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青岛市委员会
中共青岛市委员会
青岛市情网   上传:szblez
  

 十届全委会议

第四次会议

2月27日举行,70人与会。推荐部分区市党政正职和部分市政府组成部门正职人选。

第五次会议

12月29~30日举行,200人与会。传达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省委九届六次全会和全省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听取市委常委会工作报告,审议市委2009年工作要点,总结市委2008年工作,研究部署全市贯彻意见和2009年工作。

(市委办公厅)

组织工作

干部制度改革

2008年,中共青岛市委组织部实施规范干部任用提名改革,在平度市进行以“两公开四差额”(公开空缺职位及职位要求,公开选任程序及选任方法;差额推荐,差额考察,差额酝酿,差额表决)为主要内容的规范干部任用提名改革试点,在十二区市推广。有42名干部经过“两公开四差额”程序担任镇和区、市直部门主要领导职务。11月,召开市委全委(扩大)会,采取署名推荐的形式,对1个区市委书记职位和5个市直单位、区市政府主要负责人职位的预备人选进行初始提名。推行全委会讨论决定任用重要干部票决制,改进干部选拔任用决策机制,对区市党政正职和市政府组成部门主要负责人新提名人选提交市委全委会进行无记名投票表决。深化市管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按照资格审查、笔试、面试、组织考察、任前公示、任职等程序步骤,公开选拔12名副局级领导干部和2名县级市市长助理,招考的职位、条件及报名、笔试、面试等情况及时通过新闻媒体对外发布;注重干部的一贯表现和群众的公认度,在相关单位得推荐票低于80%的取消报考资格。改革选调生的分配方式,实施选调生按综合成绩自主选择单位的办法。

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

按照中央和省市委统一部署,完成市“两会”换届选举任务;派出联络员加强对区市换届选举工作的指导,完成十二区市“两会”换届选举任务。换届后,把领导班子建设的重点转到思想政治建设上,召开全市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工作会议。开展区市群团机关和市直事业单位参照公务员管理上报审批、人员登记和工资套改工作。完善公务员调任办法,加强从基层和生产一线选拔优秀人才到机关工作,从街道办事处、企业、事业单位交流到机关149人。选派6名优秀技术干部进藏工作。

企业家队伍建设

根据全市投资体制改革的总体部署,把10家投资公司重组为国信、华通、城投等三大投资集团,对机场、公交、电厂等市直大企业领导班子进行调整;选派11名阅历丰富、驾驭能力强、有企业工作经验的机关领导干部,到企业担任重要领导职务,其中6人担任主要领导。对市直大企业领导班子进行考察,调整充实领导班子成员后备人才库。继续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建立健全董事会、党委会、经理层、监事会等4个平台,规范“双向进入、交叉任职”的领导体制;从体制上加强监督,建立7个监事会,选派40余名监督人员,公开选聘10名副处级监督人员;其中,从财政、审计、税务等部门选派3名熟悉财务工作的副局长担任监事会主席;试行企业党委副书记兼纪委书记、工会主席兼监事会副主席的模式,实现从企业内外两个方面监督把关;对3个国有资产超百亿的政府投资公司,实施外派监事会和外派财务总监双重监督,对大额支出等实行财务总监与企业联签制度。针对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开展强化企业内部控制、“二次创业”等系列专题培训,有董事长、党委书记、总经理、总会计师和监事会主席等100余人参加;开办第七期EMBA培训班。(市委组织部供搞)选拔10余名市直企业领导干部到党政机关挂职。

2009年1月15日,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牛俊宪(右二)到基层单位走访。

人才引进

制订《青岛市引进高层次优秀人才来青创新创业发展的办法》,破解人才引进政策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问题,增强对高层次优秀人才的吸引力。改进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的选拔工作,重视生产科研一线、核心技术、循环经济、新农村建设等方面的优秀人才,采取专业委员会初评、异地聘请专家终评的方式,选拔179名专业技术拔尖人才,面向企业和科研人员评选10名突出贡献人才。抓住金融危机带来的机遇,面向英国、日本等国家推出100个高层次人才岗位。对2003年以来引进的优秀人才安家补贴发放情况进行清查,为6批(次)2100余人(次)发放安家补贴3253万元。建立驻青高校、科研院所科研处长联席会议制度,为驻青高校、科研院所与地方及企业搭建深化合作平台。组织专家开展系列咨询服务活动;赴江西省举办专家读书班。

干部监督

按照《干部任用条例》的要求,落实下级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事前报告制度,对十二区市和高新区45批2245人次的干部提拔调整情况进行事前审核把关。开展《干部任用条例》执行情况检查工作,对18个市直单位进行重点抽查。召开全市干部选拔任用监督检查工作会议。深入推进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对41个单位的主要负责人进行离任和任中审计;开展区市委书记、区市长经济责任同步审计。前移监督关口,建立拟提拔(重用)干部考察对象报告个人有关事项制度。有130余名拟提拔重用考察对象报告个人的婚姻变化、房产、收入等5个方面12个事项的情况;1554名市管干部向组织报告2007年度个人有关事项。加强查处违规用人问题,立项督办40余起,全部按期办结,其中纠正违规用人问题2起。对涉及群众举报有关问题的20余名市管干部进行谈话提醒打招呼,对2名市管干部就有关举报问题进行函询。实施干部选拔任用全程记实试点,制订全程记实暂行办法。把年度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作为专题内容向市委全委会报告,在全委会成员中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进行民主评议。对市管党政领导干部和市直企业领导班子成员持有因私护照情况进行摸底,集中收交处级以上领导干部因私证照528本。

干部教育培训

制订《关于2008~2012年大规模培训干部工作的实施意见》。抓好党校主体班次教学管理;从秋季学期开始,调整班次设置,缩短培训时间,加大专题培训的比重。以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为主要内容,抓好市管领导干部集中轮训;举办10期市管领导干部十七大精神专题研讨班,对1284名市管领导干部进行轮训。指导市直各单位在市委党校举办33期专题研讨班,对全市7288名处级干部进行集中轮训。在北京市、上海市分别举办2008年青岛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高层论坛,培训干部280余名。以应对突发事件、国际金融危机等热点问题为重点,举办领导干部“每月一讲”,培训干部3200余名。以国土资源法律知识为重点,分层次举办镇(街道办事处)基层干部的培训,培训镇(街道办事处)党委书记和其他干部680余名。选拔23名领导干部赴英国牛津大学培训。

干部档案管理和信息化建设

根据中组部档案审核整理工作新标准,对1329卷在职市管干部档案进行再次审核整理;在中组部组织的干部档案审核检查验收中,居全省4家验收单位首位。规范市管干部档案借阅和新任市管干部档案报送工作。完成2007年党内统计、干部统计年报等统计工作和各区市党政正职、各镇(街道办事处)党政正职的有关统计分析工作。采用保密技术,推进网络服务应用,完成全国组织系统专网延伸建设试点工作;加强组织系统专网的安全防护,实现全市公务员信息数据的网上授权查询。

基层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

在全市党组织中开展以“双强一实践”(强组织、强能力、实践科学发展观)和“双学一实践”(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学习中国共产党章程,实践党的宗旨)主题实践活动。在基层党组织中进行公推直选领导班子成员、党代会常任制、党代表任期制、城乡党组织互帮互助机制、党内关怀机制等试点工作。制订《青岛市市级党建品牌评价认证管理办法(试行)》,采取社会测评与专家评审相结合的办法,评出首批10个青岛市党建品牌。青岛市引入品牌理念推进党建创新的做法获2008年度全省组织工作创新奖。开展农村党的建设“三级联创”(以“领导班子好、党员干部队伍好、工作机制好、小康业绩好、农民群众反映好”为主要内容的“五个好”村党组织,五个好”乡镇党委和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先进县市)活动。完成村“两委”换届,对村党组织书记进行轮训。对全市后进村班子进行治理整顿,80%的后进村得到改进。制订《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城市社区党建工作的意见》,探索“管理体制网格化、工作运行民主化、党员管理一体化、服务群众品牌化、保障机制标准化”的社区管理途径。市北区、胶州市被评为市基层党建工作先进区(市),市南区、黄岛区和胶南市被评为省基层党建工作先进区(市)。

按照中央和省市委部署,指导黄岛区完成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试点。汶川特大地震后,动员全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抗震救灾,组建援川组织机构,做好捐助款物和党员交纳“特殊党费”工作。全市424126名党员交纳抗震救灾“特殊党费”90284851.8元,居全省第一位;其中交纳1000元以上抗震救灾“特殊党费”的党员22828名,合计28898791.84元。分两批对16个抗震救灾先进党组织和61名抗震救灾优秀共产党员进行表彰。

党员远程教育

制订《全市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2008~2012年工作规划》。举办“远程教育到咱庄”主题系列活动,包括征文、民间才艺展示、文艺展演和管理员业务技能比武、学用能手技能比武5个部分。整合部分市直单位资源,推进远程教育“一体化网站”信息资源建设,发布6万余条信息。全市评选出75个市级规范站点,其中8个站点被命名为省级规范站点。与青岛广播电视大学和青岛农业大学合作,扩大招生范围和专业设置,招收学员600名。围绕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等主题,制作一系列党建专题片和47期《岛城先锋》期刊;制作远程教育教学课件64部。

(刘陆莹)

宣传思想工作

理论工作

理论学习以领导干部为重点,以“三促学”(宣讲促学、调研促学、考核促学)为基本模式,组织开展党的创新理论成果和党中央、省委、市委会议精神等重要内容的学习。以“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为主题,组织全市三级党委中心组成员开展调研活动,引导领导干部学以致用,深化学习效果。结合对《理论热点面对面》一书的学习宣传,推动党的十七大精神在群众中的普及。继续创建市委宣传部的“和谐与卓越论坛”和市委讲师团的“青岛讲坛”等宣讲教育品牌,利用事实、典型、数字进行宣传,开展宣讲330多场次。深化“党员品牌”创建活动,总结推动150多个“党员品牌”故事,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理论研究和普及工作启动2008年度“双百调研工程”,组织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省社科规划项目的申报,青岛市获省社科规划项目立项53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1项。组织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理论研讨活动,举办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理论骨干培训班,编写《社会科学的春天——改革开放30年青岛市哲学社会科学繁荣与发展》一书。以“实施文化强市战略,建设滨海现代文化名城”为主题,开展第五届社会科学普及周七大板块活动,安排报告会及讲座152场、群众性社科普及活动280场次。

新闻宣传工作

重点新闻宣传报道年内,围绕筹办奥帆赛和“环湾保护、拥湾发展”战略及实施文化强市战略等重点工作,全市报纸、电台、电视台、网络联动,组织开展200多组大型系列报道。协调中央、省媒体宣传青岛的工作成就和经验,全年中央6家主要媒体共刊发青岛市的报道2500余篇,其中头版头题稿件和重点稿件170余篇(条),发稿总量和重点报道数量实现历史性突破。年内,在全国同类城市中,青岛市在中央电视台发稿居第二位、在该台“新闻联播”栏目发稿居首位,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发稿居首位。策划开展“扬帆中华、唱响奥运”百家媒体宣传活动,与包括30余家海外华人媒体在内的近140家媒体建立合作平台,覆盖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累计发稿3325篇(条)。

对外宣传工作启动新一轮重大节会活动和城市形象的宣传工作,在德国、南非等国家和地区组织“相约奥运、扬帆青岛”城市品牌推介活动。截至年底,在五大洲的23个国家和地区组织开展39场巡回推介和文化交流活动,树立了“帆船之都”城市品牌。以“新青岛、新奥运”为主题,在中央电视台、香港凤凰卫视和美国CNN等高端电视媒体集中开展奥运城市形象宣传,与《中国日报》联合推出每周1期的英文特刊。组织“港岛互动、共推奥运”活动,举办“放歌奥运·心手相连”大型文艺晚会。建设“帆船之都”大型城市雕塑。

网络新闻宣传工作组织“中国网络媒体山东行”青岛采访活动,扩大青岛在网上的影响力。加强重点新闻网站建设,“青岛新闻网”获2008年度“全国报社网站10强”称号。在“青岛新闻网”定期组织领导干部与网民开展网上对话,在全市开展“e网平安——共建和谐文明网络”活动。

系列重大宣传教育活动

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宣传教育活动组织了召开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座谈会、研讨会,举办“潮起这片海”大型文艺演出、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大型图片展,制作、创作了一批电视专题片、影视文艺作品和图书等十大系列宣传教育活动。举办“青岛改革开放30周年十大财经人物颁奖典礼”。

典型宣传工作围绕2007年度“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活动,策划对王明殿先进事迹的宣传,在全社会弘扬“奉献、友爱、互助”的时代精神。围绕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纪念建党87周年、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推出全国重大先进典型——青岛港(集团)科学发展经验和青岛港(集团)农民工徐万年及全省重大先进典型——市公安消防支队副支队长陈爱新等。

群众性宣传教育活动组织全市职工群众开展“唱响奥帆——全市万名职工大合唱比赛”活动,举办“放飞青春·激情奥运”青岛市第三届大学生文化艺术节,开展“奥运风·青春行”青岛市大学生迎奥宣传四大板块系列活动。以“同心迎奥运、国旗耀岛城”为主题,策划组织节日期间的升挂国旗活动。

重大突发事件和自然灾害的舆论引导工作

抗震救灾宣传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紧急动员做好抗震救灾宣传工作。组织青岛市各新闻媒体选派精干力量,分6批共40余名记者赶赴灾区一线采访报道。组织全市各媒体开设专版、专题,开展抗震救灾报道。策划“大爱壮歌”青岛市抗震救灾先进事迹报告会、“大爱壮歌”电视特别节目和抗震救灾先进典型集中宣传等3项主题活动。

浒苔处置舆论引导工作青岛市奥帆赛场海域发生浒苔自然灾害后,包括美国CNN、美国全国广播公司、英国BBC、路透社、法新社在内的境外媒体记者来青采访,针对媒体质疑奥帆赛能否顺利举办等问题,青岛市在17天内连续召开7场新闻发布会和15场运动员情况通报会,赢得各国运动员、境内外媒体记者的理解和支持。配合浒苔处置工作,举办3次“坚决打赢治理浒苔攻坚战”图片展览;组织文化系统各单位,成立文艺慰问小分队,到清理浒苔一线开展慰问活动。在浒苔处置工作取得阶段性重大胜利后,筹备仪式欢送清理浒苔官兵;用4天时间筹备举办了“同心战浒苔、携手迎奥运”拥军慰问演出活动。

奥帆赛、残奥帆赛赛事宣传

市内新闻宣传组织市属媒体分别组建北京奥运报道团队和青岛奥帆赛报道团队,在报刊、广播、电视、网络开设各类专栏、专题40余个,报刊日均出刊100余版,电台、电视台直播总时长超过200小时、每日新闻报道总时长超过140小时,刊播相关消息、通讯、图片等1万余篇(幅);整个赛事期间的新闻报道在全市历史上单项重大活动报道规模最大、数量最多、直播时间最长。奥帆赛事期间,中央电视台70多次现场报道比赛实况10多个小时,中央、省媒体刊播奥帆赛残奥帆赛报道1340多篇次,境外媒体发表奥帆赛残奥帆赛报道1780多条次,网上检索到有关“2008青岛奥帆赛”的信息60多万条。

记者接待工作按照“善待媒体”的要求,组建场馆媒体中心和2008年奥运会北京国际新闻中心青岛分中心,分别建立媒体服务团队,为记者提供工作和生活服务。赛事期间,主动设置议题,举办15场新闻发布会、11场媒体通气会,组织150多人次的个性化采访活动。做好为国际奥委会媒体转播公司及外国记者的服务。奥帆赛事期间接待37个国家和地区的记者100多批次660多人次;创新中国成立以来世界主要通讯社和知名媒体来青采访人数的最高记录。

赛时文化活动开展“激情夏日”奥帆文化演出展览季活动,全市举办各类文化演出和展览活动300余项。组织各区市在辖区内举办系列奥运文化活动。策划奥帆赛、残奥帆赛开闭幕式,集中展示筹备成果。国际帆联主席约伦·彼德森评价奥帆赛启动仪式“体现了青岛帆船赛的特色,创造了历史之最”。

奥运城市环境部署奥帆赛、残奥帆赛期间的环境宣传工作,围绕体现“中国风格”、“青岛特色”营造奥运氛围;在青岛国际金融中心大厦、黄金广场、数码港、青啤大厦制作的6000平方米以上的巨幅奥运宣传画,成为全国最大的楼体奥运宣传画。

2008年7月21日,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伟作为奥运火炬手参加奥运火炬青岛站传递活动。(市委宣传部供稿)

文化工作

部署文化强市建设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宣传思想文化建设工作会议,出台《关于实施文化强市战略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关于印发〈青岛市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规划(2008~2012)〉的通知》、《关于印发〈青岛市“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的通知》、《印发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等5个配套文件,提出全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战略任务和总体思路,全面部署文化建设的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年内,出台《青岛市文化体制工作总体方案》。建立文化建设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筹建全市文化艺术人才库。

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改革重组青岛交响乐团,该乐团两次在国家大剧院演出,并赴香港、韩国、俄罗斯演出。创作推出《奥帆交响组曲》、民族歌舞《龙飞凤舞》、“人文奥运”系列文化丛书等奥运文化精品,歌舞《蔚蓝青岛》成为新的文化品牌,大型现代京剧《驼哥与金兰》获中国第四届京剧节现代戏组金奖。举办中国国际小提琴比赛、国际音乐大师班、青岛音乐节等重要音乐赛事活动。实施文化产业集群发展战略,推动文化产业向园区化方向发展,构建“一城、一带、六区”文化产业布局。推进优势文化产业业态发展,培育形成6个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5个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举办第六届青岛国际动漫艺术节和青岛文化产业推介会,筹备参加省文博会,推出289个招商项目,融资170亿元、居全省首位。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组织开展系列节日文化活动、社区文化艺术节、农村文化艺术节、迎奥文化活动等群众文化活动和全市文艺院团公益文艺演出活动近1万项。举办“走进残奥·共享激情、情系灾区·奉献关爱”全国助残日大型公益演出、首届中国秧歌节、“同心战浒苔、携手迎奥运——山东省暨青岛市拥军慰问演出大型晚会”。加强文化设施建设。青岛大剧院和青岛海滨艺术中心等重点文化项目建设进展顺利;1200处村文化活动室改扩建完成;全市事业类型博物馆、公共图书馆和文化馆全部对外免费开放。

宣传文化阵地的管理

在国内同类城市中首批设立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机构,完善网上舆论引导和管理工作的制度措施,建立齐抓共管的联动机制、应急工作处置机制、网上舆情日报机制。在全市新闻界开展行风建设,进行有偿新闻和违规经营广告行为集中整治活动。完善“扫黄打非”工作预警、快速反应、大案查处、联动协作和绩效考核等项机制,开展“打击淫秽色情有害出版物”、“整治假报刊、假记者站、假新闻”、“打击非法出版活动”等专项治理行动,查缴各类非法出版物36.5万多件,净化出版物市场。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对青岛市“扫黄打非”工作经验进行专题宣传。

(王焕淼)

统战工作

服务经济社会

建言献策2008年,青岛市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围绕“环湾保护、拥湾发展”战略以及城市管理、文化建设、节能减排等热点难点问题开展联合调研,形成调研报告20篇。市“两会”期间,各民主党派提交提案议案641件,其中15件被市领导批示。发挥《诤言》建言献策“直通车”作用,向市委、市政府反映党外人士的意见建议,有多条被有关领导批示落实。参与“‘我为青岛发展献计策’市民月”活动,全市统一战线成员提出意见建议1636条,其中9条被评为优秀市民建议,市委统战部连续6年获优秀组织奖。

支援抗震救灾年内,全市统一战线向南方雨雪冰冻灾区、汶川特大地震灾区捐款8773万元,捐物折合1000多万元。

参与奥帆赛筹办召开“树文明风尚,为奥运添彩”市民月主题座谈会,做好奥帆赛、残奥帆赛期间宗教服务安保工作,向社会发放由民主党派编写制作的《青岛市文明奥运40条》手册,举办“奥帆赛·青岛与世界拥抱——海内外侨界论坛”,参与清理浒苔工作。市委统战部被市委评为奥帆赛、残奥帆赛突出贡献单位。

服务新农村建设引导非公有制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实施“千企帮村”工程。全年有2568家企业参与活动,103家企业与127个村庄签订帮扶协议,帮扶金额2.63亿元。参与改扩建小学60所,培训农民4000多人,资助特困户1614户,捐款近900万元。“千企帮村”工程被评为全市服务新农村建设亮点工作。

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工作

拓宽参政议政渠道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民主协商会、情况通报会12次,引导各民主党派发挥自身优势做好社会服务工作。市委统战部帮助各民主党派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健全和完善规章制度;协助政府部门加强与民主党派、工商联的对口联系工作,对口联系的政府部门由23个增加到40个。青岛市支持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做法被中央统战部《情况交流》刊发,受到省委常委、市委书记阎启俊的批示肯定。

政治交接主题教育活动围绕纪念“五一口号”发布60周年,协助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召开座谈会、发表纪念文章、举办征文及书画笔会等活动。在全省率先启动无党派人士主题教育活动,举办各种培训班、交流会50期,开展主题实践活动20次,全市1100余名无党派人士参加学习教育。召开全市民主党派、工商联政治交接和无党派人士主题教育活动总结交流会,巩固学习教育活动成果。

民族宗教工作

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和宗教政策法规宣传月”活动。发挥少数民族联合会的作用,加强与少数民族代表人士的联系,处理民族工作中的重大问题。组织召开天主教专项工作会议,抵御境外宗教渗透。实施新形势下民族宗教工作的有效措施,构筑全市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新的社会阶层统战工作

开展对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的摸底调查工作,建立信息台账,实行跟踪管理。在全市建立由统战部牵头、相关单位参加的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出台《关于加强新的社会阶层自由择业知识分子统战工作的意见》。成立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分会,市南区成立全省首家知识分子联合会。组织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开展建言献策、义务咨询、送医下乡等活动,调动和发挥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的积极性。

海外统战工作

坚持“请进来、走出去”,加强与港澳台、海外团体和知名人士的交流交往。引进东元集团、成霖科技等两个过1亿美元项目,争取并启动青岛与台湾两地空中、海路直航,为在青台资企业做好服务工作。做好归侨侨眷、定居台胞台属和在青台湾学生的服务和联谊工作。完成青岛海外联谊会换届工作,建立知识分子联谊会留学人员分会,拓宽海外统战工作领域。

维护和照顾同盟者利益工作

改善统一战线成员工作生活条件市委统战部会同市委组织部等5个部门制订文件,明确对市人大常委会、市政协领导班子中不驻会的党外领导干部在工资、医疗、公务用车等方面的待遇;做好面向全市公开招考5名党外领导干部的工作;对各区市党外干部安排工作进行量化考核,使一批德才兼备的党外干部走上领导岗位。协调有关部门拨款70万元维修改造伊斯兰教群众从事礼拜活动的设施;为337名原工商业者增加养老金;为民主党派机关改造、更新会议室音视频等设备。

统一战线成员思想状况基线调查结合统战工作实际,邀请专业人员参与设计《统一战线成员思想状况调查问卷》;开展问卷可行性预调查研究,制作问卷数据统计软件,发放问卷4682份,回收4521份,其中有效问卷4100份。

统战部门自身建设

全市统战系统坚持开放、协调搞统一战线,加强与其他党政部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国有企业和社会各界的联系,建立高校统战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召开国有企业统战工作会议,形成工作合力。完成《核心价值体系与统战成员思想》、《民主党派趋同性》等调研课题研究,其中《民主党派趋同性》获全国统战理论调研成果三等奖。市委统战部调研宣传工作获全省“四新工程”先进单位和优秀成果一等奖。信息工作获中央统战部三等奖和全省一等奖。以开展“双学一实践”、“双强一实践”活动为重点,加强统战部门自身建设,提高工作能力,改进工作作风,提高干部队伍整体素质;“挚友真情”品牌被评为机关名牌,市委统战部被评为省级文明机关。

(张辉)

政策研究工作

经济领域调研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调研2008年,青岛市围绕国家宏观政策调整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新要求进行调查研究,完成的《国家宏观政策对青岛经济产生的影响及应对措施建议》报告,对近年来国家在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土地、货币、固定资产投资、财税、对外开放等方面的政策进行梳理,分析了其对青岛已经产生或可能产生的影响,提出对策建议。围绕扩大地方税源、增强宏观调控财力,完成的《关于培育壮大地方税源的调查和建议》,从巩固主体税源、挖掘潜力税源、培植新兴税源、扩大地方税源、完善税源建设促进保障机制等5个方面提出对策建议。面对国际金融危机,通过调查研究完成的《有关区市和部门反映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工作建议》调研报告,及时反映了有关区市和部门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中面临的突出问题和对市委、市政府的工作建议。

“环湾保护、拥湾发展”战略调研调研完成的《当前推进“拥湾发展”战略中需要重视的几个突出问题》研究报告,对战略实施中面临的一些现实和潜在的问题进行了梳理,提出了对策建议。起草的《关于加快推进“环湾保护、拥湾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青发〔2008〕11号),阐述了加快推进战略实施的重要意义,明确了战略实施的总体要求、基本原则和任务目标,对规划编制、老城区企业搬迁改造、加强环湾保护、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推动重点组团起步建设、保障措施等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需要着力抓好的重点工作提出了要求。该文件成为全市实施“环湾保护、拥湾发展”战略、调整优化城市空间布局的纲领性文件。为加快推进战略实施,对老城区企业搬迁改造进行调研,形成《当前加快老城区企业搬迁改造亟待解决的几个关键问题》研究报告,重点围绕搬迁资金筹集、安置区规划建设、职工分流安置、政策支持、启动试点等关键环节提出对策建议,报告的核心内容在市政府出台的加快推进老城区企业搬迁改造的意见中得到体现,对做好老企业搬迁改造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

农村领域调研

新农村建设调研起草的《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农村基础建设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见》(青发〔2008〕5号),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经济基础、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民生问题、农村改革和组织领导等6个方面提出具有政策性和可操作性的政策措施。起草的《农村改革发展情况综述(1978~2006)》,从农业发展、乡镇企业、城镇化、对外开放、社会事业发展、农村改革和基本经验等方面,对全市农村改革发展28年的情况进行总结。

县域经济发展调研起草的《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工作实施方案》(青办发〔2008〕13号),抓住推进县域经济发展的关键环节,确定了推进县域经济发展的“六项工作重点和四项工作推进机制”。调研完成的《关于破解县域经济发展金融瓶颈的几点建议》,分析了融资难的原因,并从建立健全县域金融体系、探索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新途径、建立县域金融担保体系、构建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长效机制、努力改善县域金融生态环境等5个方面提出对策建议。完成的《小城镇崛起大市场带动县域形成大物流——关于即墨市南泉镇发展特色产业壮大镇域经济的调查与思考》,总结即墨市南泉镇把市场导向与发挥当地优势紧密结合起来,科学定位主导产业发展,有针对性地开展招商,并创新思路解决好发展中的土地、资金以及服务环境等方面的典型经验。

社会领域调研

民生调查研究起草的《夯实“第一道防线”构筑“大调解”格局——新时期人民调解工作的创新实践》报告,提出的对策建议,为维护全市社会稳定和奥帆赛举办发挥了作用。完成的《倾听民声关注民生——市内四区千户居民问卷分析》报告,所采用的方法为政府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对2008年民生问题的解决具有指导意义。针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通过调查研究,起草的《我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系列调研报告,提出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一体化的工作思路和对策建议。完成的《重视社会组织的建设和管理积极推进社会建设》、《完善基层社会管理体制构建社会管理新格局》、《以社区管理促进社会管理以社区平安促进社会平安》、《强化社区认同创建和谐家园》等多篇调研文稿,对推动建立居民关注社区事务、参与社区活动、分享社区利益、承担社区责任的管理体制和机制起到促进作用。

“文化强市”战略研究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关于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要求和省九次党代会关于建设“文化强省”的部署,全面实施“文化强市”战略,起草的《阎启俊同志在全市宣传思想文化建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首次总结提炼出青岛的齐鲁文化、西方外来文化、移民文化、工商文化、时尚休闲文化和奥运文化等6个方面的文化元素,明确提出建设滨海文化名城的奋斗目标,系统阐述了文化建设需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强调指出宣传思想文化建设中的六项重点工作,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青岛市推动宣传思想文化建设的纲领性、系统性、指导性文件。起草的《关于实施文化强市战略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意见》,全面系统地提出实施“文化强市”战略,抓好文化发展“八大建设”的工作思路,对全市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发挥了推动作用。

优化发展环境调研

完成的《我市民营经济发展环境仍亟待改善——来自民营经济人士的呼声》调研报告,对民营企业生存与发展面临的一些主要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意见建议。起草的《上海杭州苏州优化发展环境考察报告》、《政务公开亟待向纵深推进》调研报告,分析了青岛市发展环境存在的具体问题,提出一系列创新性对策建议,为优化发展环境发挥了推动作用。完成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总报告,是首份全面、系统研究全市发展软环境的研究报告,资料翔实、重点突出、结构合理、逻辑性较强、结论可靠、实用性强,在对策与建议的研究方面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对全市的发展环境建设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市委政策研究室)

机关建设

概况

2008年,青岛市机关建设工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环湾保护、拥湾发展”战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推进“创建高绩效机关,做人民满意公务员”工作。市直机关工委获全国工委系统唯一的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称号和全国五一劳动奖状,还获省级文明机关称号、中国城市管理进步奖和全国首届管理科学奖等。市直机关工委撰写的《创建中国特色的高绩效机关:青岛市的实践》、《平衡计分卡的中国化运用——青岛市的探索》在美国刊物发表并进入美国社科文献ISTP检索平台。

汶川特大地震灾害发生后,市直机关工委组织协调驻楼单位向灾区捐款22.81万元,完成75个单位800多万元“特殊党费”的收缴、统计和转交工作。组织3000余名机关干部参加全国哀悼仪式;组织市直机关90多个单位的党组织和党员近4万人次参加浒苔清理工作;根据奥帆赛组委会要求,召开市直机关2008年北京奥运会火炬传递工作动员大会,与90多个单位签订责任状,组织3000多名机关干部到现场参与该活动。

机关党建

教育培训组织举办市直机关处级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报告会、经验交流会、党务干部培训班和党支部书记培训班,加强机关党务工作者和重点岗位人员对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实质的理解和把握能力,推进机关党员干部的能力建设。青岛市创建高绩效机关工作被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编入教学案例,胶州市、李沧区和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黄岛区)获省机关建设工作创新奖,市北区、莱西市和崂山区获省理论学习成果奖。

机关作风建设集中开展“双学一实践”、“双强一实践”、“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和“做勤廉表率、促科学发展”等主题教育活动,提高党员干部推进改革开放、领导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能力。在全市机关履行职责和作风建设民主测评中,群众满意度提高;在“2008年全国35个主要城市总部经济发展能力评价报告”中,青岛市政府服务指标居第二位。

绩效管理与机关现代化建设

推行平衡计分卡管理率先推行平衡计分卡在线管理,对公文流转、业绩考核、战略重点进展等实行网上运行、动态监控,增强工作透明度,提高效率,降低行政成本。青岛市是全国唯一连续4次获中国城市管理进步奖的城市。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修订《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公务员绩效考核试行意见》,将平衡计分卡引入干部绩效评估考核系统。

推进青岛国际城市竞争力的研究市直机关工委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市政府调研室按照国际标准,评估青岛市国际城市竞争力现状,分析成功举办奥帆赛对城市国际化的影响,对“环湾保护、拥湾发展”战略下提升城市国际竞争力做前瞻性探讨,研究报告达到评估城市竞争力、为重大决策提供参考的要求。

绩效管理研究成果市直机关工委与中央国家机关工委、国家行政学院、北京大学等中央有关部委和国内知名院校专家学者共同完成《高绩效机关之路》课题书籍,由人民出版社面向全国出版发行,研究成果获全国首届“管理科学奖”。

全国高绩效机关(政府)暨城市核心竞争力论坛”11月6~7日在青岛举行,论坛围绕加强城市绩效管理、创建高绩效机关(政府)、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进行理论研讨和经验交流,展示了青岛实施“环湾保护、拥湾发展”战略、奥帆赛和残奥帆赛举办盛况及高绩效机关创建历程,提升青岛在全国的影响力。中央国家机关工委、中央组织部、北京大学和杭州等部门、高校和城市的有关专家和领导出席。

机关文化与品牌建设

深化机关品牌建设以“机关品牌与文化创新”为主题,举办首届“全国机关品牌论坛”,总结交流全国各地创建机关品牌的经验和做法,研究探讨机关品牌的创建理论和发展规律,研究建立具有中国特色机关品牌的创建模式和理论体系。青岛市发起成立中国机关品牌研究会并当选理事长城市。市直机关工委编着的国内首部机关品牌与文化创新专着《机关品牌》由人民出版社发行。各级机关将创建品牌工作作为加强机关建设的载体,推动机关文化持续创新与发展。截至年底,青岛市90%以上的市直机关拥有自己的品牌,其中有机关名牌27个。

优秀工作成果评选加强对优秀工作成果评选的立项管理,完善评选机制,将评选工作与推动工作创新、推进“环湾保护、拥湾发展”战略实施相结合。全年全市申报优秀工作成果189项,确认立项的112项进入最终评审,40项进行了答辩。

公务礼仪结合推进人文奥运工作,倡导全市机关干部学习和遵守机关公务礼仪,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提高机关公务员的文明素质和礼仪修养。市直机关工委编着的《机关公务礼仪》获山东省软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机关处(科)室建设

制订《全市机关建设评价标准》通过进行基层调研,制订《全市机关建设评价标准(试行)》,引导全市各级机关转变职能、提高效能。开展争创先进处室活动,规范机关处室建设。

基层党组织建设落实党支部建在处(科)上,处(科)长兼任支部书记的组织模式,实行机关党建、廉政建设与业务工作“一岗双责”。市直机关98%以上的处室建立党支部,99%的组织人事处处长兼任机关党组织副书记。将平衡计分卡管理理念和技术引入处(科)室建设,制订《机关处室和处及处以下公务员考核工作意见》,形成目标绩效、工作创新、作风建设和民主评议的考核计分标准体系。

机关信息化建设

网上办公市直各单位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建立门户网站,提高时效,降低施政成本。市政府办公厅加强信息公开化管理,成立两处“青岛市政府信息公开查阅服务中心”,牵头制订《青岛市政务公开信息编写规范》、工作流程等3个参考样本和18个标准文书及政府信息公开考核办法。市审计局推进审计办公系统(OA)和审计业务系统(AO)建设,域网覆盖五市七区,承担的“金审工程”项目——社保联网审计工程通过国家验收。

“机关建设网”改进网站布局,拓展网站功能,增加8个服务性栏目。年内,网站添加信息4000余篇,文章总篇数3.5万余篇,访问量26万多人次,累计总访问量60多万人次。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143个城市的访问者浏览过该网站。开通“全国城市绩效管理网”,搭建机关绩效研究和交流平台,宣传青岛绩效管理经验。

群团组织工作

各级工会组织开展建设规范化“职工之家”活动。市直机关“职工之家”达80%,16个市直单位获“先进职工之家”称号。举办第二十三届市直机关运动会,89个市直部门3000余名干部职工参加100个运动项目比赛;组织市直各单位参加“同心迎奥运、国旗耀岛城”升国旗、全国登山日启动仪式等全民健身活动。市直机关工委继续保持全国和省级模范“职工之家”称号。全市各机关团组织、青工委开展“改革同龄人话改革”、“青春建功奥帆赛”等教育实践活动。开展首届青岛市机关“十大杰出青年”评选表彰工作。市直机关团工委继续保持“全国五四红旗团委”称号。各单位机关妇委会开展提高女性素质和“巾帼建功”活动,争创“全国巾帼文明岗”2个,省“巾帼文明岗”1个,新申报争创“省巾帼文明岗”1个,市“巾帼文明岗”6个。开展“牵手灾区女童、共建春蕾书屋”捐书活动,在灾区筹建“青岛市直机关爱心书屋”。市直机关妇工委被评为省巾帼建功先进集体、省三八红旗集体和省抗震救灾先进妇联组织。

(王百峰)

老干部工作

概况

截至2008年底,青岛市有离休干部9156人(不含中央、省驻青单位)。其中,属行政机关的2411人、事业单位的2746人、企业的3999人;属市直单位的3948人、十二区市的5208人;有老红军3人,抗日战争前期、后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参加革命工作的分别为433、1476、7244人。离休干部平均年龄81.3岁,其中100岁以上的1人、90~99岁333人、80~89岁5537人、70~79岁3285人;年龄最大的106岁,最小的70岁。

离退休干部思想政治建设

离退休干部政治理论教育完善老干部政治学习、听报告、通报情况、参观考察等制度,采取集中学习、专题研讨、送“学”上门及举办座谈会、报告会等形式,组织全市离退休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委重大工作部署。组织举办2期270名老干部党支部书记及老干部工作人员读书班;组织3次67人次副市级以上老领导参加情况通报会。开展“走出青岛看发展”活动,组织部分老干部及老干部工作人员赴上海、杭州等地参观学习。

离退休干部党支部建设加强全市离退休干部党支部示范点创建工作,有9个先进离退休干部党支部、11名优秀离退休干部党员受到省委、省政府表彰,青岛市离退休干部党支部建设的经验在全省推广交流。市委老干部局会同市委组织部对85个先进离退休干部党支部、121名优秀离退休干部党员进行表彰。

开展“建言献策”和“献爱心”活动“‘我为青岛发展献计策’市民月”活动期间,征集上报离退休干部各类建议1200余条。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全市2.4万名离退休干部党员上缴特殊党费557万余元,其中缴纳1千元以上的1000余人、1万元以上的17人。

社区老干部服务工作

落实社区“亲情服务”措施市委老干部局会同市委组织部、市民政局印发通知,在全市开展关爱离休干部“结对亲情服务和安装爱心门铃”活动。截至年底,全市已结成服务对子2293对,为老干部安装提示、呼叫门铃和和谐通呼叫系统1313个(套)。

示范点创建活动在全市开展离休干部社区服务示范点创建活动。通过制订考核验收标准,下发通知、宣传发动、组织创建、考核验收,命名表彰十二区市申报的38个社区服务示范点并进行交流推广;有关经验做法在全省推广,12个外省、市的老干部局来青岛市参观学习。通过推广以往5种服务模式,又总结提炼了李沧区永青苑社区与民政第八干休所“社所共建”的服务新模式。

建立服务管理长效机制研究制订青岛市老干部社区服务管理实施办法,明确社区服务管理的对象、原则和工作目标,界定单位、家庭、社区、养老机构、党委和政府有关职能部门的主要职责,规范和细化社区老干部“亲情服务”工作的形式、内容。提出建立社区老干部服务管理经费保障机制的具体框架,形成规范化、制度化、长效化的社区老干部服务管理体系。在全国老干部局长会议上,中组部常务副部长沈跃跃介绍了青岛市依托社区为老干部服务的5种模式。中组部老干部局介绍推广青岛市开展社区老干部“亲情服务”的经验做法。

落实老干部生活待遇

落实医疗保健待遇全年为市属困难企事业单位离休人员减免医疗统筹费1338万元。与劳动、财政部门对134家企事业单位的财务报表进行审核,拟订2009年度减免意见。向市保健委员会建议将离休干部全部纳入医疗保健范围,对29名正局级离休干部纳入优诊、624名抗日战争时期的离休干部纳入一类保健、8590名解放时期的离休干部纳入二类保健。做好老干部健康查体工作,审核特困企事业单位提报的健康查体老干部1500余人,财政拨付专款60余万元。

改制破产企业离休干部移交工作对61家改制破产企业移交资格、预留经费进行审核,确定移交方案和财政补助意见,研究解决管理服务的断层问题,解除老干部的后顾之忧;全年移交离休干部395名。

其他待遇落实年内,将离休干部护理费由300元提高到600元。对十二区市和部分市直单位申报的离休干部困难家庭名单进行审核,为178名困难家庭的离休干部发放困难补助金9.26万元。为30名企业离休干部办理住宅冬季取暖费补助变更手续。为军休干部增加定期离休费,发放军粮差价49704元,发放服装费1850元/人;为军休干部遗属提高生活补助。做好走访慰问工作,春节前走访慰问130名市老领导、老红军;“七一”期间对在青的11名老红军进行走访慰问;走访慰问去外地安置的老干部。

做好老干部信访工作全年办理老干部来信来访258件起387人次,全部处结,未发生到省、进京上访事件。

老年教育

基层老年学校规范化建设对全市基层老年学校规范化建设年活动进行检查验收,确定121所基层规范化老年学校;召开全市老年教育工作“双先”表彰会议,为121所“青岛市基层规范化老年学校”授牌。截至年底,市老年大学有199个教学班,编班学员7673人。全市178个街道办事处(镇)全部建起老年学校;2633个行政村和社区也建立老年学校,占总数的39.4%;全市有老年学员156870人,占老龄人口的13.14%,比上年增长1.18个百分点。

老年教育理论研究和教学交流成立市老年大学协会理论研究会,制订理论研究会章程和年度理论研究课题。组织开展教学经验观摩交流,分别在莱西市、市北区老年大学组织举办国画、舞蹈教学观摩会,组织学员参加向奥帆委捐赠作品活动,“百米牡丹长卷”、“丝网花大帆船”等作品被奥帆委收藏。组织学员参加“丽水杯”全国老年摄影大赛。举办“智泉杯”迎奥运、展风采合唱比赛。

老干部活动中心建设

完成活动中心维修改造工程如期完成市老干部活动中心维修改造工程,启用后至年底接待老干部3868人次。

创建“艺林红叶”品牌组织老干部艺术团参加“激情2008奥帆歌会”、新年音乐会、侨联迎新春联欢会、第十三届残疾人奥运会帆船比赛闭幕联欢晚会、庆“五一”鲜花送模范现场、奥运倒计时100天录播等演出活动;参加泰国国际中老年“泰王杯”大赛并获最高奖和组织金奖。举办全市老干部第九届健身操、健身舞,第十三届台球和第十四届棋类比赛,组织老同志参加全省老干部台球比赛、健身操比赛。

关心下一代工作

完善组织体系和工作格局调整加强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以下简称“关工委”)领导班子,成员单位由24个增加到40个。成立“五老”宣讲团,对法制教育、校外教育、宣传调研指导团进行调整。全市有36个市直单位、270个企业新建关工委组织。全市有各级关工委组织5600余个、志愿团队800余个,7万余人从事关工委工作,基本建立起四级关工委组织网络。

特色教育活动开展“老少两代人为奥运加油”系列活动,举办书画、摄影和手工艺作品展览、文艺演出、征文比赛。组织优秀中学生参加“感受奥运放飞希望”夏令营,参观奥帆赛和奥运百年展览,慰问志愿者和进行演讲比赛。

加强学校、家庭、社会教育召开全市关心下一代“双先”表彰大会,对93个先进集体、186名先进个人和15名突出贡献者进行表彰。成立家庭教育指导委员会;3628名老同志担任家长学校辅导员。市关工委会同市妇联、市文明办等开办的“父母学堂”广播,被评为全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创新案例一等奖;与市文明办等单位命名全市93个关心下一代工作示范点。发挥全市639个“关爱工作团”和2253个“关爱小组”作用,坚持开展跟踪帮教活动,成效良好。

获得荣誉年内,市关工委分别被中央关工委和省文明委评为全国关心下一代宣传工作先进集体、全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单位,被市委、市政府评为青岛市妇女儿童工作突出贡献单位、奥帆赛残奥帆赛组织工作突出贡献单位和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集体。

(市委老干部局)

信访工作

概况

2008年,青岛市委市政府信访局受理群众来信12760件,按期办结率98.7%;接待群众来访1985起11385人次,处结率99.4%;实现群众来信、来访、集体上访“三个下降”的目标,为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和北京奥运会及奥帆赛的成功举办创造了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年内,局机关党建工作获山东省机关党建“创新奖”。

奥运期间信访稳定工作

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及奥帆赛、残奥帆赛筹办期间,全市各级信访部门周密部署,精心组织,启动预案,落实措施,做到排查摸底、稳控措施、解决问题和应急处置“四到位”。全市排查的1030起信访问题和苗头隐患,全部落实“四定一包”责任制,逐个落实稳控措施;组织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力量,安排进京和在青值班队伍,成立6个市委信访工作督导组,完成奥运信访维护稳定任务。中央信访工作督导组多次给予表扬,中央联席会议办公室专门向市委、市政府发来感谢信;市领导阎启俊、夏耕、王文华等给予批示表扬;市委市政府信访局获省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先进集体和奥帆赛、残奥帆赛组织工作突出贡献单位等称号。

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

健全信访信息网络,完善预警监测机制。抓苗头,抓隐患,建立台账,实行动态管理。整合综合治理、维护稳定、司法、信访等矛盾排查化解力量,形成联动调处机制工作平台,实行信息资源共享、统一协调化解。到市以上集体访信息排查率72%以上,全市调处稳定率95.5%以上。实现重大紧急信访信息和群体性事件的预警预报、监测防范和快速化解;新华社刊发了青岛市建立群体性事件预警化解体系的做法,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政法委书记周永康对该做法作重要批示,中央联席会议办公室派员来青进行专题调研,青岛市委对此项工作进行通报表彰。

“区市委书记大接访”活动

按照中央的部署要求,7月起在全市组织开展“区市委书记大接访”活动。各级信访部门履行综合指导、协调推动职责,制订落实工作意见和实施方案。市委市政府信访局下发指导性文件8个,督导检查领导接访50余人次,参与重点案件研究520余起,提出整改意见建议30余项,编发大接访活动简报40余期,协调各新闻媒体跟踪宣传报道140多次,为解决重大疑难案件、推动“案结事了”发挥重要作用。青岛市的“区市委书记大接访”活动得到中央领导的肯定,国家信访局《情况交流》、中央联席会议《简报》等推广了青岛市的经验做法。

治理重信重访

为解决重信重访问题,减少信访积案,制订《关于集中开展重信重访和非正常上访专项治理活动方案》,把进京非正常上访、到市以上重复上访、重复信和联名信作为专项治理的重点;加强各级领导包案责任,集中力量破解疑难复杂案件。市联席会议办公室专门成立综合协调、办理审核、督查指导等3个工作组,加强指导协调和审核把关,建立定期通报制度。全市排查重信重访案件1139起,结服率94.5%。解决十多起困扰信访工作多年的“14个转体公司”等长期积累的重大案件,结服十多名上访多年屡遣屡返的老户。国家信访局《信访情况》推广了青岛市的做法,青岛市在全国信访局长会议上作典型发言。

规范信访秩序

建立信访、公安等维护稳定等部门联动机制,完善工作预案。杜绝上访人员倒流现象和突发事件的发生。继续理顺信访、公安、武警、保安、交通等部门在维护市政府门前信访秩序的职责,针对市政府前门上访情况逐一提出应对措施,使到市政府门前的上访均在短时间内得到疏散化解,实现奥运期间市政府门前上访“零聚集”;在全省处置非正常上访工作会议上做典型发言,得到上级有关部门的肯定。

(刘修海)

保密工作

保密宣传与教育

2008年,青岛市各级保密部门、保密组织结合纪念《保密法》颁布20周年,在全市集中开展“防泄密、防渗透”教育活动。搞好各级领导干部的保密警示教育,对领导干部带头讲保密、抓保密提出专门要求。督促机关工作人员的教育落实,全市1万余名干部职工接受教育;各单位组织干部职工参加纪念《保密法》颁布20周年网上答题和保密理论研讨活动。市保密部门组织专门的授课队伍,对全市经管国家秘密事项人员进行集中培训,各单位普遍制订贯彻落实的措施。

保密行政管理

加强保密要害部门(部位)的保密管理,落实分级管理和分层负责制,建立健全各项工作制度,开展教育和检查,做到人防、技防、物防相结合。抓好重要会议和活动的保密管理,对重要会场和场所进行技术检测,配置相关保密设备,完成各项保密保障任务。加强国防军工科研生产单位保密管理,召开会议传达上级指示精神,对各单位进行现场指导、培训、把关,做好认证审批工作。抓好高考保密管理,逐级签订责任书,培训考务人员,对试卷保密室和各考点进行检查,管理试卷的存放、领取、交接、运送、分发等环节;抓好司法考试、医师资格考试的保密工作,连续多年未发生失泄密问题。对全市国家秘密载体定点复制单位逐个检查复审,撤销不达标单位的资格。采取定点定时回收、登门移动销毁、集中押运销毁等办法,做好涉密载体销毁服务。

保密技术工作

建成并正式开通运行全市涉密计算机非法外联监控系统,实现技术保障和实时管理相结合,提高防范计算机网络失泄密问题的能力。加大投入,购置配备先进的保密技术设备,加强对各类隐患的排查和清除。组织开展涉密载体统一清理,规范计算机和移动存储介质的保密管理。联合工商等部门对涉密载体回收销毁环节进行经常性的监督和抽查。

奥帆赛、残奥帆赛的保密服务保障

年内,市保密部门下发《关于做好奥帆赛期间保密工作的通知》、《奥帆赛工作中国家秘密及其密级具体范围的规定》等文件和《机关工作人员保密必读》等宣传手册,指导各单位及有关人员做好保密工作。采取定期检查、不打招呼抽查、对重点部位和难点问题反复检查等形式,查隐患、堵漏洞,组织各类检查200余次,涉及单位近100个。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现场取证,现场责成整改。派出多名干部进驻奥帆赛各指挥部督促做好保密管理。

(市委保密局)

党校教育

干部培训

2008年,中共青岛市委党校举办各类班次87期,比上年(下同)增长75%,培训干部6359人。其中,举办主体班35期,培训学员2722人;开展高端培训,举办各类班次52期,培训学员3637人。

教学工作

加强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七大以来党中央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的教学和研究,形成“两大层面、五个模块”的课程体系,专题更新率50%以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党的十七大精神教学内容班次覆盖率100%,占各班次总课时的50%。新增“环湾保护、拥湾发展”战略专题;为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新开发政治体制改革30年、经济体制改革30年、文化体制改革30年和党的建设改革30年等4个专题。教师授课全部采用多媒体教学,60%以上的教师和教学专题采用互动式、研讨式、体验式、案例式等教学方式。建立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城阳区城阳村、四方区海伦社区、市南区法院、青岛监狱、海尔集团、创意100产业园等10个教学基地。探索开放式办学,全年邀请有关部门领导和学者30人次到校讲课。加强教学管理,新建立先进的教学评估、反馈系统(安装6个多媒体全自动录播教室和1个中控室),硬件配置、软件功能均居全国前列。加强学员管理,形成《关于进一步加强学员管理工作的调研报告》,制订《主体班次学员管理百分制考核规定》,在秋季学期两个主体班试行;市委党校与市委组织部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党校(行政学院)主体班次教学管理的若干规定》;到基层宣讲十七大精神136场次,教师外出授课220多人次。

科研工作

全年发表论文346篇,其中在三类以上刊物发表64篇;出版着作10部。立项课题34项;其中国家课题1项、省社科规划课题6项、省委重大委托课题2项、全国党校系统课题8项、全国行政学院课题3项、民政部课题3项、市社科规划课题5项、全省党校系统课题5项。获全国、省党校科研工作组织奖等奖项14项。全年编辑出版学报正刊12期、增刊2期。编辑发行《青岛发展参考》12期,其中有3期被市委书记和有关市领导批示进入决策。有11项科研成果被省长姜大明和省委常委、市委书记阎启俊等领导作出批示。12月,市委党校承办全省党校系统科研工作会议、全市党校系统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理论研讨会。年内,64人参加全国各级学会学术年会,提交论文64篇;获省纪念纪律检查机关恢复重建30周年反腐倡廉建设理论研讨征文活动特等奖。

函授教育

全市党校系统报名1818人,其中研究生141人,超额完成年度招生计划。全市在校注册学员5518人。

队伍建设

市委党校全年引进10名博士从事教学科研工作。实行导师制,确定8名副教授以上人员对新入校博士生、硕士生进行“一对一”指导;选派10名优秀教师到中组部培训中心、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和国内知名高校进修,选派5名青年教师到市南区政府、崂山区政府等单位挂职锻炼;推荐2人入选青岛市拔尖人才、4人进入青岛市文化产业人才库、4人被评定为高级职称。按照干部选拔任用条例,有14人担任领导职务,处级干部平均年龄由47岁降至45.5岁,研究生学历干部数量由14%升至22%。组织14名干部轮岗交流,公开考录3名选调生入校。按照市委安排,组织14名市管干部参加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轮训,组织12名处级干部参加MPA培训,选调2名处级干部到省行政学院和市第十三期处级干部进修班进修。

后勤建设

市委党校全年投资2407万元,完成后山学员公寓主体工程建设,综合办公楼的4台电梯安装、2个报告厅的改造装修,新教学楼车库地面和大楼广场改造,校园路沿石、大台阶华灯、人行道板,办公大楼2个裙房空调、宁德湖木栈道安装及弱电管网布设,3号楼维修等建设项目。全年种植各种乔木670棵,灌木25730株;移栽163棵,调运回填种植土120立方米;清除绿化垃圾30立方米;自育草坪4500平方米;为校园制作各种树木分类标牌108块。校园绿化面积达可绿化面积的85%以上。

(朱群岭)

党史工作

2008年,市委党史研究室在党史研究、党史资料征集、党史宣传教育等方面取得成果。其中,获中组部一等奖1项、省市级奖励16项,被评为2007~2008年度全国党史部门先进集体和青岛市市级机关文明单位标兵;在全国党史研究室主任会议上作典型交流发言。

党史研究

编辑出版《建国初期青岛的民主建政》,记述青岛民主建政工作的历史进程和经验。完成《中共青岛地方史(第二卷)》框架结构和重点内容的补充修改和《青岛地方党史青少年读本》、《青岛革命历史文化丛书》、《青岛党史人物简介》第七集——《劳模风采》等书籍的资料征集和初编工作。启动改革开放新时期资料照片征集工作,收集单位及个人提供的照片资料8000余张。继续做好改革开放新时期党史专题的研究和编写,年内,对77个承编部门和单位进行征编督查指导,有75个专题完成文稿,约150万字。为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与市委组织部联合编辑出版《青岛改革开放30年纪略》,分为专题研究、回忆思考、大事要略、相关资料等4部分,以图文并茂的形式简要回顾总结了青岛市改革开放30年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方面取得的成就与经验;全书约51万字。

党史宣传教育

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系列活动市委党史研究室与市委宣传部等部门联合举办“纪念青岛改革开放30周年大型图片展”,共5个部分500余幅照片,展带长120米,展期15天,接待市级机关党员干部及社会各界人士3万余人,留言近1万字;此次展览列为全市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重要活动之一。市委党史研究室与市委组织部合作拍摄电视专题片《青岛市改革开放伟大历程——“激扬30年”》;与青岛出版社联合在《招商周刊》推出12期“纪念山东(青岛)改革开放30年·回望”栏目;通过青岛传媒网和数字信息台推出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图片展;在青岛党史网站上开辟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专题讲座和网上图片展;与有关部门共同组织召开青岛市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理论研讨会。

党史工作下基层活动举办“红色记忆——青岛市青少年党史主题征文演讲比赛”,有24篇征文和12位演讲选手入围市级征文演讲比赛;于国庆节前夕举办“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9周年青少年党史主题演讲汇报暨表彰会”;活动历时4个多月,全市有400多所小学约5万名学生参加。组织到李沧区兴华路街道办事处、城阳区流亭街道办事处、青岛大学师范学院、海军72695部队、北海舰队某工程指挥部、国家开发银行青岛分行等单位,为社区党员群众、大学生、海军官兵和企业干部职工举办党史讲座、党史图片展和讲党课8次。

党史宣教工作市委党史研究室与市委组织部联合制作党史文献片《李慰农》,“七一”期间在青岛电视台黄金时段和“岛城先锋”栏目播出;该片获中组部颁发的全国第十届党员教育电视片观摩评比一等奖。编辑《青岛党史》期刊6期(含《青岛市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专辑》和《奥运加油》增刊),开设纪念周恩来、王尽美、刘少奇诞辰专栏。青岛党史网站增辟学习十七大、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建设和谐社会、党史文献、党史着述、史事动态、史海回眸和红色旅游等特色栏目;全年文字更新维护量100余万字,网站点击率293650人次。编发《青岛党史工作简讯》16期,发稿80余篇,被中央《党史工作简讯》刊发4篇。

党史资料征集

加强对社会主义时期党史人物资料征集,完成45位全国劳模的人物资料和图片征集,约43万字、23幅图片。完成4位副市级老领导的口述资料整理和编写,计5万余字。对全市175处革命遗址遗迹、纪念地、纪念场馆进行清查摸底,收集整理资料图片463幅。在山东党史系统首家完成党史数字资料室建设,建立电子图书库和多媒体图片库;初步实现全市党史部门资源共享。做好青岛市抗日战争时期人口伤亡和财产损失课题调研后续调整、充实、修改工作。完成《中共山东年鉴》“青岛”部分的组稿工作。继续做好《青岛市志·中共青岛地方组织志》、《青岛市志·民主党派青岛地方组织志》续修工作,完成送审稿,约20万字。

(市委党史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