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概况 主要指标 截至2010年底,青岛市有个体私营企业42.8万户。年内新注册私营企业2.5万户,比上年(下同)增长28.2%;注册资本金46.7亿元,增长88.7%;私营企业总数11.9万户。新注册个体工商户8.5万户,增长22.2%;新增注册资金25.1亿元,增长30.8%;个体工商户总数30.9万户。 全市规模以上中小型工业企业累计5987户,增加142户;全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7830亿元,增长22.6%,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下同)69.5%;实现利润431.2亿元,增长33.9%,占72.3%;税金总额398.8亿元,增长29.6%,占75.8%;实现利税830亿元,增长30.7%,占73.9%。其中,小型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税金总额和利税分别为5012亿元、308.4亿元、250.1亿元和558.6亿元,分别增长26.6%、26.6%、47.4%和35.2%。 发展环境继续优化 市政府制订出台《关于进一步鼓励小企业创业创新发展的意见》(简称“小企业20条”),完善政策措施;按“小企业20条”要求,各有关单位围绕加快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建立小企业考核奖励机制、加大融资扶持、减免企业负担、落实小型微利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等,制订实施细则,推进政策落实。创新“小微”企业公共服务体系,创建“专精特新”企业群体;设立市财政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促进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技术创新和改造、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支持产业转型升级。组织开展中小企业评议政府涉企部门活动。 主要工作措施与特点 解决融资难题 “三个平台、六条路径”为主的中小企业融资组合服务模式 针对融资难题,推动以“三个平台”(统借统还、信用信息、融资服务)和“六条路径”(银行、担保、过桥资金支持、政府直接扶持、直接融资、产业链融资)为主的中小企业融资组合服务模式继续完善,该服务模式已涵盖企业融资的主要渠道。 建立信用信息平台 采用政府补贴、第三方评级机构免费信用评级,评级结果与政策扶持、担保费率挂钩的方式,广泛征集企业信用信息的中小企业信用信息平台已初具规模,截至年底,已录入800多家企业的信用信息,其中信用评级企业450家。通过为银行、担保、投资等融资服务机构提供信用信息查询服务,实现企业信用信息的共享,有效解决融资机构与企业信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拓宽企业融资渠道。 建立统借统还平台 由政府牵头,有关银行和多家担保机构参与,以政府出资增信、组团担保、集合贷款为手段,为小企业提供小额度、低利率、低担保费率和融资顾问服务;统借统还平台功能增强。截至年底,该平台担保组团已发放贷款近1亿元,发展担保机构11家。 建立融资服务平台 整合政府有关部门、银行、担保、中小企业等资源,建立为企业和融资服务机构提供融资项目征集、发布、对接、策划等集成式的融资服务平台,通过网上与现场对接活动,为供需双方提供有效集成式服务,缩短各环节流程,提高融资成效。截至年底,该平台服务企业3000多家,直接帮助企业融资贷款7亿多元。 发挥银行主渠道作用 驻青中资商业银行均建立中小企业信贷专营机构,小企业贷款增速创历年之最,余额比年初增长56.97%,高于全市企业贷款增速26.79个百分点。 推进担保体系建设 截至年底,全市有开展中小企业担保业务的担保机构43家,年内新增24家;累计实现中小企业担保额162.3亿元,担保企业2680户。年内,新增中小企业担保额83亿元,受保企业1846户,分别增长137%、122%。先后推出产业链、集群、会员企业、平台、政府增信、国际贸易等6种担保新模式。 实施重点企业培育计划 委托国有投融资机构利用自有资金为中小企业提供还贷周转金服务,解决中小企业资金周转暂时困难,防范中小企业资金链断裂风险。截至年底,委托市担保中心和华商汇通公司累计为142家企业解决“过桥资金”32.8亿元,其中年内为96家企业提供19.3亿元。 加强政府直接扶持,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提升融资能力 以产业调整升级中的企业融资为重点,青岛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会同有关部门评选出全市首批最具融资价值企业108家,采取“政策扶持+融资顾问+优惠利率(担保费率)”一揽子扶持政策,采取政府补助的形式对企业高管组织开展系列融资能力提升培训,对企业担保费给予补助。 搭建多渠道融资平台 加快股权投融资平台建设,促进各类企业产权流传和并购重组。推进集合信托、集合票据、集合债券、股权融资、风险投资等直接融资方式,给予实现直接融资的中小企业一定奖励补贴。 推进产业链融资 构建大企业、银行和政府“三位一体”的中小企业融资帮扶体系,鼓励支持产业龙头企业加快对其产业链配套中小企业资金结算进度,解决配套中小企业资金周转问题,促进大企业与中小企业共同发展。 完善服务体系 市小企业公共服务中心建设 11月,建成集创业、咨询、信息、技术、融资、培训、市场、法律等8个服务系统和1个国际交流平台于一体、面向全市小企业的公共服务示范窗口。制订加快中小企业服务平台建设意见,规划市、区(市)、街道(镇、园区)服务平台建设的3年目标任务。年内,基本完成市、区(市)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市小企业协会成立。 强化人才培训 建立健全“三级联动,三个层次”立体培训体系,借助高校和各类社会培训机构,依托市、区(市)、企业三级培训网络,采取多种形式推进中小企业人才队伍建设,联合清华大学举办第四期EMBA企业家培训班、开办担保业EMBA研修班和中高层工商管理课程班,举办“民营经济大讲堂”活动和“中小企业开拓市场研讨会”,年培训中小企业经营管理人员3000余人。 促进培育创业 推进区市企业利用闲置厂房、楼宇进行创业基地建设,以优惠政策鼓励小企业入驻。截至年底,全市有市级创业基地10个、在孵企业1020家。实施“千家小企业创业培育计划”并组织系列创业辅导活动。 开展技术创新 截至年底,全市培育建成公共服务平台八大类20多个,年服务中小企业2000余家,其中纺织服装、新材料、软件等公共技术平台建设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全市101家企业上年度研发费获加计扣除优惠政策支持,减免企业所得税4504万元。组织企业利用第十四届中国东西部合作与投资贸易洽谈会平台与陕西的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对接,其中15个项目进入实质性合作阶段。 培育优强企业 加快项目建设 开展招商引资活动,着重引进科技型、配套型、税源型项目。重点调度的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美光机械造纸机、环海石油化工15万吨气分装置项目等50个重点民营项目有41个建成投产。实施小企业专、精、特、新“111”行动计划,对100多个项目给予政策支持,首批培育的国林臭氧、宣威涂层、卡尔光电等“专、精、特、新”企业取得成效。 培育中小企业 继续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完善促进中小企业成长支撑体系和育成机制,加强对高成长型企业政策扶持。截至年底,全市规模以上中小企业有5987余家(全市6037家),占全市规模工业企业总数的99%。有高校软控、金王化学、康大食品、汉缆股份等8家民营上市企业,特瑞德、华仁药业在创业板上市,开辟中小企业在资本市场融资新途径。 提升特色产业 按照“产业集聚、人才集中、科技集成、资源集约”原则,支持老城区搬迁企业向园区集中,推进中小企业与大企业协作,其中汽车、家电配套率分别达到55%、40%;26个特色产业板块公共服务能力加强,产业辐射带动能力提高,企业集群集聚发展特色鲜明。形成王台纺机、李哥庄制帽、明村橡胶、蓝村皮鞋、姜山食品、城阳水产品加工等特色产业集群。截至年底,中小企业创建“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分别占全市总数的77%、44%。 市场拓展服务 5月初,组织集名优产品交易、时装展览展示、中日韩技术对接和浙商投资贸易洽谈等“四位一体”的综合性会展活动,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347家企业参展,投资贸易额205.6亿元。年内,组织25家企业参加中国国际中小企业博览会,达成意向8900万元。(市经济信息化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