程索引》《科学技术会议录索引》收录8篇。专利授权27项。组织参加各类科技竞赛获国家级奖励28项、省级214项、市级77项。 对外合作与交流 2016年,该院与韩国新罗大学建立长期交流合作关系,其中“2+2”联合培养项目有学生1人赴韩国学习深造;与台湾朝阳科技大学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有学生5人赴台湾朝阳科技大学研修学习。 (青岛工学院) 青岛市技师学院 概况 截至2016年底,青岛市技师学院有市北、即墨、陆港等3个校区,占地66.67公顷,总建筑面积13.4万平方米。是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联合委员会成员单位、中国职协技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单位,首批全国技工院校师资培训基地、国家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国家首批中等职业改革发展示范院校和全国技工学校“一体化”教学试点院校,山东省、青岛市“金蓝领”技师培训工程和“技能扶贫”工程及劳动预备制培训骨干学校,青岛市技师学院教育集团核心成员。建有轨道交通、机械制造、数字化制造技术、电工电子与工业自动化、计算机网络信息、现代物流与电子商务等实训场所面积2万平方米,是青岛市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设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面向社会开展车工、钳工、物流师、电子商务师等22个工种的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的技能鉴定。2016年10月,将经贸管理学院整体迁入华骏物流园区,在全国开创“入企办学”的校企合作新模式。 院部与专业设置 该院实行院、系两级管理,设有机械工程、机电工程、电气工程、经贸管理(国际陆港)、汽车工程、轨道交通、现代服务业、信息工程、继续教育等二级学院9个和基础教育部1个。设机电一体化(工业机器人)、电气自动化、3D打印、轨道交通等专业44个。其中,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数控技术专业是山东省技工院校“重点名牌专业”“百强专业”,机电一体化专业、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和现代物流专业是青岛市名牌、重点专业,电气自动化专业群被列为全省示范专业群建设项目。 教师情况 有教职工414人。其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者93人[高级职称的教师55人(含辅系列)]、本科以上学历304人、硕士研究生学历34人。技师、高级技师占专职教师的46.2%,双师型教师占专职教师的90.2%。聘任许振超等40余名国家、省、市首席技师、教授和学者担任客座教授。 学生情况 设四年一贯制技师班,两年制、三年制、四年制高级技工班,三年制“高级+大专(成人大专、自考)”班等,有在校生8500余人。2016年,200余名学生分获国家、省、青岛市和相关行业协会组织的各类技能大赛一、二、三等奖。平均每年输送高级工以上人才近2000人,占全市技工院校培养高级工数量的1/5左右,毕业生初次就业率99.5%,专业对口率、职业稳定率和企业满意率保持在96%以上。年内,中车集团、青啤集团、青岛热电集团、中船重工集团等20余家大型企业、国有企业、知名企业在该院录用学生超过1300人,占安置学生总数的78%。 教学与科研 建立双核培养、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从单纯的实习、就业扩展到专业建设、师资培训、产品生产、基地互建、校外见习学生管理改革探索、入企办学等方向,与220余家企业建立多层次、多领域、互信互惠的合作关系,覆盖全院所有专业。在全国同类院校中率先开展学生职业素养评价工作,探索建立学生核心职业素养评价模型。2016年,教职工申报论文等教研成果228项,推荐参加省级以上成果评选172件,获中国职协各类奖项157件,该院连续5年获“中国职协年度优秀科研单位奖”和“中国职协年度科研工作组织奖”。 对外交流与合作 2016年,该院与台湾亚洲创意技术学院、日本京都西山短期大学、德国奥尔普职业学院等开展合作。12月,该院启动第二期中德青少年文化交流项目并与德国比格斯学院、奥尔普职业学院推进合作项目。与青岛大学、青岛科技大学、青岛理工大学等多所大学开展自学考试、成人高考等大专学历教育的联合办学。为加强校企合作,与海信集团等大型企业和职业技术院校合作成立青岛技师学院教育集团,围绕发展蓝色经济的需求与青岛高新区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青岛市技师学院)
2016 年驻青高校新增博士生导师名录 | 中国海洋大学 | 姓 名 | 性别 | 出生年月 | 现任职务 | 学术特长 | 于立三 | 女 | 1964–01 | “绿卡人才工程”教授 | 物理海洋 | 张兰威 | 男 | 1961–11 | “筑峰人才工程”第三层次特聘教授 | 水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 | 何增国 | 男 | 1964–05 | “筑峰人才工程”第三层次特聘教授 | 微生物与生化药学 | 吕志民 | 男 | 1966–02 | “绿卡人才工程”教授 | 药理学 | 李平林 | 男 | 1978–12 | 教授四级 | 药物化学 | 武庆明 | 男 | 1962–02 | “绿卡人才工程”教授 | 港口、海岸及近海工程 | 王 栋 | 男 | 1975–02 | “筑峰人才工程”第二层次特聘教授 | 环境地质工程 | 曾维新 | 男 | 1961–12 | “筑峰人才工程”第三层次特聘教授 | 海洋数学技术 | 李 刚 | 男 | 1963–12 | “绿卡人才工程”教授 | 海洋数学技术 | 程玉峰 | 男 | 1969–05 | “绿卡人才工程”教授 | 海洋材料科学与工程 | 唐 宇 | 男 | 1975–07 | “青年英才工程”第一层次教授 | 药物化学 | (文 艳) |
青岛大学 | 姓 名 | 性别 | 出生年月 | 现任职务 | 学术特长 | 吴 杰 | 男 | 1957–09 | | 神经生物学 | 娄红祥 | 男 | 1965–03 | | 神经生物学 | 董崇英 | 男 | 1958–01 | | 系统理论 | 仪垂杰 | 男 | 1958–08 | 青岛大学党委副书记 | 系统理论 | 郑 劼 | 男 | 1966–05 | |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 申有青 | 男 | 1968–03 | | 材料学 | 董 静 | 女 | 1964–07 | | | 夏玉军 | 男 | 1962–05 | 青岛大学基础医学院副院长 | | 于 红 | 女 | 1965–01 | | | 李 平 | 男 | 1969–02 | 山东理工大学商学院院长 | 金融学、国际贸易学 | 逯 进 | 男 | 1974–02 | 青岛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 | 区域经济学 | 梁 华 | 男 | 1965–12 | | 统计学 | 郭向欣 | 男 | 1973–01 | | 材料物理与化学 | 许元红 | 女 | 1981–12 | | 材料物理与化学 | 单福凯 | 男 | 1971–03 | | 材料物理与化学 | 于金鹏 | 男 | 1978–11 | 青岛大学自动化学院副院长 | 系统理论 | 徐卫林 | 男 | 1969–04 | | 纺织材料与纺织品设计 | 吴玉章 | 男 | 1963–01 | 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基础部主任 | 免疫学 | 李 铎 | 男 | 1958–03 | 青岛大学营养与健康研究院首席教授 |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 | 郅克谦 | 男 | 1968–02 | | 外科学 | 张丽娟 | 女 | 1962–04 | | 内科学 | 西永明 | 男 | 1970–01 | | 外科学 | 王士雷 | 男 | 1967–08 | | 麻醉学 | 王 昆 | 女 | 1978–11 | |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 沙珍霞 | 女 | 1970–05 | | 免疫学 | 石 超 | 男 | 1976–04 | | 病原生物学 | 孙长岗 | 男 | 1970–12 | | 放射防护医学 | 郑玉新 | 男 | 1961–11 | |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 | 周平坤 | 男 | 1963–09 | 军事医学科学院放射与辐射医学研究所四室主任 | 放射防护 | 周丽君 | 女 | 1963–08 | | 特种医学 | 李宝生 | 男 | 1963–01 | 山东肿瘤防治研究院副院长兼放流科主任 | 肿瘤学 | 徐 岩 | 女 | 1967–06 | 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肾内科主任 | 内科学 | 王建勋 | 男 | 1978–10 | 青岛大学转化医学研究院副院长 |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 徐文坚 | 男 | 1963–08 | 青岛大学附属医院放射科主任 |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 王庆金 | 男 | 1972–05 | 青岛大学商学院副院长兼MBA中心主任 | | 于 佳 | 男 | 1976–11 | 青岛大学计算机学院副院长 | | 钟永光 | 男 | 1972–01 | 青岛大学科技处副处长 | | 徐修德 | 男 | 1961–01 | 青岛大学青岛“一带一路”研究院院长 | 国际贸易学 | 黄留业 | 男 | 1964–12 | 烟台毓璜顶医院副院长 | 内科学 | 刘学东 | 女 | 1969–07 | 青岛大学市立医院呼吸科主任 | 呼吸系病 | 刘元涛 | 男 | 1965–09 | | 内分泌与代谢病 | 鲁 临 | 男 | 1965–03 | | 消化系病 | 马学晓 | 男 | 1974–01 | | 骨外 | 王 新 | 男 | 1964–09 | 烟台毓璜顶医院骨科主任 | 骨外 | 左金良 | 男 | 1963–02 | 济南市第四人民医院业务副院长 | 骨外 | 西永明 | 男 | 1970–01 | | 骨外 | 张炳远 | 男 | 1962–11 | 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肝胆胰外科主任 | 肝胆外 | 陈德喜 | 男 | 1963–09 | 青岛大学移植研究所所长 | 器官移植 | 杨苏民 | 男 | 1967–09 | | 心外 | 常 青 | 男 | 1971–05 | 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心外科副主任 | 心外 | 牛海涛 | 男 | 1976–11 | 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副院长 | 泌尿外 | 郅克谦 | 男 | 1968–02 | | 口腔颌面 | 邹淑花 | 女 | 1962–05 | 青岛市妇女儿童医院生殖医学中心主任 | 妇科腔镜 | 宋西成 | 男 | 1970–03 | 烟台毓璜顶医院耳鼻喉科主任 | 头颈外科 | 丛 娟 | 女 | 1970–07 | | 心脏超声诊断 | 曹小丽 | 女 | 1970–12 | | 超声诊断与介入 | 李晓东 | 男 | 1963–11 | | 放射诊断学 | 王国华 | 男 | 1963–05 | 青岛大学医学部放射诊断学系副主任 |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 李爱敏 | 女 | 1965–05 | 烟台毓璜顶医院儿科主任 | 小儿血液与肿瘤 | 常 红 | 女 | 1970–01 | 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儿科副主任 | 儿童肾脏与风湿免疫 | 徐海峰 | 女 | 1964–11 | | 眼底病 | 李克忠 | 男 | 1965–01 | 烟台毓璜顶医院麻醉科主任 | 临床麻醉 | 毕燕琳 | 女 | 1968–04 | | 麻醉 | 张晓春 | 女 | 1963–10 | 青岛大学医疗集团副院长、肿瘤医院院长 | 肿瘤个体化精准诊疗 | 李宝生 | 男 | 1963–01 | 山东省肿瘤防治研究院副院长兼放六科主任 | 肿瘤放射治疗 | 王 科 | 男 | 1969–01 | 烟台毓璜顶医院泌尿外科主任 | 泌尿外 | 曲政海 | 男 | 1963–04 | 青大医疗集团副院长 | 儿科呼吸免疫 | 张春玲 | 女 | 1966–05 | 青岛中心医院副院长兼呼吸科主任 | 呼吸系病 | 邹 晓 | 男 | 1968–12 | 青岛中心医院副院长 | 普外 | 于文成 | 男 | 1965–09 | 青岛大学附属医院保健办主任 | 呼吸系统疾病 | 车峰远 | 男 | 1971–01 | 临沂市人民医院副院长 | 神经遗传性疾病 | 刘吉华 | 男 | 1963–04 | 青岛大学附院黄岛院区放射科主任 | 肌骨影像诊断 | (张奎勤) |
青岛科技大学 | 姓名 | 性别 | 出生年月 | 现任职务 | 学术特长 | 李庆党 | 男 | 1973–06 | 青岛科技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教授 | 智能制造及工业4.0,微纳米系统器件(MEMS), 经济工程 | 巩敦卫 | 男 | 1970–03 | 青岛科技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教授 | 进化算法及应用,基于搜索的软件工程 | 池荣虎 | 男 | 1975–10 | 青岛科技大学自动化与电子工程学院教授 | 控制理论与应用 | 姜鲁华 | 女 | 1974–11 | 青岛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 | 电催化、纳米材料、燃料电池 | 刘绍峰 | 男 | 1984–08 | 青岛科技大学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 | 配位聚合、聚烯烃、可降解聚酯 | 赵英杰 | 男 | 1982–10 | 青岛科技大学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 | 功能高分子材料领域 | 孙 静 | 女 | 1980–04 | 青岛科技大学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 | 生物医用高分子,分子自组装,抗菌材料 | 刘希恩 | 男 | 1970–12 | 青岛科技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教授 | 光电催化和先进能源,材料 | (刘俊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