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价.工商.技术监督.统计
物价.工商.技术监督.统计
青岛市情网   上传:青岛年鉴栏目管理账户
  

物价

市场物价上涨幅度较高

1993年。青岛市市区零售物价总指数比1992年上升19.8%。职工生活费用价格总指数上升23.9%,均是1990年以来的最高升幅。各分类商品价格指数变化是:食品类上升20.9%、衣着类上升19%、日用品类上升10.3%、文化娱乐用品类上升0.1%、书报杂志类上升5.3%、药及医疗用品类上升13.1%、建筑材料类上升22.6%、燃料类上升110.6%。从总体上看,具有以下变化特点:一是年初起点升幅较高,逐月居高不下;二是国家政策性调价和市场自发涨价影响均占重要比重;三是涨价商品范围较广,从8种分类商品价格指数看,除文化娱乐用品类价格保持稳定外,其他各类商品价格均有不同程度的上涨;集市贸易价格指数在连续几年稳中有降的情况下,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上涨;四是服务项目价格指数升幅仍然较高,为58.5%。

调整价格结构推出一批新项目

1993年,中央和省、市先后出台了一系列以缓解基础产业和基础产品价格偏低为重点的价格结构性调整措施。主要项目有:根据中央和省的部署,为支持基础产业的发展,提高了铁路货运运价,提高了公路货物运价和水路客货运价;将部分计划内平价原油转为计划内高价,并相应提高了计划内成品油销售价格;改革了电力燃运加价办法,实行了新的目录电价,提高了民用电价格;提高了工业用盐价格;提高了统配木材价格;提髙了电话资费、部分电信附加费和邮电劳务费;提高了青黄轮渡客货票价等。为落实党的农村政策,支持农业的发展,提高了棉花收购价格,改变了粮棉“三挂钩”兑现办法,对国家定购粮、专项储备粮和议购粮实行了收购保护价制度;对化肥、农用柴油等农业生产资料实行了最高销售限价等。另外,还先后提高了黄金饰品价格、提高了托幼收费、中小学学杂费及医院的挂号费、住院费、手术费的收费际准。

经市政府批准,对省授权市管部分商品价格和收费标准也进行了适度调整。主要有:提高了自来水价格;提高了公交车票和小公共汽车票价;提高了青岛水泥厂生产的水泥中准出厂价并扩大了浮动加价幅度;扩大了宾馆、旅馆、招待所、疗养院等房费的浮动幅度等。

转换价格形成机制取得新的进展

按照中央和省的部署,放开了除生产煤制气用洗精煤外的全部煤炭出厂价格和生活用煤价格;对中央外汇进口的粮食、棉花、木浆、洗衣粉原材料等实行了代理作价;在保留粮食定购数量,实行保护价的前提下,放开了粮食定购价格;对棉花收购实行了“双轨制”价格;放开了部分机电产品价格;放开了省管目录以外的中、西药品价格等。青岛市也相继放开了市区牛奶价格、冷食价格、工业用液化气价格、除青岛水泥厂以外的其它9家水泥厂生产的水泥价格以及放开了宾馆、饭店雅座间的酒水服务费等。截止到年底统计。按全市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计算,放开价格的比重已达到97%;在农产品收购总额和生产资料销售总额中,放开价格的比重也达到90%。除中央、省管理的少数生产资料和个别工业消费品价格、部分公用事业、福利性事业价格,以及省授权市管商品价格和收费标准外,已全部放开。可以说,以市场形成价格为主的价格机制已初步形成。

加强了对市场物价的调控管理

针对市场物价上涨幅度较大的实际,在下半年,根据国务院“关于积极稳妥地推进价格改革,抑制物价总水平过快上涨的通知”规定精神,及时提出了“严格控制出台新的涨价项目”,“进一步加强对行政事业性收费的管理。制止乱收费”,“加强对放开的重要商品价格的调控”,“加强物价监督检查”等9条具体措施,在全市贯彻执行。针对11月下旬以来,市场粮油价格出现的突发性上涨,为安定群众生活,及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中,从12月7日起,对市区花生油、特一粉、特二粉及特一粉馒头实行了最高销售限价。从12月25日起,又将两种面粉限价每500克各降低2分。12月28日,市物价局经市政府同意发出通知,对18种(类)粮食制品、肉、蛋、菜、酱油、醋、蜂窝煤等群众生活必需品价格分别实行利润率和差率控制,并且规定了提价申报制度。通过各方面采取的措施,涨价势头初步得到遏制。

治理乱收费取得阶段性成果

一是市物价部门会同市财政部门全面开展了对行政事业性收费的年审工作。成立了6个审验小组,集中时间和人力对20多个行业的634个执收单位的收费项目进行了逐一审验,对审验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区别不同情况分别进行处理。二是遵照中央、省、市政府关于减轻农民负担和开展反腐败斗争的精神,对行政事业性收费进行了全面清理整顿,取消了15项涉及农民负担的集资、押金和收费项目。三是换发《行政事业性收费许可证》712个,变更、注销收费许可证手续250个次。为进一步整顿收费秩序奠定了基础。

价格信息服务工作上新台阶

全年共发展价格信息网员3200余户,供求信息网员1700余户,比1992年增加了近10%。为扩大网络范围和信息来源,在建立了国家价格信息中心青岛通信枢纽站的基础上,实现了与省内半岛地区价格信息微机联网,加大了定期向企业提供的信息数量和信息容量。全年共向企业提供《青岛物价》信息刊物52期,即每周1期;《供求快讯》308期,做到了每日1期,每期提供各类商品供求信息400余条。两种刊物的出刊数量,分别比1992年增加44%和208%,为企业了解市场行情,进行价格决策等提供了比较真实、及时的信息资料,受到了企业的欢迎。

加强物价监督检查,查处价格违法行为

根据中央和省的统一部署,积极开展了一年一度的物价大检查;配合治理整顿乱收费和围绕减轻农民负担,对铁路收费等进行了专项检查和对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农村电价的重点检查;特别突出了对群众生活必需品价格的日常检查和进一步强化了对明码标价的管理。对违反价格规定的行为及时进行了处理,全年共查处各类价格违法行业和案件231起,经济制裁总金额46.39万元。其中,退还用户金额2.78万元,维护了群众的利益。

(市物价局)

工商行政管理

改革企业登记管理制度

放宽对企业登记注册事项的限制,支持企业根据市场竞争的要求自主经营。改革对企业登记的前置审批制度,逐步弱化企业主管部门、行业归口管理部门的审批。为打破行业垄断,防止“部门经济”分割统一市场,只保留19种涉及国家垄断、国家安全和人民身体健康的许可证和专项审批,6种专业实行“先照后证”的做法,对企业法人下设营业性分支机构,不再要求企业主管部门批准。新开办的第三产业企业,无论是申请法人登记还是营业登记,均不需企业主管部门批准。企业法人申请变更登记,除变更经营性质、隶属关系外,可直接到工商部门办理登记手续。截止年底,全市共登记注册近6万家企业,注册资金342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3%和56%,其中年内发展1.6万户,比上年增长33%。

积极支持新型企业组织形式的发展

一是支持加快企业集团和公司的组建步伐,全市共登记注册公司(中心)10912户,其中新开业登记6327户,占总数的58%,国有企业改组公司3999户,比上年增加139.46%,参与论证并登记注册了企业集团25家,使全市累计达66家。二是支持股份制企业健康发展,依据有关政策和规章,积极支持企业相互参股,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的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全市累计登记注册股份制企业224户,其中1993年新增股份制企业占55.46%,股本总额达25亿元。三是促进和规范期货经纪公司的发展。按照国家局《期货经纪公司登记管理暂行办法》要求,对全市登记的3家期货经纪公司重新登记注册,国家局已正式核准登记注册青岛市海尔和国大2家,使全市的期货经纪行为开始走上规范化道路。四是积极支持企业一业为主,多种经营,发展第三产业,全年共为企业登记注册以“三产”为主的分支机构1OOO余户,是上年的2倍。

加强商标管理

一是围绕《商标法》实施10周年活动,大力宣传商标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重要作用,提高企业和社会的商际法律意识。全市共举办街头宣传20场次,发放宣传材料5万余份,参观人数10万人次。同时组织全市获驰名、着名商标企业进行商标战略策略成果展览。强化了宣传效果。二是积极为企业代理核准商标。全年共为企业代理核准商标1107件,发展服务商标114件,续展注册商标763件。全市累计有效注册商标达到5203件,其中国外注册401件,分别比上年增长11.3%和6%。三是重点指导57家商标工作重点企业和10家商标工作薄弱的企业制定、实施商标战略策略,利用商标这一武器开拓市场,在全市80家市属大中型企业和600家区(市)属企业中试行商标专管员证制度,并对商标专管员进行培训、考核,持证上岗,稳定了企业商标工作队伍,提高了企业商标工作的质量。四是指导企业运用商标加强自我保护意识,帮助10余家名牌产品企业建立商标或知识产权专管机构,维护商标专用权。五是严厉打击商标侵权假冒行为,维护公平的经济秩序,全年共查结商标违法案件110起,罚款151233.92元,收缴商标标识927394套,维护了企业利益和市场竞争秩序。

加强广告宣传,提高企业知名度

全年审批广告经营单位180家(其中广告公司30家),使全市广告经营单位已累计达300家(其中广告公司65家)。积极引导广告界为社会企业搞好服务,在举办第三届青岛国际啤酒节、国际沙雕节、国际穿戴艺术节中,利用广告形式宣传企业,传播企业产品信息,收到良好效果。

强化经济合同管理

一是做好合同鉴证工作,为企业经营保驾护航。全年共鉴证各类经济合同15万份,合同金额35.8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95.94%和62.5%。二是探索仲裁改革新路子,为企业排忧解难。全年仲裁立案4175起,争议金额2.1亿元,处结率达99.45%,其中金额在万元以上的165起,10万元以上的34起,分别比上年增长30%和36%。通过各项工作为企业挽回经济损失1.07亿元。三是加强岗位培训。全年共举办经济合同法律培训班834起,参训人员达4.7万,分别比上年增长127.24%和89.3%。四是帮助企业提高自我管理合同的能力。全年深入企业检查指导1.7万次,帮助1.87万家企业建立了经济合同管理机构,建立机构数比上年增长112.45%。五是继续深入开展评选“重合同、守信用”企业。评选出1992年“重合同、守信用”企业1344家,其中112家企业由省工商局审查认定为省级“重合同、守信用”企业。

外商投资企业迅猛发展

全年新登记“三资”企业1330户,是上年的1.9倍。全市“三资”企业累计达2335户,其中合资1347户、合作239户、独资749户,“三资”企业投资总额48亿美元,注册资金29.6亿美元,外方出资18.6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3倍、1.2倍、1.2倍和1.3倍。已登记外商驻青代表机构587家。有32个国家和地区的外商来青投资,一批国外资金雄厚、技术先进、管理一流的大型企业和集团,如美国电报电话公司、德国西门子公司、日本松下公司、韩国现代集团公司等在青岛市安家落户,形成了全市经济发展和国际市场联接多层次、多方位的纽带和渠道。

个体私营经济发展出现新突破

一是增长速度快。全市个体工商户发展到14.3万户,比上年增长20%;个体私营经济从业人员29.6万人,比上年增加1倍多。私营企业的发展尤为突出,全年新发展私营企业2321户,平均每天6.36户,发展速度是上年的3.6倍,总户数达到3700户,从业人员309万人。二是经营规模不断扩大。全市个体私营经济注册资金达15.9亿元,比上年增长近1.6倍,其中注册资金百万元以上的139户,千万元以上的4户。三是个体工商户向群体化发展,私营企业向联营、集团化发展。全市已涌现出“一品一村”的专业村300余个,成立私营企业集团1个。四是行业领域不断拓宽,科技型外向型企业不断增多。科技型企业达194户,出口创汇型企业26户,与外商合资合作企业47户,分别比上年增长5.6倍、1倍和1.5倍。全年个体私营企业共创汇1000万美元,比上年增加2倍。五是经济效益稳步提高。全市个体私营经济实现工业产值16.5亿元,营业额33亿元,社会商品零售额31.5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50%、51.5%和45.8%。个体私营企业税收达到2.9亿元,比上年增长40%。

加强法制工作,坚持依法管理

一是加快地方立法步伐,通过广泛的调查研究和论证,先后起草了《青岛市经纪人管理暂行规定》、《青岛市查处制售假冒伪劣商品暂行规定》、《青岛市个体工商户管理办法》、《青岛市生产资料市场管理办法》、《青岛市早夜市管理办法》等6个地方法规。其中2个已由青岛市政府颁发实施。二是先后统一组织了《经济合同法》、《商标法》及实施细则、《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益法》的宣传培训活动,共组织系统内外宣传培训615期,培训人员12.52万人次,印发各类宣传材料26.4万份。三是加强行政执法监督检查。及时清理与现行法律和改革不相符的规范性文件,共清理文件66件,确定保留42件,废止24件,保证了行政行为的合法性和适当性。充分发挥实施法制机构的综合监督作用,广泛实施案件审理制度,全年共审案1443起,有效地促进了依法行政工作的开展。采取自查与抽查相结合的方式,开展阶段性执法案件1158件,其中万元以上的728件,在案件数量大幅度增加情况下做到了无一差错。

加强消费者协会工作

以处理消费者投诉为重点,全方位开展工作,全市共受理消费者投诉5005起,处理4997起,处结率为99.8%,为消费者挽回经济损失183万元。接待消费者来访、咨询34341人次。同时加强了组织网络建设,在全市70%的村庄建立了消费指导站,在1690个工商企业中建立了消费者监督站,在80个机关、团体、学校中建立了消费者联络站。

(周洪俊  刘大川)

技术监督

1993年,全市共完成质量监督检验11017批次。189个商业、企业实行了商品质量验证及报验制度,验证商品9522批;查处各类违法案件1002起,结案957起,罚没款6.7万元;有40多种产品采用国际标准验收合格,并按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组织生产,使全市采标产品验收合格数达到625种。,为全市1056家企业提供各类标准3921件;全年共发展条码系统成员118户,强检计量器具20.6万台件。促进了全市产、商品质量的提高。

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的违法行为

依据《产品质通法》重点查处了一些群众反映问题较多的产品,如建筑材料、食品、农用生产资料、石油制品、无证产品等。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在市监督性抽查中,发现本市生产的啤酒在保质期内有双乙酰超标现象,立即召开全市啤酒生产企业质量会议,严肃查处不合格啤酒出厂的违法行为,派驻质量专家进行质量诊断咨询,督促企业严格工艺控制,确保出厂啤酒和保质期内啤酒质量,以维护啤酒质量的声誉和消费者的合法利益。

在打假工作中,将化肥、农药列为全市打假工作的重点。共抽查了100余处乡镇销售的农药和化肥;对52个经销劣质化肥和农药的单位及个人依法进行了立案查处,登报曝光,责令公开检讨,赔偿农民损失,罚没款共计20.3万元,销毁劣质化肥7吨,为经销单位挽回经济损失27万元。本市生产、销售的化肥质量明显提高,化肥抽查合格率由47.59%提高到96.36%,农药合格率由80%提高到83.3%,遏制了侵扰市场的假冒进口化肥和劣质农药,维护了广大农民的利益,保障了农业生产。在全市“打假”工作表彰会议上,被评为“全市打假先进单位”。

加强法制计量工作,更好地为市场经济服务

重点抓了直接涉及企业、消费者利益的贸易结算、安全防护、医疗卫生、环境监测领域的计量监督。严肃查处计量违法案件135起,罚没款5.3万元,没收计量器具96台件,折合人民币770元。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型煤重量不足问题,选择在冬季市民大最购煤这一关键时刻,进行突击性检查。对检查出的问题,除给予处罚外,还通过晚报、电视等新闻单位给予公开曝光,确保了市民冬季用煤。粮食价格放开后,面食制品销售混乱,与市有关部门联合制定了面食制品的重量价格标准,并进行了检查,稳定了市场,指导了消费。为进一步加强强制检定工作的管理,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强制检定工作的通知》,重申了国家的有关规定,明确了强检计量器具的承检单位,为了方便企业,编写了《计M器具送检指南》,发行4000多册,受到企业和省局的好评。在继续做好制修许可证考核、发证复查、换证的同时,加强了对计量器具产、商品质量的监督检查。依法对青岛仪器仪表总厂、四方仪表厂违法生产和销售行为,分别给予没收违法所得5194元,罚款2500元。从而提高了制造计量器具生产厂家的计量法制意识,提高了全市计量器具产品质量。

认真抓好国家强制性标准的贯彻实施

先后对生产企业和经销单位的包装食品标签进行多次检查。青岛海滨食品店管理制度健全,不进不销标签不合格的包装食品,受到国家技术监督局的表彰。在抓食品标签方面,要求经销包装食品的国营、集体和个体摊点,在食品柜台上摆放食品标签监督卡,对国家《食品标签通用标准》的强制性内容作了明确标注,提醒消费者不购买标签不合格的包装食品。还编写了《消费者要利用食品标签保护自己的切身利益》的宣传材料在街头散发,受到了消费者的欢迎。

做好与国际惯例接轨的各项工作

1.积极贯彻ISO9000系列标准,开展企业质量保证体系认证工作。通过各种渠道、采取不同的形式,广泛宣传I509000系列标准的重大意义,为全市培训骨干860余人。2.大力推行条码与条码技术工作。全市有118个企业获准使用商品条码标志,5个印刷厂取得条码印刷资格,为企业打入国际市场创造了条件,同时也提高了产品的竞争力和经济效益。3.积极帮助企业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采标产品数已达625项,对提高产品质量水平和档次,扩大出口起了积极的作用,也为企业赢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4.按照ISO10012做好企业计量工作,使之与国际惯例接轨。组织了ISO10012标准培训班,培训骨干110人。请青岛电冰箱总厂介绍通过ISO9000认证的经验和体会,使大家认识到执行I509000的重要意义。5.发挥国家级计量测试中心的优势,为企业通过OIML计量认证服务。上海大和电子衡器有限公司电子计价秤经测试达到R—76国际建议的标准和要求,这是中国首次进行的OIML认证制度试验,也是国际上第一个取得OIML合格证书。

加强自身建设

为迎接认证复查工作,市纤检所、质检所从《质量管理手册》编写、修订入手,对照国家技术监督局的要求反复进行整改。7月份市纤检所以优异成绩通过了省商检局组织的认证复查。低压电器检验中心通过机械部的审查和国家技术监督局的认可。11月份,质检所顺利通过省计量认证复查。其中160种产品和22个单项检验可以使用CMA标志,比1988年61种增加162%。市计量测试所新上了验光镜片组检定项目,在短短的3个月时间里,就完成了对全市52家医院、眼镜店的眼镜片组的检定工作,对治理眼镜市场混乱现象做出了突出贡献。市纤检所为了温度控制精确,投资20多万元改造了恒温室,保证了检测数据的准确。市衡器所为适应商品及原材物料贸易的需要,与青岛钢厂、小枣园衡器厂联合组建了“青岛市社会公用称重计量站”,为准确提供第三方公正服务、稳定经济秩序起到了积极作用。

贯彻《产品质量法》

该法1993年9月1日开始实施。为做好实施前的准备工作,青岛市以青政发[1993]83号文件的形式下发了“关于认真贯彻实施质量法的通知市政府领导就宣传学习《产品质量法》发表了电视讲话。市领导亲自参加9月1日在前海一带组织的大型宣传、咨询活动。34家知名工商企业近500人参加现场咨询。全天接待质量咨询人数达11000多人,共发质量投诉卡600多张,当天受理投诉230多件,处理94件。进一步提高了全市的产品质量意识。

(焦守明  王贵卿)

统计

改革统计方法制度

对现行统计制度方法存在的问题、改革应遵循的原则以及各专业改革等提出了具体意见和建议,形成初步方案。提出7条具体建议,并建议取消报表25种,改革指标及报送时间等69种。进行了清理统计调查单位和发放单位代码工作,制订了《关于1993年新统计报表制度的数据处理实施意见》,全面规范了应用软件、设备调整、人员培训等各方面工作流程,决定从年报起在7个专业全面实施基层一套表制度,一步到位。为保证新报表制度的顺利实施,在全市统计系统进行了广泛深入的宣传动员,并就实施工作向市领导作了专题汇报,市政府办公厅以青政办发[1993]128号文转发了市统计局《关于认真执行新统计制度,加强我市统计工作的报告,市政府于11月17日召开了全市统计制度改革工作会议。并在11月份对基层统计人员进行了大规模的培训之后,年报工作于年底全面展开。

提高统计服务水平

对党政领导的信息服务突出一个“快”字,月度统计资料的搜集、编印从以前的15日提前到10日,进度分析以最快的速度上报市领导,全局的信息服务目前已形成统计快报、国民经济综合月报、全年预测、统计公报、《青岛情况》、《统计年鉴》等系列,使领导能随时掌握不同时期的经济情况。1993年《青岛统计年鉴》在全国评比中获一等奖和时效奖。统计分析研究工作突出一个“深”字,紧紧围绕经济运行中热点、难点、重点问题开展分析,《90年代青岛产业结构调整趋向分析》、《青岛发展经济的国内外环境分析》等分析报告受到领导重视和好评。市局全年编印分析报告260多篇,被上级和有关部门采用过半数,在全省优秀统计分析报告评选中获2个一等奖。

统计信息自动化建设作为“八五”时期的重要任务,1993年有了很大发展,胶南市购置了10多台微机配备到乡镇统计站,胶州市研究制订并经市政府批转了《关于加强统计工作现代化建设的意见》,总体设想是用五年的时间建立起以统计局为中心、以基层单位为主体的计算机通讯网络,各业务部门和直报单位统计系统的常规报表已绝大部分运用微机处理,市供销社、卫生局等单位已实现微机联网。为纪念《统计法》颁布10周年和《山东省统计管理条例》的颁布实施。全市统计部门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纪念宣传活动。11月份市局和统计学会会同市普法办、法制局联合举办了全市统计法规知识竞赛,青岛电视台对决赛进行了现场录像,并于晚间黄金时间予以播放。这是青岛市统计发展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统计法制宣传活动,对扩大统计法规的宣传面,提高统计的地位和影响,起到了良好的作用。10月份继续开展了每年一次的“统计数字质量检查月”活动,从检查情况看,非法报表、虚报瞒报等违法现象已大大减少,数字质量有显着提高。为加强统计法制,维护和监督统计部门依法行使职权,市局成立了行政复议应诉委员会,胶南市统计局成立了法制检查科。崂山区统计局、市房地产公司、钢铁总公司、远洋公司等单位都成立了以单位负责人为主的统计执法检查领导小组。

根据国家统一部署,1993年进行了第三产业普查。全市组成了各级普查机构和4万多人的普查队伍,圆满完成了登记上报、抽查验收、手工汇总等阶段的工作。在认真总结1987年调查工作的基础上,市局开展了1992年投入产出调查,共在全市调查了4000多个工业企业和投资单位,重点调查501户企事业单位,抽样调查2500个居民。莱西、胶南两市也同步进行了调查和编表。

(林玉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