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科研单位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概况 截至2010年底,该所有在职职工600人,内有科技人员458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5人,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1人;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者94人,副高级110人,中级200人;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6人,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学者4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4人,山东省“泰山学者”特聘专家5人,中国科学院外国专家特聘研究员14人、客座研究员50人。年内,引进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学者1人、博士25人;该所获科技部“十一五”国家科技计划执行优秀团队称号,“蓝色农业生物技术创新团队”获山东省优秀创新团队称号并记集体一等功;2人获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1人获山东省“富民兴鲁”劳动奖章,1人获中国科学院技术能手称号,1人获中国科学院卢嘉锡青年人才奖。 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首批批准的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和中国科学院博士研究生重点培养基地,具有博士研究生导师审定权;设博士学位授权点10个、硕士学位授权点15个和海洋科学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有博士生导师101人,其中2人分获中国科学院优秀导师奖和中国科学院朱李月华优秀教师奖。在读研究生485人,其中博士生246人、硕士生239人。有29位研究生获奖。其中,获中国科学院院长特别奖、优秀奖各1、2人;2人分获中国科学院优秀博士论文奖、山东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2人获山东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3人获朱李月华优秀博士奖;2人分获地奥奖学金一、二等奖;2人分获山东省优秀科技创新成果二、三等奖。进站博士后19人,在站博士后58人。 是中国科学院33个优秀研究所之一,重点在海洋资源持续利用和海洋环境安全保障两大领域开展基础性、前瞻性、战略性研究。设实验海洋生物学、海洋生态与环境科学、海洋环流与波动、海洋地质与环境等4个中国科学院重点实验室和海洋生物分类与系统演化实验室、海洋生物工程技术研究发展中心、海洋环境工程技术研究发展中心、海洋腐蚀与防护研究发展中心、海洋分析测试中心、文献信息中心、海洋油气研究中心、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队。山东胶州湾海洋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中国科学院现代海底热液活动研究青年实验室、海洋科学大型仪器区域中心、高性能计算环境青岛分中心和农业部贝类产业技术体系研发中心设在该所。与国内联合建有部、省、市级重点实验室6个;与国际学术机构联合建有开放研究实验室、研究中心4个。国家一级学会中国海洋湖沼学会挂靠该所。有国内外领先水平的大型科研设施和装备76台(套)。中国规模最大、亚洲馆藏量最丰富的中国科学院海洋生物标本馆设在该所,馆藏海洋生物标本76万多号,在近50万号实现数字化的标本中有29万号实现数字共享,网络信息系统——国际海洋生物地理信息系统(OBIS)中国节点近7万条记录和7个专业数据库实行国际共享。 科学考察 年内,以“科学一号”、“科学三号”为代表的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队,先后执行国家基金重大项目“低纬度西边界环流系统及暖池低频变异”调查,国家“973”计划项目“我国近海藻华灾害演变机制与生态安全”和“973”计划课题“黑潮源地流系时空变异的基本特征和动力机制”的调查研究,国家基金资助的“东海科学考察实验研究”和“西太平洋科学考察实验研究”调查、中国近海科学考察开放共享航次(春、秋季)调查,“908”项目“黄海暖流系统调查与研究”和“南海海底重力、箱式取样调查”、“黄海沉积声学补充测量及黄东海重力调查”,中国科学院创新方向性项目“人类活动影响下的我国典型海湾生态系统动态变化研究”,以及中海油“番禺30—1—惠州21—1B平台区域海洋环境与海管悬跨治理方案研究综合地质地球物理调查”等22个航次的海上调查任务。在航时间323天,航程33590海里,布放中国最大定位水深、具备声学数据传输功能的3000米和6000米深海潜标,西北太平洋布放6000米深海潜标,为世界之最。获多项长时间序列珍贵观测资料。 科研课题与成果 年内,在研项目552项,新增项目193项,合同经费2亿元。孙松主持的“中国近海水母爆发的关键过程、机理及生态环境效应”获国家“973”计划批准立项。闫军主持的“深海拖曳探测及水下定位系统工程化技术研究”获国家“863”计划重点资助并启动。承担的5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启动。其中,孙黎承担的“海水鱼类细菌性病害交叉免疫防治研究”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穆穆主持的“条件非线性最优扰动方法在台风目标观测中的应用研究”、侯一筠主持的“南海北部内波时空演变动力学及其对黑潮季节变化的响应”分获重点资助。承担的2个国家“973”计划项目、13个“973”计划课题、7个“863”计划课题、41个国家其他任务、7个中央政府部门计划项目、12个地方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个地方科技计划项目、14个大中型企业委托项目、27个中国科学院研究计划项目、5个国家和中国科学院国际科技合作项目以及15个研究所部署的知识创新领域前沿项目启动。 全年有16项研究成果获科技奖励。其中,穆穆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南黄海重要生源要素的收支与演变过程研究”、“海洋动力参数微波遥感机理及信息提取方法”、“长江口海域富营养化特点、形成机制及对策研究”、“扇贝模式识别受体结构与功能的研究”等分获国家海洋局创新成果奖二等奖;“紫菜生长发育的生理机制及其应用研究”、“海藻中抗糖尿病溴酚类化合物的优选与药理研究”分获青岛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合作完成的“中华绒螯蟹育苗和养殖关键技术开发与应用”、“经济微藻种质库的构建、优良种质的选育及其产业化”、“生物活性海洋红藻糖胶的创新研制和功能性产品开发”分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浙江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管秉贤获首届曾呈奎科技奖——突出成就奖,宋林生获首届曾呈奎科技奖——青年科技奖。全年申请专利102件,其中发明专利96件;获授权专利45件,其中国际发明专利3件、国内发明专利38件、实用新型专利4件;发表研究论文559篇,其中345篇被SCI/EI(美国《科学引文索引》/《工程检索》)收录,JCR(《期刊引用报告》)各学科居TOP15(前15%)的期刊发表论文84篇。 年内,有6项研究成果通过鉴定,12个研究项目通过验收。研究成果“微波新技术制备甲壳低聚糖、寡糖的研究与中试”设备及工艺居国际领先水平;“海带‘中科2号’遗传选育及养殖”整体达国际先进水平,其中海带长度、宽度QTLs构建研究居国际领先水平;“海藻多糖植物空心胶囊”、“夏鲆(♂)×牙鲆(♀)杂交种规模化生产技术研究”、“刺参优质苗种培育与健康增养殖”、“海州湾生境与生物资源修复技术”等达国际先进水平。 对外合作与交流 与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着名海洋科研机构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全年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1100多人次,其中接待来访和合作研究的专家、学者近1000人次;派遣出访和合作研究的专家、学者165人次;3名外国专家受聘“中国科学院外国专家特聘研究员”。6项国际合作研究项目启动实施。其中,胡敦欣倡导的“西北太平洋海洋环流与气候试验”科学实施计划(NPOCE Science/Implementation Plan),通过国际“气候变化与可预报性”组织(CLIVAR)科学指导组评审,为中国科学家发起并主持的首个海洋领域大型国际合作计划,有8个国家的19个单位参加;科技部—中印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天然气水合物分解对海底不稳定性及气候变化的影响研究”和中国科学院国际合作计划4个项目分别启动实施。主办西北太平洋海洋环流与气候实验(NPOCE)启动大会、西北太平洋海洋环流与气候实验(NPOCE)实施计划国际学术研讨会,承办国际海洋浮游动物普查计划科学指导委员会会议、第七届国际甲壳动物学大会、第九届国际生物技术大会、第五届海洋腐蚀与控制国际会议、西北太平洋海洋生物多样性的比较研究等7个重要国际会议。有37人次在国际学术组织任职。 普及科学知识 年内,发挥海洋资源、科技资源、人才资源优势,承担的中国科普博览子项目“海洋生物虚拟博物馆”项目完成;组织开展“第三届全国海洋知识夏令营”活动,以“第三届‘我心目中的海洋’绘画比赛”为主题,开放“科学一号”远洋考察船,通过制作科考船模型、现役科考船航迹演示、“科学一号”远洋考察船代表性航次介绍、图片集等形式宣传海洋科学考察知识;全年接待来自全国各地的大中小学生和社会各界人士30余次近3万人次。 庆祝建所60周年 举行该所建所60周年庆祝活动,制作《献给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建所60周年》DVD宣传片,编写《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60年》大型画册,征集并谱写《让我们奔向海洋》所歌。 学术期刊出版 该所编辑出版学术期刊《海洋与湖沼》、《中国海洋湖沼学报(英文版)》(SCIE)、《海洋科学》、《海洋科学集刊》。年内,《中国海洋湖沼学报(英文版)》(SCIE)使用国际先进ScholarOne投、审稿系统,建立审稿专家库,提高发稿速度;内部刊物《海洋科学消息》(电子版)复刊。《海洋科学》文章入选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公布“2009年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内学术论文”。(邢桂方) 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 概况 截至2010年底,有在职职工553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含外聘外籍工程院院士1人、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博士生导师19人,硕士生导师35人;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者63人,副高级111人,中级180人;具有博士学位的123人,硕士学位的192人;45岁以下中青年科技人员占总人数的68%;推荐并获批山东省“泰山学者”1人。有2个博士点(共建),6个硕士点和1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在站博士后17人(年内进站8人)。在读研究生163人,其中博士生71人、硕士生92人。设海洋环境与数值模拟研究室、海洋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室、海洋物理与遥感研究室、海洋与气候研究中心、海洋生态研究中心、海岛海岸带研究中心、海洋工程环境与测绘研究中心、海洋信息与计算中心。 能力建设 年内,新建科研楼投入使用,科研楼建筑面积8661平方米,获2010年度“青岛杯”称号;完成鳌山基地修缮改造(改造面积2630.8平方米)和鳌山基地物模试验室工程建设(总建筑面积2524.36平方米)并通过验收。2月,该所高性能计算中心建成运行,机房投资630万元,面积330平方米;设备投资800万元,总计算能力近18万亿次,总存储能力约400T,计算设备和存储设备总值约3000万元;该中心是公共技术支撑的重要组成部份,可为数值模式业务化运行、大规模数据处理服务、海洋高性能计算等工作提供服务,对外提供计算资源服务。与青岛市政府和市海洋与渔业局协调,将1500吨级海监执法船定位在综合测量功能,得到有关部门给予对该船的设计和运行使用授权;11月13日,与青岛市海洋与渔业局签订《关于共建1500吨级维权执法专用海监船合作协议》。12月13日,与中船重工第七一〇研究所签订《省级维权执法专用海监船设计合同》。 科研项目与成果 全年在研各类项目298项。其中,“863”项目31项,“973”项目18项,“908”专项23项,其他国家专项1项,国际合作项目8项,“科技支撑计划”项目3项,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3项,大洋项目6项,极地项目5项,海洋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项目46项,国家海洋局项目47项,山东省科技项目7项,青岛市科技项目5项,各类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16项,其他各类项目26项。年内,获国家海洋创新成果一、二等奖各1项;获山东省2010年度优秀测绘一等奖1项。全年发表学术论文228篇。其中,会议论文47篇,SCI(美国《科学引文索引》)论文61篇[含SCIE(科学引文索引网络版)论文26篇],EI(《工程索引》)论文5篇,ISTP(《科学技术会议录索引》论文1篇。出版学术专着或报告78本;软件着作权登记5项;申请专利15项,授权5项。 科技开发 年内,累计签合同180项,合同额9910万元。其中,工程勘察类1975万元,占20%;环评海域论证类4280万元,占43.2%;水文泥沙及数模2414万元,占24.4%;生态环境395万元,占4.1%;其他828万元,占8.3%。主要进行工程勘察项目和环评海域论证及交通航运港口和核电、热电工程等科技开发服务。 国际交流与合作 年内,完成IOC/WESTPAC、中—俄、中—印尼、中—泰、中—马等多个涉外海洋科学考察航次的执行,全年派出36批次101人。5月14日,“中—印尼海洋与气候联合研究中心”在印尼雅加达挂牌运行;作为中国首个驻外海洋科研机构,中—印尼中心成为对外合作旗舰项目,下属的巴东海洋站建设项目如期推进。2006年启动的“印尼爪哇沿岸上升流的潜标观测”项目已完成6个航次科考任务,年内在东南印度洋布防1套浮标观测系统,回收位于JAVA岛以南的潜标系统,获自2008年12月至2010年5月的连续观测资料。截至年底,“南海—印尼海水交换观测”项目执行9个航次,其中2010年度执行2个航次。加强与泰国联合海洋调查与科技合作。2月19~22日,中国与泰国普吉海洋生物中心联合执行首个安达曼海科学考察航次,完成从普吉近岸至1000米水深的跨陆架海洋、大气过程考察。与马来西亚科技创新部气象局签署合作协议。建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海洋动力学和气候研究培训中心(ODC)”。4月29日,建立“观测海洋学和深海研究国际合作基地”,实现国际科技合作方式向“项目—基地—人才”相结合的战略性转变。10月,中—俄联合首航次于俄罗斯海参崴正式起航,学科涉及物理海洋、海洋生物、海洋气候、海洋地质,该所11人参加历时20天的日本海、鄂霍次克海联合科考航次。(沈继红)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 概况 截至2010年底,该所有职工349人,内有科技人员259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者119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5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者10人,省部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0人。国家人事部授予的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有5名博士后出站,有在站博士后12人,其中新入站4人。在所实习研究生总数168人,其中博士生16人;新招收研究生105人;培养毕业研究生67人(其中博士12人)。 年内,有2个研究团队被推荐获“十一五”国家科技计划执行优秀团队奖,1个研究团队获该奖提名;1人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1人入选国家级“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1人获中国青年科技奖,1人获山东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1人获国家外专局“友谊奖”,9人被聘为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简称“水科院”)首席科学家,2人获水科院首届中青年拔尖人才称号,唐启升当选为中国工程院第五届主席团成员。该所被科技部国际合作司授予“海洋渔业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称号,对虾良种繁育技术基地被国家外国专家局授予“国家引进国外智力成果示范推广基地”称号。 科研课题与成果 年内,主持、承担国家、省、部、市科技计划、国际合作及研发等各类科研课题360余项。其中,主持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简称“973”项目)1项、课题4项,参加课题3项;主持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项目(简称“863”项目)36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对外合作与交流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4项、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4项、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1项;主持产业技术体系8个科学家岗位、1个首席科学家岗位,参加其他单位8个科学家岗位工作。在研课题合同总经费3.5亿元,累计到位经费8650余万元。年内,新上科研课题项目134项。其中,“973”项目2项,“863”项目5项,科技支撑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对外交流与合作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3项,“星火计划”项目2项,科技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1项,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31项,2010年度农业行业标准项目17项。新上项目合同总经费4392万元。 全年获各级科技奖励8项次。其中,“半滑舌鳎苗种规模化繁育及健康养殖技术开发与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对虾‘黄海1号’技术集成与推广”获2008~2010年度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农业技术推广合作奖,获国家海洋创新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获水科院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全年有3项科技成果通过科技成果鉴定,34个课题进行现场验收。发表各类科技论文293篇。其中,SCI(美国《科学引文索引》)收录69篇,EI(《工程检索》)收录3篇。出版专着3部。申请发明专利60项,获授权专利24项,其中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软件着作权2项。该所编发的刊物《渔业科学进展》按期出版6期,发表文章109篇。 对外合作与交流 该所与欧盟、挪威、美国、希腊、韩国、泰国、英国、菲律宾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合作研究或进行学术交流。年内,新上国际合作项目2项,接待11批次近10多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的外宾50余人次来该所访问、考察、合作研究,派出25批43人次赴有关国家进行访问、考察、出席国际会议、合作研究和参加双边渔业谈判等;接待到该所进行考察、调研、学术交流等活动的国家部委和省、市领导及科研院所、高校、学者等国内来宾40余批次400人。主办、承办和协办的大型学术会议10余次。其中,与中国水产学会在太原市联合举办“低碳渔业与节能减排养殖技术培训”;与中国水产学会联合举办“中国水产学会会员日活动暨对虾低碳养殖技术培训”,来自辽宁、天津、宁波、青岛等地的180余人参训。(马德林) 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 概况 截至2010年底,该所有职工255人,内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19人。其中,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者42人,副高级52人,中级76人;博士生导师4人,硕士生导师14人;具有博士学位的40人,硕士学位的70人;省部级“百千万人才工程”人才2人,省拔尖人才6人,市百名优秀引进人才3人,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1人,中国地质调查局中青年优秀人才8人,国土资源部优秀青年科技人才1人,全国海洋科技先进工作者1人,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者4人,获中国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银牛奖”1人。具有海洋地质调查甲级地质勘察资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调查乙级勘查资质。所辖青岛海洋地质工程勘察院是住建部综合甲级勘察单位。年内,调整机构增设“海岸带和大陆架地质研究室”。有馆藏图书3万余册,各类中外文专业期刊160余种。主办《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海洋地质动态》等两个学术核心期刊,其中《海洋地质动态》经山东省新闻出版局报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更名为《海洋地质前沿》。经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与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审核批准,获批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国土资源部海洋油气资源与环境地质重点实验室”通过部重点实验学术委员会年会完成中期评估工作。资助重点项目1项、其他项目13项。获批国土资源部科研试验类国土资源科普基地,该基地整合该所的海洋地质科技馆、天然气水合物模拟实验室、海洋地质样品库、“业治铮”号调查船等资源,形成完整的海洋地质调查和科学研究的开放宣传和展示平台。 科研课题与成果 全年承担各类地质调查科研项目40项,年度项目总经费1.196亿元。其中,国土资源“地质大调查”专项工作项目7项,矿产资源保障工程工作项目3项,国家海洋专项工作项目12项,国土资源公益性行业专项1项,全国油气选区项目2项,全球油气选区数据库项目3项,在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大洋“十一五”专项研究课题2项,“863”项目子课题1项,“973”项目子课题1项,地方科技合作项目2项,国家外专局智力引进项目1项。新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国土资源公益性行业专项2项。各调查研究项目完成外业调查生产任务,开展室内资料处理分析、样品测试和综合研究工作,取得一批阶段性成果。“1∶100万南通幅海洋区域地质调查”、“《地质矿产实验室测试质量管理规范》研究与制修订”获“国土资源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天然气水合物实验研究和技术开发”申请并获批9项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开发能同时测量松散沉积物纵横波速度的新型弯曲元技术;研制含水合物沉积物力学参数测定实验装置;开发激光拉曼光谱原位监测水合物生成过程和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原位监测水合物分解过程的实验技术。完成珠江和长江三角洲沉积物标准物质研制,与黄河三角洲沉积物标准物质一起构成中国河口—大陆架沉积物标准物质系列。为中国海岸带和近海调查研究中分析质量监控、分析方法评价、分析仪器校准和国际仲裁分析等提供可靠的计量标准。开展210Pb等8个海洋沉积物低本底放射性核素分析测试方法的研究,填补国内在该研究领域的空白。全年发表各类科技论文101篇,其中SCI(美国《科学引文索引》)、EI(《工程索引》)文章13篇。获批实用新型专利10项,软件着作权6项。 挂靠该所的中国地质调查局海岸带地质和大陆架地质研究中心重点做好全国11个沿海省市的海岸带地质工作需求调研和“十二五”全国海岸带地质工作规划的编制工作。 科研开发与服务 所辖青岛海洋地质工程勘察院将综合性海洋工程地质勘察技术服务作为支柱性发展方向,针对地方政府需求,直接服务于国土资源管理工作;围绕山东省“蓝色经济”发展提供特色技术服务,承担“山东省海洋功能区划(2010~2020)”、“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立体空间布局与资源开发利用研究”等项目,完成龙口市、蓬莱市、日照市等地区的海洋功能区划修编等;竞标获龙口湾临港高端制造业聚集区一期项目的海洋测绘、海洋气象水文调查、工程地质勘察、砂源地调查项目,该项目是山东省首个经国家批准实施的蓝色经济规划建设项目,是蓝色经济规划建设的示范项目;被评为青岛市2010年度AAA诚信勘察单位,获青岛市2010年度优秀工程勘察(含岩土设计)一、二等奖各2项和山东省优秀测绘产品二、三等奖各1项。 所辖青岛市宝石质量监督检验站(国土资源部青岛珠宝玉石质量监督检验中心)通过国土资源部资质认证换证评审工作;继续面向青岛市场珠宝玉石的委托检验业务,全年检测963批次27397件;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珠宝学院联合在青岛经济职业学校招收宝石学、钻石分级学(GIC)证书学员,为青岛市培养珠宝专业人才GIC初级学员19名、证书学员24名、钻石分级学员68名;协助市质监局、市工商局为青岛市民进行有关珠宝咨询和市场抽查业务,培育和规范青岛市的珠宝市场。 对外合作与交流 全年派出40人次出国访问交流,接待来访与合作洽谈的国外专家8批次35人次。组织各类学术会议、学术报告会和交流活动30余次。推进中荷海岸带合作研究中心工作,中荷海岸带全球变化对比研究项目取得进展。举办、承办“海峡两岸天然气水合物学术交流会”,“中荷海岸带地质灾害监测培训班”,“近海海底淡水资源调查与评价学术研讨会”等大型学术会议。与中国海洋大学共同主办“美国滨海湿地可持续发展与全球变化学术前沿青岛夏季讲习班”;参与“沉积·资源·环境”、青岛海洋科技与经济论坛等系列学术研讨会的筹备和组织工作。(赵艳霞) 山东省海水养殖研究所 概况 截至2010年底,该所有在职职工122人。其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者24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者1人,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2人。设生态与环境研究室、营养生理与加工研究室、山东省海水养殖病害防治重点实验室、海藻种质研究中心、养殖技术与渔业工程研究中心和海水良种繁育中心等6个研究机构,有科研中试基地1处;国家级鲆鲽鱼类遗传育种中心、山东省太平洋牡蛎良种场、青岛市刺参良种场设在该所。 科研课题与成果 全年在研项目42项,验收17项次,在研项目均按计划取得进展。获奖成果3项。其中,“刺参选育种及养殖技术产业化开发”获2010年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刺参选种繁育及高效健康养殖技术产业化开发”获2010年国家海洋创新成果二等奖,“鼠尾藻大规格苗种提前育成技术”获2010年中国水科院科技进步二等奖。全年鉴定成果8项。其中,“鹿角菜全人工育苗技术”、“鼠尾藻大规格苗种提前育成技术”、“山东省潜在海水增养殖区评价与选划”、“海产品安全生产技术研究与开发”和“海水鱼类盾纤毛虫病防治新药物研究”等5项成果达国际先进水平;“大西洋鲑引种繁育及海淡水养殖技术研究”和“低值贝类高值化加工技术——牡蛎制品研究与产业化技术”等2项成果达国内领先水平;“溶藻胶弧菌胞内多糖对大菱鲆的免疫研究”达国内先进水平。出版专着2部。发表论文52篇。其中,SCI(美国《科学引文索引》)收录3篇,在核心学术期刊发表31篇。获授权专利4项。其中,国家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 科技平台建设 12月,该所病害防治重点实验室通过国家实验室认可挂牌成立,该实验室具备按有关国际认可准则开展病害检测和服务的技术能力,出具的检测报告具有权威性并可国际互认。和蓬莱京鲁渔业有限公司共建的山东省海洋与渔业厅海洋生物工程产业化基地,实现产、研有机结合,该形式为山东省省级研究所首创。 对外交流与合作 全年先后派出8人次赴美国、韩国及中国台湾地区开展科技交流。派科技人员赴墨西哥Sonora州考察选择海参苗种培育和养殖场地,提供技术指导。(郭萍萍) 海洋化工研究院 概况 截至2010年底,该院有专业技术人员150余人。其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者40余人(含正高级10人),中级近50人。设3个专业研究室、1个信息中心、1个检测中心及城阳生产基地和沙子口中试基地;化学工业海洋涂料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中国船级社船舶涂料验证实验中心、中国涂料工业协会涂料涂装分会和中国涂料工业协会培训中心设在该院。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工程大学授予该院为“海工大实习基地”。获ISO9001:2008质量管理体系和ISO14001:2004环境管理体系认证证书,通过海军质量管理体系海军二方认证,取得“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证”、“装备承制单位注册证书”、“全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等多项资质。被青岛市和山东省认定为市级和省级企业技术中心,被国家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和第二批国家创新型企业。 全年实现总收入2.47亿元,比上年(下同)增长38.3%;实现利润总额1686万元,增长15.4%;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率110.7%。 实验室与机构建设 年内,依托该院设立的“海洋涂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计划获科技部批准,进入重点实验室建设阶段;经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审核评定,批准该院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该院与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青岛双瑞防腐防污工程有限公司联合组建“海洋防腐蚀产业技术创新战略示范联盟”。 项目研发 年内,该院承担科研项目39项。其中,新开项目23项,落实国家科技部、国防科工局及青岛市等各类科研项目11项,完成科研项目验收14项。“HJ120(HB)改性环氧厚涂通用底漆”获2010年度中国石油和化工协会科技进步二等奖,“甲板防滑涂料工程化技术研究”获中国化工集团公司的科学技术一等奖,“舰船舱内用无毒长效防腐涂料研制”获中国化工集团公司的科学技术二等奖。申请专利11项,授权6项,累计获专利41项,保持25项。发表论文41篇,其中在核心刊物发表5篇。主持编写2项化工行业标准和2项国家军用标准,申报和论证3项国家军用标准和2项化工行业标准。借助“海洋涂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平台,首次独立承担国家“973”科研项目。研发的发动机防冰涂料和安全超薄防火涂料经专家鉴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傅民) 其他科研单位 山东省眼科研究所 概况 截至2010年底,该所有山东省眼科学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青岛眼科医院、山东省眼科医院(济南)、山东省眼科验光配镜中心(青岛店、济南店)、中日友好角膜病研究中心等实体。是山东省医学科学院、青岛大学的眼科学硕士培养单位,与浙江大学、武汉大学、青岛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被山东省卫生厅授予全省唯一的山东省眼科临床医学中心,是全省10个临床医学中心之一。致盲性眼病创新团队为青岛市委、市政府表彰的8个创新团队之一,是唯一来自医药卫生行业的创新团队。该所青岛驻地有职工185人,内有专业技术人员140人。其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者14人,中级30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者2人,“泰山学者”特聘教授1人、特聘专家1人,山东省医学领军人才1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人,山东省医药卫生系统“1020工程”人才1人,青岛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1人。全年实现总收入1.39亿元。 科研 年内,组织申报课题48项,获资助9项,其中国家级2项、省级4项。“角膜及眼表手术创新及相关应用研究”获山东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另有1项成果通过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评审;授权专利4项;出版译着《眼科基础医学》1部,在中华医学会电子音像出版社出版《角膜移植手术集锦》和《婴幼儿先天性白内障手术治疗》。发表论文64篇,其中SCI(美国《科学引文索引》)收录19篇,合计影响因子49.221,同比增长73.9%。其中,关于真菌性角膜炎治疗方面的文章以封面论文形式在国际眼科界影响因子最高的杂志Ophthalmology发表,体现该所在此领域研究的国际先进地位。3月和6月,分别承办“中国工程院2010年医学科学前沿论坛&第二届中国视觉科学与眼科学基础研究大会暨研究生导师论坛(CCRVO)”和“第十一届全国角膜及眼表疾病学术大会暨第二届全国角膜屈光手术大会”,包括两院院士、美国眼科学会主席等1000余名眼科专家和医师参会。 教学 制订首届临床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推行研究生临床科室轮转制度,提高研究生专业素质。申请山东省眼科医院为山东大学附属眼科医院,结合山东大学教学平台和招生资源,扩大生源、提高质量。配合青岛大学招收首届博士后1人,完成37人次的博士、硕士研究生的毕业答辩、招生复试等工作。 人才建设和管理改革 年内,1人被山东省卫生厅授予“山东省医学领军人才”称号,1人被评为“山东省十佳医师”,1人被公示为山东省青年科技奖获得者,1人入选“泉城十大杰出青年”候选人。资助7人攻读博士学位,3人次赴美国进修。改革年度考核工作,简化考核程序,增加量化指标。规范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和执业资格持证上岗管理,调动、督促专业技术人员履行聘约。制订技术岗位护士岗位职责和任职标准,拓宽护理人才培养和选用渠道。发挥听证会作用,内容涉及物资招标购置、基建改造、科室发展规划和重要管理决策等,保证重大事项公开,促进决策科学性。 支持社会公益事业 启动“光明救助金”工程,其中对新疆地区3岁患儿的救治和帮助被中央电视台给予报道。全年为贫困患者减免医疗费用4.82万元,救助贫困患者23人。(乔镇涛) 青岛四方车辆研究所有限公司 概述 2010年,该所围绕“三项主题”(研发、效率、能力)开展工作,完成销售收入14亿元,实现利润总额1.45亿元;完成绩效目标责任制各项指标,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截至年底,有在职职工719人,其中大学本科以上学历人员364人。该所“城市有轨电车制动系统项目”获青岛市科技进步奖三等奖,该所被山东省科技厅评为山东省创新型试点企业。 技术研发 依托核心技术拓展动车组、城轨地铁及相关多元化市场,确立核心业务在行业内的地位和竞争优势。1.电气产业。时速380千米动车组旅客信息系统、电气综合控制柜等配套项目产品进入批量交付阶段。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列车网络监控系统完成环行线路试验,具备替代国外产品的能力。针对各型高速动车组、城轨车辆及城际车等产品研制开发的CRH380C项目和城际车的列车网络监控系统,实现装车运用并获批量订单。依托高速动车组技术开发的城轨车辆用旅客信息系统产品获订单并批量供货。针对城轨车辆项目搭建城轨牵引变流试验台,完成牵引变流器、辅助变流器等产品样机及其相关功能性试验。2.减振技术。自主研发用于国产化替代的CRH5型动车组空气弹簧实现装车运用,橡胶减振件开始批量供货。完成CRH3—380动车组空气弹簧试验验证以及CRH2新一代高速动车组空气弹簧轻量化设计方案。CRH3动车组转向架用橡胶件以及车下悬挂设备减振器完成样机试制并进入试验验证阶段。开发完成国内多条城轨线路用空气弹簧及橡胶金属件并批量供货。工程减振项目取得轨道减振橡胶件生产资质。3.钩缓技术。年内,CRH5型动车组用全自动车钩、开闭机构和过渡车钩国产化方案通过铁道部批准,该所具备动车组钩缓系统批量供货能力,首次为动车组钩缓系统配套供货。实现与城轨A型车市场接轨,参与广州地铁“直线电机车辆关键技术研究及自主知识产权整车研制项目”研发工作。完成机车钩缓装置综合性能试验台方案设计并进入安装调试阶段。制定机车钩缓装置技术条件标准,完成“和谐”机车在大秦线实际运用工况下的钩缓装置载荷测试,建立机车钩缓装置运用故障数据库并开始运转,初步实现与用户的远程数据共享。4.制动技术。年内,该所获国家发展改革委的支持,通过由中国交通协会城轨交通专业委员会组织的国产化城轨列车制动系统装车试验评审,完成载客运用考验。针对城轨车辆制动系统研制开发架控制动控制系统、停放制动控制单元等产品,其中“和谐”机车用单元制动器项目完成方案设计进入试制阶段。 运营管理 依据高速动车组、城轨车辆产品交付计划及唐山客车轨道装备有限责任公司和长春轨道客车有限责任公司月交付动车组能力,进行有针对性的生产扩能。加强U8、CPMS等管理系统的应用,指导生产过程,提高生产计划的合理性。调整机械加工平台内部组织结构,建立以技术、物流、质量、采购、生产为主要核心模块的组织结构,加强生产过程控制,保证项目订单的供货进度和产品质量。推进IRIS体系认证,保证产品实物质量受控。启动国际铁路行业标准认证工作,分析和评价现行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状态,编写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完成IRIS认证的阶段审核。在信息化管理模块基础上,调整升级U8、CPMS、PDM等信息化系统,完善各系统的模块功能。系统梳理各信息化管理系统中的生产物料、供应商数据,规范设计、生产以及物流的一体化过程。坚持推行生产现场“5S管理”,将现场管理与创建安全质量标准化一级企业相结合,通过国家一级安全质量标准化企业评审验收。 市场拓展 1.动车组市场。电气、减振、钩缓等核心业务实现在消化吸收引进技术基础上的自主创新和国产化应用,获CRH5型动车组电气、减振和钩缓等关键系统产品的后续订单;进行CIT400检测车项目研发。2.城轨市场。年内,该所统筹各业务单元资源,各项核心业务进入城轨车辆领域,扩大市场占有率。钩缓业务实现与城轨A型车市场的接轨,占国内城轨B型车35%的市场份额;减振业务的空气弹簧占70%的市场份额,产品全面覆盖国内主要开通城轨地铁的城市。电气业务进入城轨市场,新研制开发的各种城轨车辆用电气产品陆续获订单并批量供货。3.多元化市场。上海动车检修基地架车机项目完成可兼容各型动车组的8辆编组架车机的安装调试工作并投入使用。广州动车检修基地架车机已具备整列架车检修作业能力。获广州地铁三号线检修设备集成包项目订单,为运用维护装备业务、成为具备关键检修装备研发和制造能力的系统供应商奠定基础。4.国际市场。年内,该所法国国家铁路公司空气弹簧项目完成产品开发并一次性通过该公司首件鉴定 产业园建设 年内,该所产业园Ⅱ区完成列车电气、钣金、综合厂房面积建设各26197平方米、7062平方米、6581平方米,并投入使用。(聂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