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科研机构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概况截至2008年底,有在职职工570人,内有科技人员408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4人、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者72人、副高级106人、中级172人,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1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客座研究员48人,省“泰山学者”岗位特聘专家5人;2位外籍学者入选中国科学院第一批“外籍青年访问学者奖学金计划”;8位专家分获省先进工作者、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称号和市突出贡献人才奖。 是国家海洋科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和中国科学院博士研究生重点培养基地,具有博士研究生导师审定权;设有博士学位授予点10个、硕士学位授予点12个和海洋科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有博士生导师87人,其中4人分获中国科学院优秀导师奖、BHP Billiton导师科研奖和杰出贡献教师称号。在读研究生465人,其中博士生226人、硕士生239人。有10位研究生获奖励;其中,1人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4人分获中国科学院院长特别奖、优秀奖、BHP Billiton奖学金,1人获山东省2008年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进站工作博士后14人,共有在站博士后38人;海洋科学博士后流动站被授予省优秀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人被授予省优秀博士后研究人员。 是中国科学院33个A类研究所之一,重点在海洋资源持续利用和海洋环境安全保障两大领域开展基础性、前瞻性、战略性研究。设中国科学院实验海洋生物学、海洋生态与环境科学、海洋环流与波动和海洋地质与环境等4个重点实验室和海洋生物分类与系统演化实验室及海洋生物工程技术研究发展中心、海洋环境工程技术研究发展中心、海洋腐蚀与防护研究发展中心;还设有海洋观测与分析测试中心、文献信息中心和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队。山东胶州湾海洋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中国科学院海洋科学大型仪器区域中心、超级计算环境分中心、现代海底热液活动研究青年实验室,农业部贝类产业技术体系研发中心设在该所;联合建有部、省、市级重点实验室4个。国家一级学会中国海洋湖沼学会挂靠该所。有国际国内领先水平的大型科研设施及装置70余台(套)。图书馆馆藏图书约20万册、中外期刊3000余种,与46个国家和地区的270多个机构交换原版书刊300多种。中国规模最大、亚洲馆藏量最丰富的中国科学院海洋生物标本馆设在该所,馆藏海洋生物标本73万多号,45万多号标本数据实现数字化录入;首次采集北极海域海洋生物标本200余种1000余号,填补了该海域大型海洋生物标本的空白。 科学考察年内,“科学一号”、“科学三号”为代表的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队,完成“大洋碳循环与气候演变的热带驱动”等21个航次的考察任务,在航时间243天,航程21358海里。为解决需要长期观测的重大科学问题,应对青岛奥帆赛场浒苔爆发,重点就近海生态环境对全球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响应特征与机制,从物理海洋学、海洋生物学、海洋生态学、环境监测、调查、应急处置等方面开展研究,组织开展“中国近海海洋科学综合考察开放共享航次”,为浒苔治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科研课题与成果年内,在研科研项目332项,新立科研项目108项,争取到位科研经费1.53亿元,其中国家、部委、行业和大型企业提供1.25亿元。在新增项目中,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1项、国际水产养殖基因组计划项目“牡蛎基因组测序(OGP)”项目1项、“973”计划项目课题1项、“863”计划课题8项、海洋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重大项目3项、现代农业创新体系建设项目4项、科技部农业转化项目1项、国家“908”专项课题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4项,其中重大项目1项、重点项目2项、创新研究群体研究1个、杰出青年基金项目1项;中国科学院资源海洋基地重大项目1项,省重点科技攻关项目3项;国际合作项目7项。 该所承担的研究成果“条石鲷生殖调控及生产技术研究”总体达国际先进水平,其中通过性控调节,实现周年苗种生产技术居国际领先地位;研究成果“转基因作物检测及安全性评价方法的研究”总体达国际先进水平;研究成果“海洋工程钢筋混凝土用阻锈剂及其防腐蚀修复技术”居国际先进水平;研究成果“重力墩式海港码头钢筋混凝土结构涂层防护与修复技术”居国际先进水平;研究成果“海水鱼品质改良关键技术及软颗粒膨化饲料开发”研究,开发的软颗粒膨化饲料工艺及产品为国内首创,海水鱼品质改良关键技术及其软颗粒膨化饲料开发达国际先进水平,推广应用取得显着经济社会效益;研究成果“南黄海重要生源要素的收支与演变过程研究”达国际先进水平。研究制定的《海湾扇贝》国家标准(GB/T21443-2008)获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实施。 全年有11项研究成果获国家、省部委科技奖,其中“凡纳滨对虾引种、育苗、养殖技术研究与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发表论文634篇,其中被SCI(美国《科学引文索引》)、EI(《工程索引》)收录350篇,JCR(《期刊引用报告》)前15%期刊收入52篇;3篇论文分别在2005~2008年间引用率进入Elsevier(全文电子期刊)出版公司的前50名(Top50)。“2007年度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显示,在SCI收录的学术论文数量高产机构排名中,该所居第19位;在全国科研机构国内论文被引用次数(CSTPCD统计)排名中,该所居第14位。申请专利56件,其中发明专利53件;获授权专利34件,其中国际发明专利2件、国内25件。有7项成果通过鉴定。其中,1项总体居国际先进水平、部分居国际领先水平,5项居国际先进水平,1项居国内领先水平;7个研究项目通过验收;5项成果通过国家登记。 对外合作与交流先后与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着名海洋科研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全年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335人次,其中接待来访190人次、派遣出访145人次,签订合作协议7项;有34人次在重要国际学术组织中任职,研究员孙松被北太平洋海洋科学组织任命为生物技术组织第23工作组——太平洋边缘海岸带和海水中磷虾的比较生态学研究工作组主席;研究员相建海当选国际甲壳动物学会理事会亚洲地区召集人(Governor),为该国际学会全球5个地区(北美洲、拉丁美洲、欧洲、印度—太平洋地区和亚洲)的召集人之一;主持召开第十三届有害赤潮国际研讨会,主办国际海洋生物普查计划科学指导委员会会议;承办科技部2008年海洋生物技术及其应用国际培训班。 普及科学知识该所是全国青少年走进科学世界科技示范活动基地、全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省关心下一代科普教育基地、市科普教育基地、省少年科学院科普活动基地。年内,发挥海洋资源、人才优势,与中国海洋湖沼学会、市少年科学院共同主办市中、小学生“我心目中的海洋”主题绘画比赛,举办以“海洋、科技、奥运”为主题的公众科学日活动和“传递奥帆旗帜、普及海洋知识、深化科技创新——奥帆旗帜在传递”活动;举办“走近南极——记第二十四次南极科学考察讲座”和“大海里的小巨人”有孔虫科普讲座等。接待来自全国各地的大中小学生和社会各界人士约2万多人次。 出版的学术期刊该所编辑出版《海洋与湖沼》、《中国海洋湖沼学报(英文版)》、《海洋科学》、《海洋科学集刊》等学术期刊。年内,《中国海洋湖沼学报(英文版)》入选SCI-E期刊;《海洋与湖沼》获“中国精品科技期刊”证书,并获“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称号。 (邢桂芳) 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 概况截至2008年底,有在职职工535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5人(外聘2人),研究生导师53人(博士生导师18人、硕士生导师35人,其中新增硕士生导师4人,平均年龄41岁),研究员54人、副研究员123人,具有中级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者178人,具有博士学位的96人、硕士学位的173人,45岁以下的中青年科技人员占该所总人数的62%。有2个博士点(共建)、5个硕士点和1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在站博士后13人(年内进站4人、出站2人);在读研究生211人,其中硕士研究生92人(年内录取硕士生30人、毕业27人)。有部委级重点实验室4个、市级重点实验室2个和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大型科研仪器设备1300余台(套)。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近海、大洋和极地海域自然环境要素分布及变化规律,包括海洋资源与环境地质、海洋灾害发生机理及预测方法、海气相互作用与气候变化、海洋生态环境变化规律、海岛海岸带保护与综合利用等。 年内,推荐申报博士生导师6人(1人通过资格),推荐全国第六届学科组成人员5人、省学位委员会委员2人。组织申报博士后基金,获批国家级、省级基金各2人;向青岛市博士后联谊会下设机构推荐工作人员2人。开通图书馆外文数据资源系统和外文全文传递服务,完成馆藏2万余张科技档案的数字化输入;完成《海洋科学进展》期刊数据库网站建设,提供全文检索服务。该所编辑出版《海洋科学进展》、《海岸工程》等2个学术期刊。其中,《海洋科学进展》影响因子提高到0.70,在涉海17种科技期刊中居第五名;《海岸工程》获省科协2008年度自然科学期刊一等奖。 新科研楼主体建设完工,进入室内外装饰装修设计阶段;包括物理海洋室“风浪流试验水槽基础建设”的鳌山试验基地修缮与堤坝管道改造工程基本完工;所区10千伏变电站扩容改建工程竣工验收并投入使用;新职工食堂装修改造工程竣工并验收。 科研项目与成果全年在研各类项目301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2项,“863”项目31项,“973”项目7项,科技支撑计划项目4项,“908”专项60项,国家海洋局业务化项目9项,海洋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项目10项,大洋项目7项,青岛市和山东省地方科技计划项目20项。 全年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出版学术专着2部,软件着作权登记1项。申请专利4项,授权4项。获国家海洋局创新成果奖5项,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获省科技进步奖1项。编制完成2003~2007年成果汇编工作,首次把专利和软件着作权系录入成果汇编。 拓宽业务领域组织开展海气相互作用的监测与评价、GPS观测数据集成、海洋动力环境精细化数值预报系统推广及试运行,完成2008年冬季渤海、黄海二氧化碳通量观测;负责组织相关业务单位构建中国海洋领域应对气候变化业务化工作体系,编制完成《海气相互作用业务化工作体系发展规划》。开展相关海洋环境和气候变化的观测和预测,提交“国家海洋局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报告”,对2008年汛期气候形势做出正确预测。利用全球科技资源增强中国在海洋领域应对气候变化业务化工作能力。 技术开发与服务完成海底光缆调查评价项目结题评审工作;承揽光缆通讯行业项目5项,保持该所在国内海底光缆路由调查行业的领先地位。多道地震勘查技术在核电工程建设领域形成技术优势,得到核电工程业界的肯定;为提高海域使用论证与海洋环境评价工作质量,分别组建以海岛海岸带中心、海洋生态中心为依托的海域使用论证中心、海洋环评中心。承接越南新浦(和心)石化园码头工程海洋水文气象建站和全潮水文观测项目,创建涉外示范项目品牌。 应对防治浒苔灾害青岛首次浒苔灾害暴发后,该所立即成立浒苔应急小组,组织相关专家开展浒苔应急研究和分析;进行海上现场围隔实验、生消机理研究、化学法去除和成分分析等研究,利用分子生物学及数模对浒苔进行溯源,科学指导浒苔打捞。该所获奥运会帆船比赛组织工作突出贡献单位称号。 交流与合作年内,与日本九州大学应用力学研究所(RIAM)、泰国普吉海洋生物研究中心(PMBC)、新西兰国立水和大气科学研究所(NIWA)、澳大利亚Tasmania大学(UTAS)签订4个单位级合作协议;接待外宾30批200人,派出66批133人。 牵头组织中美海洋科学前沿论坛。协助国家海洋局举办第七届IOC/WESTPAC科学大会、北太平洋海洋科学组织第十七届年会。参加中俄海洋领域合作第三次联合工作组会议,推动中俄关于东海、日本海、鄂霍次克海和白令海的综合性研究项目。“太平洋及其边缘海洋地质综合调查研究”等3个项目获中俄第三次联委会的批准,“中俄海洋研究装备技术开发(深海电法探测)”项目获中俄政府批准及国家“863”计划支持。第一次中俄海洋科学研讨会的承办计划获国家海洋局批准,组织工作已启动。参加中法海洋科技合作第六次联委会,推动青岛市和布列斯特市在防治浒苔灾害及“海洋在气候变化中的作用”项目的合作。推进与印尼有关科研机构的合作,签署两个补充协议,将双方关于“印尼爪哇沿岸上升流的潜标观测”和“南海—印尼海水交换的观测研究”的合作推广到中、美、印尼三方合作,实施6个航次。启动中印在亚洲季风方面的合作研究,利用在印度洋的观测资料,推动对印度洋在季节内之年际尺度上的海气相互作用的认识,理解印度洋在亚洲季风中的作用,为实现短期气候预测服务。与泰国普及海洋生物研究中心签署合作协议,为实施安达曼海海气相互作用观测创造条件。与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签署关于气候变化响应的监测和应对的全面合作协议。 (张爱军 滕中山)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 概况截至2008年底,有职工332人,内有科技人员253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研究员、副研究员105人,博士生、硕士生导师49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4人。年内,有6人被授予研究员任职资格;国家人事部授予的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有2名博士后出站;有在站博士后15人,其中新入站博士后7名;有在读博士研究生34人、硕士研究生173人,有4人获博士学位、59人获硕士学位。有1人获第二届中华农业英才奖、1人入选2007年度“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被山东省政府聘为“渔业资源与生态环境”岗位泰山学者特聘专家;院士唐启升主持的“东、黄海生态系统动力学及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项目研究团队被国家科技部授予“973计划优秀团队”称号;“渔业资源与生态环境”团队被授予山东省优秀创新团队称号并记集体一等功。年内,设立山东省渔业资源与生态环境重点实验室、青岛市海水鱼类种子工程与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 科研课题与科研成果全年列入科研计划并主持承担的各类课题320项,其中新上“十一五”项目145项。以首席科学家承担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973”1项,主持“973”课题4项、参加2项;主持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课题14项、参加18项;承担“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19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9项(含重大项目课题1项)、科技部基础条件平台专项和社会公益研究专项8项、科技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2项、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3项、国家和部委标准制修订项目46项、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68项、农业部“948”引进计划6项、农业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2项;在研课题合同总经费2.6亿元,累计到位经费8000余万元。 全年有7项成果获奖。其中,“栉孔扇贝与虾夷扇贝杂交育种研究及推广”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半滑舌鳎繁殖生物学及产业化示范推广”分获国家海洋局创新成果一等奖、青岛市科技进步一等奖;“绿色食品菲律宾蛤仔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绿色环保型鱼类配合饲料的研制与开发”分获青岛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对虾WSSV的筛选育种及配套生产工艺”、“半滑舌鳎繁育生物学及产业化示范推广”获农业部中华神农奖三等奖;“半滑舌鳎性别特异分子标记及遗传性别鉴定技术的建立与应用”获中国水产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全年,有16项科研项目分别通过科技部和农业部组织的中期检查;有6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提交基金结题总结报告;有10项课题组织了项目阶段性验收;有4项课题通过山东省科技厅组织的成果鉴定,其中有2项(“半滑舌鳎人工雌核发育和性别控制技术的研究”、“条石鲷全人工繁育及养殖模式研究”)达国际领先水平、2项达国际先进水平。全年发表论文248篇,其中核心期刊论文155篇,SCI(美国《科学引文索引》)收录28篇,EI(《工程索引》)收录6篇;出版专着2部;申请并受理专利46项,有16项发明专利获得授权。 对外合作与交流与欧盟、挪威、美国、加拿大、新西兰、韩国、泰国、英国、菲律宾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合作研究或进行学术交流;接待13批次近20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的外宾70余人次来所访问、考察、合作研究;派出29批44人次赴有关国家进行访问、考察、出席国际会议、合作研究和参加双边渔业谈判等。举办黄海大海洋生态系国际会议,承办中国—挪威可持续水产养殖研讨会、FishBase联合会第九届年会及学术研讨会,组织、主办2008年国际海洋科技论坛暨2008年全国水产养殖学术研讨会。 (孙捷) 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 概况截至2008年底,有职工233人,内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70人。其中,外聘院士1人、研究员43人、副研究员及同等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者52人、博士生导师4人、硕士生导师11人,中国地质调查局中青年优秀人才8人,国土资源部优秀青年科技人才1人,获国家政府特殊津贴者13人。有馆藏图书3万余册,各类中外文专业期刊160余种。是海洋地质调查甲级地质勘察资质单位,“国土部海洋油气资源与环境地质重点实验室”设在该所。6月,经中国地质调查局批复,挂靠于该所的“中国地质调查局海岸带地质研究中心”更名为“中国地质调查局海岸带地质和大陆架地质研究中心”。该中心将合理配置海洋地学资源,开展海岸带和大陆架综合地学研究,加强大陆架基础科学研究,成为解决海岸带和大陆架资源环境的关键科学问题的重要平台。参与“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共建工作。 天然气水合物实验室建设年内,通过扩建天然气水合物实验室、新建低温物性实验室有0~10℃低温实验区和-10~-50℃超低温度实验区,具备了水合物样品保存和开展相关实验测试的能力,成为可运用多种检测手段、以沉积物中天然气水合物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专业水合物实验室;该实验室自行设计,相继建成8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海洋天然气水合物模拟实验装置,开发和掌握了实验技术,具备了开展天然气水合物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等实验研究的条件。自主研制的适合激光拉曼光谱测定水合物的小型低温高压反应装置,可满足各种类型水合物结构分析需要。成功测定实验室内合成的天然气水合物样品和从“IODP”获得的天然水合物结构。 科研课题与成果全年承担各类项目37项,经费超过2亿元。其中,地质“大调查计划”项目4项、工作项目12项(含工作内容1项),土壤专项工作项目1项,成果地质资料涉密清理工作项目1项;国家油气战略选区项目1项,全球油气资源战略选区项目2项;海洋专项工作项目5项,其中“118”专项2项、海洋地质保障工程2项、“920”专项1项;延续执行的海洋专项工作项目7项;继续执行大洋“十一五”专项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在研地方性科研项目2项,国际合作项目1项。新获批全球战略选区项目2项、数据库建设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项、“973”项目(南海天然气水合物富集规律与开采基础研究)和“863”项目各1项。“南黄海选定海域1∶50万油气地球化学勘查”、“中国东部海区及邻域1∶100万地质地球物理系列图”和“青岛市地质环境质量评价和生态与经济可持续发展”项目分获国土资源部科技成果二等奖。海域石油天然气地球化学异常综合评价软件(证书编号:软着登字第09324号)、海洋功能区划信息管理系统(证书编号:软着登字第121488号)、崂山海域信息管理系统(证书编号:软着登字第121489号)等3项软件着作获国家版权局颁发计算机软件着作权登记。 全年在各类期刊发表地质科学及其管理论文89篇,其中SCI(美国《科学引文索引》)论文3篇、EI(《工程索引》)论文2篇。出版《中国海域构造地质学》专着1部。主办的海洋学类核心期刊《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获省科技期刊综合类优秀级刊物,在2008年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国期刊计量指标数据库公布的影响因子为0.710,被引频次为985,5年影响因子为0.958;《海洋地质动态》被评为科技期刊综合类优秀级刊物并首次入选最新版《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8年第5版)核心期刊。围绕海洋地质科技发展新动向,组织编辑出版两期《海洋地质动态》专集——《南黄海海洋地球物理勘探》和《天然气水合物研究——第六届天然气水合物国际会议论文汇编》。 技术开发与服务该所辖属的青岛海洋地质工程勘察院是国家建设部综合甲级勘察单位,年内承担147个项目,被评为市诚信勘察设计单位,获市勘察设计二、三等奖各1项。青岛市宝石质量监督检验站(国土资源部青岛珠宝玉石质量监督检验中心)面向青岛市场珠宝玉石的委托检验业务,全年检测1650批次33792件;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珠宝学院联合在青岛经济职业学校招收宝石学、钻石分级学(GIC)证书学员,为全市培养珠宝专业人才GIC初级学员44名、证书学员41名、钻石分级学员69名;协助市质监局、市工商局为市民进行有关珠宝咨询和市场抽查业务。 对外合作与交流全年派出21人次出国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和执行国际合作项目,派出4名科研人员赴日本、荷兰进行为期2~3个月的培训和学术交流。接待荷兰地质调查局、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日本地质调查局、法国海洋开发研究院等来访与合作洽谈95人次。承办第七届国际潮流沉积学大会,来自16个国家和地区的160余名专家学者参会。承办海洋区域地质调查研讨会,开展海洋区域地质调查形势任务、调查技术方法及成果等讨论和交流,国内24个地质调查机构100余名代表参会。中荷亚洲基金项目组织两次学术研讨会和培训班,6月在青召开项目总结会;该项目的实施及获得的重要成果,促成中国地质调查局与荷兰三角洲研究所之间合作备忘录的签署并在青挂牌成立“中荷海岸带地质合作研究中心”。 (赵艳霞) 山东省海水养殖研究所 概况2008年,有在职职工122人,其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者23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者1人、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2人。设生态与环境研究室、营养生理与加工研究室、山东省海水养殖病害防治重点实验室、海藻种质研究中心、养殖技术与渔业工程研究中心和海水良种繁育中心等6个研究机构,山东省太平洋牡蛎良种场和青岛市刺参良种场,岙山和仰口2个科研中试基地。 科研课题与成果全年承担国家、省部、市级科研项目34项,部分重大在研项目取得突破性进展。其中,“条斑星鲽全人工繁育技术”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刺参原种保安、选种繁育技术的研究”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优质滩涂贝类苗种生产及养殖技术推广”获省农牧渔业丰收一等奖,“刺参选育种及保安技术研究开发”获国家海洋创新成果二等奖,“刺参种质改良及养殖技术产业化开发”获水科院科技进步二等奖,“海水蟹类”和“海水虾类”等2项健康养殖技术编印成书获省优良图书奖。全年新立项15项、鉴定1项,鉴定项目“山东省海水养殖水域滩涂规划”总体居国内同类领先水平。验收项目“鲆鲽鱼类抗弧菌苗种培育及健康养殖技术”,实施单位及推广单位的产品符合国家无公害水产标准并全部通过无公害水产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超额完成项目合同指标。发表学术论文30篇,出版专着3部,申请专利2项。 对外科技合作与交流与墨西哥锡那罗亚州水产研究院签署科技合作交流会谈纪要,与其有关公司签署“海参苗种繁育、近海增殖放流技术合作协议”;派专家去墨西哥进行海参育苗研究,解决了因当地海域陌生、海参繁育无资料可查等育苗难题,培育出海参幼苗;属中国首个在墨西哥传授水产养殖技术的海洋科研机构。 (郭萍萍) 海洋化工研究院 概况始建于1979年12月26日,系原化工部所属的从事海洋涂料研究的专业科研机构。1999年7月1日起,改制为科技型企业,现隶属中国昊华化工(集团)总公司。主要从事海洋防污涂料、防腐涂料、功能性材料、民用装饰涂料、防火涂料、胶粘剂及有关助剂的应用开发研究。截至2008年底,有专业技术人员116人,其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者42人(含正高级7人)、中级42人;设有研发中心、信息中心和检测中心及青岛海建化学有限公司和沙子口中试基地。化学工业海洋涂料质量检验中心、中国船级社船舶涂料验证实验中心、中国涂料工业协会涂料涂装分会和中国涂料工业协会培训中心设在该院。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工程大学授予该院为“海工大实习基地”,是该校首次在地方建立实习基地。 2008年,实现总收入1.76亿元,增长16%;实现总产值1.74亿元,增长17%;实现产品产量6461吨,增长21%。 年内,获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海建牌和老人石牌涂料被评为青岛市名牌产品,申报山东省名牌产品的材料获公示。被科技部、国务院国资委、全国总工会确定为第二批创新型试点企业。被青岛市重新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 科研课题与成果全年组织申报各类项目27项,批准立项15项。其中,国防科技工业局项目2项,国家科技部科技支撑项目1项(首次以该院为主承担)。完成鉴定验收项目15项。组织申报奖励项目5项。其中,“超薄型钢结构防火涂料研究开发与应用”获青岛市技术发明二等奖,“水性海洋防污涂料的研制”获中国化工集团公司“五小发明奖”,“有机硅改性醇酸船壳漆”被列入国家新产品计划。申报专利11项,专利授权5项。参与17项国家标准的制定工作,其中主编4项。以山东省省级企业技术中心、青岛市海洋涂层与功能材料重点实验室和青岛市喷涂聚脲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平台设立的国家级重点试验室,获科技部办公会议批准并下发指南。依托大项目的研保条件项目完成立项评审。 (傅民) 其他科研机构 青岛四方车辆研究所有限公司 概况截至2008年底,有在册职工528人、资产总额7.18亿元。全年实现销售收入5.24亿元、利润总额8622万元。年内,完成时速200千米动车组列车网络控制系统、牵引辅助变流控制系统、旅客信息系统、中间车钩及空气弹簧等产品交付和时速300千米动车组电气控制柜等产品交付,被评为动车组产品优秀供应商。参与的“主持解决铁路客车高原供氧及电气设备安全问题、高原列车适应性试验、全部客车电气设备提供”等青藏铁路工程建设项目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在主要承担该项目50个单位中居第19位,是该所首次获得国家科技界最高奖。 技术研发1.电气技术。建立动车组列车网络控制系统的软件开发平台和测试平台,完成应用层的软件开发设计,具备了列车网络控制系统软件的开发和设计能力。与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联合承担列入国家科技部立项、代表中国铁路最高技术水平的京沪高铁动车组列车网络控制技术的自主研发。2.减振技术。掌握了欧洲标准空气弹簧的设计、制造技术和橡胶材料设计、制造技术。自主研发的时速200千米动车组空气弹簧通过铁道部首件鉴定,具备了装车运用资质;自主研发的沙漏式空气弹簧获海外市场批量订单;城市轨道交通A型车空气弹簧销往欧洲市场。开发的双曲囊式、袖筒式、膜式和混合式等汽车空气弹簧进入汽车市场。3.钩缓技术。掌握了满足欧洲标准的动车组全自动车钩系列技术,半永久车钩已形成国产化批量供货能力。承担北京地铁奥运消隐工程中的既有车车钩改造项目,保证了奥运期间车辆安全运用,获地铁经营业主的好评。自主研发的钩缓装置进入B型车市场,获深圳地铁3号线等多个城市轨道交通市场订单;进入长期由国外厂商垄断的高档城轨车辆市场,具备了参与国际化本土竞争的能力。4.试验研究。承担了动车组车体静强度试验、转向架构架疲劳试验、卧铺动车组通风试验和CRH3型动车组空调运行等试验。5.非标设备。12月,获北京、武汉、上海和广州等四大动车组检修基地中上海和广州架车机项目订单,合同额2.88亿元。 产业园建设该所位于青岛高新区新产业团地的四研产业园第一阶段工程建设全部完成,建成制动、机械制造和减振3座厂房及配套设施,建筑面积4.5万平方米,具备了满足轨道交通以及相关多元化市场需求的生产能力。12月26日,举行产业园开园仪式,四研产业园正式投入运营。 (聂翔) 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 重大动物疫病流行病学调查2008年,在30个省份开展禽流感、口蹄疫等重大动物疫病及布病、结核等人畜共患病定点流行病学调查,为禽流感、口蹄疫、布病防控规划的制定及流行趋势的预测打下基础。开展紧急流行病学调查,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发生的高致病性禽流感、湖南省和贵州省发生的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安徽省发生的生猪大面积不明原因死亡、江苏省发生的蛋鸡禽流感病毒监测阳性事件等数十起突发畜禽疫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提交相关流行病学调查与疫情处置报告。围绕重大事件展开专项调查,完成冰冻灾区畜禽受灾情况调查,对18个受灾省份203个国家动物疫情测报站、边境疫情监测站的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对灾后疫情发生风险等进行分析评估;围绕平安奥运目标,完成全国马流感发生的风险评估工作,提出确保奥运期间无疫防控措施建议;汶川特大地震灾害发生后,拟定灾区动物尸体无害化处理办法。开展疯牛病、小反刍兽疫、马流感等疫病发生风险评估预警工作。全年向农业部兽医局提交流行病学调查报告14份,为上级及时决策、科学决策提供技术支持。 动物卫生评估工作和动物源性食品检测推进无规定动物疫病区示范区建设,制订无疫区评估技术细则,以农业部文件发布实施。指导山东、辽宁、吉林等省级无疫区示范区建设,指导海南省完善无疫区建设计划。开展广州、南京地区无马属动物疫病区建设评估检查工作,组织对广州亚运会无马属动物疫病区建设规划进行指导,提出南京市无马属动物疫病区建设的专家建议报告。负责全国动物卫生风险评估委员会日常工作,建立健全委员会工作机制,组建全国动物卫生风险评估专家库。开展动物卫生风险分析关键技术、国际无疫区规则研究,提出全国动物疫病区域化管理与无疫区认证对策,组织起草报批无规定动物疫病区标准14项,其中7项获准发布。举办中加动物卫生风险分析研讨会,农业部兽医局、加拿大食品检验署、加方项目官员、部分委员及国内部分无疫区示范区的代表80余人参会。围绕平安奥运,加强奥运期间动物产品安全监测,开展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动物源性细菌耐药性监测及无公害畜禽产品认证检测、绿色畜禽产品抽检等工作;拟定奥运城市动物卫生与动物产品安全状况问卷调查表,完成北京市畜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和山东省药物残留监控任务。“三鹿奶粉”事件发生后,拟定全国畜产品三聚氰胺检测技术方案,完成山东省畜禽产品三聚氰胺检测及全国畜禽产品三聚氰胺检测结果汇总分析工作,为国家制定有关政策提供重要依据。 重大外来动物疫病防控及技术储备承担西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青海省小反刍兽疫及山东省牛支原体肺炎等应急疫情调查监测工作,26个省市疯牛病、痒病样品检测及全国疯牛病、痒病确诊工作,山东、河南等省市新城疫监测及分子流行病学调查工作,广州亚运会无规定马属动物疫病区8种马病的检测工作。完成疯牛病、痒病、小反刍兽疫、新城疫等重大动物疫病的检测及诊断技术研究,加强对非洲马瘟、非洲猪瘟、尼帕病等重要外来病诊断技术的研究,强化应急预案、技术培训、诊断标准等工作,提高防范重大外来动物疫病整体能力。开展国外重大动物疫情传入风险研究,完善国外动物疫情数据库,实现疫情信息动态监视,系统评估主要贸易伙伴国动物疫情现状及传入风险,为贸易政策制定和外来病风险防范体系建设提供技术依据。 国际兽医事务与对外交流根据农业部兽医局的安排,全面加强与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世界粮农组织(FAO)等合作,参加FAO/OIE新发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建设研讨会、OIE亚洲动物卫生信息联网区域会议暨OIE亚洲禽流感防控研讨会等有关国际会议;参与筹备OIE标准研讨会,承办第三届亚太地区疯牛病及其他朊毒体病研讨会。参加OIE第七十六届国际大会,较早探明对中国相关事务的支持性意见和有关国家的肯定答复,为中国通过无牛瘟认证、禽流感参考实验室认证等目标提供技术支持。该中心专家与OIE总干事、主席一起参加中央电视台英语频道的访谈节目。协助FAO在华开展流行病学技术培训和禽流感监测工作。加强与世界银行(WB)的合作,促进世行在华动物卫生项目实施,协助启动中国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控能力建设项目。参加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农药残留委员会第四十届年会,提供了相关信息咨询。参加双边、多边交流合作,为中加动物卫生健康项目、东南亚国家禽流感技术培训等5个项目提供技术、翻译等服务。加强与东南亚地区的国家和澳大利亚等周边国家在禽流感及动物新发病防控等方面的合作交流,提高区域影响力。组织开展贸易国动物卫生状况研究、官方评议及动物卫生信息问卷等综合分析工作,为促进农业交流合作、农产品进口贸易谈判提供技术支持。年内,该中心选派53人次赴美、英等19个国家和中国港澳地区参加业务交流和培训。 动物防疫标准和诊断试剂研究加强全国动物检疫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日常工作和研究队伍建设,建立水生动物疫病工作组。组织对猪瘟诊断技术、禽屠宰检疫规程、牛瘟监测技术等80多项标准进行修改审查,对2009年行业标准项目申报书进行集中评审,报批国家标准35项、行业标准12项。开展国际动物卫生法律法规研究,对OIE新法典提出修订意见,对OIE决议、区域性战略计划提出意见和建议;加强对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动物卫生法律规范的比对研究,起草中国相关法律法规研究报告。启动中国动物福利工作,召开首次OIE动物福利规则研讨会。加强诊断技术、诊断试剂及技术工艺的研究创新,提供疫病防控诊断试剂,为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提供技术和物质保障。 (徐烽烨) 山东省眼科研究所 概况成立于1991年,是集科研、教学、医疗和防盲于一体的科研事业单位、国家眼科学重点学科所在地、山东省一类科研院所、山东省医药卫生重点学科、山东省角膜病诊治技术研究推广中心。有山东省眼科学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青岛眼科医院、山东省眼科医院(济南)、山东省眼科验光配镜中心(青岛店、济南店)、中日友好角膜病研究中心等实体。2008年,在职职工266人,有专业技术人员128人。其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者12人、中级26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人,“泰山学者”特聘教授1人、特聘专家1人,山东省医药卫生系统“1020工程”人才1人,青岛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1人,博士生导师4人、硕士生导师7人。 年内,中国工程院院士谢立信获美国眼科学会成就奖,该奖用来表彰参与美国眼科年会学术活动并为学会及眼科学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个人,谢立信是首位获此奖的大陆眼科专家。 科研课题全年组织申报科研课题47项、同比(下同)增长27%,获资助11项、金额134.3万元,与国内外知名企业合作的横向项目取得突破。申报省科技进步奖1项、科技成果鉴定1项、专利9项。其中,以院士谢立信为首申报的“真菌性角膜炎的应用基础与临床学研究”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眼内植入缓释药物”获国家发明专利;在研项目39项,到账金额334.5万元。全年提交中英文学术论文80余篇,其中国内核心期刊发表论文31篇、SCI(美国《科学引文索引》)收录14篇,影响因子总和37.48。 教学年内,博士研究生入学6人、硕士研究生入学16人,有3人获眼科学博士学位、12人获眼科学硕士学位,招收和毕业人数超过往年。组织完成博士、硕士研究生毕业答辩15人次,开题9人次,中期考核11人次。开设《眼科学》学习班课程,开讲16课次,提高学生和新进员工的眼科理论知识。 门诊设有角膜病、白内障、眼底病、角膜屈光手术、斜视、眼眶病、青光眼等专业科室。年内,开展“医院管理年”及“两好一满意”活动。全年完成门诊量10.22万人次,增长6.4%;病房入院6158人次、增长31.6%,出院6077人次、增长29.6%;病房手术6134例、增长22.9%,门诊手术908例、下降2.7%;治愈率100%;完成医药收入6058万元,增长15.1%;床位使用率93%,下降1.8%。 对外交流与合作举办第九届青岛国际眼科学术研讨会和玻璃体视网膜新技术与应用研讨会,邀请亚洲眼科学会主席、世界着名眼底病专家、日本大阪大学教授田野保雄等6位日方专家和国内着名眼科专家黎晓新就当今国际眼科领域最新的成果、技术及学术动态进行研讨,北京协和医院、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高等院校和科研医疗机构的200余名专家学者参会。该所与日本大阪大学、日本东北大学等三方共同管理和运营的中日友好角膜病研究中心在该所举行揭牌仪式,是中、日两国在眼科界首次进行深层次合作。 (董晓光 乔镇涛) 2008年青岛市市级重点实验室 | 重点实验室名称 | 依托单位 | 成立年份 | 1 | 青岛市海洋天然产物研究开发重点实验室 | 国家海洋局一所 | 2001 | 2 | 青岛市新材料研究重点实验室 | 青岛科技大学 | 2001 | 3 | 青岛市海洋酶工程重点实验室 | 黄海水产研究所 | 2001 | 4 | 青岛市纳米技术重点实验室 | 青岛科技大学 | 2001 | 5 | 青岛市工业信息化技术重点实验室 | 青岛科技大学、青岛高校软控公司 | 2001 | 6 | 青岛市海洋药物重点实验室 | 中国海洋大学 | 2001 | 7 | 青岛市海洋精细化工重点实验室 | 中国海洋大学 | 2001 | 8 | 青岛市光学光电子重点实验室 | 中国海洋大学 | 2001 | 9 | 青岛市纤维及纺织品工程重点实验室 | 青岛大学 | 2001 | 10 | 青岛市海洋环境腐蚀与防护重点实验室 | 中科院海洋所 | 2001 | 11 | 青岛市海洋生物重点实验室 | 中科院海洋所 | 2001 | 12 | 青岛市软件技术重点实验室 | 青岛大学 | 2001 | 13 | 青岛市医药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 | 青岛大学 | 2002 | 14 | 青岛市农业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 | 青岛市农科院山东省花生研究所 | 2002 | 15 | 青岛市新型环保技术重点实验室 | 青岛理工大学 | 2002 | 16 | 青岛市网络家电技术重点实验室 | 海尔集团公司 | 2003 | 17 | 青岛市智能信息系统重点实验室 | 海信集团有限公司 | 2003 | 18 | 青岛市机械设计与制造技术重点实验室 | 青岛理工大学、南车集团四方机车股份有限公司、青岛捷能汽轮机股份有限公司、青岛铸造机械集团公司 | 2003 | 19 | 青岛市现代分析技术及中药标准化重点实验室 | 国家海洋局一所 | 2003 | 20 | 青岛市现代生物工程及动物疫病研究重点实验室 | 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 | 2004 | 21 | 青岛市智能控制与机器人技术重点实验室 | 山东科技大学 | 2004 | 22 | 青岛市农业质量与安全工程重点实验室 | 莱阳农学院 | 2005 | 23 | 青岛市高速列车技术重点实验室 | 南车集团四方机车股份有限公司 | 2006 | 24 | 青岛市常见多发病防治重点实验室 | 青岛市立医院、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 | 2006 | 25 | 青岛市海洋涂层及功能材料重点实验室 | 海洋化工研究院 | 2007 | 26 | 青岛市致盲性眼病防治重点实验室 | 山东省眼科研究所 | 2007 | 27 | 青岛市新能源与节能技术重点实验室 | 青岛理工大学 | 2008 | 28 | 青岛市海水鱼类种子工程与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 | 黄海水产研究所 | 2008 | 29 | 青岛市啤酒酿造技术重点实验室 | 青啤公司 | 2008 |
(韩利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