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体制综合改革全面深化
经济体制综合改革全面深化
青岛市情网   上传:青岛年鉴栏目管理账户
  

1988年青岛市认真贯彻中共十三大精神,按照稳定经济、深化改革的方针,以深化企业改革为中心,不断推进各项配套改革,经济体制综合改革取得了新的进展。

企业经营机制革逐步深化

1988年青岛市广泛推进了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全市累计有2201户企业实行了承包经营.其中国营和县属以上集体工业企业562户,财贸企业1616户,县属以上基建企业23户,分别占同口径企业总数的96%、99%和96%。市属预算内工业企业中实行承包的有214户,占预算内工业企业总数的95.1%。城镇集体企业承包面达95%以上。租赁经营有新发展,累计有7户小型工业企业和148户小型财贸企业实行了租赁经营。3户企业进行了股份制试点。在企业承包中,全市累计有709户企业引入竞争机制,实行了公开招标,占承包企业总数的32.2%。其中工业企业163户,财贸企业541户,县以上基建企业5户。有311户企业开始引人风险机制,实行了全员风险抵押承包,占承包企业总数的14.1%。其中工业企业151户,财贸企业159户,县以上基建企业1户。

企业承包的扩大和深入,促进了企业生产的发展和经济效益的提高。1988年全市工业总产值完成210.4亿元(新口径),比上年增长34.1%。其中地方国营工业企业与上年相比,工业总产值增长10.4%,实现利税增长10.9%,上缴利税增长2.6%。通过贯彻《企业法》,企业内部管理制度得到加强。全市企业普遍推行了厂长(经理)负责制,厂长在企业中的中心地位基本确立。126户企业实行了“内部银行”管理办法,31户企业推行了“满负荷工作法”。284户工业企业、40户财贸企业和23户基建企业划小了核算单位,实行分级分权管理。全市有95%以上的承包企业在内部实行了指标分解,层层承包.一些企业还对车间、部门实行了招标承包。

为了进一步增强大中型骨干企业的活力,青岛市批准16户大中型骨干企业(集团)在市计划中实行单列,赋予了这些企业在计划、物资、财政、外贸、劳动人事工资等方面相当于市直属企业的管理权限。

企业横向联合进一步扩大

1988年青岛市召开了第四次城乡经济技术协作洽谈会,进一步推动了企业的多方位联合。全市共签订各类协议1100项,引进外地资金1.3亿元。这些项目实现后,每年可新增产值20.3亿元,新增利税3.1亿元,创汇5160万美元。全市企业集团已发展到14家,有的企业集团开始注意在内部建立紧密型联合的核心层。企业集团开始引人兼并机制。青岛红星电器集团还试行了股份制。企业兼并有新发展,全市工商企业中,累计有55户企业兼并了62户亏损和盈利企业,劣势企业的资产和经营权正在向优势企业集中和转移。

劳动人事工资制度改革全面推开

1988年青岛市认真组织实施了市委、市政府制订的劳动人事工资制度综合改革方案。在全市企业中,全面推行了以优化劳动组合为重点的劳动制度改革,以干部聘用制为重点的人事制度改革和以工资与经济效益挂钩为重点的分配制度改革。全市已有1802户企业的59.1万名职工进行了优化劳动组合,分别占应组合企业总数和职工总数的94.6%和91.6%。精简富余人员4.95万人,占参加组合职工总数的8.38%。按照以企业内部消化为主,社会调剂为辅的原则,通过开辟生产、生活服务项目等各种渠道,重新安置4.3万人,占富余人员总数的86.4%。党政科室由原来的20167个减为18194个。精简了9.78%。这些企业普遍实行了干部聘用制,有11772名管理人员离开了管理岗位,有3575名工人在竞争中走上了管理岗位。实行优化劳动组合,深化了企业内部改革,提高了企业经济效益。实行优化劳动组合的1802户企业,1988年工业产值增长19.18%,实现利税增长10.86%,劳动生产率提高15.93%。1779户市属全民和县以上集体企业、55.8万名职工实行了工资与经济效益挂钩,分别占同类企业总数的84.6%。和职工总数的89.5%。323户企业、6.5万名职工实行了工资总额包干。企业内部普遍采取了适合各自生产经营特点的分配办法,市属全民和县以上集体企业实行计件工资、定额工资、结构工资和滚动浮动工资的职工有52.9万人,占职工总数的85%。有11万名职工滚动浮动一级工资。在改革中,还探索建立正常的升级制度,120户企业。71350名技术工人进行了考工晋级。4户企业进行了降低量化劳动按比例转为活劳动分配试点。社会劳动保险制度改革有新的进展,全市社会劳动保险统筹范围已扩大到临时工、季节工和私营企业职工。医疗费报销和病截工资制度的改革,已在34个企业的64万名职工中进行试点,效果明显.退休W工的社会化管理在明墨县、蜻山区进行了试点。

外向型经济配套改革取得新的进展

1988年是青岛市外贸体制实行计划单列的第一年。为适应外贸体制改革的需要,青岛市调整了对外经济贸易管理机构,将原市外经委、外贸局和外资工作办公室合并,组建了“青岛市对外经济贸易委员会,统管全市外经外贸工作。并组建了9个外贸专业公司,建立了外商投资管理服务中心,初步理顺了外经外贸管理体制。为完成国家下达的外贸包干任务,市政府制订了外贸承包经营办法,把承包指标层层分解落实到各县(市)、区、出口生产企业、工贸结合企业和外贸经营企业,赋予17户出口生产企业进出口经营权。经过努力,全市提前50天完成了1988年的外贸承包任务。出口成交额5亿美元;实际出口3.6亿美元,其中脊岛市自营出口2.17亿美元,超承包计划19.7%。

根据中央关于实施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战略的要求,青岛市进一步加快了对外经济技术合作步伐。全年共批准利用外资项目83个,合同总金额1.56亿美元,接近前4年批准项目合同金额的总和;成交引进技术设备项目100项,比上年增加了38项,合同金额7610万美元,比上年增长61.8%;签订“三来一补”项目52个,金额5857万美元。其中来料加工项目合同规定工缴费收人3885万美元,超过了前9年工缴费收入的总和。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改革开放取得了新的成效。已有14个外商投资企业和38个国内联营企业竣工投产。1988年开发区完成社会总产值4.5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1.1亿元,实现利税2973.9万元,出口创汇781.7万美元。结束了建设完全靠贷款的局面。旅游亊业有新发展,全年共接待海外宾客6.04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1.88%;外汇人民币收入6062万元,比上年增长48.8%。

各种市场进一步发展和扩大

1988年青岛市重点抓了群众的“菜篮子”和人民生活必需日用工业品的生产和供应,加强了肉、蛋、菜等农副产品基地建设,落实了粮油订购合同,采取深购远销、联购分销等措施,扩大了日用工业品的外地货源。商业网点有所增加,1988年市区新增3563处,累计21577处;市区新增集贸市场5处,累计48处.全市城乡集市贸易成交额12.8亿元,比上年增长31%。资金市场有新发展,成立了青岛融资公司,各专业银行开始打破条条局限,允许基层行、处直接进入市场参加融资活动,基本形成与全国联系在一起的融资网络。1988年共拆借资金144.4亿元,比上年增加1.37倍#初步开放了证券二级市场,成交各种证券4330万元。外汇调剂中心,共调剂外汇额度4967万美元。钢材市场自开业以来,努力开拓经营,活跃了生产资料市场。1988年钢材成交5.2万吨,销货额1.16亿元。市区劳务市场共开办6次,招收合同制工人和学员2.06万人。技术市场和人才交流都更新的发展,对搞活经济发挥了积极作用。

金融体制改革试点工作逐步推进

专业银行、保险公司开始向企业化经营的方向转变,普遍推行了行长(经理)负责制和任期目标责任制。市工商银行对所辖储蓄所全面推行了承包经营;市农业银行在对总行实行系统承包经营责任制的基础上,与各县行、区办签订了承包合同;市保险公司重点改革了内部机制;专业银行自主经营、自我平衡能力有所增强。为适应青岛市发展外向型经济的需要,4月份建立了外汇调剂中心,各专业银行先后增设了外汇业务部,开办国际金融业务。金融机构不断增加,业务交叉、竞争日趋活跃.交通银行自2月份开始试营业,到年底存贷款分别达到3.8亿元和3.5亿元;中国银行脊岛分行成立了专门负责办理青岛市外贸、外汇信贷结算业务的营业部;农业银行、建设银行在市内增设了办事处。1988年全市各类金融机构新增加232个,比1987年增加33.6%。

县区体制改革步伐加快

青岛市所属5县1市的综合改革全面展开。在企业改革中,县属企业广泛引人竞争机制,实行公开招标承包的已达50%以上。胶州市市属工商企业中有90户实行了招标承包,占市属工商企业总数的74.4%。各县(市)还积极推行风险抵押承包、租赁制等改革试验,平度县实行风险抵押承包的企业有77户,占县属企业总数的61%。各县(市)在发展商品市场、健全完善农村服务体系、加强基层政权建设以及教育、卫生等配套改革方面,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进展,促进了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增强了农村经济发展活力。1988年5县1市工业总产值完成102.5亿元,比上年增长64.7%,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48.4%。由于对各县(市)重新核定了财政分成比例,调动了各县(市)增收的积极性。1988年5县1市财政收人完成3.88亿元,比上年增长32.38%。

城区体制改革,围绕增强区级政权活力,进一步扩大了各区在城市建设管理以及劳动、人事、机构设置等方面的权限,开始对市内各区财政体制在“收支挂钩、比例包干”的基础上,实行“收人增长分档分成”的办法,扩大了区级财政的自主权,进一步调动了各区搞活经济的积极

(李希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