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概 况 2016年,青岛市完成城乡建设投资1782亿元、房地产投资1369.1亿元;实现建筑业增加值515.6亿元,同比(下同)增长6.9%;建设行业实现地税收入277.49亿元,占全市地税总收入的43.1%。 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2016年,12条未贯通道路打通工程加快实施,新疆路两侧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完工,海底隧道电力管廊工程加快推进,深圳路打通工程(李沧段)于12月主线通车。完成170条市政道路综合整治,改造车行道110万平方米、人行道40万平方米。
青岛市少年宫改扩建工程完工。 (市城乡建设委供稿) 公共服务项目建设 2016年,全市43个市级重点工务工程项目加速推进,总投资415亿元,总建筑面积608万平方米。城市基础设施配套工程建设完成投资4.2亿元,开工建设配套学校5所、竣工2所,开工建设幼儿园5所、竣工6所,建成公共停车场40余处、1.4万个车位,启动市级智能停车一体化平台建设。山东大学青岛校区博物馆、5所外迁高中学校等8个项目竣工;新开工市民健身中心、青岛盲校等10个项目;建设的青大附院东院二期、市优抚医院等8个项目主体封顶。 海绵城市和地下管廊建设 2016年4月,财政部、住建部、水利部联合开展第二批全国海绵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试点评审工作,青岛市成为第二批试点城市中唯一“双试点”城市,落实中央财政补助资金21亿元。加快推进海绵城市试点李沧区西部项目建设,截至2016年底,全市累计开工海绵城市试点项目30个,其中开工示范工程6个;累计完成立项项目170个,完成PPP(公共私营合作制)项目咨询机构招标和社会资本方招标前期准备。统筹推进各区市海绵城市建设,完成海绵城市建设面积31.31平方千米,其中市区24.61平方千米、四市6.7平方千米。青岛市加强地下管廊建设。其中,位于李沧区、青岛高新区、青岛西海岸新区、青岛蓝谷、青岛胶东国际机场的13个地下试点项目总投资约39亿元;位于平度市的1个外围推广项目总投资2.6亿元。截至2016年底,全市开工建设项目9个,管廊长度33千米,形成廊体长度6千米。 园林绿化建设 2016年,持续开展植树增绿活动,建设完成道路绿篱118条、海绵型绿地70万平方米,新建改建绿地475万平方米。启动山头绿化整治19个,完成绿化面积68.4万平方米。浮山生态公园初步建成,综合治理完成既定目标。完成裸露土地绿化82处,绿化面积182.4公顷。完成毛里求斯赠送青岛市的“国宝”象龟新家——青岛象龟馆建设并移交投入使用。完成第十届中国(武汉)国际园林博览会“青岛园”建设项目,开工建设第十一届中国(郑州)国际园林博览会青岛园项目。 环湾流域污染整治 2016年,根据住房城乡建设部办公厅、环境保护部办公厅关于公布全国城市黑臭水体排查情况,青岛市14处水体列入黑臭水体名单。截至2016年底,市北区的李村河下游和水清沟河、李沧区的李村河中游、崂山区的朱家洼明渠、黄岛区的镰湾河、胶州市的护城河支流等6处水体达到整治进度,符合上级部门要求的青岛市要达到40%的比例要求;其余8处水体中,李沧区楼山河开始点源治理,黄岛区黑头河、孟家庄河完成施工监理招标,市北区的湖岛河、昌乐河、海泊河下游、杭州路河进行招标前的准备工作,即墨市的西流峰河支流全面展开整治工作。 建筑节能工作 2016年,全市节能保暖工程完工252万平方米,提升700余栋老旧建筑面貌和品质,改善2.9万户居民住房条件,供热能耗平均下降40%。推广绿色建筑,新增(在建)绿色建筑502万平方米。落实建筑面积13万平方米的6个被动式超低能耗绿色建筑试点示范项目,亚洲最大的被动式公共建筑——青岛中德生态园被动房体验中心项目投入使用。出台《青岛市推进装配式建筑发展若干政策措施》,完成装配式建筑150万平方米。完成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1503万吨,完成目标任务的150%,增长5.69%。城市“禁现”(禁止使用现场搅拌砂浆)预拌砂浆使用量150余万吨。 新型城镇化建设 2016年,出台《青岛市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实施方案》,建立工作新机制,全省城镇化工作现场会在青召开。出台加快特色小镇规划建设的意见,平度市入围省级中等城市试点;黄岛区泊里镇入围省级新生小城市试点;莱西市姜山镇、胶州市李哥庄镇入围省级重点示范镇;城阳区棘洪滩动车小镇、胶州市胶莱高端制造业小镇、即墨市蓝村跨境电商小镇、平度市大泽山葡萄旅游古镇、莱西市店埠航空文化小镇入围山东省特色小镇。完成黄岛区西寺村、即墨市李家周疃村、莱西市西三都河村、胶州市玉皇庙村等4个省级传统村落保护规划编制。完成省级传统村落、美丽宜居镇村的申报工作,即墨市南里村、西枣行村、周戈庄村被评为第三批山东省传统村落。黄岛区海青镇、平度市明村镇被评为第三批山东省“美丽宜居镇”,城阳区夏庄街道山色峪村、黄岛区海青镇后河东村、黄岛区琅琊镇王家台后村、胶州市胶莱镇小高于家村、平度市大泽山镇韭园村等5个村被评为美丽宜居村庄。 城乡环卫一体化 2016年,以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全覆盖认定为标准,加强“户集、村收、镇转运、区市处理”基本制度的落实,推进即墨市、平度市垃圾焚烧处理厂和胶州市垃圾处理厂三期工程建成并投入使用。推进市场化与网格化全覆盖,建立区(市)、镇街、村居、作业公司等四级管理网格。借助“数字城管”“智信平台”等平台,推进数字化监管,创建智慧保洁。推进全民化监管,提高村民的参与度,注重公开举报电话、相关微信公众号以及片区监管人员、保洁人员联系方式等,方便广大村民反映问题、参与监管。 市政公用事业 2016年,市区新增供热面积400万平方米,新建燃气管网17.57千米,完成新改建公共厕所130座。完成李村河污水厂(8万吨/日)扩建工程和崂山区沙子口污水处理厂(2万吨/日)一级A升级改造工程,推进张村河水质净化厂(4万吨/日)、麦岛污水处理厂(14万吨/日)升级改造工程建设,完成瑞金路、遵义路泵站进水管改造工程。开展交通拥堵整治工作,《2016年度中国主要城市交通分析报告》表明,青岛市在2016年全国“主要城市拥堵缓解”排行榜中居第二位,交通延时指数由2015年的第九位降至2016年的第十九位。 (崔 娜) 建筑业与勘察设计业 建筑业 概况 2016年,青岛市完成建筑业产值1648亿元,同比(下同)增长10.9%;实现增加值515.6亿元,增长6.9%(按可比价)。施工面积9134万平方米,增长30.17%;竣工面积2693.5万平方米,增长21.2%;新开工面积3496.79万平方米,增长8.12%;地税收入61.73亿元,增长23.7%(按可比价),占全市地税总收入的9.6%。截至2016年底,全市有建筑业施工企业1523家。其中,总承包、专业承包企业1075家,劳务企业448家。
中德生态园被动房体验中心项目于 2016 年完工并投入使用。(市城乡建设委供稿) 建筑市场管理 2016年,推进建筑业“调稳抓活动”(青岛市开展的进现场解难题促转型稳增长抓落实工作推进活动),在社会投资项目的施工、监理承发包交易中,试行建设单位依法自主决定是否通过招标形式确定施工、监理单位制度,为建设单位节省交易环节的时间成本,使项目可提前一个月进场施工,为承发包交易双方降低经济成本。截至2016年底,社会投资建设项目承发包交易完成82个,交易额63亿元。出台《关于进一步优化行政审批加快建设工程项目开工建设有关事项的通知》,建立《工程建设领域扶持性政策清单》,实时更新各部门新出台的政策措施,供企业查询。为解决建筑市场统一开放和“营改增”政策带来的建设领域税收流失,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建设领域税源管理的通知》,建立税款预控、纳税服务、信息共享、联合奖惩等四项机制,巩固全市建设领域税源,增强建设领域对全市经济发展的贡献度。多方面扶持,鼓励企业做优做强,本年度中启胶建集团有限公司等6家企业获评2015年全国优秀施工企业,青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5家企业进入中国建筑企业500强,青岛建安建设集团有限公司等37家企业被评为青岛市优秀建筑业企业。扶持企业融入“一带一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出台《关于扶持工程建设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实施意见》,开拓埠外境外市场,截至2016年底,办理外出施工手续70余家。倡议成立“青岛国际工程发展联盟”,在全球15个国家设立办事处,在支持青岛市企业“走出去”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实现抱团发展、资源共享、合作共赢。规范监理行业管理,创建监理行业持证上岗制度。对全市范围内获监理《执业手册》的从业人员制发监理“身份证”并通过设定防伪标识,规范监理从业人员持证上岗,规范监理企业对施工单位和项目经理的现场考核管理。完善外地企业入青管理体系。贯彻山东省住建厅《关于贯彻建市〔2015〕140号文件推动建筑市场统一开放的通知》要求,及时调整管理方式,废除入青信用登记制度,调整为外地企业市场主体信用信息入库。发布《关于加强外地入青工程建设企业标后监管的通知》,后移工作重心,重点检查外地企业入青后的违法分包、转包、挂靠等违法违规行为。加强工程建设造价管理,出台《青岛市建设工程造价咨询规程》,制订青岛市优秀工程造价咨询企业评选办法,组织开展2014~2016年度工程造价咨询企业信用评价初审,强化全市造价咨询行业监管。完善工程计价依据体系,在山东省内率先出台“营改增”工程计价市级配套文件,推进建设工程造价计价由营业税计价模式向增值税计价模式转变顺利完成。完善地铁工程计价依据,组织编制“地铁TBM掘进补充定额”。出版《青岛市建设工程典型项目造价指标数据册》,为市政府投资项目立项决策、投资估算、确定设计概算和施工过程中的造价控制提供重要参考。加强工程建设标准管理,全面落实市委、市政府“标准化+”战略部署,修订完成《建筑施工现场管理标准》,印发《关于开展“标准清单”式样板工程创建工作的通知》,制订建筑样板工程八大考核评价标准清单,培育评选113个“标准清单”式样板工程,实现青岛市工程建设标准管理工作全覆盖。 信用体系建设 2016年,制定并深化建设市场监管与信用信息综合平台建设顶层设计,申请项目资金,筹建一个信息资源中心、两套云服务(政务工作云、公众服务云)、三套标准体系(信息化标准规范体系、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和运行维护保障体系)、五大应用平台(行政管理、公共服务、行业管理、诚信管理、分析决策)的“1235”信息化体系。建筑(含市政)市场监管与诚信信息一体化平台在全市10个区(市)全面推广运行,逐渐形成“数据一个库、监管一张网、管理一条线”的信息化监管系统。青岛市城乡建设委员会各部门汇集工程建设行业公共信用信息数据清单、行为清单、应用清单等目录500余条、守信“红名单”4条、失信“黑名单”29条,录入市公共信用信息交换平台,为实现与全市公共信用信息交换和联合建立“守信激励、失信惩戒”的市场环境做好准备。 工程质量管理 2016年,推动工程质量治理两年行动深入开展,采取“四不两直”(不发通知、不打招呼、不听汇报、不用陪同接待和直奔基层、直插现场,下同)监管模式,加强日常监督管理,严格监督建设程序、参建各方质量行为、工程实体质量、工程建设标准实施情况及从业人员在岗履职情况,对违法违规行为依法依规严肃处理,全面巩固工程治理两年行动开展成果,确保工程质量安全。全面深化监督改革,简化工程质量监督登记,取消单独办理质量监督登记,取消竣工验收备案证,提升服务效率。加强检测及预拌混凝土(砂浆)“两个行业”管理,发挥质量基础保障作用,采取“三随机”(检查时间随机、检查对象随机、检查内容随机)检查新模式,常态化监督检查全市预拌混凝土生产企业;全面放开全市建筑工程检测市场,强化检测市场的事中事后监管;研发“二维码”检测报告防伪系统,通过手机APP扫描软件即可识别报告真伪。创新研发动漫技术交底,发挥动漫放大要点、突出重点、直观生动、简明易懂的特点,提高操作人员技术水平,降低质量常见问题发生率。推广亮点做法,提高建筑精细化管理水平,全市征集亮点做法470项,优选53项有创新性和实用性的技术成果进行推广,印制《青岛市精品工程亮点做法图片集》5000册,面向全市建筑业企业免费发放。精艺建造,开展BIM(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应用成果交流观摩,面向社会宣传推介,推动建筑施工技术深入创新。建立工程质量专家库,聘请“第三方”参与管理,在应急处置、事故处理、现场检查、技术评审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建立企业评奖创优激励机制,实施“精品工程”战略,年内,全市有1个工程获国家建设工程“鲁班奖”、8个工程获国家优质工程奖、23个工程获山东省建设工程质量“泰山杯”奖、53个工程获山东省建设工程优质结构奖、85个工程获青岛市建设工程质量“青岛杯”奖。 安全生产与工地管理 2016年,坚持“对安全隐患零容忍”的原则,以最严格的教育、最彻底的排查、最严厉的处罚,继续保持安全生产管理的高压态势,严防建筑工地安全生产事故。继续推行房屋建筑工程安全文明施工“精细化”管理,建立健全施工现场精细化管理工作制度和管理程序,实现建筑工地安全生产及文明施工全覆盖,提升建筑施工现场的整体管理水平。加强重大安全隐患源监管。严格落实重大隐患源评审验收制度,加强对深基坑、起重机械、脚手架及高大模板支撑体系、临建板房及高大围挡等重大隐患源的控制与管理。编发《建筑起重机械安全生产管理手册》,强化建筑起重机械设备监管。强化对重大隐患源动态监管,健全重大事故隐患源档案,加强应急预警,发布各类预警信息8万余条。加强安全生产监督检查。采取“四不两直”方式开展日常安全巡查和节后复工、消防安全、汛前检查等专项拉网检查,由市城乡建设委主要领导和市建管局班子成员带队对全市建筑工程安全生产情况进行抽查。截至2016年底,检查市内三区工地1500余个次,督查区市工地200余个次,停工整改工地81个,印发各类通报8次,约谈企业134家,罚款226.6万元。强化安全监管措施,加强新技术、新应用在提高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当中的作用。利用第二代身份证识别阅读器对特殊工种作业人员的身份证、特殊工种证等进行识别、核实,制止特种作业人员人证不符、持无效证书和持假证上岗等问题。在全市施工现场继续推广使用具备无线、可视、移动的视频监控系统,要求企业建立相应管理制度,实现企业负责人对工地现场安全生产的全时段、全方位管控,提高安全监管效能。继续建立健全全市建筑工地的远程视频监控系统,通过在工地大门口、操作层等重点施工部位及塔机等重要施工环节和措施设置监控摄像头,实现监管部门对施工现场全时段、全天候的监督,实现安全生产、文明施工的综合动态监管,截至2016年底,市内三区建筑工地和市重点项目纳入远程视频监控系统。强化安全文明施工。开展建筑工程扬尘防治工作,继续贯彻落实《全市建设工地扬尘防治工作导则》。将建筑工程扬尘污染治理情况作为对工地监督检查的重点内容,通过采取重点督查、拉网检查和“回头看”等形式,加大执法频次和力度,保持建筑工地扬尘污染防治的高压态势。全年检查市内三区工地1500余个次,督查区市工地200余个次,罚款124.6万元。推广使用自动洗车机、防扬尘雾炮、远程视频监控系统、扬尘噪音检测仪等新设备、新方法,提高建筑工地扬尘防治科技化含量。推行绿色施工,41个项目入围2016年度山东省绿色施工科技示范工程创建项目名单。 勘察设计业 概况 截至2016年底,全市有勘察设计单位248家;完成合同额127.19亿元,下降9%;缴税额8.67亿元,增长9%。 提升行业服务水平 2016年,市城乡建设委指导各审查机构提高施工图审查服务效率,将设计文件审查时限压缩至大型项目不超过8个工作日、中小型项目不超过5个工作日,将勘察报告审查时限压缩至大型项目不超过4个工作日、中小型项目不超过3个工作日;要求各审查机构增强服务意识,通过容缺受理、创新工作模式、分步审查、分步发放合格书等方式,尽快完成建设项目施工图设计文件的审查,早日进入施工环节;严格执行《关于严格执行施工图审查送审管理有关规定的通知》的有关规定,坚持施工图审查中发现的违法违规单位的法定代表人约谈工作,加强施工图审查市场开放和管理。 开展勘察设计市场管理 2016年,推进行业诚信考核管理,完成299家勘察设计单位、5613名从业人员的资料入库审核工作,为行业诚信考核系统的运行及全市勘察设计行业诚信体系的完善提供保障。做好全市勘察设计市场执法检查。按照山东省住建厅关于勘察设计市场执法检查要求,组织开展全市勘察设计市场执法检查和施工图审查机构督查考核,主要围绕勘察设计市场秩序、质量状况和资质状况,通过自查、现场抽查的方式,对勘察设计单位、施工图审查机构的资信场所、技术实力、市场行为和业绩质量进行集中检查,检查中发现的市场行为、质量行为等问题均已督促及时整改。 严格质量监管 2016年,通过对施工图的严格技术审查,维护建设工程的质量安全,推动全市施工图设计质量的提升。在施工图审查过程中,通过严格执行信息上报制度,为政府开展市场监管和质量管理提供动态的监管数据。指导施工图审查机构提高审查质量水平。组织召开全市审图机构专业交流会议,对施工图审查中的难点、焦点技术问题研讨,统一审查技术标准,指导施工图审查机构加强审查质量抽检,督促施工图审查机构切实提高审查质量。推动既有住宅加装电梯和既有建筑抗震性能普查工作。出台《青岛市开展既有住宅加装电梯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和《青岛市既有住宅加装电梯设计导则》,按照《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房屋建筑和市政工程抗震设防工作的意见》工作部署,筹备开展全市房屋建筑和市政工程抗震性能普查工作。 (崔 娜) 城市地铁工程 线网规划 2016年,青岛地铁集团有限公司突出规划引领,根据城市总体规划,持续优化线网规划。根据青岛市政府批复的《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调整(2015年)》,青岛市轨道交通远景年线网由18条线路(含2条支线)、400余个车站组成,投资4000多亿元,全长838千米,简称“18448”工程,中心城区800米半径地铁站点覆盖率达80%,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构建包含市区轨道交通、轨道交通快线、市域范围铁路网等3个层次的轨道交通发展体系,形成以胶州湾东岸、西岸、北岸城区为核心,“三城三网,网间互联”为基本形态,城区之间45分钟可达的中心湾区轨道交通线网。两条市域快线——青岛蓝谷轨道交通快线(11号线)和青岛西海岸新区轨道交通快线(13号线)将支持东部湾区和西部湾区的规划和建设,实现“三湾”之间1小时可达的“交通圈”,为城市空间发展战略、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提供强力支撑。
2016 年 12 月 18 日, 青岛地铁 3 号线全线通车。 (张进刚摄影) 工程建设 截至2016年底,国家共批复青岛市轨道交通9条线路(1、2、3、4、6、7、8、11、13号线),总长达359千米,当前在建6条(1、2、4、8、11、13号线),总里程305千米,居全国第四位(前三位分别是成都、武汉、广州)。其中,3号线已开通运营,试运营基本条件评审获最高等级评审结论;2号线土建施工完成90%,全线实现洞通,东段18个车站实现轨通;11号线土建施工完成95%;13号线一期土建施工完成84%,二期具备条件的工点已进入实体结构施工阶段;1号线开工率达84%,过海段开挖完成60%;这些线路将分别在2017、2018、2020年通车。4、8号线已开工,6、14号线前期工作已启动。 首条线路全线通车 2016年12月18日,山东省首条地铁——青岛地铁3号线全线通车运营,日均客运量14万人次,运行图兑现率100%,列车正点率99.97%,各项运营生产量化指标均优于国家标准。与全线开通前相比,公交日均客运总量减少9.4万人次,沿线19个交叉口日均车流量减少1.3万辆,南京路、重庆路、黑龙江路等南北向贯通道路车流量下降5%,促进区域统筹发展,提升城市整体品质。 融资开发 2016年,青岛地铁集团有限公司融资突出“创新”,逐步改变以银团贷款为主的传统融资渠道。截至2016年底,市财政投入资金120亿元,综合利用市场化融资、建设模式创新、发行中期票据、申请国家专项建设基金等多种融资手段,筹集1030亿元,达到在建线路所需建设资金的58%,基本满足近期需要。其中,成功为1、3号线同期预留工程申得多批次国家专项建设基金31亿元;1、4、8及13号线二期4个PPP(公共私营合作制)项目引入社会资本300余亿元,创同行业最低成交价格。与19家金融机构签订合作协议,获3000余亿元意向贷款额,保障轨道交通建设近远期资金需求。开发实现政策与项目的双“落地”,国内首例《轨道交通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管理办法》颁布实施,青岛市土地储备整理中心地铁分中心正式运转,实现体制机制突破。成功出让辽阳东路车辆段上盖物业项目土地使用权,土地收入返还预计42亿元,地铁上实施开发项目取得突破。 (龙 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