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墨市
即墨市
青岛市情网   上传:青岛年鉴栏目管理账户
  

1993年经济和社会发展概况

1993年即墨市国民生产总值32.41亿元,国民收入28亿元,社会总产值100亿元,工农业总产值91.2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6.1%、25.7%、33.9%和36.8%,再次跨入“全国百强县(市)”。

农业生产全面发展,高效农业开始起步。粮食总产达到61.79万吨。花生总产达到7.56万吨,分别比上年增长36.3%和52.8%。全市造林2.14万亩,新建农田林网I4.7万亩,分别比上年增长142.2%和71.1%;新建果园1万亩,果品总产量达到2.63万吨,比上年增长16.4%;新建桑园1500亩,总面积达到1.51万亩,蚕茧总产量达到584吨,经济收入达到635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7.7%和35.7%;蔬菜种植面积达到8万亩,总产量达25.7万吨,比上年增长8%;全市年末大牲畜存栏6.5万头,家禽存养361.2万只,肉类总产量2.98万吨,分别比上年增长32.3%、30.2%和35.5%;全市完成水产总量6.96万吨。产值4.3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40.3%和17.8%。1993年全市完成农业产值15.97亿元,农业经济总收入39.8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1.3%和38%。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全市共投资1890万元,投工1860万个,完成各类水利工程项目3310项,扩大和改善水浇面积8.5万亩,新增淡水养殖面积3000亩;全市新增各项农业机械5000台(件),农机总动力达到44.7万千瓦;完成了25万亩中低产田开发和胶济铁路即墨段路域治理一期工程,并分别通过国家和省级验收。全市已建起各类服务组4200个,从业人员达1.3万人。市乡两级兴办的380余个服务实体和新成立的市农村经济信息服务中心,在生产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工业生产持续增长,效益逐步回升。全市有128个企业进行了股份合作制试点,股金总额达8368万元;组建了电机、黄酒、地毯、崂泉饮料、制冷等9个企业集团,2个企业实行国有外营。全市实施各类技改项目256个,投资2.79亿元;开发新产品34个,其中19个填补省内空白;与国内176个大中型企业、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建立了技术项目转让、联营合作关系,引进项目126个。全市完成工业总产值74.5亿元,村及村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税3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40.5%和59.9%。1993年有16处乡镇和2个村庄产值过亿元,全市乡镇工业产值达到62.1亿元,比上年增长50.4%,占全市工农业总产值的67.6%,

外向型经济向宽领域纵深化发展。全市批准外经项目105项,合同总金额2.47亿美元,合同利用外资额1.81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4346万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9.3%、167%、283.6%和242.2%;引进金狮集团工业园开发、高尔夫球场等房地产开发和旅游业项目15个,合同利用外资额1.295亿元。全市共批建“三资”企业189家,其中已投产的73家,安排劳动力近万人,全年完成产值7.787亿元,出口创汇5590万美元,实现利税2634万元;全市出口商品收购总值完成14.6亿元(实际价),比上年增长45%;出口生产企业增加到146家,同10多个省市的12个口岸建立了出口供货关系。

商品流通繁荣兴旺,财税金融形势看好。商业、粮食、物资、供销4个部门转为经济实体,国合商业70%的门店实行了租赁经营;新建综合农贸市场4处、专业市场3处,改、扩建市场7处,总建筑面积7.7万平方米,农贸市场成交额达21.5亿元,比上年增长141.1%,其中即墨服装批发市场成交额达15.8亿元,比上年增长259%;流通行业新建经营网点650个,总投资5000万元;到年底个体工商业户发展到23818户,私营企业发展到514户,分别比上年增长40%和221%,完成税收3490万元,占全市税收总额的22.8%,一业为主的专业村发展到100个。全市实现社会商品零售总额11.48亿元,比上年增长25.8%;全年完成税收1.5287亿元,比上年增长39.5%;财税收入1.5963亿元,财税支出1.1703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8.8%和27.4%;年底各项存款余额达到16.4亿元,比年初增加3.2亿元,增长24.6%;各项贷款余额达到15.5亿元,比年初增加2.3亿元,增长I7.7%;保险金额达到30.4亿元,比上年增长50.5%。

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公路建设投资3100万元,圆满完成鳌蓝线、泉大线、王上线、南城线4项路面改建工程,总里程达65.5公里;电力建设,完成供电量3.2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8.6%;通讯建设总投资5800万元,架设光缆247.5公里,市话装机容量19300门,全市30处乡镇全部通信程控化;完成房地产开发、商业设施建设35万平方米,是上年的3倍。全市职工人均年工资收入2528元,农民人均收入1252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8.5%和35.5%;年末城乡居民储蓄余额达12.8亿元,比上年增长29.8%,有1006户职工喜迁新居,全市职工人均居住面积由上年的9.5平方米增加到10平方米。

科教文卫等项社会事业协调运转。组织实施各类科技项目96项,其中青岛市级以上32项,推广应用新技术、新成果62项,申报专利50项,实施专利40项,获各级科技进步奖30项,引进各类专业人才273名,培训各类技术人员9.9万人次,被评为青岛市“科技兴农”先进单位。为国家输送大中专学生2551名,其中高考本科达线人数突破400名大关,校办工业年收入达1300万元,继续保持全省领先地位;职业教企结合经验在全国推广;发表各类文艺作品300余篇,发掘整理珍贵文物1616件;建起电视微波中心和有线电视台;举行大型体育活动25项,为青岛市级以上队、校输送运动员25名;卫生工作,顺利通过了省初级卫生保健验收,农村卫生工作被评为全省先进市;计划生育工作被评为全国计划生育“三为主”先进市。

外经外贸工作向宽领域纵深化健康发展

对外贸易快速增长。全市出口商品收购总额完成14.6亿元,比上年增长45%,出口生产企业由上年的141家增加到146家;出口商品由上年的320种增加到338种,其中供货在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发展到35家,供货在1000万元以上的商品30种;已投产的三资企业出口额达到5590.54万美元,比上年增长451%。

利用外资大幅度增加。1993年,全市新批准外经项目105个,比上年增加17个;合同总金额2.47亿美元,合同利用外资1.81亿美元,合同工缴费1565.5万美元,分别是上年的2.72倍、3.85倍和2.46倍。利用外资工作呈现出“多”“高”“广”3个特点。一是大项目、大客户多。在全部项目中,500万美元以上项目14个,其中1000万美元以上的10个,总金额1.3亿美元,占全年总投资的52.6%。前来投资的客户中,属国际上知名的大企业集团,如日本的伊滕中、日绵。韩国的大宇、东国、大洋、三湖和马来西亚的金狮集团以及新加坡的第三龙私人发展有限公司等共13个。二是外贸比例高、项目质量高。合同总金额中外方出资比例由前几年的45%提高到73.3%;所批项目出资额、产品档次、投产达产率和利税率等明显提高。新批105个项目中属“三资”的94家,当年投产达产的14家,占15%。一批代表高新技术水平的电子、电脑、传真机、电话及高级不锈钢制品等项目也在即墨市安家。三是客户来源广、投资领域广。前来投资的国家和地区由10个增加到16个。除台湾、韩国、香港等亚洲国家和地区外,一些美洲、澳洲和欧洲的国家和地区相继来即墨投资。投资的领域由原来的第二产业扩展到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其中属第一产业的农副产品加工项目6个,属第三产业的项目23个。投资行业在原来的基础上扩大到农副产业加工、畜产养殖、纺织、房地产、食品、旅游、娱乐、餐饮、装饰等行业。

“三资”企业经营状况良好。1993年“三资”企业开业投产73家,开业投产率达到37.63%,高于青岛市平均水平16.63个百分点,已开业投产“三资”企业工业产值77874.41万元,实现利税2634万元,出口创汇5590.54万美元,分别是上年的6.16倍、17.1倍和4倍。其中利税过百万元的“三资”企业11家,出口创汇过百万美元的“三资”企业18家。“三资”企业共安排农村劳动力9800人,年工资总额2000万元。

“三线十二区”开发建设初具规模。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城南开发区、沿“三线”乡镇10处工业园区及城东工业开发区,1993年共批准外经项目17个,占全市项目总数的16.2%,合同利用外资13380.93万美元,占全市合同利用外资总额的73.9%:其中市工业开发区批准外经项目4个,利用外资1100万美元。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工业园区、高级酒店、高尔夫球场、高级别墅、度假村等大项目正在加紧筹建,起到了外资开发的“龙头”和骨干作用。

科技工作实施96项计划项目

即墨市以“科教兴市”的战略思想,按照“政策启动,培养典型,重点突破,全面发展”的工作思路。积极实施经科教结合,有力地推动了全市工农业的发展。1993年被评为“青岛市科技兴市先进单位”。

1993年市委、市政府从开发科技生产力出发,先后制定出台了《即墨市经科教结合五年规划》、《科教兴农》、《科教兴工》、《人才培养培训》3个专题五年规划,以及《关于加快科技进步推动经济发展的决定》,结合到潍坊、烟台、淄博等地考察经科教结合的先进经验,树立以华山、瓦戈庄、南泉、五金公司等乡镇和企业作为经科教结合试点单位。同时还着重围绕科工贸一体化,大力发展厂办、民办科技机构,走出了一条靠自办科研、发挥人才作用,依托大专院校、实施新产品开发、科工贸一体化的路子。全年,共发展厂办、民办科研机构28所,较有力地带动了企业的快速发展。在此基础上又把培植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当作经科教结合工作中的一件大事来抓,实行重点突破。稳步推进。当年着重抓了琴波化工厂等4个企业的10个高新技术项目的研制开发,其成效和规模为全市经济的高速度跨越式发展蓄备了后劲。

同时,市委、市政府还立足经济主战场,依靠科技兴工、兴农、兴海,力求全面发展。当年各乡镇累计推广应用新技术、新成果220项,60%的村庄建立了农民科技学校,共培训农民50658人次,共从外地引进各类技术人才273名。通过推广应用高效立体种植技术,新增农业社会经济效益1.8亿元。推广笼养扇贝7000亩,笼养鲍鱼200万粒,滩涂贝类11000亩,产值达2.5亿元;当年,全市共研制开发工业新产品62个,申报专利50项,实施专利40项,获各级科技奖60项,产值9605万元,利税1918万元。共实施各类科技计划项目96项,其中国家级项目5项,青岛市级项目27项,本市级64项。项目全部完成后,可新增产值3.2亿元,新增利税3600万元,节约外汇120万美元,增产粮食47.5万吨,增加社会效益5亿元。

乡镇企业向改革要效益,以开放促腾飞

即墨市乡镇企业积极参与市场竞争,保持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1993年有16个工业产值过亿元的乡镇。全市共完成产值62.8亿元,销售收入21.2亿元,实现利税2.25亿元,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52.1%、49、5%和42.6%。

1993年市委、市政府按照纵抓三强、横抓集团、突出重点、全面发展的工作思路,突出抓了对强镇、强村、强企业的宏观指导和管理,同时积极帮助扶持后进村和企业,以两头带中间,在做好强化销售、注重技改等常规工作的同时,双管齐下,唱活了“向改革要效益,以开放促腾飞”的“重头戏”,为乡镇企业的大跨度发展,奠定了基础。

改革力度加大,实现了3个“突破”。一是推行股份合作制,加快了企业经营机制转换。到年底,全市已有121家乡镇企业实行了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其中老企业嫁接改造成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的企业占79%,新兴企业占21%,股本总金额达8368万元,这不仅把社会闲散资金转化为生产资金,达到了融金的目的,而且通过界定产权归属、理顺产权关系、经济关系和分配关系,建立起新型企业经济组织,充分调动了企业与职工两个积极性,增强了企业的凝聚力。二是建立贸工商公司,加强了乡镇集体资产管理。年初开始,市委、市政府在即墨镇、华山镇、移风店乡、段村乡进行了集体资产管理改革试点工作。这4处乡镇建立的4个贸工商公司,经过实践,较好地达到了乡镇集体资产保值增值的目的。三是建立企业集团,进一步调整了、优化了企业组织结构。市委、市政府以拳头产品和骨干企业为主体,先后组建了崂泉饮料集团公司、星火制冷集团公司等企业集团,促进了乡镇工业规模经济的发展。

外经外贸健步发展。1993年乡镇企业争相走出国门,主动谋求与国外客商合作,引进外资、技术,加快老企业稼接改造。全市乡镇企业引进外经项目70个,投资总额超过2000万美元,合同利用外资15000多万美元。在外贸工作上,则主动按国际市场要求组织生产,不断扩大出口创汇。全市乡镇企业完成出口交货额5.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9.5%。其中即墨镇达到1.59亿元,比上年同期提高2.4倍。

(顾玉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