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生产持续发展 1988年,青岛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农村工作的方针、政策,坚持以改革总揽全局,精心组织农业生产,在遭受严重干旱和雹、虫等自然灾害的情况下,全市的农业生产仍然保持了持续发展的好势头。 全市农业总产值达到25.24亿元,比上年增长0.3%;农民人均纯收入820元,比上年增加90元。 粮食总产量262.6万吨,比上年减少1.56%;棉花产量1.38万吨,比上年减少35.21%;花生总产量39.43万吨,比上年减少10.77%。 林果生产有所发展。果品总产量24.97万吨,比上年增长12.99%;植树造林5.55万亩,占年计划的111%,育苗1.41万亩,占年计划的100.71%,四旁植树774万株,占年计划的110.57%,新增农田林网31.03万亩,占年计划的68.96%。 畜牧业发展步伐加快。年末生猪存栏131.4万头,比上年增长10.13%,出栏124.09万头,比上年减少6.14%;大牲畜存栏35.76万头,比上年增长4.72万头;家禽存养1395.54万只,比上年增长15.65%;肉类总产l10.98万吨,比上年增长13.94%,蛋类总产量9.4万吨,比上年增长58.3%,奶类总产量3.61万吨,比上年增长12.56%。 水产品产量有新增长。总产量13.08万吨,比上年增长22.85%。其中海淡水养殖产量增长1倍,达到4万吨以上。 1988年,青岛市各级党政组织对农业给予了高度重视,狠抓了一些关键性措施的落实。 第一,配套完善农村政策。针对农村改革和经济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组织力量进行了认真调查研究,因地制宜地制订了一些深化改革和加快农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市、县(市、区)出台了30个政策性文件,进一步巩固了农村改革成果,促进了经济发展。 第二,大力推广农业科技。各级农业技术部门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把农业科技推广应用的目标责任落到实处,全市有2300多名农业科技人员参加了技术承包和技术咨询服务,全年共推广科技成果50多项。 第三,加强农业基地建设。新建生猪生产基地40处,新建和扩建蛋鸡场6处,新建小尾寒羊基地5处。同时,对原有的粮食、果品和水产等生产基地进行了配套建设,不断巩固和完善。 第四,狠抓农田水利建设。全年完成农田水利工程1.77万项,比上年增加4400项,恢复改善灌溉面积57万亩,有效灌溉面积达到365万亩。 第五,多方增加农业投入。在财力紧张的情况下,全市用于农业事业费和支农资金3727.7万元(含中央分配专款474.4万元),比上年增长46.94%,扣除农业发展基金956.9万元的不可比因素,仍比上年增长11.9%。发放财政支农周转金4367万元,比上年增长59.55%。农民集资达到7424.75万元,投入劳动积累工1966万个,新增农业机械27414台(件),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228万千瓦,比上年增长6.05%。机耕面积占耕地总面积82.18%,种植业机械化综合程度达40%以上。 第六,大力组织抗灾斗争。在遭受严重的干旱、风暴、冰雹、蝗虫等自然灾害袭击的情况下,各级党委、政府积极组织群众开展抗灾斗争,及时解决救灾物资和资金,全年共拨救灾款145万元,化肥2000吨,柴油8750吨,有力地支援了灾区恢复生产,减轻了灾害损失。 (侯克胜) 深化农村改革 1988年,青岛市在农村工作中,始终坚持以改革促进经济发展的方向,以不断完善双层经营体制为中心内容,引导农村改革不断深化,主要抓了三点: 一是强化农业承包合同管理,使之规范化、制度化。针对大包干后农业承包合同条款不完善、责任义务不明确,管理混乱等问题,决定把在全市普遍开展完善农业承包合同的工作作为深化农村改革的重要内容。年初农业部门对有关干部进行了系统训练,层层培训骨干2.5万人;市政府颁发了《青岛市农业承包合同管理实施办法》。县、乡、村层层建立了农业承包合同管理机构,配备了专职、兼职合同管理人员6400人,其中专职160人。经过积极工作,年内签订农业承包合同79.8万份,占应签的67.5%;签证71.5万份,占应签证的89%。经过强化管理,不仅使这些合同达到了规范化,还有效地理顺了农村经济关系,较好地解决了土地零碎分散问题,合同纠纷明显减少。 二是因地制宜、积极稳妥地推进适度规模经营。市农委制定下发了实行土地规模经营的意见,对全市推进土地规模经营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形式、有关政策和配套措施提出了明确要求。在此基础上,配合中央农村工作研究室和省委农工部抓了平度县土地规模经营改革试验区的试验工作。总结推广了平度县通过“两田制”促进土地相对集中,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的经验,同时也总结了一批其他类型的发展规模经营的经验,使农业规模经营有较快发展。年内,在614万亩承包田中,有368万亩实行“两田制”,经营20亩以上的大户22232个;村办农场、合作农场、厂办农场共220个,经营土地4万亩。在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同时,还大力引导发展畜牧、水产业规模经营。全市各级共兴办集体养猪场43处,养鸡场78处,10头以上的养猪大户1089户,专业化养猪达2.3万头,100只以上养鸡户6029户,其中千只以上的153户,规模化养鸡246万只。对开发性农业注意一开始就引导走规模化的路子。新开发的1.2万亩浅海滩涂,有2/3实行规模化养殖。 三是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年内全市共有县以下各种服务组织12257个,从业人员6万多人,各种农民专业研究会达到790处。服务体系的特点是:(1)服务组织大都实体化,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经济发达的村实行定额补贴;(2)服务内容开始系列化,除产前产中产后的物资供应、机械耕作、浇水、运输等,还能提供信息、科技、贮运等服务;(3)服务形式逐步社会化、多样化、多种经济成份、多种经营形式、多层次服务并行。 (刘志杨) 农业科研与技术推广 1988年,青岛市不断加强了农业科研与技术推广工作。市农业科研机构和市、县、乡村四级农技推广网络逐步建立健全。截止到1988年底全市已有各类专业技术推广站1165处,市级研究所(农业、林业、畜牧、农机、水产)5处,试验(良种)场43处,农村科技机构612处,科技示范户7万户,还有各种类型的科技服务公司54处,技术咨询组织273处。为提高广大农村干部和群众的科学技术水平,全市农村各级组织采取多种形式普及农业科技知识。1988年参加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青岛会计分校学习的学员分别达到4305人和10369人,全市农业系统共举办培训班1813期,参加人员达29.3万人次,广播讲座1507期,参加人员62.1万人次。 农业专业科技干部的数量有所增加,专业技术结构日趋合理。全市有专业技术干部3062人,其中农业1392人,畜牧兽医461人,水利653人,农机236人,水产172人,林业348人。以技术职称划分,高级112人,中级1073人,初级2046人,所占比重分别为3.43%,32.9%,62.7%。 农业新技术新成果的推广应用取得显着成就。全市共推广37个方面的新技术,其中包括化学除草88.5万亩,配方施肥133.5万亩,建成过千斤的小麦地2.7万亩,玉米地43万亩;推广精播高产技术49万亩;快速育肥肥猪30万头,青贮和氨化饲料各500万公斤;毛白杨接“炮捻”欧美杨速生丰产林栽培技术的研究均达省内先进水平;软管节水灌溉面积达170万亩;果树滴灌技术也在平度、即墨、莱西、崂山等地得以推广;网箱养鱼、对虾高产养殖以及亲虾越冬等也都有新的进展。同时,地膜覆盖机械化、秸杆还田、化肥深施等技术也在一定程度上得以推广。有49个科研推广成果申报市级科技进步奖,有17项获奖,其中二等奖三项,三等奖14项。 (王亨国) 农村能源开发利用 按照“因地制宜,多能互补,综合利用,讲求效益”的方针,1988年,全市农村各级组织在农村能源工作中,突出抓了农村节柴改灶和沼气综合利用。 继胶州市、即墨县、崂山县的节柴改灶经省验收合格后,1988年又有莱西、平度两县的节柴改灶经省验收合格,并颁发了合格证书。胶南县和黄岛区又被国家列为1988年度的节柴改灶试点单位,年内两个试点单位共改灶245220户,完成年度计划的150%。在节柴改灶的同时,全市还推广了灶膛内余热利用开水器24180个,既方便了群众喝水,又节约了柴草,效益明显,深受群众欢迎。 在沼气建设中,坚持从实际出发,本着建、管并重的原则,强调综合利用,以促进其稳步发展。全市新建家用沼气池760个,修旧池2172个,提高了利用率。在沼气综合利用方面,主要抓了沼液喂猪和沼液肥田的试点示范。对即墨、莱西等县的16个点94头猪,进行了用沼液作添加剂喂猪的试验,试验结果证明,催膘增肥效果明显。在一般情况下,每头猪日增重比不用沼液的多0.1—0.15公斤,每增重1公斤节约饲料0.2公斤,具有成本低、方法简便、使用方便、增肥效果好的特点。全市用沼气肥追果树、蔬菜和其他农作物效果都十分明显,已被群众普遍认识。 大阳能利用又有新的发展。太阳能热水器逐步由城市伸展到农村,由单位扩展到家庭。1988年全市推广太阳能热水器1622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31%,运用塑料薄膜覆盖猪圈、鸡舍和沼气池等项热能利用也逐步得到推广。 (董绍文) 农业区划与开发 根据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的通知精神,1988年青岛市开展了“沿海滩涂农业资源综合开发利用规划”的研究工作/即墨、崂山、胶南县、胶州市、黄岛区分别成立了课题组,在农业区划和海岸带资源调查的基础上,进一步摸清现状,找出存在的问题和开发潜力,提出了综合开发利用方向、目标,完成了研究报告、数据集、图件。各县(市、区)的研究报告基本做到了经济、生态、社会效益三统一,内容上体现了综合规划、区域规划、部门规划和项目规划的四统一,既有定性、定量分析,又有定向、定位研究,重点突出,可行性强,为今后滩涂综合开发利用提供了决策依据。 在全国农业区划办公室指导下,全国13个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农业区划办公室同时开展的“主要副食品基地布局和开发建设研究”课题,由哈尔滨、青岛市农业区划办公室组织协调、汇总。青岛市农业区划办公室与市蔬菜办公室、畜牧办公室组成课题组,对青岛市主要副食品供需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全面的分析研究,提出了“青岛市主要副食品基地布局和开发建设研究”报告,为领导和有关部门宏观决策提供了依据。 根据国务院有关文件的要求,为及时、准确地掌握资源动态变化情况,把握农村经济发展脉搏,为农业宏观决策提供信息服务,青岛市农业区划办公室在即墨县进行了农业资源与农村经济信息动态监测工作试点,该县还被列为全国动态监测网点县。网点监测办法是:以户为主,村户结合,点面同步。监测点分为户级监测点和村级监测点两类,户级监测点共96户,村级监测点共有24个村。布点方法:一是按国家区划办公室统一要求,根据1980年土地普查的剖面点定位,由点定地,由地块进而查到该地经营者,确定监测户;二是根据农业区划分区情况进行二阶抽样,先按综合农业区划分区情况,抽样确定出样点村,再在村内抽样确定出监测户。监测的主要内容是(1)全县土地资源变化情况;(2)全县农村经济活动情况;(3)种植业、畜牧业内部结构及投入、产出情况;(4)农民意向调查。通过监测,取得了农村经济活动的可靠资料,提供了农业宏观决策依据,并为今后建立全市农业资源经济信息动态监测体系积累了经验。 (王春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