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经济和社会发展概况 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全年完成国内生产总值10.5亿元,比上年增长22.9%,完成工农业总产值22.4亿元,增长55%,其中工业总产值19.1亿元,增长60%,财政收入跨过亿元大关,完成地方财政收入1.19亿元,增长86%。农村经济蓬勃发展,完成农业总产值3.3亿元,增长34%;镇村企业产值11.7亿元,粮食总产量2.6万吨,水产品产量5.6万吨,分别增长78%、13%、24%。第三产业快速增长,年增加值达到2.5亿元,增长41.7%;完成社会商品零售总额1.94亿元,增长17%;新批第三产业项目910个,注册资金达4.5亿元,金融、房地产、旅游、运输业等都有较大发展。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不断提高,城镇人均居住面积达到9平方米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551元,比上年增加135元,年末城乡居民人均储蓄达3208元,居青岛市各市、区之首。 改革整体推进步伐加大。转换企业经营机制扎实有效。有13个部门成建制转为经济实体,有11家企业从原主管部门独立出来成为区属企业,有9家企业进行了股份合作制改革试点,积极稳妥地对几家濒临倒闭的企业进行了“关、停、并、转”。以商品市场、要素市场为主体的市场体系开始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格局初步形成,外资、集体、个体和私营经济也进一步得到发展,成为促进经济发展和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重要力量。社会保险试点、住房制度改革顺利进行。体制合一和机构改革基本完成,党政群序列部门由两区原来的70个减少到28个,精简59%,机关行政编制由原来的1155人减少到718人,精简40%。政府职能的转变也迈出了较大步伐。 招商引资实现新飞跃。项目建设呈现出速度快、规模大、档次高、范围广的特点。全年批准外引内联项目622个,合同投资额36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64.5%和82.7%,都接近前8年的总和。其中三资项目173个,增长203%,是前8年总和的1.4倍,合同利用外资2.1亿美元,增长64.6%;实际利用外资4871万美元。完成出口创汇7622万美元,增长86.4%。一些国内外大公司、大财团进入境内投资建厂,带来了一批大项目在本区“落户”,如石油中转库、浮法玻璃、第三批日元贷款给排水工程已正式开工;轧钢厂、聚脂化纤、棕榈油等项目进展顺利;1500万吨大炼油厂、大型变压器等项目也都在积极洽谈之中。 保税区建设进展迅速。1993年3月28日,保税区一期工程0.86平方公里顺利通过国家海关总署验收,并正式对外营运。区内基本建设累计投资达到1.32亿元,道路和“三水”管网已全线贯通,开工房屋面积17.2万平方米,二期填海工程已大部分完成;全年共批准外引内联项目105个,总投资1.4亿美元,其中三资项目77个,合同利用外资7376万美元。保税区已逐渐成为外商投资的热点区域和对外开放的先导区域。 城市规划建设成绩显着。按照建设新青岛的要求,先后完成了新经济区总体规划、城北生活小区控制详规、黄辛路和5公里快速路街景规划及部分小区的规划设计。全区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达2.4亿元,比上年增长262%。房屋竣工面积50.2万平方米,创历史最好水平。新建主干道6条共20公里,硬化城区道路7.8万平方米,铺设供排水管线13.1公里。年初确定要办的10件实事已按原计划完成。长江路扩建改造工程、石油化工城拦海回填工程、薛家岛旅游区供水工程、唐岛湾浅海回填和张宝湾自然村搬迁等重大项目都已完成原定计划。城市管理进一步加强,市容市貌、环境卫生、交通秩序等综合整治取得了较好成果,新城区外部形象进一步树立起来。 社会事业蓬勃发展。全区用于学校建设的投资达761万元,比上年增长36%;有15处小学管理水平达到市级优良标准;共为各级各类大中专院校输送新生348名,比上年增长40%。医疗机构的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医德医风建设成效显着,农村初级卫生保健通过省级验收。计划生育圆满完成了市下达的各项指标,被山东省政府评为“三为主”先进单位。 开发区与黄岛区体制合一和机构改革顺利进行 1992年12月市委任命新的工委(区委)班子后,工委(区委)开始着手研究探讨两区体制合并与机构改革工作。1993年2月顺利进行了区政府换届选举工作,工委(区委)与管委(区政府)一套班子,4个牌子。这为搞好两区体制合并与机构改革奠定了基础。 两区体制合并与机构改革主要分4步走。1.两区机构合署办公。4月至8月份,本着“人员不进不出,干部不提不免,合人先合心”的原则,分3批对党政群系统应该合并的部门进行了合署办公,并指定临时负责人。通过合署办公,进一步打破了狭隘的地域观念,加深了两区干部的相互了解,促进了工作上的相互衔接,为搞好机构改革打下了较好的思想基础。2.制订配套政策措施,两区体制合并与机构改革工作全面展开。研究制订了《关于在区机关体制改革中人员分流的有关规定》等5项配套政策措施,对精减分流人员,从政治待遇、经济待遇等方面提出了保障和鼓励办法。在此基础上,于8月初进行两区体制合并与机构改革总动员,传达市编委《批复》精神,全面开展两区体制合并与机构改革工作。3.配备各部门领导班子。共任命、试聘中层干部80人(包括正职33人,副职47人),平均年龄42岁以下,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约占63.8%。4.搞好“四定”工作。即定各部门职能、定内设机构、定人员编制和定工资总额。通过“四定”,做到明确界定各部门的职责任务及其相互间工作的协同关系,精减内设机构和富余人员。到年底,党政群系统定各部门职能、定内设机构、定人员编制工作已经完成。各部门内设机构负责人的配备工作已基本完成。已任用处室负责人(正、副处级)63人,平均年龄37.5岁,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占71.2%。 在具体操作上,主要采取了3项措施:1.在机构设置上,大胆精减机构,由两区原来的70个减少到28个。同时又不盲目照搬,而是从自身实际出发,搞好机构设置。考虑到新经济区不像其它开发区,它有4个镇1个街,有8万多农民,基于这一点,新机构设置上保留了农村经发局等部分行政职能部门。同时又考虑到新经济区必须以外向型经济为主,招商引资工作尤为重要,因此,设置了大项目办、项目促进中心、外商投资服务中心等机构。2.在干部的选拔配备上,首先在干部制度上对行政干部实行聘任制并且规定了试聘期。其次,树立开放的人才观,打破论资排辈,坚持任人唯贤,不拘一格地把那些年富力强、德才兼备的同志选拔上来,破格提拔了13名年轻干部。50岁以上、初中文化程度以下的原则上不担任实职。又从全区实际情况出发,树立尊重老同志就是尊重历史的思想,尽量将他们安排在一定合适的位置上,避免其产生失落感,鼓励他们关心支持年轻领导干部,继续为新经济区积极工作。同时调动了年轻同志和老同志两方面的积极性。增强了新机构的凝聚力。再次,在干部安排上不将职位一次性填满,而是成熟一个任用一个。为今后招聘、提拔年轻干部,补充新的人才留有余地。3.在具体政策措施的制定上,表现在机关人员分流工作上,工委(区委)一方面拓宽思路,通过采取“转、下、学、清、退”等多种措施加以落实。“转”即成建制转为经济实体;“下”即下基层兴办经济实体或承包企业、到企业工作;“学”即由工委(区委)统一组织到矿山冶金大学脱产学习经贸知识或强化外语水平;“清”即清退临时工和借调人员;“退”即凡男满55周岁,女满50周岁,可提前办理退养手续。另一方面,工委(区委)又从实际出发,制订了相应的利益保障办法,鼓励富余人员树立机遇观念,从机关中分流出去。比如对于成建制转为经济实体的单位,原正处级行政领导干部工资待遇按国家中(二)型企业待遇计发。脱产学习人员,原职级待遇不变,工资照发。退养人员退养期间如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普调工资,与本单位在职职工一样对待。到1993年底,已有近200人从机关分流出去,参加学习的干部已正式入学。机构改革工作完成后,机关行政编制人数由原来的1155人,减少到718人。 (蔡自力 王连生 薛新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