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条工业千亿级产业链建设与商务管理
十条工业千亿级产业链建设与商务管理
青岛市情网   上传:szblez
  

十条工业千亿级产业链建设

概况

2013年,青岛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围绕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十条工业千亿级产业链的部署要求,坚持以“蓝色、高端、新兴”为主导,调研编发《青岛市十条工业千亿级产业链推进方案》,开展“项目建设年”和“进现场解难题抓开工”活动,发挥大企业自主创新、引领创新优势,实施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重点项目,优化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培育壮大高端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产业集聚集约发展,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全市千亿级产业链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值12143亿元(不含软件业),同比(下同)增长12.7%,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75.4%,成为拉动全市工业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其中,六条千亿级产业链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值超过1000亿元(家电1438.5亿元,石化1811.4亿元,服装1643.6亿元,食品1872.4亿元,机械装备2501.8亿元,电子信息1272.3亿元),占十条千亿级产业链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的82.1%,成为拉动千亿级产业链做强做大的主导产业链。

优化提升传统优势产业

2013年,围绕推动全市七大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推进项目建设,以技改项目优化存量、定向招商项目扩大增量、产业链关键项目补链强链,全年滚动推进475个工业转型升级项目,其中一汽商用车基地等177个项目竣工、完成投资307亿元;分3批立项推进技术创新重点项目1718个;培育认定“无线射频集成器件”等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产品(技术)298个;创建首批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2家(全国32家);新认定国家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2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3家,总数分别达到6家和27家,均居副省级城市前列。组织武汉招商会等产业链定向招商活动,东风电动车等21个项目签约;引进工业机器人等12个外资项目,合同利用外资2.5亿美元。项目建设带动工业投资、增强传统优势产业发展后劲。全年全市工业投资2554.8亿元,增长37.8%;家电电子、石化化工、汽车机车、船舶海洋工程、纺织服装、食品饮料、机械钢铁重点产业全部实现增长,完成产值13582.3亿元,增长10%,占规模以上工业的84.3%。

增强高端制造业和新兴产业

2013年,加大创新发展投资,推动工业加快向高端新兴方向发展。技改投资完成1226.6亿元,占工业投资的48.0%,增长24.2%;重点培育的机械装备制造业投资比重提升最高,完成投资1011.4亿元,占工业投资的39.6%,增长7.5个百分点。市经济信息化委会同市统计局建立统计体系,监测高端制造业运行情况,研究起草《高端制造业产品库入库标准》,将高端制造业发展成工业转型升级的主导力量。按照市政府有关要求,研究创建国家级海洋生物医药产业领军城市和推进全市页岩气装备制造产业发展的相关工作,参与编制全市页岩气发展规划,邀请美国专家并会同市机械总公司组织全市15家企业,举办2013年青岛页岩气产业发展国际研讨会,明确全市机械装备在高端新兴产业方面的发展方向及基本思路。全年全市工业新兴产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值3884.5亿元,增长8.6%,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24.1%。

推进工业产业集聚区建设

2013年,推动55个产业集聚区整合扩容提升,规划面积达929平方千米;城阳区轨道交通装备集聚区被认定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平度新河化工集聚区升级为国家生态化工(青岛)产业基地,即发工业园等5个集聚区通过青岛市清洁生产园区验收。产业链式发展、项目入园集聚、先进制造县域崛起的格局加快形成,全年全市产业集聚区完成基础设施建设投入54亿元,引进项目1293个。其中,竣工投产310个,累计完成投资647亿元;开工在建389个,完成投资433亿元;新签约项目169个。52个产业集聚区涉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941家,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39.83%;完成工业总产值8127亿元,增长9.52%,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50.61%;产业集聚度增长3个百分点。其中,产值超过100亿元的集聚区21个,超过1000亿元的聚集区1个。

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

2013年,开展“两化深度融合”示范创建活动,引导更多企业运用信息技术转型升级,培育典型编印案例深度推广,开展“两化深度融合”水平评估和调查分析,建立“两化深度融合”项目库、企业库,树立示范企业17家、示范项目30个。组织工业企业和IT企业对接,举办“两化深度融合”桥会、培训,开展“两化深度融合区市行”活动。年内,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CAD(计算机辅助设计)普及率69%,ERP(企业资源计划)上线率65%,分别增长13、12个百分点;全市进入综合集成阶段、协同创新阶段的“两化融合”企业分别占29%、13%,分别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7个和3个百分点。   (市经济信息化委)

商务管理

工作概况

2013年,青岛市启动实施“三大流通体系国际标准提升工程”,推进新型消费服务体系、现代流通网络体系和城乡市场供应保障体系建设。举办“2013年青岛城市购物节”、“春供30”、内外贸企业供需对接会等促消费系列活动。“千万平方米”总部商务区和商贸区建设超额完成全年工作目标,推动扩消费和保供应工作平稳发展。创新“以外贸标准办内贸”实施“菜篮子”建设、保障国际标准提升计划,获批成为全国首批中小商贸流通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试点城市、现代农产品流通示范区试点、城市共同配送试点城市,参加全国肉菜追溯体系建设验收获第一名。举办全国首届中日韩海鲜烹饪国际大赛,启动打造“世界海鲜美食知名城市”。启动胶州国际农产品交易中心规划和董家口中国北方国际水产品交易中心建设。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2904亿元,增长13.3%。

“千万平方米”总部商务区和商贸区建设

截至2013年底,总部商务区竣工面积达到全年目标的229%,商贸区竣工面积达到全年目标的205%。推进高端品牌消费聚集区建设,推动保税港区设立进口商品总部基地,扩大品牌消费。

城乡商业市场建设

2013年,推进“万村千乡”“双百市场”工程,制订实施农产品批零市场发展规划,完善城乡市场布局,提高仓储、整理加工、冷链物流、批发辐射功能。全市累计建设占地2公顷以上的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37家;在市区累计建设105处农贸市场、140家大中型超市,市区85%以上的社区配置蔬菜副食品网点,平均每2.65万人有1处农贸市场;农村标准化农家店覆盖80%乡镇。重点培育的10处大型专业批发市场全年实现交易额1442亿元,占全市商品市场交易额的60%以上。10处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实现交易额420亿元,同比(下同)增长12.3%。新发展便利店、餐饮店、美容美发店350余处,“家政服务工程”免费培训4000多名下岗职工和农民工,“早餐示范工程”网点每天为50多万名市民提供早餐服务。全年餐饮业实现零售额333.4亿元,增长13.4%,占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11.4%。

开展系列促销活动

2013年初,组织“青岛年货购物节”“万村千乡赶年集”“春季时尚购”等活动,带动城乡商品销售额增长10%以上。5月,组织举办青岛国际进口商品展及采购洽谈会活动,通过畅通内销渠道,扩大进口,拓展内需,促进消费。借鉴中国香港、新加坡模式,8~10月举办2013年青岛城市购物节,举办香港时尚购物展、德国商品展、“韩国周”及中日韩海鲜烹饪国际大赛等活动,活动期间,商家累计为消费者让利10亿元以上,拉动当季消费增长1个百分点。

“商贸流通企业提升计划”

2013年,推动骨干商贸企业“走出去”跨区域兼并重组,签约和在建项目20余个,累计营业面积近30万平方米。重点监测的20家商贸企业(集团)实现销售额529.6亿元,增长12.7%,全市规模超过10亿元商贸零售企业达到10家。加强对国际品牌、先进业态的引进,永旺美思佰乐生鲜超市落户开业,7-ELEVEn、迷你岛年内新设品牌便利店50处,累计99处。全市商贸领域累计实际利用外资12.3亿美元,引进世界500强及国内外着名商贸企业40家、跨国企业采购中心6家,19家企业在青设立地区性管理机构,外资零售企业销售额占比10.7%。推动福兴祥、天天物流、利客来等5个大型商贸物流配送中心加快发展,全年全市骨干流通企业物流配送额超过200亿元。重点推动海尔、利群、维客、利客来和永旺等5家企业拓展网上商城,网络购物交易额超过3亿元,增长45%。出台促进餐饮业繁荣发展指导意见和加快早餐示范工程建设意见,推动餐饮业转型和振兴发展。

农产品均衡供给体系建设

2013年,实行“菜篮子”市场每日动态监控制度,建立健全“内增外调”外埠菜源调入机制,保证市场日常供应总量,市区蔬菜、猪肉日均上市量始终保持在2000吨和80吨以上充足水平。丰富“农超对接”形式,逐步拓展至5种业态、9种模式,每天通过“农超对接”合作机制调入、外销的蔬菜近5000吨。加强储备调控,安排2.35万吨“菜篮子”储备,通过分布全市的储备投放网络限价投放。

肉菜流通追溯体系建设

2013年,依托市“菜篮子”工程建设领导小组框架,建立多部门配合联动工作机制。建成运行全市肉菜追溯体系运行指挥中心,追溯体系覆盖的全市373家单位建成运行追溯系统。全年全市检测单位248家,覆盖市区100%标准化农贸市场;速测抽检市场蔬菜样品90万批次,推行“逢进必检、问题退市”制度,不合格产品全部予以销毁处理。

农贸市场改建和整治

截至2013年12月20日,市商务局承办的市办实事中15处标准化农贸市场改扩建任务全部完成,建设改造面积4.5万平方米。2013年,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农贸市场整治提升行动的通知》,对44处环境较差的农贸市场进行整顿规范,组织各区对47处占路早夜市(摊点群)进行清理整治。   (市商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