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
科学技术
青岛市情网   上传:年鉴社
  

科技发展与管理

概  况

2015年,青岛市推进科技工作的政府职能从研发管理向创新服务转型,科技创新布局实现从“小科技”到“大科技”转变,强化政策研究和公共服务,推动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科技创新主体实现从“小众”到“大众”的转变,创建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创业环境;科技资源配置实现从“小投入”到“大投入”的转变,配置好财政科技资源,综合运用各类政策工具,引导社会资源向科技创新集聚。全市研发经费(R&D)投入244.3亿元,居全省首位,同比(下同)增长11.71%,占GDP比重2.81%。全市发明专利申请44962件,连续3年居副省级城市首位,增长12.5%;发明专利授权5170件,增长80.5%,增幅居副省级城市第二位。技术合同交易额89.54亿元,增长48%,超过大连,居副省级城市第九位。青岛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简称“青岛高新区”)获批全国首批科技服务业区域试点,青岛市成为唯一同时承担科技服务业行业和区域试点的计划单列市。青岛西海岸新区获批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区,崂山区获批国家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发展试验区。新获批2家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总数7家,居副省级城市第二位。新增国家级技术转移机构6家,总数14家,由副省级城市第八位提至第五位。新增国家级国际合作基地1家,总数18家,居副省级城市首位。

  2015年11月5日,市委常委、副市长王广正主持第十届中国(青岛)—欧盟投资贸易科技合作洽谈会开幕式    (丘欣敏摄影)

 科技创新

启动运行海洋国家实验室  (详见第325页)

深化高校院所和央企合作  2015年5月,青岛市与中科院签署第二轮战略合作协议,重点从院所发展、服务地方经济、人才交流等6个方面开展更深层次合作。中科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青岛分所落户青岛西海岸新区,高新区青岛中科研发城、中科院声学所青岛分所加快建设,中科院驻青机构累计孵化企业35家,汇集人才近1000人。高校引进效果显着,吉林大学青岛汽车研究院签约落户李沧区;与西南交通大学签署合作协议;推进与四川大学的合作;天津大学青岛海洋研究院正式启用,入驻15个研究所,集聚科研人员110余人;首次以政策性参股方式与哈尔滨工程大学共建青岛船舶科技园,入驻5个研发团队和18家科技企业。加快中船重工青岛海洋装备研究院和青岛国际海洋装备科技城建设,完成选址和初步规划,中船重工海洋装备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获批在黄岛区建设,注册资本2.58亿元。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全资控投子公司中电科仪器仪表有限公司落户青岛西海岸新区,注册资本5亿元,是集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新型央企研发机构。

推动国际科技合作  2015年,举办第二届国际技术转移大会,英、俄、德、以等14个国家400余项科技成果与青岛市对接,搭建链接全球创新资源的重要平台。引进共建一批国际研发机构,日东(青岛)研究院投入运行,推动青岛市企业与世界三大膜制造商之一的美国海德能公司在海水淡化膜、光触媒等方面建立合作,与德国史太白国际技术转移机构签订框架协议,启动建设中以、中德国际孵化器。鼓励在青院所企业“走出去”,黄海水产研究所承建中国—马耳他水产养殖联合实验室,德才装饰股份有限公司在英国建立DC-HC设计院,聘请诺贝尔奖获得者安德烈·海姆担任青岛市经济顾问,推进石墨烯制备技术在青示范应用。

加强平台建设和人才引进培育  2015年,新增省级重点实验室9家,总数43家;新增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9家,总数52家;启动橡胶等3个产业技术研究院试点,总数6个;投入5241万元建设石墨烯等3个公共研发平台。全市孵化器集聚创新创业人才1.2万人,“创业创新领军人才计划”重点支持59人,青年人才专项支持35岁以下博士100人,入选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4人(创青岛市15年来入选人数新高),入选“国家创新人才推进计划”11人,44人入选“泰山学者”(攀登计划)和“泰山产业领军人才”。

科技成果转化与知识产权保护

加快培育科技服务新业态  2015年,市政府出台《关于加快发展科技服务业的实施意见》,明确九大重点任务,提出10条政策措施,重点创建10个科技服务业集群和示范区,引进100家高端科技服务机构,培育1000家科技服务企业;到2020年,全市科技服务业增加值达到350亿元,力争产业总规模超过1000亿元。

完善创业孵化体系  2015年,实施“创业青岛千帆启航工程”,被列入科技部火炬中心创业中国示范工程;加快众创空间建设,出台加快众创空间建设支持创客发展的实施意见和若干政策、众创空间管理办法,发布国内首个面向孵化器的创业孵化基金管理办法。全市孵化器竣工面积1001万平方米,投入使用623万平方米,入驻企业超过5000家,新增入孵企业1465家,26家众创空间通过科技部备案,被纳入国家级孵化器管理服务体系,全市经认定孵化器总数120家,各类孵化机构总数达到146家。提升孵化服务能力,成立“青岛创客联盟”,吸引黑马全球路演中心、广州创大、北大纵横、Binggo咖啡、深圳前海厚德等国内知名服务机构落户青岛,青岛创客大街开街,在国内首创“创客护照”登记制度,首批在24家孵化器、众创空间和27家服务机构进行试点,创建“千帆1+N”活动品牌,举办创新创业大赛、项目路演、金融沙龙等各类创新创业活动820余场,培训创业者4.1万人次。

发展技术市场  2015年,探索技术市场交易机制和模式,完善服务体系,初步建成“一厅一网一校一基金”(技术交易市场综合服务大厅、蓝海技术交易网、蓝色科技技术转移培训学校、海洋科技成果转化基金)工作架构。全年科技成果挂牌3577项,成交459项,成交金额8.3亿元;举行第三次科技成果拍卖会,成交额1265万元。联合高校发起“中国合伙人”“雄鹰返巢计划”,服务大学生科技创业。加快国家海洋技术转移中心建设,在海洋生物、海工装备等领域成立8个分中心,海洋科技成果转化基金完成投资1609.5万元,带动社会投资1.2亿元。培育各类技术中介机构,科技成果标准化评价机构28家,市级技术转移服务机构117家,全市有资质的技术经纪人406人、科技评估师70人。

促进科技与金融深度融合  2015年,加强与中国人民银行青岛市中心支行合作,多措并举推动商业银行加大科技信贷支持力度。拓展“园区集合贷”,青岛市光电工程技术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光电研究院青岛光电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获1000万元银行授信额度,为孵化企业提供融资支持;与交通银行青岛分行联合推出“见保即贷”产品,首批授信3000万元;建立的13个风险补偿金池及政策性担保公司累计为223家企业提供组合贷款29.5亿元。开拓科技保险功能,在全国首创专利权质押保证保险贷款,中国保监会为此开设“专利质押贷款保证保险”新险种,在全国推广“青岛模式”,13家企业通过专利质押贷款模式累计授信贷款额度3960万元。强化资本市场支持,与蓝海股权交易中心合作推出“科技创新板”,推动91家科技型企业挂牌。新组建2只天使投资基金,总数11只,累计为42家初创型企业投资2.47亿元。完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建成科技金融服务中心,搭建科技资本服务线上线下平台,科技部同意青岛市开展创新实践试点。

强化知识产权创造、运用和保护  2015年,出台《青岛市深入实施知识产权战略行动计划(2015~2020年)》,推进建设知识产权强市,国家知识产权局青岛专利分理处达到试运行条件。全年PCT国际专利申请339件,占全省总量的40.5%以上。汉缆股份等两家企业获批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华仁药业等14家企业被确定为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黄海制药等8家企业获批国家知识产权贯标认证企业。新增专利代理机构8家,总数29家,居全省首位。加大专利保护力度,全省首个区级专利纠纷调解与处理审理庭落户中德生态园。在全国率先与海关建立进出口环节专利执法协作机制。开展“雷雨”“天网”等执法保护专项行动,查处假冒专利案件478件,立案处理专利纠纷98起,参加行政应诉11起。

企业技术创新

强化企业科技创新  2015年,大企业技术创新继续居全国前列。海尔集团开启“人人创客”模式,成为全国大企业众创空间建设的典范;海信集团开发医疗健康领域,抢占国际3D数字设备产业制高点;中车四方中德海外高铁联合研究中心投入运营,中英、中美海外中心签约建设,创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高速列车技术创新中心。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千帆计划”列入2015年“市办实事”,出台研发投入奖励、高企认定补助、科技金融风险补贴等8项配套细则并实施。青岛“千帆计划”入库企业1573家,累计拨付财政科技资金1亿余元,支持企业首投、首贷、首保。新增高新技术企业218家,总数964家,增长29.22%,增幅居副省级城市首位。

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2015年,海洋装备等一批项目获国家支撑、“863”等计划支持。获批橡胶行业专业化科技服务、石墨烯及先进碳材料等2个国家火炬特色产业基地和国家海洋装备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在智能制造、新材料等领域组织实施自主创新重大专项14项,船舶电力推进系统、脐带源干细胞建库等一批关键技术打破国外垄断。推进华大基因落户,拟在国家海洋基因库建设和肿瘤精准医疗研究等方面开展合作。加快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累计推广新能源汽车12035辆,超额完成5200辆的国家试点推广任务。建成换电站7座、充电站109个、交直流充电终端1912个、在建充电终端7000余个,获国家充电设施建设奖励3700万元。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集聚与发展,推进北汽、上汽、比亚迪新能源汽车项目。

推动科技惠及民生  2015年,加快建设大沽河流域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开创光伏生态小镇发展新模式。在全国18个省37个地市推广应用光伏农业大棚3333.33公顷,装机总容量720兆瓦。加大农业新品种培育,选育耐盐碱花生、辣椒等新品种30余个。新增市级科技特派员164人,技术推广服务2.8万人次。在节能环保、公共安全等领域组织地铁新能源综合利用、节能建筑等应用示范工程10余项。开展数字社区诊疗一体化应用示范,建立全市最大区域临床检验中心。开展数字影像虚拟手术应用示范,率先在国内建立儿童肝脏数据库和小儿肝脏肿瘤立体模拟手术系统。

优化创新创业环境

科技管理改革  2015年6月,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意见》,制定36条举措,创建“创新之城、创业之都、创客之岛”。改革科技创新管理体制机制,成立青岛市科技创新委员会和办公室,加强科技创新的统筹协调,解决科技资源分散问题,形成创新合力。“十三五”科技创新规划初步完成。

深化科技计划和奖励改革  2015年,优化财政科技资金投入方向,重点投向平台载体建设、科技成果转化以及人才引进培育,在投入方式上,由“相马”转变为“赛马”,加大普惠性政策支持力度。推进科技奖励改革,分别在国内和山东省内首次设立科技创业奖和创新团队奖,拓宽推荐渠道,取消推荐限额,改进评审方式,强化社会监督,促进公平公正公开。

强化公共服务  2015年,整合各类科技资源数据,启动青岛科技大数据平台,绘制创新地图,搭建政策超市。推进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入网仪器2763台套,为2800余家企业提供服务8600余次,服务量增长49.7%,发放年度测试服务补贴500余万元。通过科技创新综合服务平台、“科技通”手机客户端和各类微信公众号服务7.5万人次。(王春玲)

海洋科研与产业开发

科研机构与人才资源

截至2015年底,青岛市有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农业部中国水产科学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国土资源部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等31家驻青海洋科研与教育机构;建设国家、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53家。有各类海洋人才4.3万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18人、外聘院士3人,国家“千人计划”专家28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6人,“长江学者”17人,“泰山学者”20人,博士生导师364人,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者144人。有博士学位一、二级学科授予点各7、42个,博士后流动站8个,国家级重点学科5个。有海洋科学观测台站11个,其中国家级1个、部委级6个。有各类海洋科学考察船20余艘,其中1000吨级以上现役大型科学考察船7艘。建有科学数据库12个、种质资源库5个、样品标本馆(库、室)6个。中科院海洋所建成全市海洋科研领域首个10万亿次高性能计算平台。

海洋科学研究项目及成果

2015年,青岛市提升船舶和海洋深海工程装备、海洋生物产业、海洋环境监测等自主创新能力,全市海洋领域入选山东省、青岛市自主创新重大专项7项,落实财政经费支持2700万元。青岛汉缆股份有限公司承担的3000米以下深海采油装备配套用海洋动态电缆项目、中科院海洋所承担的海洋牧场实时监测和食品安全追溯体系开发与应用项目、青岛中乌特种船舶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承担的极地甲板运输船设计与关键技术研究项目入选山东省自主创新及成果转化专项。青岛杰瑞工控技术有限公司承担的海洋平台钻井作业一体化智能系统装备项目、青岛海洋生物医药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承担的I类抗肿瘤海洋新药MBRI-001及海洋糖类药物PSS抗肿瘤新适应证的开发项目、青岛海山海洋装备有限公司承担的150KHz ADCP/DVL产业化项目、青岛海西船舶柴油机有限公司承担的双燃料低速船用柴油机关键技术研究和试验系统建设项目入选青岛市自主创新重大专项。

2015年,全市有3项海洋科技成果获国家科学进步奖。有8项成果获山东省科学技术奖。其中,技术发明奖2项,科技进步奖6项。

获国家科学技术奖项目

奖励类别

奖励等级

项目名称

完成单位/首位完成人

科技进步奖

二等奖(3项)

刺参健康养殖综合技术研究及产业化应用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参与完成)等

海上稠油聚合物驱提高采收率关键技术及应用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参与完成)等

中国海大陆架划界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

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参与完成)等

获山东省科学技术奖项目

奖励类别

奖励等级

项目名称

完成单位/首位完成人

技术发明奖

(2项)

一等奖(1项)

多种水产动物多性状复合育种技术

孔杰(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等

二等奖(1项)

壳寡糖、低聚糖绿色制备与分离纯化技术及其应用

李鹏程(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等

科技进步奖

(6项)

一等奖(2项)

海洋监测浮标技术体系及在国家海洋监测网中的工程应用

山东省科学院海洋仪器仪表研究所等

材料海洋环境腐蚀数据积累、规律和共享服务

钢铁研究总院青岛海洋腐蚀研究所

二等奖(4项)

刺参生态苗种培育与健康养殖技术建立与应用

山东省海洋生物研究院等

高产DHA海洋微藻的菌株选育及清洁生产示范项目

青岛琅琊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褐藻生物产业技术创新体系

青岛明月海藻集团有限公司

黄渤海重点海域贝类养殖环境安全评价及其监控体系构建与应用

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参与完成)等

海洋产业开发

船舶和海工装备产业  2015年,海洋石油工程(青岛)有限公司实现自升式钻井船建造重大技术突破,世界首艘具备3000米级深水铺管能力、4000吨级起重能力的“海洋石油201号”深水铺管起重船交付使用。青岛武船重工有限公司建造国内首艘300米饱和潜水母船“深潜号”并投入使用。青岛双瑞海洋环境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成为拥有腐蚀控制、电解制氯、船舶压载水、海水淡化等四大产业的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高新技术企业,双瑞船舶压载水管理系统市场占有率居世界前列,电解制氯产品在核电领域国内市场占有率90%,腐蚀控制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30%。中船重工七一二所成功研制200千瓦电动螺旋桨和配套驱动控制器系统,完成690伏/500~2800千瓦和3300伏/2800~10000千瓦综合电力推进系统关键设备设计的实验验证和技术固化,在船用电力推进系统研发领域处于国际先进水平。青岛海西船舶柴油机有限公司同时持有国际着名的曼恩、瓦锡兰和三菱等3种柴油机专利技术,能生产480~980毫米缸径的国际先进水平的二冲程低速大功率柴油机,为中国极地科考船“雪龙号”提供主动力机。山东省海洋仪器仪表所在海洋环境监测设备、深海大洋探测设备等海洋监测和海洋军工技术领域研发成功一系列海洋仪器装备成果,被科技部批准为国家海洋监测设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青岛高新区被科技部认定为青岛国家海洋装备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

海洋生物医药产业  2015年,重点开展生物活性物质、海洋药物及医用敷料产业化,推广海洋药物、功能食品、化妆品等高附加值精细海洋化工和新型海洋生物制品成果。全市有海洋药物、海洋保健品以及海洋生化制品企业30余家,有9个海洋类新药取得一类新药证书,其他类别的药物有近20个。国内首创的生物工程眼角膜完成中试,实现产业化生产后,每年可为10万名眼病患者解除痛苦。

海洋新材料产业  2015年12月29日,青岛明月海藻集团“海藻活性物质国家重点实验室”在青岛西海岸新区明月海藻生物技术中心揭牌,该实验室是中国海洋生物领域首个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中科院海洋所获批筹建国家海洋腐蚀防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投资1亿元建设海洋防腐产业基地;海洋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在海洋防污防腐涂料方面的研究开发居国内领先水平,已建成总体配套的舰船涂料研制生产线;城阳国家级新材料产业基地在新型海洋防护系列独具特色,在海洋船舶结构工程材料、海上安全防护工程材料、海水养殖工程材料等方面占国内市场较大份额。

水产种苗和水产品加工出口产业  2015年,“科浙1号”文蛤、“海宝1号”裙带菜、“黄海1号”中国对虾、“海大金贝”扇贝、“科甬1号”三疣梭子蟹、“2007”龙须菜等11个新品种培育成功,通过国家水产新品种审定。中科院海洋所完成国际上首次刺参基因测序和组装,为刺参的繁殖发育、免疫调控、营养代谢、遗传解析提供重要理论支撑,青岛成为全国高档海洋苗种繁育基地及工厂化养殖示范基地。

海洋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推进国家级重大平台建设  2015年,海洋国家实验室加快建设,项目占地42.67公顷,分东、西两区,基础建设累计投资13亿元,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西区已投入使用。2015年10月30日,海洋国家实验室正式投入运行。组建由陈宜瑜、管华诗、吴立新3位院士分别领衔的理事会、学术委员会和主任委员会,先后召开理事会2次、常务理事会1次和学术委员会1次,研究审议理事会章程、机构设置方案、重点研究方向等。启动建设海洋动力、海洋生态等8个功能实验室和高性能计算、海洋科考船队等公共科研平台。启动实施“鳌山人才”计划,培养国际级海洋科技领军人才和杰出青年学者,与英、俄等国海洋研究机构建立合作关系,构建全球创新网络。

推进国家深海基地建设,项目总投资5亿元,占地26公顷,建筑面积9.5万平方米,是继俄罗斯、美国、法国和日本之后,世界第五个深海技术支撑保障基地。该基地是“蛟龙号”深潜器的母港,将服务于国家战略需求,具备水下勘查作业、装备研发及应用、水下监视与安全、水下运载器深潜作业、水下工程装置布放维护、水下救援打捞、海底观测网络建设维护以及海底空间站维护保障等具体业务能力,主要承担深海科学考察、资源勘查和环境观测、深海技术与装备研发和海试以及深海技术成果转化等任务,是中国唯一的国家级深海科学技术综合性研究机构和支撑保障平台。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是“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的业务化运行单位,组建专门的技术团队负责“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的维护升级改造以及技术培训工作,参与“蛟龙号”载人潜水器3000米、5000米级海试工作。

加快集聚海洋装备高端机构  2015年,中船重工海洋装备研究院及研发基地项目取得实质进展。5月8日,青岛市政府与中船重工集团协调推进《中船重工与青岛市政府关于共建海洋装备研发及产业化基地合作协议》,中船重工就加快落实协议、推进项目落地、促进中船重工在青单位发展等方面,提出7个具体问题并达成共识;项目涉及的黄岛区、红岛经济区均已落实选址,中船重工海洋装备研究院项目于12月7日正式奠基入驻青岛西海岸新区。

加强与高等院校共建  2015年,中国海洋大学三期共建工作围绕助推海洋优势产业发展、服务战略新兴产业、科学支撑海洋资源开发、高质量打造海洋决策咨询平台等四部分内容,重点建设“海洋特征寡糖的制备技术与功能产品的应用推广”等8个项目。天津大学青岛海洋工程研究院正式启用,入驻15个研究所,集聚科研人员110余人。首次以政策性参股方式与哈尔滨工程大学共建青岛船舶科技园,入驻5个研发团队和18家科技企业。

促进国家海洋技术转移中心建设  2015年,依据国家“2+N”技术转移体系布局,国家海洋技术转移中心主要开展科技成果转化、技术转移、产学研合作、技术市场服务和科技成果服务等工作,承担技术转移服务体系建设任务、青岛技术交易市场“一网一厅”(蓝海技术交易网、技术交易市场综合服务大厅,下同)及服务体系建设和运营工作、中国创新驿站建设以及科技成果评价试点工作,在青岛技术交易市场、“一网一厅”、“一校”(蓝色科技技术转移培训学校)、“一基金”(海洋科技成果转化基金)的基本架构体系下,培育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14家,认定技术合同服务点17家、科技成果标准化评价机构28家、市级技术转移服务机构90家,培训技术经纪人和评估师近400人。(王春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