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青岛市委2014年工作要点
中共青岛市委2014年工作要点
青岛市情网   上传:szblez
  

2014年全市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全会以及中央、省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重要讲话精神,围绕建设宜居幸福的现代化国际城市的目标,以世界眼光谋划未来,以国际标准提升工作,以本土优势彰显特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把改革创新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各个环节,抓改革、促调整、惠民生、防风险,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社会和谐稳定,努力开创全市科学发展新局面。

一、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坚持把经济体制改革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正确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充分发挥消费的基础作用、投资的关键作用、出口的支撑作用,坚决打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战,努力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1.着力激发市场活力。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推动政府职能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转变。健全现代产权制度,加强对知识、农村、非公有制经济等薄弱领域的产权保护。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继续推进营业税改征增值税改革,全面落实结构性减税政策,强化民生导向的预算统筹调控机制,建立规范合理的政府债务管理及风险预警机制。制定支持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政策措施,促进多种所有制经济融合发展。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推进国有企业分类改革,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坚持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进一步释放民间投资潜力。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保持物价稳定。加快推进行政审批“两集中、两到位”和标准化建设。建立政府主导、集中交易、统一监管、区市统筹的公共资源交易管理体制。改革工商登记制度,实行注册资本认缴登记制,推进工商登记便利化。尽快理顺旅游管理体制,完善大旅游产业发展和监管工作机制,全力推进国际化旅游目的地城市建设。

2.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大化解产能过剩力度,推进工业转型升级,推进十大工业功能区和工业重大项目建设,壮大新型工业十条千亿级产业链。实施新兴产业创投计划,加快发展新兴产业。做好老城区工业企业搬迁工作,引导工业制造业向县域布局。推进高端服务业十个千万平米工程建设。加快青岛财富管理中心和金家岭金融新区建设,打造高端财富管理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发展壮大现代物流业,加快中国北方水产品冷链物流基地建设,规划建设区域性空港物流产业集聚区,打造东北亚区域航空货物转运中心。推进现代农业十大重点工程建设,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发展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加快平度全国现代农业改革与建设试点市建设。落实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强化产能建设,提升粮食收储和供应保障能力。继续开展“进现场、解难题、抓开工”和集中专项服务活动。

3.发展壮大蓝色经济。推动“一谷两区”三大平台改革创新,充分发挥其示范作用。争取西海岸经济新区进入国家级新区,加快蓝色硅谷核心区建设,推动红岛经济区软件科技城、蓝湾药谷、机器人产业园、海洋装备研发园等园区建设。以新机场建设为契机,高起点规划发展航空城和临空产业区。壮大蓝色高端新兴产业规模,加快国家海洋设备质检中心、海洋特色产业园建设,滚动推进140个蓝色经济重点项目建设。发展海工装备制造、海洋新材料、海洋生物医药、现代海洋渔业等海洋新兴产业,培育100家成长型海洋高新技术企业。争取东亚海洋合作平台建设方案获得国家批复。加快董家口港区建设,推动邮轮母港升级改造。创建青岛古镇口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园。组建青岛国际航运中心,争取年内正式运营。

4.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完善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促进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深化科技创新合作。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启动新建100家企业研发中心。认定一批市级产业创新平台,加快培育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深化与中科院、重点高校、央企和国外研发机构合作,争取中科院研发园、中船重工海洋装备研究院等研发机构落户我市,加快推进西安交大青岛研究院、中国机械科学研究总院青岛分院、哈工大青岛科技园建设,推进中德国家级国际创新园、中乌特种船舶设计院等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建设。提高成果转移转化能力,推进技术转移促进条例地方立法工作,健全科技中介服务体系。推进科技与金融深度融合。加强海洋科技创新,海洋国家实验室三期工程投入使用,建设国家海洋技术交易服务与推广中心。推进科技孵化器和公共研发平台建设,开展孵化模式创新试点。加快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建设。推进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建设。推进两化融合、光纤入户等重点项目,加快智慧青岛建设。抓好百万人才引进行动和青岛英才211计划,构筑创新创业人才高地。

5.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坚持以人为本、优化布局、生态文明、传承文化的原则,落实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总体方案,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提高城镇化质量。突出规划引领,优化“中心城区—次中心城区—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梯次布局。抓好小城市试点工作,推进省级示范镇建设。抓好已开工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和后续管理服务,新启动一批集聚改造项目,完善提升500个新型农村社区服务中心,推进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继续下大力气抓好农村扶贫开发。完善统筹城乡发展体制机制,加快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探索推进市域内常住人口自由迁移,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研究建立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保障机制,逐步推动城乡低保、医保、救助制度并轨;基本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实施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革,建立健全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体系,引导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有序规范流转,提高城镇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建立多元可持续的资金保障机制,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共标准,加快城市供水、排水、燃气、供热、环卫设施建设,促进市政公用设施向镇村延伸。加快胶东国际机场规划建设,开工建设青连铁路,加快地铁2号、3号线建设,打造航空、铁路、公路、城市轨道等综合枢纽。

6.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推动国际贸易中心城市建设,加快发展电子商务、服务贸易、转口贸易,提升发展货物贸易,推动传统对外贸易向现代国际贸易转变。推进保税港区向自由贸易港区转型。搞好开发区体制机制创新改革试点,创新开发区管理模式。依托中德生态园和中日、中韩创新产业园等园区,加快建设国际经济合作平台。实施“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的开放战略,鼓励企业开展境外投资合作,推动企业建立境外加工贸易、资源开发、农业合作、科技研发基地,推动境外经贸合作园区开发建设。推进中日韩地方经济合作示范城市创建工作,加强与国际友城的交流合作。办好2014亚太经合组织贸易部长会议和第二次高官会及相关会议。实施“以外贸标准办内贸”战略,推动内外贸融合发展。建立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新体制,加强与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和沿黄流域中心城市的交流合作,加强与半岛蓝色经济区及内陆地区的合作。出台扩大内需促进消费的意见,改善消费环境,推动消费稳步增长。支持企业参与国家沿边开放战略和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推动青岛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枢纽城市。

二、创新有利于安全发展的体制机制,全面推进安全青岛建设

深刻吸取“一一·二二”事故教训,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强化生态导向,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权益,提高人民群众安全感。

1.全力抓好安全生产。建立市、区(市)、街道(镇)“党政同责”网格化监管领导体制。坚持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落实行业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建立镇街与上级行业管理部门条块结合、联合监管的工作机制,推进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落实。健全安全生产责任目标考核机制,突出日常工作动态测评,实行重大安全生产事故一票否决。全面深入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健全事故隐患排查治理体系,着力解决重点行业领域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做到全覆盖、零容忍、严执法、重实效。完善重大安全风险防控体系,建立实行项目准入安全评价制度,强化安全培训教育和安全文化建设,提高全社会安全意识。健全安全生产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推进危险化学品应急救援基地建设。启动黄岛石化基地及周边区域安全与环境影响专项评价、功能调整规划修编工作;对石化项目实施近限远迁,严格控制石化区及周边居住容量,完善提升安全环境配套设施,切实改善居住环境。完善生产安全事故调查处理规则,严格执行安全生产责任追究、企业“职业禁入”有关规定。

2.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建立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责任追究体系,实行更加严格的环境保护管理制度。完善能源、水、土地、海域、湿地、林地等生态资源节约集约使用制度,落实生态资源有偿使用、生态补偿制度,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构建科学合理的生态安全格局。加强大气污染综合防治,实施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推进大沽河综合治理,开展环胶州湾流域污染综合治理大会战行动,改善环境质量。推进全国水利现代化试点城市建设,积极创建国家生态市和国家森林城市。大力实施节能减排,积极调整优化能源结构,确保完成节能减排目标任务。推进国家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示范城市建设。推进国家低碳城市试点,加快董家口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做好2014世园会筹办和开园运营工作,确保举办一届精彩、惠民、生态、节约的园艺盛会。

3.创新社会治理。改进社会治理方式,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和源头治理,探索党委统筹、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社会治理的途径、方法和程序,建立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的社会治理机制。坚持重心下移,把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向基层倾斜,以社区网格化管理、社会化服务为方向,搭建基层综合服务管理平台,畅通利益诉求表达渠道,保障群众合法权益。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体制,健全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信访调解“四位一体”的社区工作体系。坚持用群众工作统领信访工作,健全各级领导干部接访、下访制度,加快实行诉讼与信访分离,推动实现阳光信访、公信信访和法治信访。健全城市公共安全体系,完善城市公共安全风险评估机制,推进城乡平安社区建设,加强信息化科技手段应用,构建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依法严密防范和惩治违法犯罪活动,深化平安青岛建设。健全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为主的应急管理体系,完善应急处置指挥机制。改革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制,加快建立最严格的食品药品生产、流通、消费全过程监管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加快实施政社分开,引导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激发社会组织活力。

三、推进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建设文化青岛

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着力推进文化改革发展,加快建设文化青岛,打造文化强市。

1.加强宣传思想工作。围绕“两个巩固”的根本任务,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入开展中国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宣传教育,开展理论下基层活动,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坚定理想信念。做大做强主题宣传,做好热点问题引导,及时发出权威声音,着力掌握舆论主动权。积极抢占网上舆论主阵地,完善互联网工作联动机制,加强网络舆情引导,深化“e网平安”活动,维护网络和信息安全。深入开展“扫黄打非”,全面实施文化市场综合整治,建设“文化环保城市”。

2.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制定深入推进“四德”工程、争创“四德”建设示范市的意见和工作标准体系,推进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促进全社会形成良好道德规范。全面加强文明素质教育,深化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提升创建文明城市常态化工作水平,高标准做好国家和省文明城市测评迎检工作。

3.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政府由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健全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实行管人管事管资产管导向相统一。继续推进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推动文化企业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推动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完成后续改革任务,鼓励和引导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发展。深化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推动公共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美术馆、科技馆等组建理事会,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提高服务水平。深化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完善文化执法管理体制机制。加快建立多层次文化产品和要素市场,加强文化产权、版权、技术、产品等市场建设。

4.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巩固提升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成果,制定并组织实施青岛市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后续建设规划。继续推进千万平米社会事业公共设施文化项目建设,优化公共文化服务四级网络。研究制定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和指标体系,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深入打造影视之城、音乐之岛、帆船之都城市文化品牌,做好青岛国际电影节报批工作,推进万达国际文化旅游城项目建设,争取西海岸中央商务区获批国家级文化产业试验园区,加快青岛(国家)电影交易中心建设,办好第四届中国国际小提琴比赛等文化活动。深入开展全民阅读活动,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实施文艺精品创作扶持与奖励计划,推出一批精品力作。加强各类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制定关于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博物馆的若干政策。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活动。

5.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发展。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推动千万平米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建设和产业培育工作,加强文化产业载体建设。推动文化创意产业投融资平台建设,加快组建青岛市文化产业投资基金,设立青岛市文化创意产业贷款风险补偿金,探索成立文化产业特色银行。启动文化创意产业“千人培训工程”,解决文化企业对各类人才的需求。创新文化“走出去”模式,建设外向型文化产业园区基地,发展对外文化贸易。加强版权保护,规划建设运营好青岛国际版权交易中心。

四、加快社会事业改革创新,持续增进民生幸福

顺应群众对提升生活质量的新期盼,继续按照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舆论的思路,切实做好民生各项工作,加快推进社会事业改革,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市人民。

1.努力扩大就业。健全促进就业创业的体制机制,重点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和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困难人员、退役军人就业,探索政府购买基层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岗位用于吸纳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模式。推进城乡就业一体化,建立城乡均等、标准统一、服务规范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完善扶持创业的优惠政策,加强创业载体建设,打造数字化就业社区。全市新增城乡就业2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健全工资决定和正常增长机制,同步推进企业工资指导线和工资集体协商制度。

2.建立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提高社会保障水平。继续推进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向城镇职工养老保险转移接续。完善失业保险金标准、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整合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探索建立基本医疗保险意外伤害险制度。引入第三方经办模式,探索推进智慧医保建设。加强住房保障工作,建立以公共租赁住房为主体的住房保障和供应体系,逐步将符合条件的农民工纳入公共租赁住房保障范围。继续实施城中村、旧城区“两改”项目,加快棚户区改造,推进农村住房建设与危房改造。

3.加快发展社会事业。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统筹城乡教育资源配置,显着提升义务教育学校均衡发展水平。开展中小学现代化学校建设,推行义务教育学校校长和教师轮岗交流制度,深化校长职级制改革。加强公办幼儿园建设,探索通过公建民营、政府补贴、委托管理等方式增加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深化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综合改革,实施在青高校重点学科和高职院校重点专业市校共建计划,推进职教园区规划建设,探索建立职教集团。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支持开展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和基层医改成果,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扩大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范围,实现县级公立医院改革全覆盖。统筹城乡社会救助制度,建立信息互通、数据共享的大救助机制。继续提高城乡低保标准。改革养老服务机制,加快完善养老服务体系,推进公办养老机构转制。完善惠老服务政策,提高优待老年人标准。高标准推进千万平米社会事业公共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全民健身事业,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全面提升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推动体育产业加快发展。统筹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做好“单独两孩”政策实施准备工作。推动档案、老龄、残疾人、人防、气象、慈善等工作持续健康发展。坚持党管武装,做好双拥工作,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抓好以第三次经济普查为核心的重大国情国力调查。

五、切实提高治理能力和执政能力,为改革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发挥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加快民主法治建设进程,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党组织,推进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提升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1.不断扩大人民民主。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支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行职能,充分发挥人大代表作用。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支持政协充分发挥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作用。积极构建程序合理、环节完善的协商民主体系,健全立法协商、行政协商、民主协商、参政协商、社会协商工作格局。健全群众参与立法、听证、旁听、评议等制度。健全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制度,加强社会组织民主机制建设。加强和改进党的群众工作,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充分发挥联系和服务群众作用。

2.巩固和壮大爱国统一战线。协助开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习实践活动,巩固统一战线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政治基础。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作用和多党合作制度效能,推进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健全以建言献策、服务社会为主要内容的活动载体和机制,更好地发挥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做好党外知识分子、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和归国留学人员工作。密切同港澳台侨海外的交流与合作。

3.建设法治青岛。制定法治青岛建设纲要,建立科学的法治建设指标体系。推进科学民主立法,加强节能和生态保护、民生、社会事业等重点领域地方立法工作。做好集中执法试点工作。将行政执法重心下移到街道(镇),实现执法网格化,适时研究推进综合执法。健全城市管理、执法、服务“三位一体”大城管体制,推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建立行政执法责任追究制,健全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健全行政复议案件审理机制,在市和区(市)两级开展行政复议委员会试点。支持和保障法院、检察院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推进司法诚信、社会诚信和法治政府建设,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和依法治理工作,营造良好法治环境。

4.强化基层组织建设。精心组织实施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构建改进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长效机制。制定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意见,提高基层党组织服务发展、服务民生、服务群众、服务党员的能力和水平。深化拓展“莱西会议”精神,强化镇(街道)党(工)委区域化管理职能,建立社区区域化党委和新型农村社区党委,加大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党建工作力度,逐步建立城乡一体、有效覆盖、职责明晰、功能完备、充满活力的党的基层组织体系。认真做好村(社区)“两委”换届选举工作,建立健全以村党组织为核心,包括村委会、服务站、社会组织、专业合作社的“五位一体”农村基层组织新体系。加强和改进党员管理,建立党员能进能出机制。继续选派“第一书记”。

5.推进干部队伍建设。着眼于全面深化改革,加强学习和实践,提高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思想政治能力、动员组织能力、驾驭复杂矛盾能力。实施领导干部科学发展能力提升工程和基层干部素质提升工程,提高各级党员干部综合素质和能力。改进竞争性选拔干部程序和方法,构建有效管用、简便易行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加强领导班子综合研判,选优配强各级领导班子。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探索综合运用组织意见、民主推荐情况以及干部一贯表现情况评价和使用干部,充分发挥党组织的领导和把关作用。健全干部考核评价机制,改进科学发展综合考核评价体系和程序。坚持从严管理干部,完善事前报告、事中监管、事后评议、违规追究的干部监督制度体系,构建纪检监察、巡视、审计、信访等方面资源共享机制。

6.加强作风建设。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和《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制定落实改进工作作风各项规定的监督检查办法,健全改进作风常态化制度。健全领导干部带头改进作风、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机制,完善直接联系群众和服务群众制度,选择部分单位开展“人民群众走进机关”机关开放日活动。进一步改革会议公文制度,减少会议、文件,改进会风文风。完善“三公”经费预算管理和公开制度。完善公务接待制度。加强公车管理,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认真落实党内各项监督制度,加强和改进对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的监督,规范并严格执行领导干部工作生活保障制度,反对特权思想和特权作风。严肃党内生活,开展经常性的批评和自我批评。强化日常监督。加强行政监察工作,加大行政问责力度,持续整治“庸懒散慢拖瞒”问题。

7.建设“廉洁青岛”,深化反腐倡廉建设。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健全反腐败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建设“廉洁青岛”。加强对群众信访举报线索的受理工作,严肃查办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和群众身边的腐败案件,保持惩治腐败高压态势。加强诫勉谈话工作。完善防控廉政风险、防止利益冲突和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等预防腐败制度,推行新提任领导干部有关事项公开制度试点,逐步推行区(市)党委班子成员向同级纪委全委会述廉工作。加强和改进巡视工作,强化责任追究。完善电子监察综合平台,充分运用科技手段,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逐步实现权力运行的全程动态监控。改进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强化审计整改和问责。

全市各级各部门各单位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委各项决策部署,严明纪律,锤炼作风,攻坚克难,狠抓落实,全力以赴做好改革发展、安全稳定各项工作,加快建设宜居幸福的现代化国际城市,为建设经济文化强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贡献。   (市委政研室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