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纺织工业概况 1989年,青岛市纺织系统共有企业(市口径)92个,其中全民企业36个、集体企业55个、中外合营企业1个;按行业划分,棉纺织业37个、毛纺织业5个、针织品业12个、服装业13个、工业专用设备制造业9个、合成纤维制造业2个,其他14个。全系统安装细纱锭76.2万枚、捻线锭16.799万枚、布机1.49万台、毛纺锭2.72万枚、毛织机533台。年末总人数94536人,固定资产原值11.60亿元,工业净产值5.24亿元。 1989年,青岛市纺织工业总公司在原料紧缺、资金不足、电力供应紧张、市场疲软的情况下,采取了抓原料、抓资金、抓产品结构调整等一系列措施,克服重重困难,生产取得了好成绩。 抓原料:1989年,国家下达给青岛市纺织工业总公司的棉纱计划为10.24万吨,完成这项计划需棉花10万多吨。但国家实际分配仅7万吨,缺口近3万吨。鉴此,该公司专门组织438人常驻产棉区的48个县,深入100多个棉花加工厂,在青岛市政府的协调下组织货源、运购棉花,全系统计划外购进原棉3万多吨,购进化纤原料2万吨。不仅维持了生产的正常进行,而且超计划11.62%完成了棉纱产量。 抓资金:为了解决购买原料的资金,该公司一是利用企业现有资金集中使用;二是与化纤生产厂家积极协商,使部分化纤先发货、后付款;三是争取纺织部协助青岛增加启动贷款5300万元,市财政局和银行都协助筹措资金;四是在系统内外调剂外汇1000多万美元。 抓产品结构的调整:本着少投入、多产出的原则,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积极组织并配合企业狠抓产品的科研与开发。共完成新产品开发56项,比1988年增加48.6%,投产率92.7%,新产品产值达1.45亿元,利税达2170.59万元,新产品的利税比重为67.9%。在新开发的产品中,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1项,国内先进水平的13项,填补国内空白!8项,填补省内空白14项;获国家发明奖的2项,获省、市科技进步奖的14项,获省、市技术开发项目奖的24项。批量生产、产值在百万元以上的有:青岛装饰布总厂的出口漂白装饰配套系列产品、青岛化纤厂的有光三角中空牵伸丝、青岛制线厂的万米无接头涤纶宝塔线、青岛布鞋厂的复合面料仿羊革鞋、青岛第三棉纺织厂的工量棉麻混纺气流纱、青岛麻纺厂的丙纶机织土工布、青岛衬衫厂的针织衬衫等等。 抓职工的主人翁精神:为遏制经济滑坡,该公司在10万职工中开展了“为振兴纺织献计献策”活动,党政领导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向群众广泛征求“走出困境”的意见。据不完全统计,共收到群众合 理化建议13647条,已采纳的5106条。这些建议实现后,可创造价值1287万元。青岛第五针织厂采纳了工人侯开德用出口汗布试制女绣花背心的建议,使积压多年的10万吨汗布派上了用场,为国家多创产值22万元;青岛第三棉纺织厂采纳了职工白汝藻革新老设备的建议,为国工节约费用15万元;青岛第九棉纺织厂采纳了职工“关于严格目标成本管理、控制成本经费开支”的建议,一年可节约经费32万元。 1989年10月,青岛第三针织厂、青岛第六针织厂参与了为第十一届亚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制作新装的招标活动,在与全国几百家针织厂的众多名牌运动装的角逐中,青岛第三针织厂的“蓝天”运动装、青岛第六针织厂的“华凯”运动装均被第十一届亚运会组委会选中。700套“蓝天”被定为第十一届亚运会中国代表团的领奖服和官员服!2155套“华凯”被定为第十一届亚运会开幕式、闭幕式的引导月民、旗手服和大型团体操表演服。 1989年,青岛市纺织系统有10个企业晋升为国家二级企业,占全市总数的25%。有15个企业晋升为省级先进行列,占全市总数的30%。全系统主要产品为:棉纱11.84万吨;棉布3.62亿米;印染布1.98亿米;针织衫裤4913万件!毛巾996万条;服装6843.60万件;毛毯69.43万条;袜子994万双;麻袋2492万条。工业总产值完成19.12亿元。利税总额完成1.42亿元。销售收入完成23.53亿元。出口收购值完成8.36亿元。青纺联自营出口创汇9013万美元;上交中央外汇6386万美元。 (曾繁铭) 研制开发差别化纤维 1989年,青岛市纺织工业大力开发和应用差别化纤维,对于改善纺织产品原料结构,提高产品档次,开拓市场,加速企业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1989年,青岛化学纤维厂生产的差别化纤维,已有6种:涤纶低弹网络丝、涤纶超有光三叶牵伸丝、涤纶牵伸丝、涤纶有光三角中空牵伸丝、空气变形丝、涤纶牵伸网络丝。1989年共生产226.83吨。该厂生产的差别化纤维在青岛市居主导地位。1989年,青岛市各种差别化纤维占合成纤维总量的比例,已由1988年的9.16%达到9.8%。 (严纯一) 创“金花”活动初见成效 1989年,在全市开展日用工业品争创“青岛金花”的活动中,青岛市纺织工业总公司在系统内全面发动,制定出创“金花”方案和措施。将重点放在和消费者直接见而的最终产品上,以针织、服装产品为主,顺次展开。各企业从抓质量管理人手,在提高产品档次上刻意求新。尤其针织、服装行业,从精制和筛选原料开始,重视流行色泽和物理性能,对款式、色彩、工艺、制作等各道工序严格把关,生产出一批款式新颖、富有时代色彩的服装。青岛第四针织厂推出新潮绣花卡通衫;青岛第五针织厂开辟钇合罗纹而料,制作出组织新颖的纯棉套裙;青岛第六针织厂开发出异型比赛服;青岛第七针织厂开发出闪光缎时装;青岛第一针织厂新开发纯棉弹力罗纹印花衫裤;青岛西装厂设计生产的新款男西装,采用了国内最新辅料“三段衬”,使其具有“软、轻、挺”的特点,满洒优美。另外,青岛印染厂采用雕刻新工艺,生产出难度大、印制精的涤棉印花布;青岛第三毛巾厂采用喷花,青岛第四毛巾厂采用大平面提花生产出立体感强、图案新颖的毛巾被;青岛簇绒毛毯厂挖掘引进设备潜力,生产出搓球床罩;青岛装饰布厂生产出苔玛斯提花床单。 1989年8月7日,青岛市纺织工业总公司、青岛市丝绸公司率先在山东省对外贸易中心举办创“青岛金花”产品展评展销会,这是青岛市工业系统举行的第一个创“金花”产品展评展销会。国家计委、山东省、青岛市有关领导和正在青岛开会的山东省各市地经委主任莅临指导,并给予较高评价。参加这次展评展销会的纺织企业共59家(内含丝绸3家),参展产品551种,接待顾客5万多人次,销隽金额达70万元,接受了大:!的客户订货。各企业通过参加这次活动,大大提高了质量意识。了解了市场,看到了差距,找到了产品的发展方向。 “蓝天”运动装再夺金银牌 1984年,青岛第三针织厂生产的“蓝天”牌涤棉交织运动装首夺全国针织行业第一个国优金质奖,尼棉交织绒运动装继1980年获国优银质奖后再获银奖。“蓝天”运动装蜚声全国,被中纺部列为达到国际水平的产品。“蓝天”运动装荣获金银奖后,青岛第三针织厂采用国际质量标准作为“蓝天”运动装的考核标准,提出“再创‘蓝天’全国第一”,采取划小核算单位,实行内部责任制与工资挂钩考核的承包方式,层层把住质量关,使产品质量稳步上升,在山东省纺织厅和青岛市标准计量局多次组织的国优产品质量考核中,全部达到国优标准。1989年,“蓝天”系列产品入库一等品率达91.25%,超过部颁标准,100Dx42s“蓝天”牌涤棉交织运动装以克服化纤产品刺激皮肤、纯棉缩水变形之弊病,具有坚牢耐磨、吸湿性好之特点,在1989年全国质量评比中再次荣获国家金质奖,70Dx16s尼龙棉交织绒运动装第三次荣获国家银质奖。1989年10月20日,国务院总理李鹏视察了青岛第三针织厂,对该厂为中国体育健儿参加第十一届亚运会设计出多种新款式的运动装表示赞赏,并题词“大力开发市场,不断开发新产品”。 提档增值,多创外汇 1989年,青岛市服装工业公司通过加强设计人员队伍,设计新颖流行时装,挖潜企业潜力,进行服装的精加工和深加工,增加了单件服装的附加值。 加强服装设计队伍建设,提高设计人员的素质,设计出一批款式新颖、色调流行的时装。“五?四”青年节前夕,在由共青团中央、中国青少年社会活动服务中心等6单位在北京举办的“首届全国青年流行时装设计表演赛”中,北京、上海、天律、青岛、南京、哈尔滨、成都等七城市共携带93个系列、数百件(套)为青年人设计的时装参赛,评出最佳设计奖10套(件),其中青岛市占有6套(件)。在为十一届亚运会中国代表团生产专用衬衫的招标中,青岛衬衫厂生产的男女名牌衬衫,以领型美观优雅、选料做工精细一举中标。 为提高产品档次,该公司所属工厂共引进先进的服装生产量备360台。其中:青岛西装厂从法国“力克”公司引进电脑服装辅助设计裁剪系统,从日本引进西服生产线、自动开袋机;青岛衬衫厂、青岛服装二厂、青岛东方衬衫厂、青岛新昌衬衫厂引进电脑绣花机和蒸汽烫衣机。各厂在生产中严格质设,对加工工艺流程和辅料的使用都逐一检查审核,在提高服装外观质量的同时努力提高内在的理化指标。各衬衫厂、服装厂利用引进的电脑绣花机进行衬衫绣花、雕花,对制成的服装进行外观精加工,提高了产品档次。服装外观质量和内在质量的提高,为服装单价的提高创造了条件。1989年出口服装598万件,平均单价11.90元,比上年提高28.4%。出口交货值达8670万元,比上年增长12.1%。出口产值达6934.98万元,比上年提高6.63%。1989年各厂生产的睡衣、衬衫、茄克衫、丝绸服装、毛巾服装、童装等远销美、英、法、日和香港、东欧等60多个国家和地区,共创汇2500万美元,创该公司服装出口创汇最高纪录。 年内,在第56届巴黎女装博览会和香港成衣展览会上,该公司选送的92件(套)服装都有订货,服装款式和做工受到国外服装行家的好评。 (贺鲁湘) 开发高技术、量档次产品 1989年,青岛市纺织系统完成科研、新产品鉴定项目56项,比上年提高47%,新产品实现产值1.45亿元,实现利税2170.59万元;荣获国家发明奖2项、省(含省厅)市科技进步奖14项、省市新产品开发奖24项,评出优秀设计作品104个。 1.部分科研鉴定项目填补国内、省内空白。 青岛纺织器材厂研制的梳棉机固定盖板和精梳棉机用整体锡林,可分别用于国产梳棉机、精梳机的老机改造、新机配套以及引进梳棉机、精梳机的配套。填补了国内空白。 青岛印染厂与即墨内燃机配件厂合作研制的QG重-D型冲击雕刻机,革新了铜芯雕刻和圆周雕刻工艺,达到了一机四用,是对印染雕刻技术的蜇大突破,荣获国家发明三等奖。 青岛纺织电器厂研制的粗纱强力仪,可自动连续测定粗纱强力,提供纺纱工艺的基本参数,获国家发明三等奖。 青岛第三纺织机械厂研制的毛巾螺旋刷毛机在整体毛刷皮带设计型式上有所创新,是生产巾被过程中的专用设备,可提高产品质量,适用了各种不同档次的螺旋刷毛工艺,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青岛第一纺织机械厂研制的QEF-18型气流翻布机,是消化吸收意大利样机翻版制造,达到国际20世纪80年代初水平,上布640米/分,卸布300米/分,利用高速气流输送完成翻布全过程,适用于各种规格的圆筒针织物翻布。该机填补了省内空白。 青岛第三针织厂和青岛丝织厂协作研制的其丝盖棉针织服装,结合了丝和棉的优点,使产品既具有针织品的优良悬垂性和柔软性,又有丝织物的华贵感。产品深受外商好评,是一种有极大潜力和前途的产品。 青岛第一棉纺织厂与青岛印染厂共同研制的纯棉40s94xl40横贡缎、青岛第一棉纺织厂的纯棉竹节纱及织物的研究、青岛印科所研究的聚酯纤维素快速染色技术及其应用、青岛印科所与青岛第一棉纺织厂和青岛第五印染厂协作研究的人棉防绉整理及新产品开发、青岛第二纺织机械厂研制的G日615Q,GA611Q型自动换梭棉织机、青岛第四纺织机械厂研制的E507日型绣花袜机和青岛第六棉纺织厂的计算机微机管理网络系统等项目,都已攻克技术难点,达到较高水平。 2.部分项目已批量生产,取得较好经济效益。 青岛第四印染厂开发的涤纶长丝仿丝绸产品,计有四类20个品种,已生产10万余米布,产品附加值提高30%以上。 青岛第五印染厂开发的涂层整理织物,具有防雨透湿、防羽绒性能,年内已生产60万米。 青岛化纤厂开发的涤纶75D有光三角中空牵伸丝和采用一步法技术生产涤纶低弹网络丝,均已批量生产。 青岛第四毛巾厂承担的国家科委星火计划高档提花、印花、丝光、绣花毛巾、浴巾产品,开发了三大类9个品种,已生产6.3万条,比一般产品经济效益提高25-30%。 青岛装饰布总厂开发研制的出口大提花和出口漂白装饰系列产品,出口美国、日本、加拿大等国,在国内亦有20多家大宾馆使用该产品代替进口产品,填补了中国室内配套系列产品的空白,为国家节省了大量外汇。 青岛第三针织厂研制的涤纶改性功能运动装,采用细旦中空三角丝与棉交织,经整理后产品具有良好的吸湿、导热、透气性能。在全国二部一委体育服装订货会上,一次订货3万余套,比普通运动装价格提高30%。 青岛纺织器材厂研制的剑杆织机铜筘,采用国际先进工艺,产品已在全国7个省市使用,并出口20多个国家。 青岛麻纺织厂研制的丙纶机织土工布,具有耐腐蚀、不虫蛀、耐老化、强度大等特点。已应用于铁路、公路、沿海筑港、护坝等十多个工程项目,约计节约资金1000万元,创产值360万元,利税65万元。 青岛绒布厂的40sx40s特细条灯芯绒、青岛第五印染厂的塔夫绸羽绒服装而料、青岛第三织布厂的毛型麦尔登、青岛市南化纤厂的弹力锦纶游泳衣、青岛第七针织厂的经编涤棉网眼T恤衫、青岛布鞋厂的出口工艺绣花拖鞋、复合塑料仿羊革鞋、青岛制线厂的涤纶宝塔线(工业用线)系列产品列产品和高强涤纶长丝缝纫绣花线、青岛毛织品厂的毛纺蒸呢工业用呢、青岛衬衫厂的针织衬衫、青岛国棉八厂的纯棉斜纹产品等,均已批量生产,并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3.为节约用棉,提高产品档次,试生产了纯棉商支纱和市场急需产品。 青岛第一棉纺织厂的80s/2和青岛第八棉纺织厂的60s/2高密度卡其产品,已经印染加工,由青岛衬衫厂制作衬衣外销。 青岛第三针织厂、青岛第四针织厂和崂山染织厂分别开发了细腻有光丝产品。青岛第七针织厂设计的针织服装在全国首届青年流行时装设计表演赛中获最佳设计奖。 青岛花边厂开发的中长仿麻T恤衫、青岛装饰布总厂开发的苎麻装饰床单、青岛第五针织厂试制的棉丙双而布、街岛第四印染厂开发的毛特呢和毛特丁、青品第三针织厂开发的涤粘尼运动袜等产品,均为畅销产品。 麻类产品的开发亦有较大发展。青岛第三棉纺织厂、胶南第四纺织机械厂分别开发了11s苎麻/棉混纺气流纱和环锭纱,均已批量生产。青岛第三染织厂和山东省纺织科研所开发的麻/棉混纺色织花呢,正根据服装厂和市场需求组织批量生产。 (丁立是) 1989年丝绸系统概况 工业总产值完成6170万元,超额6.75%完成年度计划,比上年增长2.94%;丝织品总产量648.2万米,比上年增长3.49%;印染丝织品814.8万米,比上年增加近3万米;外贸丝线42.2吨,超额17.25%完成年度计划;丝织品(成品绸)入库一等品率78.23%,丝织品(成品绸)出口合格率85.1%,丝织品(坯绸)入库一等品率88.1%,内贸丝线一等品率98.9%;全员劳动生产率17593元/人,比上年同期增长0.62%;可比产品成本降低率为11.62%,比上年提高2.47%;利税总额达607.38万元。 外贸出口丝绸生产量477.2万米,超额2.4%完成年度计划,比上年增长4.24%;出口收购总值达2008万元。 1989年,全市蚕茧总产量82.8万公斤,比上年增长18.3万公斤,增长27.5%,增长幅度名列全省榜首;全市平均亩产茧65.5公斤,比上年增加14.4公斤,增长28%;张产茧达到30.17公斤,首次突破30公斤;全市共新建桑园11520亩,比原有桑园面积翻了一番。 丝绸销售额达5003.79万元,全部流动资金周转452次,商业利税总额34万元。 1989年,青岛市丝绸公司、莱西县丝绸公司被中国丝绸进出口总公司评为金国蚕茧工作先进单位,有1人获山东省劳动模范和青岛市优秀企业家称号,1人获纺织部劳动模范称号,2人获山东省丝绸系统劳动模范称号,有3个单位、9名职工被评为山东省丝绸系统先进集体、先进个人。 进一步完善承包责任制 1989年,市丝绸公司进一步深化改革,全面推行了厂长(经理)负责制和任期目标责任制,公司同各基层厂确定了承包基数和内容,各企业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推行了经济承包责任制。青岛丝线厂将生产和服腰带绳的复制品车间进行了划片承包,根据每月出口交货数量,与个人的奖金挂钩,采取“上不封顶,奖金兑现”的办法,激发和调动了腰带组各工序的积极性,提前3个月超额完成全年产值和利润承包指标,人均创汇5979美元(名列省丝绸系统第一名),比上年增长20%,该厂还被评为省丝绸系统先进集体。 加强企业基础管理 1989年,市丝绸系统进一步加强企业基础管理工作,全面提高企业素质。 在全市日用工业产品争创“青岛金花”的活动中,市丝绸系统把争创“金花”活动当作促进企业管理上等级、质量上水平、产品上档次的重要手段,加强了工艺管理,严格执行工艺标准,使创“金花”产品一等品率保持在卯%以上。8月,在青岛市纺织丝绸产品展评展销会上,丝绸产品倍受喜爱,销售额居纺织各行业首位。 加强技术练兵。在全系统进行了“三技”比武竞赛,坚持执行新的操作规程,经层层严格筛选,有12名操作能手晋升一级工资。在10月份举行的全省丝织操作运动会上,参加整经比赛的3名青岛选手包揽了前三名。选派1名选手参加了全国丝织操作表演赛,并获第四名。技术练兵活动,提高职工的技术素质、操作技能和质量意识。 抓消耗管理。青岛第二丝织厂把消耗指标落实到企业内部经济承包责任制中去,使丝织品百米耗 标准煤比1988年下降29.2%,可比产品成本降低率比1988年提高4.8%。青岛丝织厂的耗煤也比1988年下降16.4%,节约了1431.35吨煤,价值达36万元。 由于加强了基础管理工作,青岛丝织厂晋升为省级先进企业;青岛丝线厂于12月份通过了省公司的全面质盘管理验收,为1990年企业升级创造了条件。 调整产品结构,开发新产品 1989年,市丝绸系统共完成技术改造项目、鉴定新产品近10个,开发、试制新品种、新花色50多个,获“青岛市科技四十周年成就展览会”一等奖,并赴京参加了全国展览会。青岛丝织厂真丝防缩免烫印花双绉继1988年获北京国际博览会银牌后,1989年又获巴黎国际博览会金牌;青岛丝线厂适应市场变化,研制生产了“真丝医用缝合线”,并通过了鉴定;这项产品填补了山东省和长江以北地区的空白,1989年下半年销售3万团,盈利2.4万元,使每吨原料附加值增加10万元以上。青岛第二丝织厂重点试制了醋酸丝系列产品,并在省丝绸公司产品评比中获总分一等奖,酸醋丝系列产品的试制成功,填补了省内空白。 (李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