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
工业
青岛市情网   上传:年鉴社
  

概  况

强化政策措施,工业运行稳中提质

2016年,青岛市调整充实工业经济运行与企业减负工作协调机制,紧盯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强化“大企业直通车”服务,及时协调解决企业用水、用电等重大经营难题814件次。出台金融支持制造业发展新政策,建立重点企业“银企专线”信贷支持机制与产业链融资服务新模式,通过各类政策性措施帮助7700余家中小企业解决低成本融资263亿元。大工业和一般工商业用电实现山东省“同网同价”,争取56家企业纳入电力直接交易试点,降低企业用电成本约30亿元。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总产值18280亿元,比上年(下同)增长7.1%,总量居全国副省级城市第三位;实现工业增加值增长7.5%,与上年持平,高于全国1.5百分点、全省0.7个百分点;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5.9%。青岛市被工信部推选为全国15个工业稳增长和转型升级成效明显市(州)之一。

深化项目建设,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2016年,青岛市制定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行动计划,建立技术改造“双百”(百户重点企业、百个重大技改项目)跟踪服务体系,用好工业转型升级引导基金、企业技改贷款贴息与设备投资补助专项资金,推进436个重点项目,中车四方高铁检修中心等118个项目竣工投产,一汽—大众华东基地等236个项目开工建设,北汽新能源获批全国首个纯电动乘用车生产牌照,恒瑞医药、奥骏盛生物制剂等50个产业链定向招商项目签约落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十条千亿元级产业链贡献75.7%的产值和78.2%的利润;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比重达到41.7%和20.5%,分别增长0.7和0.4个百分点。

                                       2016 年, 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引领世界高速列车科技与产业发展。 (市发展改革委供稿)
坚持需求导向,创新能力全面提升

2016年,举办产学研对接新产品新技术发布活动,立项实施企业技术创新重点项目2294项,为465家企业落实研发费加计扣除额24亿元,为企业减税4亿余元;新培育2个国家级、30个省级和74个市级企业技术中心,创建4个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举办工业设计促进月活动,1件作品获2016年中国优秀工业设计奖金奖、1件作品获2016年中国设计红星奖唯一“至尊金奖”,12件作品获首届“省长杯”工业设计奖,新增6个省级工业设计中心。实施中小企业创新转型工程,组织认定20家中小企业“隐形冠军”、51家“专精特新”示范企业和257个“专精特新”产品技术,有3家企业入围全国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培育)名单,11个产品被认定为山东省首台(套)技术装备。制订消费品工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实施意见,举办“时装周”“神州行”系列活动,帮助企业争取订单12亿元;新培育5个全国品牌培育示范企业、2个全国“质量标杆”、52个“山东名牌”产品、70个“青岛名牌”产品。

推进“两化融合”,互联网工业 创新发展

2016年,青岛市组建互联网工业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和服务商国际联盟,设立5.2亿元互联网工业发展基金,分领域推出150个工业软件信息化解决方案,选树首批“555”(改造500个自动化生产线或数字化车间、建设50个智能工厂或互联工厂、培育5个云制造服务平台)试点示范项目88个,2个新入选国家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4个新获国家智能制造专项支持,全市“两化融合”发展指数77.98,高于全省平均值16.85个点。举办2016年世界互联网工业大会,中国工程科技知识中心第一个专业分中心——制造业知识服务中心、全球家电业首个智能制造创新战略联盟落户青岛市,海尔工业智能研究院、宝佳那智机器人应用研究院挂牌成立。

深化载体建设,产业集聚再创佳绩

2016年,加强工业产业集聚区能力建设,探索推行园区基础设施建设PPP(公私合营模式)投资模式,新培育6个市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全市50个产业集聚区实现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比重达到62.8%,增长4.5个百分点,产值超过100亿元园区达到30个。推进小微企业“双创”(创业、创新)基地建设,落实工业标准厂房产权分割出让政策,培育48个小企业产业园和58个创业基地,新创建2个国家级小微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

(市经济信息化委)

家电电子工业

概 况

主要指标保持平稳增长 2016年,青岛市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战略部署,积极应对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机遇,加快推动两化深度融合,全市家电电子产业继续平稳健康发展。全市家电电子产业完成产值2271.7亿元(本地口径),同比(下同)增长6.3%,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的12.4%;实现利润162.2亿元,增长11.6%,其中视听设备制造、家电制造分别净增利润7.9亿元和5.2亿元。主要家电产品中,生产电冰箱(冰柜)1395.1万台、空调731.9万台、洗衣机606.7万台、电视机2111.7万台,分别下降3.4%和增长17.4%、1.95%、22.4%。

骨干企业品牌实力增强 2016年,海尔集团、海信集团、澳柯玛集团分别完成产值803.1亿元、479.5亿元、54.5亿元,分别增长1%、16%、5.4%。在2016年中国电子信息百强企业排序中,海尔集团、海信集团分居第四位和第八位。海尔集团蝉联家电行业第一品牌,“海信”电视出货量份额居全球市场第三位,“澳柯玛”冷藏展示柜品牌网络口碑指数排名居全国第一位。

创新驱动引领产业升级 2016年,海尔集团构建全流程实时互联可视的互联工厂体系,将大规模制造升级为大规模定制,实现产品品质、运营效率全方位提升。由海尔集团牵头筹建的国家家用电器技术标准创新基地(青岛)启动建设,是国家标准委正式批准筹建的第四个创新基地,也是第一个行业领域的技术标准创新基地。海信集团率先实现激光家庭影院产品的产业化,海信智能交通系统市场占有率连续7年居国内第一位,在光通信行业内率先解决EPON(以太网无源光网络)、GPON(千兆无源光纤网络)、10GPON(10千兆无源光纤网络)、高速并行光互连传输领域光电混合集成核心技术问题。

新兴产业发展势头凸显 2016年,完成青岛红岛经济区北斗地基增强站建设,北斗大厦正式启用,青岛卫星技术研究院等一批项目签约入驻。启动青岛3D打印创新产业园规划,全市3D打印企业达到20余家。崂山区以北航青岛研究院为引领,以青岛国际创新园和歌尔青岛科技产业园等园区组成的VR产业谷为核心,创建“中国虚拟现实产业之都”。

产业园区聚集发展成效显着 2016年,全市产值超过100亿元的家电电子产业集聚区达到6个,总产值2205.3亿元,增长7.7%,高于全市家电电子产业平均增幅1.4个百分点。其中,黄岛家电电子产业集聚区产值首次超过1000亿元,达到1028.3亿元,增长9.7%。崂山国家通信产业园、城阳电子信息产业集聚区、即墨家电电子产业集聚区、平度家电电子零部件产业集聚区等重点园区、集聚区的产业集聚度不断提高。

面临的问题

2016年,青岛市家电电子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经济下行压力依旧较大,外部的战略竞争更加激烈,集成电路、电子器件等核心关键产业发展严重不足,自主创新能力亟须进一步提升,人才矛盾依然突出等。

(市经济信息化委)

海尔集团

概况 2016年,海尔集团全球营业额2016亿元,同比(下同)增长6.8%;实现利润203亿元,增长12.8%,利润增速是收入增速的1.8倍;近十年收入复合增长率6.1%,利润复合增长率30.6%。从互联网交互产生的交易额看,在“海尔”产品线上平台、“B2B”(电子商务中企业对企业的交易方式)和“B2C”(电子商务中企业对消费者的交易方式)社会化线上平台及互联网金融平台共产生2727亿元的交易额,增长73%。截至2016年底,“海尔”平台上有15家创新创业基地,整合全社会3600家创业创新孵化资源、1333家合作风险投资机构、120亿元创投基金,与开放的创业服务组织合作共建108家孵化器空间。海尔平台上有200余个创业小微公司、3800余个节点小微公司和100万个微店,其中100余个小微公司年营业收入超过1亿元、41个小微公司引入风险投资、16个小微公司估值超过1亿元。通过去中心化、去中介化、去“隔热墙”,在册员工比最高峰时下降45%,但为全社会提供的就业机会超过160万人。2016年5月,国务院确定首批“双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海尔集团成为家电行业唯一入选企业。根据世界权威市场调查机构欧睿国际(Euromonitor)发布的2016年全球大型家用电器品牌零售量数据显示,“海尔”大型家用电器2016年品牌零售量占全球市场的10.3%,居全球首位,第八次蝉联全球首位。“海尔”冰箱、洗衣机、酒柜、冷柜等产品零售量继续蝉联全球首位。欧睿国际发布的2016年全球互联空调数据报告显示,按2016年度销售台数计算,海尔集团是居全球首位的互联空调(含智能空调)企业,所占市场份额23.6%。连续两年入围世界品牌百强名单,排名比上年提升6位。在《财富》杂志发布的2016最受赞赏中国公司榜单中,海尔集团居电子电器类首位。根据2016(第二十二届)中国品牌价值100强研究报告显示,“海尔”以1516.28亿元的品牌价值连续第十五年居首位。

                                                               海尔郑州空调互联工厂一角。 (海尔集团供稿)
战略创新 2016年1月,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首席执行官张瑞敏在2016年海尔生态圈共创共赢模式创新交互大会上,提出为创建互联网企业在六个要素上的探索。在2016年彼得·德鲁克全球论坛上,美国管理专家加里·哈默在会上宣传:“海尔集团的人单合一管理模式可能会引起两个变化:第一个变化,可能会解决欧洲大企业的官僚主义;第二个变化,它不仅仅是一个管理模式,很有可能成为下一个‘社会模式’。”在第八十六届耶鲁CEO峰会论坛上,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首席执行官张瑞敏被授予“传奇领袖奖”奖项,为2016年度唯一获该奖项的中国企业领袖。海尔集团战略发展主题是“互联互通新生态,共创共赢新平台”,推进从传统制造家电产品的企业转型为面向全社会孵化创客的平台。2016年12月26日,在海尔集团创业三十二周年暨海尔精神、作风迭代互动会上,公布的新海尔精神是“诚信生态,共享平台”,新海尔作风是“人单合一,小微引爆”。

组织创新 2016年,海尔集团持续探索组织创新,把传统封闭的科层制企业转变为互联网中的一个节点。为创建共创共赢生态圈,继续推进“三化”(企业平台化、员工创客化、用户个性化)互联网转型;坚持“三自”(自创业、自组织、自驱动)循环体系,实现人人创客。创新创客所有制。薪酬来源是用户付薪,每个创客的薪酬和自己创造的用户价值相对应;面向所有的创客,无一遗漏。创客可以通过跟投的形式实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但这是动态的,也就是按单聚散。解决了诺贝尔奖获得者哈特提出的不完全契约理论中的难题——每个创客获取的价值都能与其创造的用户价值一一对应起来。从产业创新层面看,聚焦五大平台的创新,包括白电转型平台、投资孵化平台、金融控股平台、地产产业平台、文化产业平台。

制造创新 探索以互联工厂取代传统物理工厂,从大规模制造转为规模化定制。海尔集团对内构建互联工厂,用户个性化需求直达工厂实现实时互联,追求高效率下的高精度,实现与用户的“零距离”。创建的用户全流程最佳体验的互联工厂生态圈,是将“海尔”冰箱、洗衣机、空调和小家电等八大工厂高度互联,将智能制造云平台COSMO平台作为信息处理的神经中枢。“HOPE(开放创新平台,下同)”“众创汇”“U+平台”“海达源”等实现与终端用户需求的无缝对接,连接起终端用户、供应商、设计开发者,整合全球资源,让用户需求转化成海尔工厂实际生产的产品。实施互联工厂成效显着,整体效率大幅提升,产品开发周期缩短20%以上,交货周期由21天缩短到7~15天,能源利用率提升5%。2016年2月,中国家电行业第一家工业智能研究院在海尔集团揭牌。2016年12月,在首届世界智能制造大会期间,该集团展示基于互联工厂模式构建的全球首个智能制造云平台COSMO,是中国第一个以用户为中心的工业互联网平台。该集团作为家电行业唯一代表,凭借“基于用户全流程最佳体验的互联工厂生态圈建设”获全国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一等奖。

技术研发创新 截至2016年底,海尔集团线下有全球十大研发中心,线上构建起全球领先的“HOPE”,平台可触及全球一流资源达380万家,通过内部3800名接口人,紧密对接全球核心资源约40万家,通过全球资源协同,实现创新的产生和创新的转化,最终实现各相关方的利益最大化。2016年,“海尔”冰箱搭载“神舟十一号”飞船第四次进入太空,是世界上唯一掌握航天冰箱技术的家电品牌。创新研发出不用压缩机的固态薄膜制冷技术,率先应用在卡萨帝酒柜,已在冰冷产业及新应用领域申请并布局包括国际专利在内的100余项专利并主导1项国家标准制定。截至2016年底,海尔集团创新设计中心获iF国际设计大奖67项(含金奖2项)、reddot国际设计奖27项、G-mark国际设计奖5项、IDEA国际设计奖3项,连续两届获工业和信息化部主办的国家级奖项——“中国优秀工业设计奖”金奖,均为唯一获该奖项的家电企业。2016年,海尔集团获国家科技进步奖14项,其中“海尔”空调凭借“空调器舒适性智能控制技术研究及产业化”获国家科技进步奖。截至2016年底,海尔集团申请专利20301项,其中发明专利9281项。2016年,申请专利3764项,其中发明2660项,累计专利运营收入近1亿元,是中国家电企业在全球专利布局最多的企业。组织研究、提报国际标准制修订提案90项(含已发布实施43项),是中国提报国际标准制修订提案最多的家电企业;累计主导、参与国家/行业标准制修订410项(已发布365项),是国内主导国家行业标准最多的家电企业。共获国家标准创新贡献奖11项。在国际组织占位方面,海尔集团是中国唯一进入国际电工委员会市场战略局(IEC/MSB)的家电企业;承担IEC/SC59A国际洗碗机分委会秘书处工作,是中国唯一承担国际标准分技术委员会的家电企业;牵头成立IEC/SC59MWG4冰箱保鲜国际标准工作组,主导制定冰箱保鲜国际标准,实现中国冰箱行业主导国际标准组织零的突破;海尔集团是国际无线电力联盟WPC厨房工作组联合主席和大中华区市场推广组主席,在全球有66个IEC、ISO国际标准组织专家席位。

海外市场创新 2016年,海外市场借用互联网工具聚合用户资源,满足其线上线下虚实融合的品牌交互体验需求,在海尔集团“网络化发展阶段”的战略指导下,创建海外市场零距离交互用户的核心竞争力。海尔集团在全球有十大研发基地(其中海外8个)、7个工业园、54个制造工厂、24个贸易公司,形成设计、制造、营销“三位一体”的本土化发展模式。截至2016年底,“海尔”品牌产品已销往全球100余个国家和地区,进入美国前十大连锁渠道和欧洲前十五大连锁渠道,有海外专卖店1.2万个、海尔展厅6000余个。2016年6月7日,由海尔集团控股41%的青岛海尔股份有限公司与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共同宣布双方就青岛海尔股份有限公司整合通用电气家电公司的交易签署所需的交易交割文件,标志着具有100年历史的美国家电标志性品牌——GE家电成为“海尔”产品。

履行社会责任 截至2016年底,海尔集团累计投入9200余万元,共援建希望学校246所(含希望小学245所、希望中学1所),覆盖全国26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成为团中央希望工程中捐建希望学校最多的中国企业。2016年,为提高农村地区希望小学的教学水平,中国青少年发展服务中心、青岛市青少年发展基金会联合海尔集团捐资20万元在青岛市10所海尔希望小学建立“海尔手拉手红领巾书屋”。海尔集团的“海尔希望小学援建项目”获评第九届“中华慈善奖”最具影响力慈善项目,为希望工程中唯一获此称号的企业;山东省民政厅颁布第五届“山东慈善奖”,海尔集团获“最具爱心企业”称号,董事局主席、首席执行官张瑞敏获“最具爱心慈善楷模”称号。2016年2月,海尔新能源产业公司成立并发布新能源产业品牌HAINERGY,为全球各国新能源产业发展提供全流程定制化解决方案,共同创建地球绿色环保生态空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信部、国家质检总局等三部委公示“首批家电拟入选能效领跑者的家电产品名单”,冰箱产品30款。其中,“海尔”冰箱17款产品入围,占比超过50%。2016年9月,青岛海尔特种电冰柜有限公司与巴西恩布拉科集团在青岛海尔商用冷柜互联工厂举办“携手行动,共享绿色家园”活动,向公众宣传环保知识,践行企业绿色环保、节能减排的社会责任。2016年11月,海尔集团因运用创新技术成功研发可降低能源损耗的节能型空调获全球领先投资机构KKR首个生态创新奖。

(范秀琴)

海信集团有限公司

概况 2016年,海信集团有限公司实现销售收入1003.31亿元,同比(下同)增长1.33%;实现利润72.71亿元,增长21.52%;实缴税金60.55亿元,增长8.82%。

市场拓展 (1)所辖子公司:2016年,海信电器公司布局产业高端,55英寸(1英寸=25.4毫米,下同)及以上大尺寸电视全球销售额占有率超越三星,高端电视居第一位;海信日立公司拓展市场,巩固在国内地产配套市场的优势地位;冰箱公司实现制冷领域关键技术超越,提升洗衣机产品技术、形象、品质;空调公司推广变频产品,重视拓展三、四级市场,利润大幅增长;宽带多媒体公司接入网光模块市场占有率连续5年居全球市场第一位;网络科技公司城市智能交通市场占有率连续7年居国内市场第一位;智能商用公司商业POS机市场占有率连续11年居中国第一位;聚好看公司互联网电视激活用户数超过2300万个,居中国互联网电视用户数量第一位。(2)海外市场:在北美、欧洲、亚太、中东非等多地建设生产工厂、成立研发中心。全年海信国际营销公司销售收入增长22%、利润增长78%,电视、冰箱销售额占用率在南非均居第一位,在澳大利亚分居第二、三位。

                                   海信集团的新研发中心位于青岛市崂山区, 占地面积 27.8 万平方米, 总投资 15 亿元, 于 2014 年 11 月启用。 (海信集团供稿)
    品牌建设 2016年,作为“欧洲杯”56年来首个中国赞助商开展体育营销活动。品牌营销给该集团带来巨大价值,母品牌增长7%,中国南方市场增长62%。同时,实施科技产业板块品牌化策略,展现“海信”科技形象。该集团先后获评“中国品牌价值自主创新第一名”、“中国出海品牌”十强、中宣部“强化创新理念,提高产业竞争力”典型报道推荐品牌,并连续第四年获评“中国年度最佳雇主”。

产业变革 提升产业高端和高端产业竞争力,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转型追求。2016年,在产业高端上,该集团推出88英寸、4K100英寸激光电视和第三代ULED液晶电视,拉动海信电视55英寸及以上大尺寸产品全球销售额占有率超越三星,高端电视居第一位。在高端产业上,“B2B”业务成为支撑发展的新的利润增长点。中标青岛大数据与云计算中心项目,智慧城市产业获良好开端;海信宇航用光模块在“天宫二号”应用,宽带多媒体公司与英特尔、微软、谷歌等客户合作高端产品,为海外业务发展以及未来产业升级打好基础;海信医疗显示和计算机辅助手术系统达世界级水准,“海信”数字化手术室进入全国排名前三位的顶级医院并投入使用。

科技成果 2016年1月,“海信”激光影院获国际消费类电子产品展览会(CES大会)颁发的“全球最具竞争力未来电视奖”。2月,在德国IF汉诺威工业设计论坛上,“海信”Mr.V-智能管家获2016交互类IF奖,“海信”三筒分类洗衣机获2016产品类IF奖,“海信”VIDAAMAX模块化体验厅获2016室内建筑类IF奖。6月,在中国电子视像行业协会举办的“2016年中国数字电视年度盛典”上,“海信”电视获中国彩电行业唯一“2016年度影响力品牌”大奖。6月,海信网络科技公司进入第五届“智能交通三十强”,居首位;该公司还获2016年中国智能交通建设推荐品牌、2016年智能交通展会ITS产品金狮奖等奖项。7月,在第五届中国国际消费电子“Leader创新奖”成果发布会上,“海信”激光影院电视LT100K7900UA获“产品创新大奖”。7月,在第十五届中国国际消费电子博览会上,“海信”十字对开门冰箱获“年度创新风尚奖”。9月,在中国家用电器研究院主办的第十二届“中国家用电器创新成果评选”发布典礼上,“海信”洗衣机凭借颠覆性创新技术——第三代旋瀑洗技术获“技术创新奖”。9月,该集团作为电视品类唯一代表,首次参加智利沃尔玛每年一度的holidaymeeting,获最佳产品奖。11月,“海信”冰箱获CanstarBlue颁发的“2016年消费者最满意大奖”。11月,在财视传媒、传播达人汇联合《中国新闻周刊》主办的2016年度“TOP30企业大数据传播创新奖”颁奖晚会上,该集团获“TOP30企业大数据传播创新奖”。11月,由中国家用电器协会主办的2016年中国家用电器技术大会在宁波召开,该集团获“中国家电科技进步奖”。11月,首届“青岛专利创新能力50强”榜单公布,该集团以75.14的创新能力指数居榜首。11月,在工信部软件与集成电路促进中心组织主办的“2016年中国芯”颁奖典礼上,该集团自主研发的Hi-ViewPro画质引擎芯片获2016年中国芯“最具创新应用产品”奖。11月,在“2016年中国音视频产业技术与应用趋势论坛”上,“海信”4K激光电视和“海信”MU9600系列ULED超画质电视均获“产品创新大奖”,“海信”4K激光显示技术获“技术创新大奖”。12月,“2016年中国品牌价值评价信息”在京发布,该集团获自主创新品牌第一名。12月,在“2016年中国平板电视行业大会”上,“海信”100英寸4K激光电视获“2016~2017年彩电行业技术成就奖”、MU9600系列ULED超画质电视获“2016~2017年平板电视十大精品”。12月,在新浪科技主办的“2016年度科技风云榜”颁奖盛典上,“海信”4K激光电视获新浪2016年度科技风云榜——年度最佳显示技术突破奖。

倡导工匠精神 2016年,该集团启动并开展针对一线工人队伍的技师激励培养管理工作,通过系统培养、机制设计,为一线员工搭建晋升通道,对优秀技师进行典型宣传,激励一线技术工人树立“工匠”意识、热爱并潜心钻研本职工作,营造尊技重技的良好氛围。

践行社会责任 2016年,该集团江西路研发园区整体搬迁至新园区后,对老园区进行商业开发,将其规划为文化教育中心,建设九年一贯制中小学及相应教育配套设施、世界消费电子及海信历史博物馆、科技创投中心等,以继承海信文化,履行社会责任。为乌干达鲁杨子学校捐款1万美金,用于学校的操场建设和食堂修缮;海信南非公司在“曼德拉日”为当地养老机构的700余位鳏寡老人送去温暖,为约翰内斯堡的非营利性儿童护理中心捐赠电视和生活学习用品。赞助缺少经费的埃塞俄比亚青少年夏季足球巡回赛,帮助440名青少年圆比赛梦。

(王秀芬)

澳柯玛集团

概况 2016年,澳柯玛集团实现营业收入91.6亿元、利税2.36亿元。主营冰箱、冰柜,商用制冷、生物冷链、超低温设备和装备、电动车、生活电器等产品。“澳柯玛”冷柜产品连续18年居全国同类产品销量首位,2016年综合实力居“中国轻工业百强企业”第56位。

管理创新 2016年,强化平台建设。澳柯玛股份公司设立白色家电VCT(价值链团队,下同)订单中心,加强产能规划及整体布局,提升统筹和管理能力,促进产销协同,对订单执行流程进行监控和考评,全年订单履约率提高到94%。围绕智慧家电对原研发中心、产品企划部组织架构及部分职能进行调整,成立“白色家电VCT用户与产品中心”,推行“研发经营体”和各产品线平台经营总监负责制,理顺机制,整合资源,起到快速响应用户需求的作用。从多方面强化VCT管理,加强执行力建设,实现各级人员全员覆盖。实行重点项目日清制度,各VCT负责人和重点工作负责人每日对重点项目日清,推动项目快速实施,提高工作效率。通过周工作例会,安排部署各VCT重点工作,促进经营目标的实现和政策措施的落地执行。加强执行力培训,建立培训基地,开展“特训营”,重点进行严格管理和执行力的培训。

技术创新 2016年,澳柯玛股份公司获各级科技奖项4项,市技术创新项目立项25项,其中7个项目经过市级评价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申请各类专利156件(含发明专利51件),授权137件(含发明专利36件)。(1)强化基础技术研究。在智慧家电和智慧冷链领域,开发ICM(智慧全冷链管理系统)、双智产品无线互联技术、自动冰激凌售卖技术等,冷柜完成智能变温双温双控技术、智能控制超温报警等技术创新,冰箱实现风冷无霜、多门多温区等高端产品线技术突破;在疫苗冷链领域,掌握TEC(半导体制冷器)制冷系统基础研发设计技术和太阳能产品MPPT(最大功率点跟踪)控制管理系统技术。(2)加强新产品研发。在智慧家电方面,冰箱产品围绕智慧、风冷、变频的研发方向,开发完成高端变频法式五门、中式五门、十字四门等系列产品,形成完善的风冷产品线,实现由直冷产品向风冷产品转型升级;冷柜产品围绕智慧、节能的研发方向,开发完成全球研发平台的NA系列、智能化温控的GFA系列等产品。在智慧冷链方面,形成商超便利、厨房酒店、生物医疗、冷链运输、冷库、生鲜自提和自动售卖等六大冷链系统解决方案,实现冷链产品线全覆盖。生活电器以智慧、安全、洁净为研发方向,推出智慧健康安全双防热水器、智能报警燃气热水器、智能蒸汽洗T型油烟机、智能安全航空动力火灶等高端产品。超低温产品以智能、低温为研发方向,开发完成-86℃、-60℃智能家商两用锁鲜低温保存箱。疫苗冷链产品改进升级Arktek产品,研发第一代元冰箱产品并通过世界卫生组织的PQS认证。(3)加强创新平台建设。建设全球测控中心,新增试验面积1300余平方米,提高智慧家电、智慧冷链、生活家电、超低温等产品的质量检测及控制能力;建设完成的青岛市超低温冷冻技术实验室通过验收,获中国轻工业低温冷冻技术重点实验室认定,成为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公布首批认定的重点实验室;依托国家级技术中心、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创新平台,引进行业内具有知名度、工作经验丰富的技术专家、博士等;在全公司范围内开展创新产品、创新渠道、创造顾客“三创”活动。

营销创新 2016年,加强网络开发,夯实市场基础。澳柯玛股份公司重点推进网络建设工作,在国内市场,新增客户264家、网络5048家。在国际市场,新开发客户17家,继续加大自主品牌的推广,全年新增品牌代理商9个,在加纳、科特迪瓦等国家新增品牌形象店4家、营销网络15家。(1)创新营销渠道,强化营销管理。在国内市场,加快以澳柯玛专卖店、苏宁、国美以及区域卖场为主的渠道建设,全年新增各品类专卖店448家;发展新兴渠道,拓展京东、淘宝、唯品等三大平台,在做好官方旗舰店的同时,开发线上专卖店。在国际市场,重点做好OEM产品和自主品牌推广,开展销售渠道创新,拓展业务领域,增加出口代理和援外物资业务,加强商用产品和超低温产品的海外推广,销售收入同比大幅增长。(2)实施O2O(将线下的商务机会与互联网结合,让互联网成为线下交易的平台;下同)平台建设项目,促进线上线下融合发展。为全面打通线上线下营销体系,推动“互联网+全冷链”战略实施,促进营销能力提升,启动O2O项目,构建面向全国的以用户和客户需求为出发点的线上线下营销平台。(3)加强品牌推广,提升品牌形象。在传统媒体方面,通过在山东省、吉林省等地投放电视、电台广告方式,助力重点市场品牌形象提升;借助重大媒体采访活动,宣传企业发展成果,通过新华社“解码青岛制造”等多个媒体团的系列报道,宣传效果显着。在自媒体方面,强化百度推广,利用微信、微博等平台开展新媒体传播和推广。该公司入选2016年“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品牌价值达到234.58亿元;“澳柯玛”冷柜入选国家能效领跑者和能效之星。

重点项目建设 2016年,澳柯玛股份公司为推动“互联网+全冷链”战略的顺利实施,加强重点项目建设。推进冷柜智能制造工厂项目,通过机器替代人提升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所有设备均已进厂安装并完成小批试制,于2017年1月底投产;10月,完成智能商用及生物冷链工厂建设项目,拓宽产品类型,提升制造能力;12月16日,河南专用冷藏汽车项目竣工投产;在资本市场方面,该公司依托上市公司的融资优势,完成非公开发行股票项目,募集资金7.29亿元用于公司的转型升级。(吴慧英)

啤酒工业

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经营概况

2016年,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简称“青啤公司”)应对中国啤酒市场竞争激烈,啤酒行业产能过剩、销量负增长等因素影响,坚持实施“能力支撑品牌带动下的发展战略”,通过稳增长、调结构积极应对中国啤酒行业下行压力和市场新形势,推进企业发展方式转型、加快产品结构调整升级、持续深化精细化管理,提高价值链运行效率,巩固和提升市场竞争实力。全年实现啤酒销量792万千升、营业收入261.06亿元、利润总额21.23亿元,主要受补缴2007年以前年度所得税税款差异的影响,实现净利润11.06亿元,其中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10.43亿元。

                                                                   2016 年, 青啤集团借助亚冠热点创新足球营销。 (青啤集团供稿)
市场营销

2016年,青啤公司开拓国内外市场。结合国家“一带一路”发展倡议的实施,加快建设沿海、沿黄河市场战略带,依托现有生产基地发挥产销协同效应,创建具有品牌影响力、盈利能力和市场占有率的基地市场。在国内市场,持续推进省级市场及大城市基地市场建设,加强成长性市场开发、整合,布局新兴市场,构建起立体化、结构化、层次化的市场格局。山东省、陕西省等传统优势市场继续保持健康发展,辐射带动周边区域市场的销量提升;华南、华东等区域市场经过市场结构整合和资源聚焦,提升市场营销运作和市场掌控能力。在海外市场,发挥品牌和品质优势开展青岛啤酒全球品牌推广活动,聚焦区域影响力实施精准投入,围绕市场进入、消费者触达、消费场景营造、消费频次等4个战略主题实施品牌传播和营销,提升青岛啤酒高端品牌形象。同时,发挥经销商本土资源优势,通过完善产品组合、包装形象升级等举措拉动销量增长。截至2016年底,“青岛”啤酒已行销全球94个国家和地区,销量同比增长11.6%。推进和完善“大客户+微观运营”营销模式,培育战略经销商。截至2016年底,青啤公司在全国市场有15924家经销商,建立覆盖全国主要市场的销售网络。通过完善经销商沟通机制,提高经销商业务协同性;通过完善销售网络和渠道覆盖,提高对终端客户的掌控能力和区域市场的分销能力。创新营销模式,探索和实践实体经济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为消费者创造更便捷、更时尚、更多元的购买体验。构建“网络零售商+官方旗舰店+分销专营店+官方商城”的立体式电商渠道体系。其中,在天猫、京东、1号店、亚马逊、融e购等第三方网购平台“触网”,搭建包括移动端的“青岛啤酒微信商城”和“青啤快购”APP等自有电商渠道(“青啤快购”APP已覆盖56个城市,注册用户超过50万人)。

品牌传播与推广

2016年,在品牌传播上,青啤公司通过“四位一体”(品牌传播、产品销售、消费者体验、粉丝互动)的品牌传播模式,围绕体育营销、音乐营销、事件营销等拓展与消费者互动交流的渠道,开展品牌推广活动。借助欧洲杯足球赛和里约奥运会等重大体育赛事,加大品牌推广和市场投入;通过赞助亚洲足球俱乐部冠军联赛、中国CBA篮球联赛等年轻人喜爱的体育活动,聘请着名影星黄晓明担任“青岛”纯生啤酒形象代言人并全面升级纯生系列产品上市等系列推广措施,在消费者中提升青岛啤酒国际化、年轻化、时尚化的新形象。同时,借助青岛国际啤酒节和全国主题性促销活动与消费者互动并助力销售,提升“青岛”啤酒在消费者中的认可度和喜好度。

产品结构优化与新产品开发

2016年,青啤公司继续推进实施“青岛啤酒主品牌+崂山啤酒第二品牌”的品牌战略,以品牌带动品类发展,加快品牌、品种结构的优化与调整,加快向以听装啤酒和精酿产品为代表的高附加值产品的转型升级,巩固和加强在中高端产品市场的竞争优势。全年主品牌“青岛”啤酒实现销售量381万千升。其中,“奥古特”“鸿运当头”“经典1903”“纯生啤酒”等高端产品共实现销量163万千升,保持了在国内中高端市场的领先地位。同时,以消费者为中心实施产品创新,先后研发上市“皮尔森啤酒”“印度淡色艾尔啤酒(IPA)”等6款新产品。研发储备果啤果饮、黑啤系列、健康系列等12款产品。

管理提升

体系与组织职能管理 2016年,青啤公司围绕体系管理、组织与职能管理等实施“规范、变革、创新”工作。推进公司关键制度流程管理,全年识别关键制度流程30个,梳理关键控制点66个。按照“责任明确、简约高效”原则,实施E化审批流程的优化179条。启动促销费用制度流程一体化建设。推出涵盖117个制度流程文件的省级营销单位管理体系文件标准化清单、涵盖208项管控事项的标准清单;重点推进河北省、陕西省销售等省级单位的体系建设,其中河北省区通过DNV体系认证。持续深入推进六西格玛项目,30家工厂作为六西格玛推进单位共注册项目73个。

组织整合 2016年,基于公司战略与市场发展需要,适时推进组织整合项目,完成青岛啤酒(上海)投资有限公司、青岛啤酒(上海)实业有限公司的组织及市场调整。对东南(新)营销公司进行组织拆分,梳理新成立的浙江省、江西省区职能、管控权限及制度流程。

技术质量管理 2016年,持续夯实质量基础,建立涉及制造系统1195个环节的查核卡并分解落实到68家制造工厂。重点实施微生物专项查核和区域查核,提升工厂的纯生化管理水平。以重塑经典、重振纯生、提速1903为目标实施品类管理。提高经典、纯生生产资格管理评价标准。

采购管理 2016年,持续扩大集中采购范围。优化和拓展竞价模式,采用网上竞价、电商竞价等方式节省采购成本。其中,在“慧聪网”搭建“青岛”啤酒电商采购平台,促销品采购改为网上竞价,所有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均使用网上竞价等。优化麦芽物流竞价策略,营造更为充分的竞争环境,消化超限新规带来的运费上涨影响。推进创造节省项目,降本增效。

生产运营管理 2016年,通过管理提升优化酿造成本及动力成本;实施淡季集中生产;多措并举降低瓶子成本;实行零基预算,压缩业务外包费、维修费及“三公”经费;严控投资及报废;优化物流、仓储、装卸、采购环节,降低物流费用。

信息化管理 2016年,按照“业务领先、总体规划、分步实施、重点突破、持续改进”的原则,建立国内啤酒行业规模最大、覆盖领域最广、集成度最高的信息化管理体系,推动公司的业务创新和管理升级。

(段 萌)

卷烟工业

山东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青岛卷烟厂

生产经营情况 2016年,山东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青岛卷烟厂生产卷烟101.03万箱,比上年(下同)下降9.4%;完成工业总产值102.22亿元,下降11.9%;实现税金66.52亿元,下降13.6%。对标指标、产品质量、设备管理、节能降耗、安全稳定等目标均达到较好水平。根据国家烟草专卖局公布的2016年上半年卷烟工厂对标指标结果,青岛卷烟厂15项对标指标均优于行业平均水平。其中,9项进入行业前10名,3项达到行业先进水平,指标综合水平居行业前列。

精益管理、降本增效 2016年,按照“精益管理、降本增效是内功”的基本定位,编制精益管理推进方案,组织提报精益课题,围绕降本增效开展课题研究。“构建基于大数据技术的制丝精益‘智造’模式”被评为行业“精益十佳”课题,“‘精益人’人才育成体系构建与实施”课题参加行业“精益改善达人”大赛活动,《研制ZJ112卷接机组蜘蛛手油封拆装工具》获行业优秀QC(质量控制,下同)成果一等奖。组织全员开展精益改善,完成精益课题64项、改善提案2306项,推广优秀做法,展现管理成效。9月,国家烟草专卖局在青岛卷烟厂举办第九期全国烟草行业卷烟工厂厂长培训班,该厂作交流发言。强化降本增效,组织编制二级方案,为实现企业总体目标提供保障。全年降本增效节约3441.36万元,减少3个生产工作日。

大营销工作 2016年,完善营销机制,深化工商共同营销。按照“标杆青岛、创优临沂、发展烟台、亮点威海、创新日照”的营销策略,凝聚工商共识,深化工商零战略协作,拓展团购、意见领袖、婚庆、旅游等特色市场,推进“泰山”品牌提质增效。按照“百元打基础,突破一二类”品牌策略,巩固老产品,培育新产品。开展“消费者在哪里,我们就到哪里”活动,有针对性地实施产品营销。加强对“泰山”(皇家礼炮21响、儒风细支)等新产品的上市预热宣传和推广培育。按照山东省加快推进烟草产业发展的要求,加强与市政府、政府相关部门、商业公司的工作衔接,形成“泰山”品牌培育合力。

产品质量 2016年,加强生产、设备、供应、仓储等各项管理,精心组织,合理调度,加强“泰山”系列卷烟加工质量保障和提升。实施卷烟仓储质量监控,加强材料进货把关,做好产品质量安全控制。推进烟叶仓库“清洁仓间”建设,抓好烟叶提质养护。推进“精益六西格玛”管理,实施完成“六西格玛”改进项目15个。提升“泰山”工艺质量水平,深化产研联合,相关工艺指标明显改善。青岛卷烟厂有2个项目获山东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一等奖,5个项目获中国质量协会“六西格玛”项目优秀奖,2个项目获中国质量协会精益管理优秀奖。

设备、技改项目 2016年,深化“六精”(精确数据管理、精准状态预测、精心维护保养、精算成本控制、精实绩效管理、精干队伍建设)设备管理,提升产品质量过程控制规范化水平。开展ZJ116-ZB48设备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工作。组织开展“ZJ116和ZB48的精益管理”专题研究工作。11月24日,中烟机械集团公司在青岛卷烟厂召开专题研究结题与行业设备管理专题研究交流会,专家组在成果内容、工具方法、技术改进、推广应用等方面对专题研究成果给予高度评价。完成制丝线主机设备更新及配套改造项目,实现9000千克/时叶片段、5000千克/时切烘段相关规格的转线。引进国产ZJ112-ZB47(细支)和ZJ116A-ZB48A高速卷包样机并安装调试。按照山东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部署,协同颐中集团开展论证实施烟草行业新型烟草制品装备工程研究中心项目。

基础管理 2016年,深化创优对标工作,提升创优对标指标水平。组织QC成果发布会,总结经验,寻找差距,深入挖潜,弥补短板。加强目标绩效管理,对目标进行层层分解落实。制订年度十大方案,推进全年重点工作完成。开展岗位及绩效考核工作,保障企业重点目标任务落实。开展工程建设项目、财务开支、合同管理审计,完善审计工作机制,提升审计工作质量。加强对行业“应招尽招,真招实招”基本要求的贯彻,全面聚焦规范管理,实现招标采购“全覆盖”。落实管理评审及体系审核工作。做好“两项工作”(工程投资、物资采购、宣传促销,办事公开民主管理)平台维护,规范项目网上运行,合同审查、评标、招投标工作未发生违规违纪现象。深化安全“三化”(标准化、文化、信息化)建设,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岗位达标创建工作。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通过国家烟草专卖局、山东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和青岛市组织的安全检查。青岛卷烟厂获“全国‘安康杯’竞赛活动示范单位”称号。加强后勤保障,完善服务标准,提高服务质量,促进后勤服务贴近实际、满足需求,为生产经营提供优质保障。组织承办第四届山东中烟烟机设备修理职业技能竞赛,获6个竞赛机型中的4个第一名。在2016年“合和杯”第五届全国烟草行业烟机设备修理职业技能竞赛中,青岛卷烟厂获1个第一名、2个第二名。其中,卷包车间刘明春获包装设备GDX1机型冠军,总分居全部竞赛机型选手第一名,被推荐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蔡晓冬)

颐中烟草(集团)有限公司

概况 颐中烟草(集团)有限公司(简称“颐中集团”)是山东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的全资子公司,是以卷烟配套材料加工为主营业务,兼有生产经营和投资管理职能的集团公司,辖3家分公司[颐中烟草(集团)有限公司卷烟材料分公司、颐中烟草(集团)有限公司菏泽分公司、颐中烟草(集团)有限公司烟台分公司]和9家全资子公司[青岛颐中国际大酒店有限公司、颐中(青岛)实业有限公司、颐中(青岛)烟草机械有限公司、青岛颐中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青岛颐中物业管理有限公司、颐中(青岛)物流有限公司、颐中(潍坊)实业有限公司、颐中(滕州)实业有限公司、青州新华包装制品有限公司]及3家参控股企业(青岛嘉泽包装有限公司、青岛黎马敦包装有限公司、烟台颐中包装有限公司),经营范围涉及卷烟辅助材料制造、卷烟材料生产加工、工业品制造、物流仓储、租赁、运输、商业、餐饮、住宿、娱乐、广告代理等领域。截至2016年底,颐中集团总资产34.31亿元,职工3100人。2016年,实现营业收入22.60亿元、利税2.34亿元、利润总额1.06亿元。

新型烟草制品与装备 2016年,在装备研制方面,主持烟草行业2个重大专项并实现零的突破,自主研制行业首台“电子烟雾化器多功能一体机”,推进从“单机研发”到“产线集成”;“口含烟系列生产线(小试线)”项目完成设计,填补国内口含烟生产设备空白。先后研制出电子烟吸阻检测仪、口数检测仪等基础性检测仪器。在制品研发方面,建立系列产品线4个,储备产品16款。建立电子烟专利库管理平台,全年新申报专利38项,其中发明专利19项。新增加注册“ETER”“久逅”2个商标,先后推出新品3款,向美国市场投放“ETER”品牌电子烟2款。

品牌创建 2016年,制定品牌创建活动实施方案和品牌创建工程指导意见,围绕管理模式、品牌策划、品类构建、品质保障、导入实施、品牌运维等6个方面制定品牌创建子方案及配套措施,明确工作任务及时间节点,推进品牌创建工作。颐中(青岛)烟草机械公司“颐中”包装机和青岛黎马敦包装有限公司“黎马敦”包装纸、纸版(纸盒)、印刷出版物被评为“山东省着名商标”,青岛颐中国际大酒店被评为“山东省服务名牌”,青岛嘉泽包装有限公司烟用包装材料被认定为“青岛名牌”,颐中(青岛)实业公司工业用黏合剂被认定为“青岛市着名商标”,“创牌夺标”工作获新突破。

科技创新 2016年,发布实施《科技创新激励机制建设指导意见》《科技成果转化考评、奖励实施细则》。截至2016年底,颐中集团有省级技术中心3家、省级工业设计中心1家、市级技术中心1家、集团级技术中心1家。建立起涵盖检测、包装设备、机器人应用、工业设计等11个方向、42家企业的新烟装备产业联盟,与行业内外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和兄弟单位开展广泛合作。实业公司4个项目获市重点技术创新项目立项、5项专利获得授权。机械公司自主研制出YP18C自动上箱装封箱机、异型烟智能码垛包装多功能一体机、YP31商业装箱机(塑化箱)。嘉泽公司12项专利获受理、3项专利获授权,入选“2016年中国印刷企业100强”。

队伍建设 2016年,颐中集团调整任职外派董事监事,轮岗交流科级干部和关键岗位人员,轮岗交流机制持续完善。招聘应届高校毕业生22人。全年组织、参加培训班49期,参培1414人次。在山东中烟第一届“泰山杯”会计知识竞赛中,颐中集团代表队获团体二等奖和个人一等奖。企业文化持续传承创新,以“自强、创新、敢当”等升级版核心理念凝集发展共识,实现经营者理念与员工观念和谐一致、企业发展战略与员工愿景有机统一。

基础管理 2016年,卷烟配套材料抽检合格率100%。在山东中烟QC成果发布会、六西格玛项目交流会上,新华包装公司和卷材分公司的成果、项目分获一等奖。全年能源费用同比下降6.8%。规范管理日益强化,采购监管进一步规范,审计监督进一步深入,风险防控进一步增强。深化安全“三化”(安全标准化、安全信息化、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实现全年“六无一控”(无重大责任火灾事故,无重大责任因工伤亡事故,无重大甲方责任交通事故,无重大责任设备事故,无重大责任盗窃案件,无重大刑事、中毒案件;工伤事故率控制在2‰以内)目标,企业和谐稳定发展。“营改增”工作平稳过渡,资金挖潜增效成效显着,《以降本增效为目的的“三全”预算动态管理体系的构建与实施》《基于风险清单的采购业务内部控制管理》均获山东省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一等奖。

(潘 华)

纺织服装·食品饮料业综述

纺织服装工业

概况 2016年,青岛市纺织服装产业应对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外需不振、内需不足等多重不利因素影响,积极应对新常态下市场和客户需求新变化,加快制造转型和产业升级,总体呈现平稳发展。截至2016年底,全市有规模以上纺织服装企业540家,实现工业总产值1330.9亿元,同比(下同)增长4.6%;完成出口交货值253.8亿元,下降3.2%,降幅同比收窄。

推进消费品工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 2016年,贯彻《青岛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消费品工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的实施意见》(青政办字〔2016〕137号),加快提高纺织服装产品质量、培育知名品牌、扩大新产品和服务供给,新常态下纺织服装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效显着。全产业形成品牌企业为龙头、名牌产品为主导、互联网工业为支撑、智能制造为趋势等相互促进的发展格局。有青岛市级以上品牌(商标)187个,市级以上认定企业技术中心25个,行业内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数量居全国副省级城市首位;即墨市被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授予“中国童装名城”称号,即墨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列入全国产业集群区域品牌建设试点。红领酷特智能平台行业领先,成为“互联网+”新常态下服装行业典范。即发集团获第四届中国工业大奖表彰奖,被工信部确定为全国工业品牌培育示范企业,品牌价值达到32.26亿元。“纺织谷”被工信部评为首批纺织服装创意设计试点示范园区(平台),即发集团、红领集团、雪达集团、红妮集团成为工信部2016年重点跟踪培育服装家纺自主品牌企业。

推进特色产业建设 2016年,即墨中国针织名城、即墨蓝村中国制鞋基地、胶南王台中国纺机名镇、胶州李哥庄中国制帽之乡等一批国家级特色产业基地的市场竞争力和行业影响力增强,已形成针织服装、鞋帽、童装、纺机等四大特色产业,部分行业和品牌居全国甚至世界前列。

推进时尚创意产业园区发展 2016年,东方时尚产业园时尚体验中心围绕创意时尚举办时装周中外品牌发布和专业大赛、高峰论坛、中日韩设计师作品展演等活动,引进中国金顶设计师刘薇、刘洋、陈闻及韩国知名设计师团队等入驻园区,时尚创意产业引擎成效明显。截至2016年底,“纺织谷”接纳纺织科技研发、设计创意和电子商务等企业100余家,部分平台、企业和项目已投入运营,被工信部认定为全国时尚创意产业试点示范平台。2016年,青岛国际服装产业城一期项目C、D区完工,园区内新设中国(即墨)童装产业园项目进入规划阶段,与阿里巴巴“1688实力产业群战略”合作加快推进,累计有165家企业签约入驻园区。

(市经济信息化委)

食品饮料产业

概况 2016年,青岛市食品饮料产业贯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工作部署,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应对经济新常态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保持全行业平稳健康发展,在消费品工业中起到“稳定器”的作用。

产业规模稳步扩张 2016年,全市有食品饮料产业规模以上企业620家;工业总产值首次超过2000亿元,达到2088.9亿元,增长8.31%,高于全市1.2个百分点;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11.4%,成为全市第二个超过2000亿元的产业链。

分行业均衡发展,出口形势逐步向好 2016年,农副产品加工业完成产值1504.8亿元,增长8.6%;食品制造业完成产值354.8亿元,增长8.1%;饮料制造业完成产值191亿元,增长5.7%。全行业增长态势趋于平稳。全年食品产业出口交货值373.8亿元,增长7.92%。

主要产品产量稳步增长 2016年,小麦粉加工量87.9万吨,增长8.6%;植物油加工量48.4万吨,增长9.5%;啤酒产量162.3万千升,增长4.1%;饮料产量87.8万吨,增长8.2%;鲜冷藏冻肉加工量53.5万吨,增长6.3%。

行业转型步伐加快 2016年,围绕落实“中国制造2025”,全行业加快智能制造升级改造步伐。企业技术改造竣工21项,完成投资17.3亿元。截至2016年底,全市智能制造的新建和续建项目32项,完成投资44.2亿元。在项目的支撑下,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青岛康大万叶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建成数字化车间;正大(青岛)食品有限公司、青岛康大海青食品有限公司、青岛华东葡萄酿酒有限公司、青岛家盛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青岛琅琊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青岛九联集团有限公司、青岛盛世牧业有限公司、青岛新希望琴牌乳业有限公司、青岛金良佳粮油食品有限公司等建成数字化生产线。

品牌价值逐步显现 2016年,全行业秉承品牌价值理念,注重产品质量和品牌培育,提升品牌内涵。在2016年《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排行榜中,“青岛啤酒”以1168.75亿元的品牌价值居第22位,连续13年蝉联中国啤酒首位,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所辖崂山啤酒公司、汉斯啤酒公司和青岛啤酒博物馆分别以155.76亿元(第203位)、113.67亿元(第291位)和45.58亿元(第440位)同时上榜,青岛崂山矿泉水公司以48.76亿元的品牌价值居第418位,圣元营养食品有限公司以42.36亿元的品牌价值居第462位。(市经济信息化委)

青岛饮料集团有限公司

概况 2016年,青岛饮料集团有限公司实现销售收入5.68亿元,实现净利润0.61亿元。其中,所属青岛崂山矿泉水公司销售收入增长18%,利润增长18%。“崂山矿泉水”品牌以48.76亿元价值再次入围“中国品牌500强”,成为全国行业内唯一上榜品牌。2015年4月起,青岛华东葡萄酿酒有限公司由青岛饮料集团有限公司托管,2016年变更为国有企业法人,企业实施战略调整,确定“华东”“青岛”双品牌战略以及“干白典范,华东庄园”品牌定位。

营销创新 2016年,矿泉水水源建设成效显着。与西藏5100水资源控股有限公司合作产出新品,大兴安岭水源战略合作项目顺利推进,寿光水源合作项目正式启动,崂泉口基地、崂河口基地正式投产,投资3亿元的山东省最大的山东崂山矿泉水公司项目实现当年规划、当年签约、当年奠基。加强全国重点布局营销工作。北京、上海和山东省内销售分公司正式运营,省内外销售收入增长57%。其中,北京、上海增长180%以上;省外增长50%,省内增长65.84%。“崂山矿泉水”和“华东葡萄酒”多次被“中美人文高层对话”“一带一路高峰论坛”“世界月季洲际大会”“世界工业互联网大会”“二十国集团C20峰会”“全国工业旅游大会”“第五届全国中小学才艺大赛”和中国海军出访等项重大活动和赛事使用。“崂山矿泉水”成为奥运会中国14个体育运动队训练保障用水。全年品牌植入53次。其中,国际级9项、国家级17项,重要品牌推广活动10次。“白花蛇草水”销售量增长88%,提升了“崂山矿泉水”品牌价值,带动了市场渠道拓展。“崂山矿泉水96656客户服务热线”获全国工人先锋号称号。实现网络平台信息化的全面升级,在全国大城市率先启用桶装水机械整车配送,面向97家加盟店开展5A级评比,评选出5A级加盟店6家、4A级加盟店40家。青岛崂山矿泉水公司和青岛华东葡萄酿酒有限公司分别与美国、澳大利亚、法国、英国、德国、日本、阿根廷、加拿大、中国港澳台等11个国家和地区的相关组织和企业开展宽领域、多层次的技术研发、产品开发和市场开拓的交流,为集团国际化的发展奠定基础。(韩 毅)

石油化学·橡胶工业

青岛海湾集团有限公司

概况 截至2016年底,青岛海湾集团有限公司总资产162亿元,在岗职工3200人,主要控股企业有青岛碱业发展有限公司、青岛海晶化工集团有限公司、青岛双桃精细化工(集团)有限公司、青岛海湾索尔维化工有限公司、青岛海达控股有限公司、青岛海洋化工有限公司和青岛海湾液体化工港务有限公司等。2016年,该集团完成工业总产值19.2亿元,同比(下同)下降33.3%;完成工业增加值4.47亿元,下降60.2%;实现销售收入25.2亿元,下降18.15%;利税合计2.42亿元,下降19.5%;利润合计2.1亿元,增长15.29%。主要产品产量:烧碱11万吨,氯乙烯3.1万吨,聚氯乙烯2.4万吨,染料、颜料、中间体15403吨,硅酸钠(液体)74.6万吨(含偏硅酸钠18036吨),复合肥8.49万吨,硅胶9823吨,水泥30.5万吨。

搬迁建设 2016年,黄岛董家口产业园、平度新河产业园等两个园区重点项目陆续投产,规模效益不断发展壮大,转型升级成效显着,累计完成投资额76亿元,成为“资源一体化、产业链紧密衔接、区位优势突出”的现代化工产业园区。(1)黄岛董家口产业园建设。5月,青岛海晶化工集团有限公司40万吨/年聚氯乙烯项目启动试生产,所有装置均一次性产出合格产品,各项指标达到国际同行业先进水平;海湾港务液体化工码头投入试运行,全年完成乙烯、二氯乙烷、烧碱等原料产品接卸31船次,吞吐总量18.47万吨;青岛碱业发展有限公司50万吨/年苯乙烯项目建设稳步推进,已签订合同270项,合同额12.65亿元。(2)平度新河产业园建设。青岛双桃精细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第二期搬迁项目投产,采用国际先进工艺技术和装备,环保治理设施齐备,产品质量和成本优势凸显。青岛碱业发展有限公司小苏打项目投料生产,标志着硫酸钾联产氯化钙小苏打的循环经济产业链形成闭环。青岛海洋化工有限公司第二条硅胶生产线投入运行,比首条生产线工艺技术更加成熟合理,设备效能更加贴合生产需要,物料后处理方法实现多样化,劳动强度、能耗物耗明显降低。推进搬迁资金融资、土地收储、职工安置等相关工作。6月,青岛海湾集团有限公司创立海湾集团搬迁发展产业基金,融资总额48亿元。根据搬迁进度,青岛碱业发展有限公司、青岛海湾实业公司分流安置职工1250人,支付经济补偿金2.26亿元。

安全生产 2016年,青岛海湾集团有限公司安全生产工作牢固树立“红线意识”“底线思维”。针对搬迁新建厂区装置,各企业重点加强安全制度建设,包括现场管理、隐患排查、施工作业、职业卫生、应急演练等方面,修订完善《SHEF安全生产责任制》,签订《安全环保消防职业卫生目标责任书》并层层考核落实。加强安全培训平台建设,建立集团四级安全培训考试题库,全年组织员工安全知识考试1160人次。加强隐患排查治理,组织安全检查46次。其中,主要负责人带队检查23次,下达隐患通知书45份、隐患119条,全部跟踪完成整改。开展“安全文化建设提升年”活动,编印《安全文化手册》并组织宣传。全年所属企业未发生重伤以上安全生产事故,完成山东省、青岛市下达的安全生产考核指标,该集团被评为山东省安全生产先进企业。

技术创新 2016年,将技术创新和“绿色发展”贯穿搬迁建设始终。董家口园区在引进国际先进技术的基础上,通过技改创新,实现节能降耗和资源综合利用。青岛海晶化工集团有限公司实施热电冷综合节能技术改造,蒸汽实现二次利用,年节电费1500万元;实施烧碱冷冻系统溴化锂制冷技术改造,年节电费480万元;实施燃氢锅炉节能改造,充分利用系统氢气能源,年创造效益2500万元;实施反渗透浓水技改,回收利用脱盐浓水,年节水量66万吨。另外,锅炉配套建设石灰石—石膏法脱硫设施、SNCR脱硝设施、电袋布袋双除尘设施,处理后的烟气达到山东省超低排放标准。新河园区集中集团技术力量,对传统工艺全盘实施创新优化。青岛双桃精细化工(集团)有限公司对染料生产工艺进行改进,引进湿法研磨设备、钛复合板反应釜,各工序最大限度自动化,大幅减少岗位用工,降低职业健康危害,减少废水排放,比老装置年可增收5000万元;对苯胺黑生产工艺进行革新,采用中和—过滤—恒沸精馏技术回收苯胺废水,并对苯胺精馏产生的潜热综合利用,苯胺黑工序形成闭路循环,年可降低成本5200万元;新上焚烧炉处置危险固废,副产蒸汽回用生产,采用膜技术和MVR高效节能蒸发装置处置高盐有机废水,污水全部回用,年可节约排污费1200万元。锅炉配套烟气氨法脱硫装置,回收废气制取还原液用于再生产,实现双向治理,每年创造效益1100万元。该集团能源消耗指标比搬迁前大幅下降,万元产值综合能耗1.06吨标准煤,比上年1.61吨标准煤下降44%,化学需氧量排放下降88%,氨氮排放下降99%,二氧化硫排放下降96%,氮氧化物排放下降92%。

管理改革 2016年,推进“一体化”发展战略。成立海晶化工“偏硅酸钠事业部”,探索“一体化”推进模式。组织“财务管控一体化”学习调研,推动建立统一的财务管理制度和资金调配平台。加强人力资源统管,实施招聘信息由集团统一公开发布和招聘结果备案制度,从集团层面对企业用工招聘形成监督指导机制。印发《企业文化手册》,集中宣传集团发展使命、愿景、核心价值观和HSE[健康(Health)、安全(Safety)和环境(Environment)三位一体的管理体系]理念,统一的企业文化逐步落地融合。加强集团风险管控,强化企业监事会日常监督检查工作,在企业物资采购、产品销售、“两项资金”占用等方面加强监督管理;制订中介机构选聘管理制度,规范企业外聘审计、评估服务等方面的管理;对搬迁企业重大经济事项决策进行税收筹划,开展应收账款预警及清收考核,推进企业法律事务统管。优化产权结构,完成对青岛凯联集团、青岛建材总公司、青岛海达控股公司、青岛天柱集团等5家三级企业吸收合并,启动青岛天柱化工机械公司等3家企业的破产清算。

职工培训 2016年,加强员工培训工作,以青岛市石化高级技工学校为基地,在黄岛董家口产业园、平度新河产业园分设培训考试一体化教室,搭建起信息化的培训考试平台。青岛海湾集团有限公司成为山东省首批、青岛市唯一“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单位。

(王 昊)

中国石化青岛炼油化工有限责任公司

概况 截至2016年底,中国石化青岛炼油化工有限责任公司(简称“青岛炼化”)原油综合配套加工能力1200万吨/年,有生产装置和相应的公用工程及辅助设施22套,年可生产汽煤柴成品油800余万吨,生产聚丙烯、苯乙烯、混苯、硫黄等各类石化产品300余万吨。设10个职能部门和9个生产单元,在册正式职工708人。2016年,加工原油1131.91万吨,实现工业总产值324.35亿元、工业增加值166.89亿元、销售收入330.79亿元、利税171.21亿元(含税金131.21亿元);生产汽油332.14万吨、柴油274.93万吨、煤油170.07万吨、液化气81.30万吨、石脑油11.36万吨、商品石油焦64.00万吨、发泡剂10.94万吨、混合二甲苯29.55万吨、硫黄21.05万吨、聚丙烯19.54万吨;综合能耗56.19千克标准油/吨。

                                         中国石化青岛炼油化工有限责任公司 10 万吨 / 年硫黄回收装置中交现场。(刘强摄影)
    10万吨/年硫黄回收装置中交并投用 2016年5月31日,青岛炼化新建10万吨/年硫黄回收项目顺利中交;7月19日开工投产。该项目是青岛炼化为满足1200万吨/年原油加工能力含硫酸性气处理需要而新建的环保装置,基础设计批复总投资1.9亿元。装置投产后可生产固体硫黄和液体硫黄约11万吨/年,二氧化硫排放浓度小于200毫克/立方米,满足国家最新排放标准。

能效持续领跑 2016年,青岛炼化应用“渐进追赶”能源管理模式,对标先进加强节能降耗;推进能源管理信息系统深化应用,加强能源管网数据监控与分析,实现能源使用全过程闭环管理;深挖装置节能潜力,按季度滚动调整能耗考核指标,单因耗能同比(下同)下降0.2个百分点。在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组织的评比中连续第四年以原油加工组第一名的成绩获“能效领跑者标杆企业”称号,获“十二五”全国石油和化工行业节能先进单位称号。

财务共享服务顺利上线 2016年8月9日,青岛炼化召开财务共享服务上线工作启动会;9月5日,财务共享服务正式上线,发起首笔支付申请并成功付款。青岛炼化作为中国石化集团公司首家财务共享服务异地上线的炼化企业,同时完成对公支付费用报销系统上线,为其他炼化企业财务共享服务上线提供经验。

经济效益创历史新高 2016年,青岛炼化实现利润40亿元,创历史新高,居中国石化炼化企业第四位;弥补以前年度亏损后,累计盈利18.42亿元。吨油利润480元,居中国石化炼化企业首位;人均劳效564万元,居中国石化炼化企业首位。全年重点实施五大类31项双增双节措施,实现降本增效2.7亿元。获中国石化集团公司2016年度炼油经济效益优胜单位、2016年度炼油人均劳效优胜单位、2016年度炼油比学赶帮超优胜单位等称号。

生产经营 2016年,青岛炼化优化实施原油搭配混炼,加强运行管理,确保装置保持较高水平运行。全年召开生产经营优化、分析会议57次,针对市场开展优化方案测算500余个,实现生产方案动态优化。以增产汽油、航煤,压减柴油,实现效益最大化为目标,实施精制柴油进催化回炼等一系列优化措施。全年汽油产量332.14万吨,增加2.9万吨,柴汽比降至0.83,再创历年最优。贴近市场实现全产全销,成品油出口总量增长63.18%。

安全环保 2016年,青岛炼化规范HSE(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体系,下同)管理架构,成立生产、机动、信息专业安全分委会,抓好HSE相关法律法规识别与制度完善。常态化开展“全员安全诊断”,集中开展全员身边风险识别。执行周二、周四集中动火要求,强化施工现场周围地井、地沟气体分析,落实检测数据签字确认并现场公示;落实重要作业全过程视频监控,安全环保督查队全天候开展现场督查,对违章单位负责人进行约谈,确保现场作业风险受控。完成548项应急处置方案卡片化,定期组织公司级应急演练,增强全员应急和企地联动处置能力。强化环保管理,实现环保装置稳定达标运行。完成硫黄回收提标改造、污水处理场异味治理等环保提标项目;开展第二轮泄漏检测与修复(LDAR),累计完成30万个点位。被评为危险化学品“两个体系”建设省级标杆企业和中国石化集团公司安全生产先进单位、清洁生产企业。

专业管理 2016年,青岛炼化加强操作管理系统深化应用,实现对装置11项指标的绩效管理,装置工艺指标合格率达到99.5%以上。加强计量和质量管理,原油一程损失下降0.05个百分点,减少原油损失5500吨;实现产品出厂合格率100%。巩固完整性组织架构下的设备管理模式,发挥设备状态监测、仪表管理、电气运行等12个专业技术团队作用,在中国石化集团公司设备大检查和多项专业评比中居领先行列。加强防腐管理,完善定点测厚工作,发挥腐蚀在线监测功效,跟踪分析原油性质变化对装置的影响。组织实施常减压顶循除盐技措项目,降低腐蚀速率。加强投资技措管理,全年安排技措项目52项,完成技措项目投资2.01亿元。其中,粗白油料出厂、甲基叔丁基醚(MTBE)进厂、重整干气脱氯、电机节能改造等一批“短平快”的效益项目实现快速实施投用目标。

科研开发 2016年,青岛炼化完成催化裂化助剂、高熔指聚丙烯降解剂等新型化工原材料试用,解决了装置生产运行中的难题;22项科技开发项目有序推进;薄壁透明注塑系列专用料技术定型项目获中国石化集团公司科技进步二等奖。

信息化建设 2016年,青岛炼化推进两化深度融合,深化信息系统应用,开发实施现场报警与视频监控联动功能,操作管理系统建设有序推进。其中,企业资源计划(ERP)、制造企业生产过程执行管理(MES)、设备管理(EM)等系统应用评价继续保持先进水平,先进过程控制(APC)、业务流程管理(BPM)系统应用入围中国石化集团公司“十二五”信息化应用百项优秀成果。

推进三基(基层建设、基础工作和基本功训练)工作 2016年,青岛炼化发布208个定期工作表单,规范和完整基础工作。组织开展创建“红旗”现场系列活动,提高现场规范化管理水平。抓实业务技能培训,全年10人通过中国石化集团公司高级技师评审,35人获技师职业资格,1人通过教授级高级工程师评审,12人通过高级工程师评审。开展技能竞赛,组织公司及维保协作单位职工分12个工种进行比武,其中19人获“技术能手”称号、7人获“青年岗位能手”称号。

(刘仕成 王鑫磊)

中国石化青岛石油化工有限责任公司

概况 截至2016年底,中国石化青岛石油化工有限责任公司原油加工能力500万吨/年;在册职工1067人,其中在岗人数993人;资产总额39.87亿元(流动资产17.45亿元,固定资产原值45.82亿元、净值18.23亿元);有500万吨/年常减压蒸馏、160万吨/年延迟焦化、140万吨/年重油催化裂化、100万吨/年汽柴油加氢精制、60万吨/年柴油加氢精制、60万吨/年催化汽油选择性加氢脱硫、25万吨/年催化重整、20万吨/年及15万吨/年气体分馏、7万吨/年聚丙烯等生产装置16套;主要产品有汽油、柴油、石脑油、石油焦、船用燃料油、石油液化气、丙烷、丙烯、聚丙烯、工业硫黄、纯苯等近20个品种。2016年,加工量270.6万吨(加工原油265.64万吨),实现营业收入110.25亿元,上缴各项税费43.01亿元,实现利润4.66亿元。全年缴纳地方税收4.5亿元,居青岛市地方纳税50强第13位,获青岛市政府表彰。主要产品产量:汽油90.79万吨、柴油96.64万吨、商品液化气20.93万吨、石油焦25.67万吨、聚丙烯6.53万吨、丙烯1.10万吨、石脑油2.28万吨、燃料油3.15万吨、硫黄1.17万吨。

优化增效 2016年,围绕“全面优化、产品结构调整、提质增效、降本压费”,推进企业由生产型向生产经营型转变。建立和优化每周领导班子工作例会、月度经济活动分析会、月度生产计划和财务预算例会,成立效益优化领导小组,每周研究优化方案。组织公司优化团队开展技术攻关,推进公司全流程优化。通过采取各项优化措施,改善产品结构,增产高附加值产品,提升炼油绩效和技术管理水平。成立原油采购小组加强优化测算,按照效益最大化原则,制订原油采购方案,实现原油常温配输,稳定进厂原油性质,为生产优化创造条件。优化常减压、催化、焦化等装置操作,提高常压蜡油拔出率,降低焦化蜡油收率,开好LTAG(催化裂化技术装置),提高催化装置加工量,增产汽油、液化气等高附加值产品。组织实施一系列优化增效措施,全年汽油收率同比增长5.76%;柴汽比1.06,降低0.25;实现吨油利润172元/吨,在中石化炼油企业中的排名由2015年的第24名升至第16名。

                                                            中国石化青岛石油化工有限责任公司液化气、 成品油罐区。(中国石化青岛石油化工有限责任公司供稿)
    降本减费 2016年,根据全年预算指标落实情况,自树目标、自我加压,反复动员、反复算账,在原有预算指标基础上,压减费用2300余万元。强化预算管控,加强对年度、月度预算的事前、事中控制,严控非生产性支出,杜绝预算外开支,进一步压缩成本费用。加强资金管理,降低财务费用。重视现金流管控,合理调整债务结构,通过多措并举,缓解资金压力,全年财务费用比年度预算降低3321万元。推进“能效倍增项目”实施,加强催化烟机、催化烟气余热利用等节能设备的运行,利用节约的蒸汽及瓦斯发电。全年蒸汽发电2156万千瓦时,瓦斯发电88.45万千瓦时,节约电费1256.9万元。通过开展“直接交易输配电”,节约电费1100万元以上。为减少资金占用,规避市场风险,严控原油库存。年末原油库存控制在19.61万吨,减少8.32万吨,减少资金占用1.6亿元,节约财务费用696万元。争取成品油配置计划,优化产供销流程,成品油销售均完成全年配置计划,95号汽油超计划约6000吨。年末产品库存4.97万吨,半成品库存4.82万吨,减少资金占用,降低跌价风险。将聚丙烯、丙烯和苯等自销产品统一交由化工销售公司销售,为企业增加效益。

安全环保 2016年,贯彻落实各级政府和中国石化集团公司加强HSE(安全生产、环境保护、工业卫生,下同)工作的要求,加强安全责任制落实和现场安全监督管理,重新修订安全生产责任制,明确各级领导、各部门、各岗位员工的安全职责,形成公司领导、职能部门、基层部门和岗位员工齐抓共管安全的局面。开展“强化主体责任,实现安全发展”安全主题年活动,先后组织实施“警钟长鸣”和“HSE知识聚焦”视频教育、HSE知识广播、安全文化长廊建设、全员安全诊断等活动。强化直接作业环节管理,修订完善相关特殊作业制度,每项作业前均进行风险分析,作业过程实行现场甲乙双方各派员监护和全程视频监控。加强承包商安全管理,严格执行国家、中石化集团颁发的安全教育培训资质准入制度,对承包商实行按需施教的安全教育模式,强化对施工队伍的日常安全检查和考核,对严重违章问题给予严肃处理。全面启动隐患排查治理及风险管控,年内,先后迎接国务院安全巡查、山东省和青岛市安全生产执法检查等多次外部检查。开展企业级检查21次、部门级检查338次,查出问题1140项,整改1012项,整改率88.8%。坚持绿色低碳发展战略,严格环保监管。持续开展环保隐患排查治理、环境风险识别和评估、恶臭异味治理专项行动、水体污染防控等工作,完成全年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目标,外排工业废水达标率、危险废物妥善处置率均达到100%,有效控制废气外排达标率99.95%,完成与中国石化集团公司签订的各项环保指标。该公司连续7年实现安全环保无事故,连续7年被评为中国石化集团公司安全生产先进单位,连续10年被评为青岛市安全生产先进单位,被评为山东省综合资源利用先进单位。

科研开发 2016年,该公司贯彻创新驱动战略,围绕提质增效升级,加强科研开发和信息化应用,增强企业竞争力。中国石化集团公司立项的“十条龙”科技攻关项目“生产国Ⅴ汽油的催化裂化汽油选择性加氢脱硫技术”获中国石化集团公司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承担的3项中国石化集团公司级科技开发项目进展顺利,“炼油废碱液综合治理和再生技术开发”研究课题完成技术工艺包编制设计和安全评估,“炼油企业无组织废气污染物近零排放关键技术”项目完成技术工艺包编制设计,“SR-1000重整催化剂的开发及工业应用项目”完成重整装置采用催化剂的首次开工任务。企业自主开发的5项科研项目有序推进。其中,“催化分馏塔顶循系统除盐防腐技术研究与应用”“催化重整相关积分优化控制系统开发”“加氢精制柴油脱水节能新技术的开发”“汽油调和过程在线分析与优化控制”等项目投入使用,“焦化污水无机膜净化处理应用技术研究”项目通过现场工业装置验证及结果分析。

信息化建设 2016年,该公司完成主要信息系统的信息安全等级保护测评和自查整改,实现与区域网络中心、总部广域网和互联网分层分级安全隔离与管理。7月,企业资源计划(ERP,下同)大集中项目启动,11月初上线,提升了业务标准化、管理规范化水平,推进公司ERP应用水平迈上新台阶。加强生产数据平台综合功能的优化提升工作,实现“生产执行系统”(MES)、“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LIMS)优化升级,“先进过程控制系统”(APC)全部上线,为装置优化运行提供可靠的信息技术手段。完成移动办公系统升级和全面应用,整合公司门户、办公自动化、业务流程管理、合同、费用报销、法务等系统的审批功能,实现审批流程便捷化,提高办公效率。完成视频监控系统扩容改造和软件升级,实现全方位监控生产现场、公司园区治安保卫动态管理。

规范管理 2016年,该公司在企业管理上坚持依法依规治企,推进严细实管理落地,通过规范管理,实现用制度管人、管事,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实现企业管理由“人治”向“法治”转变。结合企业实际,制订《强化提升基层建设、基础工作、基本功训练工作实施方案》(简称“三基”,下同)及37项具体措施,对措施的整改、落实情况进行季度监督检查,年内已完成31项,未完成措施按计划进度有序推进。修订完善岗位专责制、交接班制等“班组十项管理制度”,推进班组交接班上线运行。每周组织“三基”工作现场检查,对查出问题进行通报并督促责任部门整改,年内组织“三基”工作现场检查60余次,查出问题530余项,均整改或制定整改措施。通过抓好对“低老坏”现象的集中整治,提升“三基”工作管理水平。继续开展针对各职能部门的一体化岗检,将管理体系、制度、内控、“三基”、考核进行有效“串联”,以闭环管理作为一体化岗检机制。通过一体化管理五体系外部再认证审核和监督审核,为一体化管理体系持续改进和完善奠定良好的基础。修订完善部门绩效考核方案和全员绩效考核方案,严格按照要求考核分档,发挥考核在严细实管理中的作用。

(周立川)

青岛红星化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概况 截至2016年底,青岛红星化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下设二级企业8家、三级企业18家、中外合资企业3家,其中贵州红星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于2001年上市;在岗员工3500人。2016年,完成营业收入13.86亿元、利润8935万元、工业总产值13.65亿元、工业增加值5.25亿元、出口创汇4331万美元。生产钡盐类产品31.3万吨、锶盐类产品2.9万吨、锰盐类产品2.8万吨,所辖主要生产企业贵州红星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大龙锰业有限公司、大足锶业有限公司连续多年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年内所属贵州红星发展镇宁公司技术中心被贵州省经济信息化委等六部门认定为“省级企业技术中心”。

技改研发 2016年,所辖贵州镇宁工厂通过改进脱碳工艺、利用转炉筒体余热等,年可增收节支300余万元;采用真空负压工艺,提高蒸汽利用率,实现硫化钠的提产降耗;采用液体二氧化碳碳化,提高碳酸钡品质控制水平,实现清洁生产;新开发高纯碳酸钙新产品、高纯无水硫化钠和出口级硫氢化钠。大龙公司完善EMD两矿一步法的装置和工艺,增加改善品质和控制成本的手段;通过利用转炉筒体余热和对硫黄脱硫、转炉脱硫进行技术改造,年可节能降耗70余万元并增长50%的粗锰产量;通过对高纯硫酸锰生产线填平补齐,产量由原来的700吨/月提高到1100吨/月;该公司联合振华新材料公司和中科院地化所开展的“锂电池用高纯硫酸锰制备及正极材料回收利用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项目获贵州省科技重大专项立项,资助金额645万元。红星电子材料公司(回收项目)团队完成电池材料回收领域的原创工艺技术体系项目,完成各项实验、中试,其中锰酸锂极片和废料的工业装置已投料试产,该套工艺技术系国内外首创的低成本回收工艺。青岛红蝶新材料公司借助日本竹原公司的技术正在进行硫酸钡产品的相关实验;瓶装药用硫酸钡项目已开展政策咨询及方案设计工作。青岛天然色素公司进行脱TBHQ实验和工业化生产,完成脱味实验的小试与中试;与日本茂利公司合作开发的色素过滤工艺进行小试并获成功。

生产经营 (1)生产方面。2016年,所属各企业扩大部分品种的产能。其中,镇宁工厂硫酸钡产量增长160%,大龙公司高纯硫酸锰产量增长180%;青岛红星物流码头货物吞吐量103万吨,同比(下同)增长96.95%;色素公司销售收入2864万元,增长56%。同时,各企业通过改进工艺技术和新上装置,推进节能降耗。其中,镇宁工厂、大龙公司、重庆大足公司在转炉炉体余热回收利用、脱硫改造等方面节能降耗成效显着;重庆公司通过对标活动,抓严抓细抓实,天青石单耗创历史较好水平。(2)销售方面。应对下半年市场波动,调整价格策略,市场销售不断扩大。主要产品碳酸钡产销量实现恢复性增长,增长幅度超过8%;工业硫酸钡销售量增幅超过16%;新产品高纯硫酸锰销售规模增长超过130%。贵阳进出口公司开发国际新市场和新客户,拓展硫酸钡和氯化钡的国际市场;在物流上推行“订单式”物流,采取一单一物流的操作模式,实现码头零库存,降低了成本、减少了风险。(3)采购方面。推进招标采购工作,煤炭、大宗辅料、包装物等原辅料成本大幅降低。新建的回收项目从一开始就严格通过招标进行采购,通过招标等方式节约资金176万元,占设备总投资的9%。

老企业搬迁 截至2016年5月底,搬迁企业职工分流安置工作全部完成,整体过程平稳、顺利。其中,平度红蝶公司安置职工751人,安置后在职职工270人,人均劳动生产率增长90%。2016年9月底,青岛东风公司地块完成设施设备的拆除转移、资产处置及土地平整工作,达到净地交付条件,10月底与青岛市土地储备整理中心完成净地交付手续。

安全环保 2016年,该集团落实安全管理“一岗双责”,实施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年初与所属29家企业分别签订《安全目标责任书》,加强安全工作考核;定期召开安委会和所属企业安全工作会议,分析问题查找不足、交流经验提高警醒成为常态。聘请外部安全专家对所属企业定期开展安全诊断和检查,提升安全管理水平。所属涉危企业均通过安全标准化三级达标,其中青岛红星物流实业有限公司通过安全标准化二级审核。在废渣治理方面,镇宁公司、大龙公司开展攻关,采用不同方案,钡渣治理工作成效显着,无害化方面获突破。在废气治理方面,镇宁工厂采用自动化PLC控制系统和硫黄比值仪气体分析系统,开展硫化氢治理,提高硫化氢气体的处理能力;镇宁公司和重庆公司加强二氧化硫专项治理工作,提高脱硫能力。在废水治理方面,所属各企业分别开展的水处理改造、雨污分流等工作成效显着。其中,青岛红蝶新材料公司含钡废水、含钡废渣均进行综合利用,已规模化生产低档硫酸钡;红星化工厂铬污染土壤治理项目合作单位已进场开展前期工作准备。

(王玲玲)

青岛丽东化工有限公司

概况 2016年,青岛丽东化工有限公司生产化工产品170万吨,实现产值77亿元、进出口额7.7亿美元;入选中国化工企业500强(第145位)、青岛百强企业(第20位)、青岛制造业五十强(第14位),获韩国驻华使馆颁发的2016社会责任(CSR)模范企业“社区贡献部门·优秀奖”、青岛市国际化优秀企业外企纳税十强、青岛市劳动保障守法诚信示范用人单位、青岛红十字无偿献血志愿服务爱心企业单位等称号。

技术和设备 2016年,青岛丽东化工有限公司采用美国UOP第三代超低压连续重整先进技术,使得装置在低压及低氢烃比的苛刻条件下,仍能达到高的液体回收率及转化率;下游采用UOPParex吸附分离先进技术,吸附剂是最新研制的ADS-47型号,其出色的性能,可使得产品的回收率达到97%以上,产品纯度高于99.7%。全厂工艺控制采用先进的DCS过程控制系统,对产品及能耗情况在线监测、实时调控,最终实现能耗最小化。

环保工作 2016年,青岛丽东化工有限公司设有COD(化学需氧量)、氨氮测定仪和流量计在线仪表,与山东省环境保护厅联网,产生的废水均通过内部污水处理站进行物理、化学和生化处理后排入污水处理厂,水质可以达到国家及山东省地方的污水排放标准要求;锅炉烟囱设置在线连续检测系统与青岛市环境保护局联网;锅炉设有烟气脱硝系统,采用SCR(催化还原)+SNCR(非催化还原)工艺,可减少锅炉烟气中70%以上的氮氧化物排放量;加强固体废物管理和处置,从源头上减少废弃物的产生,建有固体废物暂存场,对废弃物进行分类收集、储存、再利用。

安全工作 2016年,完成燃料气脱硫改造项目和余热发电2个项目的安全评审和职业卫生预评价工作;按照国家安全生产监管总局“第49号令”对公司的职业卫生档案进行修改完善;进行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和全体员工的职业病体检,将检测数据和检查结果按法规要求对全体员工进行告知;为提高应急能力进行综合应急预案演练、专项应急预案演练、现场处置方案演练、消防实物灭火演练;安全无事故时间累计达到583天;完成安全生产许可证换证和危险化学品登记换证,建立风险评价及分级管控制度,7个储罐进行安全检修,在“三评级一评价”中获98.5分的优秀成绩,被树为青岛市风险管控体系和隐患排查体系的标杆企业,获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安全监管局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攻坚工作先进企业称号。

清洁生产与节能 2016年,青岛丽东化工有限公司利用过剩的燃料气,新增燃气发电项目;锅炉系统新增设脱氮设备,尾气的氮化物含量比国家要求更低;新增加尾气脱硫项目,并实施所有加热炉的低氮燃烧器的改造项目;在能源消耗方面,贯彻国家的能源发展规划,主动发掘节能项目,优化工艺参数,降低公司单耗,公司能耗水平居同行业领先水平。

企业社会责任建设 2016年,青岛丽东化工有限公司成立CSR(企业社会责任,下同)管理委员会和CSR办公室,建立系统的CSR理念体系和指标管理体系。在继续赞助已坚持多年的老年养生讲座、老年文体活动、中小学素质教育、丽东奖学金、扶贫济困等活动的基础上,逐渐融入周边社区,开展社区文化、居民活动中心的共建。该公司志愿者还深入周边有困难的家庭,义务修理水暖电气,照料孤寡老人。开展健身徒步、“三八妇女节”、运动会等活动;领导关爱困难职工,进行家庭走访;建立健全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和工资协商制度;树立企业愿景和核心价值观,建立完备的培训体系和晋升机制;参与韩国驻华使馆和中国社科院CSR中心举办的各类企业社会活动交流。

(薛 浩)

双星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企业管理 2016年,双星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加强创新引领,拓展市场份额。在经营目标方面,颠覆创新、转型升级,销量、收入、利润大幅增长,实现收入、利润连续3年双增长。在发展目标方面,“三化两圈”(市场细分化、组织流程化、经营单元化,汽车后市场“服务4.0生态圈”、轮胎及智能装备“工业4.0生态圈”)物联网生态圈战略效果显着;“狂野大师”等系列智能安全轮胎引领行业需求;与韩国现代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进军工业机器人及智能物流行业;建立西欧合资公司,推进海外“营销当地化”和“1+4”(“1”是“一国一伴”,“4”是国际连锁、采购集团、知名品牌、国际车厂)战略初见成效,保证了企业持续快速发展。在管控目标方面,开展“质量、库存、应收”管控工作,提高供给质量,创建QCDS(品质、成本、交期、安全)第一竞争力,保证企业健康发展。2016年,双星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获国家工信部颁发的“绿色轮胎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企业”(轮胎行业唯一)、“全国质量标杆”、“全国工业品牌培育示范企业”、“技术创新示范企业”等4项称号。

转调去创 2016年,实现转观念和转形态的新飞跃。在转观念方面,双星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党委贯彻加强国有企业党建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履行党委的主体责任和纪委的监督责任,把坚持党的领导和企业生产经营结合起来,围绕问题找人、人找问题、目标倒逼问题,进行文化与作风找差关差,推动各项目标的落地。在转形态方面,“双星”商用车胎全流程“工业4.0”智能化工厂全线投产,成为全球首个全流程“工业4.0”智能化工厂。双星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机械本部通过搬迁和建设,打造出智能装备、智能机器人和废旧轮胎智能裂解循环利用等3个朝阳产业。通过转形态,双星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市场地位由2015年的第10名升至2016年的第5名,为行业内增速最快企业。实现调运营模式和研发模式的新飞跃。在调运营模式方面,双星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变以产能为中心为以订单为中心,借助信息化系统,统一调配人员和物料等,最大限度降低库存,保证市场订单需求。在调研发模式方面,“开发用户资源而不仅是开发产品”,快速开发用户满意的产品,先后与用户共同开发工业轮胎、消防车胎、狂野大师乘用安全轮胎等行业领先的明星产品,填补国内市场空白。

                                                 2016 年 12 月, 双星“工业 4.0”智能化工厂投入运营。 (双星集团供稿)
    去落后产能和产品 2016年,实现去落后产能和产品的新飞跃。在去落后产能方面,彻底关停老工厂,将青岛双星轮胎工业有限公司和双星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机械本部搬迁至董家口工业4.0产业园,并实现绿色、智能化转型,劳动强度降低60%以上,产品不良率下降80%以上,劳动生产率增长3倍以上。在去落后产品方面,以利润倒逼,淘汰无需求、质量差、能耗高、毛利低的落后产品,加速迭代产品升级换代和新产品上市进度。全年开发新产品117个,淘汰落后产品103个,增强产品竞争力。

创新与创造 2016年,实现品牌、产品、网络、模式、服务、人才六方面的新飞跃。在创造品牌方面,双星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获“亚洲品牌500强”“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称号,居亚洲第三位、中国第一位。双星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当选中国橡胶工业协会高级副会长、轮胎分会理事长,获“2016年中国十大品牌年度人物”称号并被评价为中国轮胎智能制造的引领者。在创新产品方面,以用户需求为导向,推进差异化产品创新与产品差异化,创新具有细分价值主张的产品。推进商用车胎的全球商用车专用轮胎第一品牌、乘用车胎的全球乘用车安全轮胎第一品牌创建工作。在创新营销方面,转变传统代理商模式,创新营销网络。国内市场率先推行“直营8车资源”(车厂、车队、4S店、汽修厂、改装厂、高速路、物流园、单体户),替换一地一户,在渠道运营上创新超越。在创新管理模式方面,“三化”(市场细分化、组织流程化、经营单元化)管理模式运行效果凸显,各经营单元自主经营,增强市场竞争力。在创新服务模式方面,服务引领、速变制胜,通过双星轮胎切入,率先在轮胎行业建立并运营汽车后市场“服务4.0生态圈”。双星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云网本部承接集团“服务4.0生态圈”战略,创新服务模式,在行业首推“O+O极速送装”“双星轮胎用户免费救援,非双星用户有偿救援”等差异化服务。在创新人才管理方面,凝聚国内外优秀的管理、研发、营销人才及团队,积累发展后劲。3年引进高学历人才1700人,本科以上高学历人员由2013年的1.1%提至2016年的18.2%,成为二次创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和支撑。

(周 阳)

汽车制造业一汽解放青岛汽车有限公司

概况 2016年,一汽解放青岛汽车有限公司生产汽车84480辆,同比(下同)增长56%;销售汽车80862辆,增长56%。其中,中重卡61127辆,增长65%,占市场份额6.4%;轻卡17050辆,增长31%,占市场份额2.9%;出口4713台,增长10.5%。实现营业收入139亿元,增长64%;利润总额708万元,减亏1.71亿元。截至2016年底,有固定资产原值248291万元、净值179953万元、资产总额1282273万元,劳动生产率425.95万元/人。有员工3042人。其中,专业技术管理人员999人,生产操作服务人员1817人,具有本科学历者932人、研究生学历者105人、博士学历者4人,劳务派遣员工301人。设14个部门、5个生产车间和1家全资子公司(上海浦东一汽解放专用车有限公司)。

产品开发 2016年,产品开发1370项。其中,重点策划产品238项,适应性开发1132项。开发完成18吨载货11个车型、中置轴轿运车及列车23个车型、轻量化6×4牵引30个车型。完成JH6前双桥、JH6潍柴CNG车型等产品试制。完成轻卡2017款产品开发。新能源汽车方面开发完成两款不同电控系统的虎VN纯电动物流车型。

                                                    一汽解放青岛有限公司 JH6 主焊生产线一角。(一汽解放青岛有限公司供稿)
    市场营销 2016年,实行重点区域“国V”产品优先推广原则,销售“国V”产品11840辆。全年销售牵引车35713辆,增长115%,占总销量的58.4%;销售载货车23024辆,增长20.3%。销售自卸车2390辆,增长80.5%。重点推介JH6产品,增加JH6维护激励,创建尊享政策,全年销售JH6产品7137辆。轻卡方面,全年开展促销活动840场,行销集客2万余人,成交3160辆;“终端销量”17837辆,增长57%。大客户全年销量超过1000辆。

客户服务 2016年,发展服务商网络62家、备品中心3家和备品一级经销商3家,取消服务网络129家和备品中心15家。建立备品中心库9个,备品数量平均兑现率增长2.4%,平均兑现周期缩短0.6天。全年备品实现销售2.47亿元,增长28.45%。成立呼叫中心,提高客户黏度,设立JH6尊享服务专线。

生产组织 2016年,最高日产量388台份,12月实现月产10027辆,创新工厂月产最高纪录。开展装备预防性维修2705项次,设备可动率97%。加强安全生产,重新识别危险源3417项,完成安全隐患排查整改885项次,开展安全改善500余项。能源指标达成,其中1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比指标下降50%,单车能耗比指标下降29%。召开FPS(精益制造系统,下同)现场发布会47次,QC(质量控制)发布会6期34个课题,FPS年度评分3.90,达成年度目标。

质量工作 2016年,推进公司质量体系一体化文件换版工作,策划55个过程、64个体系文件、88个三级管理文件;通过ISO/TS16949和强制性产品认证监督审核。推进三大工程,全年设立可靠性质量改进项目98项,制订措施293条,措施实施率98.6%。确定精细化项目46个,其中41个项目完成结项验收。J5公路车千车索赔频次1887、轻型车千车索赔频次950,J5单车索赔金额1598元、轻卡单车索赔金额438元,均达到年初制定目标。开展产品审核和过程审核,一次入库合格率95.03%,整车评审等级完成3.0级的年度目标。

规划创新 2016年,制订“十三五战略规划”“三年中期事业计划”和“十三五工厂规划”。推进JH6凸地板平台项目,完成焊装改造调试、白车身匹配验证及B样车试装验证;JK6项目策划启动;轻卡电动车项目具备小批量生产条件。《汽车纵梁柔性制造数字化车间》项目申报国家工信部“2016年智能制造综合标准化与新模式应用项目”,获国家奖励资金1375万元。《重卡平衡悬架优化设计平台开发及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开展JH6同步工程,累计提出设计变更申请370项,实现增效969.5万元。完成314个年度重点车型、4468个适应性车型的资源准备、试装等工作。

基础管理 2016年,实施成本改善课题392项,累计完成降本金额2.8亿元。完成龙V、虎V成本改善项目,边际贡献由负转正。开展虎VN与J6F、悍V与J6M等产品成本对标,实现近100个产品单车降本200~700元。完成JH6大型覆盖件开卷落料方案,生命周期成本可节约1740万元。梳理各类员工能力框架,策划、实施二级经理、室主任、专家、工程技术、专业管理、工段长、班组长等各序列职业梯次竞聘工作。实施培训195期,培训6135人次。完成组织机构优化和部门职责梳理。实施400客服系统升级、网络应急响应机制和车联网云平台等项目的基础环境搭建和完善。

(刘付生)

中国重汽集团青岛重工有限公司

概况 2016年,中国重汽集团青岛重工有限公司(简称“青岛重工”)组织开展“改革创新升级年”活动,研判市场经济发展的新变化,主动适应国家经济新常态,克服市场竞争日益加剧的困难,开拓国内外两个市场,加强产品结构调整,努力突破生产经营“瓶颈”,改革创新,提质增效,生产经营工作迈上新台阶,市场占有率、出口创汇居行业内前列。全年生产各种专用车13640辆,同比(下同)增长31.55%;销售各种专用车14013辆,增长38.88%;出口各种专用车10061辆,增长31.83%;自营出口创汇11218万美元,增长4.82%;实现销售收入28.1亿元,增长13.49%;实现经营利润7609万元(含汇兑收益6160万元),增加7014万元、增长1179%。青岛重工获山东省富民兴鲁劳动奖状,继续保持“省级文明单位”称号。

拓宽国内外市场 2016年,为拓宽国内外两个市场,青岛重工创新营销模式,创建“三网”(国内经销商网络、国内出口商网络、海外经销商网络)。发挥各销售板块优势,推行联合销售,加强高附加值产品的销售,实现产品结构优化。在加强营销管理的基础上,重点发展集自卸车、环卫车、建筑车、物流类等产品销售于一体的经销商,强化公司经销商网络建设。继续加强国际市场开拓,扩大自营出口业务范围,在保持并稳定古巴市场的基础上,寻找新的出口增长点,南美、东南亚市场成为自营出口的主要出口市场,占自营出口总量的80%以上,实现自卸车、环卫车、罐车、挂车、摆臂车等整车的批量出口。

新产品研发 2016年,青岛重工通过工艺技术创新,面向市场和用户的需求,推进新产品研发,向新产品要效益。通过聚焦物流货运公路用车市场,开发中置轴汽车列车、中置轴轿车运输车等多品种的公路运输专用车;通过定位城市类专用车市场,开发城市智能渣土车和轻量化自卸车,开发小方量、轻量化搅拌车,开发油罐车、水罐车、多功能除雪车等系列产品;开发环卫车系列产品,在原有压缩车、餐厨车、拉臂车等三大系列产品基础上,对标国内环卫车龙头企业,填平补齐产品品种和规格,已拓展到13个系列100余种产品;通过拓展高附加值产品及军品市场,开发升降驾驶室异型挖掘机、大型飞机牵引车、牵引半挂列车、军警装甲防暴车等高附加值新产品10余种。

加大生产装备投入 2016年,在国内行业首家购置2800T数控折弯机,提升工艺装备能力,实现高强、耐磨材料的加工,推进产品轻量化,实现产品升级换代。在济南和青岛厂区分别购置大型等离子切割机等设备,提升零部件质量,突破生产经营“瓶颈”,补齐企业生产经营“短板”,促进企业创新驱动、提质增效。青岛重工与世界着名的高强钢制造商SSAB瑞钢集团强强联手、战略合作,接受SSAB瑞钢集团授权青岛重工成为HardoxInMyBody商标首家使用许可制造商,巩固青岛重工的行业领先地位。

提高企业市场意识 2016年,青岛重工建立市场快速反应机制,在挖掘机系统客户、自营出口、军用特种车、环卫车、搅拌车国内市场、零部件产品等六大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系列产品销售实现新突破,增强企业研发、生产、销售、管理等各板块的自主创新意识,提高市场竞争能力。

加强企业基础管理 2016年,青岛重工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实施精益化管理。创新管理工作,将管理工作下移,强化早点检工作制度,提升管理工作的时效性。在生产计划达成方面,理顺生产流程,建立零部件部生产线异常管理制度,制品周转率大幅提升,资金占用持续下降。在工艺管理方面,重新编制完善工艺纪律检查标准和所有工序作业指导文件,对检验员职责进行细化分工,理顺不合格品处置的逆流程。在班组及现场管理方面,建立车间及班组目视化管理看板,建立一线管理者深入现场解决问题的机制,量化考评依据。 

(迟宗棣)

机车车辆装备与船舶制造业

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

概况 2016年,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实现销售收入425亿元、净利润35.5亿元;固定资产总原值64.93亿元、总净值38.79亿元;占地面积1.34平方千米;建筑面积88.55万平方米。截至2016年底,设总部、事业部、技术本部及制造本部等四大系统36个单位,设全资子公司5个、控股子公司8个和参股公司13个。在册人数11391人。其中,女员工1463人,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者727人、中级1201人,高级技师192人、技师743人,博士研究生学历47人、硕士研究生学历949人、本科学历3157人、大专学历3114人、中专技校学历3392人、高中及以下732人。

规划发展 2016年,完善规划管理体系,编制“十三五”发展规划,确定“成为以轨道交通客运装备为核心的卓越企业”的发展愿景,明确四大业务发展规划、产品创新规划及相应措施。调整和完善经营计划及组织绩效指标体系,增加对标指标、重点监控事项,实现规划与运营的有效衔接。在产量需求增加、项目数量和新产品研发项目众多、制造资源紧张的形势下,优化资源配置、创新组织模式,完成高速动车组次轮五级检修建设(一期)等三大重点项目建设。郑州子公司、石家庄子公司、托管的中车成都公司地铁产品实现投产。

                            引入高速动车组的先进技术、 使出行更舒适的时速 140 千米市域快轨电动客车。 (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供稿)
    经营管理 2016年,完善采购管理,新成立供应商管理部,业务职能进一步理顺,实现需求、招标、采购及供应商准入的分离,提升采购风险管控。优化招标流程,应用采购电子商务平台,实现产品招标电子化。推进供应商拓展,减少独家、代理采购,提升项目招标比率。全年产品采购成本同比(下同)下降2%,非产品类物资节约2亿余元。落实中国中车股份有限公司要求,实现内部配套率与集采率双达标,采购电子商务平台上线率远超中国中车股份有限公司目标。强化供应商管控,对重要二级供应商进行专项审核,强化技术变更管理,推行供应商厂内技术加改和委外检修施工的资质认定工作;修订《采购基本合同》,明确违反中国铁路总公司“六条红线”(货物装载发生严重超偏载问题、需按方案装车的货物无方案装车、装载加固方案存在严重安全隐患、违反货运业务资质管理规定办理重点货物运输、匿报品名运输危险货物或在普通货物中夹带危险货物运输、因货检漏检或处理不当造成列车在责任区段内扣车处理)行为的质量索赔标准并严格执行。建立精益财务管理体系,通过提高资金集中度、外币兑换筹划等措施,提升资金调控水平。健全多维度、多层次、常态化的财务分析机制,为决策提供财务数据支撑。利用国家优惠政策和财政扶持资金,争取财税收益。建立海外子公司投融资架构和财税管控体系,以股权投资方式完成首个境外建厂项目大额外汇支付。通过提升招标采购比例、提高内部配套率、加强成本对标、严控库存总量和应收账款证券化等措施,以及开展中车成都公司特困企业治理、子公司治亏和“三供一业”(供水、供电、供气和物业)治理,完成中国中车股份有限公司提质增效指标。建立统筹管理、隶属管理和归口管理相统一的子公司业务系统管理模式,分类建立国内子公司基本管理标准体系和母子公司技术管理平移模式,推动子公司“市场桥头堡”作用发挥和产能形成;托管的中车成都公司实现扭亏为盈。完善审计和风险管理体系,强化项目风险专项管控;监督落实“营改增”政策,节约投资成本。对重点经济活动开展专项审计,强化内部控制监督。推行基于全流程的合同审计,开展合同规范管理检查,防控合同风险。开展物流、仓储和“两金”(工业企业产成品库存、应收账款净额)压降等专项监督监察,防范经营和廉洁风险。实现母子公司风险管控一体化,建立子公司风险管理体系和内部控制体系,试点实施子公司巡查工作,提升子公司风险管控水平。构建涵盖策划层、管控层和实施层的分层项目管理体系,完善项目分类管理机制,在项目管理标准化、项目过程管控、多项目并行管理、多现场项目管理和海外项目管理等方面进行探索实践。试点开展项目集管理和项目绩效评价。优化项目运行动态报告模板,综合反映项目运行总体情况;总结项目管理经验,建立适应国铁、城轨、海外等不同特点的项目文件模板库,为项目执行提供支撑。

科技创新 2016年,完善科技创新平台,明确以流程显性化、优化、固化为主线,依托数据驱动带动技术一体化建设的思路,完成研发、设计、工艺、质量等主流程的显性化梳理。申报高速磁浮列车项目、“先进轨道交通”重点项目等国家级、中国铁路总公司级和中国中车股份有限公司级科研课题23项;引入国内外院士4人,推动院士专家工作站建设;全年专利申请542件(发明专利占比47%),海外专利申请49件。拓展仿真与试验验证平台,系统规划学科架构,陆续建成振动噪声等九大优势学科,新增复合材料、碰撞等仿真能力,推进车辆撞击、环境风洞等试验台建设,通过DIN6701粘接技术体系认证和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认可复评。参与的国家高速列车技术创新中心建设获批;获批城市轨道交通国家工程实验室建设;推进中泰、中德、中英轨道交通技术联合研发中心建设。提升工艺创新平台建设水平,完成数字化制造总体规划方案,按区域分专业确立数字化工厂模式。持续打造信息化竞争优势,全年开展信息化项目30余个,五大核心系统全面上线运行。完成数字化工厂的顶层设计,编制公司“十三五”信息化规划和数字化工厂规划。制造执行系统(MES)在转向架分厂上线运行,产品维护维修管理系统(MRO)、质量管理系统(QMS)在统型动车组上开展应用。深化产品数据管理系统(PDM)平台应用,实现技术中心工步设计和技术工程部工艺项目管理。持续推广企业资源管理系统(ERP,下同)应用范围,完成中车成都公司、佛山和郑州子公司的ERP系统建设。开展管理流程目视化和业务流程信息化(BPM)系统完善工作,年度上线40余支流程。开展大数据技术研究和动车组健康监测技术应用并初步取得成效。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获国家工业与信息化部“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单位”称号和中国中车股份有限公司“2016年度两化融合创新实践奖”。

生产运营 2016年,完成新造动车组1632辆,检修动车组3808辆,新造地铁车辆549辆,新造客车42辆,检修公务车33辆,全年累计生产各类产品5800余辆,增长15%。工位制节拍拉动式生产组织模式发挥实效,生产组织效率大幅提升。职业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体系有效运行,实现高产能下的安全生产。建立多维度安全管理模型,安全管理模式流程化、模型化、标准化。完善中车成都公司和子公司集团化安全管控,推进售后服务站安全管理标准化建设。实施污水处理第三方运营服务,降低运行成本和环境风险;落实环保国控企业要求,提升环保基础管理,实现污染物达标排放和总量控制要求。全年无重伤及以上生产安全事故发生,无新增现岗职业病,无一类及以上火灾事故发生,无道路交通责任事故发生。未出现环境违法现象和环境污染事故,固体废物全部依法处置,污染物实现达标排放。

市场营销 (1)国铁业务。2016年,新造高速动车组1632辆、检修3808辆,均创历史新高。时速160千米CRH6F城际动车组获得型号合格证和生产许可证,实现首单交付运营。获CRH6F型城际动车组订单7组、广珠CRH6A型城际动车组订单4组、大秦公司CRH380A型动车组项目订单5组,以及动车组高级修合同579组。推进动车组厂内安全加改和源头质量整治工作,完成542组,其中64组动车组在北京基地完成。首列时速350千米中国标准动车组运用考核进展顺利,各项指标表现优异,第二列完成研制并交付出厂。围绕动车组产品质量保证,实施项目质量把控,打造四方特色服务品牌,动车组100万千米故障率0.4,下降20%,持续保持国内最低。(2)城轨业务。全年交付各类城轨地铁车辆549辆,增长3.58%。既有市场获成都地铁1号线三期、北京地铁8号线四期及昌平增购等项目;开拓新市场,中标济南R1线地铁项目;中标首个PPP(公私合作模式)项目——韩城悬挂式单轨项目,实现商业模式的新突破;获城阳有轨电车检修维保、天津3号线车辆架修、成都1号线车辆架修等检修业务,首次实现城轨检修签单。全年中标地铁车辆396辆,签单市场占有率8.72%。面向市场开展产品研发,推进平台化开发模式,完成跨座式单轨、无人驾驶车辆的研制。(3)海外业务。完成27列新加坡地铁车辆交付。依托国家“高铁外交”“一带一路”倡议,推进国际化市场布局,开拓巴西、印度尼西亚、英国、新西兰等目标市场,投资印度尼西亚雅万高铁项目,增资美国子公司,注册新加坡子公司。巩固美国、阿根廷、新加坡等既有市场,中标846辆美国芝加哥地铁订单,签单收入13.09亿美元并已完成厂地购买、大系统部件合同签订等工作。推进海外售后服务和技术支持工作,完成155列(752辆)车的售后维保,完成阿根廷技术支持服务项目。(4)新产业业务。落实中国中车股份有限公司新产业发展战略,统筹谋划新产业“十三五”规划,确立智能制造、绿色环保、新材料及新一代信息技术等四大产业方向,明确发展目标和发展思路。以规划目标为引领,重点推进产业细分领域深度研究,形成一系列产业研究报告及产业发展建议报告,在重点产业领域,确定多家优选标的企业。构建支撑产业发展的内外部资源库,结合高速列车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的筹建,构建科技成果产业化机制,建立新产业发展管理体系。

基建与技改 2016年,强化资源配置、创新组织模式,东厂区高速动车组次轮五级检修基地、铁路试验线、厂外存车线等三大建设项目实现当年投资、当年投用。高速动车组次轮五级检修基地新建试验物流联合厂房、解编静调联合厂房、表面处理厂房、清灰脱漆联合厂房、解体清洗检查及物流联合厂房、总装车体联合厂房、转向架厂房等单体厂房7个,建筑面积21.5万平方米。其中,解编静调联合厂房布置7股调试线,可同时满足7列长编动车组或14列短编动车组的调试试验。铁路试验线总长7226米,设计速度160千米/小时,可满足不同供电制式、供电方式的城轨车辆、动车组试验。厂外存车线占地面积为10.78万平方米,铁路线路总长度14.14千米。

人力资源管理 2016年,完善人力资源体系,提升人才管理效能。建立人才荣誉体系,构建多元激励机制。通过中国中车股份有限公司共享平台,统筹使用母子公司人力资源,缓解公司技能员工阶段性短缺,实现人力资本效益最大化。探索海外用工机制建设,保障芝加哥等海外项目顺利实施。完善中层继任计划,优化领导干部梯次队伍,加强后备人才队伍建设。推进公司高管、中层领导干部、助理、后备人才能力素质培养,全年培训530人次。完善公司核心人才管理制度,举荐核心技术人才376人、核心管理人才171人、核心技能人才287人。建立涵盖中层领导干部、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技能人员和国际化人员等五类人才标准化培养模式,全年开展专项培训项目累计80个、3651人次,选派123人参加国际化人才培训。拓宽员工职业发展通道,构建“招聘网站+专业猎头+招聘RPO(流程外包)+员工内推”多渠道成熟人才引进模式,搭建覆盖经营管理、专业管理、市场营销、工程技术、技能操作等5支人才队伍的全面职业发展平台,健全人才外引内生机制,激发员工干事创业热情。编制能力地图和学习地图,推进培训体系建设,打造四方特色的精益育人平台。

质量管理 2016年,完善质量管理体系,坚持质量优先,贯彻“预防为主”和“双归零”理念,提高质量管理体系的符合性、有效性和成熟度。持续开展涵盖子公司的质量体系内审,保持ISO9001及IRIS认证证书。推动产品质量安全特性分级管理,细化产品质量管控颗粒度,项目源头质量风险卡控作用初步显现。建立健全子公司质量管理体系,探索提升子公司质量管控能力途径。着手建设内部独立安全评估机制。开展自动化、在线化检测及计量检测技术研究和应用,提升现场产品质量分析能力和实物计量、检测能力。

企业文化 2016年,完善企业文化与品牌建设体系,凝聚发展正能量。开展“精准抓”活动,围绕“以奋斗者为本”“中国高铁工人精神”“工匠精神”和“向华为学习”等开展全员教育实践活动,注重总体策划和过程推进,发挥凝聚人心、统一思想的作用。用心讲故事,深化典型选树工程,推出张合礼、李文龙等一批工匠典范以及挖掘宣传60余名员工故事、近100个团队故事。提炼培育公司“务实创新走向卓越”的企业文化体系,形成涵盖理念、落地及考评的新企业文化体系,推进BI(行为识别系统)、VI(视觉识别系统)建设和现场文化目视化工作;加强展会策划与管理,整合多种传播渠道,增强品牌国际知名度。策划组织企业形象展示、重要产品和重点事项宣传活动,创新融合媒体传播路径,策划编撰出版公司高端宣传册《四方之道》、中国首部英文高铁着作《中国高铁故事》等宣传册与图书,引起良好反响,提升企业品牌影响力和美誉度。创新办报刊,内部刊物《火车头报》《四方通讯》《年鉴》等坚持“内容深一度、范围广一度”,持续扩大版面,开设全新专题、创新报道形式、挖掘深度报道。其中,《火车头报》深度报道20余篇,发稿量超过2000篇。

(周辉强)

中车四方车辆有限公司

概况 2016年,中车四方车辆有限公司实现销售收入145亿元、利润6亿元,完成年度各项目标。完成动车组新造62列、检修78列;客车检修数量创历史新高,达到780辆;客车检修业务延伸拓展再突破,完成加装改造330辆;新造出口机车1台、客车24辆。城市轨道交通装备制造实现零的突破,导轨电车样车顺利下线;物流产业化程度全面提升,经营规模持续增长。

企业管理 2016年,加强“两精管理”(精益生产、精细化管理),推进制度完善,完成制度修订319个、新增33个。推进基层单位标准化管理,全年完成部门(分厂)标准化手册编制29册。继续推进管理创新,完成创新课题28项,有两个项目分别获中车集团公司和青岛市的表彰。加强PDM(产品数据管理)系统应用,推广产品三维设计;完善管理运营信息化平台,开展主数据贯标,建立客车检修影像采集系统和客车检修KMIS(铁路客车技术管理信息系统)轮轴系统。继续加强质量体系建设,通过IRIS(国际铁路行业标准)体系复审,阀值同比提升1.51分。开展各类审计项目23项。拓展监察领域,完成各类重点监察12项、各类日常监督监察1300余次。强化设备现场管理,实现“3S”(整理、整顿、清扫)管理,设备可控达到100%;通过直购电试点企业建设、竞争机制建设,节约电费、燃气费200余万元。继续固化和提升国家一级安全标准化企业建设成果,实现安全新“三零”(零死亡、零新增在岗职业病、零重伤)目标。

市场开拓 2016年,新签订单额81亿元,年末在手订单额69亿元。动车组新造获订单4列、检修获订单54列;海外市场获孟加拉铁路工厂现代化改造项目;获香港地铁公司的公铁车订单。完成地铁轮对、锯切下料和1250吨压力机等涵盖专业部件、工序加工3个项目的平移,持续扩大动车组检修配套市场。专用车市场签单额首次超过1亿元,创历史新高。导轨电车与多个目标市场签订合作协议。

科技创新 2016年,完成哈萨克斯坦电动车组总体设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制式导轨电车试制下线;完成广铁集团、乌鲁木齐铁路局25B改25G改造车、济南铁路局硬座车改造;加强专用车型谱化、系列化;研制完成冷滑试验车、接触网放线车。整车系统基础技术创新实现超越,网络控制、走行部、电气等核心部件创新方面成效显着。全年科技项目立项138个,完成申请受理专利34项,其中国内发明专利申请27项;PCT《专利合作协会》申请2项,国外专利申请实现零的突破。中车四方有限公司首次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绿色水性工业涂料与涂装技术研究及产业化”项目;中车四方有限公司“山东省工业设计中心”获批复,获山东省首届智能制造创新创业大赛三等奖、山东省工业设计大赛铜奖等。

提质增效 2016年,完善费用预算调控机制,管理费用较年初预算减少2200余万元;销售费用按照签单与货款回笼双挂钩,较年初预算减少500余万元。推进“两金”(应收账款、存货)压降工作,做到及早预警、重点督促、多途径清收货款,实现年初减值损失控制目标。推进采购降本计划,年度降本总额2500余万元,原材料库存额比上年下降37%。推进管理层级压缩及法人户数减少工作,组织完成“僵尸企业”和困难企业清查及压减企业层级清查。

人力资源管理 2016年,实施优员增效,建立人力资源共享机制,盘活人力资源存量,满足用工需求。继续创建核心人才队伍,核心技术专家、管理专家、技能专家队伍持续壮大,有各类核心人才82人。继续推进员工职业生涯发展通道建设,完成技术、管理系统的通道对接工作。挖掘人力资源潜力,规范劳动能力平衡。

(张天博)

青岛北海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

概况 2016年,青岛北海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巩固和开拓市场,做大做强产品主业,优化产品结构,创新发展模式,加强安全质量管理,经营开发成效显着。完成工业总产值48.06亿元,比上年(下同)增长11.7%;新承接合同金额66.06亿元,增长134.4%;出口产值40.28亿元,增长12.8%;营业收入42.09亿元,增长3.46%。

                                 2016 年 10 月 12 日, 青岛北海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举行“40 万载重吨矿砂船项目启动仪式”。 (林建平摄影)
    经营生产 2016年,该公司先后与招商局集团和工银金融租赁有限公司签订8艘世界最大的40万载重吨矿砂船的建造合同,与俄罗斯石油公司签订1艘出口俄罗斯的浮船坞建造合同,与海油工程青岛公司承接FPSO船体项目工程。新承接造船订单324万载重吨,增长10倍,有造船(含海工)合同订单19艘/501.1万载重吨,居全国同行业船厂排名前十位。

造船业务 2016年,累计开工船舶5艘,进坞铺底船舶6艘,下水出坞船舶10艘,完工交付船舶7艘/127.5万载重吨;造船产值增长14.2%。针对在建多艘船舶进入收官交船阶段,加强全方位安全与全面质量管理,防控项目风险,密切和船东协商沟通,千方百计保交船,推进造船节点按计划完成。其中,美国浮船坞建造完成并交付,俄罗斯4万吨浮船坞项目如期开工,11.3万吨成品油轮进坞顺利铺底。

修船业务 2016年,该公司调整产品结构见成效,修船逆市增长。开展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建立强强联合的合作关系,做大做强船舶改装工程。修船工程涉足散货、集装箱、滚装、冷藏、海洋工程和液化气等多种船舶,实现业务量大幅增长。全年修船任务超额完成年度计划,增长12.5%,改装和海工完成的产值占修船总产值的75%。修船产量完工134艘。其中,外轮132艘,船舶改装船29艘。

船舶配套和非船产品 2016年,加强船舶配套研发,非船领域不断拓展。配套玻璃钢新产品开发获多项新成果,合同金额创新高;盾构机的研发生产及投入运营均获新突破,非船产值增长7.2%。与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联合研制的国内第一艘冰水两栖救生艇完成样机制作,开赴冰区开始原型试验;为国家海洋局建造的第一艘海洋环境移动监测船“曙光12”移动监测平台顺利下水;为青岛港集团改建的“贵宾号”铝合金引航艇完工交付。生产的双护盾硬岩隧道掘进机和复合式土压平衡盾构机在青岛地铁1号、2号线建设中发挥作用并向4号线、8号线及国内外其他市场拓展;首次与青武麦克德莫特公司合作,新签订其公司承接的Yamal模块建造的三级结构制作项目。

企业改革 2016年,推进军民融合发展,武船、北船两厂整合,即“将青岛北海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划归成为武昌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的子公司,将青岛武船重工有限公司划归青岛北海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按照“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军民融合,深化改革,提质增效”的方针,推进整合工作,通过资源有效配置,实现又快又好发展。

企业管理 2016年,加强内控体系建设,基础管理成效显着。该公司按照“法制化、标准化、制度化、规范化”要求,推广“三体系”理念,产品质量稳定,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工作合规运行,无严重不良绩效发生,QES体系运行基本有效。9月7日,获国家国防科工局颁发的军工系统安全生产标准化一级单位证书。年内还获青岛海关颁发的高级认证企业证书,青岛海西湾造修基地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设施通过国家水利部的验收。

科研创新 2016年,加强创新驱动,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25万吨矿砂船获评“青岛名牌”产品。为山东海运公司建造的25万吨级矿砂船“山东政通轮”入选2015年世界最佳50艘船舶,成为新一代超大型矿砂船的设计标杆。“25万吨矿砂船设计和建造技术研究”和“台车法船舶切断加长改装技术”两项科技成果分获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科技进步一等奖和技术发明三等奖。游艇厂与上海大学和上海海事局联合研发的“8.5米水面无人智能测量平台”获2016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与国家海洋局北海环境监测中心联合研发的海湾移动监测平台,填补中国近海水质和海况移动监测领域的空白。

降本增效 2016年,该公司领导班子成员分头把关,全面预控降成本,全过程实行全面预算管理和严格管控,总成本、特别是采购成本获较大幅度的下降。7月29日,空压站节能改造项目全部完工并投入使用,经过近4个月的运行和磨合,节能率始终保持在测试数据9.3%之上,达到预期效果。万元产值能耗全年完成0.057吨标准煤/万元,略有下降。

(钟良蛟 林建平)

钢铁与其他机械制造业主要企业选介

 

青岛钢铁控股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概况 2016年,青岛钢铁控股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简称“青钢集团”)实现新老厂区平稳衔接,新厂区“一步工程”全面投产。青钢集团以“稳中求进”为总基调,稳妥稳步安置好职工,加快项目建设及早投产、达产,实现职工利益和企业发展的“双赢”,加强改革创新,推进企业转型升级。

生产平稳运行 2016年,是新厂区满负荷生产系统开车生产起步阶段,随着1号高炉从稳产、达产阶段过渡到提质阶段,2号高炉、四高线相继投产,针对薄弱点,着力解决制约生产的多个问题,降低和消除短板效应,确保生产快速提升和受控,达到生产平衡和稳定运行的目的,成本水平、产品质量短时间内达到预期效果,达到行业先进水平。全年生产焦炭126万吨、铁水200万吨、钢188万吨、钢材187.8万吨。

工艺装备先进 2016年,青岛特殊钢铁有限公司以“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品质发展”为建设原则,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与设备,从硬件方面保证产品生产的高端与稳定。炼钢、连铸工序采用30余种提高产品质量的冶炼措施,水使用KR法或颗粒镁法进行预脱硫、“双联法”深度脱磷。采用先进的LF和RH精炼,转炉、钢包下渣自动检测等技术实现“一键炼钢”。连铸应用中间包等离子加热、动态轻压下、电磁搅拌等先进技术,品种开发和质量保障能力显着提高。轧钢系统新建生产线5条,从美国摩根公司、意大利达涅利公司、德国西马克公司、意大利泼米尼公司引进高端一流生产线,为生产高附加值品创造良好条件。

技术创新引领企业升级 2016年,坚持“高端差异化”产品战略。新开发的弹簧扁钢产品中有两个品种已转为常规产品,两个产品在生产正常的基础上正优化工艺、提升质量;货叉扁钢33MnCrTiB产品开发成功;大规格直角扁钢已开发较多规格;LQD1800高强弹簧扁钢产品已试生产一次。在棒材产品方面,通过多次实验,制定出GCr15、20CrMnTiH、42CrMo等钢种的控轧控冷工艺。在线材产品方面,完成铁路弹条用60Si2MnA的批量开发生产。桥梁缆索用钢形成从82~97级不同级别的缆索系列产品,《超高强度悬索桥主缆钢丝(1960MPa级)用钢盘条研发》项目通过青岛市科技成果标准化评价和新产品新技术鉴定,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质量管理体系更加完善 2016年,严把进厂大宗原料质量关,对下线产品质量逐批抽查,严把出厂产品质量关,减少问题产品出厂。针对投产初期产品质量波动较大的情况,以不丢市场、不丢用户、有理有据、快速便捷的原则,稳定销售工作。质量管理体系运行逐步完善,通过ISO9000体系换版工作。全年接受4家主要用户的质量体系第二方审核,组织1次公司内质量体系审核、8次与JIS产品认证、16949体系相关的培训。

创新销售模式,保持市场竞争优势 2016年,坚持国内、国外两条腿走路,高效品种稳定增量,加强对战略用户的沟通、协调和服务。新开发品种稳步推进,部分品种已通过试制,开始小批量供货。加强品种结构调整,稳步提升胎圈、帘线等高效益品种销量,同时适当放弃部分低效益品种市场,促进效益提升。加强海外市场开发,产品远销美国、欧洲、东南亚等海外市场。

安全环保达到国家较高水准 2016年,安全生产工作始终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落实各级政府有关安全生产工作的会议及文件精神,完成青岛市政府下达的安全生产管理目标。青钢环保搬迁项目申报按照国家环保部的行业生产条件进行环保审批。依据山东省环保厅制定的《山东省钢铁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进行建设,比国家排放要求更为严格,环保方面投入占总投资的11%,环保工作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及地方环保管理部门要求开展,各项环保措施均落实到位,保证新厂区环保工作的深入推进,各项环保指标达到先进企业标准。

引进战略合作者,改革获突破 2016年12月17日,市政府与中信集团签署合作意向书,通过强强联合,有利于加快青岛特殊钢铁有限公司做大做强现有业务,促进产品品质和盈利能力提升;依托中信泰富特钢集团独特的技术优势、产品优势和专有的市场业务平台,实现具有一流市场影响力和竞争能力的先进特钢企业的目标。

职工妥善安置,员工队伍稳定 2016年,青钢集团加强与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政府国资委等有关部门的沟通,在岗职工得到妥善安置,保证了职工的合法权益。加强与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合作,开设社会保险关系移接专用窗口,举行多场机械、汽修行业用工洽谈会,提高再就业率。新厂区配套建设居住生活区,满足职工随企业搬迁二次创业的置业需求。

老厂区资产处置合法合规 2016年,在资产处置过程中,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及相关程序开展各项工作,制订《青钢老厂区资产处置办法》及《青钢老厂区资产安全处置补充办法》,落实关联交易制度,明确处置要求和原则;成立资产处置工作领导小组及实施职能组,明确各部门的工作职责;制订完善的资产处置方案及资产处置交易流程;纪委监察部、法务部、安环部门全程参与监察,确保资产处置价值最大化、程序合法化。同时,配合市档案局做好老厂区历史档案的移交和保管工作,按照市政府及有关部门要求,做好工业遗存工作,以最大程度保持好青岛钢铁工业遗存和文化遗产的完整性。

(于 波)

青岛纺织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概况 2016年,青岛纺织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完成总产值27648万元,实现收入29515万元。主要产品项目完成产值:络筒机产品线6683万元、无纺产品线7267万元、清梳产品线3652万元。该公司被评为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战略合作伙伴,“青锋”品牌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并获政府奖励100万元。

无纺产品市场销售取得突破 2016年,该公司无纺产品加强产品开发和市场开拓,克服种种不利因素,加强改善内部的团队建设,冲破困难,多拿订单,为公司经济效益持续向好提供保障。全年签订合同22865万元,已生效合同20169万元。其中,新增合同中,主要增长点在汽车内饰上,汽车行业的占比为42%,纯棉水刺线占比30%,热风和超纤占比10%。

FARO自动络筒机研发成功 2016年10月,在上海国际纺织机械展览会上,青岛纺织机械股份有限公司首次推出新型自动络筒机——FARO。FARO自动络筒机是继GA001、ESPERO、ISPERO后推出的第四代自动络筒机,与传统络筒机相比,FARO自动络筒机具有优异的纱线品质、稳定的卷绕张力、节能降耗、智能化的捻接循环和卷绕监测等特点。

三大产品生产组织、工艺改进不断提升 2016年,青岛纺机清梳科技有限公司完成各类产品305台,实现产值3080万元。其中,梳棉机169台,产值2582万元;棉箱135台,产值498万元。青岛纺机络筒机科技公司全年完成ISPERO型自动络筒机80台,实现发货77台;ESPERO型络筒机旧机回收改造项目39台,实现产值9000万元。青岛纺机非织造布设备厂完成安庆华欣水刺项目、安徽南澳项目等重点项目,全年完成合同订单18个、设备230台。青岛纺织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所属宜昌科技公司、蓝利锋公司、电气公司、风能公司、压铸公司、针布、绿环公司等各部门在资金不足、物料短缺等困难的压力下,保质保量地完成厂内配套任务。

新产品开发 2016年,青岛纺织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清梳开发部、纺机开发部开发FA1235梳棉机、FB1173清梳联喂棉箱、QF1239梳棉机、QF1175清梳联喂棉箱、BG241-15梳理机等新产品项目10项。无纺开发部开发BG238-30梳理机、BG221-28/221E-05/221E-15喂棉箱、QBG411AF-26预刺机等新产品项目24项。络筒机设计室完成FARO型自动络筒机的立项、开发、试制。电气公司开发自动理管机项目。

质量管理 2016年,加强对各供方的质量考核,根据《质量管理考核管理办法》,对不合格率高或出现大的质量问题的即墨鑫宇链条厂、昌龙金属公司、青岛海润机械公司、统济机电公司、金贝特公司等6家供方进行罚款处理。加强外协外购件检验,从理顺品牌及进货渠道方面进行质量把关。

基础管理 2016年,青岛纺织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加强财务制度建设,规范财务管理工作;做好房产改造及租赁工作,利用厂区闲置场地,盘活企业资产,增加企业收益;加强人力资源管理,控制人工成本。加强信息化建设,开展“微信”平台备件销售系统的开发工作。

(孙伟静)

青岛宏大纺织机械有限责任公司

概况 青岛宏大纺织机械有限责任公司隶属于中国恒天集团经纬纺织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是其全资子公司,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016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58亿元,实现出口销售收入5860万元;生产主要产品清梳联70套、梳棉机858台、自动络筒机217台。

                                     青岛宏大纺织机械有限责任公司 JWF1213 型梳棉机单元组。(青岛宏大纺织机械有限责任公司供稿)
    产品研发 2016年,完成新产品开发计划共24项,包括新一代高效插管VCRO-E托盘型自动络筒机、配备管纱质量追踪系统的VCRO-I细络联型自动络筒机。集成先进的自动控制技术和IT信息技术,开发出清梳联集中控制和远程运维系统。优化设计JWF1211A型梳棉机、适用差别化纤维的JWF1211(G)全固定盖板梳棉机及适用于高产清梳联流程的JWF1125型清棉机。推广的SMARO-E自动络筒机的后弯弓和新型落筒小车,已实现产业化。清梳联全部机型和自动络筒机的新型工业外观设计实现统一。“JWF1211梳棉机研发”项目获纺织之光科技进步二等奖,SMARO-I细络联型自动络筒机获青岛市科技进步一等奖,SMARO-E托盘式自动络筒机项目被立项为“纺织之光”2016年度纺织行业新技术(成果)推广项目,“JWF1213型梳棉机”列入山东省首台套重大装备项目目录,创新资金项目“高产清梳联流程配置工艺优化研究”通过恒天集团公司的验收。全年申请专利30项,其中9项为国际专利(日本、意大利、德国)。参与起草7项系列国家标准,获2016年度“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二等奖,是2016年青岛市唯一获此荣誉的企业。

市场开拓 2016年,组织参加在土耳其举办的ITMA国际纺织机械展览会和在上海举办的2016中国国际纺织机械暨ITMA展览会,推广新产品。在上海展会上,展出JWF1213型梳棉机、VCRO-E托盘式自动络筒机、VCRO-I细络联型自动络筒机、JWF1211(G)型全固定盖板梳棉机及清梳联远程运维控制系统。拓展海外市场,以越南市场为主,签订并交付百隆和华孚两大国内企业的国外投资项目以及越南越智、越南林江成套样板项目;SMARO-E托盘式络筒机出口在越南等国家实现零突破;全年自营出口额1500万元。利用“互联网+新媒体”手段,完善主要产品SMARO-E托盘式自动络筒机和清梳联等产品的视频资料,创建网上商城。利用互联网营销平台,拓宽备件销售渠道,通过经纬纺机备件电子商城,备件及老机改造销售实现利润400余万元。 

企业管理 2016年,推进生产有序运行,促进均衡生产,建立起生产、采购联动机制,加强成本控制与资源共享;加强生产现场管理,整合场地资源,优化生产工艺布局,实行紧凑型生产布局,缩短工艺流程,提升生产效率,实现产值效率最大化;建立内部市场机制,在所属5个分厂实行独立核算。获评工信部两化融合贯标试点单位、青岛市互联网数字化车间项目、中国恒天集团优秀信息化项目、青岛市崂山区典型信息化案例。年内,该公司通过环境管理体系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扭亏控亏专项治理工作成效显着,全年实现降本3240万元。其中,设计优化和采购降本1927万元,费用控制降本1060万元,增收创利115万元,盘活资产135万元。运用费用控制系统,加强费用预算管控,费用比上年下降10.1%,销售费用和管理费用同比下降12%;财务部被中国恒天集团授予2016年度先进集体称号。重点进行岗位优化,健身瘦体,组建精简高效管理机构,制订《岗位优化调整实施方案》,全面推行岗位人员优化调整工作,提高科研与营销人员、技术安装服务人员、技师及其他核心关键岗位员工比例,压缩一般管理和辅助人员。优化收入分配机制,增加员工福利待遇。加强人才培养和干部队伍建设,全年完成近20项公司级培训、60余项部门级培训。该公司把2016年确立为“质量提升年”,采取聘请质量专家、进行质量分析和质量改进等措施,从提高工艺技术、强化质量监督和质量管控等方面,提高产品质量。从源头抓起,成立主要产品质量提升组织,完成络筒机改进项目144项、梳棉机改进项目68项。质量部“金钥匙QC小组”分获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中国恒天集团优秀质量管理小组二等奖,新品试验厂“求真小组”获中国恒天集团优秀质量管理小组三等奖,《SMARO-E/I络筒机QFD质量功能分析》项目获中国恒天集团质量技术进步一等奖。推进企业文化建设,通过企业内刊《青岛宏大》报、微信公众号等各种传媒手段传递正能量,《青岛宏大》报发挥舆论引导作用,获全国纺织系统最具影响力企业报称号,该公司宣传工作获中国恒天集团2015~2016年先进集体称号。

(刘 霞)

中航工业青岛前哨精密机械有限 责任公司

概况 2016年,中航工业青岛前哨精密机械有限责任公司(简称“中航工业前哨”)完成合并报表营业收入1.80亿元,比上年(下同)增长5.3%,完成年度计划的100.11%;实现合并报表利润3280万元,增长4.2%,完成年度计划的131.2%;合并实现经济增加值(EVA)2737.5万元,增长20.13%。截至2016年底,中航工业前哨合并资产总额4.10亿元,净资产总额2.68亿元,再创历史新高。其中,青岛前哨精密仪器有限公司(简称“中航工业前哨仪器”)完成营业收入7094.91万元,增长2.1%,完成年度计划的102.09%;实现营业利润816.38万元,下降19%,完成年度计划的90.71%。青岛前哨风动工具制造技术有限公司(简称“中航工业前哨工具”)完成营业收入4325.56万元,下降6.2%,完成年度计划的90.12%;实现营业利润70.72万元,实现扭亏为盈。青岛前哨矿山技术装备有限责任公司(简称“中航工业前哨钻机”)完成营业收入857.38万元,增长6.8%,完成年度计划的100.87%;实现营业利润12.4万元,增长297.4%,完成年度计划的124%。青岛前哨宇航技术装备有限公司(简称“中航工业前哨宇航”)实现营业收入3669.15万元,增长19%,完成年度计划104.83%;实现营业利润52.03万元,下降44.09%,完成年度计划的104.06%。青岛市市北区洛阳路街道卫生服务站(简称“中航工业前哨医疗”)实现营业收入1268.05万元,实现营业利润3.42万元。该公司总部实现营业收入803.42万元、营业利润2347.83万元。中航工业前哨仪器、中航工业前哨宇航、中航工业前哨医疗营业收入创历史新高,所属经营实体均实现年度赢利。

企业搬迁与园区建设 2016年12月,“前哨工业新区”一期工程全面竣工并通过验收,公司制造产业顺利搬迁。截至2016年底,“前哨工业新区”建设累计投资1.28亿元。2016年,继续推进中航工业青岛科技园区建设,全年争取政府性财政补贴406万元,完成停车场修建、道路翻新硬化、房屋里面粉刷等环境改造工作。创建的中航“E+”众创空间被认定为国家级众创空间,实现众创空间、孵化器的双国家级认定,成为青岛市“众创空间—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孵化产业全链条建设唯一试点单位;2016年入选青岛市创客联盟评选的青岛市十佳孵化器和青岛市科技局评选的青岛市十佳标杆孵化器,被青岛市经济信息化委认定为青岛市中小企业聚集区。完成青岛市孵化器种子基金首批设立单位,完成青岛市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项目(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和青岛市产业聚集区项目(市经济信息化委)的申报工作。新引进各类企业26家。其中,国家“千人计划”专家1人、博士创业团队3个,外地来青创业团队5个。截至2016年底,累计入驻企业116家。

开展内控体系建设 2016年,按照中航工业集团公司要求,中航工业前哨完善规章制度,开展内控体系建设,加强内部审计工作,中航工业集团公司委派的会计事务所给公司出具无保留意见年度审计报告。4月,中航资产公司审计部派出现场审计组,对中航工业总经理2009年7月至2015年12月的经济责任履行情况进行专项审计,出具47页的任中审计报告,对任期工作给予肯定,该公司对审计中提出的相关问题及时予以整改规范。

科技创新 2016年,中航工业前哨科技研发投入692万元,占销售收入的比例逐年提升。实现新品销售收入2786万元。经济增长新动能逐步加强,增强了产品竞争新优势。中航工业前哨工具的航空工具专业化发展成效显着,拉枪、角向气钻、万向气钻、攻丝机等快速定制产品进入航空市场,满足航空主机厂专业工具的技术要求。中航工业前哨仪器研发立项2项、青岛市企业技术创新重点项目计划1项,均按时间节点完成。其中,“自动线纹测量系统”完成3台订单,实现销售收入69.5万元。中航工业前哨钻机KD55B在原型机的基础上为满足市场需求进行大幅改进升级,年内销售6台,实现产品型号的重大突破并量产。中航工业前哨技术中心密切与国内高校院所技术交流与合作,先后开发华中理工大学、豪迈汽车、无限三维等新客户;在原有QM450机型的基础上,研发设计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激光选区设备QM260并销售1台。“系列化金属激光选取增材制造装备设计研发与工艺研究”被山东省列入2017年智能制造项目指南,中航工业青岛科技园增材制造技术中心被青岛市评为“专精特新”企业,与无限三维公司共同申报国家科技部2017年“基于互联网的3D打印创业综合服务平台”,申报国防科工委2017年项目“航空领域激光选区增材制造装备及技术应用研发”。

完成“瘦身健体”、提质增效年度任务 2016年,按照中航工业集团公司要求,推进灭“三无”(无资产、无场地、无机构)、脱特困、缩层级、减户数、压两金、清亏损、降负债和控成本的瘦身健体、提质增效专项工作,完成中航工业前哨实验装备公司注销工作。中航工业前哨经营实体均实现盈利,完成清亏损工作目标;实现带息负债下降100万元;完成中航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中航工业山东经营管理有限公司的资产股权无偿划转中航机电系统有限公司的工商注册工作。

(刘长青)

山东黄金集团青岛黄金有限公司青岛市黄金工业管理办公室

概况 2016年,山东黄金集团青岛黄金有限公司生产黄金8.05万两,连续3780天实现安全环保“双零”(安全零事故、环保零事故,下同)目标,获“山东黄金集团安全环保奖”称号。所属鑫汇公司获山东省设备管理优秀单位、山东省公安厅一级警务室称号,莱西公司获山东省设备管理先进单位称号,铅锌公司获山东省设备维修优秀企业称号。

生产运营 2016年,以产量和效益为中心,层层组织签订生产经营目标责任书,制订2016年度劳动竞赛奖惩办法,成立“残矿盲矿高效回采科技攻关小组”,开展“黄金产量上台阶”劳动竞赛、生产技术管理和工艺流程梳理检查等活动,强化生产组织管理,严格考核奖惩兑现,加快重点工程和关键采场施工进度,提高生产质量和效率,超额完成全年生产经营目标任务,推动生产运营稳中有进、持续向好。

项目建设 2016年,实施“关键工程掘进大会战”,通过组织技术和管理人员“走出去”交流学习、优化施工方案、严格考核奖惩等措施,所确定的7项关键工程顺利推进,所属企业独头掘进速度由月均50米提升至120米以上,最高达到189.3米。促进项目建设整体提速,全年完成工程量19127.82米/114132.71立方米,完成年计划的107.04%。

安全环保 2016年,层层分解安全生产责任,制订实施《安全环保责任状考核细则》《安全环保奖惩办法》等制度文件,推进风险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双重机制建设,开展采空区、井下通风防尘、外包工程队等7项安全专项治理,以及隐患“大排查、快整治、严执法”、“安全生产月”、多绳摩擦提升机“一对一”现场帮扶培训等活动,全年查改隐患1160项、排查隐患风险点1313个;组织各类安全教育培训3130余人次、观看安全警示教育片1025人次;举行井下防透水、突发火灾疏散等应急演练10余次,实现安全环保“双零”目标。所属鑫汇公司通过“国家级绿色矿山”验收。

探矿增储 2016年,投入资金1180.54万元,完成坑探8898.80米、坑内钻4081.40米、地表钻693.11米,分别完成年计划的123.59%、117.28%、126.02%,新增矿石量35.48万吨、金属量2079.74千克。截至2016年底,全公司保有矿石量1292.58万吨、金属量53.82吨。

降本增效 2016年,通过严格“尖峰平谷”用电管理、优化高耗能工序用电时段、改造供输电线路等措施,节约电费520余万元。创新企业管理模式。其中,所属鑫汇公司最大限度删减井下零星工程数量和单价,全年减少零星工程费用957万元,同比下降57.66%;落实“矿石分类线性关联品位计价办法”,减少工程费用支出8600万元;成立劳动服务中心,自行完成各项自营工程42项,节约费用360余万元。优化物资装备“3+1”管理模式,坚持市场化采购,年累计节约采购费用110余万元。加强财务和成本管理。创新融资模式,年节约资金成本577.61万元;利用资源税减征、残疾人保障金、所得税汇算清缴、研发费加计扣除等优惠政策,节省税费460余万元。

改革创新 2016年,坚持“一企一策”原则,完成所属企业“三定”(定员、定岗、定薪)改革工作,实现机构和人员“瘦身”,年可节省人工成本720余万元。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展工艺优化、技术改造革新等活动,完成各类小改小革、技术改造项目50余项,完成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授权3项,完成中国黄金协会科研项目鉴定1项,获山东黄金集团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获山东黄金集团技术革新特等奖、二等奖和三等奖各1项,申报青岛市经济信息化委企业技术创新重点项目4项。

企业文化建设 2016年,加强企业文化建设,该公司及所属企业更新更换新的企业文化宣传标语500余块,组织开展“山东黄金集团‘十三五’规划及企业文化”闭卷考试、“纪念山东黄金集团成立20周年”主题演讲比赛以及学唱集团之歌、职工座谈会、篮球比赛等欢庆“山东黄金矿工节”系列活动。

(郭忠磊)

 电  业

国家电网山东省电力公司青岛供电公司

概况 国家电网青岛供电公司是国家电网山东省电力公司直属供电公司,现有员工8044人,担负着六区四市供电任务,服务437万用电客户、920万人,设11个职能部门、8个业务支撑和实施机构,辖胶州市、即墨市、黄岛区、平度市、莱西市等5个县供电公司。2016年,青岛市用电量367亿千瓦时,同比(下同)增长7.3%;售电量322亿千瓦时,增长6.8%。缴纳税金6.9亿元,其中地税税金1.2亿元,居青岛市地方纳税50强第24位。全网最高负荷742万千瓦时。完成电网投资40亿元。

安全生产 2016年,开展“安全生产隐患大排查快整治严执法”“三查三强化(查责任落实、查基础管理、查风险隐患,强化制度执行、强化反措落实、强化责任追究)”等专项行动,推进“无违章单位”“无违章班组”建设。“安全用电·爱心彩虹”进学校1646所、进媒体发稿945篇、进现场4075处次、进家庭246.7万户、进企业4.6万家;查处整改客户安全用电隐患8034处,客户原因故障停电下降46.9%。完成春、秋季检修设备889台次/线路1305条次、整改缺陷隐患4153项。带电作业室完成带电作业2.1万次,多供电量5500万千瓦时。10~110千伏故障跳闸下降37.6%,400伏配变台区故障停电下降19%,全口径年户均停电时间下降2.1小时。完成电网迎峰度夏度汛和C20会议等重要保电任务。

电网建设 2016年,编制完成《青岛电网“十三五”发展规划》并通过青岛市城市规划委员会审议,促成国家电网山东省电力公司与青岛市政府签署共同推进“山东(青岛)坚强智能电网建设战略合作协议”。输变电工程建设开工13项、竣工45项。水城110千伏变电站工程获中国安装工程优质奖,凤光220千伏等4项输变电工程获评国家电网公司优质工程。推进“一流配电网”建设,“三个三千”工程建设改造线路5994千米、新增轮换配变3411台、低压电网治理3363个台区,消除重过载线路127条/配变3093台、低电压3.4万户,全市户均容量提升至2.84千伏安,10千伏线路平均供电半径缩短至3.86千米,其中新一轮农网改造升级完成贫困村改造22个、机井通电项目竣工603个、小城镇(中心村)项目竣工188个。完成标准化治理变电站100(检修)/103(运维)座、输电线路218条、配电线路867条。该公司被列为国家电网公司“世界一流城市配电网”建设试点单位。

供电服务 2016年,推进客户导向型“大服务”机制供电服务链建设,落实“先接入、后改造”原则和园区用电办理政策。全市高压业扩项目新增报装5166户/515.4万千伏安、送电3581户/288.3万千伏安,高压业扩平均在途时间减少13天。催收自备机组基金附加等2297万元。开展线损攻坚,全市台区线损可算率96.12%,比年初增长35.29个百分点。完成“一户一表”接收10.7万户,“多表合一”采集建设2.3万户,“电e宝”等电子化服务方式覆盖212万户。大力服务新能源发展,分布式电源并网1434项/9.3万千瓦,完成80个乘用车直流充电桩安装,投运12座充换电站,天泰体育场快充站省内首座接入国家电网车联网平台。

集体企业 2016年,坚持“市场法治规范发展”思路,深化集体企业改革改制,优化明确恒源电工机关部门职责和下辖单位设置,完成“三会一层(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高级管理层)”设置。完善基于综合效益和市场导向的集体企业激励约束机制。参与市场竞争,送变电公司、安装公司、嘉诚咨询公司中标项目有所提升。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产品,恒源电气实施外拓市场战略,中标巴基斯坦、阿曼等配电盘项目,中标国家电网电动汽车充电设备、北京配电网项目等。嘉诚电工咨询公司开展设计资质申办,拓展勘测设计、工程监理业务。

运营管控 2016年,实施“二十四节气表”,增强规范综合计划、全面预算和绩效评价管理。深化“三集五大”(人财物核心资源集约化管理,“大规划、大建设、大运行、大检修、大营销”)体系建设,“五位一体”(职责、流程、制度、标准、考核协同管理机制)机制建设,规范固化运检部、营销部及各专业室职责。全市35千伏及以上输变电设施大检修、大运行、大建设集约管理顺畅高效。推进班组建设“四大体系”(责任、标准、对标、考评)落地,获评国家电网山东省电力公司标杆班组25个、进步班组37个。开展全面、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对标。深化规范“子改分”工作,完成5县子公司注销,资产运营效率提升19个百分点。

创新发展 2016年,推进“四创”(创业、创新、创造、创客)驱动,获国家电网山东省电力公司及以上科技进步奖21项、管理创新奖19项、QC成果17项,公司评选科技进步奖和技术革新奖52项、管理创新(政策研究)成果44项、QC成果76项。全球能源互联网“多能互补集成优化的分布式能源系统示范”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通过国家科技部预评审。

(李 鑫)

华电青岛发电有限公司

概况 2016年,华电青岛发电有限公司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等五大发展理念,贯彻青岛市委、市政府和中国华电集团各项决策部署,实施“一体两翼、绿色发展”(以电和热为“主体”,以气电、风电为“两翼”)企业战略,加快形成煤气互补、风火互济、风光互衬的产业新布局。全年完成发电量61.44亿千瓦时,售热量1034万吉焦,上缴税金4.44亿元。该公司连续5年获中国华电集团“五星级企业”称号,连续5年保持“省级文明单位”称号,连续11年保持“华电集团文明单位标兵”称号,连续14年保持“中国企业文化建设示范基地”称号,获山东省富民兴鲁劳动奖状、青岛市社会责任示范企业、华电国际先进企业、华电国际财务管理先进单位等称号,被授予全国电力行业和青岛市QC小组活动优秀企业称号,为华电山东区域首家“标准化良好行为AAAA级企业”,1项成果获全国电力行业QC成果一等奖,3人分获全国、央企、集团公司技术能手称号。

                                                           青岛宏大纺织机械有限责任公司 JWF1213 型梳棉机单元组。(青岛宏大纺织机械有限责任公司供稿) 
    经营管理 2016年,主动应对火电“产能过剩、竞争加剧、效益下滑、发展受限”新常态,以“瘦身健体、精益管理、提质增效”为目标,围绕市场,再造管理流程,完善决策机制,推进依法治企,建立健全符合市场竞争要求的管理机制,确保管理成本最低、效率最高,推进“管理、效益、指标”提升。针对国内煤炭供应紧张、煤价暴涨,超前布局进口船煤战略通道,推行精细化掺配掺烧,保障冬季供热需求。

安全生产 2016年,在山东省率先开展火电企业“两个体系”建设,严格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失职追责”,深化“打非治违”、安全生产大检查、大讨论活动,出台安全生产专项奖惩、安全诚信管理及外包队伍黄红黑牌制度,强化依法、依纪、依规管理。坚持顶层设计、分步实施、标本兼治、彰显风格,结合公司发展的现实性、持续性和发展性特点,在落实《华电宪章》要求、抓好现有设备改造升级、推进清洁供热发展的基础上,科学推进厂区总体规划,开展炉后、燃料区域“双治理”,高标准组织小修6次,机组非停次数为历史最低,提升设备健康和现场文明生产水平。该公司连续安全生产超过6700天,安全供热连续10年“零事故”。

节能减排 2016年,以提升低能耗、低排放、高效率的“两低一高”能源供给水平为目标,制订“湿除+增加催化剂层+氨区扩容+脱硫局部整治”的超低改造技术路线,历时半年完成4台机组超低改造“可研—设计—施工—监理—投产—验收”,创中国华电集团改造时间最短纪录,烟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浓度可分别控制在3毫克/标准立方米、10毫克/标准立方米、40毫克/标准立方米以内,大幅优于燃机排放标准,达到近零排放水平。着力提高一次能源的转换效率,供电煤耗降至291.57克/千瓦时,低于行业60万千瓦级超临界机组平均水平。实施青岛市首家淡化海水工业化应用项目,每年可节约淡水资源310余万吨。该公司被授予“电力行业节能环保百强企业”“青岛节能品牌企业”称号。

企业发展 2016年,贯彻落实青岛市委、市政府推进清洁能源供热的部署要求,按照城市总体布局和社会民生需要,研究制订以华电青岛2×9F级(450~480兆瓦)天然气热电联产项目、第二台现役机组高背压改造、海水尾水余热利用、女姑口清洁能源供热产业园区等为主要内容的清洁能源供热中长期发展规划。其中,华电青岛天然气热电联产项目从上报立项到核准,仅用两个多月,实现该公司在山东区域天然气热电联产项目“零”的突破。在新能源方面,沽河风电项目获核准,莱西望城风电、平度店子光伏项目与当地政府签订合作协议,风光电运营及资源储备总量超过300兆瓦。

(张晓冬)

大唐黄岛发电有限责任公司

概况 2016年,大唐黄岛发电有限责任公司完成发电量83.55亿千瓦时,实现利润4.3亿元,资产负债率52.92%。

安全生产 (1)开展反事故紧急专项活动。制订实施《反事故紧急专项行动方案》《外包工程专项治理活动方案》《公司领导区域包干安全生产巡视制度》,印发《检查通报》66期,查出问题710项;加强在建重大施工外包项目的监督管理,成立安全监督班,专人专责分区承包;对外包队伍人员入厂前进行“走平衡木”测试,进入工作区域实行专人引导,运用施工现场无线视频监控和微信平台等科技手段全程安全监督;执行“说清楚”和停工整顿制度,印发《检查通报》53期、《安全监督通知书》76份、停工整顿及约谈施工队伍33次、辞退5名严重违章人员;利用“生产早会”“月度安全例会”和“班组安全日活动”等,组织全员学习“一·二五”“二二五”“一一·二四”等事故快报和集团公司、省公司领导对安全生产工作的指示,组织开展“‘一一·三’一周年回头看大讨论”和“‘二二五’事故反思”活动,强化全员自觉履职和遵章守纪意识,加强干部职工严守安全生产红线意识。(2)设备治理成效显着。组织完成3号机组C修和6号机组C修工作;修订印发《2016年降缺陷行动方案》和《2016年反措治理计划》,加强消缺激励机制,调动一线点检人员、运行人员的积极性,提高其他部室人员参与生产管理的主动性;有计划分阶段进行外围及辅网系统集中整治工作,完成3、5号机组环保改造现场、氨区设备整治、氢站建筑物整治、输灰系统综合治理及3号机组灰浆泵房加固、油泵房综合治理等项目;开展安全文明生产上水平活动。(3)推行安全文化建设。组织开展征集“全家福”照片及“亲人安全嘱语”活动、安全文化征文及安全调查问卷活动。实现“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的转变。(4)开展安全专项活动。开展“重大危险源普查”“春检”“迎峰度夏”“防汛减灾”“秋检”“岁末年初安全检查”等隐患排查治理活动;围绕“强化安全发展观念,提升全民安全素质”主题,以班组建设为重点层面,集中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安全生产月活动,提升全体员工安全生产素质。

经营管理 2016年,围绕全年“争A级”目标任务,以抢发电量为龙头,深化燃料管理,强化成本管控,盈利能力不断提升。(1)争发电量创历史最好水平。通过多项举措落实国网山东电力公司抢发电量“10条措施”,该公司电量计划从年初53.55亿千瓦时增加到82.327亿千瓦时。其中,大用户直供电获14.857亿千瓦时电量,4号机组关停获8.457亿千瓦时,替代电量获1.168亿千瓦时,认购泰抽5660万千瓦时,全年公司计划电量比年初国网山东电力公司下达任务高6.186亿千瓦时,争发电量工作创历史最好水平。(2)抢发电量成绩突出。在全年设备治理效果明显、设备运行健康平稳的基础上,开展电量竞赛活动,以日保周,以周保月,全力以赴抢发电量。提前25天完成国网山东电力公司下达的年度计划发电任务,超发7.4亿千瓦时;提前4天完成电网下达年度计划发电任务(含4号机组关停补偿电量计划),超发1.22亿千瓦时电量。(3)超低排放助力利润目标成效显着。2016年上半年,该公司3、5号机组通过山东省环保厅超低排放现场验收,成为山东省第三家全部机组实现超低排放的企业。(4)燃料管理不断深化。细化采购计划,实施阳光采购,依托中国大唐集团公司网上竞价平台,确保进厂煤质优价廉和合理库存结构;强化供应商管理,完善供应商管理体系,实行保证金制度和供应商黑名单制度,降低采购风险;细化合同条款,加强亏吨亏卡索赔;强化入厂煤验收和煤场管理;完成燃料三大项目建设和验收工作,提升燃料精细化管理水平;面对煤炭价格上涨、库存下降,该公司超前谋划,主动“走出去”,多方扩展煤源,派专人在港口协调煤炭装运工作,确保机组燃煤供应,有效控制燃料成本。

管理提升 2016年,推进“走出去”收资调研活动,成立管理提升专项工作组,推动公司内质外形建设。(1)开展“走出去”活动。3月,深入鲁北公司学习交流;4、5月,赴华电邹县电厂参观学习;开展6批300余人的生产骨干综合技能培训班。(2)推进内质外形建设工作。进行厂区整体规划和综合治理,建设公司新厂大门和职工新停车场;利用一期125MW(兆瓦)机组废弃厂房,建设会计标准化实验室、培训中心和国网山东电力公司财务共享中心;利用原机修厂房建设职工活动中心;对陈旧设施进行修缮和粉刷;完成绿化补种补栽。制订地下管网和隐蔽工程综合治理改造管理办法和总体方案,全面启动综合治理改造工作,非生产用水大幅度下降;选树设备部继电保护班为全公司管理提升标杆班组并推广经验。(3)开展财务基础和标准化工作。3月,中国大唐集团公司财务基础工作现场会召开,该公司财务基础工作标准化管理体系获中国大唐集团公司领导认可,为国网山东电力公司系统财务工作标准化管理提供模板;11月,中国大唐集团公司会计标准化培训在该公司开班。(4)通过“AAAA级标准化良好行为”现场确认。按照实效、实用的原则,通过精简整合、查漏补缺,与安全风险评估等管理体系的协调融合,对企业标准、制度修订完善,建立起符合公司实际运用的系统性、统一性的标准化管理体系。10月30日,该公司顺利通过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AAAA级标准化良好行为”现场确认,成为山东省首家获认证的火电企业。(5)成为中国大唐集团公司首批“创新型企业”。全年科技投入总额7000余万元;该公司获适用新型专利授权8项,共提报并获受理专利项目13项。9月,被中国大唐集团公司评为集团系统内“首批创新型企业”,是国网山东电力公司系统获此称号的首家基层企业。

项目发展 (1)完成供热首站工程建设。该公司承接的大供热配套供热首站工程于4月27日项目开工,8月31日厂房封顶,11月30日设备安装结束,12月30日完成吹扫,具备随时向供热管网输送热源的条件。(2)3号机组改背压机工作稳步推进。3号机组背压机收资、可行性研究编制、审查、项目立项申请等报备集团公司。(3)5号汽轮机通流改造工作进展顺利。按照中国大唐集团公司统一部署,该公司上半年完成5号机组通流改造前期准备工作,并与上汽集团签订EPC(工程总承包)合同。(4)四期热电联产项目加强推进。完成对青岛西海岸新区热力市场调研,掌握地方“十三五”供热市场实际需求,及时跟进并配合《黄岛区供热专项规划》编制工作并列入黄岛区2015~2030年《供热专项规划》,明确近、远期公司的供热市场份额,为3、5、6号机组供热改造和四期工程项目建设打下基础。  

(戚永梅)

供水供气供热

青岛水务集团有限公司

概况 2016年,青岛水务集团有限公司供水超过3.71亿立方米,平均日供水101.35万立方米,均创历史新高。处理污水2.95亿立方米,实现营业收入5.18亿元,同比(下同)增长19%。将胶州市、即墨市城市供水纳入青岛水务集团统一管理,完善新纳入区域供水保障方案,统一调配水资源,增加青岛市区向即墨市城区供水水量,从大供水角度保障各片区供水。截至2016年底,日供水能力141万立方米,污水处理能力102.6万立方米。

                        2016 年 9 月, 李村河污水处理厂扩建工程完成环保验收, 标志着青岛水务集团污水处理能力正式突破 100 万吨。 (青岛水务集团供稿)
    加强保障能力建设 2016年,将履行社会责任放在首位,加强运行管理,实现安全优质供水,排水畅通,安全度汛,污水处理全面达标排放,提高水务保障能力和社会效益。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深化标准化班组建设,举办“安全生产月”“安康杯”竞赛等活动,开展城市道路和崂山水库防汛演练,实现安全生产平稳运行。针对青岛市严重缺水现状,通过抓实“开源节流”、协调增加客水量、实行海水淡化厂提前开机运行、完成水质预警系统调试、进行南水水源调研和水质调配、完成山东省最大规模的仙家寨水厂深度处理工艺提标改造,多措并举做好供水保障。开展“服务质量创新提升年”活动,实现“五大服务行动”新常态,实现对外服务提速提质提效。

推进供水资源整合 2016年,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水务市场改革发展的决策意图,推进本地水务市场整合,加快推进全域统筹水务一体化进程。9、11月青岛水务集团分别与即墨市、胶州市签署资产划转协议,实现胶州市自来水公司和即墨市自来水公司的托管运营和资产划转,完成目标任务,完善全市大供水体系;整合后青岛水务集团新增资产15.7亿元,职工820余人,日综合供水能力增加35万立方米。竞标获得张村河水质净化厂建设项目、娄山河污泥堆肥项目。完成海润丰供水公司股权收购。

推进重点工程建设 2016年,完成董家口海水淡化项目,日增海水淡化能力10万立方米。完成仙家寨水厂深度处理工艺改造。完成瑞金路遵义路雨水泵站进水管改造、杭州支路第五泵站改造。完成李村河污水处理厂扩建,日增污水处理能力8万吨。完成团岛污水处理运行调度中心、宁德路20号等项目。开工建设双山加压站及调节水池、娄山河污泥堆肥、张村河水质净化厂及麦岛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续建崂山水库水源地围网封闭等工程,开展中心水厂及配套输配水管网工程前期手续,完善水务设施布局。同时,加快“智慧水务”建设,推进营销管理系统建设,完成泵站无人值守改造11处。

发展海水淡化业务 2016年,青岛水务集团成立工作领导小组,编制完善海水淡化产业发展战略,实施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第四业务板块日渐成型。建成董家口10万立方米/日海水淡化厂,解决了青岛西海岸新区水资源短缺问题。高效运营百发海水淡化厂,夏季供水高峰日均供水3万立方米,缓解城市供水紧张形势;实现淡化海水直供中国石化青岛石油化工有限责任公司、华电青岛发电有限公司。创建海水淡化技术装备制造基地,与天津海水淡化研究所等国家级科研机构进行全面战略合作,联合申报2017年度国家“水资源高效开发利用”重点研发专项,加快推进青岛蓝谷海水淡化示范项目建设,创建海水淡化和非常规水处理技术优势。开发磁悬浮离心风机、德国ItN陶瓷平板超滤膜等一批新项目,推进海水淡化关键设备国产化。同时,拓展海水淡化国际市场,推进古巴、新加坡等国家海水淡化项目。

理顺体制机制 2016年,加强各业务板块运行管理,加快建立市场化运营模式,理顺体制机制,切实提高企业经济效益。(1)供水方面主要生产经营指标完成良好。重新核定自来水补贴办法,争取百发海水淡化项目补贴政策到位,外供水价格调整到位并重新签订用水合同。市区产销差率15.73%,比计划下降0.67个百分点;漏失率14.78%,下降0.24个百分点。(2)污水处理业务盈利能力持续提高。完成中水水价调整、团岛污水处理厂新水价批复、正阳水务增加污水处理费月度拨付额度等工作,即墨大任污水处理费、最低水量调整到位。(3)水务建设板块持续提高盈利能力。加强市场开发,承建城阳污水处理厂三期、董家口海水淡化厂等一批重大项目,拓展海外水务市场建设,承建孟加拉帕德玛水厂给水管线工程。全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8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122%。(4)水务投资板块夯实整顿。推进中润半岛饮料有限公司股权重组,理顺股权管理关系。扩大水务积水公司规模,完成新产品开发26项,获“蓄水模块”代理授权,完成销售收入5200万元,增长28%。

(陈 群)

青岛能源集团有限公司

概况 2016年,青岛能源集团有限公司总资产约150亿元,有职工6000余人,主营燃气、供热、发电有关的投资、建设、管理、服务及新能源的推广应用等业务,经营范围覆盖全市。截至2016年底,有燃气用户119万个,年供应天然气4亿立方米;有供热用户87万个,供热面积1亿余平方米。2016年,青岛能源集团有限公司先后获青岛市社会责任示范企业等市级及以上荣誉称号100余项,居青岛市企业综合100强第59位、青岛市服务业企业收入30强第24位,“青岛能源”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

                                     2017 年 1 月 26 日, 市委常委、 副市长牛俊宪(前排左二) 慰问青岛能源华润燃气有限公司职工。 (市政府办公厅供稿) 
   基础设施建设 2016年,新建燃气、供热管网259.2千米(含燃气76.2千米、供热183千米),建设换热站59座。发展用户11万个(含燃气5.2万个、供热5.8万个),销售天然气4亿立方米(约占全市燃气供应量的50%),新增集中供热面积729万平方米。围绕全市区域发展战略,扩大市场,增加规模。签订城阳区、胶州市、即墨市和蓝谷等2700平方千米新燃气特许经营协议;青岛西海岸新区特许经营面积增至81平方千米;开发燃气配套市场,完成青岛沧海新城热力有限公司、莱茵化学青岛有限公司等项目配套、投运,跟踪大唐黄岛发电有限责任公司及华电青岛发电有限公司燃气汽轮机项目进展,做好管线建设项目开工的前期准备工作,做好项目配套工作。完成对铁路红宇供热站、青岛沧海新城热力有限公司全部人员及业务接收工作,将青岛沧海新城热力有限公司的两台220吨/小时燃煤锅炉改造成燃气锅炉,建成市区北部清洁能源供热中心,实现接收区域冬季稳定供热。

节能减排 2016年,推进企业节能环保工作。投入3.5亿元,完成27台锅炉的超低排放改造工作,烟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别下降67%、75%、67%。推进煤炭清洁利用。完成金洲热力2台、滨河热力1台高效煤粉炉建设,其中金洲热力供热项目是山东省首个超洁净排放技术示范工程。推进清洁能源供热。确立以“能源系统解决方案”为核心的商业模式,围绕上市方案,落实“绿色”发展理念,加快推进清洁能源发展利用,全年建成卓越世纪中心、黄岛职业中专幼儿园等清洁能源项目12个,新增清洁能源供热面积264.5万平方米,整体清洁能源供热面积500万平方米。

安全管理 2016年,推进安全隐患排查整治。持续开展燃气灰口铸铁管改造,完成改造75千米;完成福州路供热管网、瑞纳花园燃气管线占压等6处隐患整改和麒麟山庄液化气瓶组站整治,确保燃气、供热安全、平稳供应。完成集团应急指挥调度中心系统建设,完成应急调度指挥中心管理制度和操作手册编制,实现集团管网“一张图”管理;组织开展《生产安全事故综合应急预案》培训和演练,实现集团各单位应急资源统一指挥调配,提升应急保障能力。推进集团《安全管理规划》重点工作实施。完成5家单位生产现场“6S”[整理(SEIRI)、整顿(SEITON)、清扫(SEISO)、清洁(SEIKETSU)、素养(SHITSUKE)、安全(SECURITY)]达标创建工作;完善集团《安全工作评价标准》,完成10家基层单位安全工作评价,推进安全管理工作水平提升。

服务管理 2016年,完善“互联网+”能源服务新模式。在集团官网新增“在线客服”“约气约水”等功能,实现在线解答、预约、下单。创新“互联网+”收费模式,新增微信直接支付、“支付宝”缴费等多元化缴费渠道。全年“96556服务热线”办结及时率、反馈及时率均100%,用户满意率99.6%,责任投诉为零。依靠核心码技术建立以用户地址为关联标准的用户编码系统,形成规范、统一的用户数据库,实现精准识别、高效服务,“96556服务热线”先后获青岛市“文明服务示范窗口”、山东省“女职工建功立业标兵岗”等称号。

内部管理 2016年,企业文化、品牌建设工作成效显着。以先模典型、环保治理改造、清洁能源等为重点,在市级以上媒体报道220篇次,提升“青岛能源”品牌形象。青岛能源集团有限公司获山东省“齐鲁文化大道”品牌创建工作先进单位等称号。先模梯队建设成效显着。加强先模典型发现、培养、推广,陈勇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称号;命名“能源先锋”标准岗100个、示范岗30个。建成陈勇、胡克涛和于世国等3处劳模(创新)工作室。全年青岛能源集团有限公司获市级及以上荣誉称号14项。工会工作成效显着。办理职工互助保险,援助职工256人次45万元。举办首届职工文化体育艺术节,参加首届全市国有企业田径运动会,获团体总分第2名。

(张先峰)

山东省胶东调水局青岛分局

输水运行 2016年,引黄济青工程棘洪滩泵站引入棘洪滩水库44309.71万立方米。向青岛市供水47378万立方米,首次超过4亿立方米。其中,向市内三区和崂山区供水27476.11万立方米,向黄岛区供水11396.63万立方米,向棘洪滩水库水厂供水4541.22万立方米(供给城阳区和胶州市),向即墨市、莱西市供水3627.4万立方米,向平度市供水336.64万立方米(供给平度市区和平度南村工业区、平度新河工业园区)。3月10日,长江水通过南水北调干线引入青岛境内,青岛市区用上长江水。供水范围覆盖全市,再次刷新引水、供水量和连续运行天数的纪录,完成年度引水、供水及抗旱应急调水任务,满足青岛市的供水需求。

水质保护 2016年,山东省胶东调水局青岛分局坚持“防治结合,加强监测”原则,加强水质保护工作。由于长时间、低水位运行,造成水库内菹草、轮叶黑藻等沉水植物“疯长”,水草死亡、腐烂会影响水质,造成水质安全重大隐患,青岛分局组织人力、船只打捞水草3000余吨。采取生物措施治理棘洪滩水库水质富营养化,共投放鱼苗5.5万千克。青岛市环境监测站水质评价结果:2016年棘洪滩水库水质为《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Ⅲ类标准,符合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要求。

水政执法 2016年,开展水政执法工作,坚持依法管理,加强宣传贯彻落实《山东省胶东调水条例》,开展2016年“世界水日”“中国水周”及《山东省胶东调水条例》颁布实施4周年宣传活动;加强水政执法,印发《关于加强引黄济青工程沿线调水秩序的紧急通知》《关于加强通水(秋收秋种)期间水政执法工作的通知》等文件,加强输水渠道巡查,建立巡查台账制度,做好日常巡查和重点巡查,做到发现问题及时制止、查处,保证通水顺利进行。

引黄济青改扩建工程 2016年,引黄济青改扩建工程青岛段加强现场竣工清理、个别项目收尾、资料整理、完工验收等工作。完成施工1标段合同工程完工验收、施工2标段2座生产桥维修加固、施工3标段分部工程验收、施工3标段竣工清理;联系协调有关方面,尽快完善资料,组织合同工程完工验收;11月,亭口泵站35千伏线路工程开工。

工程大修、岁修与安全生产和防汛工作 根据山东省胶东调水局2016年工程经费计划安排,按照《山东省胶东调水局大修工程项目管理办法》要求,青岛分局完成水库管理处棘洪滩泵站2个机组大修、水库西坝段路面改造及坝坡抢险工程、放水洞拦污栅维修更换,胶州管理处大沽河倒虹进口及小高后生产桥段渠道塌坡修复、郭家屋子南生产桥引路改建、小新河下闸变压器更换,平度管理处万家沟穿输水河倒虹处抢险工程、亭口泵站水塔维修、35千伏高压线路加固、亭口泵站3个机组叶轮调节机构更换等项目;总投资额800余万元。工程保持较高的完好率和良好运行工况,满足全年通水运行的要求。在安全生产和防汛工作方面,山东省胶东调水局青岛分局按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原则,青岛分局及各管理处均成立安全生产领导小组,签订“安全生产责任状”和“防汛责任状”,建立健全《山东省胶东调水局青岛分局安全生产网格责任制台账》。开展安全生产宣传教育行动和演练活动,落实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开展安全生产冬季大检查、“打非治违”专项行动、汛期安全生产检查、安全生产月等活动,加强调水运行和改扩建工程的安全生产工作,辖段内未发生安全事故,实现工程安全、供水安全、水质安全、车辆及人身安全。按照“安全第一,常备不懈,以防为主,全力抢险”的防汛指导方针,青岛分局及各管理处均设立防汛工作领导小组,明确领导责任,制订防汛值班制度和防汛预案,印发《山东省胶东调水局青岛分局防汛度汛应急预案》和《山东省胶东调水局青岛分局2016年棘洪滩水库防汛方案及任务安排》。

胶东地区引黄调水工程 该工程2003年12月开工,2013年底基本竣工并具备通水条件,是山东省“T字形”输水大动脉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承担向平度市、烟台市、威海市的城市供水任务,设计年调引黄河水量1.43亿立方米,设计年调引长江水量3.83亿立方米。该工程利用现有的引黄济青工程输水渠172千米,在昌邑市宋庄镇新建宋庄分水闸分水,至烟台门楼水库,再至威海米山水库,共482千米。其中,青岛段输水河总长度32.91千米,大型泵站1座,输水河倒虹7座、穿输水河倒虹16座,渡槽2座,公路桥6座、交通桥48座。2016年,该工程通水两期,第一期自1月1日至6月28日,安全运行180天,累计过水量10397.52万立方米;第二期自8月15日至12月31日,安全运行138天,累计过水量6045.12万立方米。完成向烟台市、威海市的应急调水任务。自4月2日起向平度市新河工业园区供水,累计供水182.96万立方米,保证工业园区工业生产。

(李 栋)

生物医药产业

概 况

2016年,青岛市生物医药产业围绕“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的发展目标,应对新常态下的矛盾和困难,加快创新转型升级,整个产业保持平稳发展的态势。全年全市54家规模以上医药制造业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212.8亿元,同比(下同)增长12.2%;10家医疗仪器及器械制造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8.5亿元,下降59%,主要是出口下降所致。

行业运行特点重点企业增态平稳 

2016年,全市重点调度的15家骨干企业平稳发展。其中,青岛黄海制药有限公司完成工业总产值9.4亿元,治疗心脑血管的硝苯地平缓释片Ⅱ(伲福达)销售6.5亿元;青岛正大海尔有限公司完成工业总产值8.24亿元,治疗骨质疏松的骨化三醇销售收入为6.37亿元;华仁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腹膜透析液、青岛易邦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禽流感疫苗、青岛国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治疗单纯性缺血性贫血多糖铁复合物、青岛国海生物制药有限公司治疗癌症药品宜利治都在业内有重要影响力;青岛东海药业有限公司、青岛双鲸药业有限公司、东丽医疗科技(青岛)股份有限公司、青岛蔚蓝生物集团有限公司等企业继续保持平稳发展。

重点项目加快推进 

2016年,全市总投资111.8亿元的45个生物医药项目加快推进,共完成投资21.2亿元,9个项目建成。总投资39亿元的38个技术改造项目,竣工14个。杰华生物技术(青岛)有限公司、青岛博益特生物材料有限公司、青岛颐中生物工程有限公司、青岛银色世纪健康产业集团有限公司等一批项目建成,特别是杰华生物技术(青岛)有限公司国家一类新药——乐复能(治疗恶性肿瘤、病毒性疾病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新型高效蛋白质类生物药)项目2017年上半年投产后,对青岛市医药产业构成重大利好,三年内达到30亿元的产值。青岛正大海尔有限公司投资8亿元的“海洋生物医药研发及生产项目”搬迁项目、山东齐都药业有限公司投资6亿元的高端医疗器械项目主体完工;青岛博智汇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海洋特征寡糖(库)产业化开发项目”、青岛易邦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易邦生物产业园项目”正在稳步推进;山东恒业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新型乙脑疫苗完成三期临床,等待国家层面审批。全市生物医药产业正孕育着产业转型和产能升级的重要机遇。

招商引资成效显着 

依托青岛高新区蓝色生物产业园、青岛中德生态园、青岛蓝谷等重点园区,青岛华大基因海洋基因库、青岛瑞思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一批生物医药企业、研发机构落户青岛市。江苏知名药企拟在青岛市投资10亿元建设创新药研究院、创新药制剂生产基地,项目建成后可达到30亿元年产值。深圳知名药企拟投资5亿元在青岛市建设脑卒中创新药物研产基地,开展面向中国北方地区的脑卒中防治。这些项目建成投产,将极大推动青岛市生物医药产业迈上新层级,跃入山东省医药强市行列。

园区建设加快推进 

青岛高新区蓝色生物医药科技园区引进医药企业项目75个,2016年实现产值35亿元;研发机构(平台)11家,建成青岛市最大的生物医药孵化器和首个医药专业创客空间。青岛中德生态园借助青岛正大海尔有限公司、青岛华大基因海洋基因库、青岛旭能生物工程有限责任公司落户,扩张生物医药板块,一批重要项目正洽谈推进中。崂山区生物产业园引进15家企业,青岛博智汇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青岛博益特生物材料有限公司等项目加快建设;青岛银色世纪健康产业集团有限公司保健品系列加快发展,2017年实现产值3亿元。国家首个健康产业先行试验区落户即墨市,胶州生物产业园区规划建设,这些园区的建成和投入运营,成为青岛市生物医药招商运营的重要载体,为实现生物医药的跨越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市经济信息化委)

中小企业

概 况

中小企业数量稳步增长 截至2016年底,青岛市有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96.4万家,同比(下同)增长15.67%。其中,私营企业32.3万家,增长15.19%;个体工商户64.1万家,增长0.48%。

中小工业企业运行平稳、质量提升 2016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中小企业完成总产值13630亿元,增长7.8%。其中,4145家小型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9637.1亿元,增长9.6%。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1213.5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的70.2%,增长4.1%,比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速高0.7个百分点。实现利润总额628.3亿元,增长4.1%,中小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为5.6%,与上年持平。

经济社会贡献更加突出 2016年,全市工业中规模以上小企业用51.5%的资产,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70.2%的主营收入、67.2%的利润总额,吸纳73.2%的从业人员。

创新活力明显增强 2016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申请数量711家,比上年翻了一番,经专家评审和科技部备案,2016年全市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565家,增长70%。其中,首次认定通过(净增)382家,增长75.23%,增幅居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第三位(广州136.1%、深圳44.8%、青岛39.5%)。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由上年的966家增至1348家。全市560家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709个市级名牌中,中小企业分别占93.4%和77%。

主要工作

完善政策支撑体系,优化中小企业政策环境 2016年,《青岛市中小企业服务指南》正式发布。青岛市经济信息化委员会参与2016年中小企业政策巡回宣传月活动,听课人员近1000人次;深入镇(街道)和园区开展送政策上门活动,共举办8场,参会企业300余家;举办10期“中小企业之家”讲坛,现场听课人员超过1000人次,网上查询课件3000余次。

探索建立互联网+小微服务新模式,着力创建中小企业优质服务生态圈 2016年,在全市中小企业三级公共服务平台网络体系基础上,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等现代信息技术,创建中小企业云服务平台,实现实体平台—网上平台—移动互联平台的三级跨越。全年云服务平台实现浏览量243万次,服务中小企业16.7万家,开展中小企业服务活动136次。完成融资服务企业564家,融资服务额59.17亿元。为576家中小企业提供技术和工业设计咨询服务,解决51项企业技术需求难题;完成246项工程咨询项目。培训中小微企业管理、技术人员2176人。为210家中小企业提供互联网工业和“两化融合”咨询服务,组织开展8次互联网工业和“两化融合”推广应用活动。创新中小企业公共服务模式,举办第二届“市长杯”小微企业创新大赛。

加强专精特新引导培育,推进中小企业创新转型 2016年,确定301家企业的相关产品列入2016年度“专精特新”产品(技术)培育计划,新培育认定专精特新产品(技术)257个(累计798个),专精特新示范企业51家(累计200家)。扶持85家中小企业创新转型,发放扶持资金2530余万元。创新开展小微企业创业创新能力提升服务工作。创新开展政府购买中介服务工作,为145家企业进行智能制造、精益生产、互联网营销、创业创新诊断和服务。开展小微企业创业创新能力提升工作。围绕全市互联网工业,重点支持家电、电子信息、船舶海工、轨道交通等产业发展方向的工业和信息化中小微企业,鼓励引导企业用好“外脑”,聘请服务机构提供智能制造、精益生产管理诊断咨询方案。

全方位拓展融资服务体系,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 2016年,联合14家银行建立重点企业专项信贷支持机制。截至2016年底,有11家银行开展“银企专线”业务,共帮助179家重点企业获得融资48.24亿元。以海尔集团、海信集团为示范,建立以核心大企业为依托、面向上下游中小微企业的全产业链融资服务体系,解决配套企业融资难题。海尔集团、海信集团的财务公司为配套企业3067家融资39.76亿元。推进与蓝海股权交易中心和齐鲁股权交易中心的合作,通过区域性股权交易平台为挂牌企业提供股权交易、发债、银行融资等综合融资服务。全市207家企业在两个股权交易市场挂牌,累计挂牌企业555家。为68家企业融资5.41亿元,累计为294家企业融资31.39亿元。发挥政策性优惠贷款平台作用,为69家企业解决低成本融资2.01亿元,累计为652家企业融资41.16亿元。

加快小企业园和创业基地建设,推进中小企业集聚发展 2016年,青岛市入围国家第二批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城市示范,安排中央财政资金2.7亿元;制订《青岛市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城市示范工作推进方案(2016~2018)》和《中央财政资金安排方案表》。印发《关于公布2016年青岛市小企业产业园和创业基地滚动培育计划的通知》,对德国中小企业产业园、青岛创联工场等48个小企业产业园和25个小企业创业基地列入培育计划并进行引导培育。新增市级小企业产业园24个,在建拟建的小企业产业园累计已达到48个,总面积1400万平方米,入驻企业4024家,预计产值1000亿元。累计培育认定小企业创业基地58个、面积248万平方米,可入驻小微企业1.2万家,已入驻4000家。

搭建展销平台,帮助中小企业开拓市场 2016年,举办青岛市第二届中小企业中外采购洽谈会,现场成交约1000万元,达成出口意向4.3亿元,商超采购意向约6000万元。组织企业参加第九届APEC中小企业技展会,合同金额3737万元。组织企业参加第十三届中国国际中小企业博览会,达成贸易合同及意向订单5295万元。组团参加2016年中国(山东)网络商品博览会暨中小企业电商展洽会,达成意向合同1600余万元。

(市经济信息化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