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
农业
青岛市情网   上传:年鉴社
  

概  况

农业综合产能

2015年,青岛市各级农业部门把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作为农业农村工作的首要任务,整建制建设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全面实施粮食、蔬菜、花生和果茶等4个“100万亩(1亩=0.067公顷,下同)”示范区建设,创建大沽河高效设施农业生产功能区,推动新河水库等水利工程建设。全年全市粮食总产量321.4万吨,口粮自给率200%,是5个计划单列市中唯一实现粮食自给有余的城市。其中,小麦总产量173万吨,同比(下同)增长9.1%,最高单产达到786千克/亩,亩产首次超过750千克。加快发展优质蔬菜和现代果品,全市蔬菜、果品总产量分别达到579.1万吨和118.7万吨,“菜篮子”和“果盘子”更加丰富。发展都市型现代畜牧业,全市肉蛋奶总产量达到108.4万吨,规模化养殖水平达到85%,比2010年增长20个百分点。建设海洋“蓝色粮仓”,全市水产品总产量122.7万吨,其中远洋渔业捕捞量13.6万吨,产值12亿元,分别为2012年的45倍和10倍;远洋渔船平均功率、平均吨位、远洋产量增幅皆居全国第一位。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建成粮油高产创建万亩示范方100个,全市农机总动力854万千瓦,主要农作物生产机械化综合水平达到90%,农业科技贡献率67%,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1个百分点。完善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水网、路网、林网、电网加速提升,有效灌溉面积达到31.9万公顷,其中节水灌溉面积14万公顷。全市实现农业总产值660.1亿元,年均增长6.86%;农业增加值379.1亿元,年均增长6.96%

缩小城乡居民收入

2015年,全市各级农业部门将促进农民持续较快增收作为农业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广辟农民增收渠道,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67万元,比2010年增长58.6%。加强农村教育、养老、医疗、救助等保障能力建设,将居民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标准增至130元,将农村低保标准每人每年上调至5040元,提升农村社会保障水平。推进义务教育均等化,持续提升农村办学条件和师资水平,教育公平推进指数在副省级城市中居第二名,其中市域内义务教育校际均衡指数连续两年在副省级城市中居首位。推进农村精准扶贫工作,农村贫困标准增至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低于4600元,市财政每年安排1.3亿元,实施“第一书记”帮扶、部门帮扶、强区帮扶、社会帮扶等措施,“十二五”期间全市累计减贫10万人。

农产品质量监管

2015年,在农业部、省、市三级组织的蔬菜、水果、茶叶、畜产品质量监测中,青岛市平均合格率稳定在98%以上,居国内同类城市前列,被评为“山东省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市”。网络化监管体系基本实现全覆盖,所有涉农镇(街道)全部建立农产品质量监管中心、农产品检测室,300余个村和合作社建立村级农产品检测室,5445个村建立村级农产品质量协管员队伍,383家“三品一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农产品地理标志,下同)基地、市级扶持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和现代农业园区的2200余个产品纳入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追溯系统,初步实现农产品生产信息全程可掌控、生产过程全程可追溯。加强农药和化肥管理,高毒农药实现定点经营、实名购买,定点经营单位减至38家,全部纳入农药监管追溯平台,每年开展定性定量检测2500批次、快速检测20万批次。推进标准化生产,全市农业地方标准累计达到166项,主要农作物实现全覆盖,建成菜、果、茶标准化生产基地253个,示范带动面积19.07万公顷,全市“三品一标”农产品达到805个,其中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46个,居全国副省级城市首位。“三品一标”产品产地面积占食用农产品产地总面积的比率为73.2%。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覆盖全市标准化园区及“三品一标”基地比重为85%。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2015年,青岛市获批整建制建设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编制《青岛都市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6~2020)》,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经验在全国现场会上进行典型交流发言。累计建成各类现代农业园区800余个,吸引3万余名农民实现园区就业。稳定发展农业产业化,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436家,产值1383亿元;年出口额超过310亿元,居全国大、中城市首位。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全市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500余家,年交易额51亿元。促进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业快速发展,有2个区市、8个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获“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单位”称号,5个村镇获全国“美丽乡村”称号,3个村(居委会)获“中国最美休闲乡村”称号,2个休闲农业景点获“中国美丽田园”称号,发展省级旅游特色村67家、省级农业精品采摘园81家,全市规模以上休闲农业经营主体700余家,年接待游客270万人次,营业收入5.2亿元,7万余农户受益。推进高端产业发展,高端大白菜、北方干制辣椒种子、佳沃蓝莓种苗等均居全国首位。实施绿色引领,农业生态持续向好,全市测土配方施肥面积40万公顷、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面积21.67万公顷、绿色防控面积10万公顷、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90%。推进品牌农业发展,全市农产品商标7700余个,着名农业品牌发展到166个,其中国家级农业品牌13个、省级名牌17个、中国驰名商标10个。

深化农村改革

2015年,坚持把深化农村各项改革作为促进农业农村发展的根本动力,释放发展新动能。制定实施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贷款管理办法得到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汪洋等领导肯定性批示。全市有5173个村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确权面积37.67万公顷,发放权证107万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取得新进展,全市有837个村庄实施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量化集体资产总额36.4亿元,农民累计分红8亿元。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快速发展,推进农业规模化经营,全市有家庭农场5742家,其中市级示范家庭农场113家,经营土地面积4.33万公顷;农民专业合作社7972家,涉及农户81.55万户,其中国家级合作社23家、省级合作社79家,全市“四化”(法人治理正规化、权利义务明朗化、服务功能多样化、财务核算独立化)合作社669家。土地流转11.33万公顷、占承包耕地面积30%以上。社会化服务实现主要农作物全覆盖,小麦、玉米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作业,测土配方施肥和小麦的病虫害统防统治实现全覆盖。率先推进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颁发土地经营权证560份、经营土地面积5200公顷。在全国首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农民房屋所有权等“四权”担保融资,发放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2.84亿元。建立7个区(市)级、64个镇级农村产权交易平台,交易额累计2.54亿元。探索建立以信用融资为基础、担保融资为主体、租赁融资为补充,逐步形成多元化、多渠道、多形式的现代农业投融资新模式,截至2015年底,全市涉农贷款余额2473.23亿元,比“十一五”末增加1287.4亿元、年均增长16.2%、高于全市各项贷款增速3.5个百分点。政策性农业保险险种扩至11个,惠及农户452.34万户次。

新农村建设

2015年,推进“生态文明乡村建设三年行动计划”,获省委省政府肯定,全省生态乡村建设现场会在青召开。推进农村新型社区建设,全市新型农村社区累计开工382个,建成回迁198个,有30余万名农民搬进新居;新建和改扩建农村社区服务中心1055个,农村社区化服务覆盖率90%以上。推进小城市培育试点和省级示范镇建设,13个小城市培育试点镇和省示范镇平均生产总值99亿元、同比增长27%,农民人均纯收入2.14万元、增长16%。全面完成大沽河综合整治工程,形成230千米“洪畅、堤固、水清、岸绿、景美”的绿色生态长廊。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成果显着,市财政连续三年每年安排1亿元资金,通过推广农村垃圾和污水处理新模式,全市村庄全部实现城乡环卫一体化处理。累计完成农村改厕96.8万座,普及率62%左右。推动危旧房屋改造,累计投入资金3.8亿元改造农村危房3.7万户,惠及12万人。实施农村规模化供水工程,全市农村规模化集中供水人口覆盖率95%。开展植树造林,累计建成万亩林场34个,全市林木绿化率40%,青岛市获“国家森林城市”称号,农村环境更加宜居。(市农委)

种植业

概  况

2015年,青岛市农业系统落实中央和省、市“三农”(农村、农业和农民)工作决策部署,按照“稳粮增收、提质增效、创新驱动”总要求,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优势,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全市种植业实现增加值206亿元,同比(下同)增长10.8%;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7万元,增长8.4%;取得明显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主要农作物生产

2015年,始终把保障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供给作为首要任务,提升农产品产能,根据农时季节,及时研究制定指导性意见,加强监督检查和指导服务,确保生产管理措施落实到位。通过创建高产示范方、片,以粮食生产功能区为重点,加快良田、良种、良法、良机、良制结合,全面提高全市粮食生产综合能力。粮食总产量321.4万吨,实现全年粮食生产“十三连丰”。其中,夏粮153.52万吨,比上年增加1.43万吨,增长0.94%;秋粮167.88万吨,比上年减少3.05万吨,下降1.78%。全年蔬菜总产量880.8万吨,增长0.9%;果品总产量108.6万吨,增长2.8%。全年规范建设100个粮油高产创建万亩示范片,其中小麦48个、玉米44个、花生5个、马铃薯3个。通过高产创建,48个小麦万亩示范片平均单产579.2千克,比上年增长7%;有26个万亩示范片平均亩产达到600千克以上的超高产水平;44个玉米万亩示范片克服旱情影响,平均单产均在600千克以上,高出全市平均水平20%以上,确保秋粮稳产丰收;花生、马铃薯万亩示范片增产幅度均超过20%,拉动农户明显增效。

现代农业建设

2015年,以大沽河现代农业产业带和两个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为重点,通过建设高水平农业园区发展现代农业,坚持新建和改扩建并重,培育高水平、高标准园区。开工建设100个农业园区,完成投资30.35亿元。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实施”要求,加强对财政扶持农业园区建设及监督检查,培育藏马山现代农业园区等5个重点园区、城阳上马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等10个示范园区。将先进技术和生产经营方式有机结合,发挥园区辐射带动和示范引领作用。全市培育出黄岛佳沃蓝莓示范园、城阳四季采摘园、即墨即发农业园、莱西山后韭菜园等一批高水平的现代农业园区。安排中央财政资金600万元,通过申报、评审、公示等方式,择优评选13个项目单位,参与农业部园艺作物标准园项目创建工作,完成12个标准园项目建设任务,新增标准化设施农业面积186.67公顷,标准化露地面积534公顷。

改革试点工作

2015年,按照财政部、农业部和省农业厅的整体部署,在全市实施农业三项补贴(农作物良种补贴、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和农资综合补贴,下同)改革。将80%的农资综合补贴存量资金、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和农作物良种补贴资金,统筹用于支持耕地地力保护。将20%的农资综合补贴存量资金、种粮大户补贴试点资金和农业三项补贴增量资金,统筹用于支持粮食适度规模经营。全年拨付耕地地力保护补贴5.05亿元,涉及农民70万户;拨付花生良种补贴1100万元;按照“户申报、乡初审、县复核、市备案”的程序,审核认定种粮大户和种植粮食家庭农场563个,发放补贴资金421万元。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2015年,推进高效特色农业发展,组织第五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推荐申报、第三批省级“一村一品”示范村镇评选认定。有9个村镇被确定为省“一村一品”示范村镇、4个村镇被确定为国家级“一村一品”示范村镇。新认定区域公用品牌10个、优质农产品品牌30个。累计认证“三品一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805个,其中地理标志农产品44个,数量居全国副省级城市首位。全市农业节会发展到60余个,年接待参会人员500余万人次。加快推广农业物联网建设,将山后韭菜、佳沃蓝莓等20余家农业园区及6个万亩粮油高产创建示范片等,全部纳入农业物联网服务,实现智能化决策、精准化生产和可视化管理。全市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500余家,年交易额51亿元。测土配方施肥面积40万公顷,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面积23.34万公顷,绿色防控面积10万公顷,全市农药、化肥(折纯)分别减少投入0.015万吨、3.9万吨,实现“零增长”;年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量531万吨,综合利用率90%,高于全国平均水平8个百分点。建设完成农作物种子生产基地1.51万公顷,研发各类农作物新品种590余个,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100%。(市农委)

渔  业

概  况

2015年,青岛市海洋与渔业局落实市政府关于加快建设蓝色粮仓实施意见,创建全国一流的现代渔业六大基地(水产良种繁育基地、水产健康养殖基地、渔业资源养护基地、远洋渔业生产基地、水产加工出口基地、水产冷链物流基地),为市民提供绿色、安全、放心的水产品,对虾、梭子蟹等本地渔获物明显增多,秋刀鱼、南极磷虾等远洋产品进入市场。全市完成水产品产量(含远洋渔业)122.7万吨,实现产值152亿元,同比(下同)分别增长5.6%和10.5%;完成渔业总产值490亿元,增长5.8%;渔民人均收入2.2万元,增长6.9%

远洋渔业

2015年,青岛市加快发展远洋渔业作为主动融入“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举措,市海洋与渔业局落实市政府《关于加快远洋渔业发展的意见》,在国家出台宏观调控政策的情况下,多层次、多渠道推进远洋渔船及项目审批。截至2015年底,全市有注册远洋渔业公司27家,已批远洋渔船133艘,其中作业渔船91艘、在建渔船26艘、待建渔船16艘。全年远洋作业产量实现13.6万吨、产值12.8亿元,产量比上年翻一番,产值大幅度提高,分别是“十二五”初的45倍和10倍多。全市远洋渔船平均功率1222千瓦,平均吨位801吨,平均功率、平均吨位、远洋产量增幅均居全国城市首位,总产量位居全国城市第四位、计划单列市首位。推进远洋渔业开发合作,有8家企业与9个国家、地区建立合作项目。其中,青岛鲁海丰集团有限公司获建20平方千米的马来西亚北方渔业国际港和产业园项目,青岛荣昌远洋渔业有限公司的全国首个刚果(布)捕捞项目获农业部批准,青岛市远洋捕捞有限公司的亚洲最大拖网加工船赴南极完成捕捞磷虾首航作业,新获批9814吨位世界最大拖网加工船,南极磷虾产业实现从捕捞到加工全产业链拓展。高标准规划建设投资总额100亿元的中国北方(青岛)国际水产品交易中心和冷链物流基地,一期工程开工建设。

渔业资源修复

2015年,加强海洋牧场建设,完成投资8070万元,投放人工鱼礁13.8万空方;累计完成投资3.5亿元、投放礁体144多万空方。建成王哥庄海域、五丁礁海域等7处增殖休闲型海洋牧场和全市首个公益性海洋牧场——崂山湾公益性海洋牧场,其中两处入选首批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全市安排各级资金3800余万元,放流水产苗种16.4亿单位,再创历史新高。市海洋与渔业局联合35家单位开展海洋生物资源增殖放流公益活动,引导市民科学放流,扩大公益活动的社会影响力和参与度,提升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水产健康养殖

2015年,全市调整养殖结构,优化区域布局,重点推进集中连片、设施配套、集约高效的标准化健康养殖园区建设。完成池塘标准化改造面积280公顷,全市70%池塘完成标准化改造,总面积达到4666.67公顷。引进国内首套多层立体循环水养殖系统。新增工厂化养殖面积3.3万平方米、深水网箱60个、藻类养殖面积40公顷;全市累计建成工厂化养殖车间面积110万平方米、发展深水抗风浪网箱470个、大型藻类养殖面积213.33公顷。新申报国家级种业示范基地2家,新通过验收水产原良种场4家。

水产加工

2015年,推动城阳、黄岛水产品加工基地和明月、聚大洋海藻加工基地等项目建设。第二十届中国国际渔业博览会在青举办。稳定发展来进料加工,加强渔业品牌宣传推介,组织渔业企业参加中国国际渔业博览会、台湾(高雄)国际渔业展、东北亚渔业经贸合作峰会等会展活动,提升全市渔业影响力。全年完成水产业出口创汇额15.1亿美元。

水产种苗业

2015年,实施“蓝色种业发展计划”,推进水产良种研究、开发与推广利用,“壬海一号”南美白对虾通过国家新品种审定,组织实施良种良法“双十行动”,示范推广“黄海一号”中国对虾、“黄选一号”三疣梭子蟹等十大优良品种养殖面积333公顷,推行池塘微孔增氧养参、池塘生态养虾等十大先进养殖技术面积3333公顷。开展渔业科技服务“双百工程”(100名科技指导员、100个科技示范户组成科技指导队伍),落实科技示范面积1.33万公顷。

休闲渔业

2015年,加快发展休闲海钓基地和休闲渔业示范园区建设,全市发展国家级休闲渔业示范基地8处、省级休闲渔业示范点19处,省级休闲海钓基地3处,面积近1.33万公顷,年可接待游客200万人次,举办市级以上渔业垂钓比赛10余次。

“平安渔业”建设

2015年,全市开展涉渔“三无”(无船名号、无船籍港、无船舶证书)渔船清理、渔船违规载客等专项整治行动和隐患排查治理,组织实施标准化笼壶作业渔船更新换代工程,将“互联网+”广泛应用于渔业安全生产管理,为8300余艘渔船装设电子标识,整合“北斗”、AIS防碰撞系统、短信平台等信息化手段,加强渔船监管,实施远洋渔船船位监测,全年未发生渔业安全生产事故。开展2014年度渔业油价补助,落实补贴资金2.2亿元。推进政策性渔业互保,各级财政补贴投入2469万元,渔民保费补贴比例达到60%,居全国领先水平;全市入保渔民1.43万人,渔民入保率95%,人均保额38.5万元,保额总数60亿元。保障市民“舌尖上的安全”,开展水产品安全治理行动,提高监管能力和保障水平,加强产地环境、渔用投入品、生产标准化等3个重点环节监管,全年抽检水产品929批次,合格率98.6%。新通过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22个、无公害农产品基地13个。加强伏季休渔管理,打击“绝户网”行为,制止在禁渔期、禁渔区捕捞行为,实施海陆联动,加强对海上、港口检查,查获违规渔船319艘,清理收缴禁用渔具3300余套;查处渔业违法案件336起,行政罚款155万余元。(于 晓)

畜牧业

概  况

2015年,青岛市畜产品总产量108.39万吨,同比(下同)增长-6.72%。其中,肉、蛋、奶产量分别为54.69万吨、18.28万吨、35.42万吨,分别增长-8.16%、-4.32%、-5.66%。实现畜牧业总产值162.5亿元(按现价计算),增长-1.9%;占农业总产值的24.6%,比上年下降1.7个百分点。全年无重大动物疫病和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发生。

畜牧业生产

         2015年青岛市主要畜禽存栏、出栏情况一览表

        (计量单位:万头、万只、万吨)

项 目

数量

上年数量

同比增长(%)

畜牧业产值(亿元)

162.50

165.71

-1.90%

占农林牧渔总产值比重%

24.60

26.30

-1.7%

一、肉蛋奶总量

108.39

116.20

-6.72%

二、肉类总产量

54.69

59.55

-8.16%

    其中:猪肉

22.21

27.36

-18.84%

          牛肉

0.81

1.00

-19.38%

          羊肉

0.23

0.21

9.43%

          禽肉

30.84

30.36

1.60%

          兔肉

0.60

0.62

-3.06%

三、禽蛋产量

18.28

19.11

-4.34%

四、奶类产量

35.41

37.54

-5.67%

      其中:牛奶产量

31.86

33.63

-5.26%

五、生猪存栏

187.33

212.04

-11.65%

其中:能繁母猪存栏

20.21

23.21

-12.92%

六、牛存栏

19.26

22.66

-15.01%

    其中:奶牛

10.71

11.32

-5.40%

          黄牛

8.56

9.60

-10.83%

七、羊存栏

20.34

20.32

0.10%

八、家禽存栏

5268.46

5287.90

-0.37%

    其中:蛋鸡

1333.21

1514.67

-11.98%

          肉鸡

3686.84

3492.37

5.57%

243.65

275.96

-11.71%

4.76

4.90

-2.86%

九、生猪出栏

304.18

374.77

-18.84%

十、牛出栏

5.91

7.34

-19.48%

十一、羊出栏

19.77

19.13

3.34%

十二、家禽出栏

19303.92

18998.62

1.61%

    其中:肉鸡

18380.29

17962.32

2.33%

          肉鸭

910.83

1030.50

-11.61%

12.80

5.80

120.69%

十三、兔存栏

112.88

123.72

-8.77%

十四、兔出栏

400.41

413.04

-3.06%

 

都市型高端特色现代畜牧业发展   2015年,市畜牧兽医局围绕“三保一促”(保供给、保安全、保生态,促发展)目标,推进畜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畜牧业规模化和产业化、动物疫病防控体系、畜产品质量安全长效监管机制、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监管体系、信息化等多项工作走在全国前列。(1)推进“两区一场”建设。2015年,新改建现代畜牧业示范园5处,退户养殖小区16处;建设标准化养殖场251处,其中创建国家级、省级标准化示范场15处。(2)总结推广农牧结合生态循环养殖模式和粪污处理场小循环、片中循环、区域大循环模式。建设农牧结合生态循环养殖场30余处;青贮玉米秸秆162万吨,占全市秸秆产出总量的1/4。(3)发展特色品牌畜牧业。形成“九联”“正大”“康大”等一批全国知名品牌和里岔黑猪、禧福黑猪、青岛年猪、何氏牛、波尔旺牛羊肉和榕昕观光牧场等一批本土特色品牌。推动高端肉牛产业发展,全市新发展架子牛育肥场8处,良种繁育、高端肉牛养殖、加工销售等于一体的高端肉牛产业化体系建设初见成效。

“互联网+”现代畜牧业  2015年,按照“顶层设计、统一开发、分级负责、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原则,开发具备“即时上传、实时监管、风险评估、警告提醒、溯源查证”五大功能的青岛市畜牧业安全监管信息平台,实行创新建管运营模式,采取购买公共服务、PPP运转等方式,推进畜牧业监管体系建设。制订《青岛市畜牧业“互联网+”行动实施方案》,坚持市场主导和政府引导“双驱动”,围绕公共服务、电子商务、行业监管、政务服务、精准管理和辅助决策等6个方面加快实施畜牧业“互联网+”。发展畜牧业电子商务、网上连锁经营、直销配送等业务。全年全市畜牧业生产经营企业开办微店(网商)17家,实现实体店、网络、物流等的有机结合。

畜牧科技  (1)加强产学研合作。2015年,青岛市畜牧兽医研究所被列为全国首批国家级专家服务基地。推进崂山奶山羊、里岔黑猪、琅琊鸡等地方优良品种的保护开发利用。(2)加强科技服务。组织开展“畜牧科技下乡”“畜牧科技培训大课堂”等标志性服务活动,利用畜牧信息网、“12316”服务平台、手机信息发送系统等现代信息媒介渠道,为养殖户提供信息服务、技术服务,推广良种良法,宣传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及法律知识,普及疫病防控和畜产品安全知识。全市全年举办养殖技术互动等各类培训班15期,培训畜牧业从业人员3400余人次。(3)加强重点科技项目推广。在全市发布荷斯坦奶牛、鲁西黄牛等21个主导品种,推介畜禽粪污无害化处理技术示范与推广、粮—经—饲高效生态种养模式等18项主推技术,引导广大畜禽养殖场(户)科学选择优良养殖品种,掌握、运用先进养殖技术,实现畜牧业增产、养殖场(户)增收。在全市所有规模化奶牛养殖场(区)推广应用提质增效关键技术集成模式,全市奶牛单产水平达到国内先进水平。(4)加强科技研发。市畜牧兽医研究所完成的《山东省地方羊品种资源挖掘、保护与利用》和《禽肿瘤性疾病发病机制及防控技术》两项科研成果分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二等奖,《安全、高效畜禽饲料生产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和《蛋鸡禽流感常规免疫技术研究与应用》两项科研成果分获青岛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三等奖,在SCI期刊发表论文4篇,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1项。

畜牧良种工程  2015年,加快奶牛、生猪养殖业良种化进程,组织开展奶牛DHI测定,市级以上财政补助资金970万元,累计推广良种冻精和性控冻精13万剂,采用人工授精技术改良低产奶牛约8万头,为10万头能繁母猪提供享受财政补贴的常温精液40万份。市级财政安排专项资金对里岔黑猪、琅琊鸡、崂山奶山羊等地方特色品种进行保护开发利用,推动地方特色优良品种产业化发展。全年全市蛋鸡、肉鸡、奶牛基本实现良种化,生猪、肉牛、肉羊良种覆盖率分别达到95%、65%和60%以上。

重大动物疫病防控

免疫与疫病监测  2015年,市畜牧兽医局组织全市开展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猪瘟等4种重大动物疫病春夏秋三次集中强制免疫,免疫牲畜1330余万头(次)、家禽5100万只(次);免疫后适时进行免疫效果监测,合格率88%,超过国家标准18个百分点。发放消毒剂100吨,消毒饲养场、屠宰场及周边面积1000万平方米。开展口蹄疫、高致病性禽流感等11种动物疫病的监测和流行病学调查,检测样品24.14万份。开展全市动物健康状况调查。

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建设  2015年,市畜牧兽医局会同市财政局制发《关于做好我市无规定动物疫病区相关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的通知》,安排专项资金,加强动物隔离场、海(空)港动物卫生监督检查站建设,完善基层动物卫生与产品质量监督站建设,补充更新市本级、各区(市)和基层动物卫生与产品质量监督站三级兽医实验室仪器设备及动物卫生执法设备资金3242万元。其中,市财政局投入1745万元,各区(市)财政配套资金1497万元,新增仪器设备4530台(套)。对全市无疫区创建情况进行模拟评估3次,查找并整改问题430余条,整理档案9292卷。2015年,农业部专家组进行现场评审。

防控责任体系建设  2015年,市政府出台《青岛市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责任制规定》(青政办发〔2015〕13号),进一步明确和强化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工作责任,形成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的整体合力。

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体系建设  2015年,构建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监管长效机制,通过落实各级政府属地管理责任和部门联防联控责任,采取PPP建管模式,新建病死畜禽无害化集中处理厂4家,在全国率先实现畜牧业生产大县病死动物无害化集中处理全覆盖。全市病死畜禽日处理能力达到100吨,全年处理病死畜禽425万头(只),占应处理数量的75%以上,保障动物卫生安全、畜产品质量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12月10日,全国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工作座谈会在黄岛区召开,推介青岛市做法。

防疫安全协管员队伍建设  2015年,市畜牧兽医局会同市财政局制订《关于加强基层动物防疫安全协管员队伍建设的意见》(青牧发〔2015〕3号),改革村级动物防疫员队伍设置,建立专业化、职业化、年轻化的基层动物防疫安全协管员队伍,落实网格化监管责任。2015年,胶州、黄岛、城阳、崂山等四区市和红岛经济区完成基层防疫安全协管员队伍改革。

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

参与创建国家食品安全城市  2015年,制订《创建国家食品安全城市畜牧业工作方案》,明确目标任务和工作措施。召开全市畜牧系统创建国家食品安全城市动员大会,逐级签订责任状(或承诺书)。畜牧业创建国家食品安全城市工作经验做法,被省市两级食安办推广交流。

屠宰行业管理  2015年,制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屠宰监管工作的意见》,建立企业生产档案管理制度,市畜牧兽医局指导、督促屠宰企业建立完善11项内部管理制度,健全完善9项台账记录。4月,启用新版《肉品品质检验合格证》,实施屠宰企业《肉品品质检验合格报告单》制度,把检验检疫同步制度落到实处。强化屠宰企业信息化监管手段,在青岛万福集团、青岛鑫盛联食品有限公司等15家屠宰企业建立视频监控系统,对屠宰企业关键环节实现即时监控。市畜牧兽医局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处屠宰管理岗被评为2015年度青岛市“人民满意公务员示范岗”。

非法添加瘦肉精等违禁物质监管  2015年,全市开展以打击非法添加瘦肉精为重点的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严密防范区域性、系统性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各区市加强对养殖场(户)排查巡查工作,严格监控养殖场(户)用药用料情况,严厉查处添加使用“瘦肉精”、金刚烷胺、利巴韦林等违禁物质的违法犯罪行为。

打击私屠滥宰违法行为  2015年,组织开展生猪屠宰监管专项整治“百日行动”、病死畜禽处理监管专项整治行动和2015年生猪屠宰专项整治行动,全市发放各类宣传资料4.5万份,查处违法违规行为199起,立案41起,取缔黑作坊、黑窝点30个,没收无检疫证明的猪肉1.97吨进行无害化处理,累计罚款29.81万元,移送市食品药品监管局、公安部门案件4起。

生鲜乳质量安全排查整治  2015年,开展为期一年的生鲜乳质量安全专项整治,对奶牛养殖场严格落实疫病防控、兽药使用、病原微生物和污染物控制等方面的管理措施,落实奶站凭“奶牛布病结核病监测合格证”收奶制度,从源头上提升生鲜乳质量安全水平。10月,组织开展全市奶站交互检查活动,调查发现生鲜乳收购运输环节存在的风险隐患,及时出台监管对策。2015年,农业部、省畜牧兽医局和市本级抽检生鲜乳样品326个,未发现违法添加三聚氰胺行为。

无公害畜产品认证  2015年,市畜牧兽医局独立承担无公害产品认证职能,优化全市无公害畜产品认证机制。市畜牧兽医局举办“全市无公害畜产品认证内检员资质培训班”,全市有315名内检员取得《无公害内检员证书》,实现持证上岗。全年新认证无公害畜产品150余个,认证数量超过前5年总和。

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  2015年,市本级开展监督监测4562批次,各区(市)开展“瘦肉精”、三聚氰胺等快速筛查检测86500余批次。市畜牧兽医局会同市饲料兽药检测站创新监督抽查方式,在全市畜禽养殖、屠宰环节实施“飞行抽检”1200批次,对抽样过程拍照留证和附带抽样人员“抽样质量承诺书”,保证监督监测的有效性、针对性和代表性。

畜禽贩运经纪人监管  2015年5月,全市畜禽收购贩运经纪人监管现场会在莱西市召开,组织各区市现场观摩学习莱西市武备动监站对畜禽收购贩运经纪人的先进管理经验,推广莱西市的典型做法,推动全市畜禽收购贩运经纪人监管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

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制度和运行机制  2015年,发挥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作用,建立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制度和运行机制。开展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联席会议,对动物及动物产品兽药残留风险、生猪私屠滥宰、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等存在的畜产品质量安全隐患和风险点做全面分析评估,提出建议和对策。

兽药饲料监管

截至2015年底,全市有兽药GMP企业34家,其中化学药品企业31家、兽用生物制品企业3家;2015年生产兽药产品1166种、兽药总产值11.25亿元。有兽药GSP企业473个,2015年总销售额2.35亿元。有饲料生产企业128家,产品涉及20余个系列200余个品种;除单一饲料外,2015年总产量230余万吨、总产值65.8亿元。

2015年,市畜牧兽医局组织抽检兽药产品634批次,合格率96.4%;抽检饲料和饲料添加剂423批次,合格率98.1%。承办兽药饲料行政审核审批事项101件,规范兽药饲料生产经营行为。组织开展严厉打击制售假劣兽药饲料违法行为整治行动,全年全市查处兽药饲料案件83起,比上年下降43%。落实“检打”联动工作机制,对抽检发现不合格的33种兽药和8种饲料产品依法从严查处。实施有奖举报制度,全年受理举报线索24条,立案查处13件,移送公安机关查处3件。落实假劣产品集中销毁制度。6月30日,市畜牧兽医局会同市公安局、媒体等部门,集中销毁清缴查获的假劣兽用生物制品、兽用化药制剂、不合格饲料等900余个品种,通报5起典型案件。建立兽药饲料生产企业信息档案公示制度,对全市34家兽药生产企业和128家饲料生产企业全部建立信息档案,向社会公示监督检查、检测结果、行政处罚、教育培训等情况。

创新工作机制

2015年,市畜牧兽医局科学规划畜禽养殖布局,依法指导各区(市)完成“三区”(畜禽禁止养殖区、限制养殖区和适宜养殖区)划分工作。建立网格化监管机制,将全市养殖场户、收奶站、兽药饲料生产经营企业、生猪屠宰场、畜禽贩运经纪人等全部纳入网格监管。运用大数据、云计算技术,初步建成具备“即时上传、实时监控、风险评估、警告提醒、溯源查证”功能的畜牧业安全监管信息平台,提高监管工作效率。加强防疫安全协管员队伍建设,建立职业化、专业化、年轻化的基层防疫安全协管员队伍。落实行业安全生产监管责任,按照“三个必须”(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要求,坚持问题导向,排查屠宰、养殖及饲料兽药生产经营企业1300余家,发出安全生产隐患整改通知150余份。(林海海)

林  业

概  况

2015年,青岛市新增造林面积10071.7公顷,完成森林抚育面积20010公顷;全市有228万人参加义务植树,尽责率94%;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编制完成《青岛市“十三五”生态(林业)建设规划》。获“国家森林城市”称号,“万亩林场”建设、森林防火和有害生物防治的经验做法分别在全国林业工作会议上作发言交流。

创建“国家森林城市”

近三年来,全市贯彻落实生态间隔城市建设布局理念,围绕建设“国家森林城市”,开展植树造林,营建山清水秀、蓝绿交融的生态环境,彰显青岛市山、海、林、城的滨海城市特色。11月6日,国家林业局发文批准青岛市为“国家森林城市”;11月24日,国家林业局召开2015年中国城市森林建设座谈会,向全社会公布2015年“国家森林城市”名单。

森林防火

2015年,未发生较大以上森林火灾,无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全面构建森林防火责任机制、预防落实、指挥督导和应急处置四个体系,修订印发《青岛市森林火灾应急预案》。全市调动防火力量8000余人,其中包括1100名森林消防专业队员和5000名森林管护人员,排查整治火患100余处。森林防火高危期,市林业局及时发布森林火险预警,发布禁火通告15万份,劝阻进山人员120万人次,收缴火种1.2万余件,悬挂防火横幅4100余条,设置警示牌2100余个,组织“三进”(进林区、进学校、进农户)防火宣传500余次。4月28日,青岛市在全国森林防火工作会议上作典型发言。市政府办公厅先后两次印发《政务专报》介绍全市森林防火工作情况。完成黄岛区大小珠山区域森林防火以水灭火工程建设,按照每333.33公顷山林建水源地1处、建护林房1处、配高压水泵3台的标准,在重点火险区域内建设水源地50处,配套护林房50处和高压水泵150台;建立由12人组成的以水灭火森林消防分队,提升森林火灾预防和扑救能力。

森林病虫害防治

2015年,有效遏制美国白蛾蔓延速度和扩散范围,提高叶片保存率和树木生长量,确保生态安全。全年飞机起降作业1080架次,飞防面积17.51万公顷,飞防无公害防治率100%。在飞防区以外开展人工、物理、化学和生物防治,安设诱捕器370套,地面喷药防治面积8666.67公顷,释放周氏啮小蜂、赤眼蜂等有害生物天敌10亿头,全市叶片保存率90%以上,平均有虫株率控制在2%以下,其中美国白蛾发生面积比上年减少2266.67公顷。全市初步建立以5个国家级测报点为骨干的林业有害生物测报网络,对主要林业有害生物发生情况及时监测、准确预报。针对松材线虫病疫情,利用无人机对全市3.33万公顷重点林区进行全年监测,建立起集监测、预警与优化管理为一体的松材线虫病监测系统。

资源清查

2015年,建立森林资源基础地理信息库和森林资源数据库,实施森林资源动态监测。普查面积112.82万公顷,区划“小班”20万个,其中实测“小班”标准地16.7万个,筹集资金1345.2万元。参与普查工作的技术人员297人,投入工作量近9万个人工日。资源调查制定并执行森林资源连续调查质量管理制度,建立健全调查各环节管理机制,实行调查队伍组建审核、技术培训评估制度,严格执行调查单位自检、市级检查、省级检查的“三级检查”制度,以及成果县级初审、市级复审、质检单位复核,省级终审“四审制”,加强调查工作质量管理,确保调查数据客观翔实、调查结果准确可靠。推广遥感、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和计算机网络等技术的集成应用,增强测量精度、数据采集以及资源信息空间分析能力。

依法治林

2015年,市林业局组织开展打击破坏野生动物资源违法犯罪专项行动、违规用火集中整治行动等专项行动,办理行政、治安、刑事案件97起;出动执法人员9400余人次,没收违法猎捕、销售野生动物130余只,收缴销毁网具720余副,放飞各种鸟类1100余只,检查农家宴等经营场所400余处。有效遏制毁林违法犯罪行为,保护森林及野生动植物资源安全。

林木种质资源保护利用

2015年,市林业局组织完成林木种质资源调查,首次摸清全市范围树木种类为764种。编纂《青岛树木志》和《青岛市常见树木图谱》,筹划编制《青岛市林木种质资源保护利用规划(2016~2025)》,将崂山、近海岛屿等区域内珍稀濒危树种纳入省林木种质资源保护利用规划,启动原地保存林建设。

林业产业

截至2015年底,全市建成经济林总面积10万公顷,市级以上森林公园发展到22处,经营总面积2.62万公顷,年旅游人数超过380万人(次);有年产值500万元以上的木材加工企业83家、林木种苗花卉生产经营企业1578家,国有苗圃11处,总面积8666.67公顷;有一批规模大、效益好、带动能力强的林业企业,青岛一木集团等6家企业获评2015年度山东省林业龙头企业。

生态文化建设

2015年,出台《青岛市生态文化村和青岛市生态文明示范教育基地评选办法》,开展首次市级评选活动,评选出先进单位16个。对1270个村庄实施绿化提升建设,建设“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的村庄绿化体系;在胶州市试点开展“送你一颗幸福树”活动,为100余个村庄赠送果树苗木14.3万株。鼓励社会各界参与森林休闲公园建设,莱西市为“2015年世界休闲体育大会”配套建设休闲体育公园面积52.53公顷,栽植苗木31.8万株;在即墨市新建森林休闲健身公园23处。建成古树名木保护管理信息系统,对全市1953株古树名木实施动态监测管理,结合历史遗迹背景形成美德课堂,进行文化传播。

服务群众

2015年,市林业局优化流程,简政放权,提高审核效率,推进休闲体育大会等重点项目占用征收林地手续办理工作;赋予黄岛区部分市级行政审批权,胶州、黄岛等区市下放林木采伐审批权至乡镇。推进网上审批工作,全年核发运输证18032份、采伐证1862份,采伐林木74798.41立方米;占用征收林地项目审核24起,使用林地196.6公顷。结对帮扶即墨市移风店镇大坝村、平度市仁兆镇斜庄,制订发展规划,协调解决村庄在产业信息、资金、技术等方面的实际困难,落实帮扶资金300万元。(姜胜勇)

水  利

概  况

2015年,青岛市水利局完成水源工程建设、农村规模化供水、河道治理、水库水闸除险加固、农田水利建设、水土保持、水毁工程修复、库区移民后期扶持工作等,推进水利改革等工作,促进全市水利事业发展。在水利部对中央投资计划执行定期考核中,青岛市获全国第二名;市水利局继续保持全国“文明单位”称号。

雨情、水情

雨情  2015年,全市降水433.8毫米,比历年同期下降36.7%,比上年同期下降26.4%。其中,汛期(6~9月,下同)平均降水260.6毫米,比历年同期下降47.7%,比上年同期下降33.7%。全市平均降水量超过15毫米的降水过程有7次。全市降水主要有3个特点:(1)降水场次多,局地为主,总量偏少。全年降水日数147天,其中有效降水日数仅32天;(2)主汛期降水少,汛期无汛。7月、8月降水量分别为64.1毫米、96.9毫米,降水偏少。(3)11月降水量69.9毫米,降水偏多。

水情  2015年,汛期由于大的降雨过程较少,全市大中型水库进水极少。10月1日,全市23座大中型水库蓄水量6242万立方米,比汛初减少6679万立方米,比历年同期减少2.70亿立方米,比上年同期减少1.91亿立方米。由于降雨偏少,全市仅部分河道发生较小的洪水过程。李村河发生洪水2次,李村水文站最大洪峰流量14.6立方米/秒;张村河发生洪水2次,东韩水文站最大洪峰流量4.9立方米/秒;白沙河发生洪水1次,乌衣巷水文站最大洪峰流量33.2立方米/秒;墨水河发生洪水1次,城阳水文站最大洪峰流量3.05立方米/秒。其他河道全年无径流。

防汛工作

2015年,组织落实全市重点防洪工程行政和技术责任人69人;落实552座小水库每库1~2人专职安全管理员队伍;重新确认44个市防汛指挥部成员单位的职责。组织开展防汛检查和隐患整改。4月,组织开展全市水利工程安全专项检查和汛前检查,下达《防汛整改通知书》,6月底前完成隐患整改。重新修编《青岛市防汛抗旱应急预案》和《青岛市防台风应急预案》。编制《防汛工作手册》和《防汛应急处置手册》。修订23座大中型水库汛期控制运用指标。加强防汛应急机制建设,按规定落实防汛物资和抢险队伍,加强以防汛为重点的信息化建设工作,市水利局与青岛警备区、武警青岛市支队确定22个部队行动集结地点,做好抢险准备。6月16~18日,在胶州市东湖组织全市防汛技能培训,组织冲锋舟、橡皮艇和大型排水设备实际操作演练,提高应对灾害处置水平。加强中小河流治理,全国中小河流治理项目五沽河、流浩河等河道(段)治理工程、大沽河支流和渠系入河口段治理工程,以及黄岛区和胶州市中小河流治理重点县项目8条河道(段)治理工程提前完成年度建设任务。完成14座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9座中型病险水闸除险加固、38项水毁修复工程,增强防洪能力,增加蓄水量。完成5个区市的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项目建设。

抗旱工作

2015年,发生全市范围的干旱两次,分别在6月上中旬、7月中下旬;2月中下旬、4月下旬~5月上旬、9月上中旬等多次发生程度不同的局部干旱。全市农作物累计受旱38.08万公顷次,因旱灾造成25.3万人次和2.40万头大牲畜出现临时性饮水困难。市防汛指挥部多次制发《关于做好抗旱工作的紧急通知》,部署抗旱工作。6月中下旬,组成7个督导组,分类指导各区市应急抗旱工作。加快抗旱应急水源工程建设,市水利局协调市财政部门下拨特大抗旱补助费5739.8万元,全年新打灌溉深井1600眼,组织对现有小型蓄水工程实施清淤增容、抽取死库容、库中挖塘挖井等办法增加蓄水量。加快农村规模化供水进度,组织编制青岛市雨洪资源利用工程建设规划,推进雨洪资源利用工程建设。全年全市累计投入抗旱资金5.22亿元、抗旱劳力55.41万人、机电井5万眼、泵站564处、抗旱设备37.5万台套、抗旱用电1716.6万千瓦时、抗旱用油4.62万吨,完成抗旱浇灌41.33万公顷;投入机动运水车辆4.4万辆,解决25.3万人、2.4万头大牲畜饮水困难。

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

2015年,市水利局组织完成2013~2015年度山洪灾害调查评价、山洪灾害市级监测预警平台建设、2014年度莱西市与崂山区和2015年度即墨市山洪灾害补充完善项目建设、青岛市城区洪水风险图编制工作。推进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工作,召开改革动员会,审核完成各区提报的2015年度项目及资金计划,摸底调查全市改革范围的工程。6月20日前完成确权颁证工作。完成2015年大中小型水利工程基本维修养护经费测算工作,奖补7857万元,其中大中型2949万元、小型4908万元。水利部在《水利建设管理》简报推广青岛市经验做法。完成大中型和小(一)、小(二)型水库大坝注册登记和换证工作,完成河湖管理范围和水利工程管理与保护范围划定情况调查实施方案编制工作。开展河道采砂管理规划及许可情况调查工作,市水利局会同水政处查处莱西市日庄镇小沽河非法采砂和中央电视台第7套《聚焦三农》节目报道的平度市非法采砂事件。完成全市高尔夫球场整治工作,全面排查、督查落实全市列入清单的16个取缔整改类球场防洪和取水、用水情况。开展水利工程规范化管理达标考核工作。完成7项涉河建设项目防洪影响评价审批和材料审核工作。

水源工程建设

2015年,实施十大水源工程和调水工程——设计日供水能力10万立方米的产芝水库向即墨市、城阳区、崂山区调水工程全线竣工通水;在白马河向青岛董家口经济区调水工程竣工通水,继续具备日供水5万立方米能力之后,通过改扩建该工程,再增日供水能力5万立方米,已开始向青岛钢铁控股集团供水;完成泉心河水库向崂山区晓望水库调水的临时管线工程,日供水能力1.5万立方米,解决崂山区王哥庄的饮水问题;完成北墅水库到产芝水库输水暗渠加固工程,提高水库联调能力,为洪水资源化利用创造有利条件;实施高密市胶河调水工程,全部完工后可增加向山洲水库调水日均2万立方米;开工建设的设计日供水能力20万立方米的棘洪滩水库向即墨挪城水库调水工程竣工并具备通水能力;开工建设的黄同水库至青岛供水管线云山接管点调水工程,设计日供水能力5万立方米;开工建设的棘洪滩水库红石崖净水厂至黄岛高家台水厂调水工程竣工并开始供水,给黄岛西城区日供水4.5万立方米、给青岛董家口经济区日供水5万立方米;推进引黄济青改扩建工程,报请省政府和省水利厅加强对青岛市调引客水的支持,超常规施工作业,工期提前近1个月,黄河水已于11月12日提前到达棘洪滩水库;南水北调的配套工程——新河水库加快施工,截至2015年底完成主体工程,建成后每年可增加2000万立方米的可利用水量。开展抗旱灌溉深井建设,组织各区市建设灌溉机井2572眼,在抗旱中发挥重要作用。加快推进沐官岛水库、泉心河水库建设的有关工作。加强旱情监测,统筹调度水资源,全年下达调度令81份,合理调度水资源,有效保证人民群众生活用水和重点区域发展用水需求。

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2015年,全市完成2014~2015年度冬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项目1128项,累计完成投资16.8亿元,投入工日288.4万个,投放机械102.3万台班,新增蓄水能力714.7万立方米。投资9.43亿元,实施农村规模化供水工程27处,解决851个村庄62.4万人的农村规模化供水问题,全市农村规模化供水人口覆盖率95%。投资1.5亿元,实施黄岛、即墨、胶州、平度、莱西等5个区市91处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项目,发展节水灌溉面积4100公顷,建设高标准农田2873.33公顷。投资2452万元,实施莱西市店埠镇规模化节水灌溉增效示范项目三期工程,发展高效节水灌溉面积690公顷。采取“先干后补”“以奖代补”方式,组织各区市实施应急抗旱机井1600眼,在缓解农业旱情中发挥作用。完成2015年度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工作。

水政执法

2015年,市水利局组织开展“‘三二二’世界水日”“中国水周”宣传纪念活动,取得良好效果。理顺部门之间和层级之间的执法体制,明确和强化执法责任,制发《青岛市水利局重大事项合法性审查办法》和《青岛市水利局行政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按照省、市有关部门要求,梳理原有的8项水行政审批服务事项,研究办理新增入驻行政审批服务大厅的行政审批事项。制发《青岛市水利局行政审批管理实施办法》,规范行政审批服务工作。截至2015年底,办理水行政审批服务事项119件。贯彻落实《山东省行政执法监督条例》,督导各区市和有关单位严肃查处各类水事违法行为,协调解决区市边界河道水事纠纷。全市查处各类水事违法案件46起,清理各类违法机具130余台,罚款25.7万元。开展全省水政执法规范化建设示范县(市)和全市示范点工作,通过省级示范县(市)验收;8月,省水利厅组织的水行政执法和水行政处罚案卷评查活动,青岛市获优秀等次。

水资源管理

2015年,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将年度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控制目标分解下达到各区市,在省政府对青岛市2014年年度考核中取得优秀等次。完成《青岛市大沽河干流和产芝、尹府水库水量分配方案》和《青岛市水源建设及配置“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推进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工作。组织编制《青岛市水资源保护规划》,开展《青岛市地下水资源开发潜力研究》《青岛大沽河地下水水源地生态保护与修复项目》研究工作。加强水功能区管理,按规定监测水功能区水质,完成重点入河排污口的核查登记和监测工作,向省政府上报调整大沽河水功能区划的请示,组织编写的《大沽河胶州饮用水源区水功能区划调整论证报告》通过省水利厅的专家评审。组织编制《青岛市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实施方案》,通过水利部水生态文明建设领导小组和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组织的专家审查,获市政府批复。编制完成《青岛西海岸新区规划建设总体方案水资源论证报告书》获水利部批复;对市本级核准审批需要取水的农村规模化供水工程、一汽—大众青岛工厂项目和中节能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工程等10个建设项目进行水资源论证。

水土保持

2015年,全市实施即墨市凤凰山、莱西市肖家庄等12个中央预算内投资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项目,总投资4294万元,全年治理水土流失103平方千米。制定完善新《水土保持法》的配套规范性文件和制度性规定,市水利局会同市物价局转发《山东省水保补偿费征收标准》。加强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督管理工作,生产建设单位为水土保持设施建设投入3.3亿元,有效防治人为水土流失。根据新《水土保持法》要求,划分青岛市市级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和重点治理区并通过市政府向全市通告。

库区移民扶持

2015年,完成2014年度水库移民人口自然变化核查管理和直补资金发放工作。全覆盖核查12.4万名移民,核减移民人口2337人;为移民按时发放4个季度7440万元直补资金。对2014年度建设的125个移民扶持项目完成竣工验收。落实项目扶持资金5305万元,增添扶持项目145个。莱西市水库移民避险解困试点取得进展,试点的两个移民村中的泥湾头村128户移民334人按计划搬迁新居。继续抓实移民培训工作。组织移民干部培训班1期、致富带头人培训班2期;组织移民科技下乡34场次、专家到联系点辅导22场次,培训移民1390人次,提高移民增收致富能力,移民人均纯收入同比增长14%。协调青岛农业大学在胶州市普集镇高家庄村建立教学实践基地。

水利工程安全生产

2015年,落实“一岗双责”安全生产责任制,印发《2015年安全生产工作要点》《关于进一步规范安全生产监管工作的通知》等指导性文件,召开水利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座谈会,帮助解决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先后组织开展安全生产月、施工方案专项行动、安全生产专项督查、打非治违等五项重大活动,检查水利工程80余批次,整改安全隐患140余处。采取专家授课、警示教育等培训形式,提升安全生产意识。全市74家水利生产经营单位通过安全生产标准化三级评审,其中有6家通过标准化二级以上评审,该项工作居全国前列。在2015年中央水利投资计划年度考核中,青岛市取得全国第五名、计划单列市第一名的成绩。水利部两次考核青岛市水利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在全省考核单位中,均居第一名。市水利局被市安委会表彰为2015年度青岛市安全生产先进单位。

规划编制

2015年,市水利局完成全市水利发展“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完成小沽河治理规划编制工作并与有关区市对接,调查摸底治理涉及的土地问题;完成2015年水利现代化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编制工作;编制全市水利投资三年滚动规划并上报水利部,组织开展三年滚动规划的前期工作。

水利信息化建设

2015年,市水利局完成以防汛为重点的信息传输及通讯保障任务,全面检修和升级完善全市水雨情遥测及监控系统160余处,优化水雨情、云图、台风等相关信息发布,提高防汛信息系统的保障水平。完成全市大中型水库水情自动测报系统建设,在北墅、王圈、挪城、石棚、书院、吉利河等6座中型水库新安装水库水情自动测报设施,整合共享14座(平度市建成的7座、水文局建成的7座)大中型水库的自动测报数据。对防汛视频会商系统进行硬件优化与软件升级。在山东省防汛指挥部办公室的统一安排下,做好国家防汛指挥系统二期青岛项目建设工作,在全市部署国家防汛指挥系统二期服务器和软件客户端,调测移动信息采集设备并对接各区市配备的设备。编制全市水利信息化“十三五”规划和“‘互联网+’现代水利行动方案”。

大沽河建后管理

落实《青岛市大沽河管理办法》  2015年,市水利局作为大沽河河道主管机关,推进《青岛市大沽河管理办法》的贯彻实施工作,推动沿河区市成立大沽河管理领导小组,明确各部门工作职责,建立高效科学的管理机制,形成市政府统一领导、各部门分工合作、市区(市)两级齐抓共管的管理格局;落实流域管理和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管理模式,加强日常管理重大事项的指挥协调调度;组织并会同市财政、公安、交通、林业、旅游等部门各负其责、依法履职,做好大沽河管理工作。

制定实施细则  2015年,市水利局制发《青岛市水利局实施〈青岛市大沽河管理办法〉若干规定》,明确“统一组织、集中考核、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管养分离”的管理与维护原则,在大沽河防汛、建设项目、水利工程设施、水资源、信息自动化设施等方面建立详细标准,使管护工作有据可依、便于落实。

严格考核奖惩  2015年,完成《青岛市大沽河管理考核办法》起草,大沽河管理考核采取日常检查和季度考核相结合的办法,对沿河各管理单位在堤防、闸坝、交通、林木、绿地等方面的管理养护情况,河道内水利、林业、交通、环境卫生、运行秩序等管理情况实施严格考核,将考核得分与奖补资金挂钩,建立管理养护长效机制。

加强经费保障  2015年,落实《青岛市大沽河管理办法》规定,将管护经费纳入市、沿河区(市)年度财政预算,按照一定比例共同承担,将“财务预算管理”列入考核办法。市财政每年从市财力中列支管护经费,从中落实专项考核奖补资金,根据沿河各区(市)考核得分情况与考核资金挂钩,实行以奖代补,为日常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资金保障。

强化日常巡查管理  2015年,成立专业管理养护队伍,定期组织各种业务培训,为管理养护工作提供人力、技术保障。市及沿河区(市)安排巡查人员全天候巡查河道全线,发现并严肃查处违法和违犯河务秩序行为。

健全问题处置机制  2015年,建立登记备案制度,将所有管护内容和考核项目配套建立详细登记表格,对发现的问题全部登记备案,确保所有工作有据可查,考核依据准确、责任明确。建立流畅的信息通报机制,市大沽河管理局按照职责分工,及时将河道巡查发现问题通报给相关区(市),相关区(市)整改完成后将情况反馈并登记备案。(巩玉清)

农机管理

概  况

2015年青岛市农机拥有量统计表

项目

台、辆、亿元

千瓦

比上年增长(%)

总动力

-

8541595

3.29%

 

农产品初加工机械

67181

568105

0.02%

排灌机械

191152

1280137

0.35%

渔业机械

14217

226641

0

柴油机

-

7539428

3.48%

其中:排灌用

104159

847019

0.45%

电动机

-

761086

2.12%

其中:排灌用

86902

404107

0.19%

汽油机

-

241081

1.30%

农用拖拉机

207809

3176870

7.31%

其中:大中型

44402

1805251

13.69%

农用运输车

159236

1851516

1.00%

其中:三轮运输车

121205

1221356

1.30%

拖拉机配套农具

406386

-

0.12%

其中:大中型

100955

-

0.46%

联合收获机

16329

841094

9.07%

农业机械原值

57.26

-

2.75%

农业机械净值

42.79

-

3.26%

 

2015年青岛市农机作业情况统计表

项目

作业量(万公顷)

比上年增长(%)

机耕作业面积

41.80

1.60%

其中:深耕

25.84

0.54%

机播面积

64.00

8.33%

机收面积

60.70

11.29%

机械植保面积

21.12

0.52%

机械铺膜面积

10.65

-1.02%

精少量播种面积

21.03

0.05%

化肥机械深施面积

13.08

0.23%

秸秆粉碎还田面积

38.63

0.52%

机械脱粒粮食(万吨)

421.92

34.35%

农机经营总收入(亿元)

36.61

1.89%

 

落实农机化扶持政策

2015年,青岛市农机局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发展的意见》和市政府《关于促进农业机械化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落实补贴资金1.42亿元,补贴各类机具8146台(套),6200余个农户受益,带动农民投入资金近2.9亿元。新增大马力拖拉机870余台、大喂入量小麦和玉米收获机1370余台、免耕播种机370余台。推进航空植保、粮食烘干机械化,全市有农用无人机10余架,粮食干燥机30余台。按照国务院关于简政放权的要求和农机化司的部署,继续改革、完善购机补贴办法,取消事前购机补贴指标审批,将“先申请后购机”改为“先购机后补贴”,确保农民购机自主权,农机部门廉政风险得到有效防控。

组织开展农业机械报废更新补贴试点,坚持“农民自愿、国家扶持、方便高效、促进更新”原则,鼓励和引导农业机械以旧换新和升级换代,全年落实报废更新资金1900余万元,完成报废更新农业机械573台。

机械化农业生产

2015年,依托农机合作社加强“三夏”“三秋”农机作业组织调度,克服严重旱情造成的不利影响,发挥农业机械集成技术、节本增效、推动规模经营的重要作用。“三夏”期间,全市小麦机收率99.9%、玉米机播率近100%;“三秋”期间,玉米机收率92%,小麦机播率99%以上。

2015年,全市开始全面推进深松整地工作,按照市委主要领导关于深松整地工作的批示精神,推动建立由分管市长任召集人的深松整地联席会议制度,由市政府办公厅印发做好农机深松整地工作的通知,将深松整地工作纳入政府农业重点工作,创建全国普惠性农机深松整地先行区。全年落实补助资金3010万元,完成作业面积7.87万公顷,全市加装深松智能监测终端523套,引入第三方机构开展绩效评价,构建符合青岛地区实际的区域性深松技术体系。

加强基层服务组织建设

2015年,重点培育、连续扶持新型经营主体——农机合作社,实施敞开补贴政策,扶持购买大型复合式农业机械,提高农机装备水平。加强对大项目资金的倾斜和基础设施建设。新建成农机“安居工程”19处、区域性农机维修中心和职业技能鉴定基地10个,带动完善全市“农机”存放、维修条件。

加强和优化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管理等要素配置,探索建立农机合作社联社,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抓好财务、作业、推广、安全等方面的规范化管理,创建农机合作社“升级版”。截至2015年底,全市有农机合作社409个,承担全市70%以上大田农机作业量。其中,国家级示范社14家、省级示范社15家。

农机化技术推广

2015年,建立十大农机化新机具、新技术发布制度,引进意大利精量播种机、深松机、德国翻转犁、秸秆青贮机等国际高端品牌机具和残膜回收机等先进装备,加快推广粮食烘干、秸秆青贮、航空植保和玉米缓控释肥“种肥同播”等增产增效型技术。组织协办中国国际农业机械展览会,承办全国“三秋”农机生产全程机械化成套解决方案演示会和专家论坛,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800余家知名企业参展。

建成部级玉米和花生生产机械化基地两处、市级马铃薯和胡萝卜等集成创新与试验示范基地12处,促进农机农艺、良种良法、生产生态协调发展。通过推进粮食生产机械化,推动工作重心向经济作物机械化转移,主要经济作物生产机械化水平达到66%。其中,以推广花生联合收获为重点,坚持机械化、标准化种收结合、以种促收,花生机收率75%。

实施“百万亩保护性耕作工程”,通过加强整村整镇和高产高效精细化管理,比传统耕作增产9.8%,亩均节本增效超过100余元,推动低碳循环发展,为黄淮海地区保护性耕作发挥示范作用。

完善农机教育培训体系

2015年,市农机局把培训体系向镇村、合作社和示范区延伸,联合科研院校、企业、农机合作社建成市级农机教练员中心和农机实训基地12处。通过选拔行业首席专家、编辑出版《农机实用技术读本》和网络培训等方式,完成新型职业农民培训5300余人,在解决“谁来种地、怎样种地”问题上发挥重要作用。在全省农机职业技能比赛中,青岛市获团体总分第二名。

农机安全生产与依法行政

2015年,加强农机安全生产法规宣传教育工作,组织开展“农机安全生产月”活动。推动“重心下移、服务前置”,加快农机监理服务体系向社区和镇村延伸,新建立社区农机监理中心和服务窗口23个,推进综合性农机服务站的发展。全省“农机监理进社区”现场会在青岛召开,推广青岛市的做法。切实增加农机化公共服务供给,对农机挂牌、办证、培训和粘贴反光贴实行免费管理,每年减轻农民负担2000余万元。

坚持依法行政,探索实行农机安全网格化管理,加强农机安全监督,全年检查农机维修点、合作社等210余家,排查安全隐患290余处,检查各类农业机械及驾驶操作人员1780余台(人)次,查处无牌无证驾驶等违法、违章行为310余起。全市农机挂牌率、年检率和驾驶员持证率分别达到76.2%、90%和63.8%。全市农机安全生产连续多年保持稳定,在全国率先实现部级“平安农机”示范县的全覆盖。(李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