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况 主要经济指标 2013年,青岛市4856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6104.1亿元,同比(下同)增长10.6%,居全国副省级城市第三位。实现工业增加值增长11.35%,增速保持副省级城市前五位,高于全国平均增幅1.6个百分点。实现利税1488.2亿元,增长17.3%。其中,利润826.4亿元,增长21.5%,增幅高于全国、全省平均9个百分点以上。工业运行质量和效益显着提升,对全市生产总值(GDP)增长的贡献率达45.6%,成为支撑全市经济稳增长的重要因素。
2013年2月8日,市委常委、副市长牛俊宪(右一)走访慰问节日期间坚持工作的干部职工(李明光摄影) 重点工作 项目建设与优化产业结构 2013年,加强“项目建设年”活动,制订实施10条工业千亿级产业链推进方案,开展进现场、解难题、抓开工等工作,推进工业转型升级。通过调整存量,滚动推进475个工业转型升级重点项目。其中,一汽商用车基地等177个项目竣工,完成投资307亿元;238个项目在建,计划投资887亿元。通过优化增量口,组织武汉招商会等产业链定向招商活动,东风电动车等21个项目签约,计划投资216亿元。全年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2554.8亿元,增长37.8%;家电、汽车、轨道交通装备等10条千亿级产业链完成产值12143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的75.4%,成为工业稳增长、调结构的重要支撑。 创新驱动与增强企业活力 2013年,实施企业技术创新工程,立项推进技术创新重点项目1718个,研发总预算84.5亿元,其中8个项目被认定为国家或省重点领域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建立常态化产学研合作促进机制,133家企业的180项技术需求与22家高校院所的880项科研成果双向对接,达成合作50余项。推进企业创新平台建设,举办2013年第二届“市长杯”青岛工业设计大奖赛,创建首批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2家。新增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2家,总数6家。新创建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73家,总数353家。其中,新增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3家,总数27家,居副省级城市前列。健全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培育机制,培育认定无线射频集成器件等专精特新产品(技术)298个。实施企业管理创新工程,首次设立青岛市企业管理奖,南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等5家企业和海尔集团的组织结构创新等5项管理创新成果获奖。 品牌战略与开拓市场 2013年,实施“品牌价值提升工程”,122个品牌纳入年度培育计划,新认定“青岛名牌”53个;7家企业入围第二批全国品牌培育试点企业,总数13家,其中4家企业被评为全国工业品牌培育示范企业。发挥政府公信力和企业品牌影响力的综合优势,继举办“双周两会”(青岛国际时装周、名牌展示周、工业设计展会、专精特新成果展会)之后,组织全市百家品牌企业、千种名牌产品赴武汉市举办“青岛名牌神州行”推介展销会,累计帮助企业争取订单11.3亿元,取得提高青岛品牌知名度、帮助企业开拓市场、助力产业转型升级的叠加效应。截至2013年底,全市有“中国名牌”产品68个、行政认定“中国驰名商标”73件、“山东省名牌”产品453个、“青岛名牌”523个,名牌企业产值比重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45.6%,青岛市品牌建设工作获工信部通报表彰。 优化产业布局 2013年,推进工业园区整合扩容提升,全市规划的52个工业产业集聚区完成基础设施建设投资54.2亿元、项目建设投资810.3亿元。其中,1个园区公共服务平台项目通过国家验收,6个项目通过市级验收。新认定市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5家,城阳区的轨道交通装备、黄岛区的海洋生物、平度市的食品饮料集聚区升级为国家和省级示范基地,全市国家级、省级和市级示范基地分别达到4、6、11个。通过“区中园、区边园”的形式,推进5个小企业产业园和8个创业基地建设,缓解小企业“用地难”。在全国率先开展清洁生产园区建设试点,首批培育清洁生产园区5个,另有139家企业通过清洁生产审核评估验收,总数1002家,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的21%。推进老城区企业搬迁改造与定向转移,新启动青钢集团等8家企业搬迁,完成3个片区土地腾空;全市92家启动搬迁企业中,75家异地搬迁企业将转入指定产业集聚区。截至2013年底,有37家新址项目竣工,31家项目在建,累计完成投资138亿元。全市52个产业集聚区全年完成工业产值8127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50.6%。其中,园区产值超过100亿元的21个,超过1000亿元的1个。 推进“两化融合”(信息化和工业化,下同),信息产业快速增长(详见第275页)(市经济信息化委) 家电电子工业 概况 主要经济指标 2013年,青岛市家电电子工业推进转方式、调结构,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全行业克服诸多不利因素的影响,保持平稳增长。全市家电电子工业统计内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89家,按在地原则和规模以上统计,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168.5亿元,同比(下同)增长9.3%;实现利润117.5亿元,增长21.5%;完成工业总产值1870.7亿元,累计增速6.5%,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11.6%。 大企业集团带动效应明显 2013年,三大家电电子企业集团(海尔、海信、澳柯玛,下同)产值(在地口径)分别增长8.5%、9.6%、4.6%,主营业务收入(在地口径)分别增长9.8%、11.1%、7.8%,总产值占全市家电电子产值的60%以上。其中,海尔集团、海信集团利润(在地口径)分别增长17.1%、19.3%。 创新驱动提升高端产品增幅 2013年,全市家电电子业主要产品产销衔接良好,产销率99.69%。生产电视机1512万台,增长5%;生产手机2653万部,增长29.4%;生产空调器637.2万台,增长36.9%;生产电热水器354.4万台,增长20.5%。其中,“海信”空调和手机、“澳柯玛”热水器产量均增长40%以上。 三大家电电子企业集团针对“网络化、智能化、节能环保”家电电子产品加大研发投入,承担国家核高基、新一代宽带科技重大专项、电子发展基金项目等,突破一批核心关键技术,不断研发推出高端产品占领市场。其中,海尔集团、海信集团在第二届全国数字家庭体验中心方案大赛中分获“最佳综合成果奖”“最具创新技术奖”。第三台海尔航天冰箱随“神舟十号”飞船参与航天科研。海信集团在全球智能电视发展领域技术领先,其中“海信”55英寸VIDAA TV以9项测试指标第一名的成绩获公开测评总冠军。4月,海尔集团在第一届中国电子信息博览会上推出水晶滚筒洗衣机、mini内衣专属洗衣机、热泵干衣机等系列产品组合。“海信”空调成为行业增速最快的品牌,年零售额增长54.32%。 受国际市场影响出口增速持续低迷 2013年,受欧美经济形势持续低迷、全球经济增速放缓、市场需求疲软等不利因素影响,家电行业出口出现较大幅度下滑,全年全市家电电子业完成出口交货值311.4亿元,下降18.4%。 三大家电电子企业集团出口家电产品的出口交货值有升有降,其中海信集团、澳柯玛集团增长率分别为15%、6.7%。全市电子类外向度比较高,外资企业占70%以上,主要生产电子元器件,受国际市场大环境和企业总部产业布局和订单影响,出口交货值下降20.2%。松下电子、泰科电子、三美电机等主要出口企业的出口交货值增幅为个位数或负增长。 国际化品牌化战略持续升温 2013年,入选“电子信息百强企业”的海尔集团、海信集团,坚持走国际化、品牌化发展战略。海尔集团在中国及亚洲其他地区、大洋洲、欧洲、美洲成立五大研发中心,依托全球研发资源,开展持续性与突破性创新,成为全球技术资源整合最迅速的企业和行业引领者与规则制定者。其中,在欧洲上市的26系列洗衣机,凭借超静音、速洗等差异化功能,以999欧元的产品定价实现市场高端占位;在美国凭借本土化的战略和良好的自有品牌意识,持续拓展美国市场。海信集团变革营销模式,加速国际化进程,在海外市场选择美国、德国、日本、东盟、巴西、印度等20个重点国家和地区,作为做强做大的核心市场。“海尔”大型家用电器品牌零售量占全球市场的9.7%,继续居全球第一位;海信集团在国内黑色家电领域保持领先,“海信”液晶电视国内市场占有率18.53%,连续第十年获中国液晶电视“销量冠军”;“澳柯玛”冷柜全国同类产品持续17年销量第一名。 (市经济信息化委) 海尔集团 概况 2013年,海尔集团实现全球营业额1803亿元,比上年(下同)增长11%;利润总额108亿元,增长20%。自2007年以来,该集团利润复合增长率35%,CCC(现金周期)继续保持-10天。该集团在世界各地有五大研发中心、66个贸易公司、24个工业园,用户遍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根据2013年发布的中国最有价值品牌年度报告,“海尔”品牌价值992.29亿元,连续第十二年蝉联“中国最有价值品牌”榜首。世界权威市场调查机构欧睿国际(Euromonitor)发布2013年全球家电市场调查结果,“海尔”大型家用电器品牌零售量占全球市场的9.7%,第五次蝉联全球白色家电第一品牌。按制造商排名,“海尔”大型家用电器2013年零售量占全球份额的11.6%,首次居全球首位。冰箱、洗衣机、冷柜、酒柜的全球市场占有率继续居首位。在美国波士顿(BCG)管理咨询公司发布的2012年度“全球最具创新力企业50强”中,该集团居第八位,是唯一入选前十强的中国企业,并居消费及零售类企业榜首。年内,该集团获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颁发的首届“中国质量奖”,该奖是中国质量领域最高政府性荣誉;获中国企业形象管理典范单位、全国文明诚信示范单位、中国制造业企业信用100强、中国企业信用100强、中国品牌文化建设十大领袖企业、全国企业审美文化建设示范基地等称号。 模式创新 2013年,开展解决方案和管理模式的破坏性创新。通过创建开放的平台型企业,为用户提供引领的美好生活解决方案。青岛海尔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代码:600690)作为主体的“690平台”以破坏性创新推进智慧化家电,目标定位全球家电引领者和规则制定者。该集团以在世界各地的五大研发中心作为资源接口,与全球一流供应商、研究机构、着名大学建立战略合作,形成以虚实网为媒介的120多万名科学家和工程师的创新生态圈。截至2013年底,该集团累计申请专利15737项,获授权专利10167项。海尔电器有限公司(股票代码:01169)作为主体的“1169以交互平台”和配送平台推进平台型的商业生态网,通过创建“四网融合”(营销网、虚网、物流网、服务网),实施“全天24小时按约送达、送装一体”服务;吸引国内外的中惠而浦、创维、全友家私、阿里巴巴等众多品牌合作,开放的大件物流平台为全国五大电子商务公司及300多家社会化品牌提供服务。 通过“人单合一双赢”(“人”即员工;“单”即用户需求;“合一”是每个人都与用户零距离,都有自己的市场目标;“双赢”即员工在为用户创造价值的过程中实现自身的增值,下同)模式创新,让员工在为用户创造价值的同时实现自身价值。通过“人单合一双赢”模式,该集团由传统大型企业转型为平台型企业,适应网络化市场需求。该集团探索符合网络化时代的运营模式因破解了互联网时代的管理难题而吸引世界着名商学院、管理专家跟踪研究,并将海尔“人单合一双赢”模式收入案例库进行教学研究。8月11日,美国管理学会(AOM)第七十三届年会在美国佛罗里达州的奥兰多市召开,大会首次邀请中国企业家、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首席执行官张瑞敏作管理模式创新主题演讲,“人单合一双赢”模式在会上引发关注。在中国企业管理研究会主办的主题为“商业生态,平台战略”商业模式全球论坛中,将“人单合一双赢”模式作为论坛的典型案例展开探讨。 市场创新 2013年,实现设计、制造、营销“三位一体”的本土化模式。在海外市场,坚持创牌与引领战略,通过搭建互联网大数据下的虚实网用户互动平台,获取用户需求信息。其中,欧洲市场海尔Facebook客户超过40万个,该集团独创的抽屉式3D冰箱在法国高档连锁店BHV中单系列月度销量居首位,三门及三门以上的多门冰箱在德国以75.9%的市场份额居首位;在美国市场,“海尔”家用空调以20%的市场份额位居第二位;在日本市场,推进海尔和亚科雅(AQUA)双品牌战略,“海尔”冰箱和洗衣机分别占第三、四位;在澳大利亚、新西兰市场,该集团并购新西兰国宝级品牌斐雪派克,逐步进入首选品牌行列。在中国市场,该集团坚持服务转型战略,搭建为消费者提供整体家居解决方案平台,通过“四网融合”创建用户最佳体验。其中,营销网——在全国建立县级专卖店7600多家、乡镇专卖店2.60万家、村级联络站19万个,实现对用户的精准营销;虚网——创建与用户互动的个性化定制及用户口碑传播平台,海尔商城整合“淘宝”等开放社会化资源,11月11日实现突破销售额2.2亿元、11万单;物流网——在全国90余个过站式物流中心、2800多个县建立物流配送站,有服务商1.70万多家、客户配送专线3000多条、服务网点6000多个,做到“销售到村,送货到门,服务到户”,解决了三、四级市场的配送难题。实现全国网络无缝覆盖,90%以上地区实现“24小时限时达”。 研发创新 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布的2013年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评价结果,海尔集团企业技术中心在全国各领域887家企业中继续居首位。自1993~2013年底,该技术中心支撑该集团获国家科技进步奖项目11项,承担“973项目”2项、“863项目”5项、科技支撑计划8项;获德国IF国际设计奖31项,其他国际设计奖25项。“海尔”航天冰箱连续3次跟随神舟飞船进入太空,使中国成为继美俄之后第三个独立掌握此项技术的国家。“海尔”节水30%以上的洗衣机、每天耗电0.19度的节能冰箱等,在节能环保领域居全球领先水平。该技术中心的技术管理体系“全流程并联交互开放式创新生态体系”包含四大模式:以五大研发中心为节点组成的全球一流资源生态圈,用户、供应商及一流资源并联交互产生创意及解决方案的研发模式,以专利池驱动实现规则制定的知识产权运营模式,以小微公司机制驱动的超前研发模式。 履行社会责任 2013年,该集团坚持为保护环境、保证健康、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做贡献。实施“三绿”(绿色产品、绿色企业、绿色文化)战略经营模式,将绿色理念深入到企业发展战略和企业文化中,为全球消费者提供领先的绿色智能生活解决方案。关注并参与社会公益活动,截至2013年底,该集团援建希望小学185所、中学1所。该集团获“2013年度人民企业社会责任奖”称号。 (范秀琴) 海信集团有限公司 概况 2013年,海信集团有限公司实现销售收入932亿元,同比(下同)增长15%;利润67亿元,增长28%;海外销售25亿美元,增长22%。据北京中怡康时代市场研究有限公司提供的数据,“海信”电视连续第十年居国内市场占有率首位,“海信”冰箱居国内市场占有率第二位。6月,该集团在南非开普敦建立非洲最大的家电生产基地;美国市场的海信品牌产品进入Walmart、Cost Co、Bestbuy、PC Richard主流渠道,“海信”VIDAA电视在美国CES展全球领先品牌颁奖典礼上获“年度全球最佳互联网电视”称号;海外业务得到持续增长。 技术创新 2013年,推进产品由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和中国“智造”的转变。11月6日,在中国电子视像行业协会组织召开的第九届中国音视频产业技术与应用趋势论坛上,“海信”Hi—view画境影像显示引擎和“海信”U—LED电视、海信Vision智能电视操作系统分获2013中国音视频产业技术创新奖、产品创新奖和应用创新奖,成为获奖最多的品牌。“‘海信’U—LED画境显示技术”申请国内专利13项,获国际专利授权两项。12月,由PChome和网易数码两大权威机构联合对市场上的“海信”等五大主流品牌的4K电视进行权威评测,“海信”4K电视以91分的综合得分居首位。12月2日,在日本札幌举行的IEC TC110国际标准会议上,该集团刘卫东博士当选激光显示标准工作组召集人,是国内专家首次担任TC110标准分组召集人。 2013年,“海信”空调能效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室外机噪音平均降低约2个分贝(A)。12月10日,海信科龙空调有限公司联合入选世界500强企业的艾默生电器公司,在京首次向全球正式发布“喷射变频涡旋增焓”(VVI)技术;该技术攻克极寒环境下空调制热衰减的世界难题,空调可持续强制热效能提升45%,在该项技术的应用上,获国家发明专利5项,居国际领先水平。7月27日,在青举办的科技成果鉴定会上,“海信”洗衣机衣量智能称重识别技术、智能平衡感控技术等7项技术经鉴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海信”通信实现TD—LTE技术产品化,该产品成为国内首批通过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认证测试的7款产品之一;在TD—LTE的4G终端上,该集团是业内最早进行自主技术开发的企业,推出的4G手机在TDD—LTE和FDD—LTE网络兼容性方面居国内同行业前列。 智能化战略 2013年,该集团作为中国视像行业协会智能电视标准委员会的主任单位,牵头负责制定出首个中国智能电视标准,该标准包括智能电视总规范、智能电视操作系统技术规范、平台及第三方应用接口规范、人机交互技术规范、智能电视应用商店技术规范、智能电视系统安全技术规范等6项技术规范。4月17日,该集团以“智能就是简单”为理念,发布全球反应最快、操作最简单的智能电视VIDAA TV。该款自主研发生产的新一代智能电视采用38项创新技术,获国家首批“智能电视”标准认证。“海信”VIDAA电视是年内在世界率先发起电视互联网革命的产品,用户网络激活率92.2%。“海信”智能冰箱实现利用电脑分区操控冰箱内的各个区域,并提供物联云服务、语音留言、食品管理器、嵌入式智慧“芯”等全新功能。3月21日,“海信——‘苹果派A8’89智尊”系列空调获中国家电艾普兰奖空调器产品奖。9月23日,海信科龙空调有限公司联合“新浪微博”在京发布智能空调产品,通过“微博私信”可远程控制空调开关机及温度、湿度。12月12日,海信工业设计中心设计的海信超薄空调KFR—35GW/87FZBpH1和海信多门冰箱BCD—430WDGVBP获2013中国设计红星奖。该集团的智能交通系统市场占有率居全国首位,自主研发的“HiCon自适应交通信号控制系统”“交通管控平台”等智能交通核心技术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发布Ex—Smart芯感控系统,该系统集合个性洗程序、自感温、智量衣、零泡沫洗滤、低位移及360°矢量变频等六大洗涤技术,使洗衣机的运行控制更加精细化和智能化。海信容声冰箱有限公司研发的洗衣机含水率智能判断烘干技术,在烘干过程中可智能判断衣物含水率,配上专利的E—Fast碟式旋烘系统,烘干效率提高30%以上,烘干时间缩短1/3。 国际化战略 2013年,该集团实现海外销售自有品牌占比43.8%。“海信”电视全球出货量1510万台,居全球前五位。6月6日,该集团在南非西开普敦省亚特兰蒂斯新建的家电工业园正式开业并全面投产,南非经济发展部部长、西开普省省长等政要和中非发展基金有限公司副总裁及国内外40多家媒体以及非洲与中东地区的300多名客户参加开业仪式。7月31日,该集团与德国高端品牌Loewe签订战略合作协议,Loewe将提供为海信集团提供西欧高端产品分销网络拓展欧洲市场。11月12日,美国消费电子协会(CEA)正式宣布2013年国际消费电子展最佳创新设计与工程奖获奖名单,“海信”电视获2013年度CES设计与工程创新大奖。11月25日,“海信”Sero 7被美国Reviewed.com网站评选为“Best Value Tablet”。 诚信经营 2013年4月,该集团开展“严守诚信经营理念、坚决铲除坏利润”工作,制订以《海信集团诚信守则》为主体的诚信管理体系,规范集团与股东、员工、用户、合作伙伴、政府和社会之间的诚信行为。通过专题工作会议,在全集团展开自查和下查,排查所有背离企业诚信要求的行为并限期整改,重申“严禁虚假宣传”,坚决杜绝“能耗虚标”;推出的消费类产品“30天包退包换”高于行业水平的服务标准。 (宋敬敬) 澳柯玛集团 概况 2013年,澳柯玛集团重点推行“VCT(价值链团队,下同)、精益管理、创造价值”和“建网络、树品牌、强化终端、夯实市场”,坚持创新驱动、科学发展,加快产业升级和产品结构调整,注重速度、质量、效益协调持续发展,提升企业竞争力,完成全年经济目标。实现营业收入102.68亿元、利税3.3亿元;主营冰箱、冰柜、商用制冷、生物冷链、超低温设备和装备、电动车、生活电器等。中国统计信息服务中心发布2013年《中国冷柜品牌口碑研究报告》,“澳柯玛”冷柜连续18年获冷柜产品年度全国市场销量第一名;“澳柯玛”冰箱入选由中国家用电器研究院、中国家用电器品牌研究中心发布的2012~2013年电冰箱行业十强品牌;澳柯玛股份有限公司入选由青岛市企业联合会、青岛市企业家协会联合发布的2013年青岛企业100强;“澳柯玛携手比尔·盖茨旗下基金”、澳柯玛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蔚分别入选由青岛市企业联合会、青岛市企业家协会发布的2013年青岛年度经济事件、2013年青岛年度经济人物。 管理创新 2013年,澳柯玛股份有限公司继续推行VCT运营模式,整合产品研发、生产、销售与供应链管理等环节,建立并完善以市场为导向、以价值创造为核心、销产研协同的矩阵式组织运营新架构和全价值链的绩效评价体系。按照全价值链的VCT考核方法对各实体业绩进行考核、兑现激励奖惩。澳柯玛商务公司、电动车事业部等二级经营体继续推进二级VCT建设,家电事业部和电动车事业部各个班组继续推行线体经营等。澳柯玛股份有限公司确立VCT管理框架,截至2013年底,基本完成白色家电VCT组织架构、实施流程、分权授权、经营与管理目标确定和KPI指标确定等工作。 技术创新 2013年,澳柯玛股份有限公司获各级科技奖项17项、市技术创新项目21项。其中,12个项目通过市级评价,8个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青岛市制冷模组工艺及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获批由该公司组建,超低温制冷技术被列入青岛市重点实验室申报内容。全年申请各项专利190件、获授权138件,其中发明专利6件、实用新型88件。澳柯玛股份有限公司与美国Global Good达成协议,合作生产被动式疫苗保存箱,在医用产品领域被WHO、UNICEF、CHAI等国际组织认可,产品进入国际市场和涉足其他冷链领域;与德国BMS公司共同研发血浆平板速冻机、全血分离机(单机),自主研发的物流冷冻冷藏车完成样机制作。组建青岛澳柯玛深冷工程有限公司,主要从事天然气小型液化装置的生产和施工。该公司研制完成四级分凝五级单压缩机自复叠制冷技术的-150℃深低温保存箱。推进家用制冷产品高端化,完成复式门冰箱、悬浮玻璃面板冰箱、不锈钢面板冰箱和两门、三门风冷冰箱开发,进行超级节能欧洲A+++冷柜开发。商用产品推出全新的速冻及“冷鲜岛柜”系列。进行基于WiFi网络的远程监控系统开发,完成三门冰箱模糊控制系统的研发、超声波加湿保鲜技术等的研发和储备。年内,澳柯玛股份有限公司有9个项目获山东省轻工业科技进步奖。其中,4个项目获一等奖;“澳柯玛”冷柜BC/BD—150HE入选工信部评定的2013年度“中国能效之星”。 营销创新 2013年,澳柯玛股份有限公司启用新的企业VI标识(LOGO),该公司成立市场指导委员会,组织各单位进行产品规划和策划工作;对公司销售网络进行摸底分析;借助公司升级企业LOGO的时机,组织各个单位进行网络终端形象提升工作;开展网络管理责任到人工作;以利润为导向,对现有销售提成方案进行优化,建立以细分产品线利润为导向的销售提成制度。加强企业信息化建设,通过利用互联网、无线通讯终端等新的远距离信息技术和通讯手段,做到和用户等各相关方的“即时通”“零距离”,实现有效沟通和管理。推动变革商业模式,发展电子商务,组建相对独立运营的电商部,建立起适合自身发展的电子商务模式。网络渠道建设重点采用“N+1+N”营销模式(将第三方电商平台网店建设、澳柯玛股份有限公司独立的官方网上商城和众多社交网络平台相结合,拓展网络销售渠道)。年内,澳柯玛电子商城实现开仓41个,继与淘宝、京东等运营商合作之后,新增苏宁易购、上海易迅等B2C(“商对客”)自主经营类平台,开展与国美在线和卓越亚马逊的合作,全年通过电子商务模式销售收入同比增长10倍。(吴慧英) 啤酒工业 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经营概况 2013年,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应对国内啤酒行业增速放缓,啤酒行业因产能过剩、需求不旺而导致市场竞争激烈等不利因素,聚集资源,开拓市场,扩大市场占有率,巩固和提升“青岛啤酒”在国内市场的优势地位和国际市场影响力。实现啤酒销售量870万千升,同比(下同)增长10.14%,国内市场占有率17.19%;主品牌“青岛啤酒”实现销量450万千升,其中“青岛”听装、小瓶、纯生、奥古特等高附加值啤酒实现销量158万千升,增长12.64%。实现营业收入282.91亿元,增长9.73%;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9.73亿元,增长12.20%。 继续实施“双轮驱动”发展战略,通过内涵式增长,有效提升现有产能的利用率;通过新建工厂和收购兼并,完善国内市场布局,改变区域市场的竞争格局。4月,该公司与三得利(中国)在华东市场的整合正式展开,通过发挥区域协同效应带动产品结构提升。2013年底,该公司签订收购“嘉禾啤酒”50%股权框架协议;实现与张家口“新钟楼啤酒”的合作,在张家口启动新建20万千升啤酒厂项目,该公司在华北市场的竞争优势得到提升。在江西九江和河南洛阳新建的啤酒厂均于2013年底竣工投产。 举办“青岛啤酒”建厂110周年纪念活动,以“110年只为酿造好啤酒”为主题,开展产品市场宣传推介,提升品牌形象,扩大市场影响力。 市场营销 截至2013年底,该公司初步建成“沿海”“沿黄”基地市场战略带,连片基地市场协同效应逐渐显现。与嘉禾啤酒、新钟楼啤酒的合作,推动“青岛啤酒”在河北南部和北部市场的协同连片运作,辐射山西、内蒙古区域,实现市场资源的强强联合和优势互补。在海外市场,该公司依托产品的高端定位提升“青岛啤酒”品牌的国际化形象,持续拓展全球市场分销网络。针对消费者对单一品牌忠诚度逐渐降低和口味多样化等新变化,新上市“鸿运当头”“炫舞激情”两款铝瓶产品,升级上市“黑啤”产品。 探讨和运作电子商务新模式,构建“旗舰店+专营店+在线零售商”的电子商务渠道网络。“青岛啤酒”天猫官方旗舰店自2013年6月26日正式上线运营以来,销售额高居啤酒类目榜首,访客覆盖34个省份(含港澳台),居中国啤酒行业电子商务发展领先地位,为开放平台官方旗舰店的快速复制提供经验借鉴。 继续深化以篮球营销为主线的体育营销并探索音乐营销。中标2014年“央视新闻联播标版组合”黄金段位广告,成为亚足联2014到2016年亚冠联赛官方赞助商。据益普索公司调研数据显示,该公司与CBA联赛的关联度达到73%。新推出“青岛啤酒”音乐营销统一主题“因乐而生”,在北京、成都、沈阳和福州等城市分别开展不同形式的音乐营销活动,活动期间区域销量增长20%以上。持续扩大“青岛啤酒节”举办规模及影响力,整合政府、媒体、运营商等资源,深化全国啤酒节的形象一致性管理,全年举办啤酒节52场,现场销售啤酒累计超过1500千升,创历届之最。 管理提升 技术质量及研发管理 2013年,从信息监控、人员培训、过程管理、专项审计、应急撤回、防护等环节完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严把供应商准入关,提高大米、大麦等6种原辅料及与酒接触材料的食品安全采购标准。围绕新建搬迁工厂生产消费者喜好、质量稳定的高品质啤酒,有针对性地细化完善、改进提升“青岛啤酒”相关工艺原则和技术标准。健全涵盖公司各层级和消费区域的品评体系,对标公司内外部质量标杆,通过品评找出影响产品口味一致性、品类典型风味特征以及产品新鲜度的关键因素,建立完善相关标准,制订重点环节改进措施。该公司的国家重点实验室通过科技部建设期验收,依托重点实验室建设,围绕新产品、低碳环保和质量提升,完成研发项目29项。 生产运营管理 2013年,该公司通过管理创新和优化,实现全员内部挖潜、降本增效。通过科学合理确定设备配置标准、最大化利用搬迁工厂有效资产、强化项目标准化管理、严格控制并优化非生产性设施的建设规模等举措,严格控制固定资产投资额度及进度。通过优化工厂运营管理降低成本;推广应用节能降耗新工艺、新技术,实施精细化管理,粮耗、能耗指标均下降;规范回收瓶管理,优化存货管理。扩大“青岛啤酒”供应链的成本和效率竞争优势。推进安全管理的标准化和精细化,拓展安全管理范围和责任,排查、整改安全隐患,全年无重大安全事故发生,连续6年获山东省安全生产先进单位称号,所辖36家工厂95次获当地政府表彰。推进环保工作的精益化、专业化管理,推广应用环保新技术,污染物排放达标率100%。 财务管理 2013年,围绕支持市场和工厂运营,持续加强财务管理,规范销售费用管理,制订实施营销系统财务组织与职能管理优化方案、海外公司和经营性子公司管理提升方案,完善财务一体化管理体系。该公司实施企业会计准则通用分类标准项目,成为国内啤酒行业首家试点单位,也是财政部、青岛市财政局和市政府国资委推选的全市两家试点企业之一。 人力资源管理 2013年,该公司建立各级人才岗位继任库与人才地图;对内以业绩、能力为导向,完善营销核心人才、关键人才管理办法,明晰各级人才发展路径;对外优先引进营销类人才,关注纵向专业链管理与一体化建设,全年引进经理级以上人才47人;青啤公司管理学院基于储备线持续推进“金★计划”、“银★计划”,加强两级中层人才储备;组织举办基于胜任线完善新任、在职和卓越等不同层级的总经理系列训练营;提出青啤公司管理学院“EMBA”项目;创建“网上管理学院”,实现线上、线下人才培养模式互补。 (段萌) 卷烟工业 山东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青岛卷烟厂 生产经营概况 2013年,山东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青岛卷烟厂完成工业总产值115.27亿元,比上年(下同)增长5.1%;实现税金77.06亿元,增长4.8%。生产内销卷烟107.70万箱,增长1.6%。其中,一类烟5.12万箱,增长4.7%;二类烟0.33万箱,增长61.9%;三类烟58.28万箱,增长16.3%;四类烟37.04万箱,下降16.4%;五类烟6.93万箱,增长6.8%。“泰山”品牌产量56.53万箱,增长22.0%。其中,“泰山”(拂光)1460箱,增长89.1%;“泰山”(新品)3.59万箱,增长34.7%;“泰山”(华贵)10.20万箱,增长13.4%;“泰山”(红将军)22.3万箱,增长42.0%;新规格“泰山”(平安)2.77万箱。“哈德门”品牌产量43.95万箱,下降13.4%。该厂市场营销部销售卷烟34.4万箱,增长4.3%;占市场份额的39.3%,增长1.9个百分点。销售“泰山”系列卷烟29.8万箱,增长17.3%;占同类市场份额的34.1%,增长5.2个百分点。销售100元以上/条卷烟10.3万箱,增长31.1%;占市场份额的26.2%,增长5.8个百分点。销售一、二类烟2.59万箱,增长24.3%,占同类市场份额的12%,增长2.1个百分点。设备有效作业率94.72%,增长0.19个百分点;单箱耗烟叶量33.36千克,减少0.31千克;单箱卷烟综合能耗14.03千克标准煤,下降1.54%。年内,该厂获全国烟草行业先进集体、全国设备管理创新示范单位、第九届全国设备管理优秀单位等称号。截至2013年底,有各类人员5412人。其中,在岗员工1480人,内退等在职员工1053人,离退休人员2879人。 “大营销”工作 2013年,完善考核激励,发挥导向作用,重点考核100元以上/条结构烟。坚持“标杆青岛,突破烟台,拉升威海,推动日照”营销策略,调动全厂资源向营销一线倾斜。按照“重点规格、重点市场、重点投入”原则,落实费用分配办法,发挥绩效和费用引导作用。加强工商共同营销,分别在青岛、日照、威海等三市召开鲁东市场“泰山”品牌培育座谈会。构建以对标主体、对标指标、考核办法为主要内容的营销对标管理模式。搭建工商共同营销和功能终端维护两个平台,开展“泰山杯”建功立业活动,继续做好团购、婚庆、旅游、“小木屋”、“泰山烟进食堂”等特色市场推广工作,推动“泰山”烟特别是一、二类烟销量。 基础管理 2013年,通过加强生产组织,同比节约生产工作日4个。以“泰山”产品工艺水平提升试点工作为切入点,开展联合项目制攻关。推进“精益六西格玛管理”,按计划在4个部门选择13个改进项目。开展竞品对比分析,深化质量提升工作。围绕全年重点目标,制订实施2013年十大重点工作实施方案。在6月19日国家烟草专卖局举办的行业工业企业对标工作培训班上,该厂作经验交流发言。开展流动资产清查工作。加强“三公”管理控制。以工程审计、物资采购审计、宣传促销审计、预算审计、合同审计为重点,开展同级审计监督。合同审查、评标、招投标工作未发生违规违纪现象。健全专卖内管长效机制,通过专卖管理机构组织的检查。推进安全“三化”(安全生产标准化、安全信息化及安全文化)建设,该厂通过国家安全生产标准化一级达标现场评审。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实现全年无重大责任事故的目标。 创新工作 2013年,完成年度QC小组及课题注册工作。在山东中烟工业有限公司年度QC成果发布会上,该厂获一等奖两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两项。修订创新文件,规范创新管理体系。按照“市场决定产品、产品决定工艺、工艺决定设备、设备决定人才、人才决定机制”思路,运用精益管理思想、原则和工具,构建“六精”(精确数据管理、精准状态预测、精心维护保养、精算成本控制、精实绩效管理、精干队伍建设,下同)设备管理模式。11月5日,国家烟草专卖局在该厂召开全国烟草行业设备管理现场会,该厂作“六精”设备管理经验介绍;11月22日,在广州召开的全国烟草行业企业管理现场会上作经验介绍。按照国家烟草专卖局要求,组织编制信息化专题建设管理指南。按照山东中烟工业有限公司要求制订设备健康管理专题实施方案,先后参与组织在青岛、宁波、北京、宝鸡等四市召开的设备健康管理专题研讨会。精品“泰山”制丝生产线、南渠烟叶醇化库项目通过国家烟草专卖局总体竣工验收。引进一组ZJ116—ZB48国产超高速卷接包机组并通过验收,被烟草机械厂家誉为该机型安装调试的“青岛模式”。M5/FK、ZJ116/ZB48超高速卷接包机组各一组通过国家烟草专卖局批复。综合库初步具备使用条件。异型烟加工区项目开工建设。 队伍建设 2013年,开展“改进作风年”活动,做好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准备工作。召开党委民主生活会。按程序组织召开青岛卷烟厂第十二次党代会。推进全国文明单位创建活动。加强廉政责任制落实。深化企业文化宣贯。深化人力资源管理,聘任高级工程师,拓展人才成长渠道。组织开展第十二届职工技术比武擂台赛,增加公文写作擂台,增设机械维修、电气维修青年职工技能竞赛两个专场。发挥技师工作站、劳模创新工作室等创新载体作用,开展项目攻关。落实厂务公开,深化职工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关心照顾好离退休、退养人员的生活,定期通报企业情况。组织近年进厂大学生座谈会,完善青年人才培养体系。加强国防教育和后备力量建设。 (蔡晓冬) 颐中烟草(集团)有限公司 概况 颐中烟草(集团)有限公司是以卷烟配套材料加工为主营业务,兼有生产经营和投资管理职能的集团公司,辖颐中烟草(集团)有限公司卷烟材料分公司、颐中烟草(集团)有限公司菏泽分公司、颐中烟草(集团)有限公司烟台分公司等3家分公司,青岛颐中国际大酒店有限公司、颐中(青岛)置业有限公司、颐中(青岛)实业有限公司、颐中(潍坊)实业有限公司、颐中(滕州)实业有限公司、颐中(青岛)烟草机械有限公司、青岛颐中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等7家全资子公司,青岛黎马敦包装有限公司、青岛嘉泽包装有限公司、烟台颐中包装有限公司、青州新华包装制品有限公司等四家参控股企业,经营范围涉及卷烟辅助材料制造、卷烟材料生产加工、工业品制造、物流仓储、租赁、运输、商业、餐饮、住宿、娱乐、广告代理等领域。截至2013年底,该集团总资产31.6亿元,职工3435人。2013年,该集团实现营业收入21.52亿元,实现税利2.92亿元,利润总额1.37亿元,未发生重大人身伤亡、火灾、设备及交通事故。 科技创新 2013年,该集团确立科技创新体系的总体思路和目标框架,论证出台科技创新示范基地评审标准,与山东中烟工业有限公司技术中心签订《产研合作协议》,确定机械公司自动化立库等5个首批重大科技专项课题。 运营监管 2013年,坚持并完善月度生产经营调度会及季度经济运行分析会制度,掌控企业整体经营情况并加强分析指导,持续提升企业运营水平。以降本增效为目标,加强能源动态管理,注重异常能耗分析,全年单位能耗同比下降16.04%。持续完善烟用材料质量安全管理,严格过程控制,确保产品质量安全。定期开展对标工作,组织开展“‘质量就是企业生命’质量月”主题活动。加强与山东中烟技术中心、主业单位的衔接沟通,实现生产调度、产品质量的同步对接,产品质量抽检合格率100%。 企业风险防控 2013年,持续加强资产管理体系建设,建立规范统一的资产处置流程。开展往来款项专项清理,厘清往来账款2400余笔。规范采购管理,分类别建立80名专家组成的采购评标专家库,组织各类采购项目25项,比预算节约资金25.81%。加强审计监督,规范、加强管理。探索“1+N”(即一个审计部门在同一个年度审计计划内,对同一个被审计单位不同类型的事项进行审计时,将所有审计事项交由一个审计组实施)审计组织方式,依托经济责任审计,开展资金管理检查、往来款项清理验收和费用定额调研。实施相关工作网上运行与过程监管,全年审计各类合同1568份,审减金额421.97万元,提出并落实审计建议67条。 安全管理 2013年,加强安全管理,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全年组织各类安全检查13次,提出安全隐患和现场安全管理不符合项225项,隐患和问题整改率100%。在所属企业实施标准化建设,截至2013年底,该集团所属10家企业均完成标准化制度的发布实施工作,通过山东省安全生产监管局现场评审和二级达标认证,被授予青岛市2013年度安全生产标准化示范企业称号。 (韩青龙) 食品饮料、纺织服装业综述 食品饮料产业 概况 2013年,青岛市食品饮料业应对原料价格波动、劳动力成本上升、市场需求下降、经济增长放缓等不利因素,产业总体保持平稳发展态势。全市616家规模以上食品饮料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846.4亿元,同比(下同)增长12.1%,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值的11.5%,占全省规模以上食品工业总产值的14.1%;完成利税总额104.2亿元,增长18.5%,占全市利税总额的12.6%;完成出口交货值436.7亿元,增长6.6%,占全市出口交货值总额的21.4%。全年全行业完成主营业务收入1773亿元,增长9.2%,增速比上年低2个百分点。其中,农副产品加工业完成主营业务收入1248亿元,增长7.6%;完成利润63.3亿元,增长18.3%;完成税金32.8亿元,增长19.5%。食品制造业完成主营业务收入285.9亿元,增长19.6%;完成利润21亿元,增长38.4%;完成税金15亿元,增长44.6%。饮料制造业完成主营业务收入238.6亿元,增长13.7%;完成利润19.7亿元,增长13.1%,完成税金16.8亿元,增长6.2%。 从业人员持续减少 2013年全行业平均从业人员8.2万人,减少5.77万人,下降50%以上,行业就业压力增加,企业用工人员难度加大。 食品工业企业诚信体系建设加快推进 根据2009年12月工信部等十部委联合发布的《食品工业企业诚信体系建设工作指导意见》、工信部《关于印发〈2011年食品工业企业诚信体系建设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工信部消费〔2011〕138号)要求,年内,在全市乳制品、肉类食品、罐头、饮料等200多家食品工业生产企业中开展诚信体系建设宣贯工作。截至2013年底,全市有10家企业通过食品工业企业诚信管理体系评价认证。 (市经济信息化委) 纺织服装工业 概况 2013年,青岛市748家规模以上纺织服装企业克服成本上涨、外需下降等不利因素,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658.6亿元,同比(下同)增长3.4%;完成出口交货值334.8亿元;实现利税166亿元,增长8.1%;实现利润90.5亿元,增长11.6%;生产纱3.4万吨、化学纤维2.4万吨、布5.2亿米、印染布3.4亿米、服装8.83亿件;产业体系日趋完善。全市服装产业形成以品牌企业为龙头、名牌产品为主导、品牌发布展示平台(时装周)相互促进的发展格局,产业层次持续提升;有“中国名牌”6个、“中国驰名商标”11个、“山东省名牌”52个、“青岛市名牌”62个,有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5个、省级5个、市级22个,行业内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数量居副省级城市之首。 重点企业优势突出 2013年,一批行业领军企业快速成长。即发集团成为国内知名的针织龙头企业,是全国最大的针织品、发制品生产出口基地;红领集团高级西服订制实现行业领先;青岛宏大纺织机械有限责任公司的自动络筒机占国内市场的35%;青岛纺联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依托国家多组分、差别化纱线坯布开发基地,开发的多组分、差别化、功能性纺织品在业内有较高的知名度,是全国棉纺色织业领军企业;凤凰印染公司的蜡染产品整体水平居国内同行业领先地位。 产业集聚成效明显 2013年,全市已形成针织服装、纺机、鞋帽三大特色产业,培育了即墨中国针织名城、即墨蓝村中国制鞋基地、黄岛王台中国纺机名镇、胶州李哥庄中国制帽之乡等一批国家级特色产业基地。即墨中国针织名城纺织服装实现产值750亿元,即墨纺织服装产业集聚区被认定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 中国(青岛)国际时装周影响持续扩大(详见第393页) (市经济信息化委) 轻纺业主要企业选介 青岛市纺织总公司青岛纺联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概况 2013年,青岛市纺织总公司(青岛纺联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2.07亿元,同比(下同)增长7.47%;实现利润1.28亿元,增长27.56%。青纺联集团居中国纺织服装行业主营业务收入100强企业第49位、出口收入100强企业第17位,为历年来最好名次;居中国棉纺织行业主营业务收入100强企业第16位、出口交货值100强企业第8位。 加强对产权、股权、资产的统筹规划 2013年,创新探索企业改革调整重组新途径、新模式。市纺织总公司实施并完成第二印染厂破产重整计划,实现保资产、保稳定的预期目标,该案例是青岛地区首家运用新颁布的《破产法》实施企业破产重整的成功典型案例;依法实施并完成青纺联集团、华金集团、纺联物业公司在青岛纺联寝装股份有限公司的股权退出和海珊服装服饰集团有限公司在青岛西岭投资有限公司的股权退出工作,完成海珊服装服饰集团海伦济房产租赁有限公司的注销和青岛纺联家用纺织品有限公司解散清算工作;海珊发展有限公司等4家企业的调整改革方案通过市政府国资委专家组论证,部分进入实施阶段;推进资源整合重组工作,完成青纺联集团26.33%的国有股权由市政府国资委划转给市纺织总公司的工作;指导青纺联集团完成收购山东青纺联纺织公司的重组计划;推动青纺联集团与利客来商贸集团的战略合作;协助青纺联集团报批并完成纺织谷(青岛)有限公司的设立工作。 深化债务重组与拓展融资渠道 2013年,市纺织总公司以1300万元收购青岛国信发展(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持有的青岛第二印染厂等企业4000余万元的债权包;与宝利华公司达成协议以2945万元解决2亿元债务;与中国银行山东省分行达成协议以1000万元解除对华金公司1938万元的查封;与中国华融资产山东分公司协商,并由华融纺联(青岛)投资有限公司收购市纺织总公司应归还华融公司的1亿元的债权包和华融收购交通银行青岛分行3870万元的债权包,化解了风险并向该公司融资1.5亿元。完成市纺织总公司及所属企业青岛产权系统登记,建立起企业产权登记档案,拟稿和审核经济类合同协议59份。 健全各项基础管理体系 2013年,市纺织总公司发挥3个管理平台作用,各项管理费用稳中有降,其中企业管理费用下降2.53%。加强企业内部审计和财务管理工作。配合独立审计事务所完成对该公司和监管企业的经济责任审计,完成专户资金使用审计工作。对各监管企业2013年度经营情况进行审计。针对系统内监管企业超过法律时效的应收款项进行账龄核查和清理处置,截至2013年底,回收应收款2900万元。 优化三大产业园区功能 2013年,青纺联集团按照专业分工、功能互补原则,确立三大纺织产业园区发展方向。其中,四方园区定位为“科技+文化+服务贸易”的都市特色园区,创建“纺织谷”产业高端要素积聚区;胶州园区定位为物流中心,筹划物流保税平台,结合胶州市的空港优势,逐步向物流仓储方向发展;台儿庄园区定位为集团核心产业生产基地,突出多组分差别化纱线、酒店用纺织品研发生产和现代服务业三大主题。三大园区各项工作有序推进。三大主要生产企业围绕年初签订的目标责任书中的重点指标开展工作。其中,齐意纺织有限公司细纱机械空锭率由年初的18.3‰降至0.3‰,综合效率90.1%,11、12月实现日产量17.19吨;银龙纺织有限公司年产量2330万米,增加173万米;青纺联(枣庄)纺织公司产品品种由181个增至757个,多组分、差别化产品产量达到全部产量的80%,综合效率93%。完成齐意纺织有限公司5.7万纱锭产能向台儿庄园区搬迁转移工作并于12月试生产。 搭建“纺织谷”资源整合和创新平台 2013年,青纺联集团确立“以纺织研发创新、文化创意为两翼支撑,以服务贸易为主体”的“一体两翼”发展思路,通过分阶段建设实现园区功能开发战略。9月23日,作为“纺织谷”投融资和资产运营管理平台的纺织谷发展有限公司注册成立,青纺联集团直属的置业公司、物流公司、贸易公司、技术中心办公室受托运营相关经营管理项目,“纺织谷”已与合作方签署色彩中心战略协议,与高端设计专家达成入驻意向,Face、米奇等品牌物流项目入驻园区。 重点技术攻关 2013年,青纺联集团PFET与纺织工艺结合技术经多次试验,达到防水、防污、防油、亲水透气等功能性的工艺要求和效果,已申报发明专利;海藻酸纤维及功能性纺织面料研发项目获中纺联科技发展部立项批准;开展羊毛/铜氨纤维/腈纶赛络纺、腈纶/木代尔赛络纺纱棉结、三醋酸短纤纱线等技术攻关活动;绢丝与细旦莫代尔混纺纱及其生产工艺等3项新技术通过青岛市级技术鉴定。青纺联集团新增专利申报8项,其中实用新型专利6项、发明专利2项。 产品开发和市场开发 2013年,青纺联集团围绕纤维科技,推进高比例毛丝麻纤维同兰精纤维的混纺纱线、高支细旦纤维纱线、段纺品种等高附加值产品开发,全年亚麻、羊毛、绢丝产品产量分别增长144%、47%和13%。成品业务在cellten面料开发、毛巾市场开发方面取得新进展。加强与兰精公司和旭化成、伊藤忠株式会社的互动联系,扩大在日本腈纶、铜氨纤维等新应用领域和新产品的业务合作;与上海金姿公司合作,共同加强酒店用纺织品开发;与丰裕公司就PFET与纺织结合展开合作,共同做好技术设备开发、产品开发和市场开发;与利客来集团共同搭建以物流和商业地产为主导的运营平台,实现商业物流和工业物流的结合;按照国内和国外两个方向拓展市场,加强KA业务开拓,通过整合原有“海尔兄弟”品牌资源,开发沃尔玛、银座、利群等市场,形成新的业务订单;通过预售、代理、自营、加工贸易等多种经营方式的配合,棉花业务不断拓展;实施“走出去”战略,加强与欧美、东北亚和中国东南沿海发达地区产业链上下游业务伙伴合作,推进中东等境外贸易平台建设,不断拓展市场领域。 (王立永) 青岛益青国有资产控股公司 概况 青岛益青国有资产控股公司为青岛华通国有资本运营(集团)有限公司的子公司。截至2013年底,总资产8.2亿元,净资产2.57亿元,资产负债率68.5%,辖国有(集体)独资及控股企业6家、参股企业1家;产品涉及食品饮料、日用机械、工艺品、皮革等轻工行业,主要产品有饼干类食品、钟表、电脑刺绣机、木制工艺品等。2013年,该公司控股企业实现销售收入6.18亿元,同比(下同)增长2.03%;实现利润4860万元,增长28.23%。 生产经营 2013年,该公司所辖青岛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加强品牌推广,规范卖场产品陈列展示标准,推介统一的“青食”品牌形象;以重点区域为目标,围绕主要业务板块,培育销售增长点;推出电子商务平台,5月正式上线运营,销往20多个省市;开拓国际市场,巩固销售原有品种,开发新西兰、日本、菲律宾等国外市场花生酱的销售;完成“青食”续展山东省着名商标工作,10月,申报马德里国际商标注册,为产品出口创造条件;参加各种展会活动,入选“2013年青岛名牌产品展示周最受市民喜爱的十佳参展品牌”,获2013年中国国际轻工消费品展览会最受消费者欢迎奖。该公司所辖青岛钟表总公司控股的青岛紫信实业有限公司开发并投入市场新型对表3套,其中一款全自动机械5针手表针对开发高端分散客户于5月投入市场。该公司所辖青岛益青工艺制品厂研发制作苏钟、红木机械落地钟等高端产品和案桌、圆头钟、首饰盒、佛像等新产品。 工业园区建设 2013年,该公司的柬埔寨建厂项目青岛华通国有资本运营(集团)有限公司完成厂房建设、设备安装调试、制定和完善管理制度、员工操作培训、原材物料选购等工作,实现“当年投资、当年建设、当年试产”。12月,韩国客户订单采购的相框开始生产。 蓝村厂区完成主体工程建设 2013年,该公司所辖青仁工艺制品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的即墨蓝村厂区基本完成生产车间、办公楼和生活服务楼主体建筑施工,并于年底进行建筑单体竣工验收;推进消防水池及传达室、厂区配套的室外消防管网等项目。 城阳厂区巧克力制品大楼项目 2013年,该公司所辖青岛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城阳厂区巧克力制品大楼项目,完成施工图的审核及建筑工程规划许可、工程咨询单位的招标控制价文档编制和工程招投标工作,于10月开始施工。 档案物流项目 2013年,该公司所辖电脑刺绣机总厂与青岛弘信科技有限公司对合资合作建设档案物流项目进行论证,盘活电脑刺绣机总厂位于即墨北安工业园的土地资源。 国企改革与国资调整 2013年,该公司所辖青岛制革总厂国有资本退出工作经多次分析、研究,制订改制方案,报经市国企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批复同意;聘请中介机构完成改制审计,评估工作,按照法定程序核销不良资产,职工安置具体方案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审核同意,印发《企业改制劳动关系调整和人员分流安置方案审核意见书》,完成挂牌交易前的准备工作,进入挂牌转让阶段。 依法规范所辖青岛钟表总公司和青岛紫信实业有限公司关系,通过严格审计,两公司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和各司其职原则,对人、财、物进行调整和理顺,实现产权清晰和人员优化。 该公司所属青岛食品股份有限公司上市工作取得进展,聘请专职律师事务所,对企业历史沿革、股份制改造遗留问题进行调查,对影响企业上市的集体股权置换和股东数量过多等问题进行研究,提出解决办法,经集团报送市政府国资委。 内部管控 2013年,落实母公司财务管控工作会议精神,按照《青岛华通国有资本运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财务管控制度(试行)的通知》要求,该公司本部和4家所属企业完成企业财务管控制度实施细则的修订,完善企业基础性管理工作。根据年初制订的《关于企业负责人薪酬管理的暂行规定》要求,对所属企业负责人薪酬发放情况进行专项检查,督促企业对在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整改。按照有关规定规范、公开处置所辖青岛益青工艺制品厂、青岛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和青岛紫信实业有限公司报废资产,完成青岛制革总厂国有资本退出不良资产核销工作。加强财务监管和审计监督,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孔凡昌) 石油化学·橡胶工业 青岛海湾集团有限公司 概况 截至2013年底,青岛海湾集团有限公司总资产106亿元,在岗职工7200人;有控股、参股企业22家,主要控股企业有青岛碱业股份有限公司(简称“青岛碱业”)、青岛海晶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简称“海晶化工”)、青岛双桃精细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简称“双桃精化”)、青岛海洋化工有限公司(简称“海洋化工”)、青岛东岳泡花碱有限公司(简称“东岳泡花碱”)、青岛东岳罗地亚化工有限公司(简称“东岳罗地亚化工”)、青岛海达制盐有限公司(简称“海达制盐”)。其中,青岛碱业为上市公司。 2013年主要指标:工业总产值42.63亿元,同比(下同)下降10.43%;工业增加值7.92亿元,增长6.87%;销售收入48.81亿元,下降4.12%;利税合计2.12亿元,增加2.59亿元;利润合计8669万元,增加2.13亿元。主要产品:纯碱61.66万吨,下降2.66%;离子膜烧碱11.06万吨,下降1.24%;聚氯乙烯11.04万吨,增长5.05%;染料、颜料、中间体合计2.07万吨,下降3.87%;硅酸钠(液体)80.68万吨,增长14.34%;复合肥11.47万吨,下降11.04%;硅胶1.18万吨,下降3.17%;水泥37.4万吨,增长22%。 安全环保 2013年,严格落实岗位责任制,逐级签订岗位责任书;推行项目安全管理,项目建设严格执行“三同时”(建设项目的安全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审查,完成海晶化工、双桃精化搬迁项目的HAZOP风险分析,组织搬迁企业安全拆除装置、处置危化品,规范建设项目的采购、施工、监理环节的安全资质。推进安全标准化建设,制订并推行统一化工管道标识,该集团所属危化品企业全部通过安全标准化三级以上评审开展“安全生产月”、MSDS建档、安全标杆班组评比、杜邦安全文化培训等工作,推进安全文化体系建设。 开展“打非治违”和隐患排查治理专项行动,全年组织安全检查51次(其中集团领导带队检查12次),召开安委会4次,集团整体安全生产形势保持稳定。针对“一一·二二”中石化东黄输油管道发生泄漏爆炸事故,开展全集团范围的安全大检查,排查整治消除隐患,遏制各类事故发生。全年未发生重伤以上安全生产事故,完成了省、市下达的安全生产考核指标,该集团获2013年度山东省安全生产先进单位称号。 企业搬迁 (1)调整优化产业布局。2013年,编制完成《青岛海湾集团老城区企业搬迁实施方案》。在平度新河化工园区按照公用工程“一体化”配套发展的原则,新规划青岛碱业8万吨/年硫酸钾联产氯化钙小苏打项目、双桃精化热电联产项目、海洋化工3.7万吨/年硅胶项目。(2)推进项目建设。董家口化工基地建设:海晶化工聚氯乙烯搬迁项目进入全面建设阶段,累计签订合同金额23亿元,支付资金13.3亿元;完成办公区、仓储区及化工罐区的土建施工和部分设备安装;单项投资最大、储备能力达5万立方米的低温乙烯储罐具备试压条件。青岛海湾液体化工港务有限公司完成码头主体建设和罐区陆域回填,累计完成投资1.8亿元。东岳泡花碱偏硅酸钠项目开工建设。新河化工基地建设:双桃精化对二期项目设计进行优化调整,装置产能高、占地面积小、设备数量少,工艺更完善,全面实现“三废”(废气、废水、废渣)循环利用;双桃精化热电联产项目主要设备进入招标程序。青岛碱业硫酸钾项目现场桩基施工全部完成,引进技术招标工作同步进行。天柱集团缓控释肥项目完成土地回填,进入生产厂房桩基施工阶段。海洋化工与海创投资公司达成土地补偿协议,拨付土地补偿款1.28亿元,历史债务得到解决,高端硅胶项目将落户平度新河化工园区。(3)争取优惠政策推进搬迁。企业土地补偿金在扣除“两金”(国有土地收益基金、农业土地开发基金)后全部返还用于项目建设,原址土地在区域规划方面给予最优惠条件,盘活企业土地为启动搬迁创造条件。加强项目资金保障,设立该集团搬迁资金统筹平台,首笔统筹资金7475万元拨付东岳泡花碱、海洋化工的搬迁项目;开始进行票据融资前期工作,支撑后续项目资金需求。 生产经营 2013年,该集团各企业应对行业产能过剩、增速趋缓、要素成本上升等不利因素,科学组织生产,强化市场营销,持续降本增效,经济运行稳中向好。青岛碱业开展“提质增效强化年”主题活动,倡导“算着干”理念,加强生产过程控制,推行采购招标比价,加强清仓利库、修旧利废,全年各类费用减少1840万元。海晶化工老厂区装置连续10个月实现安全、稳定、高效运行,实现产量居于高位、主要消耗指标保持历史较低水平(离子膜烧碱电耗2250千瓦时/吨、聚氯乙烯电石消耗1.385吨)。双桃精化通过开发高端客户、加强盘活库存,两项资金占用减少2850万元。青岛海湾索尔维化工有限公司(简称“海湾索尔维”)液体硅酸钠产品得到市场认可,销量增长7万吨,增长44%。东岳泡花碱五水、零水偏硅酸钠销量增长20%以上。海达制盐推进“投资、房地产、物业”板块运营,全年实现利润4694万元。海洋化工主攻高附加值硅胶产品,通过抓降耗、拓市场,第四季度实现扭亏为盈。青岛海湾水泥有限公司(简称“海湾水泥”)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销量保持平稳增长。各企业围绕节能降耗实施一批技改项目。其中,青岛碱业实施“锅炉脱硫低氮燃烧改造”,海湾索尔维实施“蒸汽余热回收”“窑炉煤气回收”“太阳能光伏发电”等项目,降本减排成效显着。 管理改革 (1)国有资本调整优化。2013年,完成海湾水泥与青岛碱业汽车运输有限公司的吸收合并工作,实施海湾实业有限公司(简称“海湾实业”)与晶山宾馆等6家企业、海晶化工与青岛化工厂二分厂等5家企业的吸收合并工作,对海达制盐内部产权进行调整并增资扩股,将青岛双收农药化工有限公司划转海达制盐,由双桃精化托管青岛绿洁环境有限公司。通过一系列整合优化了资产结构,实现了优势互补,促进了国有资产保值增值。(2)加强监督考核。推进企业监事会工作,向集团各企业派驻监事会,完善监事会的工作细则和考核制度,定期开展监督检查。修订《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与收入分配办法》,引入先进科学的考核体系,增强经营者的激励和约束机制。(3)妥善进行职工分流安置。根据企业搬迁发展需要,实施职工分流安置,海晶化工、海达制盐(双收农药)、海湾实业等3家企业分流安置职工1073人。(4)培训工作实现制度化、系统化。全年组织各类专题培训21期,培训1068人次。集团所属的青岛市石化高级技工学校创建职业教育品牌,深化一体化教学改革,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办学水平持续提高。 (王昊) 中国石化青岛炼油化工有限责任公司 概况 截至2013年底,中国石化青岛炼油化工有限责任公司有1000万吨/年常减压、250万吨/年延迟焦化、290万吨/年催化裂化、150万吨/年连续重整、200万吨/年加氢裂化等20套生产装置和相应的公用工程及辅助设施,可年加工进口原油1200万吨,生产汽煤柴成品油800多万吨,生产聚丙烯、苯乙烯、混苯、硫黄等各类石化产品200多万吨,成品油质量均达到国Ⅲ标准。其中,部分柴油质量达到国Ⅳ、国Ⅴ标准,汽油质量全部达到国Ⅳ标准。企业安全环保、自动化控制程度和清洁生产管理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设10个机关职能部门和9个生产单元,在册正式职工661人;资产总额160.72亿元(流动资产49.78亿元,固定资产原值142.39亿元、净值96.16亿元)。2013年,完成加工原油量1145.01万吨,工业总产值577.82亿元,工业增加值95.05亿元,销售收入571.13亿元;实现利税101.67亿元,其中税金94.50亿元;综合能耗57.14千克标准油/吨。全年主要产品产量:汽油299.99万吨,柴油354.16万吨,煤油109.65万吨,液化气84.61万吨,石脑油24.44万吨,5号白油油料3.48万吨,商品石油焦69.88万吨,碳五11.45万吨,混合二甲苯33.62万吨,硫黄21.77万吨,聚丙烯21.44万吨。 150万吨/年催化汽油吸附脱硫项目(S Zorb)开工建设 2013年7月2日,该公司新建150万吨/年催化汽油吸附脱硫项目(S Zorb)开工建设。该项目是按照中国石化集团公司汽油质量升级统一部署的新建项目,设计规模为150万吨/年,基础设计批复总投资2.66亿元,计划2014年上半年建成投产。项目投产后,可生产精制汽油148.8万吨/年,全厂汽油质量可达到国Ⅴ标准,将提升成品油质量等级,满足未来汽油质量升级的要求。 成品油质量升级按期完成 2013年,该公司按照国家成品油质量升级时间表要求和中国石化集团公司统一安排,按计划节点完成技术改造并精心调整操作参数、优化原料配比,4月1日实现柴油按国Ⅲ标准出厂,10月1日实现汽油按国Ⅳ标准出厂,均比国家要求时间提前3个月。 安全环保 2013年,该公司按照“谁主管、谁负责”和“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的要求,修订HSE(健康、安全和环境管理体系)岗位责任制及相关制度流程、工作表单。创新安全教育的形式和内容,每月确定安全教育主题,提高安全教育的深度和效果。集中利用3个月时间,全员开展危害识别和风险评估工作,针对确定的风险点制订控制措施和应急预案,得到国家安全生产监管总局检查组的肯定。强化直接作业环节安全监管,通过推行“七想七不干”(想安全禁令,不遵守不干。想安全风险,不清楚不干。想安全措施,不完善不干。想安全环境,不合格不干。想安全技能,不具备不干。想安全用品,不配齐不干。想安全确认,不落实不干)、落实领导干部带班制度等手段,确保现场作业安全始终受控。落实绿色低碳发展,参与中国石化集团公司“碧水蓝天”行动,催化烟气脱硫脱硝等环保治理项目获批复。把“厂区无异味”作为硬指标,持续开展微泄漏检查和治理工作。“一一·二二”中石化东黄输油管道泄漏爆炸事故发生后,该公司配合开展现场救援并成立领导小组开展安全问题检查整改,加强全员警示教育和应急预案修订等各项工作。 管理信息化建设 2013年,该公司开发投用“经营综合分析”“投资管理”“问题管理”“班组经济核算”“检修改造管理平台”等系统,通过BPM(业务流程管理)系统实现38支“e化”业务流程上线运行,实施移动办公应用,推进管理数字化、表单信息化工作。MES(生产执行系统)、LIMS(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EM(设备管理系统)系统应用继续在中国石化集团公司专业评比中名列前茅,APC(先进控制)有效投用、ERP(企业资源计划)登高应用水平得到提高。信息化在服务生产经营、规范管理、提高工效等方面取得新成效,该公司获“国家级两化深度融合示范企业”称号。 生产经营 2013年,该公司加工总量创历史新高。通过计划优化,强化利润导向,全年优化测算105次,召开优化碰头会27次。围绕增产汽油、降低柴汽比为主线调整产品结构,增产适销对路、高附加值的产品,全年柴汽比同比(下同)下降0.05个单位,航空煤油产量增长64%;沥青、船舶燃料油(MGO)等产品首次实现销售。全年外购加氢原料14.49万吨,创效4650万元。 降本增效 2013年,贯彻价值管理理念,全年吨油完全费用比考核指标低12元/吨,吨油现金操作费在中国石化集团公司的炼油企业中居领先水平。通过采取抓机会油种、优化船期和库存运作等措施,原油采购回归价比中国石化集团公司均价低0.46美元/桶。严控资金占用,优化融资结构,全年节约财务费用2820万元。建立班组经济核算模式,推进节能、节电、节水、节汽工作,化工三剂消耗比中国石化集团公司下达指标低2.72元/吨,炼油能耗降至57.14千克标油/吨,能量密度指数继续保持国内同行业领先水平。推进科学理性采购和专家采购,全年节约采购资金3098万元。全年累计实施六大类33项双增双节措施,实现降本增效4.59亿元。 工艺、设备专业管理 2013年,该公司围绕达标工作,成立增产汽油、蜡油平衡等17个专题技术攻关小组,解决催化汽油收率偏低、蜡油原料不平衡等瓶颈,为“稳运行、保效益”提供技术支撑。强化工艺技术管理,开展技术创新应用,实施常压塔顶循环回流加注缓蚀剂、催化硫转移剂等新技术应用。设备管理形成以制度化支撑、专业加区域化管理、标准化作业、信息化提升为特征的管理模式,腐蚀防护、设备状态监测等9个专业团队加强管理,6个区域形成横向协调,通过在线腐蚀检测、设备预防性检测和设备信息管理系统(EM)应用等手段,加强现场作业的规范性管理与严格审批。 人才队伍建设 2013年,加强高层级技能操作人才培养和考核工作,全年选送4名技能操作人员参加中国石化集团公司技师、高级技师培训班;41人在技能鉴定中取得技师职业资格。继续强化全员培训工作,采用搭建网上平台、自主编制课件、团队现场演练、导师带徒等方式,开展系统、实用的培训,解决工学矛盾。全年自主编写培训材料超过600篇,组织管理人员撰写知识经验文章178篇,举办各类培训活动130多场次。 (刘仕成 何继强) 中国石化青岛石油化工有限责任公司 概况 截至2013年底,中国石化青岛石油化工有限责任公司原油加工能力500万吨/年;职工在册人数1243人,其中在岗人数1152人;资产总额64.81亿元(流动资产37.76亿元,固定资产原值42.36亿元、净值22.82亿元);主要有500万吨/年常减压蒸馏、160万吨/年延迟焦化、140万吨/年重油催化裂化、100万吨/年汽柴油加氢精制、60万吨/年柴油加氢精制、60万吨/年催化汽油选择性加氢脱硫、25万吨/年催化重整、20万吨/年及15万吨/年气体分馏、7万吨/年聚丙烯等生产装置16套;主要产品有汽油、柴油、石脑油、石油焦、船用燃料油、石油液化气、丙烷、丙烯、聚丙烯、工业硫黄、纯苯等近20个品种。2013年,累计加工原油(含原料)331.59万吨,完成销售收入189.13亿元,税金35.06亿元;主要产品产量:汽油79.52万吨,柴油144.39万吨,商品液化气19.43万吨,石油焦35.48万吨,聚丙烯5.67万吨,丙烯2.35万吨,石脑油4.42万吨,燃料油12万吨。按照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简称“集团公司”)质量升级的要求,制订质量升级方案,按期生产出达到新标准要求的车用汽油、普通柴油,完成质量升级工作。 安全管理 2013年,贯彻落实国家、集团公司有关安全生产工作的要求,层层落实HSE安全生产责任制,强化全员安全责任意识。组织开展“‘倡导安全文化,提升安全管理’主题年”活动,推进安全文化建设,不断创新管理思路和方式。加强直接作业环节和施工安全管理和承包商管理,制止和杜绝现场违章行为。吸取“一一·二二”中石化东黄输油管道发生泄漏爆炸事故教训,按照集团公司党组提出的“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要求,建立覆盖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最严格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实行安全事故“零容忍”和“一票否决”。按照集团公司的部署,开展安全大检查,加强管网隐患排查及治理,严防管道泄漏爆炸事故发生,确保生产安全。加强应急管理,健全和完善QHSE事故和突发事件报告机制,提高突发事件应对能力。 环保和节能减排 2013年,贯彻集团公司绿色低碳的发展战略,推进环保治理和节能减排工作。及时修订完善环保管理制度和工作程序,针对重点环境因素落实相关措施,逐步提升环保管理的合规性。开展环境风险排查,落实风险防控责任,逐步形成环境隐患排查、认定、治理及监管长效机制。加强源头控制,严格分级管理,确保“三废”(废水、废气、废渣)综合利用及污染治理装置长周期稳定运行,完成污染物总量减排任务。持续开展“绿色低碳”环保专题教育活动,倡导“绿色低碳生产、保护碧海蓝天”行动,提高全员环保认知水平及环保意识,坚持清洁生产、绿色发展,形成“生态文明、绿色低碳”生产的文化氛围。 科研开发和应用 2013年,围绕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加大科技研发的投入。完成集团公司攻关项目《RSDS—Ⅲ技术在青岛石化的工业应用实验》的研究开发和工业试验,该装置生产国IV汽油运转稳定,为中国石化汽油质量升级提供技术支撑。开展高氮石脑油重整原料预加氢技术开发,实现精制石脑油氮含量的设计指标,确保重整装置平稳操作和长周期运行。组织实施“催化重整装置在线优化控制系统开发”“含酸原油焦化原料组成与生焦倾向的研究”“分馏塔顶循环回流腐蚀原因分析及缓蚀剂筛选研究”等科研项目。与青岛安全工程研究院合作建立防腐研究实验基地,共同开展加工高酸原油设备防腐适应性研究,双方实现技术成果共享。完善和改进企业科技管理体制,发挥公司科技委员会科技评议及咨询作用,为公司科技发展规划、重大建设项目及重要科技问题等决策提供咨询意见或建议。坚持内部培养、实践锻炼与培训开发相结合,事业激励与物质激励相结合,鼓励科技人员科技创新,提升技术水平和自身素质。 企业内部管理 2013年,围绕企业质量管理、环境管理、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测量管理等专业管理体系的整合和认证要求,创新企业管理机制,正式启动一体化构建工作,年内按期通过一体化管理体系外部认证审核。加强全面风险管理工作,以内控和审计规范企业管理。完成该公司2013版内控实施细则的修订和发布,内控实施细则的修订、更新、查询、自查测试及问题整改等内控管理业务均实现通过内控信息系统在线处理。建立健全风险管理组织体系,发布实施《青岛石化全面风险管理规定》,从制度上规范全面风险管理的体系及流程。 根据集团公司关于开展“向镇海炼化学习、向李安喜同志学习”(简称“双学”)活动的统一部署,结合本企业实际,开展“学先进、转观念、促提升”活动,提出“远学镇海炼化,近学青岛炼化,全方位对标学习”的目标。按照“周评价、月排名、季激励”的原则,制订“双学”评价方案,对各部门“双学”工作进行量化评价。先后制订120个大项616个小项的对标措施。截至2013年底,完成项目419个,正在实施项目197个。10月,开展“紧抓增效点,奋战四季度”活动。围绕“双学”活动和“比学赶帮超”活动,优化原油采购,降低采购成本;优化产品结构,做好增产汽油工作,降低柴汽比,增产增销高标号汽油、液化气、丙烯、聚丙烯等高附加值产品;加强资金管理、深化降本压费,利用融资手段,降低财务费用,及时调整债务结构,降低资金成本;采取节能降耗、设备利旧、节约物资采购资金等举措,有效控制各项成本费用。 人才队伍建设 2013年,结合企业实际,加强经营管理、专业技术、技能操作等3支人才队伍建设。根据集团公司发展目标和战略,结合企业特点,加强中层管理人员多层次、多专业的学习培训,提高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建立中层干部轮岗、交流机制,引入竞争性选拔机制,根据干部队伍的专业结构需求和年龄结构现状,选拔和培养年轻干部。在企业内部设置高层次专业技术和技能操作职位,通过公开竞争选拔方式,经过专业评价、考评委推荐、组织考察等环节,选拔出首席专家1人、专业专家7人。建立企业首席技师、高级技师、技师聘任制度,完善论文答辩和评审程序。做好各类人才的培养和任用工作,开展不同层次的职工技术培训、技术比武,引导职工岗位成才。举办该公司第十五届职业技能竞赛,有143名职工参加12个工种的技能比赛并取得较好成绩。全年举办各级、各类培训30多期,参加培训人数超过1000人次。 (周立川) 青岛红星化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概况 2013年,青岛红星化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实现销售收入16亿元、利润2093万元、利税1.2亿元、工业增加值3.96亿元、出口创汇5000万美元,主要产品产量:钡盐类40万吨、锶盐类4万吨、锰盐类3万吨。截至2013年底,有员工5725人。年内,所辖贵州红星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入选“贵州自主创新品牌100强企业”并再次入选“贵州100强企业”;红星文化产业园获青岛市科技局认证的“青岛红星包装印刷技术企业孵化器”资质。 技术攻关与市场拓展 2013年,该集团所辖的镇宁钡业公司通过开展技术攻关,降低设备故障率,碳酸钡产品质量明显提升;通过工艺优化提升控制转炉结炉问题。所辖大龙锰业公司通过调整产品工艺及优化原材料结构降低EMD的成本,加强拓展碱性市场,高纯硫酸锰产品通过攻关满足了客户对铁、钠含量的要求。所辖重庆大足红蝶锶业公司高纯碳酸锶规模化生产线全面投产,生产能力增加60吨/月,能满足国内外液晶市场、电子元器件、发光材料等多个领域的需求。所辖自力实业公司通过韩国三星集团公司的质量认证审核,进入韩国市场,正式成为三星集团电子级高纯八水氢氧化钡的供应企业;接受日本户田工业对高纯八水氢氧化钡工艺的监察;再次通过常年客户英国庄信万丰公司的质量认证。所辖新晃公司利用压滤机、浸取罐等闲置设备,发动职工完成精加工工序的扩建,建成打浆洗涤、改性包覆两用的生产线,实现BM/E、RS/A和改性沉淀硫酸钡日产量翻番。 新产品研发及产品结构调整 2013年底,该集团控股贵州红星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的锂离子电池专用高纯硫酸锰项目列入国家重点新产品计划,获由国家科技部、环保部、商务部、国家质检总局联合签署的《国家重点新产品证书》,获评2013年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该公司所辖大龙公司完成连续酸化、母液酸化技改项目和生产低铁、低钠产品的工艺设备改造,及其利用EMD除铁后的氧化锰废渣经脱硫、硫化、酸化后生产高性能EMD用硫酸锰液的工艺改造,将高纯一水硫酸锰与EMD结合,建成高低镁两条生产系统。所辖重庆大足红蝶锶业公司申报硝酸锶、氯化锶、高纯碳酸锶、电子级碳酸锶、氢氧化锶等5个高新技术产品。其中,硝酸锶和氯化锶产品通过审批并获证,高新技术企业进入公示阶段。所辖东风化工公司继2012年进入德国巴斯夫(上海)油漆工厂之后,重点研发巴斯夫涂料和工程塑料工厂所需的硫酸钡系列产品。 老城区企业搬迁 2013年8月,该集团在青企业正式列入老城区企业搬迁改造计划。成立搬迁工作领导小组和专门工作班子,确定将该集团化工生产企业全部搬迁至平度新河生态化工科技产业基地,定位为创建有红星特色的“世界高端钡盐研发和生产基地”,10月30日,举行入驻仪式并开工建设。 深化改革 2013年初,该集团启动混合所有制经济改革重组程序,公布审计评估的工作方案;12月26日,引进战略投资者方案公开挂出。10月,在全集团范围内开展“精兵简政、梳理不在岗员工”工作,所辖各企业对所有在册人员和不在岗职工进行全面梳理整顿并调整组织机构、合理安排人员,精简机构5个、人员202人。 安全生产 2013年,吸取黄岛“一一·二二”中石化东黄输油管道发生泄漏爆炸事故教训,该集团重新调整安全生产委员会并多次召开安全专题会议,部署全面排查安全隐患并制定整改措施。所辖各企业成立安全检查小组,定期检查、排查安全隐患,查处整改问题60余项。组织开展“我要安全、我会安全”为主题的征文活动,营造“人人重视安全、人人参与安全”的工作氛围。 (魏希文) 青岛丽东化工有限公司 概况 2013年,青岛丽东化工有限公司生产化工产品119万吨,实现产值约100亿元,进出口总额14.23亿美元。该公司入选中国化工企业500强(居第70位)、“2012金蜜蜂企业社会责任·中国榜”、2012年度山东省纳税百强(居第98位)、青岛市企业百强(居第19位)、青岛制造业企业百强(居第11位),获山东省外经贸先进企业、山东省安全生产基层基础工作先进企业、A级纳税信用等级单位、中国农业银行AAA信用等级、出口货物劳务退(免)税管理等级A级、全国总工会“全国模范职工小家”、山东省富民兴鲁劳动奖状、安全生产标准化证书等称号,被评为山东省劳动关系和谐企业。 技术和设备 2013年,采用国际最先进的美国UOP技术,其中催化剂连续重整技术可使催化剂在不停工的状态下完成再生。稳定性较好的CRCS控制系统实现装置的全自动控制、异常情况自动连锁控制,保证设施的安全。 环保工作 2013年,建立先进、完备的污染防治设施、体系,通过各项设施的有效运转减少污染物排放。加强水污染防治,该公司产生的废水均通过内部污水处理站进行物理、化学和生化处理后排入城市污水处理厂,水质可以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的一级标准。加强大气污染防治,采用密闭生产、密闭排放和密闭采样设施;储罐采用内浮顶和氮气密封设施;设置油气回收系统(VRU),减少污染物的无序排放;从韩国引进先进的油气泄露检测和修复体系(LDAR),定期检测有油气挥发可能的动、静密封点。当地环保部门多次随机抽查监测的厂界大气无序排放指标优于要求的排放标准。加强固体废物管理和处置,从源头上减少和再利用固体废物,按照国家规定处理需要废弃的固体废物。增加人力和设备投入,围绕噪声、土壤和地下水污染防治、应急对应等采取切实可行的环境保护措施。8月,在市环保局公布的《青岛市企业环境绩效报告》中,该公司居化工行业排名第一位。 安全工作 2013年,装置设计采用美国API设计标准,依据风险定性定量分析确定设计安全,采用DCS自动控制减少人为操作失误概率。生产装置区及罐区设有油气泄露检测仪,可及时发现油气泄露并报警。该公司设有消防中心,配有专职消防队并配备消防车3辆、救护车1辆,全天24小时现场监控。加强应急对应能力,建立并完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该预案通过相关部门组织的专家验收。 清洁生产/节能 2013年,该公司对异构化单元和歧化单元装置内部的工艺系统进行能量优化,预计年节能量为8000余吨标准煤。该项目列入市财政奖励节能技改项目节能量初审投资计划表,获政府奖励基金。 企业社会责任建设 2013年,该公司成立CSR(企业社会责任,下同)管理委员会和CSR办公室,建立系统的CSR理念体系和指标管理体系。组织参与社区建设与救助、助教等社会公益活动。建立质量管理、客户管理与售后服务体系,维护与客户良好关系;与合作伙伴建立沟通、共享机制并保持100%的合同履约率。该公司连续第二年入选中国韩国商会、大韩商工会议所编制的“2013年在华韩国企业CSR白皮书”。 (王刚) 双星集团 概况 2013年,双星集团按照新领导班子提出的“创双星轮胎世界名牌”的发展目标和“第一、发展、开放”的战略方针,开始双星二次创业,各项工作取得重要进展。全年实现利润和出口创汇均比上年大幅增长。 加强内部管理 2013年,强调以“第一”为目标,以“发展”为责任,以“开放”为路径,引导干部员工以提高质量和效益、降低制造成本、创造产品竞争力为核心“找差关差”(找到差距、关掉差距,下同),树立预算和日清的观念,做到零差距。双星轮胎公司从市场反映强烈的质量问题入手“找差关差”,在全国轮胎行业首家自主销毁“不良胎”,严把出厂检验、过程控制、设计验证质量等“三关”,推动“双星”轮胎质量达到历史最好水平。 差异化产品研发 2013年,该集团提出以差异化产品实现突破发展的战略举措,研发人员按照“开发需求而不是开发产品”理念,研发具有鲜明价值诉求的产品,在几个月内研发出适应市场、领先行业水平的耐刺、耐载、耐磨、舒适、环保、节能等新品牌6个,申报国家发明专利3项,创造4项行业第一。其中,“劲倍力”轮胎通过加宽行驶面、加深花纹沟、加深带束层,增强轮胎耐磨性和驱动性;“珍牛”轮胎因其省油、耐磨、环保、安全特点受到市场认可;“铁布衫”矿区轮胎有抗扎、抗冲、耐载、防滑等四大特色。研发出国内首款超宽、超低断面“双超”驱动胎,通过美国环保署(EPA)Smart Way认证,成为国内首款通过该认证的超宽驱动花纹轮胎,标志着“双星”轮胎技术达到国际顶级品牌水平。 营销模式创新 2013年,双星轮胎公司对全国市场进行科学规划,创新营销渠道模式。通过品牌调整,在区域、品牌、价格等方面加强市场规范。其中,服务方面开通全天24小时服务热线,在行业首推零延误救援服务,保证“用户问题不过夜,客户问题不过周”;在国际市场建立支撑“双星”成为国际化品牌的网络架构。 管理模式创新 2013年,按照矩阵管理模式,建立扁平化的集团三级运营架构,集团成为支持中心,本部成为利润中心,工厂成为制造中心。建立干部廉洁自律承诺制度、业务预算及费用审批制度、效酬合一的分配制度、合同流程审批制度等。成立安全委员会,把安全生产的主体责任落实到各个环节。 人才队伍建设 2013年,建立开放的人才引进平台和机制,先后招聘清华大学博士、轮胎行业技术专家和普利司通专业技术团队。通过开展各种形式培训教育,提高干部员工整体技术专业水平。 (张伟) 汽车制造业 一汽解放青岛汽车有限公司 概况 2013年,一汽解放青岛汽车有限公司生产汽车84759辆,同比(下同)增长26.56%;销售汽车84703辆,增长25.17%;实现营业收入144.5亿元,增长20.5%;劳动生产率142150元/人。截至2013年底,有正式员工5641人(含劳务派遣员工1827人),占地面积58.9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7.99万平方米,固定资产原值45436万元、净值34171万元,资产总额768623万元。辖上海浦东一汽解放专用车有限公司、一汽解放青岛汽车有限公司成都分厂。 完善产品品系与营销、服务 2013年,开发轻量化牵引“途威”新产品、“新大威”大马力牵引产品。重点推进“悍威”和“新大威”公路型轻量化产品,扩大自卸车销售区域。拓展燃气卡车市场,全年销售燃气汽车7157辆,全国市场占有率25.2%,居全国同行业第二位。全年销售“虎V”轻型卡车8029辆,销售网络覆盖全国28个省市,有代理商99家。向市场推出山地版、长轴距大轻卡车和自卸车等新车型。开展产品销售培训,走访重点用户,推广专用车底盘,特别是国Ⅳ底盘产品,提高专用车底盘市场知名度。加强海外服务管理,全年出口整车3610辆,增长8.5%。优化营销网络,全年撤销不达标代理商92家,引进新的代理商41家。完善《代理商退出管理细则》等规定。 产品开发 2013年,完成产品开发649项,匹配BOM 2807个,其中重点策划产品67项、适应性开发582项。加快产品换代,推进V系列、J6F、JH06等产品开发项目。完成国Ⅳ技术路线、产品公告、主要零部件生产准备。优化LNG车型生产工艺,提高生产效率。开展公告申报,全年完成9批公告196个新产品,608个扩展产品。加强科技创新,在2013年度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科技创新奖评审中获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1项。 质量管理 2013年,开展可靠性提升工程,确定年度可靠性提升项目100项,制订措施628项,实施率95.2%。J5公路车1000辆车索赔频次(12MIS)由年初的4229下降至年底的2528,降幅40.2%。J5公路车单车索赔金额(12MIS)由年初的3429下降至1828,降幅46.7%,实现索赔降1/3的目标。对四大工艺车间开展多轮次过程审核,开展零部件专项性能提升工作。加强新产品专项评审和整改验证评审工作。全年评审新产品321辆,其中V系卡车累计评审23轮次。组织开展“质量提升百日攻坚”活动,开展典型质量问题图片展等群众性质量活动,组织各单位开展“我为质量献一策”“QC小组活动”及成果发布等特色活动;QC小组实施改进课题108个,完成100个。 基础管理 2013年,运行《督查月报》制度,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发布《供应商信息管理规定》等11个文件,修订《管理手册》等17个管理文件。开展设备完好鉴定、精度检测和大修改造,完成焊装车间70台焊机改造任务,组织冲压车间进行3台压力机大修和电气改造、纵梁平板冲更新、630单点更新等。深化安全环保体系建设,识别环境因素265项、危险源1157项,制订相应控制措施。定期组织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投入产出差异分析,协调解决BOM(物料清单)问题469项。全年ERP投入产出差异比例(种类)由3.27%降至2.85%。 新厂建设 2013年,即墨新厂土建工作有序开展,单体厂房全面开工。其中,冲压车间、焊装车间、驾驶室涂装车间厂房施工完成,内部公用动力正式供应,满足设备调试条件。车架联合、塑料件涂装车间进入完工收尾阶段。各车间工艺设备陆续进厂安装。其中,冲压薄板压力机,车架联合纵梁辊压线、铆接线、车架涂装线,JH06焊装线、车身涂装线安装完成,总装线与塑料件涂装线进入电控安装阶段。筹备完成新厂区信息系统提升改造和信息化基础环境规划建设。分析新厂生产经营各项因素,合理制订优化整合计划。整理出重点事项102项,编制完成工厂优化整合项目初版主计划。 人力资源管理 2013年,多渠道做好生产操作人员招聘,全年通过就业实习、专场宣讲、校园招聘会等形式招聘大、中专毕业生。加强全员培训,全年实施内部培训项目46项、2008学时,培训6322人次。分别组织班组长及生产骨干岗位赴一汽解放公司卡车厂和天津一汽丰田汽车有限公司进行研修培训,365人参训。组织开展“质量技能双提升”竞赛活动和冲压工等17个工种技能大赛。全年员工改善提案1644项,实施1251项,提案实施率76.1%,员工参与率24.7%。 年内,该公司工会被评为全国模范职工之家。 (刘付生) 中国重汽集团青岛重工有限公司 概况 2013年,中国重汽集团青岛重工有限公司生产各种专用车、挖掘机11161辆,销售10750辆,累计完成出口6805辆,实现销售收入17.5亿元,在岗职工人均年收入4.8万元。该公司通过复评继续保持山东省省级文明单位称号。 调整组织结构,建立快速反应机制 2013年,通过总结以往直线职能制管理模式,研究调整组织构架,完善企业资源配置,优化生产经营运作模式,建立面向市场的快速反应机制,促进各生产单元和经营部门向管理效益型转变。进行组织机构适应性调整,成立以内部利润为指标的产品事业部,在内部构筑以成本效益为中心的生产经营管理格局——“11+2”模式(11个利润中心、两个成本中心)。为加强职能管理,理顺生产经营流程,对部门职责进行调整,将技术开发、质量控制、工艺等部门职能下放并有机整合,减少管理环节,贴近市场和销售。 市场拓展 2013年,针对不同产品、行业、区域特点,实施有针对性的营销策略。推进挖掘机系统客户、自营出口、军用特种车、环卫车、搅拌车国内市场、零部件产品等六大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系列产品销售,做到组织到位、人员到位、激励政策到位。全年订单同比(下同)增长37%;销售搅拌车1316辆,增长69%;销售自卸车8737辆,增长15%。 质量管理 2013年,围绕确保质量管理体系运行规范有效,组织编制《2013年质量管理体系内审运行计划》,该公司通过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ISO/TS16949质量管理体系和3C年度监督检查。实施按订单逐批进行audit评审的措施,全年组织公司级改进项目43项。其中,达到效果的32项,装调质量明显提升。 技术创新与产品开发 (1)推进开发自卸车、建筑车类新产品。2013年,突破传统卸货举升设计理念,推出具有完全自主产权的推卸式自卸车并投入市场;设计开发U型宽体自卸车,实现上装平均减重3~4吨;通过选用传统方量底盘,优化上装设计,扩展“大12”、“大14”、18立方米等搅拌车产品并小批量投入市场。(2)环卫产品研发。开发研制新型3吨厨余车、5吨平头柴油压缩车、“五十铃”3吨压缩车等环卫产品,多功能机械手取消配焊的方案等也完成升级换代。(3)特种车研发。完成大中型飞机牵引车的技术质量提升,重新取得民航许可证并获新订单;方舱车、装甲车也进行了拓展和技术提升;合作开发现场混装乳化炸药车和现场混装重铵油车。(4)零部件研发。通过对标试验,对中顶系统部分零部件的生产工艺进行调整,提高可靠性;前顶欧力克系统确定4系结构、进口缸管配置的基本型号并完善产品型谱;对前顶缸的型谱进行细化,规范不同工况选型的标准,从技术配置上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开发板式阀,降低系统成本。(5)挖掘机研发,两台新开发的45吨机型经过800小时高强度作业,得到用户认可;21吨、加长底盘36吨机型在操控性、燃油经济性和可靠性方面达到同行业先进水平。 全年申报产品新公告45个,增长50%;获实用新型专利23项,前排料搅拌车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青专”液压缸获“山东名牌”称号。 企业基础管理 2013年,按照精益化管理思路,调整优化管理流程,修订发布制度32个;完善职能职责;加强执行力工作,以制度测试为主线,完善考核机制,实施量化动态考核,建立执行力量化考核评价系统方案,对各部门管理执行力情况进行排名并公告;建立管理例会制度,按阶段加强企业基础管理工作和工作流程的理顺。成立ERP督导小组,每周定期召开ERP推进会,推行ERP系统管理工作。根据机构调整和流程变化情况,完善和加强人员、培训管理,通过实施ERP系统、固化流程,提高订单处理速度,减少企业资源浪费,提高物资管理水平。 降本增效 2013年,通过调查研究,制订降本增效工作方案,围绕设计工艺改进、提高材料利用率、招标比价采购、压缩控制费用等方面,制订详细的工作措施计划。通过各部门开展降本增效工作,全年降本增效近3000万元。 (迟宗棣) 青岛申沃客车股份有限公司 概况 2013年,青岛申沃客车股份有限公司生产销售各类客车260余辆,实现销售收入10527.51万元,人均产值42.79万元。该公司获青岛市文明单位标兵称号。 产品开发与升级 2013年,该公司继续与上海申沃客车有限公司合作,进行产品研发、升级,研制出SWB6860、SWB6900型团体旅游车,改变单一产品格局,产品趋于多样化、系列化;将CNG公交车改进升级为SWB6117Q8型。团体旅游车销往大连、重庆等地。 制度与标准管理 2013年,根据现代客车制造模式的需要,加强企业制度建设,严格规范现代企业制度的运作;引入先进的“5S”(人员仪表、办公器具、办公环境、办公室十分钟活动、办公室清扫)企业管理理念,健全公司管理体制,完善企业激励约束机制;明确岗位职责,通过实行信息化管理,实现岗位自我约束、自我完善的管理目标。该公司的客户服务标准和制造工艺标准等质量保证体系通过国家汽车行业3C质量标准认证,产品排放量均达到“欧Ⅳ”标准。针对产品和零部件的质量检测,制订严格的制度标准和技术工艺要求并层层落实。加强售后服务管理工作,调集企业部分技术骨干充实售后服务队伍,提高售后服务的质量,对销出产品实行档案管理和按时回访服务。 产品出口蒙古国,打开海外市场 2013年,该公司生产的10辆公交车出口蒙古,并派专业技术人员到蒙古指导整车安装,为与该国客户长期合作、扩大海外市场打下基础。 (张露丹) 机车车辆装备制造业 南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 概况 2013年,南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新造动车组880辆,同比(下同)增长10%;新造地铁256辆、BST车体216辆。检修动车组3088辆,增长31.9%;检修公务车15辆。实现销售收入216.3亿元、净利润14.4亿元,销售收入和净利润继续保持中国南车集团首位。新签订单额535.4亿元。该公司获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和青岛市国资委系统企业文化建设典范企业称号,入选青岛市首届企业文化建设“十佳企业”;该公司高速列车产业化制造基地获“创建山东省优质产品生产基地龙头骨干企业”称号,高速动车组自主创新项目获“首届山东工业突出贡献奖”。 发展规划 2013年,完成“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期评估,确定规划目标保持不变和开拓新产业的发展思路;组织编制战略地图,研讨发展规划的战略实施路径;完善内外部投资管理体系,强化年度投资预算及项目管控,尝试开展资本运营业务;完成提升高速动车组制造水平和延伸服务能力建设、成都城轨地铁车辆总装和维修基地建设、员工新餐厅建设等项目;启动提升公司动车组检修生产能力、公司转向架生产布局优化调整、佛山现代有轨电车产业基地等项目。开展战略合作,实施战略性区域布局,分别与青岛市城阳区政府、许昌市政府、佛山市高明区政府等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优化公司市场营销和产业布局;协同中国南车集团策划在中原、成渝、山东半岛、珠三角和武汉等国内城市群轨道交通规划中的产业布局;编制《新产业发展规划(2013~2025)》初稿,在产品附加值较高和技术外延性较强的轨道交通车辆电气系统业务等方面取得进展。 策划实施行政组织机构局部调整,成立规划发展部和运营管理部及香港子公司、西南研发中心,调整焊接实验室等单位定位和隶属关系,明确国家工程实验室和国家工程中心管理模式,构建以运营管控为基础的子公司管理模式,组织机构和职责分工进一步明晰,促进子公司的独立经营、自主管理,提高整体效能。 经营管理 2013年,持续开展管理提升活动,围绕精益管理和开源节流、降本增效重点实施问题整改、机构优化和制度完善;根据机构及职能调整情况对现行管理标准进行换版,对126项管理制度进行针对性修订;开展业务流程信息化建设,年内完成11支流程上线运行;持续完善年度经营计划和重点管理工作推进模式,优化经营管理绩效考评体系和指标体系;落实对标分析体系建设方案,按板块开展降本增效工作,持续提升管理水平。争取财税优惠政策,获地方政府财政补贴2460万元、财政部批复的减免税进口额度1.03亿美元,享受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1.65亿元。 率先在中国南车集团内完成ISO27001信息安全认证,获国际、国内UKAS/CNAS双认证;完成ERP项目二期,实现公司新造、检修业务的全覆盖,决策支持系统正式投入使用;在新一代PDM平台上完成高寒车转向架三维设计和工艺设计应用;在三大分厂开展MES项目试点应用,实现关键业务的验证;“四方移动运维平台”投入使用,为京广高铁包保服务提供信息化支撑;完成新OA、企业门户、经营管理系统、企业即时消息等8个中国南车集团重点信息化项目的上线应用;完成MRO、MES、三维工程化等项目的规划和评审。 科技创新 2013年,持续开展技术体系一体化建设,建立健全技术体系组织架构和管理制度;推进实验室平台建设,一期工程验收,二期工程可研报告获中国南车集团批复,车体强度等4个试验台、40余项试验项目获CNAS认可证书;推进开放式创新、对外交流与合作,与西南交通大学联办第二十三届国际车辆系统动力学学术会议;推进高速动车组技术标准研究,组织并参与国际标准修订项目5项、国家和行业标准80项、公司标准85项;做好知识产权保护和专利申请,完成专利申请249项、发明专利90项。 推进动车组产品研发工作,围绕国内市场完成统型时速250、350千米动车组和广深港动车组等订单项目研制;承担国家科研项目任务,完成“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智能化动车组样车研制,推进基于永磁电机牵引系统动车组、“863”动车组产品谱系化等项目研发;开展高寒防风沙动车组、公务动车组等新产品开发工作。加强城际动车组产品研发,通过CINOVA城际动车组平台,研制时速160千米城际动车组,设计完成时速140千米城际概念车。推进地铁产品研发工作,巩固公司成熟的A\\B\\L型系列产品,推进地铁配置化设计;完成青岛地铁3号线、北京昌八线、成都1号线南延线、低地板有轨电车等项目研制;启动绿色节能地铁、独轨车、胶轮车、空轨车等研发。开展时速200千米干线客车等客车前沿技术研究。8月,该公司时速200千米CRH6A—4002城际动车组在成灌线(成都至都江堰)、成达线(成都至达州)开始30万千米运用考核。9月,青岛地铁3号线首列车在该公司竣工下线。在新产品工艺开发、工艺创新、新技术应用等方面也取得显着成效。 市场营销 (1)国铁市场。2013年,该公司中标中国铁路总公司一标动车组108组、二标161组,获2列时速350千米综合检测列车,在路内外市场获25T型硬座车等项目订单额424亿元,年内签单市场占有率57%,超过动车组总招标额的50%;把握市场环境变化,转变营销策略,初步完成区域市场划分、体系构建和资源配置工作及市场网络化布局。(2)城轨地铁市场。巩固北京、天津、成都等传统市场,新签沈阳2号线增购、成都1号线增购等订单并在成都市场首次实施租赁营销模式;北京14号线A型地铁车辆投入运营;开拓佛山、石家庄、西宁、温州、许昌等新兴市场,获广佛二期项目订单,实现战略营销、产业营销和产品营销一体化运作;推进现代有轨电车技术转让和市场落地,完成斯柯达现代有轨电车研制。(3)海外市场。中标阿根廷萨拉门托线和米德勒线、罗卡线和新加坡151B地铁增购项目订单额9.36亿美元,占中国南车集团海外订单比重的42%,签单收入创历史最好水平。11月,完成首列广深港动车组研制并下线;12月,完成首列阿根廷电动车组厂内交付;实施“走出去”战略,科学划分全球区域市场,新设巴西、阿根廷、中国香港等分支机构;与港铁集团开展洽谈广深港动车组售后维保事宜。(4)检修市场。开展修程优化、关键检修技术、零部件等深度国产化等检修技术研究;推动采购成本降低、偶换件概率分析与库存控制等工作,实现降本增效1.37亿元;全年完成11个修程项目的写实定价,批量施修车型定价率94%;与北京、上海、武汉等铁路局完成合同签订85份,合同总额46.38亿元。(5)售后服务。加强国内外产品售后服务,完善标准化售后服务体系,增强动车组、城轨地铁、海外产品服务保障和特殊时期运用服务保障能力。保持动车组运用安全稳定,累计交付运营动车组532组,在线运营动车组占全国总量的42.7%,累计安全运营里程超过5.6亿千米,动车组百万千米故障率0.44%,保持同行业最低。累计交付城轨地铁449列,新增2个服务站,新开行6条线路,完成全年运营任务。 人力资源管理 2013年,通过领导力模型建设和领导力培训,增强领导班子决策能力和创新能力;构建中层管理人员“继任”选拔、培养与考评机制,完善后备人才梯队培养机制,优化公司干部人才梯队接续模式;完成公司职位管理体系与员工胜任力模型建设;坚持人才内部培养和外部引进并举,人才结构更加合理。年内,该公司两名优秀技能员工代表中国南车集团参加国际数控机床大赛获金奖,该公司获第九届山东省青年职业技能大赛“优胜杯”。 质量管理 2013年,该公司通过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IRIS体系的复评审核;加强供方产品进货检验、首件鉴定、监督监造、国产化审核等工作;持续开展质量安全风险管理及达标工位建设工作,动车组新造、检修、地铁等241个关键工位全部达标,全年一次交检合格率98.48%;按照技术、管理“双归零”要求,加强源头质量控制和整治;完善质量损失和质量索赔管理制度,质量索赔工作得到推进;建立产品安全审查机制;CRCC认证工作实现阶段性成果,获4种铁路客车构架、动车组6种关键零部件的CRCC认证证书。 (周辉强) 南车四方车辆有限公司 概况 2013年,南车四方车辆有限公司实现销售收入28.85亿元,实现归属母公司净利润4.17亿元,主要指标达到中国南车集团的预算要求。以伊拉克DMU动车组项目为代表的特种车及经济型动车组新造板块取得进展,神华特种车、SRS高空作业车等产品形成生产能力;客车检修业务稳中有增,全年检修各型客车616辆,造修各型路用轮对4279条,承接意大利高铁转向架构架业务,完成宝鸡DAS7型接触网综合作业车SYD—160A转向架产品生产,专业大部件产品档次提高。物流业务持续增长,经营规模超过10亿元。截至2013年底,该公司在册员工3227人。年内,继续保持山东省文明单位称号,居2013年青岛市百强企业第60位、制造业企业100强第27位,入选2013年度青岛市纳税50强企业。所辖物流公司再次被评为综合类4A级物流企业,入选2013年中国综合实力百强物流企业。 企业管理 2013年,推进管理提升工作,完成管理提升二阶段结题和三阶段转段目标。诊断、查找、整改问题238项,基础性专业化管理取得进步。完善、运用通过项目制开展重点工作的机制,组织完成伊拉克DMU动车组项目,形成动车生产能力,实现新产品研发、新造工艺及制造平台的升级。铸锻业务完成整合,形成“一套班子,两块牌子”的经营方式,初步取得经营效果;物流公司持续拓展新业务,完成中国南车集团内部异地企业的物流服务任务。推进精益生产,通过伊拉克DMU动车组项目研制,重点推进模拟生产线和模拟配送线建设。 市场开拓 2013年,建立健全市场营销体系,实施多元化主动营销举措,构建新产品营销网络平台,支撑公司业务结构调整、产品转型升级的发展战略。巩固和扩大客车修理市场,高档客车检修、青藏铁路用车检修及翻新改造项目占总收入的比例大幅提高;推进动车组和城轨地铁制动、电气等大部件配套业务;继续培育国内客车新造及特种车新造市场,神华集团追加餐车4辆、淋浴车9辆订单,伊拉克DMU动车组项目获追加新订单2列;高空作业车参加北京、柏林轨道交通装备展会,在国内外市场开展多媒体、多渠道、全方位的推介;签订缅甸铁路客车制造厂设计及设备采购项目、孟加拉铁路工厂改造项目合同。 科技创新2013年,完善技术创新体系,调整扩充产品开发部、技术工程部职能,推进PDM、FRACAS系统及三维设计工具应用,提高设计研发队伍水平。引进专业技术人员146人;现有研发工艺技术人员300人,其中硕士46人;外聘机、客车设计专家10余人。全年科技开发项目立项70项,其中结题发布36项。新增专利授权46件,其中发明专利2件,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持续增长。完成伊拉克内燃动车、一等和二等座车、卧铺车、餐车等五种车型设计研发,完善SRS工程车为代表的公铁车型谱化、模块化、系列化工作,重点开展ICON—10公铁两用高空作业车和SRS起重作业车设计工作;搭建混合动力公铁牵引车设计平台。 人力资源管理 2013年,结合公司前瞻性发展的需要,招聘各类人员341人;通过借调、外聘专家、社会招聘成熟人才等多样化用工方式,解决技术攻关人员不足的问题;盘活现有人力资源,内部调配员工341人次,严格控制劳务用工数量,劳务派遣人员用工总量及劳务费总额同比(下同)均有所下降;全年完成培训项目229项,培训9195人次。新增中国南车集团级资深技术专家1人、技术专家1人,子公司级技术专家7人、管理专家6人。该公司在册员工人均收入增长11.54%。 (孙苗瀚) 船舶工业 青岛北海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 概况 2013年,青岛北海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应对航运市场低迷、造修船竞争激烈等不利因素,通过开拓市场、优化产品结构、严格控制造船质量、加强修船改装船舶等各项工程管理,完成中船重工集团公司下达的生产经营年度计划。全年新承接合同金额为年度计划的147.2%,比上年(下同)增长83.6%。居2013年青岛企业100强第50位、青岛市制造企业100强第32位。继续保持青岛市精神文明单位标兵称号,再获青岛市思想政治工作优秀企业称号。 造船业务 2013年,全年累计完工交船137.6万载重吨,交船数增加4艘,交船吨位增长31.3%。通过全面推进建立现代造船模式,根据造船计划节点目标,加强生产管理,科学控制施工进度和建造质量,加强生产计划控制,扭转造船计划拖期现象;建立以船东为中心的理念,加强与船东、船检的沟通,确保按期交船。开工建造两艘25万载重吨矿砂船,再创山东省船舶建造最大吨位纪录。抓住造船市场反弹的机遇,开拓造船市场,实现多批量承接造船订单,新开辟新加坡、中国台湾等市场,造船新承接订单20艘(含选择权船),船舶吨位400多万载重吨。 修船业务 2013年,以外轮为主,加大改装船舶市场开拓力度,优化调整修船产品结构,承修船舶呈多样化,新开辟荷兰、利比里亚等5个国际修船市场。全年完工修船207艘,增加39艘。其中,完工外轮197艘,增加46艘。加强实施“修造结合”举措,发挥公司整体资源优势,陆续批量承修韩国、丹麦、新加坡、德国和英国等多家船东的集装箱及冷藏船改装系列工程,改装范围涉及船球鼻艏改装升级、驾驶楼改装和分段加长等工程。其中,马士基系列改装工程的工期由首艘船的50天缩至38天;全年完工改装船舶18艘,改装船舶产值占修船产值比重的46%。 船舶配套 2013年,加快新产品研发投产工作,形成多元化产品结构,玻璃钢艇新研发投产BH—R650、BH—F900、BH—E670等4个新品种,艇机艇架(收放装置)新研发投产FF80RB、6A、2D和SA30A等新产品,增加新产品产值2810万元。设计完成游艇厂开发尺寸最大、乘员最多(50人)的自由降落救生艇,完成为美国壳牌公司研制的适用于低温环境的高强度碳纤维救生艇BH—9XL—121等两种艇型及配套艇架。立足国内,扩大出口韩国、日本和美国市场,新承接船舶配套订单额2.1亿元,增长82.1%。全年完工玻璃钢艇475艘、吊艇架379套(台)。 企业管理 2013年,推行“QES体系”(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建设),通过DNV年度审核认证;落实“三位一体”(生产、安全、工程承包商)、“五固定一同步”(以固定作业内容,实现流程化生产;以固定作业工位,实现区域化生产;以固定作业人员,实现专业化生产;以固定作业工艺,实现标准化生产;以固定作业单元,实现协作化生产;以同步作业时间,实现现场安全监督)安全管理模式,强化安全生产责任制。全年各单位组织各种应急演练50余次,安全检查2000余次,没发生轻伤以上安全生产事故,达到“零伤亡”标准,实现安全生产管理目标。通过组织开展质量月活动和推广QC活动,强化员工质量意识,有12个QC小组获省市级以上“优秀质量管理小组”称号,其中两个小组分获全国“优秀质量管理小组”、“质量信得过班组”称号。 科研创新 2013年,该公司通过省级企业技术中心资格认证;持有的“船舶及海工喷涂场所燃气辐射加热系统”专利技术被国家三部委(工信部、科技部、财政部)联合认定为国家船舶行业首批节能减排先进适用技术,推荐在全国推广应用并获环保专项资金支持;“散货船货舱移动升降式工作平台”等2个项目获国家知识产权局发明专利授权;“钢材预处理线及集装箱生产线预热喷漆固化辐射加热装置”等2个项目获国家知识产权局实用新型专利授权;“干式台车法船舶切断加长改装技术”和“车载式球鼻艏整体换新工艺”专利技术,在修船分厂船舶改装项目中进行推广应用,经济效益显着,扩大了船舶改装项目市场。 降本增效 2013年,加强成本控制,实行全面成本预算管理;在设计、采购、生产等过程中加强成本管控,减少库存积压,减少成本开支和材料、能源浪费;严控外包工程项目费用,提高生产效率,降低人工成本;继续完善财务管理体系,加强现金流管理,增强资金保障能力,加快清理应收账款,减少资金占用;加强成本费用管理,控制各项费用支出,全年业务招待费、差旅费、办公费分别下降35%、42%和22%。加强生产过程中节能降耗工作,综合能源消费量和万元产值能耗均比上年下降。其中,供电量和供水量分别下降33.72%和9.82%,压缩空气、液氧、二氧化碳、天然气分别下降49.89%、31.73%、26.21%、47.51%。 (赵明光 林建平) 青岛前进船厂 概况 2013年,青岛前进船厂完成各项军、民品生产任务,实现工业总产值12.25亿元、产品销售收入12.21亿元、工业增加值3.32亿元、利润总额1100万元;在岗职工人均年收入7万余元。该厂先后获海军装备质量工作先进单位、第十一届全国工程建设系统职业技能竞赛优秀组织奖、山东省履行社会责任示范企业、青岛市思想政治工作优秀企业、青岛市群众性质量管理活动优秀企业、青岛市“安康杯”竞赛优胜单位、青岛市安全生产先进单位、青岛市区域保密工作先进集体等称号。 船舶修理 2013年,以军品计划修船任务为重点,通过推进装备保障改革、严格生产计划、科学组织施工、强化跟踪考核和注重横向协调等措施,按周期、质量要求完成军品计划修船任务。完成民品修船13艘次/39277吨、改装车(厢)49辆(个)。 船舶建造 2013年,发展造船事业,推进精度造船,抓好船舶设计、物资供应、工艺流程、建造周期和生产监督等管理工作,全年完成民品造船5艘/1449吨。年内,该厂与连云港港务局新签2艘5200马力全回转拖轮并开工建造。“银川舰”退役处置工程项目完工交付。 企业管理 2013年,开展以“讲规则,重行为”为主题的“制度建设年”活动。持续深化内部改革,加强基础管理,全面落实“三精”(精细管理、精益生产、精确保障)工作方针。依据生产经营实际和建设发展需要,修订完善管理制度标准和体系化文件,完善“靠制度办事、按制度管人”的流程化良性机制,提升员工素质和管理工作质量效益。坚持监督检查、对标整改,持续推进基础管理工作。 质量管理 2013年,组织开展“质量月”活动,通过质量教育、专业培训和品牌创建等活动,强化基层质量管理,规范产品质量过程控制,全面提高质量管理水平。该厂通过中国新时代认证中心对质量管理体系的监督审核。 安全管理 2013年,开展“安全生产基层基础提升年”活动,深化隐患排查治理,加强安全生产基层基础工作,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加强完善“责任落实、基础扎实、投入到位、管理规范”安全生产保障体系。全年无重伤、死亡事故,轻伤事故率3.37‰。该厂通过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换版认证;获山东省“安全生产月”活动优秀组织单位称号。 节能与环保 2013年,推进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工作,加强重要环境因素和污染源的治理,落实节能降耗措施,建立能源消耗统计网络。全面实施各项环保措施,加强设备日常巡检工作,各设备状态良好;油、煤、水、电等能源消耗量均控制在计划指标内。 保密管理 2013年,推进保密工作标准化、规范化管理,细化部门保密职责,完善保密管理组织体系;抓好“三防”(人防、物防、技防)结合,加强保密监管,定期进行保密检查,规范涉密项目管理,动态管理涉密人员;全年无失泄密事件发生,完成保密防控目标。全年组织规模保密教育培训活动11批次,累计培训人员6500人次。 技术进步 2013年,结合重点工程和新装备修理保障任务,组织科技攻关和新装备预研,加快技术进步速度,重点培养核心技术专业带头人,提高重点装备和新装备保障能力。一项科技成果获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 人力资源管理 2013年,按照“控制规模、改善结构、提高素质”要求,加强人力资源规划,通过岗位练兵、科技创新竞赛、技能大赛比武、“导师带徒”等活动,提高一线工人职业技能水平。该厂被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批准为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单位。 (丛川) 钢铁与其他机械制造业主要企业选介 青岛钢铁控股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概况 2013年,青岛钢铁控股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应对企业搬迁发展及全国钢铁行业持续微利等因素,持续推进转型升级和生产经营及企业搬迁工作。生产铁240.06万吨、钢235.53万吨、钢材229.72万吨,实现销售收入255亿元、利税2.75亿元。 降本增效 2013年,累计钢材成本比上年(下同)减少344.70元/吨,降低成本总额7.9亿元。铁前工序通过开拓采购思路、推行差异化生产组织、精细化管理有效节流等措施,铁水成本减少288.56元/吨;炼钢工序通过提高低价位含铁氧化物使用量、提高初炼钢水合格率、稳定生产节奏,提高转炉出钢温度、改进钢包烘烤,降低精炼电耗等降成本措施,吨钢成本比预算减少72.1元,创造效益1.7亿元;轧钢工序通过提高成材率、全包装改半包装等措施,降本增效成效明显;采购系统研究市场规律,优化库存结构,拓展采购渠道,开辟降本增效途径,实现降本增效3169.3万元。 优化产品结构 2013年,生产品种钢228.6万吨,品种率99.23%,比上年(下同)增长3.18%。重点品种帘线用钢、胎圈钢丝用钢、特种焊丝产量分别为28.39万吨、53.82万吨、1.58万吨,分别增长52.12%、4.35%、21.43%。新开发86级以上超高强度帘线钢、桥梁缆索用钢、S45C和S45CB、C45E汽车雨刷用钢盘条、海洋工程管线工程及压力容器用焊接用钢等新产品5项,均试制成功并开始批量生产。开展第二高速线材厂在线温度和质量监控系统、二冷区永磁体电磁搅拌器、铸坯热轻压下技术改进、夹杂物检验新技术等6项新技术应用。持续宣传并贯彻实行《帘线钢质量保证体系》和《帘线钢标准作业程序》,使各工序职工都能按帘线钢作业标准进行操作,推动帘线钢生产进入工艺制度化、操作标准化、质量精细化阶段,重点提升高级硬线钢、焊接用钢质量。 搬迁发展 2013年,加快搬迁发展进程,落实市委、市政府要求,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品质发展,建设世界一流的专业化优特钢线棒材研发和生产基地,创建“技术一流、产品一流、环保一流、效益一流”的现代化钢铁企业。按照循环经济发展理念,探索并实施新一代绿色制造流程,以配套综合环保工程和合资建设“污水处理中心、固体废物加工中心、热能供应中心、冷能供应中心”等四大中心为循环经济发展的战略思路,创建钢铁企业循环经济示范基地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临海钢铁企业。推进搬迁工程前期各项工作,工程现场“三通一平”、土地手续办理、土石方回填工程、围堰吹填、地基处理、桩基工程、设备招标等各项工作按照计划有序进行。 战略转型 2013年,加快引进先进技术、先进经验,实行强强联合,先后与美国AP公司、新加坡昂国集团、北京神雾、北京利尔、中机国能、山东国舜等国内外知名专业化公司签订氧气生产、钢渣资源综合利用、钒钛资源综合利用、石灰石加工、环保除尘、烧结脱硫等循环经济项目,提高搬迁发展水平,推进节能环保新型优特钢企业建设;通过产业升级和品牌升级拉动上下游产业链结构升级。 管理创新 2013年,开展“管理优化提升年”活动,集团层面的信息化建设、风险管控、财务一体化、技术序列人才通道等管理创新项目逐步形成长效机制。通过优化组织架构,对炼钢、轧钢工序生产厂进行合并,组成炼钢总厂和高速线材总厂,提高管理效率。通过常态化推进与监控、跟踪与督查,10个管理创新项目按期或超额完成实施进度和目标,2项完成部分节点目标,经济效益明显;6项在专业管理水平提升方面效果显着。通过创新突破,全年实现挖潜降耗增效5亿元以上。 专业管理 (1)提高生产组织能力。2013年,针对高炉大修及停炉频繁等不利因素,生产管理部等相关部门执行低成本生产策略,提前制订生产大平衡预案,确保生产平稳过渡,防止高炉生产大起大落带来的经济损失。合理编制周期性、阶段性生产计划,加强品种结构调整,实现经济总量及经济效益最大化目标;增强事故管理与快速应对能力,减少事故损失;做好设备大修工作,按期完成各项任务。(2)加强质量管理。该集团公司质量管控部设立督查站,实行日督查、周评价、月累计,量化打分、纳入月考核,修改完善质量体系系统的持续改进、考评和考核管理机制,提高体系运行质量。扩充细化过程控制项目,突出预防控制为主,推进质量控制“精细化”。扩延质量体系内审范围,重点解决盘条擦划伤、氧化铁皮脱落、帘线钢与DA钢改判率高等问题,促进质量管理体系持续改进。规范执行原燃料检验流程,通过加强制度建设、规范工作人员行为、培训提高操作技能、优化检验流程、加强流程节点监督,实现全流程管控。(3)提升设备管理工作。该集团公司设备动力部等设备管理部门加强技术基础管理工作,制定检修标准,完善过程控制,全年修订检修标准180项,签订技术协议692份;加强设备和备件技术档案建设及专业技术培训与交流、完善设备点检体系、强化点检管理,避免重、特大设备事故发生。加强备件质量检查验收工作,全年完成修旧利废价值1718.69万元,增加326.19万元。 安全管理 2013年,通过推进企业安全标准化建设、搞好重点系统安全管理、全面推行班组长持证上岗制、加强全员生产安全培训和教育、健全安全生产激励约束机制、实施安全生产挂牌制度等措施,确保安全生产。针对“一一·二二”中石化东黄输油管道发生泄漏爆炸事故,按照国家、省、市各级政府的安排部署连续召开两次会议,传达落实精神,重申安全生产责任重大,吸取事故教训;开展安全隐患、违章行为大检查,推行设备设施安全隐患排查专人负责挂牌制度,加强教育培训,完善应急预案管理,在重要专业、工序配备安全总监,完善安全责任追究制度,确保安全生产。 企业文化建设 2013年,按照年度企业文化建设目标,细化内容和相关要求,加强常态化督查和反馈机制。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经验交流和分享及企业文化培训,完善企业文化常态化推进与评价体系,总结自评企业文化宣贯完成情况,修订完善视觉形象识别系统。 (于波 王纪民) 青岛市机械工业总公司 概况 截至2013年底,青岛市机械工业总公司辖全资、控股企业10家,参股企业8家。2013年,全资、控股及参股企业完成营业收入25.16亿元,全资、控股企业完成营业收入4.32亿元;全资、控股及参股企业实现利润3216万元,其中全资、控股企业实现利润85万元。 两大工业园区建设 青岛华通高新装备产业园位于莱西市姜山镇,园区规划面积73.67公顷、建筑面积34万平方米,分三期建设,总投资16亿元。2013年,一期项目完成投资5400万元,协调用地指标16.67公顷,完成一期进驻产业园的青岛海纳成套设备有限公司、青岛开世橡胶履带有限公司及青岛海纳特钢有限公司的注册工作。青岛航天微电子产业园位于青岛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园区占地面积9.6公顷、规划总建筑面积13.4万平方米,其中地上建筑面积11.79万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积1.65万平方米,建设科研、生产及辅助建筑物。6月,一期工程综合生产楼(含动力中心)、食堂、后勤保障楼开工,截至2013年底,综合生产楼完成八层结构施工,食堂工程完成主体结构封顶。 与国外企业合作 2013年,该公司接待来自德国、斯洛文尼亚、荷兰、美国等合作伙伴20余人次,与德国有关公司洽谈合作项目14个,涉及高端阀门制造、垃圾热解气化、抛喷丸设备、设备自动化改造及控制、钢熔化设备、砂处理设备、铸造工厂设计等。推进该公司所辖青岛海纳重工集团公司与德国普鲁斯控制阀公司、德国科瑞摩尔自动化公司合资合作项目;4月,普鲁斯项目签订合资计划书;12月,完成合资合同谈判。依托德国企业的技术和产品优势,逐步增加市场份额,推出QD—PRUSS品牌。6月,该公司与德国科瑞摩尔公司决定启动合资项目,业务主要涉及自动化工程、远程控制系统、阀门执行器系统研发等项目。5月,青岛海纳重工集团公司铸造机械公司与斯洛文尼亚高斯特公司达成抛丸机合作意向。 开发战略性新兴产业 2013年,该公司与中国海洋大学合作,完成国家海洋局“十二五”计划支持的海洋能发展专项资金首批项目“成山头海域建设波浪能、潮流能海上试验与测试场的论证及工程设计”。1月,该项目通过国家海洋局验收,是国内海洋能专项资金首个完成课题、首个通过验收、首个由地方企业承担的项目。海洋能项目“用于海洋资料浮标观测系统的波浪能供电关键技术的研究与试验项目”完成理论计算和实验室阶段的模型验证,进入海试阶段;两个项目获国家拨付资金520万元。申报的“摆式波浪能发电设备工程化研制项目”通过国家海洋局评审和财政部批复,获1900万元国家资金的支持。4月,该公司与中国石油大学签订校企共建协议和组建协同创新中心协议。9月,该公司所辖青岛海纳重工集团公司与中国石油大学签约深水阀门工程化研制项目;双方联合申报的“水下阀门工程化研制”课题通过了国家工信部初步评审。7月,该公司与中科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的战略合作协议暨工业化规模生物质天然气工程产业化项目合作协议签约。 科技开发 2013年,该公司所辖青岛开世密封工业有限公司的“工程车辆全橡胶履带的研究与应用”和青岛海纳重工集团公司的“水采盐船的采集器切割头”、“履带行走装置和倾斜滚筒抛丸清理设备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应用”等3项成果获2013年山东省机械工业科技进步二等奖;青岛海纳重工集团公司的“倾斜滚筒抛丸清理机”获2013年“市长杯”青岛工业设计大奖赛优秀奖。该公司有10项科技成果通过青岛市科技成果评价,青岛海纳重工集团公司的“模块式沙箱”等多个项目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该公司主持、参与制修订国家及行业标准5项;完成专利申请66项,其中发明专利4项。截至2013年底,该公司有专利480项,其中发明专利17项。该公司所辖青岛开世密封工业有限公司获中国专利山东省“明星企业”称号、青岛市首批创建“高新技术产业标准示范单位”称号,通过青岛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综合评审;青岛青整电子设备有限公司入选山东省机械工业资源节约型十大典范企业;青岛飞燕临港精密钢球制造有限公司成为全市首批企业研发中心企业,配套钢球产品年内通过美国克莱斯勒公司牧马人越野汽车及美国福特公司皮卡车的质量第三方认证、瑞典沃尔沃卡车配套相关资质审核。 企业收购兼并 2013年9月,该公司合资的尼欧迪克(青岛)除尘设备有限公司股东双方同意增资扩大规模;截至2013年底,该公司与德国尼欧迪克公司在尼欧迪克(青岛)除尘设备有限公司的股权占比分别为74.5%、25.5%。尼欧迪克(青岛)除尘设备有限公司通过对德国除尘技术的吸收和自主创新,整套设备零部件国产化率97%,生产的除尘设备粉尘排放达到5毫克/立方米,优于国内≤30毫克/立方米的排放标准,是国内企业能够达到的最优排放标准。 行业协会、学会工作 2013年,市机械工业协会组织参加中国机械联合会的全国机械行业劳动模范、先进集体、先进工作者的推荐工作;组织4家企业参加青岛名牌和山东名牌申报工作;组织9家会员单位参加山东省科技进步奖的申报活动,有11项获奖。该公司为9户企业申请的山东省首台套技术装备项目,争取扶持资金515万元。其中,青岛市机械工业协会会员单位青岛青锻锻压机械有限公司、青岛双星机械总公司分别争取扶持资金70万元、60万元。青岛市机械工业协会组织7家会员单位参观德国汉诺威工业博览会;11月,在淄博召开淄博、青岛、无锡三市机械行业企业家联谊会。青岛市机械电子工程学会通过市民政局首次年度检查,获市科学技术协会优秀会员单位称号;全年出版《青岛机电通讯》四期(季刊);在市政府职能下放中承接市科技成果评价单位资质,是青岛市机电成果资质唯一评价单位,累计组织评价科技成果63项。 (赵胜经) 青岛纺织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概况 2013年,青岛纺织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应对用工成本增加、新订合同减少、行业竞争激烈等不利因素,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74亿元。完成非织造布设备390台、梳棉机326台、经济型清梳联25台、加工中心26台、电脑刺绣机11台、纺织用电动机15万千瓦、金属针布227吨。 结构调整 2013年,该公司所属渭南房地产项目建成并销售完毕,实现资产的增值和收益;所属清梳科技公司完成产业结构调整,企业生产组织体系得到理顺;所属无纺科技公司的生产组织、质量控制、市场营销等能力得到加强;该公司的铸造业务停产,所属金长城公司完成孤山钣金车间的搬迁分流工作。推进企业优化配置资源和转型升级。产品结构日趋合理,形成传统梳理成套设备、新型无纺布设备为主,纺织配套设备、数控机床等产品为辅的系列化产品格局。 技术创新 2013年,所属无纺科技公司完成纯棉水刺生产线的设计开发工作,开发设计高速铺网机、高速起绒机等多种单机;所属清梳科技公司开发的FB1233新型梳理设备实现当年设计当年生产销售,参加上海国际纺机展,与无纺科技公司合作完成BG1233—10型无纺设备用梳理机的设计工作;所属电气公司进行倍捻机用户实验;所属和力达公司完成新型直流无刷电动机等的设计;所属蓝利锋公司完成无纺布新型铺网机、卧式数控加工设备等的电气设计;所属模具公司开发多头花边机、平板烫花机和无纺布料头开松、地毯开松机等;所属风能公司完成FA156、FA125简易清花机单机试制生产并实现销售;所属绿环针布公司完成双联固定盖板、棉网清洁器等产品的研发制造;所属渭南科技公司完成中联重科配套升降电机、单锭电机和导丝盘电机等多项新产品;所属渭南机电公司完成玻纤储纬系统、储纬器双喷系统和四喷系统的试验展示等。 2013年,该公司通过“省级技术中心”认定。“高速针刺生产线的研究与应用”等7个项目申报青岛市企业技术创新重点项目,“倍捻机高速电子凸轮箱装置”等7个项目申请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实施品牌战略,提升品牌价值。通过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提升品牌形象宣传。该公司完成“青锋”“JONOVO”马德里国际商标注册并申请在印度、印度尼西亚的国际注册;新商标“QTM”完成在国内的注册工作。 市场营销 2013年,所属无纺科技公司调整销售人员队伍,划分销售区域,面对革基布和过滤材料萎缩的形势,调整策略,拓展汽车内饰等行业销售;营销中心通过对各办事处的梳理调整,加强覆盖重点区域。推进简易棉箱清梳联和经济型清梳联的市场推广。市场部通过公司产品样本、网站、报刊等形式宣传企业产品,协调组织国内国际多次展会;国贸部与印度、土耳其、美洲等多个国家和地区代理商建立合作关系。该公司参加第十届孟加拉达卡国际纺织及制衣工业展、第十一届印尼纺织面料辅料及服装机械展览会、第三十届土耳其欧亚纺织工业展、第十六届上海国际纺织工业展览会、第十五届上海国际非织造材料展览会等,提升产品知名度和市场影响力。 基础管理 2013年,开展“质量月”活动,通过QC成果展示、质量改进、合理化建议共享等形式,自查自纠质量问题,质量管理体系日趋完善。通过企业ERP系统的管理推广,规范采购业务流程,优化供方管理。所属各分子公司执行质量体系标准,通过提高质量意识,改进生产工艺,加强生产流程控制,严抓产品入库检验,提升质量水平。所属的清梳科技公司技术部QC小组被评为“全国纺织行业优秀质量管理小组”,装配厂装配班组获全国纺织行业质量信得过班组称号,针布产品获“山东名牌”称号。 完善薪酬体系,对生产工人岗位工资进行两次调整,一线职工收入普遍提高;完成员工岗位说明书编制工作,实施员工绩效考核,健全企业激励机制。财务管理以完善财务制度建设为重点,推动财务工作由单纯财务核算向业务管理转型,及时对财务数据及企业运营情况进行分析,为企业管理决策提供财务信息支持。 (孙伟静) 青岛宏大纺织机械有限责任公司 概况 青岛宏大纺织机械有限责任公司隶属于中国恒天集团,是经纬纺织机械股份有限公司的子公司,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013年,生产经营业绩居中国恒天集团前列。该公司获中国恒天集团质量管理先进企业称号。 产品研发 2013年,该公司被中国纺织机械工业协会确定为自动络筒机产品研发中心和梳棉机产品研发中心。完成新产品开发计划22项,其中两项列入中国恒天集团——JWF1211型梳棉机改进优化和自调匀整新型检测机构开发试制。获授权专利27项,申请专利22项。自主研发的3种新产品(JWF1211型梳棉机、SMARO—NEW型自动络筒机、SPERO型自动络筒机)通过科技成果鉴定。该公司承担的国家发展改革委“2007年重点行业结构调整专项(第七批)”——高效短流程清梳联合机、细络联型自动络筒机项目通过国家验收。SMARO—NEW型自动络筒机获香港桑麻科技二等奖,JWF1211型梳棉机获中国恒天集团科技进步二等奖;JWF1211新型梳棉机获青岛市第二届“市长杯”工业设计大奖赛产品类铜奖。 市场开拓 2013年,加快新产品推广,拓展重点项目。组织参加印度尼西亚、越南和上海国际纺织工业展会,召开SMARO—NEW产品交流会、JWF1211型梳棉机技术服务交流会,推广新产品。该公司签订供印度尼西亚、山东如意集团等清梳联有关产品的多个重点项目合同;加强国际市场开拓,国际贸易业绩大幅提升,JWF1211型梳棉机进入孟加拉、越南市场。优化售后服务体系,加强售后服务工作,提高客户满意度。修订售后服务管理各项制度和岗位职责,健全服务监督考核机制,实施奖优罚劣、奖勤罚懒的评价方式;建立实施项目考核机制和分配方式,提高售后服务质量。 企业管理 (1)推进落实降本增效。2013年,开展合理化建议活动,成立减亏增盈工作组,制订减亏增盈具体方案并责任到人,建立起常态化工作机制。在中国恒天集团管理提升活动TOP排序中,该公司获两个领域(“组织架构管理”“企业文化管理”)金奖。(2)推行精益化管理。围绕改进和优化各业务线主要工作流程和管理要求,重点在生产、采购、技术、质量、营销、信息、财务等领域实施精益管理。加强生产现场、存货管理。按照“务实、合作、质量”要求,建立和完善采购管理体系,实施采购寄售管理和“阳光采购”,优化业务流程,推动招标体系规范性建设和常态化管理,降低管理成本。(3)加强质量管理,持续开展质量提升活动,围绕“转变管理模式,增强管控能力”要求,严格日常质量管控,重点实施工序质量控制,严把进货检验和过程监督关;开展质量管理活动,组织QC成果发布会,提升质量方法实践能力。该公司清梳设备厂QC成果获青岛市QC成果一等奖,络筒机厂单锭班组获“全国质量信得过班组”称号。(4)加强内控管理体系规范建设。开展搭建制度层级、固定编制结构、绘制业务流程、强化风险管控等工作,形成管理制度汇编、内部控制管理手册、授权管理手册、部门职责说明书、岗位职责说明书等5项企业全面管理规范。(5)实行滚动预算和全面预算管理,按月编制主要指标预算完成情况表,按季编制滚动预算报表和预算执行情况分析报告,分析全面预算执行情况并进行考核。(6)优化业务流程管理,提高数据准确性。提升SAP(企业管理系列软件,下同)运行质量。从产品数据准确度、生产存货管控、大业务流程完善、程序开发、报表分析、员工信息、制度建设等方面健全SAP流程,推进产、供、销、人、财、物的信息化管理,成为经纬纺织机械股份有限公司首家完全应用SAP系统的企业。形成规范的系统操作文档。(7)调整组织架构,提高运营管理效率。推进部门整合,精简职能部门,按照大部门制的要求,建立生产、销售、技术、行政、财务等5个中心和自动络筒机厂、清梳设备厂、新品实验厂、机械厂、钣金厂等5个分厂,优化资源配置,精简工作流程,强化分厂基础管理。(8)人力资源管理。落实中国恒天集团人才战略规划,建立研发人才评价体系,推行积分、考核、培训“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和选拔机制。制定青年人才培养管理制度,明确3个层次的人才培照目标,采取导师制等多种人才培养方式,培养一批高素质、专业化、应用型青年人才。围绕人才队伍“知识化、年轻化、专业化”的原则,对标国际先进水平管理架构和人力资源开发方向,按照“以业务带动管理”的思路,拓展员工职业发展道路,提高人员素质水平。 (刘霞) 中航工业青岛前哨精密机械有限责任公司 概况 2013年,中航工业青岛前哨精密机械有限责任公司完成合并报表营业收入1.28亿元,比上年(下同)增长19.69%,完成年度计划的102.62%;实现合并报表利润2356万元,增长3.08%,完成年度计划的117.80%;合并实现经济增加值(EVA)2023.6万元,增长12.21%。其中,青岛前哨精密仪器有限公司(简称“中航工业前哨仪器”)完成营业收入5575万元,增长11.21%;实现营业利润822万元,增长2.62%。青岛前哨风动工具制造技术有限公司(简称“中航工业前哨工具”)完成营业收入3729万元,下降1.68%;实现营业利润-112万元,减少亏损85万元。青岛前哨矿山技术装备有限责任公司(简称“中航工业前哨钻机”)完成营业收入1092万元,下降8.08%;实现营业利润76万元。青岛前哨宇航技术装备有限公司(简称“中航工业前哨宇航”)实现营业收入1742万元,实现营业利润52万元。该公司总部实现营业收入689万元,下降36.78%;实现营业利润1518万元,完成年度计划的144.57%。该公司被评为2012~2013年度青岛市思想政治工作优秀企业,中航工业前哨仪器党支部被授予青岛市政府国资委系统先进党支部称号。 “一主两辅”发展战略 2013年,按照以工业为主,工业贸易、工业服务为辅的“一主两辅”战略,继续实施工业主业“做优做强”实现存量发展、工业贸易“做大做实”实现增量拓展、工业服务“做好做精”实现资产盘活,推进以3D增材制造新产业领域拓展形成新支撑的“十二五”发展战略。全年合并实现工业贸易收入2834万元,占总收入的22%;工业服务收入1302万元,占总收入的10%,成为新的经济和利润增长点。 园区建设 2013年4月18日,青岛航空技术装备产业园区开工建设奠基仪式在青岛高新区举行。截至2013年底,实现一期工程主体建筑封顶,完成建设累计投资6900万元。 创新能力与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2013年,中航工业前哨工具航空减震铆枪研发成功,填补国内空白。采用人机工程学原理,实现气钻(Z61\\Z81系列)、扳机(2B8系列)、螺刀等产品性能与竞争力提升;进行机器人智能化制造应用与花岗石自动研磨设备的开发为智能化制造模式变革。推进中航工业前哨由传统制造向装备集成转变,研发了中航工业前哨钻机DK55高端钻机、中航工业前哨仪器极紫光大型装备及三轴飞秒激光装置、中航工业前哨工具5轴飞秒激光装置。 产学研合作 2013年11月6日,由中航工业前哨、中航工业第六二五所、青岛科技大学联合设立的中航工业青岛科技园(3D)增材制造技术中心成立,着重研发金属、非金属3D增材制造技术及应用。通过产学研合作新模式,实现“引资、引技、引智”相结合,通过“转、调、创”实现中航工业前哨新领域及产业转型升级新发展。该公司提高项目研发,组织申报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与青岛市科技创新基金项目,争取各类政策扶持资金830万元。其中,“飞机装配精益超声指控技术”获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创新基金280万元,与青岛科技大学联合申报的“基于3D打印技术在航空领域内的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获2013年青岛市自主创新重大科技专项资金300万元。中航工业青岛科技园被青岛市经济信息化委确定为青岛市小企业创业孵化基地、青岛市中介服务集聚示范园区,被青岛市工商局批准为青岛市集中办公区两家试点单位,全年获市北区科技局、市北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专项资金支持252万元。 基础管理 2013年,该公司全面启动“6S”(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安全)管理工作,完成各阶段工作,各单位的综合评分从60~70分左右增至95分左右。 节能环保与安全生产 2013年,加强节能环保新措施,针对自来水管网老化、水量流失日益严重的情况,对地下管网进行排查,全年完成管网改造12处,加装水表18块。通过不间断巡查、互通信息等方式及时查找电力使用空白点,全年新装电表7块,年度电力损耗率降至12.8%。贯彻“安全生产基层基础提升年”的工作目标,按照安全生产责任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原则,实现安全生产目标任务的层层落实;做到点面相互照应,相互配合,形成网格式的安全生产管理体系。4、7、8、9月,该公司分别通过山东省安全生产监管局、山东省国防科工办、中航工业华东片区安全检查组、青岛市市北区安全检查组组织的安全生产大检查。 绩效考核体系建设 2013年,完善经营管理指标量化为核心的经营业绩考核评价体系,形成评价科学、管控有力、激励高效的贴身运营管理机制。在人才使用和录用上破除“论资排辈”思维,从能力、品质、素养、责任、担当等方面考察和培养干部,推荐有文化、有作为的年轻人到领导岗位任职。 (刘长青) 山东黄金集团青岛黄金有限公司青岛市黄金工业管理办公室 概况 2013年,青岛市生产黄金2842.61千克。其中,山东黄金集团青岛黄金有限公司生产黄金2808.90千克;连续2700多天实现安全环保“双零”(安全零事故、环保零事故)目标,获2013年度山东省安全生产工作先进单位称号。 生产组织 2013年,通过采取层层组织签订《生产经营目标责任书》、完善考核奖惩方案、开展“黄金产量上台阶”劳动竞赛活动、优化生产布局、加强生产组织、加大奖惩激励等举措,提高采出矿质量和效率,增加开拓矿量和备采矿量。全年完成采掘总量258.36万吨、采矿量132.70万吨、掘进量125.66万吨。 降本增效 2013年,应对黄金价格急剧下跌严峻市场形势,加强成本管控,建立薪酬与效益挂钩的分配机制,形成全员、全过程的成本管控体系,降本增效成效明显。其中,采取优化生产工艺、物资招投标比价采购、修旧利废、避峰填谷用电管理、表外供应链融资等措施,节支1400余万元;修订内部管理办法,严控办公、会议、差旅、车辆和业务招待等费用,非生产性可控费用减少1854万元;重新梳理投资项目,优化工程管理,停建、缓建部分工程项目,压缩项目建设投资7800余万元;根据优惠政策争取各种扶持资金410万元。 地质探矿 2013年,投入3109万元,完成坑探1.26万米、地表钻3.14万米、坑内钻7238米,新增矿石量92.74万吨、金金属量2414千克。截至2013年底,保有矿石量1300万吨、金金属量46吨。 项目建设 2013年,“三大重点工程”项目(鑫汇公司1号脉深部开采工程、金星公司技措工程、莱西公司采选1000吨/日工程)实现安全优质、快速高效推进,全年完成形象投资26203万元、掘砌量5667.26米/92272.64立方米。其中,两条竖井(鑫汇公司1号脉深部开采工程风井、金星公司技措工程措施井)如期掘砌到底,达到设计深度;山东黄金矿业(莱西)有限公司采选1000吨/日工程进展顺利。 安全环保 2013年,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冬夏季“四防”(防火、防塌方、防冻、防滑)等活动,推行“一线工作法”(公司管理人员到工作一线指挥、解决问题)、市场化隐患整改机制,集中组织安全检查、专项治理200多次,查改隐患3554条;投入安全资金2272万元,推进数字化、信息化、生态化矿山建设,鑫汇公司、金星公司建成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监测监控、人员定位、供水施救、压风自救、通讯联络、紧急避险),鑫汇公司被确定为第三批“国家级绿色矿山”;开展“6S”(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安全)现场管理、巷道掘进作业面标准化建设等活动,井下作业环境持续改善;举办炮烟中毒、停产撤人、尾矿库超警戒水位等应急演练10多次,开展安全知识竞赛、职业卫生知识培训、“我为反‘三违’(违章指挥、违章操作、违反劳动纪律)献计献策”等活动,组织各类安全培训3000余人次。 科技创新 2013年,围绕“转方式、调结构”推进“要素驱动向科技创新驱动转变”,完成技术创新、小改小革项目40余项。其中,获中国黄金协会科学技术一等奖项目1个,获实用新型专利授权项目4个,获发明专利项目1个;“高应力空区群破坏矿体安全开采综合技术研究”等3个项目入选青岛市企业技术创新重点项目计划;“氰化尾渣规模化消纳与资源化利用技术研究”被列入青岛市2013年民生科技计划,获引导资金20万元;《氰化尾渣浮选铅锌混合精矿产品技术标准》通过山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复审、认证,成为行业产品执行标准;《矿井壁粉风水联动冲洗器》在山东黄金集团公司系统推广应用。 节能减排 2013年,实施设备优化升级、生产工艺流程改进、能源和物资创新管理、动态“避峰填谷”用电管理、井下排水系统改造、淘汰落后产能、提高回收率指标等举措,全公司采矿单耗、选矿单耗大幅下降,废气、废水减排率分别为2.17%、3%,固废综合利用率79.11%。 (郭忠磊) 电业 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青岛供电公司 概况 原为山东电力集团公司青岛供电公司,2013年6月28日起,根据《国家电网公司关于规范公司系统单位机构名称的通知》(国家电网人资〔2013〕321号)要求,更名为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青岛供电公司。2013年,该公司完成售电量310.57亿千瓦时,同比(下同)增长8.14%;综合线损率3.43%,下降0.89个百分点;平均电价586.35元/千千瓦时;城、乡供电可靠率分别为99.99%、99.987%,电压合格率分别为99.996%、99.991%;电费回收率、市场占有率均100%。该公司业绩考核获山东省电力公司(简称“省公司”)A级,被省公司授予“先进单位”等称号,继续获全市行风评议公共服务类第一名。 安全生产 2013年,开展“安全生产、作风纪律”大整顿活动,发现典型问题41项,整改完成28项。该公司中层及以上领导干部深入一线蹲点调研300余人次,发现问题164项,经3次总经理办公会专题研究解决。组建安全督察队,现场督查3500余次,查纠曝光违章115起。排查开关柜5945个(含县公司),发现问题开关柜1216个。制订开关柜防人身事故技术措施19项、管理措施12项。完成春、秋检工作252项,消除各类设备缺陷1976处。执行特级、一级保电62次,投入特巡人员1916人次、车辆594台次。外力破坏事故下降27%。完成带电作业2420次,多供电量970万千瓦时。建成新应急指挥中心,承办青岛市处置电网大面积停电事件政企联合应急演练。完成“一一·二二”中石化东黄输油管道泄露爆炸事故电力抢修和保电工作及全市重大活动期间保电任务。截至2013年底,实现连续安全生产3555天。 电网建设 2013年,促成市政府召开加快推进电网建设指挥部会议6次,与市直部门、区(市)政府对接56次,完成35千伏及以上工程前期工作41项。全年新开工的33项输变电工程全部完成核准。完成青岛2013~2020年电网规划编制、电网诊断分析和负荷特性分析。电网基建投资24.8亿元,建成投产35千伏及以上输变电工程26项,线路长度476.39千米、变电容量174.7万千伏安。新建、改造10千伏线路722.93千米、400伏低压线路2070.46千米,新增、更换配变1489台。宁东直流220千伏配套送出工程获国家电网公司2013年设计二等奖,220千伏南京路改造和110千伏创新、云溪站工程被评为国家电网公司优质工程。完成220千伏虎山等11个变电站智能化改造。改造直供区配电自动化线路547条,实现3年全覆盖目标。市、县用电信息采集覆盖率分别为100%、65.01%,采集成功率分别为98.97%、97.38%。电动汽车深圳路扩建项目建成并投入运行,累计换电23.4万次,总行驶里程3000万千米,消耗总电量3000万电池度,收取充换电电费6200万元。薛家岛充换电站入选国家电网公司智能电网综合标准化试点工程。 改革创新 2013年,实施营配管理改革提升工程。将黄岛、北部客户服务室配电业务纳入配电运检室。成立黄岛、北部两个集抄班,实现全市直供区163万客户的抄表集约化管理。实现直供区10千伏及以上客户业扩报装、35千伏及以上大客户营业集约化管理。取消供电所电费核算和电费账务管理层级。将380伏低压电网纳入调控中心统一管理,建立青岛电网220伏至220千伏全电压“调、配、控”一班化大运行管理体系。完成配网抢修中心生产指挥平台升级及功能部署,将直供区和县域中心区27万电表箱、9207个低压台区、21647条低压线路、12037千米的基础信息录入国网GIS系统。编报“三集五大”体系(人力资源、财务、物资的集约化管理,构建大规划、大建设、大运行、大检修、大营销机制)全面建设总体方案1个、专业方案19个、县公司方案95个。 企业管理 2013年,推进财务集约化管理和工程项目财务管理的全过程管控。实现无现金报销。应用银企电子对账平台,提升对账效率。完成国家电网公司及省公司物资集中招标28个批次,协议库存16个批次和小区配套19个批次的物资需求计划上报。应用超市化采购6944条。完成物资非招标采购12个批次。完成集体企业重组整合。建立以青岛电力实业总公司为母公司的集体企业管理架构,以“五统一”(统一计划、统一订货、统一调运、统一结算、统一管理)模式实现集体企业集约化管理。完成管理创新成果29项,其中12项入选、8项入围省公司典型经验库。梳理并确认公司有效规章制度238项,贯彻落实国家电网公司第一批通用制度44项。创建国家优秀QC小组2个。授权专利49项,其中发明专利12项。该公司被评为省公司综合标杆单位。该公司标杆班组通过省公司的检查验收。 优质服务 2013年,建立14866户高压客户有序用电基础信息库。推广远程费控9万户。完成业扩报装11.74万户,容量182.93万千伏安,增长3.39%。县公司累计完成低压集抄135.75万户。在全省率先实现表箱可视化率100%。受理新建居民小区166个,签订配套工程合同124份。完成“95598”客服电话的5项业务上收工作。查处窃电、违约用电等251户。实施为民服务“风雨彩虹”活动,配备“客户经理”4594人,制发“便民服务卡”85万份。缴费方式达到22种,社会代收网点超过5100家。居民短信订阅户数超过327万户,短信订阅率92.38%,全年发送短信1600多万条。通过青岛人民广播电台《行风在线》节目上线集中解决问题84项。完成即墨热电厂锅炉改造等重点节能项目53项,累计节约电量4947.5万千瓦时。受理新能源并网55项,实现并网10项。县公司完成管理创新提升工程问题整改605项,6个项目获“农网百佳工程”称号,累计建成电气化县5个、电气化镇85个、电气化村4069个,电气化村建成率67.7%。开展市县126个供电所对标体系建设。 依法治企 2013年,配合完成审计署宁东直流工程和国家电网公司依法治企综合检查等内外部审计检查。对县公司开展“三重一大”(重大决策、重要人事任免、重大工程项目,大额资金使用制度)、营销管理、工程管理等8个方面的综合检查。完成各类工程项目结算审计351项。经济责任审计覆盖面100%。开展“三公”消费管理自查。加强内控制度建设,完成372项三级业务流程、996项四级业务流程、143项授权信息、9大类风险信息的梳理和完善,编制专业组业务流程管理表8个,完成111个末端流程标准岗位的匹配工作,基本建成覆盖全层级、全业务、全流程的内部控制体系。设立集体企业招投标中心,工程分包、物资采购全部纳入统一的招标平台。完成20项集体企业监管制度和23项内控制度的制定。成立法律工作室,处理各类诉讼纠纷14起。审核会签合同989份,审查会签率100%。 (王聪) 华电青岛发电有限公司 概况 2013年,华电青岛发电有限公司完成发电量63.3亿千瓦时,售热量990万吉焦,实现销售收入29.44亿元。截至2013年底,实现连续安全生产5602天。该公司入选“改革开放35周年企业文化竞争力三十强单位”“中国100家美丽电厂”,蝉联华电集团公司“五星级发电企业”。 经营管理 2013年,坚持“电量就是效益”,全年调增计划5.63亿千瓦时,发电量、利用小时同比(下同)分别增长1.6%、增加83小时,超额完成全年发电任务。坚持“降硫分、调结构、稳库存、控价格”,入厂煤硫分下降0.34个百分点,入厂标准煤单价降幅居山东区域前列。推进全面预算管理,加强依法规范经营,资产负债率大幅降低,该公司被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授予3A级信用企业称号。 安全生产 2013年,坚持“安全一票否决”制度,开展“五个一”安全管理(每天召开一次安全碰头会、开展一次安全纠察活动、印发一期安全检查通报、进行“安全一问”,每周进行一次总结和排序)和逐级“说清楚”制度,将职工安全档案与评先评优等绩效挂钩。组织“学习安全知识、推进安全文化”知识竞赛等系列活动。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季节性检查、易燃易爆专项检查等各类安全排查,组织防汛防风暴潮、液氨泄漏等29项典型事故应急演练。开展“检修质量管理年”活动,形成集安全、体系、模式、执行、展示和追溯“六位一体”的S·SMART精细化检修模式。投资近1亿元,实施国内首例300MW(兆瓦,下同)级高背压循环水供热改造项目,新增供热面积400万平方米,年均可节约标准煤3万吨以上、减排二氧化硫290余吨。落实机组特护巡检制度,开展设备隐患排查治理,消除多起潜在隐患。结合2号机组高背压项目,落实供热系统专项治理计划,开展供热应急预案演练,安全供热连续6年“零事故”。该公司被评为华电集团公司“安全生产先进单位”。 节能减排 2013年,实施环保技改项目,完成1、4号机组脱硝改造,4号电除尘改造及2号除尘布袋更换,煤场防风抑尘网建成投用,4台机组脱硫增容改造全面开工。该公司在青岛市年度环保绩效考核评比中居电力、热力生产行业首位。健全能耗指标三级预警机制,实施锅炉纯氧点火技术,开展水系统排查治理,组织飞灰大渣、胶球清洗、化学监督等三大技术攻关,完成2、4号机组整体优化等各类技改147项,机组安全、经济、环保运行水平大幅提升。2、3号机组获全国大机组竞赛二、三等奖。 企业发展 2013年,应对能源变革趋势,发挥沿海区位优势,推进三期工程2×F级(430MW级)燃机项目前期工作,推进项目环评、水资源论证、水保、规划选址等工作。三期工程升压站项目完成土建及GIS设备安装。莱西南墅风电一期项目获青岛市国土、环评、规划、安评、水保等单位批复,进入山东省核准计划,施工前期准备工作已开展,完成二期项目可研报告编制。 队伍建设 2013年,健全竞争性选人用人机制,修订中层干部管理办法,开展部分中层副职岗位竞聘上岗。深化强基工程,评选年轻优秀专业技术人才12人、优秀技能操作能手12人。出台星级车间评比奖惩办法,坚持周通报、月排序、季度评比,与生产车间先进评比挂钩,推进车间管理水平的全面提升。印发兼职教师管理办法等5项培训管理制度,举办公司、车间级竞赛21项,430人次参加,评选十大岗位技术标兵。推进班组“7S”(整理、整顿、清洁、清扫、素养、安全、节约)管理,落实班组办公设施三年更新规划,完成两批样板班组最新配置。深化“小发明、小改革”、合理化建议、QC小组等群众性质量管理活动,化水仪表班被授予全国“质量信得过”班组称号,信息中心QC小组获全国电力行业优秀质量管理小组一等奖,该公司代表队获青岛市“安康杯”知识竞赛一等奖。该公司获2013年度全国电力行业质量管理小组活动优秀企业、青岛市群众性质量管理活动优秀企业称号。开展“青电先锋”党建品牌创建活动,该公司党委被评为华电国际“先进基层党委”,公司领导班子继续保持华电集团公司“‘四好’领导班子创建活动先进集体”称号,该公司获“青岛市道德讲堂示范点”称号,被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授予“改革开放35周年企业文化竞争力三十强单位”称号。坚持典型引领、岗位建功,评选“检修之星、安全之星、质检之星、运行之星”,运行二期集控岗位、运行车间分获全国青年文明号、全国“工人先锋号”称号。 (张晓冬) 大唐黄岛发电有限责任公司 概况 2013年,大唐黄岛发电有限责任公司完成发电量95.06亿千瓦时、供热量170万吉焦,实现销售收入36.74亿元,资产负债率86.86%。该公司获中国大唐集团公司2013年度“一流企业”“文明单位”等多项称号。 安全管理 2013年,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工作,结合重大危险源评估、季节性隐患排查、打非治违等活动,发现问题1153项,整改完成1017项。梳理整改涉及安全生产的13个单元24项要素,成为大唐山东发电有限公司系统首家通过国家能源局组织的安全生产标准化一级企业达标评审的企业。实现连续安全生产6721天。 设备管理 2013年,重点加强设备治理和缺陷管理,6号机组AGC(自动发电量控制系统)综合评估指标居山东电网第一名。全年组织实施5号机组大修、3号机组小修等工作,实现安全、质量、工期、文明生产等目标任务,5号机组修后煤耗降低5.2克/千瓦时,完成该公司首次一次性通过风机RB试验;3号机组修后安全、经济、环保运行水平显着提升;加强缺陷对标达标管理,消缺率增至98%。消除1号主变中压侧套管垫片松动发热、三期项目脱硝投运率低等重大缺陷。 运行管理 2013年,完成14次机组启停工作,确保每次准确到位、杜绝误操作。推进运行绩效考核,规范运行管理。完成河南神火永城1×600兆瓦超临界机组项目运行指导工作,启动新疆昌吉2×350兆瓦超临界机组运行技术指导工作;支持并派员参与检修该公司的印度和沙特项目。 环保治理 2013年,加强环保设施运行维护,增加技改投入,利用机组检修机会进行脱硫、脱硝、电除尘提效改造、拆除脱硫旁路以及烟囱落灰点治理等工作,提升环保设施运行水平,降低大气污染物排放。其中,5号机组脱硫、脱硝、电除尘设施经过提效改造后,脱硫效率98%以上、脱硝效率91%以上,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浓度均控制100毫克/立方米以下,能够满足新版《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要求。其他机组的改造提效工作按计划进行。完成与当地政府签订的“十二五”节能减排年度责任分解目标。 经营管理( 1)电量营销。2013年,加强年度电量计划争取工作,年度电量计划由年初的86.3亿千瓦时增至93.81亿千瓦时;全年二期向三期转移电量6.2亿千瓦时,直接增加发电效益6200万元;获奖励电量1347万千瓦时,减免各类考核电量1.1亿千瓦时,净收益396万元。(2)燃料管理。按照经济、合理、环保的原则,开辟外部新煤源;按照综合效益最大化的原则,推进配煤掺烧工作,全年掺烧经济煤种167.83万吨,产生经济效益5205万元;严格入厂煤质验收和入炉煤采制化管理,降低损耗;加强合同管理,完成合同索赔1445万元。通过了中国大唐集团公司燃评检查。(3)成本管控。规范物资管理,实施阳光、比价采购,对闲置物资进行统一调配;加强工程招投标管理,全过程监督燃料采购、物资采购、工程招标等工作;推进全面预算管理,加强对非生产用能的统计分析,完成用水管路二级表加装工作,非生产用水月降幅达20%。(4)多种经营管理。成立多种经营监督管理委员会和多种经营管理提升服务指导小组,协助修编管理标准35项,通过强化预算管理控制公司管理费用。运营保障总公司被中国大唐集团公司授予2013年度多种经营先进集体称号。 管理提升 (1)计划管理。2013年,推进工作计划全面闭环控制,开展计划管理的信息化,在管控一体化平台中开发“计划管理”模块,重点加强对大唐山东发电有限公司下达重点任务和公司重点工作的计划、跟踪、检查、调整和考核,推动重点工作的完成。(2)风险管理。建立公司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开展全面风险评估和防控工作,该公司被确定为中国大唐集团公司全面风险管理工作试点企业,推进火电企业风险评估模板体系建立工作。(3)标准化建设。修订标准化基础管理制度,对现行有效标准制度进行梳理,及时将已经发布的标准与制度上网共享。全年修订各类标准97项、规章制度54项。(4)“模块化培训”体系建设。建立基于岗位需求的模块化培训,完善人才评价与培养体系,建立健全培训、考核、任用、待遇一体化的学习激励机制。年内开始在生产一线部分岗位进行试点。(5)校企合作与专业培训。通过与驻青5所高校开展交流,在教育、培训、科技研发等项目合作上取得多项成果。与中国石油大学进行“管理提升”“超级铁素体应用”等多个项目的合作;各高校到该公司实习大学生13批1120人次。完善校企合作平台,向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注册申报电力学会,申报青岛市“技师工作站”,创新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项目发展 (1)快速推进二期机组综合升级改造工作,完成二期机组综合升级改造可行性研究专家评审工作,改造方案报中国大唐集团公司待批,4号机改造拆除招标工作分标段进行请示;针对3号机组环保设施现状,编制过渡性方案和综合升级改造方案。推进新建220千伏升压站接入系统方案等工作。(2)推进四期工程前期工作。完成四期工程经济性测算;与政府相关部门沟通,争取立项支持,制定推进工作计划和目标任务。四期工程作为大唐山东发电有限公司第一批优质储备项目列入省发展改革委2014~2015年煤电发展规划。(3)推进“大供热”工作。开展供热市场开拓和供热改造技术准备工作,加强与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进行集中供热合作协议谈判工作,委托西北设计院启动“大供热”改造设计工作。 应对“一一·二二”中石化东黄输油管道泄漏爆炸事故 该事故给该公司及职工和家属造成巨大损失。事故发生后,该公司立即与当地政府应急部门建立有效联络机制,采取多项措施、迅速展开行动。做好受伤、受灾职工的救助安置工作,组织队伍连夜抢修,及时恢复供电、供热及供水。该公司工会、运营保障公司等部门联合成立事故为民工作组,配合政府部门开展受灾职工的救助帮扶工作,确保该公司正常生产和生活秩序及职工队伍稳定。 (戚永梅) 盐业 概况 2013年,青岛市销售各类盐产品13774吨,比上年(下同)增加505吨。实现销售收入1.79亿元,增加1277万元,增长7.7%;实现账面净利润991万元,增加369万元,增长59%;企业资产总额15748万元,增加726万元;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率109%,增长2.2个百分点。市盐务局被山东省盐务局评为盐政管理工作先进单位,被市政府表彰为依法行政先进单位、行政处罚权规范透明运行示范单位,入选全市行政执法案卷十佳单位。 食盐专营 食盐营销 2013年,销售食盐96955吨,完成年度计划的111.8%。其中,销售小包装食盐25347吨(包括多品种食盐20132吨)、大包装食盐71608吨。 优化盐产品结构 2013年,青岛市场主推绿色盐及低钠盐等多品种盐的销售,引进浙江竹盐、福建海晶盐、澳洲湖盐等3个系列7个品种的中高端食盐产品。现有在售食盐品种12个。适应市民多样化需求,新型盐产品占小包装总销量的80%以上,普通纸塑小包装产品逐渐减少。 食盐储备 2013年,市盐务局完成小包装食盐4500吨、大包装食盐2000吨的政府储备任务,定期组织食盐供应应急演练,确保青岛食盐市场供应充足、价格稳定。 盐政执法 建立健全食盐安全保障机制 2013年,把食盐监管纳入全市食品安全“红名单、黑名单”管理,实施食盐安全“红名单、黑名单”管理制度,制发《关于加强食盐安全保障工作的意见》《食品安全“红名单、黑名单”管理实施细则》等文件。 推行网格化监管 2013年,建立以客户经理和执法人员相结合的一体行动、各负其责、相互协作的市场监管机制,全市有近1.7万家用盐企业和经销商纳入网格化监管平台。市盐务局盐业市场网格化监管办法被山东省盐务局作为先进管理经验在全省盐业系统推广。 规范食盐零售许可证办理程序 2013年,加强工业盐通行证、小工业盐准运证办理、监督和运行稽查工作,实行食盐零售许可证电子备案查询、网上公开,证件管理、发放、合同备案审查、稽查督察更加规范高效,维护和规范全市的盐业市场秩序。 加强打击涉盐违法犯罪行为 2013年,市盐务局与日照、潍坊两市盐务局签订边界联合管理协议,开展联合执法行动,规范边界盐业市场秩序。加强与盐企、公安等部门一体化的打击涉盐犯罪联合执法。全年全市出动盐政执法人员2.39万人次,联合办案33起,查处涉盐违法案件1731起,没收盐产品325.1吨,罚款33.94万元,移送公安机关处理案件2起,取缔非法制售窝点2个,摧毁加工设备1套。全年未发生行政复议、诉讼和人员违规违纪案件;盐业违法案件结案率98%,举报案件查处率100%。 行业管理 推进非专营产业发展 2013年,加强改革调整,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拓展非专营产品经营渠道和范围,强化营销措施,通过开展合作经营、合作开发、主动拓展业务等措施,完成非专营业务收入超过9361万元,完成年度计划的119.7%,增长39.38%。 加强安全生产管理 2013年,把安全生产纳入科学发展综合考核体系;推行安全生产管理标准化活动,中盐青岛盐业有限公司达到国家三级(轻工)安全生产管理标准;按照“全覆盖、零容忍、严执法、重实效”等要求,多次组织对全行业安全生产进行暗查暗访,对查出的问题和隐患进行监督整改,确保全年实现安全生产“零事故”。 (孙雷芝) 生物医药产业 概况 2013年,青岛市医药生产企业根据国家医疗改革的要求,应对复杂多变经济形势带来的不利影响,以产业转型升级为主线,重点推进项目建设和生物医药产业园区规划建设,引进高端产品,发展高端医疗器械,促进医药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推动整个医药产业实现平稳较快发展。全市56家规模以上医药生产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38.46亿元,同比(下同)增长13.9%,高于全市平均增速3.3个百分点。其中,49家医药制造业企业完成产值117.1亿元,增长14.77%;7家医疗仪器及器械制造企业完成产值21.37亿元,增长9.38%。全年全市规模以上医药企业实现利税总额20.85亿元,增长14.15%。其中,医药制造业企业实现19.78亿元,增长15.86%;医疗仪器及器械制造企业实现1.07亿元,下降10.18%。实现利润总额14.17亿元,增长11.66%。其中,医药制造业企业实现利润13.37亿元,增长13.73%;医疗仪器及器械制造企业实现利润0.8亿元,下降14.34%。医疗仪器及器械制造企业下降的主要原因是产品附加值低,竞争力差。 成业发展规划编制 2013年,市发展改革委、市经济信息化委等部门联合编写完成《青岛市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规划》。该规划以发展海洋生物医药为重点,兼顾生物制药及传统医药产业,明确了产业发展的思路目标、发展重点、产业布局和保障体系,提出实施企业培育、项目推进、平台建设和合作开放等四大工程,建立部门协调推进机制和责任落实机制,确定产业发展路线图。 行业运行特点 项目建设与技术改造进展顺利 2013年,列入全市生物医药转型升级的项目45个,投资总额47.19亿元。其中,技改项目29个,投资总额16.36亿元;新建项目16个,投资总额30.83亿元。全年有19个项目建成完工,完成投资总额16.43亿元。其中,青岛奥克生物开发有限公司的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保存、免疫细胞制备服务、生物试剂生产项目等8个新建项目建成完工,完成投资总额9.13亿元;青岛颐中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的海洋生物产业化基地项目等11个技改项目建成完工,完成投资总额7.3亿元。医药企业严格按照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新版GMP认证)要求,加强技术改造,推进认证工作。截至2013年底,全市有14家企业通过新版GMP认证。 园区建设步伐加快 2013年,加快推进崂山生物医药产业园16个重点项目建设。市经济信息化委协同蓝色生物产业园加强招商引资,创新招商方式,推出优惠政策,吸引国内外知名企业落户。加强黄岛生物医药产业园、城阳生命健康科技城、胶州生物医药产业园的规划建设,力争早日完成具备承载项目能力。9月初,由正大海尔制药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的“正大海尔生物医药产业园项目”在青岛中德生态园开工建设,该项目投资总额8亿元,占地15.33公顷;项目建设主要包括质检研发楼、综合制剂车间、原料药车间、物流中心等设施;建成后主要生产海洋药物、化药、中药、保健食品和医疗器械等产品;该项目预计2015年建成投产,可实现年产值10亿元,实现利税2.85亿元,将成为国家海洋药物创新的重要基地。12月26日,由北京科技园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开发建设的、国内最大的“高新区蓝色生物医药产业园”在青岛高新区正式开园;该产业园位于青岛高新区北部,占地面积9.67公顷,总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投资总额7.6亿元,重点吸引国家基础药物、小分子药物、蛋白质药物、基因重组药物、汉方药物、海洋生物药、检测试剂及设备开发、原料药物及辅料、医疗材料及器械、生物制剂等国际国内知名机构、研发中心及相关企业100户入驻,创建以生命科学为核心的生物医药科技产业集群。 医药高端产品引进实现新突破 2013年,杰华生物技术公司研究开发的国家一类新药——乐复能(治疗恶性肿瘤、病毒性疾病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新型高效蛋白质类生物药)项目落户崂山区。北京欧博方医药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国内首个宠物用1.1类创新药——维他昔布项目落户青岛高新区蓝色生物医药产业园。洽谈推进山东省生命科学院的白细胞介素项目、杜比医疗国际的乳腺早期诊断仪器等一批高端产品引进工作。 医疗器械产业发展较快 2013年,一批高端医疗器械项目按照蓝色、高端、新兴要求加紧布局。海信集团依托影像显示技术优势,进入电子医疗产业,其中“医疗特种显示器”“双子医疗影像重建及手术模拟系统”获生产许可。截至2013年底,青岛中浩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的“组织工程人工眼角膜”进入临床阶段。东丽医疗科技(青岛)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血液透析机、人工肾及关联产品、填补国内在该医疗科技领域的空白,一期工程建设完工,进入办理生产许可阶段,正式投产后可年产血液透析机4950台、人工肾550万只。正大海尔、汉唐生物、华仁药业等一批企业医疗器械医用耗材、生物芯片、制氧净化、医疗防护等产品投放市场并呈现良好发展势头。 (市经济信息化委) 中小企业 概况 截至2013年底,青岛市有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57.2万家,比上年(下同)增长22.7%。其中,私营企业16.9万家,增长16%,占企业总数的86.2%;个体工商户40.3万家,增长26%。规模以上工业中小企业4758家,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98%。规模以下工业(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约6.86万家,其中工业企业2.17万家、个体工业4.69万家;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中小企业吸纳从业人员约78.2万人,占规模以上工业的72.5%。 2013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中小企业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11642.8亿元,再创历史新高,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长的贡献率82.5%;实现主营业务收入首次超过1万亿元,达到10670亿元;利税总额首次超过1000亿元,达到1103.9亿元。工业总产值、主营业务收入、利税总额分别增长12.3%、13.7%、19.9%,增幅分别高于规模以上工业1.7、3.5、2.6个百分点。职工年平均工资约4.4万元,增长11.1%。规模以上工业中小企业用53.2%的资产,实现72.3%的产值、69.8%的主营收入、74.2%的利税总额。 主要工作举措 完善政策体系,加大扶持力度 2013年,继出台《关于贯彻国发14号文件进一步支持小型微型企业健康发展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之后,相继出台《关于进一步服务小微企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推进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等政策意见,从创业、创新、减负、融资等方面加强对中小企业的政策扶持。全年市财政安排专项用于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资金1.1亿元,争取国家扶持中小企业发展资金2.8亿元。通过清理规范涉企收费、降低经营服务性收费标准、出台阶段性降低失业保险缴费费率政策等举措,全年减轻企业负担11.3亿元,为约6万家次中小微企业减免税收24.7亿元。全市面向中小企业的政府采购102.6亿元,占总采购金额的60.7%,比政策规定高出30.7个百分点,惠及企业9677家。 突出政策落实,优化发展环境 2013年,两次督查调研市政府相关文件贯彻落实情况,涉及22个政府部门和10个区(市)。市经济信息化委、市监察局联合出台《关于青岛市促进中小微型企业发展工作考核意见》,建立全市中小微型企业发展考核机制。建立服务热线对部门和区(市)“服务月”评价通报制度,推进相关涉企部门及区市的服务监督及政策落实。完善解决中小企业诉求的渠道和工作机制,全年解决中小企业反映的生产经营中遇到问题130多项。加强政策宣传,通过政务体系、媒体网络和服务体系等3个渠道20多种方式宣传中小微企业扶持政策,向全市中小企业传递政策信息10万余条次,受理咨询1万余次。举办“小企业之家半月讲坛”18期,免费为中小企业讲解政策、法律、财务等方面的内容,现场听课人员超过2300人次。 深化平台建设,提升服务水平 2013年,完善以市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中心为中枢,区(市)二级服务平台为骨干,镇(街道、园区)三级平台为基础、专业化平台为分支的三级平台网络体系,平台总数达到161家。全年开展各类专项服务活动590次,服务中小微企业12万家次19万人次。12月19日,投资建设的市中小企业云服务平台上线试运行,云平台采用先进的云计算技术,整合政府和社会优质服务资源,设有政务、技术、融资等12个功能板块,细化为500多个服务产品,可满足全市15万家中小企业访问需求。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方式,为1318家新注册的小微企业提供免费财税代理服务,节省费用近600万元。举办清华大学EMBA培训班、“联想之星创业”CEO培训等,创立“新发展大讲堂”,累计培训中小企业管理人员7000多人;开展100多家中小企业“基础管理体系”免费诊断、“法律体检”专项公益行动、“一对一”免费服务,帮助中小企业提高管理水平。举办第二届青岛市中小企业“专精特新”成果展,组织100多家中小企业参加“青岛名牌神州行”武汉展销推介会,组团参加中国国际中小企业博览会,全年累计帮助300多家中小微企业“走出去”“请进来”,达成采购及合作意向数十亿元;完善“专精特新成果网上展厅”,有502家企业的1000多个产品网上展销。 引导创新发展,增强内生动力 2013年,建立并完善“专精特新”产品(技术)培育、认定、扶持、服务机制,对近500家企业开展培育。其中,认定“专精特新”产品(技术)298个和“专精特新”示范企业57家。年内扶持“专精特新”项目和专利补助项目79个,3年累计投入1.66亿元专项资金扶持项目359个,项目新增销售收入超过120亿元。引导中小企业加强以技术中心建设为主体的技术创新能力建设,全市有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353家,其中中小企业占285家。落实“研究开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政策”,有261家企业享受政策,研发费支出额27.74亿元,连续6年实现增长。在全国率先建立常态化产学研合作促进机制,累计为133家企业的180项技术需求提供定向发布和全程跟踪服务,筛选并重点推介科技成果880余项,促成产学研合作项目50余项。实施品牌价值提升工程,截至2013年底,全市进入青岛品牌培育资源库企业近700家,其中中小企业占95%以上;全市597个市级以上名牌中,中小企业名牌占80%以上。 完善融资体系,缓解融资难题 2013年,完善形成三大平台(优惠贷款、信用助贷、网上“融资通”),以及6条路径(银行、担保、过桥、融资租赁、直接融资、重点项目扶持)的中小企业融资服务新模式。年内,通过政策性措施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249.4亿元,增长11.5%。(1)拓展政策性优惠贷款平台建设。争取政府增信资金1000万元,新建“助保贷”优惠贷款平台;市经济信息化委与市财政局联合搭建“政府采购贷”平台,实现中小企业抵质押方式的新突破;建立“融资通”网上平台,融资提供方和企业可实现网上相互选择、实时对接,累计为400家企业发放贷款近20亿元。(2)推进担保再担保体系建设。新发生中小企业担保额201亿元,增加21亿元,增长11%,担保中小微企业3054家。引进山东省再担保集团在青吸纳4家担保机构成为体系成员,获5家银行授信28亿元,完成再担保额2300万元。(3)建立常态化融资客户发现和对接机制。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为中小企业免费提供信用评定及信用助贷服务,定期向融资机构推介融资项目。(4)开辟直接融资新渠道。引进齐鲁股权交易中心,合作建立蓝色经济区管理总部,全市有12家小企业挂牌、19家企业纳入托管。发行全市首支中小企业集合票据1.2亿元并免除反担保费。 加快小企业园和创业基地建设,推进集聚发展 2013年,按照产业集聚、资源集约、服务集中的要求,主要采用“区中园”或“区边园”的模式,采取锁定培育目标、分类指导、跟踪培育等措施,加快推动小企业产业园建设试点和小企业创业(孵化)基地培育工作,缓解中小企业用地难题。召开首次全市小企业产业园和创业基地建设观摩交流会,全市在建或拟建小企业产业园26个,增加10个。年初,锁定重点跟踪培育的10个小企业产业园和后备项目。其中,1个建成,4个大部分或主体基本建成,部分入园企业投产运营。全市认定和培育小企业创业基地22个,计划入驻小微企业约3000家,年初锁定重点跟踪培育的10个小企业创业基地和后备基地项目,有8个通过市级小企业创业基地认定。 (市经济信息化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