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
商业
青岛市情网   上传:青岛年鉴栏目管理账户
  

城乡贸易概况1993年

商品购销进一步扩大,城乡市场繁荣稳定

全年全市社会商品零售额实现119.8亿元,比上年增长21.2%,其中国合商业实现45.1亿元,比上年增长12%。在工作点上,一是积极搞好农资供应,支持农业生产发展。把继续支持农业生产发展,搞好产前、产中、产后社会化服务作为自己的重要职责,积极发挥各自的经营优势,参与市场竞争,千方百计组织货源,做好农业生产资料供应,较好地满足了农业生产的需要。仅供销社系统全年共销售化肥56.35万吨,农药4108吨,薄膜3195吨,农用柴油3.2万吨,农业生产资料供应总值5.4亿元,发挥了支持农业生产发展主力军的作用。二是组织好主要农副产品收购,为市场提供丰富的物质资源。在农副产品收购资金缺口较大的情况下,积极筹措资金,杜绝了粮油和其它农副产品收购“打白条”现象,保证了收购资金及时足额到位,较好地完成了农副产品收购任务。全年共筹措农副产品收购资金15亿元,农副产品收购总值达9.8亿元,比上年增长3.1%。完成粮食定购任务22.33万吨,占年度计划的100.1%。三是扩大总量,增加供给,不断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在进入11月份以后,受政策调整和大环境影响,粮油市场出现较大波动,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积极采取限价、差率控制、加大投放,发放补贴等措施,从而在较短的时间内使不断上涨的粮油价格得到了遏制,稳定了人心,稳定了市场。全年吃的商品零售额实现45.2亿元,比上年增长17%,其中蔬菜上市量1.8亿公斤,穿和用的商品零售额分别实现17.7亿元和46.6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1.4%和26.8%。全年国合商业商品购进实现39.4亿元,商品销售实现52.9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5%和14.9%。

深化商业改革,促进企业经营机制转换

一是坚持“两转”并举的原则,加快政府职能转换,各企业主管部门积极推行了简政放权、转变职能、精简人员、组建实体等改革,使计划经济下形成的单纯用行政手段管理企业的职能有了改进。二是推行国有民营改革。各级企业主管部门、中小型国有企业和基层供销社坚持从实际出发,积极推行以大包干、租赁为主要形式的国有民营改革的发展。1993年末全市财贸系统已有4800余户中小型企业门点实行了国有民营,占企业门点总数的82%。在推行国有民营改革的同时,还对15户中小企业门店进行了拍卖转让,三是积极稳妥地进行股份制试点。截止1993年底已成立5户定向募集股份有限公司,并借鉴乡镇企业的经验,选择了14户企业进行了股份合作制改造,运行效果比较明显,增强了企业的活力。

商业网点和市场建设步伐加快

一是大型商业设施建设取得显着成果。到1993年末,全市万平方米以上的大型商业设施已建成开业的有12处,总面积15.2万平方米,在建项目有28处,总面积121万平方米,累计投资28亿元。二是各类市场发展较快。全年共投资2.4亿元,新建市场41处,改扩建市场79处,其中对6处集贸市场进行了退路进室改造。年末全市各类市场达到612处,年交易额超亿元的市场已达10处,各类市场的迅猛发展,使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显着增强,促进了城乡商品流通,带动了经济的发展。全年城乡集市贸易成交额达57.4亿元,其零售额占全市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29.3%,比上年提高6.3个百分点。三是各类商业网点建设有了新的发展。全市集中力量建设了一批档次较高、容量较大、大中小结合的商品流通设施,初步形成了以骨干商业街为轴心,以商业网点群为依托的流通网络。到1993年底,全市各类商业服务业网点达到12.6万处,比上年增长5.9%,其中国有5118处、集体1.45万处、个体私营10.6万处。市内五区已建立早夜市44处,进一步方便了群众生活。

商业外向型经济发展迅速

通过多渠道、多方式积极吸引外资,加快了商业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步伐。青岛第一百货商店与马来西亚金狮集团合资项目已经签订合同,并于年底奠基开工。东方贸易大厦与日本的合资项目也已签订协议。开辟了利用外资兴办大型商业零售企业的新路子。青岛罐头食品厂整体出让给港商,为老企业嫁接寻找了一条可供借鉴的途径。全年财贸系统共签订合资合作合同25个,总投资1.97亿美元,其中,合同利用外资9734万美元。市区已有3家企业走出国门,在国外设立了“窗口”。截止1993年底,全市财贸系统已兴办合资企业78家,有效地推动了商业外向型经济的发展。

(市财办)

商业饮食服务业

1993年商业饮食服务业概况

1993年,商业营销总额54.7亿元,增长7.89%。其中国营商业销售38.8亿元,增长8.04%;商办工业销售6.51亿元,增长3.9%;饮食服务业营业收入2.74亿元,增长43.1%。商业系统实现社会商品零售额23亿元,增长14.7%,占全市的19.5%。全系统实现利税1.78亿元,增长2.87%,其中:实现利润6773万元,下降22.96%;实现税金1.1亿元,增长29.61%。

零售商业规模不断扩大。1993年市区零售商业规模投资2.45亿元,投入运营面积5.9万平方米。国货股份有限公司大厦建成开业后,日均销货150余万元,较改造前提高12倍。有4个大型零售企业销售突破亿元大关,其中华联商厦达3亿余元,崂山百货大楼、华隆商厦双过亿元,创造了县区零售销售新记录。

饮食服务行业根据市场需要,努力开发新项目、新领域。青岛肯德基有限公司、亚特兰大贵族有限公司、台北快餐有限公司、南洋快餐有限公司、好来屋快餐有限公司等5家合资饭店的开业,推动了全市快餐业的发展。举办美食节、黄金宴、聚福宴、春和宴,并出售名贵精细食品和菜肴半成品,方便了群众日常和节日需要。浴池业由单纯洁身卫生型变成洁身、保健、享受、美容综合型,增加了桑那浴、冲浪浴、芬兰浴、枪林弹浴等12个项目。

在副食品市场放开,财政补贴大幅度减少的形势下,下气力抓好抚顺路批发市场的经营管理,全年共交易蔬菜6335万公斤,占市销总量的60%,

商业改革步伐进一步加快

股份制试点工作有了新的进展。国货公司、利群百货股份有限公司实行了定向募股的股份制试点;将5个集体所有制企业和国营小企业改组为股份合作制企业;积极推广了谦祥益绸布店“国有民营、一店四制”的经验,对47个国有、集体企业、83个门点实行了国有民营改革,占107个独立核算单位的44%。其中小型企业28个,占小型企业的43%。突破了国有企业的单一模式,促进了多种经济形式与经营方式的组合,给企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国有批发企业改革力度加大。积极加快内部机构调整,实行“母体裂变”,单体经营。同时按照“批零一体化”思路,以原市百货公司为基础,对原百货批发公司进行调整合并,组建了百货总公司,压缩管理人员2/3,新成立20多个单体公司。

企业“三项制度”改革全方位推进。80%以上的企业进行了三项制度改革。有90户企业,14193名职工实行了全员劳动合同制。

商业外向型经济有突破性进展

1993年同11个国家、地区的80余家公司、260人次进行接洽、谈判,共签定了“三资项目”合同20份,总投资1.34亿美元,其中外资8680万美元,分别比同期增长31.3和56.1倍。市区新批准成立“三资”企业16家,累计成立30家。出口创汇1166万美元,分别增长4.17和14.7倍。合资大项目有了新的突破,青岛第一百货商店合资项目已经国务院批准,与马来西亚金狮集团正式签约。青岛罐头食品厂经市府批准正式出让给外商,开创了整建制出让国有企业的先例。

商业设施建设上了一个新台阶

3.78万平方米的国货股份有限公司已于12月29日正式开业。3.6万平方米的利群商厦已完成主体工程7层;东方饭店扩建改造工程已完成3500平方米土建任务;列为全市14件大事之一的面积为12万平方米的青岛第一百盛有限公司大厦工程已经奠基破土动工;百货总公司筹建的人民商厦工程已经破土建设。1993年商业系统开工总面积13.6万平方米,其中竣工8.6万平方米,占63.5%,大大超过全市商业“七五”建设的总规模。

商业科技、教育工作取得新的成效

1993年试制成功并投产的新产品12种,其中9种填补国内、省内空白。新研制(仿)制的拼装式冷藏柜、立式冷藏销售柜等已在一批较大的蔬菜副食品商场使用。国货公司、华联商厦等一批大型商场从国外引进安装了先进的自动扶梯及客梯、大型电子显示屏等,提高了商场的现代化档次。计算机辅助管理已开始运用于商业零售、批发、生产和仓储等领域,有效地提高了企业现代化管理水平。通过联合办学,开办讲座、短训班、专题咨询等多种形式,加快发展商业教育。一年来,共举办各类大专班和专业技术培训班59个,培训教育干部职工2000余名,使商业教育由文化技术普及教育向中高级专业、技术教育发展,由一般学历教育向高层次经营管理、外向型经济专业教育发展。加强技术人员的职称评定工作,评出高级职称26人,中级职称383人,初级职称1700人。招聘引进了大中专人才105人,专业技术人才36人,进一步提高了商业职工队伍的文化和专业技术素质。

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加强

青百一店的“悬赏捉劣”,华联商厦的“八试、二退、一保”,青百二店贵重商品免费保险,部分商品试用、试尝等,都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市商业局系统积极开展外语90句活动,通过培训学习,基本掌握英、日、韩3种语言90句会话的干部职工达1万余人。深入开展了创建文明单位活动,命名表彰了省文明单位6个,市文明单位标兵25个。

(于振成  叶树棕  常永青)

供销合作

1993年,青岛市供销合作社有干部职工33406人,其中市属企业干部职工6973人,各市、区供销社干部职工26433人。全系统资产总额达238079万元,其中流动资产167985万元,固定资产原值41061万元。1993年,全系统商品总购进34.28亿元,商品总销售37.5亿元,分别比上年实际增长10.97%和10%;实现利税7392万元,创历史最高水平,其中利润2593万元,比上年增长24.8%,在全国供销社行业中名列前茅。

全面推进以转换经营机制为重点的各项改革

在分配、用工、经营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企业在保证国家多得、企业多留的前提下,自主决定奖金的分配形式和分配数额;全系统90%以上的企业全面推行了全员劳动合同制,彻底打破了“铁饭碗”,同时调整各级领导干部100余人,其中对因工作不力、管理不善造成企业连年亏损或经营损失的数名县以上领导干部分别给予了免职或降职使用的处理,搬掉了领导干部坐惯了的“铁交椅”;除了继续层层实行经营承包责任制以外,又在亏损面较广的县以上小型门店和基层供销社中推行了以“租壳卖瓤”为主要内容的“社有民营”承包制改革,有效地遏止了这类单位效益下滑的局面。

大刀阔斧地进行经营体制调整。一是果断地对长期亏损且几乎资不抵债的市供销储运公司实行了兼并。及时撤销了主营业务日渐萎缩、企业效益呈下滑趋势的市社物资站;二是对地处高科园的凯通经贸公司实行了一分为三的“母体分离”改革;三是市属企业中进行了批零合一的经营体制改革,较好地解决了零售组织货源难、批发缺乏经营窗口的弊端;四是积极进行了各级联合社的改革,其中,青岛市供销社自身积极探索了“转换职能、兴办实体”的途径,先后成立了5个经营部门,均已投入正式运转。

加速设施建设,全力开拓经营

2.7万平方米集餐饮、住宿、娱乐为一体的榉林园大厦已进入装潢阶段。各市、区供销社也由农村走向城镇,兴建了一批具有一定规模和先进设施水平的新型商厦。全系统全年共投资1.6亿元,新兴建经营设施总面积4.38万平方米,既结束了市供销社在城区缺少大中型经营设施的历史,又为供销社实施城乡一体的经营战略奠定了基础。

跻身于大市场,参与大流通。市再生资源总公司发挥行业优势,主攻钢材购销,全年实现商品总销售4.7亿元,实现利润424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54.98%和23.9%。东方贸易大厦围绕消费者这个中心,不断推出别具一格的经营策略和服务措施,在商品质量、商品物价、服务质量等方面充分发挥了大型商场的表率作用,赢得了广大消费者的信赖,开业当年实现营业额2.74亿元,创出岛城大型商场开业首年营业额最高纪录。崂山区供销社在将原有的区属公司全部发展成为设有若干分支机构的总公司、有效扩大经营规模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地处城郊的地理优势和集团化经营的群体优势,大力发展工业品经营,使全年销售额达到5.1亿元,增幅达34其它各市、区供销社在努力搞好传统业务的同时,也根据市场的需要,分别不同地开辟了燃料、五金、石化、建材、装潢等新业务,活跃了城乡市场,扩大了购销业务。同时,全市供销社的业务经营在地域上也大大延伸,先后在北京、上海、广州、海南、深圳、绥芬河、满州里等地设立了16处贸易公司和办事处,经营触角遍及全国。在开拓国内贸易的同时,全系统积极扩大对外开放,大力发展对外贸易。截止年底,全系统已兴办三资企业10处,合同利用外资62万美元,全年对外贸易总额4000多万美元。

以农为本,坚持搞好农业社会化服务

致力于以科技为先导的农资系列化服务体系建设。在货源、资金紧张的情况下,千方百计搞好农资供应,全年共向农民供应化肥56.35万吨,农药4108吨,农地膜3195吨。并充分发挥农资检测手段的作用,杜绝了假冒伪劣农资商品的流入。坚持科技兴农的方针,大力开展以测土配方施肥为重点的农资科技服务,测配面积达180万亩,在促进农业增产增收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致力于大宗商品服务体系的建设。主要是及时为农民提供信息、物资、技术、运输、销售等全程服务,致力于农业综合服务体系的建设。1993年,全系统通过狠抓村级综合服务站的网络建设和综合服务站、基层社综合服务效能的发挥,为农民提供生产、生活资料总值17.5亿元,为村、乡办企业提供物资总值7.13亿元,均比上年增长10%以上。

以“扭亏增盈”为重点,不断强化企业管理

近年来,由于受生活资料市场竞争激烈、农业生产资料销路不畅、资金短缺、费用增大等不利因索的影响,全系统的经济效益十分严峻,相当多的企业处于微利或亏损状态。因此,市供销社在1993年中,大力开展了以“扭亏增盈”为重点的强化企业管理活动。一是引导企业领导干部正确对待面临的经济形势,逐步破除计划经济的旧思想,树立市场经济的新观念;破除小富即安、小成即满的小生产意识,树立奋发进取、争创一流的观念;破除服务无效益的短识,树立有偿服务,以服务求效益的新观念;破除陈腐的用人观和平均主义的分配观,树立唯才是举、按劳取酬的新观念。通过“五破五立”的实现,推动经济工作的发展。二是加强经济活动分析,有的放矢地解决亏损症结。青岛市供销杜为强化各级领导干部的管理意识,同时,克服经费的盲目性,定期组织经济形势分析会,组织各单位交流经营、管理情况、主要经验、问题和对策,不仅有利于提高各级领导的经济分析能力,而且有利于及时发现问题。采取对策,如发现一些企业资金使用不当、管理不善的问题后,立即采取了资金管理责任制,狠抓债务清欠和经济包袱处理等措施,压缩资金占用,盘活资金存量,使资金归位运转,全系统全年资金利润率为5.22%,比上年增长12.99%。三是层层落实扭亏增盈目标责任制。在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对亏损企业进行分类、排队的基础上,青岛市供销社将2100万元的扭亏增盈目标层层分解落实到基层和个人。同时,青岛市社和各单位采用领导和职能部门层层包亏损企业的办法,对亏损企业实行具体帮扶。四是大力组织开展了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争创“经济效益最佳企业和单项经济指标优胜奖”,争创“优质服务奖”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劳动竞赛,充分挖掘了企业潜力,调动了广大干部职工的积极性,促进了各项工作的开展和经济效益的稳步上升。

(姜岩〉

粮油贸易

1993年粮油贸易概况

粮食定购超额完成。全市粮食定购完成了223041吨,超额完成了全年任务。议购粮食20.2万吨,比上年同期增加了30%;议购食油2.69万吨,比上年同期增加63%。

粮油批发市场建设有了新的进展。为了培育和发展粮食市场经济,各市(区)坚持“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勤俭办场”的原则,在财力不足的情况下,充分利用现有场地和设施建设市场。除去青岛市粮油批发市场以外,又有4个市(区)已建起了粮油批发市场,并逐步完善市场交易机制。通过粮油批发市场成交的粮油达20余万吨,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粮油储备管理实现了安全无事故。1993年,全市储备国家专储粮16.9万吨,比上年增加5.8万吨。储备地方专储粮12.3万吨,其中市区9万吨。为确保国家和地方储备粮的安全管理,各级粮食部门严格储备粮油的管理和使用,进一步加强了粮油安全保管工作,粮油保管“四无”达到了100%。

改革粮食管理体制。根据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各市、区成立了粮油集团总公司,使粮食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迈出了实质性的步伐,7个市区已先后成立了总公司,以及配套的管理经营机构。根据市场经济的要求。将过去按照计划管理模式的机构设置进行了调整。分局撤消中心店建制,成立了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

在市区粮店中全面推行了“国有民营”承包经营。根据国家关于国营小型商业企业可以实行“包、租、卖”的精神,在市区粮店中全面推行“国有民营”承包经营,有195处粮店实行了“国有民营”,占粮店总数的95.6%。其中,企业内部职工承包162处,占总数的83%;系统外承包33处,占总数的13%。

粮油工业及利用外资。1993年,全系统完成工业产值3.7亿元,加工总量35万吨。外经工作取得了新的成绩,全系统审批项目7个,总投资360万美元,合同利用外资260万美元,签订合同、协议6项,总投资为1953万美元,合同、协议利用外资1098万美元。

积极发展多种经营。1993年,全市粮食企业新上多种经营项目302个,总投资5399.7万元,其中餐饮店127个,旅馆17个,其它项目245个,这些项目有力地增强了粮食部门的经济势力。各市区农村粮所开展延伸服务,设服务网点1177处,代农储粮7943吨,代农加工30991吨,品种兑换37145吨,上面粉小机组52台(套)。

平抑粮油价格,稳定市场

11月份,由于受国家大气候的影响,粮油市场一度出现波动,全市各级粮食部门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和要求,全力以赴,采取有力措施,平抑粮油市场和价格。一是市局多次召开会议,传达贯彻市委、市政府关于做好粮油供应工作的重要指示,组成了强有力的领导班子,全面负责粮油生产、调拨和供应。二是加班加点,组织生产,增加粮油产量。各面粉厂、植物油厂、粮食分局和粮店节假日不休息,坚持生产、营业,确保市场粮油供应。三是积极到外地采购粮油,加大粮油库存。四是提高服务质量,严格执行规定,做到了不卖大户,不违反限价经营,不囤积粮油不卖,方便群众生活。为了加强宏观调控,平抑粮价,市政府批准动用地方储备粮6万吨,并将改储面粉1万吨。确定储备花生油2000吨,对稳定粮油市场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扭亏增盈工作收到好效果

放开粮价后,由于历史包袱重,基础设施差,体制不顺,财政补贴大幅度减少,全市粮食政策性补贴5810万元,比上年减少了56%;国家连续两次调高贷款利率,大幅度提高职工和退离休人员的工资及补贴,加大了企业支出;进口粮接收任务不足,比上年减少43万吨等等。国家取消了对粮食经营的补贴,粮食企业一时难以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出现了销售大幅度减少,经营滑坡,效益下降的局面。一季度全系统亏损总额1692万元,其中市区580万元。对此,全市各级粮食部门制订措施,加快扭亏增盈工作。发挥内审作用,积极开展各项审计工作,共审计434个核算单位,审计覆盖面达到90%,调整纠正违纪金额195万元,审计核减基建资金支出228万元。加强宏观调控,促进粮食部门整体优势的发挥。经过努力,青岛市在全省各市地中,由年初的第2位亏损大户,扭亏到年底的第7位。全系统亏损1203万元,其中市区亏损680万元。

(孙建嵩)

集市贸易

1993年全市的集贸市场总数达612处,其中城市集市131处,农村集市481处,专业批发市场84处。

市场建设规模大,档次高,专业性强。全年新建市场41处,改建、扩建市场79处,乡镇首集的改造达到99%以上。市政府通过充分论证,决定用两年左右的时间建设平度粮油批发市场、青岛市人防地下中心市场、青岛市机动车辆交易市场、即墨服装批发市场、城阳蔬菜批发市场5处大型市场,总占地面积38.7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57.8万平方米,总投资8.5亿元。城市市场建设档次由简易棚顶市场向高档次楼层市场发展,全年共建此类市场如市南区云霄路市场、沧口区洛阳路市场、平度贸易城、即墨捷登商场等23处,形成了以大型骨干市场为龙头的市场群。1993年全市建设室内面积34.9万平方米,棚厦9.6万平方米,是历年建设室内面积最多的一年。市场退路进室成效明显,全市有6处市场已完成或正在进行退路进室施工。乡镇首集改造步子大,有12处档次较高的市场已建成运营。

多元投资建市场。全年市场建设投资总额2.4亿元,是上年的2倍,超过了前12年累计投资总和,投资额在100万元以上的市场有35处,其中100至500万元的24处,500至1000万元的6处,1000万元以上的5处。2.4亿元投资中,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投资6960万元,占29%,外商投资7440万元,占31%,社会投资9600万元,占40%。

精心培育市场,提高市场效益。全市全年城乡集贸市场总成交额达57.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87.5%,其中城乡集贸市场直接销售给消费者的商品零售额34.6亿元,占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29.3%,比上年增加56%。全市市场年平均成交额为939万元,比上年的518万元增长89.8%;年成交额过亿元的市场有10处,5000万元至亿元的9处,其中城阳蔬菜批发市场达8.1亿元,即墨服装批发市场达15.8亿元。

市场管理出现新突破。结合创建“文明集贸市场”,开展“三优一做”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经评选,市北区市场三路工商所被授予“市十佳先进单位”称号;四方区宣化路工商所和市局市场管理处被授予“三优一做”活动先进单位称号。全市各级工商管理部门积极加强市场管理,先后会同文化、出版、公安、城管、卫生、商业、供销、物价、林业、医药等部门对文化、棉花、汽车、粮食、废旧金属、医药等市场进行检查和整顿。8月份参加了市财政局、监察局、公安局等9个局组织的公车挂私牌的清理整顿工作,经过4个多月的监督检查,查获各种车辆778辆,罚款248万元。其中工商局罚款145.4万元。同时,采取各种形式,严厉打击欺行霸市、哄抬物价等不法活动,有效地维护了各类市场秩序,促进了市场的健康发展。1993年,青岛市级“文明集贸市场”达到121处,省和国家级“文明集贸市场”34处,是历年获省和国家级文明市场最多的一年。

(周洪俊  刘大川)

物资供应

1993年全市物资系统实际完成物资购进额66.6亿元,比1992年增长32%;1993年实际完成物资销售额71.2亿元,比1992年增长39%。物资购销额均创历史最好水平,其增长幅度均高于全国、全省平均增长水平。1993年实现利润6082万元,比1992年增长14%;费用水平4.52%,比1992年上升0.05%。1993年青岛市物资局及所属7个企业和7个区(市)物资局被评为山东省物资系统文明单位。12个企业被评为青岛市文明单位。青岛市物资局被山东省物资局评为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

1993年主要物资供应一览表

物资名称       计量单位       1993年供应量          比1992+-%

煤炭                吨            4289857               -17

钢材                吨           890158                  21

橡胶                吨           26900                  -13

水泥               吨           379288                  -22

木材             立方米         250332                  -47

汽车               辆            8135                    6

加强优质服务,搞好物资供应

1993年全市物资系统上门服务15万余次,业余发货4860笔,数量5.55万吨,价值7000余万元。送货上门物资80余万吨,价值5亿多元。

优化配置资源,保证重点需要。1993年共供应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物资(不含县级企业)15288万元。其中:钢材10972吨、煤炭128100吨、木材1000立方米、水泥20057吨、化工产品5500万元、机电产品1445万元。

拓展配送业务,提高物资供应水平。1993年对青岛啤酒厂、青岛卷烟厂等20家大中型企业开展了配送供应。全市物资配送额达6.23亿元,占总销售额的8.75%。共配送钢材5.83万吨、煤炭82.5万吨、木材7000立方米、水泥2.3万吨。

保证了抗旱救灾用物资的需要。1993年支援抗旱救灾物资,钢材310吨、木材400立方米、水泥800吨。共计价值650余万元。

加强横向经济联合,扩大资源渠道

运用投资、联营、参股、合作等形式,向大的资源单位渗透,掌握了资源竞争的主动权。1993年全系统在巩固原资源基地的基础上,新发展基地22个,投资8000多万元。通过各种形式的横向联合,1993年共购进计划外钢材87.63万吨、煤炭374.7万吨、生铁2.7万吨、橡胶2.66万吨、水泥36.04万吨、木材23.78万立方米、汽车7773辆。计划外物资购进总额为644880万元,占物资总购进额的96.83%,比1992年增长34.27%,

积极开展大市场、大流通、大贸易的活动。一是借船出海,开展对外贸易。在没有进出口权的情况下,积极与部、省、市等有进出口权的部门联合。1993年共购进钢材1.63万吨、木材7.8万立方米、胶合板28万张、化肥2万吨,进口物资总额4亿多元;二是积极引进外资,探讨与外商合资办企业的路子。1993年共达成合资、合作项目6个。

深化物资流通体制改革,转换企业经营机制

在全系统全面推广了全员劳动合同制。市属单位已有11家单位3200名职工,实行了全员劳动合同制,并同时进行了劳动保险制度的配套改革,分别占市属企业的85%和职工人数的89%。

在青岛市金属材料总公司实行了岗位技能工资为主要分配制度的试点。1993年青岛市金属材料总公司共完成物资销售额12.31亿元(名列全省物资系统各行业第一),比1992年增长37%;实现利润1497万元,比1992年增长29.72%,

加强生产资料市场建设,强化行业管理职能

积极发展生产资料市场。1993年生产资料市场共举办各种交易会、调剂会12次,物资交易额达6.88亿元,比1992年增长34.6%。

积极发展完善各类生产资料专业市场。1993年分别对已组建的4个专业市场进行了完善。

型煤发展取得了好成绩。1993年共销售型煤14.5万吨,为方便居民用煤,采取了送煤到大院、地段的活动,全年共送煤到大院、地段8800多处次,占总销量的30.37%。在双拥活动月中,免费为优抚对象送煤53吨。

(盛法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