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墨市
即墨市
青岛市情网   上传:青岛年鉴栏目管理账户
  

1989年经济和社会发展概况

即墨于1989年10月1日撤县设市,经济建设和各项事业持续、稳定、协调发展。按1980年不变价计算,国民生产总值完成11.2亿元,比上年增长23%;国民收入9.3亿元,比上年增长12.1%;社会总产值33亿元,比上年增长21.6%;工农业总产值29.17亿元,比上年增长24.2%。

1989年全市工业企业达10232个,比上年增加1个,完成工业总产值25亿元,比上年增长26.7%,其中乡镇企业18.3亿元,比上年增长29.5%,工业企业产品结构得到优化,新产品投产71种,新增产值6200万元,新增利润680万元;结合治理整顿,关停并转了一些企业,增加了即墨老酒、地毯、花边等适销对路的名优产品和出口创汇产品生产,优质产品产值14699万元,比上年增长31.9%,出口产品产值41104万元,比上年增长39.1%;有55种产品获青岛市以上优质产品称号,其中国优产品3种,部优产品11种,省优产品20种,青岛市优产品21种。在原材料、能源、资金紧缺,部分企业开工不足的情况下,全市工业企业仍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共实现利税24643万元,比上年增长15.6%。其中市属工业实现利税4599万元,比上年下降4.9%;乡镇工业(含村及村以下)实现利税20044万元,比上年增长21.7%。工业企业实现利润16974万元,比上年增长17%。其中市属工业实现利润1948万元,比上年下降16.4%,乡镇工业(含村及村以下)实现利润15026万元,比上年增长23.4%。

农业生产获得好收成,粮食、花生总产均创历史最高水平。农业总产值42179万元,比上年增长11.1%。其中,种植业总产值27097万元,比上年增长6.7%。粮食产迸505244吨,比上年增长5.1%;花生产量68544吨,比上年增长7%;水果产量24240吨,比上年增长14.2%。林业产值259万元,比上年下降9.1%,造林面积2352亩,育苗面积1434亩。牧业总产值7125万元,比上年增长41.8%。肉类产量20309吨,比上年增长47.8%,大牲畜年末头数3.15万头,比上年增长26%;猪年末头数20.39万头,比上年减少1%;家禽存栏数196.4万只,比上年减少6.7%。副业总产值5165万元,比上年增长10.5%。渔业总产值2533万元,比上年下降2.8%。水产产量24700吨,比上年增长26.9%;养殖产1:5086吨,比上年下降17.6%;水产养殖面积5.21万亩,比上年下降28.7%。农业基础得到了进一步加强,农业投入不断增强。1989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34.23万千瓦,比上年增长6.3%;大、中、小型拖拉机6353台,比上年增长3.9%;农用汽车529辆;化肥施用1:34169吨(折纯),比上年增长32.1%;农村用电7670万千瓦小时,比上年增长27.8%;农村水利建设实用工日759万个,比上年增长9.02%;农田水利建设乡、村集资2695万元比上年增长87%。

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得到有效控制。全市共投资30593万元,比上年下降9.4%;新开工重点项目49个,比上年减少36个。

交通运输和邮电业有了新的突破。公路运输量完成449万吨,比上年增长16.2%,货运周转量完成15889吨公里,比上年增长494%;集体、个体客运量987万人次,其中个体客运量855万人次。即墨市话与青岛市话并网成功,全市业务总量282万元,比上年增长15.3%;交换机容量6620门,比上年增加1260门;电话机总数5061部,比上年增加1149部;新上电报转报设备,可直接与全国46个大城市开展收发报业务。

1989年城乡市场日益繁荣。全市社会商品零售总额62854万元,比上年增长17.6%,大大低于上年27.8%的增长速度,其中居民消费品零售额46848万元,比上年增长18.6%农贸市场发展到89处,成交额19579万元,比上年增长38.9%。农副产品收购总额完成27230万元,比上年增长37.9%;出口收购总值完成23665万元,比上年增长14.4%,在16个出口收购商品大类中,超过1000万元的有粮油、食品、土产、工艺、抽纱、畜产、轻工、五矿、机械9类。

全市财政收入完成8415万元,比上年增长23.2%;财政支出7381万元,比上年增长39.3%;年末城乡储蓄43524万元,比上年增长37.4%;保险承保19.5亿元,比上年增长43.6%。

科技成果取得新成就,年内共取得各类科技成果50项,其中获青岛市科技成果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教育工作成果显着,全市适龄儿童入学串99.68%,巩固率99.1%,毕业率97.5%,普及99.5%;年内共向大中专学校输送新生1344人,考入本市电大分校的192人;新建成人中专1处,学似90名;勤工俭学收入1300万元;年末被山东育人比政府授予教育先进市称号。卫生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年内共有各类医疗机构80处,床位1739张,比上年增加748张;专业卫生技术人员1511人,比上年增加175人;农村医疗点1176个,乡村医生和卫生员1543人。人口自然增长率始终保持在计划指标内,一直保持全国计划生育先进单位称号,体育事业取得可喜成就,举办县(市)级运动会18次,参加7600人,破国家纪录1人2次;青岛市以上输送运动员21人;各级各类学校开展体育达标活动,达标率为96.1%;争创全国体育先进县(市)工作,经省验收合格。文化、广播事业健康发展,年末各类放影单位142个,演出10176场,观众698万人次;广播喇叭18.45只,广播覆盖率95%?电视人口覆盖率75%,比上年提高潮10个百分点。

城乡建设步伐加快,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引水工程竣工,使城区日供水量增加1.5万吨,从而缓解城区自来水的供需矛盾;供电量20971万千瓦小时,比上年增长2.3%;液化气供应工程年内竣工并投入使用,供气总量100吨,用气户数4200个,用气人口1.7万人;扩建城市道路0.8公里,城市永久性桥梁3座,城市防堤长度0.9公里,下水道铺设长度0.9公里,自来水管道11.4公里;新建职工宿舍7.4万平方米,农民新建住宅114.6万平方米;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914元,比上年增加93元,增长11.3%,职工年均收入1777元,比上年增长101元,增长6%。

即墨撤县设市

即墨地处青岛市近郊,交通运输便利,水产、矿产资源车,工业基础较好,乡镇企业发达,城区建设已具规模。1987年末,全县总人口已超过100万人,国民生产总值9.58多亿元,县政府驻地即墨镇已拥有非农业人口13万多人,国民生产总值4.2多亿元,按照国务院国发(1986)46号文件《批转民政部关于调整设市标准和市领导县条件报告的通知》中关于设市撤县的规定,即墨县已符合设市撤县条件。青岛人民政府于1988年8月31日以青政发(1988)189号文上报山东省人民政府。经国务晚批准,民政部于1989年7月27日以民批(1989)5号文件作出了“关于山东省设立即墨市的批复”同意撤销即墨县,设立即墨市(县级),以原即墨县的行政区域为即墨市的行政区域,不增加人员编制。山东省人民政府以(89)鲁政函47号文确定,即墨市由青岛市代管。青岛市人民政府于1989年9月6日发出通知,撤销即墨县,设立即墨市。即墨县人民政府接到民政部批复和省、市人民政府通知后,立即组成撤县设市筹备委员会,经近1个月的筹备于1989年9月29日召开撤县建市大会。1989年10月1日正式对外办公。

全国体育先进市经省级验收合格

1989年即墨市争创全国体育先进工作,经山东省验收合格。市财政用于体育事业拨款由1985年的10万元,增加到1989年的15.9万元,总投入达577.3万元,其中全民集资257.3万元。新建和扩建了体育设施。市内建体育中心1处,占地200余亩,总投资410万元。各级各类学校建200米以上的田径场144个,篮球场397个。30处乡镇和525个村庄均设有篮球场和乒乓球室。机关、企事业单位有篮球场267个,乒乓球室126个,门球场5个。加强了体育师资的培训,除即墨师范每两年招收一个体育专业班外,市体委举办短期培训班7期,至1989年共培训体育师资500名。建立健全了各级体育机构。市体委达到一科一室一校一场的配备,乡镇由文化站长任体育工作员,管理乡镇体育工作。全市17处市直学校,87处乡镇中学和30处乡镇中心小学,555处小学按规定配齐了体育教师,共配备教师727名(其中兼职453名),校校建立了学生身体形态及体能档案,普遍开展体育达标活动,1989年达标率为96.1%;全市中小学田径运动会每年举办两次,其它单项竞赛活动1989年达1500多次;全市有田径训练网点90处,传统项目17处,其中省级1处,地市级2处。市体委每年会同市工会、团市委、市妇联、市直机关党委制定机关企事业竞赛计划。1989年全市干部职工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达2万多人,占干部职工的47%。全市30处乡镇都成立了体协,建立了文化站;村村建立了青年之家,1989年有村级体育队1613个,1600余人,农村武术辅导站40个,3000余人,农民参加经常性体育活动的达180700人,占农民总人口的24.8%。老年人体育空前活跃,市建立了体育活动中心,市直各大系统和乡镇都成立老年人体协,会员达1400多名;1986—1989年,市举办了老年人太极拳、气功、门球、迪斯科、健身武术等项目学习班5期,达400多人;举办钓鱼、门球、象棋、乒乓球等项目的大型比赛10次。培训尖子人才,提高竞技水平。全市在体育普及的基础上,每年建中小学体育队1000多个,运动员达18000余人;市业余体校每年在学校体育队选拔招生80名,实行教学、食宿、训练三集中,教练员运动员实行个人奋进达标制和奖惩制;由市体委、市教育局直接掌握16所体育传统项目学校,90个业余训练点,2000余名运动员,在全市范围内形成人才培训网络,使体育人才源源不断地涌现。到1989年底共向青岛市以上输送体育人才214名,其中体校、体工队48名,大中专学生166名;在各级各类比赛中获世界金牌1枚,其他国际金牌5枚、银牌1枚、铜牌1枚,获国家金牌16枚,获省级金牌13枚,银牌8枚、铜牌3枚。

创全省教育先进市

1989年即墨市被山东省授予教育先进县称号。年内,全市投入教育经费3852万元(其中财政拨款1469.6万元,社会捐资助学20.75万元,勤工俭学49.36万元),比上年增加22.3%。建校舍39043平方米,翻建校舍1575平方米,购买校舍9696平方米;建实验室165个,仪器室204个,仪器室997个,实验桌凳2883套,图书室72个,阅览室45个,书架525个,图书402317册,共有106所中小学仪器配套达到国家教委规定的三类标准以上。即墨市把中小学勤工俭学当作教学实践相结合和解决学校经费不足的大事来抓。在1988年勤工俭学纯收入名列全省第一的基础上,1989年勤工俭学纯总收入高达1300万元,又被省评为先进单位。各类教育事业健康发展。1989年为利于九年制义务教育规划落实,小学由750处调整合并为570处(含各乡镇中心小学1处),适龄儿童入学率为99.68%,巩固率为99.1%,毕业率为97.5%,普及率为99.5%;初中由130处合并为98处(含各乡镇中心中学1处),另外,市设聋哑学校1所,3个教学班,52名学生,还设弱智儿童辅读班4个,学生30名;全市有普通高中8处,年内向大中专输送新生1344人;职业学校6处,专业设有农学、果林、牧医、乡镇企业管理、会统、文秘、建筑、电器、工艺美术、护士等17个专业,把教学、科研、生产结合起来,共搞科研攻关100多项,其中小麦雄性不育杂交育种成功,每亩比文母本增产24.6%,获山东省科研成果银质奖,职业教育经山东省职业教育检查评估,名列全育第三名,并确定即墨市为“燎原计划”实验县;成人教育初步形成了市、乡、村三级办学网络。1989年新建市电大分校1处,招生192人;成人中专1处,招生90人,开设机械、电器、企业管理、果林、牧医6个专业;市各系统还办有粮食、商业、轻工、农业、机械化等10处学校。30处乡镇都建有成人文化技术中心学校,其中15处经检查验收达到一类大学校标准;乡镇企业职工业余学校51处,占164处乡镇企业总数的31%。村办成人技术学校628处,覆盖率达61%。

林业平原绿化达标

1988?1989年即墨市围绕“绿化达标”做了5个方面的工作:

1.完善林业政策。针对过去“分而不治,划而不管”、“春天栽一阵,过后无人问”的现象,先后印发了《关于加强发展林业、绿化环境的决定》、《即墨市林带、林网管理暂行规定》、《即墨市护林防火条例》、《即墨市果园承包暂行规定》等文件,把林业生产纳入以法治林轨道。

2.健全林业组织。过去乡镇林业站只有1名干部,工作处于被动应付状态。1989年,全市招聘了50名林业技术干部,乡镇林业站编制增加到3人,每村设一名林政管理员(一般由村委领导兼任),建立2—3人的护林防火小组。全市共配备市、乡组林政员37人,村级林政员979人,护林防火员2080人,形成了市、乡(镇)、村三级护林体系。

3.增加林业资佥收入。1989年市财政局增拨林业经费20万元;对进入流通领域的木材、木竹器、半成品及林副产品,都按规定征收育林费;提取水源费5%,林业部门积极兴办经济实体,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4.强化绿化责任制。市将统一划定的绿化区包给乡镇,把林业生产列入年终考的八项经济指标,占13分;市、乡、村主要负责人逐级签订绿化责任状,有功者赏,无功者罚。

5.瞄准重点,集中突击。1989年完成了山区、平原两大绿化体系;建成了用材林、苹果、山楂、杂果、桑园一个经济基地;新建补植了青石路、青烟路、青沙路、郭城路的林网及绿化莲花山、火石山、大王山、菩家山、大桥滩等五大工程。到,1989年底,全市林木覆盖面积发展到340774亩(含中片林273559亩,天然灌木林841亩、林网树木折实28865亩、四旁树木37509亩),覆盖率为12.76%;适宜林网化农田面积916400亩,已林网化786000亩,占林网化而积85.8%;村庄总面积84101亩,林木覆盖面积25808亩,村庄覆盖率30.86%;宜林山岗101103亩,已造林绿化的94789亩,占宜林山岗面积93.8%。

1989年11月24日,山东省平原绿化检查达标验收组来即墨市检查验收,干12月1日验收合格,即墨市提前一年实现了平原绿化达标。

土地管理获全国先进

1989年即墨市的土地管理工作荣获国家先进县称号。

即墨市在对干部群众进行国土、国策、国法教育的基础上,制定了《关于非农业建设用地实行计划指标予审请审批的规定》、《关于农房建设用地条件和用地标准的规定》等一系列地方法规,把土地管理工作纳入制度化、正规化、法律化的轨道,并主要采取了以下几项管理措施:(1).对国家、集体建设用地实行“批前、批中、批后”的全过程管理。用地前认真进行可行性论证;审批中做到一保.(保重点项目)、,二严(严格计划管理、严格用地标准)、三快(勤查丈量快、办手续快、上报批准行文快)、八不批(无建设用地计划通知书不批,无当年投资计划不批、项目不经论证和论证效益不好不批,超申请计划指标不批、资金不落实不批、不符合城乡规划不批、无治理污染措施不批、能用非耕地而占用耕地不批);建设用地批准后,实行四查(一查用地手续是否齐全,二查是否按批准面积用地,三查是否改变用途,四查是否按规模进行建设)。(2)对农房建设用地实行“三为主、四公开、一监督”(以旧村改造为主,以利用村内空闲地为主,以填湾平沟造地为主;建房条件公开,建房指标公开,申请房公开,批准户公开;始终接受群众的监督)的管理方针。1989年农房建设用地857亩,其中耕地205亩,比实施《土地管理法》前的1986年分别少用了2093亩和1122亩。(3)对开发复垦耕地实行奖励、补贴的优惠政策,建立了土地复垦基金制度。1987?1989年全市共开发复垦土地10200亩,其中耕地3047亩。(4)对全市违法占地依法查处。查出1982?1986年无土地征、使用批准手续的建设单位和农户18380个,已处理的17948个,占97.6%,其中补手续的17486个,拆除的462个,退地156.77亩;查出1987?1989年违法占地单位(户)158个,已查处的135个,占85.4%。(5)建立健全土地管理体系。在即墨市土地管理局设五科一站(行政法规科、城乡建设用地管理科、监督检察科、地政地籍科、信访科、勘探规划站),30个乡镇都建立了土地管理所;1030个行政村都建立了土地管理小组,全市形成了完整的土地管理网络。

农田水利建设被评为省先进

自1987年以来制定了《即墨县1987——1989年三年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规划》,修定完善了投资、投工、以奖代补、工程管理等一系列水利建设政策,调动了广大干部群众兴办水利的热情。1989年共开工各类农田水利建设工程4752项,完成4484项,其中主要工程有新建机井、大口井832眼,小口井1613眼,平塘390处,扬水站10座,拦河闸32处,塘坝39座,建筑物633座,修防渗渠道67公里;维修配套机井、大口井853眼,平塘51处,扬水站58座,拦河闸16处,大小水库29座,塘坝86座;平整土地25万亩,治理河道13.5公里;防涝12.38万亩,水土保持面积28.6平方公里,恢复扩大灌溉面积7.6万亩。农田水利建设实用工日759万个,比上年增长9.02%,乡村集资2695万元,比上年增长87%。三年共投入水利建设资金5220万元,投工1690万个劳动日,完成土石方1300万立方米,兴建各类工程12900项,扩大和改善农田灌溉面积25.1万亩,使全市有效灌溉面积达到50.1万亩。1989年被评为山东省农田水利建设先进市。

(即墨市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