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供销合作概况 1989年,全市供销社系统坚持以农为本,集中力量抓好农资专营,不断完善服务体系,大力组织下乡,在支援工农业生产、稳定市场、满足群众生活需要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企业效益。据统计,1989年,全系统商品总购进23.7亿元,比1988年增长16.9%;总销售25.4亿元,比1988年增长14.6%;实现利税5716万元,比1988年下降5.76%,若剔除不可比的新增支因素,实现利税8579万元,比1988年增长40.34%。 对化肥、农药、农膜实行专营 1989年,是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化肥、农药、农膜实行专营决定的第一年。全市的农资专营工作取得了明显效果:一是农资商品的可供货源增加,供求矛盾缓和。全系统全年共销售化肥61.6万吨,农药3623吨,农膜3776吨,其中化肥的供应量比1988年增长21.5%,农资商品市场一直保持旺中有稳的好形势。为了弥补化肥、农药货源不足,各供销社和农资部门千方百计抓计划外采购,据统计,全系统共派出8000多人次,奔赴全国各地,共购进计划外化肥12万标准吨,农药2,200多吨,基本满足了生产需要。二是供应渠道基本理顺,农资有场秩序好于往年。由于专营之后由供销社一头经营,有效地制止了流通渠道乱的现象,防止了假劣化肥、农药的流入和流出。一年中,在工商部门的配合下,共查获伪劣化肥692吨,农药18吨,保护了农民的利益。三是农资价格基本稳定。根据国务院专营决定的精神,青岛市对化肥、农药、农膜普遍实行了平价、综合价、最高限价三种形式(由各级物价部门确定价格),基本扭转了过去价出多门的局面。各级供销社和农资部门,都严格执行各级物价部门统一制定的物价政策,既有效地解决了各地销价悬殊的问题,又把农资价格严格控制在稳中趋降的水平上。四是供应及时,政策兑现。为了不误农时,方便农民购买,各级供销社及农资部门从转变经营作风入手,提高服务质量,改进供应方法,增设供应网点,方便农民购买。对粮、棉、油挂钩化肥,严格按政策规定办事。截止年末,计划安排青岛市的82200吨挂钩化肥已全部下拨兑现。 1989年,青岛市农资专营工作跨入了全国的先进行列。在年底全国化肥、农药、农膜专营工作会议上,作为全国唯一的市级政府向大会介绍了经验,市供销社、市农资公司和即墨市农资公司、莱西县店埠供销社分别被授予全国或全省的“1989年化肥、农药、农膜专营先进单位”的光荣称号。 以科技为先导的系列化服务有了新的发展 1989年,市供销社把完善服务体系、强化服务功能、发展以科技为先导的农资系列化服务作为深化供销社改革的重点来抓,主要做了4项工作:第一,增强服务意识,提高行动的自觉性。市供销社和各县(市、区)供销社,通过贯彻落实省供销社二届二次社员代表大会精神,突出抓了以科技为先导的系列化服务体系。先后3次召开农资科技服务工作现场会议,交流推广典型经验,表彰先进单位和个人,以此进一步强化“以农为本”的指导思想和服务意识。第二,建立健全服务网络,强化服务功能。全市设立了市、县两级农资公司的科技科(股),基层社配备了专业技术人员,从事农业科技服务工作。据统计,全市供销社系统共配备农资、棉花、果品、食用菌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和技术骨干800余人。为了强化科技服务手段,1989年,市供销社和各县(市、区)供销社共计拨款66万元,为各县(市、区)农资公司建立了化验室,配备了必要的化验检测设备。全年,各县(市、区)供销社为农民提供科技咨询服务31000多次。开办培训班,为农民培训科技骨干6964人次,不仅为普及科学种田打下了一定基础,而且初步形成了以专业公司为依托,市、县、基层三级供销社的农业生产服务网络。第三,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指导农民科学用肥。市供销社首先总结推广了市农资公司和即墨市生资公司在即墨段泊岚乡联合进行的花生、小麦测土配方施肥的试点经验,并在各县(市、区)进行了较大面积的推广应用。其中测土配方施肥的示范基地已经达到6750亩,大田推广面积达到9万多亩。推广的范围也由小麦、花生扩大到玉米、棉花、果品、蔬菜等10几个品种的农作物上,并都程度不同地收到了少投入、多产出的效果:花生、玉米、小麦一般每亩增产200斤以上,大白菜每亩增产5000斤以上,棉花30斤以上,深受农民欢迎。第四,引导农民实行专业化生产,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各县(市、区)供销社引导农民组织了各种产、供、销一体化的联合组织,以花生、果品、棉花、蔬菜为主的产销集团、专业生产合作社、生产协会已经发展到34个,初步显示了供销社联合的优势和对生产的促进作用。 发挥群体优势,繁荣城乡市场 1989年,市供销社全年实现生活资料销售颔8.1亿元,比抢购风盛行的1988年还略有上升。实现生产资料销售额4.9亿元,比上年增长34.3%。 主要采取了5项措施:一是重点抓好人民生活必需品的货源组织。早在年初,市供销社就对群众敏感的火柴、肥皂、食盐、糖、棉布、烟囱、炉子等商品,逐个品种进行排队摸底,下达了指导计划,并帮助各县(市、区)供销社、各有关公司开辟进货渠道,增加货源和市场的投放显,大大缓和了这些商品的供需矛盾。二是发挥群体优势,扩大工业品销售。1989年,通过改革,市县供销社初步形成了以大中型商场、专业公司为龙头,以工业品联购分销和农副产品分购联销为基本形式的经营服务体系。并采取代销、联合展销、组织工业品订货会等多种形式,扩大地产品的销售和从工厂直接进货的比重。据统计,1989年,全系统从工厂直接进货的厂家达312家,进货总值5.7亿元,占购进总额的24.2%。三是积极扩大供销社的对外批发业务。各市、县专业公司和基层供销所在专业批发的基础上,开始向综合批发发展,扩大了批发业务的辐射面。据统汁,全系统1989年对集、个体的批发额达19740万元,占生活资料销售总额的24.18%。四足发扬供销社的优良传统,改“坐商”为“行商”。特别是下半年出现市场疲软之后,纷纷走出店门,开展下乡送货、预约销售、赶集、赶会、举办交流会、让利销售、代购代&等活动,千方百计引导消费,扩大销售,促使销售由淡转旺。截止年末,全系统实现社会商品零售额1149亿元,比上年增长了15%。五是扩大农副产品的购销业务。1989年,全系统实现农副产品收购总值4.5亿元,比上年增长40.1%,其中棉花收购量达14687吨,增长8.3%;花生米收购量达6.2万吨,增长51.7%;生猪收购设达4.3万头,比上年增长3.6倍。 以“双增双节”为重点的企业管理工作有了新的提高 首先,开展经济活动分析,增强各级领导的经济核算意识。市供销社先后两次分别召开了市区企业和各县(市、区)供销社经理、主任及财务、业务部门负责人参加的经济活动分析会,主要解决在经济紧运行的情况下,如何增强应变能力,防止效益滑坡的问题。市供销社还组成由领导带队、有关职能部门参加的指导小组,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帮助企业提高管理水平。同时,各站、司、县(市、区)供销社的领导同志也深入基层抓薄弱环节,针对经营管理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与基层领导一起研究制定改善管理、开拓经营的具体措施,较好地解决了重经营轻管理的问题。 其次,优化资金结构,强化资金管理。一方面努力争取银行支持,千方百计增加贷款,保证农资专营、工业品下乡、农产品收购等重点工作的资金需求;一方面大力开展扩股、集资。截止年末,入股、集资总额达到6591万元,起到了缓解资金紧张的作用。同时在系统内组织内部银行调剂资金,用活资金,一年中共调剂使用资金近1000万元。还组织了“要帐队”,对赊销、予付和逾期未收回的货款及悬帐悬案进行了认真清理,共清理和搞活资金2407万元。 再次,完善商品购销制度,调整库存结构。各级供销社精心研究制定了进货管理、销货管理和仓储管理制度,全面推行了商品保本保利期分析制度。并组织人力,进行库存结构分析,帮助分析原因,建立健全制度,采取果断措施,处理有问题商品,增加适销对路的商品。同时还加强了内部审计工作,先后对166个单位分别进行了承包兑现审计、企业经济效益审计、领导离任审计和专项审计,审计项目达318个。 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加强 1989年,市供销社党委制定了《企业党委议事规则》,对企业党委的议事范围和内容以及应建的制度,都做出了明确规定,从制度上保证了企业党委集中精力抓好领导班子的自身建设和党的队伍建设。同时,还下达了《关于对企业党委(支部)书记实行考核奖惩办法》,进一步明确了书记的责任,确定了奖罚标准,实行与企业行政领导同奖同罚,从经济利益上的联结,促进党政领导在工作上的连心连力,从而保证了两个文明一齐抓。并在全系统内广泛深入地开展了形势任务教育活动,较好地解决了干部职工对物价问题、分配不公问题和腐败现象等大家比较关心的“热点”问题的正确认识。 为了保证供销社改革和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需要,市供销社把职工教育工作进一步纳入了重要议事日程,制定了《青岛市供销社教育章程》,保证教育工作的稳步发展。截止年底,在电大、中专、技校、干部大专班学习的在校学生共计1200余名。全年共举办百货营业员、副食品营业、保管员中技班32期,培训1704人次,考工晋级培训900人次。与此同时,各站、司、县(市、区)供销社坚持急用先学、学以致用和面向农村、面向社员的教育方针,分别举办了5个测土施肥、用药、棉检、果树栽培管理、土建、装璜、财会、统计、采购与推销、烹饪等专业的短期班,培训在职职工和供销社社员29018人次,促进了专业人才队伍的发展壮大。 1989年,市供销社系统的市区企业中达到市级文明单位的有12个,达到省级文明单位的1个。 (姜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