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1994年是青岛市改革开放、经济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的一年,也是精神文明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并取得新的成绩的一年。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广大群众的思想道德水平。全市各级党委组织全市党员干部群众认真学习《邓小平文选》1?3卷。引导大家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头脑,并自觉运用这一理论去分析研究和解决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中遇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围绕贯沏中共十四届四中全会等重要会议精神。抓住本市纪念对外开放10周年的时机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开放10年看青岛”为主题的系列宣传教育活动,全面宣传青岛改革开放10年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增强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城市的信心。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搞得有声有色,“看百部优秀影视片、读百本优秀图书、唱百首优秀歌典”等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教宵活动,激发了全市人民的爱国热情增强了热爱家乡、振兴青岛的主人翁意识。“学先进、讲奉献、树新风”活动更加广泛深入,各行各业涌现出一批无私奉献、廉洁勤政、开拓进取的先进典型。以“五爱”、“四有”为基本内容的思想道德教育,“三学”(学科学理论、学文化知识、学英模事迹)“三教”(社会公德教育、职业德道教育、家庭伦理道德教宵)“三做”(在家庭做文明成员、在单位做文明职工、在社会做文明市民)和“十佳文明单位”、“十佳文明市民”评选活动等,都进一步激发了全体市民建文明城市、做文明市民的热情。“送温暖、献爱心”,帮困扶贫,救助孤儿“青年志愿者”、“希望工程”、“挽留海鸥行动”等有组织和自发的群众性活动层出不穷。在全市各界的支持下,成立了“青岛市见义勇为基金会”,表彰奖励了105名“见义勇为市民'这些活动的开展,对转变社会风气,促进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促进科学教育文化事业发展,提高全市人民的科学文化素质。认真实施“依靠科学进步推动经济发展的科教兴市战略”,大力加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宣传教育。通过“科技宣传周”活动,集中宣传了本市100多个科技战线上的先进单位和个人,在全社会逐步形成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风尚,促进了科技亊业的发展,全市共取得科技成果467项。《青岛市义务教育条例》的正式颁布,标志着本市义务教育走向法制化的轨道。全市12个市、区全部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综合实施水平全部达到优秀等级。提前实现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目标。高等教育改箪与发展的步伐进一步加快。青岛大学建设和发展规划进一步完善,教学质1:稳步提高。职业教育、成人教育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不断增设社会急需专业,为本市经济发展培养了大批合格人才,提高了青岛人的科学文化水平,支持了本市的现代化建设。文化事业坚持“两为’’方向和“双百”方针,突出主旋律,提倡多样化,以抓精品创作为重点,以深化文艺体制改革为动力,营造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抵制腐朽、反动的文化侵蚀。相继建立了“高雅艺术发展基金会”、成立了市交响乐团、歌剧院、话剧院,创作出一大批贴近生活、为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群众性文化活动广泛开展。校园文化、企业文化、社会文化等各具特色的文化活动方兴未艾,陶冶培育了市民的高尚情操和文明素质。文化设施建设有了新的发展,市图书文化大厦破土动工,艺苑大厦、少儿活动中心等多项重要的文化设施正在加快建设。此外,新闻出版、体育卫生等项事业也都取得了显着成绩。 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坚持精神文明“重在建设”、“重在活动”的方针,在总结和继承往年经验的基础上,以改革的精神,不断探索新路子、新方法。坚持务实求实、注重实效的原则,广泛深入地开展“三优一做”、创建文明单位、军胬民共建为主要内容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活动。使活动的目标更加明确、内容更加丰富、活动更加广泛,把精神文明建设的各项任务落实到了基层。 各级党委、政府和各行各业把“三优一做”活动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城市的基础工作和配套工程来抓。坚持精神文明建设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城市管理三位一体有机结合,突出重点,整体推进。围绕“三优一做”活动的主题。联系行业实际,开展了各具特色的系列化活动。针对影响本市对外开放形象和困扰人民群众生活、工作、学习的“热点”、“难点”问题,采取标本兼治、重在治本的措施,走依法治市的路子,开展了一系列专项斗争,增强了活动的针对性,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使全市的社会秩序、环境卫生、社会风气、服务质量和人民群众的精神面貌都有了比较明显的进步,对全市改革、开放、发展、稳定等方面的工作,起到了重要的促进和保证作用。 文明单位创建活动,坚持以搞好基层创建为主,全面提高基层职工群众和单位整体文明素质的要求,狠抓了两个文明建设的有机结合,进一步加强了对基层创建活动的分类抬导。广泛深入地开展了文明单位、文明村庄、文明乡镇、文明市、区、局(公司)等各种形式的系列化创建活动,不断拓宽创建活动的领域,呈现出创建活动的内容日趋丰富、群众参与更加广泛、创建水平不断提高的良好局面。全市涌现出市级文明单位标兵690个,市级文明建设先进市、区、局26个,市级文明单位(村庄)2686个,精神文明建设的各项任务直接落实到基层。 军警民共建活动遍布城乡,活动的影响力和辐射作用不断扩大。全市军民把共建、共育、共防、共治有机结合起来。在强调思想共建、政治共建为主,共育“四有”新人的基础上,已逐步拓展到经济、军事、文化、科技等领域,形成了区域性联片共建的格局,进一步扩大和增强了军政军民团结,密切了军政军民关系,为本市再次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荣誉称号作出了贡献。 (孙宪政) 党的建设 1994年,全市各级党组织围绕贯彻落实党的十四大和十四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进一步加强了党的思想、组织和作风建设,取得了新成绩。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不断增强,广大党员在各条战线和各个工作岗位上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 思想建设 按照中央和省委的部署,市委作出了《关于加强党员干部学习的决定》。全市广大党员认真学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党章和十四届三中、四中全会两个《决定》,坚持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头脑。县以上领导班子坚持中心组学习制度。带头学习。市委常委举办了两期读书研讨班。各级党校、干校加强了对党员干部的培训。同时,组织党员、千部6万余人参加了全省学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知识竞赛。广大党员干部着重在全面系统地把握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和坚持解放思想、实亊求是、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上下功夫增强了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的自觉性。在全市党员中还广泛开展了“党性在改革开放实践中闪光”活动收到了良好效果。通过学习教育,进一步提高了广大党员千部的思想政治素质,牢固树立当“龙头”、上水平、争一流的雄心壮志,促进了各项工作不断上新台阶。市党政机关和市内四区党政机关结合年终工作总结,开展了“查、评、改”活动,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使广大机关干部进一步解放思想振奋精神,增强了党性观念、眼务意识和廉洁自律意识。 组织建设 市委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了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建设几个重大问题的决定》的实施意见对如何健全民主集中制、加强和改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培养选拔一大批跨世纪优秀年轻干部、加强领导班子思想作风建设等有关方面,提出了具体措施。10月10日至15日顺利召开了市第七次党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新一届市委和市纪委领导班子。这次大会确定了力争到2010年把青岛建成以港口贸易为主要特色的经济繁荣、科教发达、环境优美、文明富裕、功能完善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城市的奋斗目标,对于动员广大党员干部和全市人民进一步加快全市改革开放和建设事业的发展步伐,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顺利完成了市区行政区划调整后的市北、四方、李沧、崂山、城阳五区领导班子的调整工作。针对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条件下党的基层建设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市委召开了加强外商投资企业党工团工作会议制定了《关于加强外商投资企业党团工会工作的补充意见》和《关于向外商独资企业选派工会干部的意见》,有力推动了外商投资企业党工团工作的开展。紧紧围绕国有企业转换经营机制,开展了对企业主管局、公司转体后党工团工作的调查,并提出了如何加强这方面工作的意见。农村基层党建突出抓了后进村党支部的整顿工作,研究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贫困后进村基层党组织整顿建设的意见》,确定将全市130余个贫困、后进村党支部列入重点整顿范围。争取利用3年时间整顿完毕。此外,在全市还广泛开展了民主评议党员、争先创优活动,全市共评选出先进基层党委46个、优秀党务工作者63名、优秀党员99名。 廉政建设 根据中央和省委的部署,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三项任务的落实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加强了党风廉政和党纪政纪教育,召开了全市党风廉政建设表彰大会,廉洁勤政先进事迹报告团在城乡巡回报告38场,进一步增强了广大党员干部反腐倡廉的自觉性。在制度完善和执行方面有新进展。本着改革和从严的精神,在1993年出台的市级党政机关从严治党、从严治政33条暂行规定的基础上,制定了16条《补充规定》和4个具体实施细则;还制定了《关于党政机关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婚丧嫁娶方面廉洁自律的实施意见》、《关于企业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的暂行规定》、《关于股票发行、购买纪律的暂行规定》。认真贯彻执行关于国家行政机关辞退工作人员暂行规定,全市共辞退机关工作人员68人。纪检监察机关积极履行职能。加大了办案力度,集中力量突破了一批大案要案,全年共查处党员违法违纪人员318人,其中乡科级干部19人,县处级干部5人。专项清理和纠风工作取得成效,突出抓了两个重点:一是对群众反映强烈的乱收费、无偿占用企业人财物、党政机关兴办经济实体、干部住房超标加租、公费出国旅游、使用进口豪华车等问题,逐一进行专项清理纠正,基本刹住了这几股歪风;二是全市确定了11个纠风重点单位,围绕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制定了明确的纠风措施,结合行业和岗位特点。建立职业道德规范和激励、约束机制,强化了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使行业不正之风有所遏制。 (市委研究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