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青岛日报社概况 1989年是《青岛日报》创刊40周年。这一年,《青岛日报》坚持党性原则,掌握正确的舆论导向,以“稳定政治、稳定经济、稳定社会”为主导思想,积极宣传治理整顿、改革开放,宣传加强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宣传发扬党的优良传统等,促进青岛市经济建设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受到广大读者的好评。报纸发行量在报纸提价的不利条件下,从1月份的日均9.6万多份逐月增加到12月份的11万份。青岛日报社的多种经营也取得显着效果,年收入首次突破300万元,创历史最高水平。 《青岛日报》在1989年的宣传报道中,围绕进一版、抓好头条新闻、抓好典型、抓好言论这主攻目标,注意报纸的指导性与可读性的结合,使报纸努力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取得了较好效果。 1989年的宣传报道有3个显着的特点: 1.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春夏之交,北京发生的动乱波及青岛。青岛日报社坚决同党中央保持一致,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认真慎重地处理电讯稿和本市有关稿件,为制止动乱,稳定青岛局势发挥了作用。在这之后,《青岛日报》突出宣传了中共十三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报道加强党的建设和廉政建设的典型,并且选择地揭露腐败现象及查处的以权谋私、贪污受贿案例。下半年,《青岛日报》还配合扫除“六害”的活动,加强了法制教育和打击各种刑事犯罪活动的报道。 大力宣传治理整顿、深化改革。一方面报道青岛市控制投资规模,压缩基本建设,抑制物价等措施;另一方面报道保证重点建设,发展外向型经济,保持适当发展速度,从而实现工农业总产值翻两番的任务。在报道中,突出了进一步完善企业承包责任制,强化企业管理,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消息、经验、典型。同时,宣传加速对外开放的步伐,主要内容有改善投资环境、办好“三资企业”和“开发区建设”等,刊发此类稿件约130余篇。 3.坚持正面为主的宣传方针,不断开展形势教育。大张旗鼓地宣传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引黄济青工程是建国以来山东省一项规模最大的水利建设和市政建设工程,是青岛市人民十分关心的一件大来。为了让读者尽可能多地了解工程情况,报社编辑部在保证工程日常动态报道的前提下,专门派出采访组,发表了十几篇见闻和一批现场照片。在工程竣工时,报纸又用大的篇幅连续报道,读者反映很好。 《青岛日报》利用国庆40周年的时机,系统地全面地宣传建国40周年的伟大成就。从9月开始,在一、二版设“光辉四十年”专栏,用长篇通讯、记者述评等形式,反映报道青岛市各方面的建设成就。还在一版设“我与祖国”征文栏,让群众以自己的变化和亲身的感受来尽情赞美中国共产党和传大的祖国。在宣传中注意了形象化的教育,一版从9月2日起设“今日青岛”的照片栏,刊发建设成就照片和今昔对比的图片。由于庆祝建国40周年的宣传报道基调高昂热烈,内容广泛充分,多角度、多侧面,形式多样、创新,文风生动活泼、亲切感人,受到读者的赞扬,成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教育的生动教材。 此外,《青岛日报》能及时报道群众普遍关心的重大问题,如物价、市场供应、市政建设等,敢于涉及社会生活中的难点和热点问题,刊登了问题性报道和批评报道,如“小公共肆意涨价”的连续报迫,社会反响较大。 1989年,《青岛日报》发表的作品被评为山东省优秀新闻作品共12件,其中《小公共杂症何日能治好》(胡忠义、杨玉杰)、《北京,注视着……》(孟鸣飞)、《第十四个是强者》(袁一平)3件一等奖。 1989年报纸自办发行后,报社实现了编报、印报、送报一条龙,不仅节约了发行费用,为报社提供了几百万元的流动资金,更重要的是自办发行密切了编者与读者的联系,使读者较早地看到报纸,更好地解决订报难、看报难的问题,提高了报纸的社会效益。年底对读者抽样调查表明,报纸自办发行后,市区及县直单位收到《青岛日报》的时间较1988年一般提前3至5小时,离城镇较远的乡村,也能天天看到当日《青岛日报》。 圆满完成黄岛火灾抢险报道 1989年8月12日黄岛油库5号油罐受雷击爆炸起火。下午4时青岛日报社记者赶到现场,这是青岛市新闻单位首先赶到现场的记者。 13日,《青岛日报》即在一版显要位置刊登了黄岛油库爆炸起火和江泽民总书记来电话指示全力扑救的消息,并配发了现场照片。 13日11时,李鹏总理抵青,报社立即派记者采访李鹏总理有关灭火指示和视察情况。这一天,青岛日报社派往火灾现场的记者达8人。当天采写了《李鹏总理亲临黄岛视察和指挥灭火》等5篇文字稿和《李鹏慰问灭火的消防干警》等照片。 为进一步搞好黄岛灭火报道,报社党委决定:派总编室负责人赴黄岛组织灭火的报道,晚上用电传向《人民日报》发青岛日报社记者采写的灭火稿件,同时派专人赴京往《人民日报》送灭火现场的照片。这些稿件分别刊登在《人民日报》15、16日一版。 从13日开始至20日止,《青岛日报》天天有黄岛灭火消息,共发稿41篇,约3万多字,照片16幅,充分地向青岛市人民报道了黄岛灭火的过程及灭火典型事迹。 在这次报道中,《青岛日报》记者发扬不怕苦不怕死的精神,在黄岛火区第一线采访,写出和拍下了真切感人的稿件和照片。在采访的同时,有的记者还参加抢救国家财产和抬运牺牲者的遗体,受到市有关部门和市领导的表扬,其中3名记者受到中共青岛市委、青岛市政府记功表彰。 严格遵守宣传纪律,正确把握舆论导向 《青岛日报》在北京发生动乱和反革命暴乱期间,始终严守新闻纪律,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表现出良好的政治业务素质,受到上级有关部门的表扬。 4月下旬学潮初起时,青岛日报社就明确要求全体干部职工必须严格遵守党的宣传纪律,不允许发表违背党中央和市委指示精神的报道。《人民日报》四?二六社论发表后,立即组织干部职工进行学习,统一认识。同时,对全社干部职工提出了“不上街游行,不围观游行队伍,不信谣,要坚守工作岗位”等具体要求。在这段时期的宣传报道中,青岛日报社坚持以稳定大局为出发点选择稿件、组织版面,及时传递中共中央、国务院的声音。从4月26日至30日,《青岛日报》在一版头题或重要位置上,连续发表了《人民日报》社论《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动乱》,以及《北京、上海举行大会,坚决反对动乱,维护安定团结》、《我市机关党员干部和民主人士学习〈人民日报社论〉维护安定团结》等立场鲜明的报道。对5月19日党中央、国务院召开首都党政军干部大会、平息北京反革命暴乱、邓小平同志在接见首都戒严部队军以上干部时的21要讲话以及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等重大新闻,都及时地以最显着的位置刊登。对当地学生游行的报道,则严格按照党中央和市委的要求,从稳定大局出发,不加渲染,积极疏导,以避免事态的扩大,同时在数量上严格控制,非发不可的,也都作了“冷处理”。整个动乱期间,《青岛日报》只发过3篇本市学生游行的短消息。在这段时间里,报社几乎天天接到攻击、谩骂和指责的电话,以及游行学生的围困,但毫不动摇,表现出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对工人纠察队上街制止少数学生和社会上的坏分子破坏交通、煽动罢工等活动,报纸大张旗鼓地进行报道,支持工人纠察队的正义行动,同时揭杂社会上的坏人乘机捣乱的犯罪行为,让人们提高警惕,维护安定团结大局。 《青岛日报》创刊40周年回顾 1949年6月2日青岛解放后,原在胶东解放区出版的《胶东日报》随中共胶东区党委进入市内,接收了国民党的民言报社,利用旧有设备,于6月5日在青岛继续出版《胶东日报》。不久,青岛市改由中共山东分局直接领导,胶东区党委迁回胶东,《胶东日报》迁回莱阳县出版。在这之前,中共青岛市委即着手筹建《青岛日报》,组成了青岛日报社。工作人员主要由胶东日报社、新华社胶东分社、新徐日报社、渤海日报社抽调的部分干部、工人及吸收国民党时期旧报社的人员组成。共有干部68名,其中中共党员55名;工人有50多名。在青岛日报社筹建就绪后,《胶东日报》在青岛的出版到1949年12月9日结束。 1949年12月1日,中共青岛市委作出了出版《青岛日报》决定。12月9日,中国人民解放军青岛市军管会批复:准予《青岛日报》正式出版^12月10日,《青岛日报》创刊。创刊号有《中共青岛市委关于出版〈青岛日报〉的决定》,宣布《青岛日报》是中共青岛市委的机关报。 为加强对《青岛日报》的领导,中共青岛市委1951年1月10日成立了党报委员会、赖可可.书记、李芸生任副书记。此后,中共青岛市委又分别于1951年12月8日和1959年12月9日,先后作出了改进和加强《青岛日报》工作的决定。粉碎“四人帮”后,中共青岛市委多次开会研究《青岛日报》的工作。1984年12月10日在《青岛日报》创刊35周年纪念大会上,中共青岛市委书记刘鹏在讲话中要求把《青岛日报》办成一张开放型的有地方特色的报纸,更好地为改革开放服务,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1989年12月9日,青岛日报社举行《青岛日报》创刊40周年纪念会,青岛市党政领导郭松年、刘锁、俞正声、王今吾、牟周、孔心田、邹国忠、李乃久、吴希善等到会祝贺。中共青岛市委书记郭松年讲了话,他要求新闻工作者要坚持新闻工作的党的原则,遵循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的方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实事求是地反映现实生活中的主流,形成一种振奋精神、艰苦创业、励精图治、无私奉献的社会舆论环境。 40年来,《青岛日报》有了很大发展。创刊初期接收的旧设备都是日本占领青岛时留下的,只有1台日本昭和30年制造的轮转印刷机。现在,厂房设备全部更新,编辑部也安装了接收电稿的微机和照片传真机。全社现有在职干部143人,工人174人,其中编采人员137人。在职员工中,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者,创刊初期为3人,现在增至98人。 (姜焕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