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况 主要指标 2010年,青岛市工业系统应对复杂的国内外经济环境,贯彻市委、市政府的各项决策部署,工业经济实现平稳较快增长,全面完成“十一五”工业经济发展目标。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年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及以上,下同)实现工业增加值比上年(下同)增长16.1%,超出预期目标4.1个百分点;完成工业总产值11450亿元,增长22.3%;全市工业总产值首次超过1万亿元。 年内,工业运行全年走势经历高开、回稳、平稳运行等3个阶段。第一季度随着同期基数逐月提高,第二季度工业呈现高位回稳走势,第三季度在国家防通胀、控房价等宏观政策调控下快速回稳,第四季度因实现高基数上的平稳较快增长。全年单月最高产值达到1052.8亿元(4月),比2009年的847.6亿元(6月)增长24.2%;月度平均产值954.2亿元,同比增加172.9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6037户,净增293户。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工业增加值、产值总量继续居第三位。 重点工业区市发挥保增长支撑作用 年内,五市及黄岛、城阳、崂山等8个重点工业区市完成产值9049亿元,增长22.4%;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增长的贡献率79.4%,拉动产值增幅17.7个百分点,其中有6个区市增幅高于全市平均水平。黄岛、城阳、即墨、胶州、胶南等5个区市全年产值超过1000亿元。 七大重点产业和重点大企业持续回升 重、轻工业增速加快年内,重工业完成产值6940.8亿元,增长27.4%;轻工业完成产值4509.2亿元,增长15.2%。重工业增速高于轻工业12.2个百分点,轻、重工业产值比重由上年的41.8∶58.2调整为39.4∶60.6。七大重点产业完成产值9747亿元,增长22.7%。其中,船舶海洋工程、汽车机车、石化化工、机械钢铁等4个重工业产业分别增长63.8%、37.3%、25.4%、24.3%;纺织服装、家电电子、食品饮料等3个轻工业产业分别增长16.8%、14.5%、14.5%,保持平稳较快增长。 重点大企业运行稳健全年全市80户重点工业企业完成产值4289.9亿元,增长21.1%。其中,生产增长的企业67户,完成产值4063.5亿元,增长25.4%;净增产值较大的企业有中国石化集团青岛石油化工有限责任公司、中国石化青岛炼油化工有限责任公司、一汽解放青岛汽车厂、南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海尔集团、海信集团、青钢集团、上汽通用五菱公司青岛分公司等。 出口保持平稳增长全年全市工业企业完成出口交货值1733亿元,增长12.8%。分行业看,集装箱、橡胶轮胎、家电、机械设备等行业出口比重明显提高,纺织服装、食品饮料等劳动密集型行业出口比重下降。工业内外销售比重为84.6∶15.4,内销比重增长1.4个百分点。63户出口重点企业完成出口交货值724.2亿元,增长16.5%。 经济运行综合质量稳步提高 全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1264亿元,增长23%;利润596.6亿元,增长33.3%;利税1122.6亿元,增长33.7%;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269.86,增长22.51个百分点。截至年底,“两项资金占用”(企业产成品占用资金和应收账款资金)1164.3亿元,增长18.2%。其中,产成品327亿元,增长1.1%;应收账款净额837.3亿元,增长26.5%。(市经济信息化委) 轻纺业综述 轻工业 概况 截至2010年底,青岛市轻工行业通过产业调整和升级,已形成农副产品加工、食品制造、饮料制造、皮革制品、家具制造、造纸及纸制品、塑料制品、金属制品制造、家用电力器具制造、工艺美术等门类比较齐全的轻工业格局。以家电电子、食品饮料、制帽为特色的集群经济初具规模,以家电制造、食品饮料、家具制造、工艺美术和制帽等行业制造基地为主导的区域经济呈现良好发展态势,形成以海尔集团、青啤公司、海信集团、澳柯玛集团、琅琊台集团、亨达集团、英派斯公司等企业为龙头的一批有较高知名度和较强市场竞争力优势的产业和品牌,建立了具有一定规模、品种齐全、产业量较完善的轻工产业体系。全市轻工行业规模以上企业有1741户(不含家电、皮革、鞋帽、羽绒制品、金属制品、轻工专用机械);全年实现主营收入2044.9亿元,同比(下同)增长18.9%;完成出口交货值504.6亿元,增长11%。 部分行业主要指标 农副产品加工业有企业500户;实现销售收入776.5亿元,增长21.74%;出口交货值267亿元,增长19.17%。食品饮料制造业有企业217户;实现销售收入437.6亿元,增长15.85%;出口交货值58.6亿元,增长19.9%。木材加工及草制品行业有企业71户;实现销售收入61.4亿元,增长35.84%;出口交货值10.4亿元,增长43%。家具制造业有企业131户;实现销售收入119.2亿元,增长20%;出口交货值28.1亿元,下降2.97%。造纸及纸制品行业有企业135户;实现销售收入138.8亿元,增长7.67%。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有企业99户;实现销售收入78.9亿元,增长8.17%。塑料制品行业有企业243户;实现销售收入193.9亿元,增长21.83%。工艺美术行业有企业262户;实现销售收入166.3亿元,增长20.8%;出口交货值63亿元,增长11.1%。 轻工行业区域经济 根据国务院《轻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要求,培育和建设轻工行业产业基地。年内,胶州市胶东街道获中国辣椒加工和贸易产业基地称号,莱西市获山东省花生加工产业基地称号,初步形成家电电子、农副产品加工、服装鞋帽、家具、水产品加工、饰品等一批产业集群,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纺织服装业 概况 年内,青岛市落实国家《纺织工业调整振兴规划》,加快纺织服装工业结构调整,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全年实现总产值1293.8亿元,比上年(下同)增长16.8%,占全市七大重点产业总产值的13.3%;出口交货值290.6亿元,占全市七大重点产业出口交货值的19.2%。 龙头企业竞争力增强 即发集团入围2010年度中国对外贸易500强企业,居第399位。青纺联集团纺纱设备达到国内一流水平,织布设备达到世界一流水平,生产设备全部实现改造升级。7月,红领集团获国家级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称号。 自主创新能力提高 截至年底,全市纺织行业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个、省级5个、市级18个,70%以上企业建立技术中心。有市级以上名牌产品46个;品牌服装产量占服装总产量的比重由17%增长到25%。 “四会合一”模式取得经济和社会效益 第十届中国(青岛)国际时装周集中发布青岛市10位设计师和企业自主品牌,展示青岛服装原创设计、自主品牌和人才储备实力。青岛名优产品交易会有纺织服装企业146家参展,展位496个,现场零售和采购订单均比上年增加。首次同期举办跨国采购洽谈会和面辅料交易会,为企业搭建经济交流平台。其中,鑫天集团有限公司在展会上先后获希腊客商6000套西服订单和加拿大客商高级订制业务合作意向,成交额3600万元。(市经济信息化委) 家电电子工业 概况 2010年,青岛市家电电子工业通过“转方式、调结构”,加强新技术、新产品研发,开拓国际国内市场,克服原材料涨价、劳动力成本上升、人民币升值等不利因素,实现稳步增长,完成工业总产值1499.2亿元,比上年(下同)增长14.5%。1月,青岛市被工业和信息化部认定为首批国家新型(家电及电子信息)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 大企业拉动作用明显。截至年底,全市有各类家电电子配套企业近1000家,形成特色鲜明的家电电子产业集群。在全国2010年(第二十四届)电子信息百强企业排序中,海尔集团、海信集团分居第二和第五位;海尔、海信、澳柯玛三大集团主营业务收入占全市电子信息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超过80%,对全市电子信息制造业拉动作用明显。还汇聚阿尔卡特—朗讯、松下电器、LG等知名跨国公司。 产品生产体系逐步完善。家电电子产品涵盖电视机、手机、计算机、程控交换机、信息家电、移动基站、网络产品、汽车电子产品、雷达和卫星导航系统、敏感元件与传感器、微型开关等品种。在数字电视、移动通讯、网络家电、智能交通、集成电路、信息技术开发应用和信息安全等技术开发及产业化方面取得进展。 推进产品结构调整与自主创新。全市家电电子企业通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产业转型升级,加快产品结构调整,增加高端产品研发投入,大幅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参与国家重大科技专项课题研究,海尔集团、海信集团牵头承担5个“核高基”和新一代宽带重大科技专项课题。海尔集团蝉联大型白色家用电器全球市场占有率首位,投资3亿元的产能300万套无氟变频空调项目、投资2.3亿元的150万台产能的商用冷柜项目投入建设。海信集团坚持“生产一代、开发一代、储备一代”的研发模式,调整产品结构,不断推出高端新产品,提升产品市场份额,“海信”平板电视机继续保持国内市场占有率首位;年内,“海信LED”电视市场份额经连续多个月超过30%;“海信”电视机在国际市场销量增长。澳柯玛集团投资1.7亿元的高端节能冰箱、冷柜技术改造项目,提高智能制冷家电高端产品产能,成为该公司经济增长新的拉动因素,高端冰箱比重达到21%。 园区建设 依托国家级(国家通信产业园、国家家用电子产品产业园)和省级(电子信息产品出口加工产业园、电子零部件产业园)园区优势,推进大项目建设和对外招商引资工作,优化产业和产品结构,完善产业链,壮大产业规模,全年上述4个园区合计主营业务收入超过1100亿元。台湾东元软件园项目落户国家通信产业园(崂山区),计划引进包括IC设计、嵌入式软件、电信通讯、数字电子、金融、生物科技等10个领域和行业的100家世界知名软件企业进驻软件园区,创建软件产业高端聚集园区,形成高科技、高附加值效应;青岛恒新基电子有限公司项目落户电子信息产品出口加工产业园(城阳区),总投资1.2亿元,生产线全部建成后将实现年销售收入2.5亿元。 存在问题 缺少核心技术和高端关键产品 急需的集成电路设计和生产、电子技术和平板显示技术等起步晚,移动通信产品方面未形成优势产品。 产业结构不合理 技术含量较低的电子家电产品,所占比重达到70%,且多是在产业链终端的产品,高端电子产品所占比重较低。 未形成较完整的产业集聚 产业链上游,特别是高端产品上游和关键部件多是依靠外来配套,未形成集聚效应。(市经济信息化委) 海尔集团 概况 2010年,实现全球营业额1357亿元(折合20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9%。其中,“海尔”产品出口和海外销售额55亿美元,占总营业额的26%。实现利润62亿元(折合9.46亿美元),利润增幅是收入增幅的8倍,利税总额首超100亿元。“海尔”品牌价值855.26亿元,连续9年居中国最有价值品牌榜首。据2010年欧睿国际(Euromonitor)统计,“海尔”大型白色家电全球市场占有率6.1%,蝉联全球白色家电第一品牌;4月,美国《商业周刊》和波士顿咨询公司共同发布2010年“全球最具创新力企业50强”名单,该集团是唯一上榜的中国家电企业;12月,美国《新闻周刊》(Newsweek)网站发布全球十大创新公司,该集团是全球家电行业唯一入选企业。该集团首席执行官张瑞敏获首枚“中华管理英才终身成就”勋章、《财富》(中文版)中国最具影响力的25位商界领袖、中国履行社会责任优秀企业家等称号。 科技研发 根据互联网时代世界名牌的特点,探索实践“人单合一双赢模式”,通过“倒三角”的组织创新和“端到端”的自主经营体建设,实现从“卖产品”到“卖服务”的转型,创造出差异化、可持续的竞争优势。年内,该集团申请专利1005项,其中发明专利576项,平均每个工作日申请2项发明专利。截至年底,累计申请专利10743项,其中发明专利3375项,居中国家电企业首位;累计参与51项国际标准起草,其中27项标准已经发布实施;累计主导和参与262项国家标准的起草,其中238项已经发布;是参与国际标准、中国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最多的家电企业。 产品营销管理 按照“创出第一时间满足用户第一需求的竞争力要求”,实施“零距离下的虚实网融合”创新体系;通过“虚网”(互联网)了解用户需求,“实网”(营销网、物流网、服务网)第一时间送达用户满意。截至年底,在全国建设县级专卖店6000多个、乡镇专卖店2.1万个、村级联络站12万个;累计建立一级物流配送中心91个、县级专卖店二级配送站2000个,其中年内新建物流配送中心49个,可保障“海尔”产品24小时内配送到县、36小时内配送到镇;建立星级服务中心3000家、乡镇服务站1万家。 实现“销售到村、送货到门、服务到户”和“即需即供”;库存天数平均为5天,应收账款周转天数为4天,营运资金周转天数降至-10天。营销、物流和服务网络与国际品牌进行资源互换,在中国部分市场,GE家电、惠普电脑等国际品牌已通过该集团网络进行销售,获欧洲和日本着名家电品牌的局部地区代理权。推进实施“人单合一双赢”(“人”是员工,“单”是第一竞争力的市场目标,“合一”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市场目标,“双赢”是在为用户创造价值的前提下员工和企业的价值得以实现)模式。 实现以产品为中心到以为用户为中心转型——传统企业的生产、库存、销售模式转变为用户驱动的即需即供模式,从大规模制造到大规模定制转型——以模块化供应商体系的建设为核心,从传统的制造业到服务业的转型——虚实网融合,形成新的商业模式;该商业模式得到“竞争战略之父”迈克尔·波特(Michael E. Porter)、《管理大未来》的作者加里·哈默(Gary Hamel)、欧洲着名管理大师、管理教育家弗雷德蒙德·马利克(Fredmund Malik)、美国沃顿商学院马歇尔·迈尔(Marshall W. Meyer)等专家高度评价,并主动参与该模式研究。 支持社会公益事业 5月,在中国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上,该集团展出“绿色物联生活解决方案”,将“智能物联”与“可持续发展”理念创新结合;与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共同举办“‘我希望的家园’希望小学走进世博”活动,全国100多所“海尔希望小学”的学生代表走进上海世博会。与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共同举办“希望工程大歌会走进世博”等公益活动。年内,该集团获全球可持续发展杰出成就奖、中国城市消费者钟爱的世博概念品牌总评榜第一名、2010年社会责任特别大奖等称号。(独方圆) 海信集团有限公司 概况 2010年,实现销售收入637亿元,比上年(下同)增长14%;利润总额增长41%;出口收入增长39%。海信科龙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收购海信空调有限公司的白色家电资产并实现重组。连续第五年获“最佳企业公众形象奖”;第二次获国家质量最高奖——“全国质量奖”,是全国唯一两次获此奖项的企业;再获中国公益慈善领域最高政府奖——“中华慈善奖”;继续居中国电子信息百强企业第五位;“海信电器”连续第三年获代表国内上市公司最佳成长性的“金鹰奖”,成为彩色电视机业上市公司的高成长代表;获工信部“2010年度中国消费电子最具竞争力品牌”称号。1月,在国际消费电子展览会(CES)高峰论坛上,该集团董事长周厚健用英文作题为《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新兴市场的技术和产品》主题演讲,是该论坛举办43年来首次邀请中国企业家代表作主题演讲,表明以海信集团为代表的中国家电企业在全球消费电子行业中已跨入主流行列。该集团董事长周厚健获“2010年全球华商百业十大领军人物”、“十年技术领袖奖”等称号,并在美国亚特兰大获颁当地最高奖——佐治亚州政府嘉奖令,成为获此奖的首位中国企业家;总裁于淑珉获“70年山东妇女杰出人物”称号。 自主创新 全年申请专利1118项,增长14.4%,其中发明专利367项、国外专利44项;一些关键技术研发工作实现突破。“公交车载机控制系统及其方法”和“一种单次谐波电流抑制器”专利获第十一届“中国专利奖”。在第三届电子信息产业标准推动会暨2010年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大会上,该集团被授予“领军企业奖”称号。该集团与山东大学共同承担的“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绿色制造关键技术及装备”重大项目——“快速热循环绿色注塑成型新技术及成套工艺与装备研究开发”课题通过科技部验收。海信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攻克大屏幕超薄一体化LED背光技术和背光模组散热技术,推出全球首批智能电视——LEDXT39G3D系列“Hi-smart”,持续引领行业升级;作为LED背光国际标准中系列重要标准的牵头制定方(日、韩企业为参与方),该集团LED课题组赴美参加国际电工委员会IEC/TC110(平板显示技术委员会)召开的会议,对LED背光分规范国际标准建议草案提出修改意见。海信科龙电器股份有限公司与DigiPower(Hong Kong)Technology INC、日本株式会社RYOSAN(菱三)签订协议,挂牌成立国内首家尖端变频技术联合试验室;海信空调公司在国内首家开发完成高效、新型换热器翅片技术,整机能效比提高5%;海信冰箱公司开发完成国内唯一的全天候节能冰箱技术,能耗降低8%以上,被权威机构认定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海信网络科技公司注重优化智能交通系统解决方案,解决了交通瓶颈控制算法、视频分析等关键技术,使交通信号产品具备解决大区域、周期性交通拥堵的能力,参与建设的常州快速公交一号线获第九届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海信传媒网络公司的NGB播控平台已在湖北、贵州省网和青岛、番禺市网投入运营和试运营;海信宽带多媒体公司10G EPON产品率先在国内实现商用,占90%以上市场份额,“并行光互连”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填补国内多项集成封装工艺的空白;海信通信公司的“开放平台的TD—SCDMA3G智能终端设计技术”等4项新产品、新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海信”电视机、冰箱、高清多媒体播放器、柜式空调器等5个外观设计均获中国第五届外观设计专利大赛大奖,奖项质量和数量均居中国家电行业首位;海信牌“御享”空调器设计获第十二届中国专利奖中国外观设计优秀奖并获金奖提名;海信牌液晶电视机、变频冰箱、变频空调器和容声牌“艾弗尔”冰箱等6款产品获2010年中国创新设计“红星奖”。 市场开拓 海信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增加新产品的研发投入,提升品牌拉动力,国内市场占有率连续7年居全国同行业首位;冰箱、空调器收入规模增长均高于同行业平均水平。自主品牌国际化战略取得进展,在美国市场的品牌销售增长额超过300%,海信品牌进入主流家电连锁渠道hhgregg的157家商店,实现“进店两周,销量近1万台”的销售纪录;“海信”出口产品自主品牌占比持续提升。澳大利亚权威调查公司Canstar Cannex进行的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海信牌电视机满意度排名首位。1月,该集团与埃及赫尔万公司(Helwan Company)合作空调器生产基地开业典礼在埃及赫尔万城举行;3月,面向整个非洲和中东市场的2010年海信战略合作签字仪式暨高端LED电视新品发布会在埃及举行;7月,海信北美多媒体研发中心正式投入运营,主要功能是负责该集团多媒体产业在美洲市场的新技术、新产品开发;8月,该集团与大港海关举行战略合作约定书签约仪式,双方约定加强进出口贸易、海关业务合作,推进“海信”创“世界品牌”;10月,该集团和Anadolu集团共同举办的海信品牌发布会在土耳其举行,海信品牌产品正式进入土耳其市场。 节能减排 该集团以“绿色科技”为支撑,实施“以卓越的产品与服务满足顾客的需求,提升人类社会生活品质”战略,促进消费电子产业的可持续发展。3月,该集团参加意大利米兰国际暖通空调及制冷展(MCE),以节能环保为核心概念展示“绿色”与科技共融、时尚与内敛相和的“海信变频世界”;4月,该集团所属多媒体、家电、通信等主要产业在第一○七届广交会上展出3D电视机、LED互联网电视机、双模变频空调器、“蓝媒”多媒体冰箱等100余款高端节能旗舰产品;5月,在“第十三届中国国际模具技术和设备展览会”上,海信模具公司以高端精密及大型双色高光无熔痕模具产品,倡导“绿色科技”为主题参展,展出家电、精密、汽车模具及样品;在第十三届中国北京国际科技产业博览会上,该集团所属多媒体、家电、移动通信、智能交通、光通信等产业的产品以“绿色理念”参展;7月,在2010年中国国际消费电子博览会上,该集团以“创新成就绿色”为主题通过多种形式展出数字多媒体、家电、通讯、智能信息、三网融合等“绿色创新”成果,举行海信“绿色标识”暨《海信绿色发展纲要》发布仪式,启动“绿色标识”;10月,该集团所属数字多媒体、白色家电、通信等主要产业在第一○八届广交会上展出智能电视机、3D电视机、LED互联网电视机、360°矢量变频冰箱、双模无氟变频空调器、阿波罗太空洗滚筒洗衣机等100余款高端节能旗舰产品。(魏钰) 澳柯玛集团 概况 2010年,通过“转方式、调结构”,加强营销创新和技术创新,市场份额快速提升,完成各项经营指标。销售收入比上年(下同)增长40%,利润增长28%。其中,制冷产品国内销量增长32%,出口增长69%;电动自行车销量增长61%,销售收入增长42%;洗衣机销量增长40%,销售收入增长46%;生活电器产品销售收入增长23%;自动售货机销量增长86%,销售收入增长200%。运营效率提高,库存周转率提高1次,应收账款周转率提高4次,期间费用占销售收入比率下降3个百分点。年内,澳柯玛股份有限公司获“省级文明单位”称号。 技术创新 围绕市场需求开展产品研发、基础研究、技术管理等工作。年内,澳柯玛股份有限公司被国家科技部评定为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成为青岛市20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之一,当选青岛市第一批创新型企业。推出水冷冰柜、风冷冰箱、变频冷柜、太阳能冷柜等制冷系列新产品;完成电动自行车8个系列62款新品的开发上市,新品销量达24万多辆;完成自主专利技术“防冻墙”的开发与推广;澳柯玛电动汽车公司完成新型高尔夫球车、旅游观光车、全封闭警车和垃圾清运车的开发;完成新型自动售货机和无线GPRS网络模块开发;澳海生物公司完成共轭亚油酸钙生产新技术、共轭亚油酸乙酯生产工艺改进等技术研究和工艺革新,推进新资源食品的研究。 市场建设 制冷产品市场网络数量与质量同步提高;洗衣机、生活电器产品市场网络增长迅速,采用网上商城、电视购物等营销新模式;电动自行车市场网络建设成效显着,拉动销量大幅增长;澳柯玛自动售货机公司先后在上海地铁、深圳地铁、武汉轨道交通等现场布放售货机,市场销售规模居同行业第二位;澳柯玛进出口公司出口业务实现较快增长。新兴产业的规划、培育和发展初显成效。 企业管理 加强公司总部管控能力,建立统一的运营平台和管理平台。澳柯玛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供应链管理部,实现供应商管理、集中采购和供应链增值目标;将订单管理、质量体系管理纳入企业管理部,强化总部在订单推进、质量管理方面的作用;成立培训中心,提高培训的针对性、系统性;成立品牌管理部,开展公司品牌重塑工作。ERP项目将商务公司、进出口公司销售业务同家电事业部生产对接,实现公司产、供、销业务一体化,通过优化业务流程推进公司业务的规范化和管理的扁平化。推进生产提效和成本降低,家电事业部生产效率由上半年平均40%左右增长到70%左右;电动车事业部生产效率由0.69辆/人·小时增加到0.75辆/人·小时。 重点技改与产能提升项目 上半年,澳柯玛股份有限公司高端超级节能电冰箱(冰柜)技改项目投产,该公司有了完整的冷柜和冰箱生产线,日产能1.5万台。6月,该集团电动车天津工厂投产,至9月产量从2310辆/月增加到6547辆/月,全年销售3万多辆,实现当年盈利。(吴慧英) 啤酒工业 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经营概况 2010年,完成啤酒销售635万千升,同比(下同)增长7.4%;实现销售收入196.1亿元,增长10.4%;实现净利润15.2亿元,增长21.6%。发挥“青岛”啤酒的品牌优势,依托集约化、一体化、专业化营销体系开拓市场,销售结构得到优化,中高端产品快速增长;实现主品牌青岛啤酒销售348万千升,增长18%;新推出的高端品种——奥古特、逸品纯生啤酒市场反响良好,“纯生”、“听装”和小瓶“青岛”啤酒等高端品种增长26%。青岛啤酒品牌价值由上年的366亿元升至426亿元,持续居行业首位。该公司获中国最佳雇主企业、首届中国绿金奖称号,入选《财富》“2010最受赞赏的中国公司”,再获中国最佳企业公民、中国绿色公司百强、中国最佳领导力培养公司等称号。 营销工作 优化战略性市场布局、推进省级基地市场建设与开发;以业务发展为导向,推进以大客户嫁接微观运营模式为载体的网络优化工作,建立健全渠道管理机制,整合优质经销商资源。通过“炫舞激情”啦啦队员选拔赛和慈善营销活动,持续提升主品牌的年轻化、时尚化、国际化内涵;发挥品牌溢价优势,重点发展高附加值产品,推出新版纯生啤酒,统一“青岛”啤酒经典系列在全国范围内的价格链。创新品牌推广模式,加强“三位一体”(品牌宣传、消费者体验和产品销售)营销模式对销售的拉动,采取开展经销商、餐饮终端、卖场和消费者推广活动,啦啦队员选拔赛地面活动结合“冰醇”啤酒产品,美国NBA球星参与的慈善订货会等举措,进行产品宣传和促销。 管理工作 工厂生产运行管理 通过深化细化成本、费用、效率、安全、环保、低碳等专业模块管理工作,持续完善预算管理、设备管理、存货管理、安全管理、能源管理、环境管理流程和体系。总结提炼生产运营管理模式,对制造系统预算全过程进行梳理和总结,实现预算管理的标准化和有序性。加强硬件设施和日常运行的标准化、规范化,污水排放达标率100%,单位COD、SO2排放量削减率分别为8.11%、12%,实现可回收废物综合利用价值1.58亿元。推行“低碳”发展模式,率先开展组织温室气体盘查与碳足迹计算项目,青岛啤酒二厂成为“中国酿酒工业首家低碳体系(国际标准ISO14064)定点试点单位”。 集中采购 紧跟市场,提高预测能力和专业化能力,实施全公司32类物料集中采购。加强对供应商上游原料市场的调研和分析预测,采取长短结合的灵活采购周期,确保供应安全,提高存货和资金使用效率。在该公司的全国九大区域中心工厂推行“采购一致性”管理,通过现场交流加强采购风险识别和控制;规范采购回顾制度和集中采购专业化培训,提高团队成员的技能和素质;完善采购信息系统建设,建立并实施统一的供应商管理体系。全年全公司集中采购金额71亿元,采购价差节省1.29亿元,节省比率1.8%,同质化的大宗原材物料采购价格与主要竞争对手比较均具竞争优势。 质量管理把啤酒产品的口味一致性作为品质竞争力提升的重点,开展技术创新和工艺改进等完善“青岛”啤酒的独特风味和泡沫丰富的产品特征,通过口味一致性和产品特征提升品质的差异化竞争力。采取“六统一”(原料统一、工艺统一、设备统一、标准统一、管理统一、人员统一)的管理模式,提升“青岛”啤酒口味一致性。建立覆盖全过程的食品安全监管保障体系,加强对重点工序、重点岗位的监控。 财务管理 申请筹建财务公司获中国银监会核准,计划于2011年上半年正式运营。完成利用“海波龙”系统实现自动合并报表和OFA分析系统向“海波龙”系统迁移项目,公司财务信息化建设工作取得重大进展。制订发布公司会计、税务、审计三大财务手册,形成完善的财务制度管理体系。 人力资源管理 推进实施核心基地市场、“双轮驱动”(品牌升级、市占率提升,下同)和品质导航等战略,从人员配置、激励策略、培训支持等提供整体支持。围绕高附加值产品、战役市场等实施特殊激励方案275个;形成新建、搬迁、并购工厂人力资源配置规范和激励策略。围绕“领导力开发、专业力提升和业务力拓展”,持续创建职业化员工队伍。发挥全方位、立体化的人才培养体系功能,全年培训14万余人次。关心关爱员工,首次召开员工关系管理大会,建立《总经理员工关系管理内控工作标准》。以特别激励、质量改进奖励基金等形式,加快改善员工收入。 战略投资管理 年内,该公司实施“双轮驱动”战略,推进全国市场战略布局,在青岛、上海、福州、珠海等地相继启动企业搬迁、扩建项目,收购山东新银麦啤酒有限公司、嘉禾啤酒公司太原啤酒厂,在石家庄动工建设啤酒厂等,扩大公司产能和规模,完善国内市场布局,加强基地市场建设。围绕提高效率、降低运行成本和EHS加快技改投入,实施洗瓶机更新和加长改造、二氧化碳回收和提纯改造、糖化热浪煮沸和热能回收改造等技改项目,当年降低运行成本约2200万元。 “转方式、调结构”增强发展活力 年内,重点在发展理念、商业模式和工作方式上加快转变,体现结构调整的效率和质量,推动国际化大公司创建。推进产品和品牌结构调整,提升盈利能力;继续进行市场结构调整,聚焦省级核心基地市场建设和推行“大客户+微观运营”模式,拓展发展渠道,争取市场控制权;通过股权和资本结构调整,化解股权危机,为公司可持续发展融资;进行价值链结构调整,增强技术创新、研发能力和品牌溢价力。转变发展方式,在全国啤酒行业中率先实施低碳发展模式。(段萌) 卷烟工业 山东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 青岛卷烟厂 生产经营概况 2010年,完成工业总产值83.28亿元,比上年(下同)增长11.7%;实现税金50亿元,增长18%。生产内销卷烟102.5万箱,增长2.5%。其中,一类卷烟2.98万箱,增长42.2%;二类0.31万箱;三类17.68万箱,增长29.6%。主要品牌“泰山”卷烟产量18.83万箱,增长22.9%;“哈德门”卷烟产量73.08万箱,下降10.4%;“将军”卷烟产量8.54万箱;与上海烟草(集团)公司合作生产“红双喜”卷烟2万箱。青岛市场销售鲁产卷烟18.34万箱,增长0.7%。其中,销售零售价100元/条以上卷烟2.17万箱,增长6.3%。实现单箱值1.24万元,增长4%。销售“泰山”系列卷烟2.6万箱,增长40.8%;销售“将军”系列卷烟5.7万箱,增长27.7%。单箱烟叶消耗34.5千克,上升0.3千克(剔除产品结构上升因素影响,下降0.17千克);单箱嘴棒消耗8356支,降低11支;单箱盘纸消耗3214米,降低7米;单箱盒皮消耗2501.9张,降低2.3张;单箱综合能耗14.75千克标准煤,降低3.3%。卷包设备有效作业率93.43%,增长1.65个百分点;制丝设备故障停机率0.5%,降低0.07个百分点。年内,该厂获“青岛市工业经济超万亿领军企业”称号。 “大营销”工作 6月1日起,按照山东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公司)关于卷烟厂开展“大营销”工作的统一部署,和该厂负责青岛市场鲁产卷烟营销工作的要求,明确分管领导,成立市场处并确定相关人事任命和部门职能,会同青岛市烟草专卖局(有限公司)召开动员誓师大会,加强工作对接,理顺内外部流程,“大营销”工作得到推进。建立厂领导、中层干部与青岛市区与有关区市烟草专卖局(营销部)包片负责机制,形成市场处、12片区联络组“两位一体”大营销工作体制。建立每周调度会制度,加强工商协同营销,定期总结部署“大营销”工作。抓好青岛市场“泰山”(拂光)卷烟投放节奏,实现成功上市并平稳运作。以青岛国际啤酒节为平台,开展“泰山”品牌宣传推广活动。制订并落实集团消费、婚庆市场等策划方案,实施精准营销。 基础管理 提高集约化柔性加工水平,同比节约20个生产工作日。完成“泰山”(拂光)、“泰山”(儒风)异型烟加工任务。制订创建“优秀卷烟工厂”、质量提升、双增双节等9个方案和实施细则。持续推进“优秀卷烟工厂”创建活动。对照烟草行业“优秀卷烟工厂”创建活动评价标准,10项经济技术指标有9项达标。树立优秀典型,以点带面,交流推广,发挥引领带动作用。被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安康杯’竞赛优胜企业”称号。开展企业管理体系自我评价,8月底通过公司组织的内部审核。按照公司要求,编制并发布定额管理标准。健全整顿规范长效机制,加强审计监督,促进痕迹化管理。推进模拟利润中心建设,加强会计核算及财务分析,提高预算控制能力。推进账销案存往来账款清查工作,确保清理工作规范有效进行。开展存货—备品备件管理审计,提高备件精细化管理水平。加强安全巡检和隐患排查和整改落实,实现全年无重大责任事故目标。 质量管理 落实公司“泰山”品牌现场调度会精神,加强“泰山”(宏图)等卷烟规格质量提升工作。制订实施卷烟产品质量提升方案,完善质量风险抵押金制度,落实全员质量责任系数考核。实施质量问题排查,确定解决措施及完成时间,加强跟踪落实。加强重点产品赶超竞品(竞争产品,下同)工作,从内在质量和外观质量两方面查找与竞品差距,从“人、机、料、法、环、测”多方面采取改进措施。与第一季度相比,第四季度内在质量与竞品差距不断缩小,部分牌号高于竞品;外观质量明显优于竞品。推进“六西格玛”管理,实施15个“六西格玛”改进项目,其中质量类7个。定期召开项目评审发布会。开发“西格玛”水平测评信息系统。按计划开展注册“六西格玛”绿带、黑带培训,通过率分别达到83.9%、89.7%。该厂在全国质量技术奖励大会暨第七届全国“六西格玛”大会上获“全国‘六西格玛’管理推进先进企业”称号,4项成果被评为优秀“六西格玛”项目。 技术创新 年内,该厂召开第三届科技创新大会和第二届QC成果发布会。建立健全创新激励机制,落实科技创新项目,开展合理化建议、小改小革、QC攻关等群众性科技创新活动。被山东省经济信息化委授予“山东省管理创新优秀企业”称号,1项成果获“山东省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及优秀应用成果”特等奖。在公司第四届QC成果发布会上,4项成果获一等奖,居总成绩第一名。在公司2009年度绩效考核中,以105.25分居全系统各部门、各卷烟厂第一名。建立TnPM设备管理信息化平台,完成两轮迭代上线运行,有效提高人机交互效率和设备管理效能;在第八届全国TnPM大会上,获“全国TnPM推进示范基地”称号。在全国烟草行业设备管理交流座谈会上作主题发言。获“山东省能源计量标杆示范企业”称号和青岛市财政奖励节能技术改造项目资金40万元。办公自动化系统实现合同、用印、出差借款、物品领用等业务审批功能。制订“十二五”投资规划,有序推进实施精品“泰山”制丝线、5000千克/小时制丝线、南渠烟叶醇化库等技改项目;完成精品“泰山”制丝线施工设计,国产主机设备和进口设备签订合同;完成5000千克/小时制丝线项目带料调试;南渠烟叶醇化库项目正式开工。 人力资源管理 完成2名高级工程师聘任、高级工程师办公室机构设置工作,新聘3名中级专业技术人员;聘任24名首席员工和59名高级技师、技师。修订完善技能等级证书管理暂行办法。开展设备维修电工技师鉴定试点工作。开展第九届职工技术比武擂台赛。完成厂际交流人员派送及接收安置工作。组建管理人员知识库,组织两次管理人员考试。各举办3期管理人员素质提升培训班和班组长岗位资格培训班。启动劳务派遣人员转人事代理制工作,22名相关人员经严格程序转为人事代理制。根据“大营销”工作整体安排和生产需求及时补充人员。完成2009年度招聘大学毕业生分配定岗工作,开展2010年度大学毕业生招聘工作。(闫宪宝) 颐中烟草(集团)有限公司 概况 截至2010年底,有卷烟材料、菏泽、烟台等3家分公司和青岛颐中国际大酒店有限公司、颐中(青岛)实业有限公司、颐中(青岛)置业有限公司、颐中(潍坊)实业有限公司、颐中(滕州)实业有限公司等5家全资公司,及青岛黎马敦包装有限公司等3家参股公司,是集青岛、烟台、潍坊、滕州、菏泽等地区烟草相关企业经营及管理于一体的企业集团。有总资产52.18亿元,集团本部及所属企业从业人员1866人。 企业管理 颐中集团卷烟材料分公司完善质量考核体系,全面推行CPK(过程能力指数)考核,替代传统以合格为基准进行打分的考核方法,密切关注各项质量指标的波动情况,采用“六西格玛”统计分析方法对数据进行深层次分析,及时采取纠正、预防措施进行跟踪验证,保证产品的在线质量控制,在二、三级站检查中,抽检合格率均100%。青岛颐中皇冠假日酒店以“打造能够满足各阶层客人需求的高档豪华酒店”为宗旨,通过领先于青岛酒店业的管理手段,软件硬件相互补位、相互提升,形成具有颐中特色的酒店管理和酒店服务品牌,经营效益连年递增。颐中(青岛)实业有限公司所属粘合剂分公司率先实施行业新颁布的卷烟胶内控环保标准,自主研发的预打孔水松纸专用胶和高速卷烟胶实现批量生产,环境友好型烟包光油用乳液、高性能环保型热阻隔涂料等3个新产品获行业和地方的立项审批,进入实质性研发阶段;12月16日,该公司所属机械公司的YP18型装封箱机、YP15A型装封箱机、YP21B型开封箱机、YF613.351型条盒储存输送系统、YF613.352型条盒储存输送系统等5个项目通过2010年度青岛市企业创新重点项目鉴定,自主研发的换代产品YP18型装封箱机已经试运行,用于商业物流的YP21型开封箱机已运行1年,其升级产品YP21B型全自动开箱机完成样机装配。青岛黎马敦包装有限公司创建适合自身特色的企业文化和价值理念,专门成立部门创办并发行企业报《黎马敦人》。增加资金投入,改善职工劳动条件。(潘华) 轻纺业其他主要企业选介 青岛市纺织总公司 青岛纺联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概况 2010年,实现现价工业产值25.93亿元,比上年(按新统计口径,下同)增长12.89%;销售收入46.07亿元,增长37.36%;工业增加值4.6亿元,增长19.86%;出口创汇3.72亿美元,增长46.24%;经营类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55亿元,增长133.07%。年内,该总公司(集团)获全国纺织和谐企业、山东省和青岛市思想政治工作优秀企业、山东省纺织行业思想政治工作示范企业等称号。 改革调整和机制体制创 新按照总体调整发展战略,推进棉纺企业搬迁整合和项目建设。青纺联都市工业园区新建5.5万纱锭项目、齐意公司128台喷气织机搬迁至胶州园区、原纺联集团六棉有限公司3.2万纱锭及配套设备搬迁至青纺联都市工业园区和其他14项技术改造和革新项目先后启动。年内,棉纺板块主辅分离工作基本完成,完善稳定平台组织、职能和班子建设,规范费用申报的内容、审核、审批流程。 支持、协调推进各企业改革改制调整发展,凤凰美昊公司股权调整已完成企业资料核查和方案,进入与中国华融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正式协商阶段;完成赞比亚奇伯特公司股权转让工作审计评估事宜;纺联寝装公司进行增资扩股后再办理股权转让工作已报市政府国资委待批;中大集团公司的调整方案进入与市政府有关部门的协调阶段。 转方式与调结构 年内,青纺联控股集团“一体化”战略展开实施并取得显着成果。1.推动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实施组织结构、治理结构和业务流程重组。加强市场营销变革,市场布局、贸易方式和商业模式持续创新;加强自有品牌产品和合作品牌产品的定位和设计研发;推进科工贸一体化,加强工厂专业化管理。加大投入、支持印染、针织服装、房地产和商业地产开发等方面。将产业、市场和投资等三大板块近20户企业由松散的管控转变为内部产业链和价值链渗透、各企业间业务和业绩关联。2.加强业内外高端伙伴战略合作,实施“大客户”战略,先后与海尔集团、奥地利兰精集团、山东鲁棉公司、华融公司驻济南办事处等签署协议,实施市场和品牌开发、产业链合作、产业建设和企业改革等战略合作,向高端领域拓展。发挥产业和差别化产品优势,与雅芳婷公司等大客户实施产业链合作,加强绍兴地区等重点目标区域性市场和重点客户的开发,强化产业和市场板块与设计研发部门的联动机制和业务流程重组。3.加强技术创新和产品结构调整,棉纺企业加强新材料应用、新工艺创新和新产品开发,全年纺纱工厂生产品种4825个,试纺新品种1464个;面料工厂上机品种3361个,试织新品种992个,差别化产品产量份额占总产量的93%以上,青纺联控股集团的导电布被评为“山东省名牌”。9月,所属的棉纺集团被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授予中国多组份纱布精品基地称号;12月,被国家科技部确定为汉麻高值特种生物资源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理事单位。 存量变现、经营和债务重组 年内,对权属13户企业、29块土地(57.66公顷)和房地产基本情况进行核对整理,与各有关方面协商协调,完成纺联集团八棉有限公司土地变现;与李沧区政府和海创公司协商签订纺联集团六棉有限公司搬迁补偿协议,解决纺联集团六棉有限公司与青岛第二纺织机械厂有关土地遗留问题;获李沧区政府对搬迁企业服装三厂补偿款支持;青岛华青毛纺织厂土地的调整项目纳入市“三改”企业范围;青岛印染厂项目购得东方资产管理公司含有青纺联控股集团债务的资产包,12月与香港锐信公司达成债权转让协议。完善《固定资产管理办法》和房产台账,建立房地产查封上报制度,加强企业房屋租赁工作并实施信息化监控;年内,直管和管理企业房产租赁经营实现收入2208.22万元,房屋对外出租平均完成98.55%,房租费收缴平均完成99.5%。推进债务重组工作;10月,与华融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由该公司承接长城公司债权偿还2.43亿元,将其中6000万元转为投资与青纺联控股集团合资组建房地产公司。 完善机制与人力资源、投资管理 完善该总公司和直属企业的管控治理模式,推动该总公司由管理型转向服务型。该总公司和青纺联控股集团的组织体系框架已确立,机构和职能分离基本完成;加强对改革改制企业规范管理,制订《对外投资管理办法》、《外派董事监事管理办法》、《固定资产处置办法》、《招标管理办法》等制度;加强主业退出企业工作,解决好相关的职工、企业问题。开展内控体系建设,修订完善应收账款管理办法、专户资金理顺方案、企业经营预算管理方案、公司内部资金收支预算管理办法等制度,加强专户资金管理,规范统一专户资金台账建设和相关账务处理等工作。对主业退出企业实行全额预算管理,加强企业管控。加强总公司、青纺联控股集团管理部门和有关企业的人力资源管控体系建设,推进管理部门岗位职责标准化、规范化,逐步完善人才选拔聘用和激励机制、薪酬和绩效考核机制。加强中高级管理人员绩效考核和日常考评制度,岗位考评和目标管理机制基本形成。分层级、有针对性地组织实施培训,组织50余名高管和后备人才到清华大学进行工商管理知识培训;开展电教培训和网络培训;组织40余名专业人员参加财务、营销、“大客户”和人力资源管理培训;各事业部对设计人员、店长、营业员、生产工人等进行专业技能培训;与台儿庄职业中专定向招生培训青纺联控股集团员工。 节能减排 所属棉纺集团、凤凰印染公司、华金集团、中大集团和丰衣公司等企业加强生产管理和节能减排工作。年内,凤凰印染公司获山东省循环经济示范企业称号,节能减排项目《蜡染行业资源循环利用集成技术与装置》获“纺织之光”科学技术一等奖,与武汉科技大学联合开发的印染废水处理回用技术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王立永) 青岛海珊服装服饰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概况 截至2010年底,有服装业、棉织业、毛织业、棉纺织业的企业各1家,职工2116人。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8121万元,产品销售收入8244余万元,出口创汇846万美元。产品有海珊牌西装、衬衣、毛衫、巾被、毛毯、休闲装、牛仔装等。 实施《集团整体改革调整发展方案》 根据市委、市政府和市政府国资委的要求,实施国有资本战略性退出,实现产权多元化和市场主体化;以发展家纺产业和服装产业为主线,整合重组优化行业资源配置,加快产业结构调整,通过产业改造、创新、延伸、集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增长模式,实现优势产业、主导产品集群发展。 集团重组发展战略 围绕调整重组的主导产品,保障经济要素需求合理配置,加强基础管理和内部核算,合理调整市场布局,通过集团主线产品的调整、重组和延伸、创新,形成专业化的分工协作配套,扩大规模经济效益。依托整合重组优良资产,突出提升改造传统产业、发展创新优势产业,整合壮大优良资源,实施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营销创新,改变产业布局。坚持“边加快企业改制重组、边推进产业发展”原则,通过筹配资源,整合技术力量,加快企业产品研发和技术升级。投资建设青岛海珊发展有限公司高档毛纺家纺制品项目及青岛鑫天集团个性化定制西装技术改造项目。 海珊工业园建设 截至年底,青岛海珊发展有限公司投资新建厂房2万平方米,引进世界最先进提花设备400台(套),形成年产中高档提花巾被1万吨、装饰用品500万米的生产能力,将建成体制先进、机制灵活、设备精良、产品优质、市场广阔、效益显着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高档提花家纺生产企业。(青岛海珊服装服饰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石油化学工业 青岛海湾集团有限公司 概况 截至2010年底,主要控股企业有青岛碱业股份有限公司、青岛海晶化工集团有限公司、青岛双桃精细化工(集团)有限公司、青岛海洋化工有限公司、青岛东岳泡花碱有限公司、青岛东岳罗地亚化工有限公司、青岛海达制盐有限公司,其中青岛碱业股份有限公司为上市公司;资产总额81.65亿元,有职工1.23万人。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54.01亿元,比上年(下同)增长20.37%;销售收入55.45亿元,增长20.19%;工业增加值8.6亿元,增长28.98%;利税2.77亿元;利润1.23亿元;出口交货值10.78亿元,增长7.01%;两项资金占用9.69亿元,增长13.87%。生产纯碱69.34万吨,增长1.67%;离子膜烧碱13.86万吨,增长13.25%;聚氯乙稀12.6万吨,下降6.98%;染料、颜料合计1.68万吨,增长5.43%;尿素14.04万吨,增长0.82%;复合肥16.53万吨,增长60.01%;硅胶1.49万吨,下降14.18%;硅酸钠(液)58.43万吨,增长18.6%。 安全环保 全年组织集中安全培训3期,企业各级负责人390人参加;组织重点安全大检查4次,该集团所属企业查出安全隐患93项,整改率100%;组织3700多名职工参加“‘石化杯’《青岛市安全生产条例》”知识答卷活动。“安全生产月”期间,以“安全预案演练月”为主题,开展专项演练84次,1853名职工参加。 技术创新 年内,青岛碱业股份有限公司纯碱系统环境治理技术升级新工艺研发、青岛海晶化工集团有限公司乳液引发剂BC-C910的开发应用、青岛双桃精细化工(集团)有限公司中性染料清洁生产、青岛海洋化工有限公司新型连续干燥机、青岛东岳泡花碱有限公司液相法硅酸钾生产新工艺等18个项目被列入青岛市重点技术创新项目计划。 项目建设 该集团所属各企业结合老城区企业搬迁,实现固定资产投资1.78亿元,实施项目30项,包括碳回收利用升级改造项目、30万吨/年复合肥项目、1万吨/年偏硅酸钠项目、8.2万吨/年化工中间体搬迁项目和500吨/天液体泡花碱化料装置等重点项目。 节能减排 该集团各企业把节能减排与调整产品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技术进步相结合,提高资源的节约水平、利用效率。加强目标管理,开展技术革新和过程控制,设施节电绩效考核,采用先进节能技术、装备等措施,科学合理控制能耗。全年综合能耗下降9.39%,万元产值能耗下降25.2%;万元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38.69%;万元产值耗水量下降26.65%;万元增加值耗水量下降29.34%。 企业搬迁 9月2日,“青岛海湾集团新河化工基地启动暨双桃精化项目奠基仪式”在平度新河科技产业基地举行;截至年底,青岛双桃精细化工(集团)有限公司一期8.2万吨/年化工中间体项目工程建设已完成投资3500万元;10月29日,“青岛海湾集团董家口石化产业基地启动暨海晶化工项目奠基仪式”在胶南董家口临港产业区举行;规划整体搬迁至平度新河化工基地的青岛海洋化工有限公司计划投资3.2亿元建设2.5万吨精细硅胶生产线,青岛东岳泡花碱有限公司计划投资3.5亿元;青岛碱业股份有限公司在产业上已确定发展方向和具体项目。 精细化管理 青岛碱业股份有限公司通过改革完善采购、入库管理手段,有效控制库存储备,减少资金占用;青岛海晶化工集团有限公司通过健全各项激励机制,最大限度发挥和挖掘员工的积极性,促进企业各项目标的实现;青岛双桃精细化工(集团)有限公司通过加强营销队伍和营销网络体系建设,建立起统一营销平台,形成灵敏的价格反应机制;青岛海达制盐有限责任公司通过企业内部银行推行企业内部市场机制。(唐一佳) 中国石化青岛炼油化工有限责任公司 概况 2010年,完成原油加工量1010.46万吨,生产各类产品947万吨;实现工业总产值不变价332.59亿元、现价453.65亿元,工业增加值114.18亿元,销售收入453.65亿元,利税102.75亿元,利润17.11亿元;资产总额141.49亿元,其中流动资产28.52亿元,固定资产原值115.11亿元、净值96.97亿元。主要产品产量:汽油250.56万吨,柴油372.22万吨,煤油50.70万吨,液化气75.75万吨,石脑油17.86万吨,粗三甲苯8.01万吨,石油焦56.75万吨,丙烷2.33万吨,碳五16.44万吨,纯苯5.25万吨,混合二甲苯26.40万吨,硫磺16.73万吨,聚丙烯21.19万吨。各项经济技术指标均达到中国石化集团公司总部考核标准,多项指标居中国石化炼油板块前列,获中国石化集团公司炼油专业达标竞赛第一名。 安全环保 年内,开展“我要安全”主题活动,加强安全环保基础性工作,创新安全教育模式,开展集中安全教育、案例教育、消气防运动会、HSE知识竞赛等活动,全年开展安全业务培训4300余人次;编制下发安全生产禁令47条,修订完成重特大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及专项预案14项,开展事故预案演练,提高快速反应能力和协同能力;加强问题闭环整改和直接作业环节管理,开展隐患排查,促使问题标本兼治;开展清洁生产工作,加强污水达标排放和现场异味治理,通过中国石化集团公司总部清洁生产现场预验收。被评为中国石化集团公司2010年度安全生产先进单位。 节能降耗 不断优化资源配置,推进节能减排,通过投入使用和改造装置直供料流程,优化蒸汽、瓦斯、氮气平衡,开展技术攻关和“短平快”项目措施,全年炼油综合能耗降至59.14千克Eo/吨,进入中国石化集团公司系统先进行列,能源密度指数(EII)排名居炼油板块首位。获中国石化集团公司2010年度节能达标先进单位和山东省资源节约十佳典范企业称号。 炼油专业达标活动 开展炼油专业达标活动,加强生产组织和技术管理,不断提升各项技术经济指标。对照中国石化集团公司总部专业达标指标,组织和优化生产运行,超额完成原油加工量、装置高负荷和长周期运行目标;在炼油板块的专业达标竞赛中居首位,同类装置竞赛有6套生产装置进入前三名,其中3套居首位;获炼油板块“比学赶帮超”优胜单位称号。 全员成本目标管理 采用PIMS测算优化原油采购,全年平均采购成本比中国石化集团公司总部同期均价低0.975美元/桶;优化资金调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大幅调整债务结构,年度财务费用比中国石化集团公司总部下达的指标降低2.1亿元;开展科学理性采购,推行框架协议采购,网上采购达标率100%,节约采购资金4450万元;加强降本增效措施的跟踪落实,全年实施降本增效措施51项,实现降本增效4.69亿元。 设备管理 推进设备基础资料维护规范化,加强设备台账、设备技术档案工作;设备管理信息反馈实现常态化,设备管理信息网络系统初步建立,检维修计划和备件计划的编制准确性和执行力明显提高;应对高硫原油加工,全面落实防腐蚀措施,建立腐蚀定点监测机制;组织攻关小组加强大机组维护管理,实现催化主风机、增压机、富气压缩机、加氢液力透平等43台大机组长周期运行,聚丙烯挤压造粒机连续运行超过100天,1号CFB锅炉实现连续运行230天的新纪录;坚持开展设备现场检查评比活动,完善维保单位管理模式,逐步落实表单式管理,提高设备维护工作质量,确保装置运行安全,全年主要设备完好率≥99.9%,常规仪表完好率≥99.81%。 优化产品结构 以市场为导向调整产品结构,柴汽比下降0.06个单位,增产汽油类高附加值产品11.14万吨,实现增效8100万元;争取低凝柴油资源配置,全年多产多销低凝柴油38.33万吨,增效2.06亿元;开发聚丙烯新产品等,完成蒸煮膜和烟膜2个新产品的开发和推广应用,全年生产聚丙烯产品超过20万吨。 加氢裂化项目获得批复 3月25日,该公司新建加氢裂化项目可研报告获中国石化集团公司批准;10月12日,该项目基础设计获批复。 人才队伍建设 制订培训激励政策,推进全流程操作员的培训工作,持续开展岗位练兵、技术竞赛和岗位资格考核,全流程操作员比例达20.1%。推进中基层领导干部、专业技术管理人员的培训;结合技术改造、技术攻关和解决装置疑难问题,加强对年轻员工专业技术培训和传帮带。按培训需求组织公司内部培训班72个,参加中国石化集团公司举办的培训班147次,举办证书类培训17次。与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合作举办硕士研究生班,选拔28名员工参加学习。做好苯乙烯单元新招聘员工赴海南、安庆等地的实习工作。 企业内部管理 年内,按照中国石化集团公司部署,开展标准化管理体系建设工作,对一体化体系进行整体策划,建立公司体系构架;完成一体化管理手册和程序文件的编写,377项已识别的标准制度中有129项修订后发布,552项标准工作流程完成梳理进入完善阶段;实验室认可体系、测量管理体系率先通过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的现场评审。开展内控工作,修订发布2010版内控手册,向中国石化集团公司总部组织申报5项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其中获二、三等奖各2项。该公司通过青岛市企业联合会的企业信誉评价。 信息化建设 年内,“生产运营实时监控与优化系统”4个模块上线运行;焦化、聚丙烯、催化、柴油加氢和加氢处理装置的先进控制(APC)项目开始试运行;9月,“管理体系办公自动化系统”正式上线运行。6月,ERP系统通过中国石化集团公司总部组织的ERP项目验收;11月,通过总部组织的ERP应用达标现场测评。完成中国石化集团公司统一实施的网络会议系统升级、统一邮件上线等一系列信息化项目。(秦玉清 刘仕成) 中国石化青岛石油化工有限责任公司 概况 截至2010年底,资产总额54.48亿元;在册职工1366人,其中在岗职工1240人。原油加工能力500万吨/年;生产装置主要包括500万吨/年常减压蒸馏、140万吨/年重油催化裂化、160万吨/年延迟焦化、100万吨/年汽柴油加氢精制、60万吨/年柴油加氢精制、60万吨/年催化汽油选择性加氢脱硫、25万吨/年催化重整、1.5万立方米/时制氢、2万吨/年硫磺回收及溶剂再生、20万吨/年及15万吨/年气体分馏、8万吨/年苯抽提、7万吨/年聚丙烯及汽油脱硫醇、干气回收等10余套;生产的主要产品有汽油、柴油、石脑油、石油焦、船用燃料油、燃料油浆、石油液化气、车用液化气、丙烷、丙烯、聚丙烯、工业硫磺、纯苯等近20个品种。 全年加工量352.05万吨;生产汽油78.43万吨,其中90号、93号、97号汽油各0.37万吨、75.78万吨、2.28万吨;生产柴油153.68万吨,其中0号、-10号、-20号柴油各140.1万吨、13.55万吨、0.03万吨;生产化工轻油5.81万吨、船舶燃料油20.26万吨。实现销售收入173.15亿元;利税总额40.76亿元,其中利润4.17亿元。获青岛市工业经济超万亿领军企业称号。 安全环保与节能减排始 终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方针,贯彻落实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青岛市的安全工作部署,制订和细化企业《安全生产禁令》;继续深化“我要安全”主题活动,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全面排查隐患,加强直接作业环节和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吸取国内外重大安全环保事故教训,开展安全和设备专项检查,开展各种形式的全员安全教育活动,逐步实现“三个强化”(强化全员安全意识,强化全员安全责任,强化全员安全行为)。全年企业安全生产未发生上报事故,被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评为2010年度HSE工作先进单位。 挖掘装置节能潜力,提高“三废”处理及排放达标率。针对污水系统变化情况,分析原因,加强源头管理,完成全年环保目标。全年污水回用率25%,净化水回用率37%,重复水利用率97.8%,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98.7%,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100%,环保设施运行率100%。获山东省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达标单位称号。 科技创新 发挥该公司科学技术委员会技术攻关、项目建设、生产经营和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等重大事项的决策方面的作用,为企业发展战略提供决策支持;通过开展常减压装置电脱盐优化改造、闪蒸塔和换热流程调整,实施降低原油储运损耗,加快产品结构调整、优化能源消耗结构等有效措施。引导和鼓励技术人员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全年申报评审各类科技成果40多项,涵盖生产经营、安全环保、技改技措、节能降耗、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高新技术应用等各层面,创造经济效益1亿多元。该公司和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长岭分公司任组长单位、中国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和中国石化工程建设公司等共同参与攻关的《满足欧Ⅴ排放标准的汽油生产技术开发及应用》课题成为该公司首个正式列为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十条龙”科技攻关项目。 管理一体化、标准化、信息化建设 年内,该公司成为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炼油板块全面开展管理标准化、信息化工作的3家试点企业之一,该公司成立管理标准化信息化试点专项工作小组及企业改革管理部,负责试点工作的推进实施。年初,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炼油事业部进行试点工作对接,先后到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燕山分公司、九江分公司、济南分公司等先进企业学习调研先进的管理模式和管理经验,请有关专家到企业授课。根据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炼油事业部编制的《炼油企业构建一体化管理体系工作指南》,对多套管理体系标准进行讲解和融合;组织干部队伍培训,系统学习质量管理体系、环境管理体系、测量管理体系的要求和规范。 开展“创先争优”活动 根据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的部署安排,制订《“创先争优”活动实施方案》。明确活动主要目标是“推动科学发展、促进企业和谐、服务职工群众、加强基层组织”。开展“比学赶帮超”活动。通过开展“金点子”合理化建议征集活动,抓好内部管理,搞好装置高效经济运行,降低加工成本。全年征集“金点子”合理化建议120多项,采用“优化原油采购品种,为公司提供合理采购建议”、“多项举措并举降低催化装置催化剂单耗”等24项,可为企业增效4000多万元。成立生产优化办公室,按照“以二次加工装置高负荷,提高高附加值收率”生产优化方案合理安排生产,提高综合商品率,降低自用率和损失率。搞好原油配置和产品结构优化,提高应对市场变化的能力。该公司在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开展的炼化企业“比学赶帮超”活动中获41枚奖牌,其中金、银、铜牌各9、13、19枚;获2010年度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比学赶帮超”活动优胜单位称号。 内部管理 1.完善绩效考核管理办法。制订《全员绩效考核管理办法》、《专业绩效考核奖励方案》,建立科学的专业绩效指标考核体系,对员工进行绩效评定。通过开展试点工作,采用用工作效果和可比数据作为考核的依据,全面实施“严考核,硬兑现”奖惩政策。2.推进全员成本目标管理。根据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持续推进全员成本目标管理总体方案(试行)》制订实施方案,炼油六大装置全员成本目标管理对标体系与各车间进行对接,调动全员工作积极性,自用率和损失率比上年同比下降。在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2010年度全员成本目标管理综合考评中,该公司获“领先程度奖”、“贡献程度奖”。3.加强内部控制管理。根据中国石油化工股份公司内部控制管理的要求修订实施2010版《内部控制手册》。坚持每季度组织各流程责任部门进行流程的穿行测试,对出现的问题及时追踪整改。4.加强资金管理。全年该公司财务费用实际支出比年初中国石油化工股份公司下达的预算指标减少4700万元。10月以来,通过在原油采购环节采用人民币跨境结算方式;全年降低原油采购成本160万元。收回已计提坏账320万元,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公司同意核销坏账1858.41万元,超额完成中国石油化工股份公司下达的清欠指标。5.加强设备管理。加强防腐专业化管理,成立防腐蚀工作组织机构,制订和完善防腐蚀管理制度。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公司青岛安全工程研究院等单位合作,对生产装置进行腐蚀适应性评估和定点测厚检测,提出各装置的腐蚀薄弱环节和相应预防措施,根据腐蚀速率加大装置管线定点测厚检测频次,保证设备的本质安全。6.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全年举办各类二级培训班12期,受训9312人次;组织赴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培训基地技能培训151人次,获证书合格率100%;特殊工种资格证复审152人次,各专业职业技能资格证复审137人次,均取得相应资格证书。培训高级技师4名、技师8名、高级工26名、初级工10名。截至年底,该公司有高级技师26人,占技术工人总数的3.35%;技师46人,占5.93%;高级工386人,占49.74%;高级工以上高技能人才比例为59.02%。组织开展青岛市第十一届职业技能大赛石化赛区燃料油生产工专业技能竞赛,有48名选手参赛。其中,8人获化学检验工和燃料油生产工的青岛市技术能手称号;1人被评为燃料油生产工优胜选手并被授予青岛市技能工人先锋称号;该公司被评为青岛市第十一届职业技能大赛贡献单位、优秀组织单位。(丁昊) 青岛红星化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概况 2010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0.72亿元(现价)、工业增加值2.65亿元,实现销售收入13.3亿元、利税1.3亿元。主要产品产量:钡盐类30.44万吨、锶盐类3.78万吨、电解二氧化锰2.56万吨、药用硫酸钡1733吨。 产品结构调整 所辖贵州红星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电子级碳酸钡生产已初具规模,开始批量供货;继续推进新项目一期八水氢氧化钡工程。所辖重庆大足红蝶锶业公司二次电池正极材料项目生产工艺日趋成熟,10月,完成年产3000吨的扩建任务,具备大规模化生产能力;硝酸锶、氯化锶、氢氧化锶、高纯碳酸锶等精细化系列产品的生产能力得到增强,产品结构调整初显成效;通过对硝酸锶生产的瓶颈工序进行扩建,生产能力达到1.50万吨/年。所辖贵州大龙锰业公司加快硫酸锰新项目施工进度;锰酸锂专用EMD技改项目已确定技改方案。所辖青岛自力实业公司高纯八水氢氧化钡的扩产工程、年产2000吨高纯氯化钡项目均投产运行,高纯八水氢氧化钡年产量提高到7000吨。所辖青岛东风化工有限公司以市场为导向,针对硫酸钡的高端市场,不断加快高质量、高附加值、高档次、高用途产品的研发;新产品化纤硫酸钡,通过完善生产工艺和加强产品推广,产销初具规模;电子油墨级硫酸钡年内投入生产后,进入印度市场;超有光聚酯添加剂产品可以替代进口同类产品,附加值较高,经济效益显着。所辖青岛无机新材料公司采用碳酸钡法生产高纯氯化钡的新工艺,满足上市公司创建钡盐循环经济产业链需要,降低成本,使产品更具竞争优势;开发的光学玻璃用碳酸钡已批量生产,产品得到客户认可。所辖青岛天然色素有限公司新增1套二氧化碳超临界萃取装置,超临界色素产品产能增加1倍,该公司已与国外公司签订超临界色素产品的独家代理协议。 经营策略调整 贵州大龙锰业公司把营销重点放在开拓市场和提高销售价格上,有效提高销售收入和利润。贵州红星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碳酸钡产品根据下游市场特点,加强营销队伍,细分下游市场,拓宽市场面;根据碳酸钡市场行情,适时进行价格调整;调整物流方式,有效减少运费成本。重庆大足红蝶锶业公司在传统粉状锶市场着重采取小批量、多元化、差异化的市场策略,实现产品均价上调;精细硝酸锶、氯化锶产品在满足国外液晶市场需求的同时,拓展国内市场;开展对市场的调研论证,适时增加氢氧化锶产能,以满足市场需求;调整优化物流方式,理顺硝酸锶从重庆口岸报关出口工作,对产品的不同运输箱型和不同包装进行测算,降低物流成本。青岛天然色素公司面对国内同行业出现产量过剩、价格战竞争十分激烈的局面,调整营销思路,增加高端色素产品产能,提高对国外市场的供货量;对国内市场调研走访,明晰市场预期走势;对不同色素产品的用途、市场容量、盈利能力进行细化分析,明确产品销售方向;做好销售服务工作,巩固稳定老客户,确保大客户市场份额。 所属企业重点加强财务成本核算和应收账款管理,制订实施成本核算和应收账款考核管理办法,应收账款的回收状况得到改善,产品单耗、成本费用、应收账款占用等指标得到合理有效控制,降低了资金风险。 老企业转型发展 抢抓山东省蓝色经济发展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历史机遇,结合企业搬迁改造,实施老企业转型发展,培育新兴文化产业和现代物流服务产业。所辖青岛红星化工厂推进“青岛红星印刷科技文化创意产业园”的建设进程,年内相继完成“青岛红星文化产业公司”工商注册、产业园项目在区政府备案工作;论证确立产业园的各功能分区;实施厂前区的形象改造,并开展对外招商工作,前来咨询的企业达到60多家。推进总投资额4亿元的红星物流实业公司液体化工物流码头项目,规划建有1万吨级液体化工泊位和5万吨级液体油品泊位各1个(兼顾3万吨级LPG船舶),年吞吐量186万吨;该项目3月正式动工,年内已完成总工程量的1/3以上,预计2011年建成并投入运营。做好老企业搬迁选址工作,该集团负责人及相关部门、企业先后到即墨、平度、胶州、胶南等地实地考察,结合集团新材料产业基地规划反复论证。(魏希文 张旭峰) 青岛丽东化工有限公司 概况 2010年,生产芳烃产品110余万吨,其中生产对二甲苯63万吨;销售额85亿元。获“2010年山东企业100强”、“2010年青岛企业100强”、“2009年中国化工企业500强”等称号和“2010年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企业社会贡献奖年度外商投资企业突出贡献奖证书”等。 节能技术改造 年内,“煤油塔顶尾气回收利用项目”获青岛市节能技术改造专项奖励扶持资金110万元,获该项扶持基金数量居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首位。通过实施尾气回收利用项目,将排放燃烧的废气回收用于煤油塔底再沸加热炉的燃料气,减少原废气燃烧过程中火炬系统蒸汽的消耗量,提高企业废气资源利用效率,降低企业蒸汽消耗,减少废气污染排放,实现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协调统一。推进烷基化转移单元加热炉烟气余热回收和异构化单元尾气回收项目,于8月23日完工并投入使用,每年节省费用约100万美元。 安全生产与环保 安全生产采用美国API设计标准,依据风险定性定量分析确定安全设计,采用DCS自动控制减少人为操作失误几率。罐区设有油气泄露检测仪,可及时发现油气泄露并报警;为防治水质污染事故,已建成应急集水池,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在海上布设3处围油栏,配备防治船舶2艘;设消防中心及专职消防队,配备3辆消防车、1辆救护车,全天24小时监控现场报警状态;建立并完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该预案通过青岛市专家验收;7月29日,黄岛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演练”在该公司消防训练场举行。 建立先进、完备的污染防治设施体系,通过各项设施有效运转来减少污染物排放。产生的所有废水均通过内部污水处理站进行物理、化学和生化处理后排到城市污水处理厂,水质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中的一级标准。采用密闭生产、密闭排放和密闭采样设施,储罐采用内浮顶和氮气密封设施;设置油气回收系统(VRU)回收储罐及装车时产生的油气,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从韩国引进先进的油气泄露检测和修复体系(LDAR),定期对有油气挥发可能的所有管线连接点进行检测;通过全方位的油气挥发控制系统,对大气进行严格管理。从源头减少和再利用固体废物,对废弃的固体废物分类管理,按照国家相关法规规定委托有资质的专业单位处理;在噪声、土壤和地下水污染防治、应急对应等环境保护方面投入人力和设备,采取切实可行的环境保护措施。 社会公益事业 截至年底,“丽东化工奖学金”已颁发6届,每年资助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与山东大学成绩优异但家庭贫困的大学生。年内,该公司从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选拔并资助两名优秀学生赴韩国延世大学留学,攻读化学工程与工艺硕士学位。该公司资助的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首家慈善爱心超市在黄岛街道投入使用,是黄岛街道办事处要办的2010年6件惠民实事之一,首批确定90户大病低保边缘家庭为救助对象,每年每户救助价值400元生活用品,按月免费发放。(吕龙江) 橡胶工业 青岛黄海橡胶股份有限公司 概况 2010年,应对前端原料市场价格持续高涨、终端轮胎市场竞争激烈、盈利空间挤压等不利因素,通过提质量、保产量、促销售、降成本,以及加强管理、持续改进、搬迁改造、资产整合等多种措施,基本完成年初制订的全年经济工作目标。全年生产全钢载重子午胎同比(下同)增长39.39%,半钢胎增长3.91%,生产子午胎(合计)增长29.15%。 科技创新 适应复杂多样的产品使用条件和市场需求状况,围绕品质优良、适销对路等目标,做好新产品开发和新型材料应用等工作。通过开展全钢载重子午胎市场急需的新规格、新花纹设计和老产品技术改进等工作,推进半钢子午胎配套胎系列产品、大轻卡和其他系列高性能产品的开发、试制与投产工作。截至年底,已形成多系列的加强型、改进型产品,规格、花纹和品种更加适用市场需求。全年完成新产品开发50项,产品优化调整52项,新配方、新材料研制25项,实现新产品产值1.8亿元、增加值1070万元。 市场营销 继续坚持巩固老客户、开发新客户的营销策略,全年国内市场新开发客户33家,拓展湖南、江西、贵州等省市场。其中,实现为申沃客车青岛新能源公交车全面配套,提升产品知名度。拓展国际市场,应对国际轮胎市场贸易保护和技术壁垒等不利因素,了解各国轮胎进口的新规定,及时反馈生产、品保、仓储等部门,加强产销衔接、提高发运速度、保证内外质量,协调海关、进出口检验检疫和检测中心、贸促会、外管局等相关部门,做好手册备案、核销稽查、报检及产品检测、通关、认证、外汇核销等工作。年内,先后实施“大干100天,实现开门红”、“决战5、6月份,实现产销平衡”等活动,多次召开经销商座谈会和新产品推介会,了解市场信息,征求客户意见,拓展国内外市场。加强业务规范与绩效考核等管理工作,争取定单和回款,提高销售业绩;加强售后服务管理,满足客户需求,提高客户满意度。全年实现国内回款、出口创汇、收汇分别增长38.44%、30.04%、41.07%。 搬迁技改 完善工业园全钢载重子午线生产分厂一期搬迁改造项目,先后完成扩建钢结构厂房屋面漏水、动力站吊车晃动、搬迁硫化机跑冒滴漏等治理工作,筹措推进后续项目建设。实施白胎侧生产所需550开炼机搬迁调试、01区18台轴流风机安装、01—200线液压站改造、01区1台560开炼机搬迁安装、新建钢结构仓库建设、02区配电室及动力站控制室制作安装、新建更衣室、园内主路维修,以及半钢子午胎VMI成型机安装调试等工作。 根据中国化工橡胶总公司轮胎产业规划布局,开展《年产500万套高性能半钢胎技术改造项目》前期准备和批复后的相关工作,多次邀请外单位专业技术人员进行设备、技术等交流工作。完成该项目设计单位招标工作,定标申请已经中国化工橡胶总公司批复,中标方全面启动设计工作。 企业文化建设 开展紧贴生产需求的培训工作,组织195人次的班组长培训,提高班组长队伍素质和班组管理水平;加强对新入厂职工、农民工的橡胶理论知识培训,提高掌握橡胶工艺知识与操作水平;根据中国化工橡胶总公司统一安排,选拔10名优秀职工参加中国化工集团公司组织的清华大学班组长培训班;做好“金蓝领”技师培训工作,组织27人参加技师培训。按照青岛市政府关于开展青岛市第十一届技能大赛实施意见的要求,承办青岛市技能大赛“橡胶赛区”的比赛,该公司获压出、压延、裁断、成型和硫化等5个工种的第一名。(吕晓梅) 双星集团 概况 2010年,消化因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造成的10多亿元不利因素,实现销售收入124亿元,出口创汇3亿美元。获60年中国企业诚信大奖、2010年度最具环境责任企业、改革开放30年山东省轻工联社系统卓越贡献奖、青岛市工业经济超万亿领军企业等称号,“双星轮胎”获2010年度(山东)最具公信力产品称号,“双星名人”获2010年度中国十大体育用品经销商零售管理奖、2010年度中国体育用品十大最具创新产品大奖、最具竞争力高端品牌奖等称号。集团总裁汪海获60年中国诚信管理金奖、2010年中国十大风云鲁商、新世纪十年青岛杰出经济人物、新世纪十年青岛商业领袖等称号。 体制机制 创新集团内部分行业实行内部承包股份制取得成效。轮胎行业实行“家庭股份制承包”、“股份制产销大包”,由过去单胶种买断到现在生产线整体买断,完善责、权、利机制;机械行业采取每名销售骨干承包1个地区,激励销售人员开拓高端市场;印刷行业员工参股购买设备;刺绣车间独立承包取得外部销售收入100多万元;制鞋行业实行“单机材料买断”承包,采取“一口价打包式”承包形式,实行“订单制”、“续单制”等承包。 工艺创新和技术升级 全年实现工艺创新和技术升级项目4360项,消化不利因素3.3亿元,实现由“双星制造”到“双星创造”的转变。轮胎行业、制鞋行业推出胶料半成品不过水、各自行业由“冷贴”到“热贴”的新工艺;轮胎行业推出“胎冠胶条缠绕”、“彩色商标”、“高温短时硫化项目”等一批新技术、新产品和新工艺,研制出中国第一条全合成胶全钢子午胎生产线;制鞋行业通过创新工艺解决了海绵鼓泡的难题,制作出可同时出4根不同品种围条口径板,提高生产效率两倍,填补了全国同行业硫化制鞋技术空白;轮胎行业、制鞋行业创出双星集团独有的“成型过程不刷汽油”工艺新技术;机械行业开发的水平分型造型机填补国内空白,研发的转台式V法造型设备为国内首创。 高端产品与市场拓展 轮胎行业推进核心技术和高端产品升级,根据不同市场开发出“出口无内胎系列”、“悍马军胎”、彩色商标轮胎、雪地轮胎等一批高端轮胎新产品;机械行业研发出中国第一台水平分型造型机,替代进口的国内最大V法造型生产线等新产品74种;制鞋行业加强向“专业化、高档次、高市场”开发。 质量管理 提出“用质量第一责任人到位抓好质量”、“抓质量要注意细节、重视小事”等要求,严格制度、考核,坚持“质量一票否决权”和“奖下罚上、质量倒推法、质量买单制”及“抓两头、控中间,岗岗、层层保质量”,实现内部承包股份制先包质量,实行质量责任买断。轮胎行业创立质量三包胎复检组,机械行业建立质量问题领导干部问责制,鞋服行业退换率比上年下降0.18%。全年该集团评选出诚信质量班组335个、机台409个、个人2237人。 岗位竞赛 全年开展竞赛活动520多种2600多次,创出以员工名字命名的操作法和岗位绝活606个,员工提出合理化建议1.2万条,实现小改小革项目2258项,创造效益1519万元。围绕创新、质量、技能、效率开展各种形式的竞赛活动。在职工中开展“五好”(好家庭、好夫妻、好兄弟、好姊妹、好亲戚)竞赛,涌现出一批优秀“80后”、“90后”班组和员工及“青年先锋岗”、“优秀青年突击队”、“巾帼英雄岗”、“大姐生产线”,通过比质量、比技术、比干劲、比效益锻炼培养一批“一刀准”等行业“绝活”和创新操作法。 创新经营方式 不断调整经营思路,创新经营模式,建立“双星”独有营销新体系。轮胎行业实行“市场业务人员包销量、包退赔、包新产品开拓,保效益”市场化承包,理顺市场经营队伍;机械行业培养一批由经营人员、技术人员、工艺人员组成的专业销售团队,实现由单纯经营产品向经营品牌、技术、服务的综合经营转变;鞋服行业转变经营管理体制和运营模式,经营主体从专业公司、工厂转向平台和大区;各专业公司转变职能,抓管理抓服务,通过采取订单制、续单制组织协调工厂生产;鞋服品牌运作实行承包管理,实现产品向“高档次、高质量、高材料、高形象”的转变,全年实现经营额10.66亿元,增长6.35%。 产品出口创 汇克服原材料涨价、美国轮胎“特保案”、人民币汇率调整、国际市场竞争加剧等不利因素,开拓国际市场。成立新兴市场开拓团队,产品出口的重点从欧美市场逐步转向中东、非洲、中南美等发展中国家。轮胎行业在海外市场建立双星轮胎专卖店;机械行业和绣品行业出口产品从低端转向高端;制鞋行业掌握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硫化鞋制造核心技术,在高端产品上实现新突破,开发美国、意大利为代表的高端国际客户。 支持体育、公益事业 双星名人实业有限公司成为全国体育局长会指定赞助商,赞助2009~2010年克利伯环球帆船赛、全国青年帆船锦标赛、全国围棋甲级联赛,装备山东省第十一届中学生运动会青岛代表队,成为青岛“帆船周”唯一服装品牌赞助商;“双星轮胎”冠名中国威麟双星车队,参加达喀尔汽车拉力赛。主办“双星杯”2010年国际大学生群英辩论会选拔赛、“双星之夜·世界着名小提琴家李传韵独奏音乐会”;协办“电影爱青岛暨青岛籍百名影人贺新春”特别节目;与《青岛晚报》等媒体、单位联合承办“双星晚报”青岛国际啤酒节狂欢之夜文艺晚会。(孙蔚澎) 机械、钢铁工业综述 机械工业 概况 2010年,青岛市机械工业有规模以上企业1291家,从业人员19万人,有资产898亿元;销售收入1873.8亿元,比上年(下同)增长27.1%;实现利润总额113亿元,增长28.9%;完成出口交货值234.4亿元,增长28.1%;主要经济指标保持平稳较快发展态势。内燃机、机床工业等7个行业主营收入增长超过30%。截至年底,机械工业的企业数量占全市工业的1/5强,产能约占全市工业的1/6。 产业规模 全年全市机械工业经济总量居山东省同业首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增加95家,从业人员增加3万人。总资产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14.8%,增长0.9个百分点;销售收入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16.8%,增长0.7个百分点。有471家企业销售收入过1亿元,其中过10亿元的19家,分别增加151、9家。泰发集团、青变集团和汉缆集团各实现销售收入58亿元、47亿元和42亿元,分居机械工业前三位,均入围中国机械工业百强企业。 自主创新 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开展自主创新,利用先进适用技术嫁接改造传统产业,向高端机械制造业转变,在关键部件和基础元器件制造等领域实现突破。青岛海尔模具有限公司获批组建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高校软控公司、特锐德电气公司等5家企业入选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青锻锻压公司的“EPC—1000型电动螺旋压力机”项目、华东工程机械公司的“HR—70/XZ全液压重载机器人”的项目等20个机械科技创新产品被认定国家重点新产品;东佳纺机公司的“FN271D型人造毛皮梳理机”项目、青波变压器公司的“220千瓦级自耦变压器”等5个机械项目被列入国家“火炬计划”项目;宏大纺机公司被确定为国家第四批创新型企业试点单位;征和工业公司、捷能集团等6家机械企业被确定为山东省第二批创新型企业试点单位;青义锅炉公司的“燃高炉煤气锅炉”等6个项目获山东省机械工业科技进步奖;方正机械公司、金石通机械公司等6家机械企业的技术中心被认定为市级企业技术中心。 大型成套设备生产规模 年内,全市机械产品国内市场自给率超过80%,大型成套设备自主化生产能力得到提高。高压电缆及输配电装备技术水平和产品产量继续保持全国领先水平;新型梳棉机、高速自调匀整并条机等纺织机械保持国际先进水平;全液压单钢轮振动压路机、大型花生联合收割机等一批大型工程机械先后研制成功并投入生产;全自动三点击昏式脑心麻电机(食品机械)、高速全自动两用覆面机(印刷机械)、塑料挤出异型材生产线(塑料机械)等专用设备成套研制能力和批量生产能力推进;大型立式数控车铣床、五轴五联动单立柱数控铣床等机床设备自主创新和产品开发成果显着;铸造、锻件关键技术攻关取得进展。 上市融资与资本市场 年内,汉缆集团上市,全市机械产业上市公司累计达到4家。东方铁塔公司、恒顺电器公司、海众锅炉公司、海立美达公司、伟隆阀门公司等企业通过上市辅导。 国际化生产 全市机械工业288家出口企业完成出口交货值243.4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13.1%。截至年底,出口过1亿元企业45个,其中过10亿元企业5个。矿山机械、仪器仪表、办公设备行业的产品出口额占销售收入的比重均超过25%。台湾友达光电科技集团、青岛韩亚株式会社、美国泰康空压机集团等跨国公司和外资企业在青投资额超过30亿元,其中城阳区已成为青岛市机械工业引进外资密集区。开展国际技术交流,利用国外先进的研究成果、设备和人才,促进全市机械工业企业发展;青岛高校软控股份有限公司与斯洛伐克企业开展长期稳定的国际科技合作,合作项目多次获国家立项支持,已获专利43项,主持起草国家标准1项、行业标准2项,发展成为国内轮胎机械行业的龙头企业。 大项目与产业升级 年内,全市机械产业有1亿元以上规模的开工、在建项目65个,占全市大项目总数的31.3%,投资总额超过200亿元;竣工投产项目27个,完成投资额57亿元。电工电器行业继续成为企业投资的热点,汇恒通公司的“风力发电设备”项目、阿尔斯通公司的“电站除尘及汽轮机”等12个电工电器行业的项目,总投资额33亿元,占全市机械工业投资比重较大;香港庄明能源有限公司投资30亿元兴建的“庄明核电及重型容器锻件制造”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达产后,将成为国际先进的核电及重型容器锻件生产制造基地;年内竣工投产的项目已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国电蓝德公司的“兆瓦级风电机组”、兰石重型机械公司的“大型压力容器”等项目建设具有较高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 钢铁工业 2010年,青钢集团生产铁309.3万吨、钢300.04万吨、钢材328.19万吨(含所辖华美集团公司),实现销售收入345亿元,利税8.59亿元,利润4.6亿元,利润指标完成计划的110%。高效品种率83.56%,同比增长3.83%;帘线用钢、胎圈钢丝用钢、弹簧扁钢、焊丝钢销量分别为13.15万吨、39.78万吨、41.01万吨、67.65万吨,分别比上年(下同)增长79.01%、23.69%、62.10%、1.15%,创历史最好水平。 贯彻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产业集群发展的要求,推进青岛市钢铁上下游产业的延伸。产业链上游,李沧区有100余家各类企业与青钢集团合作,供应耐火材料、机械加工、备品备件、大小五金和化工、橡胶、建材品、劳保、土产等产品供应总额达12亿元。产业链下游的外资企业中,高丽制钢(青岛)新型有限公司、青岛高丽钢线有限公司年使用青钢集团生产的帘线用钢和胎圈钢丝用钢近4万吨,青岛迪士亚制钢有限公司、青岛韩线钢铁有限公司使用青钢集团生产的硬线2万多吨;国内企业中,青岛瑞松钢缆有限公司使用青钢集团生产的钢绞用线近2万吨,青岛帅朝实业有限公司、青岛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使用青钢集团生产的弹簧扁钢10万多吨。青岛胶州湾隧道、地铁等重点工程也大量使用青钢集团生产的建筑用材。(市经济信息化委) 汽车制造业 一汽解放青岛汽车厂 概况 截至2010年底,有员工3605人,辖上海浦东一汽青岛专用汽车厂、一汽解放青岛汽车厂成都分厂;占地面积58.9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7.99万平方米;固定资产原值8.69亿元,净值2.15亿元,资产总额62.91亿元。全年生产各种商用汽车144688辆(含成都分厂生产28963辆),比上年(下同)增长40.5%;销售各种商用汽车142166辆(含成都分厂销售28810辆),增长41%;实现利税11.40亿元,增长21.54%;完成工业总产值238.39亿元,增长52.10%;实现销售收入233.75亿元,增长52.81%。获青岛市工业经济超万亿领军企业等称号。 生产经营与管理 通过分析产品在不同省份市场份额和竞争态势,整体考量代理商营销能力,综合调整全国营销网络布局;按照现状需求和前瞻性需求相结合原则,构建企业产品公告体系,分别编写产品导购指南;针对不同的物流状态和市场需求,开发适应性产品,巩固牵引车竞争优势,提升自卸车市场份额。全年实现牵引车销售75220辆,增长70.9%,居全国同行业单一厂家首位;实现自卸车销售7051辆,增长46.6%。以LNG为燃料的牵引车、载货车两大系列产品已经在新疆、深圳、内蒙等地进行销售;推进新能源汽车市场开发,与北京理工大学合作开发的电动汽车在北京地区获好评。围绕为用户“24小时提供服务、24小时提供备品”承诺,完善备品包装和防伪标识,发挥销售网络和“青汽备品”品牌效用,以备品服务促进整车销售,全年实现备品销售额1.47亿元,增长205.5%。推进汽车出口的恢复性增长,全年出口汽车2683辆,增长92.2%;出口汽车驾驶室6296台,增长83.8%。 实现全年汽车产销量月月达1万辆以上。开展TPS(全员设备维护)活动,发挥操作人员在设备维护保养中的作用,提高其在设备使用过程中监护设备、发现缺陷的能力;采用统计分析方法研究设备故障模式,有针对性地开展预见性和预防性设备维修,实施点检预修3416项、预防性维修809项,设备完好率和可动率分别达到98.9%和98.25%。 组织开展“质量诚信”和消除“人为质量缺陷”活动,下发《2010年度重点质量改进计划》,下达年度重点质量改进项目28项,并根据日常质量信息统计和分析,追加质量改进项目33项。推进群众性QC小组活动,全年完成课题成果93个。提出的86项质量保证措施全部整改落实。 产品开发 全年完成产品开发项目839项。其中,重点策划产品160项,适应性开发679项。重点开发产品有:“新大威”产品2010版基本车型开发和系列扩展,12升潍柴发动机、玉柴发动机、锡柴6DM发动机的匹配,自卸车G10底盘的车型切换,加强型普通载货、粉粒物料和水泥搅拌车专用底盘开发,LNG天然气发动机牵引车开发,“新矿威”自卸车和轻量化牵引车开发等;“三赛”和J5K产品2010版系列车型开发,“赛虎Ⅲ”经济版、改侧围车型开发,4×2和6×2挖掘机专用底盘开发,城市专用国Ⅳ(尾气排放标准)汽车底盘开发;J5M和“小大威”系列产品匹配潍柴、玉柴发动机的开发,J5M牵引车优化设计,J5M轻量化自卸车开发,牵引车、拉煤王配装LNG天然气发动机车型开发等。汽车驾驶室除完成“新大威”、“赛龙”等2010版整车项目的驾驶室开发工作外,还完成新矿用自卸驾驶室、“赛虎Ⅲ”排半驾驶室、侧面改J5K的开发,J5K、J5M、J5P单排驾驶室开发,赛虎/J5M/新大威/赛龙平顶驾驶室导流罩开发,全浮自卸车驾驶室开发,供印度的半高顶驾驶室顶盖改进等。 工厂改造 投资1500万元,新增加工设备8台等,继续完善成都分厂汽车车架纵梁地产化生产,使成都分厂汽车纵梁生产实现地产化,解决了制约增产的瓶颈问题,节约运输成本。投资600万元,新增加工设备3台等,提高汽车车架纵、横梁生产柔性化。根据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的战略调整,该厂暂停在现厂区的工厂技术改造项目,规划在即墨市进行年产10万辆中重型卡车四大工艺的工厂建设;现有厂区生产设施不动,进行轻型车过渡性生产。 风险管理 根据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全面风险管理工作部署和企业内在要求,通过信息收集、流程梳理、风险点辨识,组织风险管理人员和业务人员按照风险评估标准,确定全厂面临的10个重大风险和1个重要风险;针对每个风险点进行分析,制订重大重要风险管理策略、解决方案和详细整改计划,年内已全部整改完毕。(刘顺刚) 重汽集团专用汽车公司 概况 2010年,产销各类专用车14229辆,比上年(下同)增长45.9%;实现销售收入15.8亿元,增长27.3%;实现利税6127万元,增长72.8%。该公司获机械制造企业安全质量标准化国家二级企业称号,获省级AAA企业信誉资质,“青专”商标入选青岛市最值得信赖的家电、机械、轮胎行业“十大”商标。 产品开发 全年完成21项新产品开发项目。其中,自卸车类产品:开发的限载、超载轻量化和除雪、70吨宽体矿用自卸车,均实现批量生产。建筑类专用车:完成6×4前卸料混凝土搅拌车设计工作,完成右旋叶片搅拌车的样车试制和实验;完成混凝土泵车开发准备工作,通过与意大利“SERMAC”(赛玛)公司多次洽谈,初步达成技术合作协议并完成技术调研和方案设计工作。环卫、特种类产品:完成18立方米垃圾压缩车、集装箱垃圾转运挂车和为苏州市场开发的专用型厨余车的样车试制,当年均实现产品销售;完成8立方米吸粪车的设计和样车试制工作;完成5030TQY新型飞机牵引车的设计、试制工作。防暴车产品:完成技术转化和样车试制,通过各种试验,于5月通过军贸技术鉴定、当年获37辆份出口订单。工程机械产品:完成4个型号挖掘机的设计开发和样机试制工作;加强液压系统可靠性设计提升,采用新式GU密封圈解决多级缸的低压密封问题取得效果。完成各类专利成果40项。其中,申报实用新型专利25个,获发明专利4个、着作权专利1个,获中国重汽科技进步奖项目5个、省部级以上汽车工程学会科技进步奖项目2个。组织完成前排料搅拌车技术条件的行业标准编写工作。 产品营销 继续加强国内营销网络建设和市场开拓;建立市场调研及用户回访机制,根据市场反馈信息制订营销策略;维护良好出口合作关系,拓宽自营出口渠道;制订激励政策,调动营销人员和经销商的积极性;继续完善服务网络搭建,加强服务站管理和培训,提高产品服务及时性和有效性。加强国际市场开发,年内,在古巴设立办事处,密切与古巴客户的业务来往,并通过古巴辐射周边国家,为开拓中南美市场提供必要条件。全年自营出口各类专用车516辆,出口创汇3055万美元。其中,出口到古巴388辆,创汇2510.8万美元。 新厂区建设 3月,新厂区建设启动;8月,完成20公顷生活用地选址工作;11月,青岛高新区管委会批准项目用地申请。新厂区总投资20亿元,建设占地53.33公顷,分两期实施。其中,一期建设用地36.2公顷,总建筑面积13.4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投资4.2亿元,新增工艺设备633台套。 机构调整 为适应企业搬迁后新厂区工艺布局和生产资源集约化需要,于9月将事业部制管理模式调整为直线职能制管理模式,并对技术、营销、质量和生产系统进行整合。其中,技术中心增加生产工艺职能;销售系统整合自卸、工程车类产品销售队伍并成立工程车销售部,按产品类别和工作职能成立零部件销售部和销售管理部;质量检验实施系统管理;生产系统按专业分工,设立6个专业化分厂,成立制造部,统一负责生产计划调度、物资采购、设备能源和安全生产管理;整合环卫、特种车类产品设计和销售职能,成立环卫车部和特种车部;对管理部室进行精简,加强职能管理。(宋慧敏) 青岛申沃客车股份有限公司 概况 2010年,生产销售各类客车828部,实现销售收入3亿余元、人均产值99.60万元。获青岛市文明单位标兵称号。 产品开发与升级 通过推进原有车型的创新,与上海申沃客车有限公司共同研制开发采用天然气为动力燃料的新型(SWB6107Q6)燃气公交客车,该车实现当年升级、当年投产、当年销售;该新型燃气公交客车降低了运行中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制度与标准管理 根据现代客车制造模式的需要,加强企业制度建设,严格规范现代企业制度的运作;引入先进的“5S”企业管理理念,健全公司的管理体制,完善企业的激励约束机制;明确岗位职责,通过实行信息化管理,实现岗位自我约束、自我完善的管理目标。该公司的客户服务标准和制造工艺标准等质量保证体系通过国家汽车行业3C质量标准认证,产品排放量均达到“欧Ⅲ”标准。针对产品和零部件的质量检测制订严格的制度标准和技术工艺要求并层层把关。加强售后服务管理工作,调集企业部分技术骨干充实售后服务队伍,提高售后服务质量;对销往本、外地的产品实行产品档案管理,按时回访服务。 为“2010年上海世博会”生产专用公交车 年内,为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公交营运生产低排放、低污染环保公交车50辆,均达到质量要求标准,在上海世博会开幕前交付使用。(于鹏磊) 机车车辆装备制造业 南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 概况 2010年,新造高速动车组736辆,销售不锈钢车体291辆、转向架83辆,新造地铁车辆456辆,检修高速动车组1056辆,检修专运客车14辆。高速动车组、城轨(城市轨道交通,下同)地铁新造车辆比上年(下同)分别增长76.5%、52%。实现销售收入超过165亿元。在铁道部和科技部统一组织下,该公司通过产学研联合攻关,研制出“和谐号CRH380A”新一代高速动车组,在沪杭、沪宁和武广等高速铁路投入运营。高速列车产业化基地建成并投产,高速列车国家工程实验室台架试验台等试验设备投入使用。完善质量保证体系,强化质量控制,产品运营质量稳定。将产品的技术和制造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继续保持中国轨道交通客运装备市场领先优势。 年内,该公司获全国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先进单位,中国南车“十一五”业绩优秀奖、技术创新奖和管理创新奖,中国南车集团先进集体,山东省管理创新十佳企业等称号。 技术创新 搭建高速动车组研发平台。整合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级技术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研发机构和资源,建立仿真平台和试验平台。针对系统集成、车体、转向架技术,建立结构模态分析、动力学分析、疲劳分析、噪声分析等9个仿真平台,形成系统规范的仿真分析方法。建立整车振动模态试验台、车体及部件气密疲劳强度试验台、整车滚动综合性能试验台、可靠性试验台、产品虚拟现实中心等17个试验台。建立研发设计流程。按照“方案设计、技术设计、施工设计和试验验证”4个阶段开展设计工作。以仿真分析为依据,以测试试验为验证,以过程评审为保障,以安全可靠为核心,做到方案设计有对比、有论据,技术设计有仿真、有分析,施工设计有三维、有模型,试验验证有数据、有结论,实现高速动车组的全流程创新与创新流程的再造,形成基于顶层目标的研发创新模式和方法。通过仿真计算、台架试验、线路试验的反复分析、试验、论证,研制出世界上运营速度最快、科技含量最高、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一代高速动车组——“CRH380A”,在速度、安全、舒适、节能等技术指标均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完成时速350千米二阶段高速动车组研制,利用武广高速、郑西高速及地面试验,通过仿真分析、系统优化,实现对舒适度、车体结构、模态、转向架、牵引制动能力等关键技术的优化,全面满足时速350千米持续运营要求。推进委内瑞拉高速动车组、美国高速动车组的研发。在无检修技术转让、国内无检修经验借鉴的情况下,组织配套厂家、国内外研究机构等各方面力量,开展调查研究、试验验证,完成公司各型动车组、各级检修规程的编制和工艺开发,逐步掌握检修技术,完成CRH2型动车组检修任务,填补国内高速动车组实施高级检修的空白。 推进城轨地铁产品研发;整合世界先进的城轨地铁系统集成技术,不断提升地铁产品的技术驾驭能力;整车产品及部件实现规范化、模块化、集成化、轻量化设计,装配的工艺性、可维修性取得进展。北京昌平线车辆达到时速100千米,实现每辆车减重超过1吨的轻量化设计。完成新加坡地铁车辆研发,该公司进入地铁A型车领域。通过广州地铁5号线国产化线性电机车辆、线性电机国产化转向架和沈阳地铁2号线全国产化车辆的研发,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全国产化地铁车辆研制及系统集成技术趋于成熟,线性电机车辆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开展时速140千米地铁快速转向架研发,完成地铁列车网络控制系统研制并装车试验。 推进国家科技研究项目申报和科研管理、标准化工作;组织国家重大科技专项、“973”、“863”科技项目申请,通过国家高速列车总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评审;完成铁道部、中国南车集团、青岛市科技立项申报项目9项,获授权专利88项,其中发明专利授权9项;通过国家“AAAA”级标准化良好企业验收。 市场开发 1.高速动车组市场。完成交付30列时速350千米二阶段动车组、20列时速250千米动车组、40列8编组和1列16编组新一代高速动车组;新签订单额39.48亿元;先后获时速250千米动车组30列、不锈钢车体320辆、转向架83辆等项目订单。2.城轨地铁市场。完成地铁车辆生产交付任务,成都地铁1号线、北京昌平线和大兴线车辆实现高标准开通运营;首列新加坡A型地铁车辆装船发运;所辖天津地铁车辆有限公司实现当年建设、当年投产,12月31日完成首列车下线。新签订单36.83亿元。先后获成都地铁2号线、广州地铁6号线、广州地铁5号线增购等项目订单526辆。其中,广州地铁5号线增购国产化项目,巩固了该公司在直线电机地铁产品市场优势。3.海外市场。通过铁道部和中国南车集团组织协调,该公司的美国高铁项目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在美国成立代表处(南车美国公司);与GE公司完成自主知识产权谈判,签署《合资框架协议》,合资合作的后续工作有序进行;中标委内瑞拉高速动车组项目,在国内率先实现高铁出口;推进该公司的新加坡地铁项目、斯里兰卡内燃动车组项目、第二批土库曼斯坦客车项目。4.动车组检修服务。初步建立以产品运维信息管理平台为支撑、涵盖产品全寿命周期的动车组检修运营服务体系,促进企业由提供产品向提供产品全寿命周期解决方案和服务的转变;有效利用高级检修和专项整治,解决多项历史遗留的运用质量问题;完善检修规程,延长检修周期,降低产品全寿命成本;培育北京、上海、武汉三大动车基地形成三级检修能力,提高公司造修产能;年内,武汉维保中心完成总体设计、工程施工和管理模式确定工作,完成14辆公务车的检修任务。5.实现时速350千米二阶段动车组、新一代高速动车组等新产品在武广、郑西、沪宁、沪杭等高速铁路和福厦客运专线、昌九城际铁路等新线的上线运营。派遣服务人数从列均1.5人下降到不足1人,动车组列均故障率呈下降趋势。该公司动车组售后服务工作获上级和用户的肯定和好评。 基地建设 1.技改扩能工作。推进2009~2011年技改扩能项目实施,克服边调迁边生产、边施工边生产等困难,一年内就完成时速350千米高速动车组产业化建设项目,完成动车组铝合金车体生产线、不锈钢车体生产线、转向架构架自动焊接生产线和总装生产线的建设改造,建成世界一流的高速列车产业化基地,实现由生产传统机、客车产品向研发制造高速动车组和城轨地铁高端产品的转型,综合竞争力快速提升。形成年产高速动车组200列、城轨车辆1000辆、高档客车或内燃动车组300辆、检修高速动车组180列(8辆编组)和高速动车组不锈钢车体480辆的生产能力。2.工艺制造。完善工艺设计数据库,开展三维工艺设计和制造过程仿真设计,提升工艺管理、工艺技术、工艺装备、工艺培训、工艺定额和产品工艺标准化水平,推进工艺设计精细化、数字化、高效化。通过优化生产线工艺布局和工艺流程、开发研制自动化工艺装备,提升工艺技术和工艺装备水平。先后建成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铝合金车体生产线和转向架构架自动焊接生产线。完成不锈钢激光焊、铝合金搅拌摩擦焊基础性能研究、焊接数据库建立、转向架构架自动焊接技术、车体变形控制技术研究和司机室外板涨拉成型技术研究等工艺开发工作。3.精益生产。以动车组推行拉动式生产为主线,拉动生产、工艺、物流、供应链和现场管理五大系统,创新生产现场改善的精益拉动式生产模式;深化精益工具应用,“作业要领书”在高速动车组生产线全面落实,现场应用“作业要领书”1000余份,看板管理在各分厂实践运用;推进精益标准化班组建设和管理板管理实质内容,在高速动车组生产线104个班组推广标准化样板班;提高生产现场改善提案率和成果类改善提案,员工改善提案5700余项,其中成果类提案占总提案的47%,公司级改善提案56项;质量检验点前移、物流储运一体化工作有效开展;该公司动车组生产线在中国南车集团精益生产示范线评比中居前列。 管理创新 1.运营管理。加强战略管理、投资管理、运营管理、制度管理的核心环节管控,形成有指导、分重点、有支撑的系统运营管理体系。运用PEST分析、SWOT分析等技术,通过将企业置于全行业、全球化对标定位,分析确定公司“十二五”期间的收入和利润、经营和资产、市场竞争和业务板块等核心指标;完成公司管理制度体系的完善和整合,开展公司管控模式研究,初步确定子公司管理和国家工程实验室管理模式。2.财务管理。拓宽预算管理范围,强化预算管理过程控制;完善标准成本数据,制造工艺持续改进,成本及费用控制取得成效;提高资金运营效果和财务收益,获中央和地方两级财税支持;加强内控制度建设和风险管控,提高财务决算质量和效率。3.信息化建设。实施ERP项目,实现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统一和财务一体化管理。建立以PDM系统为核心,包含产品设计、CAE仿真分析、电子样机应用、产品展示为一体的数字化设计平台。建立三维设计平台,并在动车组产品设计中推广应用;Pro/E三维设计应用于地铁产品;集成协同仿真管理系统、多学科仿真应用环境和高性能计算中心的应用平台基本满足研发仿真分析需求;推进产品虚拟现实中心等项目。 质量管理 年内,首次通过国际认证机构的IRIS认证、计量理化检测ISO17025认可、EN15085不锈钢焊接质量体系认证;完成质量管理体系、测量管理体系监督审核;试运行质量损失成本管理体系;通过运用FRACAS系统,完成车辆可靠性分析和可靠性指标计算;强化质量控制,推行影像化质量管理和质量要素参与分配;实施供方可靠性体系建设,对59家承制新一代高速动车组关键、重要部件供方RAMS和FRACAS系统进行审核;加强供方产品进货检验策划、首件鉴定、监督监造、国产化审核、供方交班和质量索赔等工作。 人力资源 完善与市场化接轨,优胜劣汰、双向灵活用人机制;推进三大项目核心技术人才选拔工作;按照“整体规划、重点突破,全员参与、持续推进”培训思路,变革培训方式,启用培训中心,在转向架分厂建立实训基地;开展职业技能鉴定,提高员工技能水平和职业素养。加强激励机制导向作用,把质量要素100%纳入分配,确保产品高质量;通过实行两级分配,促进制造分厂、技术系统和管理系统参与管理;加强工时定额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加强工资总额预算和使用管理,发挥薪酬分配激励导向作用。 企业文化 结合筹办纪念建厂110周年庆祝活动、应对生产经营难点和重点,开展“回顾历史、感受变化、明确责任”主题教育活动;开展以纪念建厂110周年主题雕塑“腾飞”落成、“八一号”蒸汽机车荣归和庆祝“CRH380A”新一代高速动车组上线运营暨建厂110周年庆典为主题的集中宣传活动。落实中国南车集团要求,完善品牌文化建设;围绕产品质量安全、研发制造,加强质量与责任宣教,培育以创新、诚信、质量、安全为核心的“高速文化”、“精益文化”、“质量文化”等特色文化。深化厂务公开和维权体系建设,维护员工的合法权益,2010年度集体合同各项条款全面兑现,四届二次公司职代会立案的29项职工代表提案,全部落实整改。该公司获全国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先进单位称号。贯彻各项安全生产要求,改善员工作业环境,保护员工身心健康和合法权益,投入3690万元进行厂房除尘、除湿、保温系统的改造;完善员工生活保障体系,全年员工福利支出1.14亿元,增长60%,超额完成年度预算;年内,员工平均工资增长19.1%。加强劳模选树工作,3人获“火车头奖章”,11人被评为中国南车集团劳动模范。(邬群亮 周辉强) 南车四方车辆有限公司 概况 2010年,生产高速动车组288辆;制售铁路公路两用车16台;检修各型客车501辆,修造各型路用和出口轮对4228条;生产为各类高速动车组、轻轨地铁和机客车配套的铝合金、碳钢、不锈钢及电气等产品75.38万件套,风电焊接配套产品2003台套;生产各类铸锻产品2万多吨,其中风电产品近7000吨。实现合并口径销售收入74.41亿元、利税总额15.07亿元。年内,该公司继续保持山东省文明单位称号、被山东省总工会授予山东省依靠职工办企事业先进单位称号、被青岛市评为青岛市100强企业,所辖物流公司被授予青岛市首批“工商业物流发展示范基地”称号,有4个QC小组获青岛市2010年“优秀QC小组”称号,2人获2010年度“火车头奖章”,1人获山东省富民兴鲁劳动奖章,1人被中国南车集团授予“南车技术能手”称号。 市场开拓 围绕自身产业发展规划加强市场拓展,促进全年各项经营指标任务的完成。动车组新造产业新添时速250千米/小时座车动车组订单。铁路客车修理产业巩固和拓展国铁市场和地方铁路市场,产品结构向高档产品集中,市场份额不断扩大。轨道交通配套产业拓展南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BST公司等国内主要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企业的配套业务,配套规模和水平快速提升。风电装备配套产业逐步淘汰低附加值产品,重点发展大型高附加值产品,产品结构不断优化。物流产业做大原有业务并探索新的物流服务模式,配合重点客户准时化生产,实现直接服务于客户生产工序台位的准时化配送。推进海外市场拓展,出口北美、欧洲、东亚、南亚等地区的地铁轮对、转向架构架和车体端部底架、矿山机械辅机、机床件等一批技术含量、附加值较高的产品达成批量生产和供应。全年承揽国内销售订单72.50亿元、出口订单2100万美元。 基础管理 按照中国南车集团关于推进和深化公司治理以及全面加强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等要求,不断加强基础管理,持续完善内部管理流程。新出台系列财务管控制度,规范和完善企业财务管控流程,财务费用大幅降低。围绕内部控制确定企业内控关注重点21项,建立和完善规章制度182项、业务流程44项;编制39项关键业务环节控制流程和控制矩阵,汇编完成公司《内部控制手册》。推进“金蝶K3”、“ERP”、“EAS”和“e—HR”4个信息管理系统的实施运行,结合企业退城进郊和产业整合实现“四方、棘洪滩和胶州”三地的网络互联和集中管理,提高企业信息化程度。开展精益生产,编制《2010~2014年精益生产实施规划》;精益示范线创建工作稳步推进,示范带动作用逐步显现。 改革改制 年内,继续深化体制改革,调整优化资源配置,完善事业部制管理模式。将四方铸铁资源调迁至胶州铸造基地;将原属配套事业部的电气业务划转充实到客修事业部;组建机械锻压分厂并划归配套事业部;将配套事业部铝合金下料、焊接配套业务改组为铝合金分厂;将配套事业部能源设备分厂和从南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转入的碳钢生产线整合,改组为车体分厂,完成公司事业部制管理模式下新一轮的产业资源布局和管理架构调整。成立铁路公路两用车项目部并划归技术中心管理,培育和发展铁路、公路两用车业务。成立市场部,初步搭建起公司统一的市场营销体系。梳理明确总部职能部门的职责权限和各事业部的发展定位,创建“发展导向、效率优先”的运营新机制,形成职能部门与事业部上下联动、左右互补、发展共促的运营模式。 技术开发 围绕企业生产经营实际,贯彻中国南车集团“17项工艺管理标准”,开展设计、制造、产品三大技术平台建设,持续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推进技术创新工作。全年科技开发立项51项、结题40项,其中青岛市级项目4项、南车集团级5项。申请专利26项,其中发明专利5项、实用新型专利21项。完成SDB—160交流传动快速轨道车转向架研制,完成TGC—3A型铁路、公路两用车系列化设计及试制产品的技术服务,TRS—2型和TRS—53型铁路、公路两用牵引车的型式试验,以及TRS—41型铁路、公路两用牵引车和轨道线路检测车的研制。完成减速机箱体、轮毂和底架等风电铸铁大件的研制并实现批量生产。完成出口沙特的机车电器室、电机室、操纵台等产品技术设计。该公司高档客车检修技术保持行业领先优势。(栾庐峰 彭计飞) 船舶制造业 青岛北海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 概况 2010年,工业总产值比上年(下同)增长10.35%,其中造船业产值增长60.4%;出口创汇增长157%;产品销售收入增长76.5%;经济效益保持同步增长。连续3年入选青岛企业100强,获山东省外经贸委先进企业、青岛市工业经济超万亿突出贡献企业(奖状)等称号。 修船业务 应对修船市场竞争剧烈、量价双低的不利局面,适应市场变化,以坞期控制为重点,推行计划管理,加快修船节奏,单月完工交船最高达到33艘。完成挪威新造船舶特涂工程;33万吨矿砂船“大凤凰”号第三次来厂修理;“亚洲第一驳”——“海洋石油229”轮进厂改造;继完成第五艘超级油轮改装超大型矿砂船后,新承接两艘同类改装船项目。年内,首次实现4艘船同时进坞修理。全年完工修船266艘,增加71艘,创历史新高。 造船业务 全年完工交付18万吨散货船8艘,产量达到144万载重吨,成为山东省首家造船产量超过100万吨的造船企业。理顺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加强前期策划和技术准备,推行标准日程管理和工程计划的精细化管理,实施串、并联造船工艺技术,实现在50万吨造船大坞同时建造4艘18万吨散货船,缩短单船建造周期。推进工序前移,提高分段、舾装、托盘配送的完整性,及时协调解决生产过程中的瓶颈问题,实现建造流程更加有效贯通,保证“大节点”和交船计划实现,平均建造周期、船舶试航、水下周期均明显缩短。年内,新承接造船订单超过100万吨。 船舶配套 先后研发出国内首艘高强碳纤维全封闭耐火性救生艇BH-7A-WL,该公司第四代、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BH-F660\BH-F750自由抛落艇和乘员110人的BH-940P火车渡轮部分封闭大型救生艇,以及BD-FF80B抛落架等14项新产品。BH系列玻璃钢救生/救助艇分获2010年“青岛名牌”和“山东名牌”称号。研制出第二代铝合金车体水陆两栖全路况滩涂车并推向市场。全年生产救生艇712艘、艇机艇架463台套。 年内,该公司与12家股东投资兴建的青岛北船管业有限责任公司正式投产运行,近期可实现年加工管件能力2.1万吨、钢结构件3万吨。 企业管理 建立和完善质量管理体系,加强现场质量控制、产品质量检验、群众性质量管理活动、焊接试验培训、计量检测等工作。全年对外报验一次合格率96.7%,焊接X光拍片一次合格率96.5%,顾客满意度93.14%。安全生产围绕“三位(生产、安全、工程承包商)一体”、“五固定一同步”(固定作业内容,实现流程化生产;固定作业工位,实现区域化生产;固定作业人员,实现专业化生产;固定作业工艺,实现标准化生产;固定作业单元,实现协作化生产;同步作业时间,实现现场安全监督)安全生产管理新模式,加强安全专业管理人员队伍建设和安全生产现场的安全检查及安全事故隐患的排查,加强安全考核,完成年度安全生产责任目标。加强设备特别是大型、重要设备的管理,重新修订操作规程,全年培训各类操作人员1100余人次。节能减排总投入110余万元,通过节能设施改造和现场管理,提高能源的利用率,超额完成省、市下达的节能目标,万元增加值能耗下降6.58%。年内,成为山东省机械装备业唯一入选由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和科技部联合组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创建第一批试点企业。 技术创新 年内,该公司研发的“海洋石油115FPSO设计与建造”、“船舶及海工涂装场所燃气辐射加热系统研究与应用”和“浅海(圆桩腿)自升式系列海洋平台设计与建造技术”科技成果,分别通过青岛市科技局和中船重工集团公司主持的科技成果鉴定,其中前两项总体技术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第三项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开发的新船型——8.2万载重吨散货船首次独立自主进行生产设计,并实现批量接单。对20.5万吨级散货船技术规格书进行升级,对超大型油轮、苏伊士型油轮和桁架腿式平台等产品性能和建造工艺进行研究。年内正式发布造、修船设计和工艺标准60项;评审和公布公司2010年科技进步奖,有33个项目获奖。全年该公司有4项专利获国家知识产权局授权,专利授权数创历史新高。(赵明光 林建平)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八○八工厂(青岛前进船厂) 概况 2010年,完成承担的各项军、民品生产任务,完成工业总产值、产品销售收入、利润总额、工业增加值分别比上年增长7.25%、16.04%、6.26%、4.69%。连续4年进入青岛市企业100强,获省级环境友好型企业、山东省安全生产工作先进单位、山东省职业安全健康保障单位、全国企业职工教育培训先进单位等称号,保持国家级“守合同重信用”单位、山东省文明单位等称号。该厂焊工吕俊江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海军装备修理工艺管理中心和海军企业基础管理中心在该厂挂牌成立,确立了该厂在海军保障企业中的骨干引领地位。 舰船修理 贯彻“精细管理、精益生产、精确保障”的工作方针,完成各项军民品修理保障任务。年内,军品舰船保障能力继续居海军保障企业前列,民品船舶维修能力持续提高,完成军民品修船计划、临时抢修任务。 舰船建造 贯彻“固稳修船,拓展改装,发展造船,突出以效益为中心”的经营战略,推进造船生产,区域生产、精细管理、物件集配及向现代造船模式转换取得进展。全年交付各类拖轮8条,其中为英国太古集团建造的60吨拖力三用途拖轮3条、丹麦马士基集团建造的DMA冰区加强全回转拖轮3条、北京威尔普公司建造的3600马力近海拖轮2条,该厂与保利科技有限公司签订生产援助非洲加纳的46米巡逻艇4条。 企业管理 开展“基础管理年”活动,落实《海军装备保障企业基础管理工作条例》和“依法保障、从严治修”的要求。完善信息管理制度,明确信息管理内容和流程,建立健全信息管理网络,发布实施《信息和数据分析管理程序》程序文件。收集整理质量法规和各类标准20余项,加强工艺管理与标准化文件管理,对标准执行实行动态化管理。定期对生产定额标准实施情况进行检查,对定额完成情况组织分析,细化实动工时的统计、上报、管理和考核的程序和办法。全年培训职工1687人次,开展岗位练兵比武、“导师带徒制”试点活动。修订完善《班组建设及管理考核办法》,组织班组长履职培训;加强生产现场质量、安全、环境保护管理,完成各项目标任务。 质量管理 结合“装备维修质量年”活动,贯彻“依法保障,从严治修”精神,组织开展“质量管理我有责,修理安全我负责,出了问题清查责”活动;4月20日,发布实施新修订的《质量、环境及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手册》、《程序文件》;有两个班组分获2010年度全国质量信得过班组和军队装备修理工厂质量信得过班组称号,1个QC小组获军队装备修理工厂优秀质量管理小组称号,2个班组、2个QC小组分获2010年度青岛市质量“信得过”班组和2010年度青岛市优秀QC小组称号。 技术进步 理顺技术管理体系,建立工厂“总师”(总工程师、总会计师、总经济师)以技术指挥线和分专业方向的分工负责制。组织年度技术进步项目,以造船、某舰修理加改装工程、某舰小修加改装及某新型舰艇修理技术保障、舾装新产品开发等重点生产项目为中心,解决新型装备技术难题,提高装备保障能力。(李海兵 周青海) 钢铁与其他机械制造业主要企业选介 青岛钢铁控股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概况 2010年,生产烧结矿440万吨、生铁309.3万吨、钢300.04万吨、钢材328.19万吨、焦炭119.97万吨,实现销售收入345亿元、利税8.59亿元、利润4.6亿元,利润指标完成计划的110%。经山东省冶金专家组评审,该集团被评为山东省冶金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推广工作先进单位;有16项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获奖项;在由市政府主办,市经济信息化委、市企业联合会、市企业家协会承办的青岛工业经济超万亿企业发展峰会上,该集团获青岛市工业经济超万亿领军企业称号;居青岛市2010年度100强企业第五位;获青岛市第二届“同写一个爱”——“微尘公益之星”奖。 生产经营 工作全年生产品种钢240.08万吨,品种率83.56%,品种率同比(下同)增长3.83个百分点。帘线钢、胎圈钢丝用钢、弹簧扁钢、焊丝钢的销量分别为13.15万吨、39.78万吨、41.01万吨、67.65万吨,分别增长79.01、23.69、62.10、1.15个百分点,创历史新高。帘线钢攻关重点进行夹杂物控制研究、偏析控制、盘条表面和网碳控制等研究。直径0.20毫米帘线钢试制取得突破,经用户初步试用,已达到吨钢断丝率为2.3次的较好水平;通过采取降低配碳次数、留余钢操作、钢包和中间包耐火材料优化、夹杂物变性试验、降低铸坯偏析、降低C82D2盘条网碳级别及提高盘条表面质量等多项攻关措施,用户试用验证后评价帘线钢质量档次基本达到国内一流水平。进行22A、10B21、35K、ML35等冷镦钢系列产品试制,完成特种焊接用钢开发和试制,其中5个品种已形成批量生产,含多种特殊合金的特种焊丝钢少批量连浇获得成功,其他特殊品种的开发工作有序进展。 “挖潜降本”工作 该集团工序和部门间强化联动、密切协作、对标挖潜,经济性原料结构优化降低成本工作成效显着。焦化工序实现降成本1100万元;高炉各项技术指标明显改善,其中煤气利用率45.73%,煤比提高4.5千克/吨,综合焦比降低6.76千克/吨;炼铁工序降成本4949万元;炼钢工序通过提高块矿、返矿和钢渣耗用量、减少转炉喷溅损失、降低钢铁料耗等优化金属料结构措施,实现降成本3999万元。实施采购模式创新和个性化、精细化采购,大宗物资的采购性价比和质量合格率提高。其中,焦炭、喷吹煤、炼焦煤、铁合金合格率分别95.7%、80.6%、78%、90.2%,各增长2.1%、13.4%、18%、0.2%。吨钢物流成本实现95.54元/吨,比计划指标下降3.5%,降低物流费用928万元;焦炭一次入仓率51.6%,比计划指标增长6.6%。各项主要经济技术指标均完成考核目标。开展修旧利废,维修电机514台,实现净收入846.06万元;实现其他修旧利废收入98.84万元。 安全生产 贯彻“双主体、一监管”工作准则,加强安全监管体系建设,坚持落实安全责任制,组织开展“安全生产基层基础年”活动,开展应急预案学习、演练及安全管理知识宣讲培训,进行煤气泄漏事故应急救援演练。加强安全管理和违章处理,保证技改工程施工安全。全年发生轻伤事故31起,下降20%;死亡事故、重伤事故均为零。 技改工程 年内,完成洁净钢技改工程、制氧技改工程、生产指挥中心工程、新110KV变电站技改工程及相关外围配套等工程项目,优特钢技改工程进入设备安装调试阶段。 营销创新 创新营销方式,完善销售服务,提高品种钢份额。年初与用户现场洽谈签订供货协议,提前确定用户需求。通过优化销售网络,合理市场布局,加强用户管理,建立与用户长期稳定的战略合作关系,高效产品占比大幅提高。帘线钢、胎圈钢丝用钢、弹簧扁钢、低碳易切削钢、焊丝钢等高效品种销售量均创历史新高。全年为青岛胶州湾隧道、048工程等青岛市重点工程项目供货3.93万吨,增长134.8%。 集团公司外围企业发展 年内,济宁兖州焦化厂实现销售收入11.38亿元,利润3700多万元,完成集团公司下达的利润计划,甲醇项目建设得到推进;深圳华美公司实现销售收入25.4亿元,利润1200万元。截至年底,华美钢铁新厂区、华美板材冷轧2号线和彩涂2号线建成投产,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战略得到推进。钢渣综合利用加工厂采购低价优质废钢资源,确保废钢采购价格控制在同行业较低水平,稳定供应大渣钢、小渣钢、焙烧料、干污泥,为集团降本增效提供保障。青钢兖州焦化厂热电车间汽轮发电机组已安全稳定运行5年,发电量1亿多千瓦时。(于 波 王纪民) 青岛纺织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青岛宏大纺织机械有限责任公司 概况 2010年,青岛纺织机械股份有限公司(简称“青纺机公司”)实现主营业务收入8.90亿元,比上年(下同)增长64.35%;实现利润2026万元。完成非织造布设备299台、羊绒梳理机半精纺设备45线、电脑刺绣机142台、金属针布269吨、纺织用电动机26万千瓦。青岛宏大纺织机械有限责任公司(简称“宏达纺机公司”)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5.45亿元,增长67.35%;实现利润3352万元,增长209.15%;实现出口交货值6720万元,增长122.57%;主要产品梳棉机增长44.50%,清花产品增长50.57%,自动络筒机增长59.38%,其中中高档梳棉机占全部梳棉机的70%。年内,青纺机公司获全国纺织工业先进集体、全国纺织精神文明建设示范基地称号,宏大纺机公司络筒机厂单锭班被评为中央企业青年文明号。 产品研发与技术创新 年内,宏大纺机公司承担的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细络联型自动络筒机”和“高效短流程清梳联合机”通过可靠性测定和科技成果鉴定,实现小批量销售;国际首创的JWF1209型1.5米宽幅高产梳棉机完成生产试验,通过科技成果鉴定和新产品鉴定,产品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部分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被评为国家创新型试点企业、第四批全国企事业单位知识产权试点工作单位,获2010年度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产品开发贡献奖。青纺机公司的“宽幅高效羊绒分梳联合生产线”项目通过国家级科技成果鉴定,与传统幅宽生产线相比,无毛绒产量提高一倍,降低能耗60%,节省用工30%,性价比明显提高;开发完成FB171型清梳联喂棉箱、1.5米幅宽半精纺专用FB012—15型喂毛斗和宽幅高效羊绒梳理设备的生产试验及改进完善,开发国内首创的BG232HA高速杂乱梳理机、BG233单锡林梳理机、BG232M三辊式喂入梳理机等,重点研发高档新型钢板焊接结构锡林、道夫、FYBT450M防爆电机、幅宽1.5米横植机、1.5米上夹机,推出储纬器电气控制的转换板和传感器配套新产品。 质量管理 开展“消除七害、清洁装配”活动,查找和分析影响产品装配“清洁度”和产品“七害”产生根源,提高产品的整机性能;组织各部门通过查访开展质量改进提升活动。以通过出口印度尼西亚16万锭项目,提出“打造精品工程,促进质量改进和质量控制”理念。年内,企业分别被国家纺织工业协会质量管理小组、青岛市质量管理小组评为质量管理小组优秀企业,组织推荐的QC小组分获全国优秀质量管理小组和全国纺织行业十大成果奖等。 结构优化调整 年内,宏大纺机公司完成崂山工业园二期工程建设,并完成清梳线向该园区搬迁。青纺机公司启动渭南金属针布生产项目,加快拓展西北市场;建筑面积2520平方米的钢结构厂房建成,18条生产线已分批运抵现场,完成机械、电气设备安装。针布公司整体工艺设备进行改造并搬迁至北厂区。(王晓黎 孙伟静) 中航工业青岛前哨精密机械有限责任公司 概况 2010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116亿元,比上年(下同)增长60%,完成年度计划的111.16%;实现利润2025万元,增长500%,完成年度计划200%。其中,青岛前哨精密仪器有限公司(简称“前哨仪器”)全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020万元,增长74.24%,完成年度计划的137.56%;实现利润645万元,增长279.51%,完成年度计划的645%。青岛前哨风动工具制造技术有限公司(简称“前哨工具”)全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315万元,增长49.15%,完成年度计划的100.35%;实现利润153万元,增长211.13%,完成年度计划的102%。青岛前哨矿山技术装备有限责任公司(简称“前哨钻机”)全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340万元,增长28.49%,完成年计划的103.06%;实现利润262万元,增长29.7%,完成年计划的87.33%。该公司总部全年实现营业收入1098万元,实现营业利润1000万元,费用率下降28.5%,流动资金周转率由上年的0.93次提高到2010年的1.29次,累计实现经济增加值1435万元。 市场开拓与新产品研发 将市场贸易拓展业务纳入经营业绩考核评价体系,加强管理,加大投入,实现由“我们能做什么”向“我们能卖什么”的经营理念转变,实现主体经营业务单一品牌营销向为用户提供“全面的解决方案”系统供应商转型。组建完成前哨宇航机电、前哨试验装备等贸易公司,利用现有销售网络,拓展工业贸易营销,营销模式实现由传统自主品牌营销向工贸结合多元化转变;通过资本注入完成对青岛、成都销售公司的市场营销直接管理,实现由区域总代理单一模式向区域总代理与区域直接营销多元化转型。累计实现贸易订单额1200万元,新增贸易收入547万元。通过青岛市市级科技孵化器评选工作,完善该公司内部组织架构和技术中心建设。开展常规产品“美容强体和精品工程”,年内完成新产品研试制34项,实现新产品销售收入280万元。技术中心开展跨领域产品研发工作,纺织机械凸轮开口装置完成新品鉴定。 全面预算与结构调整 发挥全面预算在经营管理成本控制中的作用。建立全面预算管理全员成本控制运行机制,提高现有产品和业务的利润率和资产利用率,盘活处置不良资产,减少资本占用,加快资产周转速度,全面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年内,获中航工业集团公司财政补贴300万元,争取四方区政府科技扶持资金130万元。实现资本直接投资1000万元,实现经济增加值1436万元。 通过投资结构调整实现主体企业控股,推进青岛前哨创业园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和前哨科技园区、青岛市级孵化器基地等项目建设,实现生产经营型向生产经营和工业服务多元化转型。年内,完成前哨钻机股份外资转内资和前哨仪器部分自然人股本收购,实现对前哨工具、前哨仪器、前哨钻机等3个工业主体企业控股分别为75%、51.16%、65.43%。加强校企合作和社会资源应用,提高生产保障能力。市场结构由OEM(定点生产)向自主品牌销售的比例得到提升,年内,前哨工具自主品牌销售由上年占销售总额的50%提高到75%,前哨仪器国内销售比重得到提高;全年该公司投入200多万元,完成厂区与生活区水、电、气分离改造和社会化管理转交工作,当年降低运行成本40万元。 机制创新与文化建设 建立以经营管理指标量化为核心的经营业绩考核评价体系,形成评价科学、管控有力、激励高效的运营、管控管理机制。实施《青岛前哨精密机械有限责任公司单位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暂行办法》和《前哨科技政策》,实现经营者和科技人员收入与指标完成和贡献挂钩的激励机制,推进目标化、规范化、标准化、数字化管理。加强管理创新重点工作,梳理整顿公司内部法人治理结构,完成公司总部对各投资主体的绝对控股地位;深化全面预算管理,继续开展成本工程,控制各项费用支出,开源节流,对企业经营和经济运行实施科学预测和控制;加强内部审计和监督检查工作,提高依法经营管理能力,健全企业风险防范机制。 制订《员工基本行为规范手册》和《中航工业前哨视觉识别系统手册》;统一形象识别系统,按照公司VI(视觉识别系统)手册标准格式订制宣传材料、广告宣传、印制产品样本,制作名片、信笺、信封、胸卡等用品;通过中航工业集团公司组织的“五五”普法工作验收。年内,该公司被山东省总工会授予“富民兴鲁劳动奖状”,获山东省优秀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青岛市优秀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青岛市思想政治工作优秀企业等称号,连续保持山东省、青岛市“守合同重信用”企业称号。(刘长青) 山东黄金集团青岛黄金有限公司 青岛市黄金工业管理办公室 概况 2010年,生产黄金2432.8千克,比上年(下同)增长2.27%;完成工业总产值6.74亿元,增长29.75%;完成销售收入7.1亿元,增长31.01%;实现利润1.519亿元,增长38.49%;该公司获山东黄金集团颁发的“安全环保双零奖”、“节能减排奖”、“探矿增储奖”。 生产管理 层层签订生产经营目标责任书和安全生产责任状,逐级分解指标;创新考核机制,每月考核各矿山实际销售数,当月兑现奖惩;开展创先争优、流动红旗赛、黄金产量挑战指标等竞赛活动;加强现场督导,注重过程控制,解决矿山采掘失衡、三级矿量不足等问题,全年累计完成采掘总量226万吨、采矿量125万吨、掘进量88614米、选矿处理量122.7万吨,分别增长16.62%、16.38%、10.76%、4.16%。 探矿增储 坚持“探、扩、买”的思路,推进现有矿区深部及外围探矿,加快资源整合。以3.4亿元竞拍到鑫莱公司全部股权,取得独自经营权;推进鑫汇公司麻湾矿区、鑫莱公司山后和北泊—围子山矿区探矿工作;全年累计投入探矿资金2156万元,完成坑探14805米、地表钻14792米、坑内钻3030米,新增矿石量383.5万吨,金金属量15782千克。截至年底,该公司保有矿石量546.8万吨、金金属量21750千克。 重点工程 推进鑫汇金矿1号脉深部开采工程、鑫莱公司探建结合工程、金星金矿1号脉深部技改工程,拓展新的经济增长点。 安全环保 坚持“安全是天,环保是命”和“严、狠、细、实”的管理理念,落实各项安全、环保措施。投入安全专项资金1377万元,完成尾矿库加固、竖井联动闭锁装置、深部通风系统改造等安全工程,自主研制的井下中央变电所小电流漏电保护装置填补山东省内黄金矿山业的技术空白;新安装自动给排水系统、井下通风远程控制、氰化氢气体自动监测系统等安全设施,将多个子系统整合到1个平台,建立生产综合调度指挥中心,提高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矿山建设水平;开展“安全生产基层基础年”、“安全专项治理”、“安全生产月”等活动,举行事故应急演练7次;开展公司级安全检查10余次,累计查改隐患325条,罚款35.48万元、奖励15.93万元。年内,所属铅锌公司被评为省级危险废物规范化试点单位。 调结构、转方式 推进金星股份股权净化、金星集团注销、铅锌公司员工股退出等工作,安置退出企业员工141人;搭建创新平台,全年完成技术创新项目34项,申请专利5项,创造经济效益500余万元;引入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推广变频调速、无功补偿、系统安全节电等技术,全年采矿单耗下降3.33%、选矿单耗下降2.36%、二氧化硫气体排放量下降3.95%、废水排放量下降4%,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65.64%,论文《实施节能减排促进资源综合利用》获第八届山东省省企业经营管理优秀成果三等奖。(刘洪武) 电业 山东电力集团公司青岛供电公司 概况 2010年,完成售电量255.19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16.05%;线损率4.40%,比承包指标低0.20个百分点;市场占有率96.73%;平均电价639.08元/千千瓦时(税前);电费回收率100%;供电可靠性99.972%;综合电压合格率99.819%;实现内部利润8.2亿元。完成克利伯环球帆船赛、青岛国际啤酒节等30余项重大活动的电力保障任务。获全国电力行业质量奖、全国电力行业优秀企业、全国模范劳动关系和谐企业、山东电力集团公司先进单位等称号。 安全生产 贯彻“三个100%”(全员安全100%,每时每刻安全100%,集中力量保安全100%)要求,落实各级安全生产责任制。按照“使全员具备签发工作票能力”的要求开展安全培训、事故案例学习和专题安全分析,开展反违章活动和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及“春、秋检”和“冬查”安全工作,加强安全管理标准化建设、防外力破坏专项活动和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制订关于应对大面积停电等15个公司级应急预案和电网黑启动方案,组织进行5次高峰负荷反事故演习和应急救援演练,做好迎峰度夏、度冬电力保障。开展以设备状态评价为核心的状态检修工作,全年减少检修工作量65%;组织配网提升活动,完成10千伏线路绝缘化率和“手拉手”率两个100%工作;进行带电作业2045次,累计少损失电量622万千瓦时。截至12月31日,实现连续安全生产2461天。 电网建设 全年完成投资15.66亿元,建成投产35千伏及以上电网输变电工程15项,新增变电容量449.8万千伏安、线路长度448.8千米。配合国家电网公司完成660千伏银东直流输电示范工程及Ⅰ系统项目建设,建成投产500千伏大泽、杜村输变电工程和220千伏温泉、上程输变电及电气化铁路姜家坡牵引站接入等重点工程。在全省率先成立青岛供电公司电网规划中心,编制完成青岛电网“十二五”发展规划。组织与青岛市内各区政府的规划沟通与对接,编制4个220千伏大型输变电项目、45个配网建设项目的可研并通过审查,完成40个工程的项目核准。220千伏午山变电站智能化改造工程全面建成投入运行并通过国家电网公司整体验收,成为国内首座220千伏智能变电站。完成配电自动化试点工程,32条试点线路全部实现馈线自动化功能,在国内首次实现“智能面保护的实践和应用”,提高配网的精益化管理水平。 营销管理 用电信息采集系统试点项目投入运行并通过验收,完成低压电力用户集抄安装调试247812户,用电信息采集系统覆盖率20.26%。智能电器试点应用研究科技项目获阶段性成果,黄岛山海湾小区346套住宅实现用电智能化——主站与家庭互动服务和智能家电用电信息采集与控制。配合青岛市有关部门,初步形成电动车使用及充(换)电站布局工作方案,建成电动汽车充电桩36个。依托需求侧主站系统,跟踪分析电力需求形势,编制有序用电方案;配合当地政府做好全社会用电量的调控工作,完成节能减排任务。拓展电费交费方式和银电联网功能,推广银行代扣电费业务,发展应用POS机、增设28台自助售电终端,实现“95598”网上缴费功能,提高非现金缴费比例。完成75户35千伏及以上重要大客户的集中管理工作,加强对58个高危及重要客户的安全用电管理。年内,完成“一户一表”改造8万余户。开展反窃电专项治理,全年查处窃电、违约用电和处理电费计量等问题398户,追补电量1200万千瓦时,追补电费和违约电费830.16万元。 企业管理 年内,覆盖全市直供区和五市公司332万客户的营销业务应用系统建成运行,ERP系统高级应用功能全面启用。SG186工程建设和ERP、生产、营销、协同办公、综合管理等系统深化应用等工作取得进展,总体排名居山东电力集团公司前列。上报山东电力集团公司管理创新成果4项、典型经验9项,其中“以全面控制为主导的供电企业精益化管理”成果获全国电力行业管理创新成果一等奖。年内,该公司获山东电力集团公司管理信息年先进单位称号。 全面实现“调配控一体化”,实现调配控的有机融合、高效运转,提高电网调度的经济、高效、智能水平;推行“地县一体化”,将五市110千伏电网调度管辖权上划至市调,实现青岛地区电网范围内162座变电站、1211条线路的统一调度。低压抢修社会化外委工作正式运转,在全市设10个抢修服务点,公开招标抢修服务队伍,提高低压抢修响应速度和工作效率,合理利用社会化资源;探索变电运行大操作队管理模式,实现人力和物资资源的优化配置。 加强“农电”统一管理,五市的供电公司国有产权通过青岛市政府国资委批复无偿划转给山东电力集团公司,配合做好资产清查、人员核查和关联企业处置工作,“农电”体制改革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实施“农网”改造工程,完成投资3.3亿元,其中电气化工程1.3亿元,建成电气化县1个(莱西市)、电气化镇15个、电气化村756个,127个供电所建成标准化供电所,达标率100%。 行风建设 开展“塑文化、强队伍、铸品质”供电服务提升工程和“彩虹工程”百日提升行动及安全用电宣传月活动,加强行风和优质服务建设。规范电网检修停电公告,细化停电催费工作,优化客户故障报修服务。推进“业扩”规范化管理,理顺管理流程。完成“95598”全市客户服务资源整合工作,实现资源共享,及时分析处理各类投诉举报。全年受理客户服务电话80.92万件,接通率92.27%,回访率100%,完成紧急服务1.96万件,供电服务“十项承诺”兑现率100%。在全市行风民主评议中,该公司继续保持公共服务类21个行业的第一名。(苏杨) 华电青岛发电有限公司 概况 2010年,完成发电量61.5亿千瓦时、供热量839万吉焦,实现销售收入25.6亿元。截至年底,实现连续安全生产4506天。获全国企业文化建设优秀单位、全国电力系统学习型组织十大典范单位、山东省电力安全生产先进单位、山东省节能先进企业、山东省循环经济科学管理十佳示范企业、山东省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先进单位、青岛市节能突出贡献企业、青岛市思想政治工作优秀企业、青岛市工会工作优秀单位等称号。 安全生产 开展安全生产大讨论、“安全生产月”活动,紧抓季节性安全检查、安全性评价、安全管理评估、氢气系统隐患排查,修订完善应急预案和现场处置方案,搞好防汛、防风暴潮应急演练。组织安全教育培训和安全技能认证考试。加强综合产业、交通消防、治安保卫和外包工程管理。加强机组检修全过程管理,完成2号机组大修和1、3、4号机组小修。开展“检修质量工艺月”活动,加强工艺控制,提升检修质量。开展文明生产每周亮点治理活动,加强跑冒滴漏和卫生死角治理。实施“运行规范化管理评价”制度,创新运行巡检、监盘、交接班、定期等基础工作。加强机组设备缺陷管理。 集中供热 开展供热“回头看、促整改”、“供热机组安全可靠性评价”等活动,下达并实施消除热网首站重大缺陷项目110项,完成1、2号机组到热网首站管道架空、热网南线A管架空和渤海植物油二期管道安装。截至年底,该公司供热面积超过1400万平方米。实施热网首站扩容改造并引进全焊接板式换热器。加强供热集中培训和反事故演习,修订《热网系统图》等各类供热规程及制度。加强供热调度管理,严格调控供热参数。 三期项目扩建 三期项目第一台机组核准申请上报国家发展改革委待批,第二台机组列入山东省“十二五”发展规划。与上海电气集团签订三期2×350兆瓦机组超临界技术协议。完成220千伏升压站GIS设备招标。加强与华东电力设计院专家的专业技术交流,搞好生产系统专业技术讨论,促进三期设计和优化。推进施工图单价招标工作。配合铁路青岛客运北站线路改造,修订该公司三期铁路专用线方案。 节能减排 编制《2010年公司节能计划》,开展“节能宣传周”、“节能活动月”、“节能查评”活动,实施节能对标管理。搞好水平衡、电平衡试验,做好系统内漏检查治理,加强生产附属设施和单位的用能管理。加装4台机组脱硫旁路挡板门铅封,完成厂外灰浆管线下地改造、厂内灰浆管线更换和一期干灰改造。加强环保设施缺陷消除与维护,保障环保设施投入率。开展脱硫增容改造、脱硝改造及厂界噪声综合治理可行性研究。 经营管理 应对煤价急速上涨的不利形势,围绕“控亏减亏”主线开展经营管理评价,通过全面做好经济活动分析挖潜增效。加强燃料管理,持续优化进煤结构,提高重点合同数量及兑现率。完善采制化全过程监督管理,抓好入厂煤采、制、送样的全天24小时跟踪监控。探索复杂煤种掺配方式,执行劣质煤种低负荷稳燃措施。围绕市场营销,制订年度责任制考核、市场营销网络管理、市场营销奖惩、“生产与营销实时监管系统”及“营销决策管理系统”运维考核管理等办法。提升财务管理效率,建立“日经济利润周分析会”制度。推进全面预算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多方开拓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强化外包工程管理,规范物资和招投标管理,加强效能监察与审计,减少各项开支扭亏增盈。(毛明) 大唐黄岛发电有限责任公司 概况 2010年,完成发电量107.54亿千瓦时,实现销售收入36.26亿元。获中国大唐集团公司2010年度“一流企业”、“两型企业”、“文明单位”、“先进单位”、“配煤掺烧先进单位”、“国内一流火电发电机组”、“供电标准煤耗一流指标”等称号。 安全生产 与节能减排根据中国大唐集团公司、大唐山东发电有限公司2010年安全生产目标要求,确定“零非停”目标,深化运行管理、点检定修、安全监督等工作。制订“降非停”技术措施,组织实施“降设备缺陷行动”方案,先后完成3、6号机组小修和3号机组抢修及5、6号机组停机备用消除缺陷工作;在小修中,完成供汽改造、供暖改造,为二期机组关停做好准备。制订实施节能降耗行动方案,按照节能减排的工作要求,坚持“对照、对标、对表”原则,确认各项指标存在的差距并查找原因,严格落实奖惩制度,使各类消耗性指标不断优化;推进运行管理,加强值长在生产指挥系统中的核心地位,提升生产指挥系统效率;集控运行由“四值三运转”改为“五值三运转”,开展安全性评价专家查评工作;加强生产现场设备治理,制订583项文明生产整改方案,消除3726项设备缺陷和隐患。 经营管理 制订“双增双节、盈利攻坚”实施方案和“大干4个月,确保完成全年各项工作目标”行动计划,围绕争发电量、内部电量转移、一期资产处置、配煤掺烧、煤炭经营等开展工作。通过争取计划电量,该公司年计划电量调整为105.7亿千瓦时,在一期机组关停的情况下,年度计划电量创历史新高;加强与调度的沟通和交流,按照“度电必争、千瓦不少”的原则抢发电量,发电量再创历史新高。开展内部电量转移工作,坚持三期机组满额或超额发电、二期机组灵活发电的原则,发挥三期大机组高效经济的特点,二、三期电量比由2009年的1∶3降为1∶4.33。探索配煤掺烧规律,制订科学的配煤掺烧方案,全年掺烧褐煤等经济煤种74.54万吨,掺烧进口印尼褐煤、加拿大劣质煤44.07万吨。推进三期接入系统资产转让工作。监测和环评单位已到该公司进行监测工作,编写环评报告并通过相关专家组的审评,评审意见已通过山东省环保厅审查。加强物资管理,结合一期资产处理工作,加强资产回收,对闲置资产进行梳理,对库存物资进行盘点,调整库存结构,创建仓库精品化管理。注重市场调查,增加合格供货方,严格招投标管理,严禁非招标采购,降低采购成本。加强粉煤灰销售,超额完成创收任务。 体制机制建设 完成“三定”(定岗、定员、定编)工作。通过“三定”工作重点建立和完善与新的管理体制相适应的分配激励机制,完成岗位薪点工资制度改革,建立与大唐集团相统一的工资制度,纳入大唐集团统一的工资分配模式,该公司实现薪酬制度的重大改革,理顺工资分配结构,提高劳动效率。根据大唐集团公司、大唐山东发电有限公司工作布署,开展“两全、双挂、三线考核”工作,按照凡事有章可循、凡事有据可查、凡事有人负责、凡事有人监督的基本要求,该公司编制完成全部岗位说明书,根据公司的战略目标,按照自上而下、层层落实责任的方式,初步建立公司、部门和岗位三级目标责任体系,配套建立涵盖公司领导班子、部门负责人、职工的全员业绩考核管理办法,初步构建严谨细致、公平合理、分级奖惩的考核激励机制,全面业绩考核结果与薪酬分配和岗位职务变动“双挂钩”的激励机制、“两全”(全面责任管理、全员业绩考核)工作初步具备上线试运行的条件。从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配合大唐山东电力检修运营有限公司成立并正常运行。年内,该公司召开公司一届一次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依据公司章程,构建法人治理结构,完善现代公司制度。(戚永梅) 盐业 概况 2010年,青岛市盐田面积25.4平方千米,生产原盐9.9万吨。销售各类产品22.57万吨。其中,原盐10.37万吨,食盐8.5万吨,小工业盐3.7万吨。全市碘盐覆盖率97.71%,碘盐合格率97.93%,合格碘盐食用率95.7%,均超过山东省平均水平。青岛市盐务局所属企业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率112%,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率连续5年110%以上。 食盐专营 贯彻落实《食品安全法》,加强对食盐分装企业、批发企业和零售环节的管理,确保食盐质量。完善《青岛市食盐保障应急预案》、制定《加强食盐安全信息报告制度》。加强政府食盐储备,日常储备小包装食盐可以满足市民两个月的需求量,并增加多品种盐和大包装食盐储备。各食盐批发企业均保持1个月的食盐需求储备量。年初,针对国家发展改革委确定自2010年起提高食盐出厂(场)价格可能引起食盐市场波动的情况,市盐务局向市政府提报有关信息,并提出稳定食盐市场的应对措施,市政府分管领导做出专门批示;由于措施得力,青岛市保持食盐市场稳定有序。根据市政府下达的重点工作目标,年初确定研发健康系列洗涤盐和多品种食用盐8个品种,截至年底研发出的低钠盐等10个品种投放市场。全年新增食盐零售店563个、无碘盐零售店756个、腌制盐网点285个。 盐政执法 制订《盐政执法人员异地交流办法》,对部分盐政执法人员进行异地交流。改进盐政执法的方式方法,采取错时执法、“拉网式”检查与重点打击相结合的方法。加强与政府相关部门特别是公安、卫生等部门的协作,整合职能优势,探索联合办公执法方式,完善联合执法机制。加强同青岛周边地市的联合执法,规范和整顿青岛周边的盐业市场秩序。打击涉盐违法犯罪行为,逐步健全群众举报信息网络,落实举报奖励制度,集中力量查处大案、要案;全年查处盐业违法案件1585起,没收盐产品524吨,罚款18.8万余元;移送公安机关处理案件8起,刑拘5人,判刑4人。 行业管理 实施“强强联合”和“文化兴盐”战略,推进董家口中国盐业港口物流中心、青岛盐业文化街等大项目建设。完成即墨“绿色盐”与出口盐基地的低钠盐改造项目第一工程段改造,生产低钠盐合格率100%。填补了青岛市无低钠盐生产的空白,产业、产品结构得到调整。推进非盐产业发展,盐业职工医院新门诊大楼启用,门诊量同比增长15.1%,住院人数同比增长71.8%。实施《青岛市盐田保护利用和盐业发展规划》,编制完成《青岛市海洋盐业经济“十二五”发展规划(草案)》。推进信息化建设,连续3年被评为全国轻工业企业信息化先进单位。修订完善《安全生产应急预案》,保持全市盐业行业安全无事故。完善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办法,加强基层审计监督。(冯广锁) 药业 概况 2010年,青岛市医药行业呈现平稳增长态势,全市57家规模以上医药生产企业(不包括医疗器械)完成工业总产值75.07亿元,比上年(下同)增长14.8%;经济总量约占全市工业的0.66%;实现销售收入72.4亿元,增长12.11%;完成出口交货值14.7亿元,增长52.46%;产销率96.47%,与上年基本持平。截至年底,全市医药行业有国家、省、市级企业技术中心各1、4、3个和全国唯一的海洋药物科学研究所,有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产品、山东省着名商标、山东名牌产品、青岛名牌产品各1、1、3、6、11个。3月15日,全市基本药物制度正式启动,市内七区的73家政府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胶南、胶州、即墨三市的58个镇卫生院推行基本药物制度,专销523种国家和省确定的基本药物,不再配备和使用其他药品;取消15%的药品加成,实施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减轻市民看病负担。截至年底,全市有13户企业的152个不同品种和规格等所需药品入选,其中列入国家、省基本药物各107、45个。8月25日,青岛华仁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成为青岛市年内首家公开发行上市公司和第二家创业板上市公司,募集资金7.5亿元,主要用于非PVC软包装大输液三期项目、SPC组合盖项目和非PVC输液包装膜材项目。12月16日,青岛市医药行业协会举行成立大会。 运行特点 全市医药行业工业总产值保持平稳增长,高于全年全市平均增长幅度1.9个百分点。销售平稳,实现产销平衡。经济效益提高,实现利税总额14.12亿元,增长26.4%。其中,实现利润总额8.95亿元,增长15.9%。研究开发费用有较大提高,截至年底,全行业投入研发费用4297万元,增长95.02%,高于全市平均研发费用投入64.75个百分点。产业结构继续调整,生物工程药物、海洋生物制药等国际领先制药技术在青落户,基因工程、酶制剂、新型疫苗、海洋生物等新产品研制和产业化得到推进,兽用疫苗、生物芯片、医疗器械等产业稳步发展,为行业增加新的经济增长点。(市经济信息化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