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蓝谷
青岛蓝谷
青岛市情网   上传:年鉴社
  

概  况

体制改革与经济发展主要指标

法定机构改革 根据青岛市委、市政府的部署,开展法定机构改革试点工作。2014年12月,市委改革小组会议通过青岛蓝色硅谷核心区法定机构改革方案。2015年7月,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行法定机构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青办发〔2015〕25号);8月,市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关于青岛蓝色硅谷核心区开展法定机构试点工作的决定》;11月,市政府第八十九次常务会审议通过《青岛蓝色硅谷核心区管理暂行办法》(市政府令第241号),决定设立青岛蓝谷理事会和青岛蓝谷管理局。

2016年4月29日,市委发布《关于建立青岛蓝谷管理局党委的通知》(青委〔2016〕75号),决定撤销中共青岛市委青岛蓝色硅谷核心区工作委员会,建立中共青岛蓝谷管理局委员会。2016年6月2日,市委、市政府发布《关于组建青岛蓝谷理事会的通知》(青委〔2016〕87号)。2016年6月17日,青岛蓝谷管理局第一届理事会召开,选举产生青岛蓝谷管理局领导班子,青岛蓝谷管理局开始运行;“青岛蓝色硅谷核心区”更名为“青岛蓝谷”。

 2016年,青岛蓝谷管理局围绕“三中心一基地”(国家东部沿海重要的创新中心、国内重要的区域性服务中心、国际先进的海洋发展中心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坚持以高端要素集聚为引擎,以城市配套设施为保障,以优化创业环境为支撑,实施“135”(“1”即建设“国际海洋创新高地”总体目标,“3”即“海洋创新要素集聚区、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宜居宜业宜游宜养生态区”三大功能定位,“5”即“海洋科技研发中心、海洋成果孵化和交易中心、海洋新兴产业培育中心、蓝色教育文化和人才集聚中心、蓝色旅游和健康养生中心”五大中心)发展战略,推进青岛蓝谷建设发展。“建设青岛蓝谷等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列入《国家“十三五”发展规划纲要》。实现生产总值69亿元,比上年(下同)增长11.5%。其中,实现海洋经济生产总值7.8亿元,增长19.6%。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36亿元,增长17%。

          2016 年 9 月, 坐落于青岛蓝谷的山东大学青岛校区建成启用并进行秋季招生。(青岛蓝谷管理局供稿)
海洋科技创新平台建设

概 况

2016年,青岛蓝谷把高校院所、科技型企业等创新型机构和高端人才作为集聚目标,加快科技孵化器和众创空间建设,扩大海洋国际交流,集中集聚创新创业高端要素。

重点项目建设

2016年,新签约引进东华大学、四川大学青岛研究院、同济大学青岛研究院等高等院校设立校区或研究院项目6个、累计18个,引进国土部青岛海洋地质调查研发平台、国家海水利用工程技术研究(青岛)中心、中国航天海洋技术创新中心等“中字头”“国字号”重大科研平台项目3个、累计17个,新签约引进各类科技型企业40余家、累计250余家。海洋国家实验室、国家深海基地、山东大学、山东大学德国学院等科研教育机构和罗博飞、智能机器人等40余家科技型企业正式运营或启用;脑科学研究中心、四川大学青岛研究院、国家海洋局一所等30余个项目加快建设或即将投入运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青岛科教城等200余个项目洽谈中,形成洽谈签约一批、开工建设一批、投入运营一批的“梯次推进”机制。

人才引进

2016年,强化“国字号”科研机构、高校院所、企业研发中心的人才培养引进功能,支持海洋国家实验室启动实施“鳌山人才”培养和引进计划,面向全球汇聚海洋领域高端人才。中国海洋人才市场蓝谷分部、中国海洋人才创业中心蓝谷基地挂牌运营。建成院士专家工作楼12栋,为院士专家与企业对接合作提供载体。推进文信科技大厦、山东大学教职工生活区、鲁信和璧花园等6个共60.5万平方米人才公寓建设。新引进黄锷、金翔龙、朱蓓薇、钟万勰等4名顶级院士及顶尖团队,在青岛蓝谷设立院士工作站或开展科学研究。新引进各类人才260人,全职与柔性人才累计3500人。其中,两院院士、国家杰出青年、长江学者等高层次人才300余人,海外人才52人。

搭建孵化载体

2016年,开工各类孵化载体240余万平方米,竣工面积200万平方米,运营面积130万平方米。首批启用的公共孵化平台——蓝谷创业中心15万平方米于2014年投入使用,入驻各类创新创业项目65家,“千帆计划”入库企业达14家,其中2家企业获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发明专利申请量505件、授权量208件。支持创客空间发展,组建海创·众创空间、熔钻创客空间、硅谷互联众创空间、深蓝空间、贝壳创业、易创山谷、伟东众创空间等创客空间,完成国家级众创空间认定1家、省级众创空间认定1家、区级众创空间资质认定5家,“深海众创空间”完成建设方案,正加快组建。

合作交流

2016年,依托海洋国家实验室,发起国际合作大科学计划,与俄罗斯希尔绍夫研究所、美国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英国国家海洋研究中心、法国海洋开发研究院等世界顶级海洋科研机构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举办全球海洋院所领导人论坛、开放科学大会等学术峰会,引领国际海洋科技前沿,构建全球海洋科技网络。依托山东大学青岛校区,强化与德国、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世界知名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合作办学。罗博飞海洋技术有限公司与爱尔兰丁达尔国家实验室共建国际联合实验室。依托中国青岛海洋国际高峰论坛、中国(青岛)国际海洋科技展览会、大学生艺术年度大展等会展活动,凝聚人气、推动交流、深化合作。

产业发展与基础设施建设

概 况

2016年,青岛蓝谷突出蓝谷海洋科技新城特色,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提升城市综合承载力和海洋科技新城的内在品质。

基础设施建设

2016年,13条市政道路正式竣工通车、6条道路具备通车条件,蓝谷城际轨道交通实现全线贯通,14条区域公交线路正式开通,完成蓝谷“外切、内联、互通”的公交线网布局,实现公共交通与青岛市区、即墨市的无缝衔接。加快推进总长8.6千米综合管廊建设,其中山大南路段、滨海大道段、山大东路段主体完工,硅谷大道段开工建设。完成温泉河、新民河、南泊河、尼姑山河等河道景观整治和滨海公园一期工程,实施滨海公园二期和滨海公路拓宽改造工程。

公共服务供给

2016年,提升教育水平,推进青岛第十九中学、山东大学实验小学及实验幼儿园项目建设;引进青岛第二中学、青岛嘉峪关小学、市南区实验幼儿园在青岛蓝谷设立分校或联合办学,优化蓝谷教育资源配置;引进德国卡普蒂姆文理中学和德国艾瑞集团共同建设德国中学,启动美国西部教育联盟美国中学青岛分校建设。完善医疗体系,引进美中有爱癌症治疗中心,推进与吉林大学附属医院、华西第四医院等医疗机构的洽谈合作。优化商务布局,在蓝谷海创中心、山东大学青岛校区等重点区域布局“7-11连锁店”;青岛出版集团蓝谷BC书店启用;中联国际IMAX电影院线、英派斯健身俱乐部等签约落户。完善商业、娱乐、休闲、健身等配套设施。

新能源示范应用

2016年,发挥青岛蓝谷在海水淡化方面的引领和示范作用,签约引进国家海水利用工程技术研究(青岛)中心、青岛蓝谷海水淡化产业园及装备制造基地等项目,集聚中船重工七二五所、天津大学海洋工程研究院等国内海水综合利用行业的科研力量,启动集海水淡化技术研发、科学实验、应急调峰、战略备用、科普展示等多项功能为一体的开放性综合海水淡化示范项目建设计划。由上海巴安水务股份有限公司、青岛水务集团、贵州水务股份有限公司和德国ITN公司在青岛蓝谷共同投资建设海水淡化产业园及装备制造基地,推进海水淡化事业发展,应对水资源缺乏危机。

体制改革与金融平台建设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2016年,完善青岛蓝谷管理局内部运行机制,设立青岛蓝谷行政审批服务中心,承接青岛市、即墨市委托的各类审批事项,推进行政审批提质增效。青岛蓝谷管理局与即墨市建立联合督查考核机制,参与对即墨市相关部门、街道的考核。

完善政策配套体系

2016年,围绕创新创业发展,在孵化器、人才公寓、众创空间、专项资金管理等方面,出台《青岛蓝谷管理局鼓励创新创业发展的若干措施(试行)》《青岛蓝谷管理局科技创新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青岛蓝谷管理局众创空间管理办法(试行)》《青岛蓝谷管理局科技企业孵化器管理办法(试行)》《青岛蓝谷引进人才奖励暂行办法》《青岛蓝谷人才公寓配租配售管理办法》等政策措施,为天津大学(青岛)海洋工程研究院、青岛罗博飞海洋技术有限公司等25家科研院所和科技型企业发放各类扶持资金、开办资金2394万元。

强化科技金融支撑

2016年,研究拟定《青岛蓝谷管理局产业发展投资引导基金管理暂行办法》,探讨与社会资本及其他政府资金合作设立或以增资方式参股产业投资基金。引进青岛汉裕金融资产投资重组基金项目,通过重组方式处置企业不良债权,化解地方金融风险。整合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资源,筹备组织设立蓝谷科技银行,做实青岛蓝谷金融超市。对接青岛市科技金融服务中心,探讨在青岛蓝谷设立分支机构,引进天使基金、持股孵化基金等资源,搭建科技金融综合服务平台。

2016年大事记

1月,“蓝谷海创众创空间”纳入国家级众创空间备案。

2月19日,“建设青岛蓝谷等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青岛蓝谷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

3月16日,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与青岛市人民政府在京签署《共建海洋地质调查研发平台战略合作协议》。根据协议,双方在海洋地质调查研发平台建设、天然气水合物试采基地和装备建设、海岸带综合地质调查、成果信息共享与利用、人才培养和引进等5个方面开展合作共建。

5月10日,“青岛蓝谷引入优质教育资源合作项目签约仪式”在青岛蓝谷报告中心举行,青岛第二中学、青岛嘉峪关小学蓝谷分校项目签约,青岛市市南区选择优秀幼儿园在蓝谷设立分园。

5月25日,2016年鳌山欧亚科技论坛暨阿斯图第三届年会举行。

6月7日,青岛蓝谷第一届理事会第一次会议举行,建立理事会决策、管理局执行、监事会监督的体制机制。

7月13日,在马里亚纳海沟完成9次下潜任务后,搭载“蛟龙号”深海载人潜水器的“向阳红09号”科考船返回青岛蓝谷深海基地码头。

8月26日,2016年首届全国大学生艺术年度大展在青岛国际博览中心开幕,展览汇集中央美术学院等八大美术学院以及其他综合类和师范类等全国近100所院校的1200余件在校学生和青年教师作品。

8月,编制发布《青岛中国蓝谷行动计划纲要(2016~2020年)》,实施“135”发展战略。

9月16日,山东大学青岛校区正式启用,整建制迁入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等6个学院和海洋学院等8个科研机构。

9月19日,气候变率及其可预报性研究项目(简称“CLIVAR”)2016年开放科学大会举行。

9月26日,2016年中国(青岛)国际海洋科技展览会举行,展会分为海洋工程装备、海洋新能源、海洋新材料、海洋生物、海水淡化、海洋科普和海洋科技中介与金融服务等七大板块,展览面积4万平方米。

9月26日,2016年中国·青岛海洋国际高峰论坛开幕。论坛发布2016年中国海洋发展指数、2016年全球海洋科技创新指数和《中国主要沿海城市海洋科技创新评价报告》。

9月26日,青岛蓝谷重点项目集中签约20个,涵盖海洋高端装备制造、海洋工程、海洋新材料、海洋探测监测、海洋环境保护、海水淡化和综合利用、“互联网+”、总部经济、金融、教育、商业等十余个领域,总投资120亿元。

9月26~28日,2016年全国海洋院所领导人论坛举行,来自全球20个国家和地区的海洋研究和教育机构以及国际组织计划的近70家单位负责人参加。

10月16日,山东大学德国学院正式揭牌成立,是青岛蓝谷首个实质性运转的中德合作研究机构。

10月17日,青岛水务集团、贵州水务股份有限公司、巴安水务集团、德国ITN公司与青岛蓝谷管理局签署投资合作意向协议,青岛蓝谷海水淡化产业园及装备制造基地项目落户青岛蓝谷。

11月,编制完成《青岛蓝谷产业发展规划》。

12月8日,青岛蓝谷获批山东省级区域创新中心建设试点,被定位为“山东省蓝谷区域创新中心”。

12月13日,全国海洋科技创新大会在京举行,青岛蓝谷被确定为国家科技兴海产业示范基地——青岛海洋新兴产业示范基地。

(马 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