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性合作 1988年,青岛市约有30多个团(组)360多人次到经济发达地区学习考察、洽谈引进项目,一些兄弟地区组织经济考察团组(共有99批771人次)来青岛市访问考察,这些团组的互访加深了双方了解,互通了信息,密切了经济合作关系,有利于双方经济共同发展.主要做了以下几项工作:第一,继续巩固和发展环渤海经济区等大跨度的区域合作.环渤海经济区自组建以来,由于环渤海的15个地市领导重视,组织措施较为得力,因而经济效益比较明显。1988年青岛市有关方面积极参加环渤海经济区组织的人才、信息、金融、商业、旅游、广播、理论研究、海洋开发等8个网络安排的各项工作。与其他14个地市开展双边或多边经济合作,取得一定成果,如加强了与丹东市在纺织器材、汽车制造等方面的技术合作。另外,省政府领导与青海、甘肃、宁夏、陕西、山西、河南等备、自治区的领导商定组建“沿黄河经济协作带”,并于1988年8月在青岛市举行了第一次会议。青岛市将担负着沿黄河7省区发展对外贸易的“桥梁”和“窗口”的重要作用。并努力加强与其他省区的经济往来,青岛汽轮机厂与山西重型机械厂和洛阳发电设备厂联合扩大了“捷能”汽轮船舶生产能力。 第二,搞好资金融通。1988年年初青岛市经济代表团访问新疆,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向青岛拆借资金和青岛市向新*输出纺织机械制造技术等事项达成协议,此后新疆金融部门先后3次对青岛市拆借资金5000万元,部分缓解了青岛市资金短缺的困难。 第三,流通领域的合作有所发展。1988年8月郭松年市长率青岛市政府代表团访问哈尔滨,学习体制改革经验,探讨开拓市场,发展边界贸易途径。访问期间举办了“青岛轻工纺织产品展销会”青岛市100多个厂家的750种产品参展,共接待规众3.5万人次,销售额达90万元,订货额突破400万元,提高了青岛产品的知名度。 第四,加强外地驻青办事机构的管理。到1988年底青岛市已审批建立的外地驻青办事机构37个,其中各地政府办亊处22个,县级以上企亊并单位办事处15个。为加强管理,草拟了对外地驻青办亊机构的管理办法,并组织各办事机构负责人参观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市内企业,定期召开会议,学习上级文件。交流信息,商谈经济合作亊宜。通过外地驻青办亊机构的建立,以及青岛市有关部门和办亊机构的密切配合,加强了双方的经济联系,对于各自的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企业集团有新的突破 1987年底,国家有关部门首次制定了企业集团的条件,其中特别强调企业集团的组成一定要有一个紧密联合的核心层。中共青岛市委、市政府多次强调,凡新组建的企业集团都要有紧密层,对已绝建的企业集团也要按照这个原则进行完善提高。1988年,青岛市在完善已组建的企业集团和发展新的企业集团过程中,对于在现行体制下如何实行紧密联合方面有一些突破.表现在:首先,把兼并机制引人企业集团,实现产权转移,做到产、供、销、人、财、物6统一。如青岛电视电子集团公司兼并了青岛无线电厂;琴岛制冷集团兼并了青岛电镀中心厂、青岛红星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兼并了青岛日用五金一厂。1988年新成立的青岛捷能集团公司兼并了青岛韧铁厂和模型厂。通过兼并,开始形成紧密联合的核心层,改变了过去企业集团只有半紧密联合层和松散联合层的状况。其次,在集团内部实行股份制,通过控股形成紧密联合层。红星电器股份有限公司除通过实行股份制扩大母公司规模外,又对一些为之配套的小企业和乡镇企业投入资金、技术和设备,形成控股关系,使之成为子公司,扩大了集团的核心层。另外,通过跨地区承包企业,突破“三不变”的限制,使被承包企业两权分离,经营权转移到集团公司。红星电器股份有限公司通过承包的方法,与威海塑料制品厂和威海洗衣机厂实行了紧密联合。 1988年,市政府为企业集团的发展创造宽松环境,正式批准6个具备条件的企业集团在市计划中实行单列。这6个企业集团是:青岛红星电器股份有限公司;青岛黄海橡胶联合公司;青岛琴岛制冷集团;青岛双星运动鞋联合公司;青岛电视电子集团公司;青岛锻压机械集团公司。青岛市在认真完善已组建的企业集团的同时,严格审批新的企业集团,按照有关部门统计,1988年新成立的企业集团只有两个,即“青岛捷能动力集团公司”和“青岛绒布集团公司”其余全部作为企业联合体。截至1988年底,全治共有企业集团14个。其总规模为:职工17万人,固定资产18亿元,产值38亿元,利税7亿元,年出口创汇6700万美元。各种企业群体和企业联合体已达210个。1988年,青岛红星电器集团和琴岛制冷集团分别实行了股份制。 (顾少民 赵启昌) 第四次城乡经济技术协作洽谈会效果显着 由市政府直接组织市经协办牵头协调的青岛市第四次城乡经济技术协作洽谈会,于1988年6月2日开始至1988年10月底结束。经过市政府有关部门和城乡有关企业的共同努力,共达成协议1100项,可引进外地资金1.3亿元,项目全部实施后每年新增产值20.3亿元,新增利税3.1亿元,创汇5160万美元,可安排劳力4.4万人。洽谈会期间青岛市向外地转让项目362项。 这次洽谈会的基本特点:一是规模大、范围广。青岛市5县(市)和黄岛区、崂山区各自召开洽谈会;市区大企业和众多的县直、乡镇企业把踊跃参加这次洽谈会,作为贯彻青岛经济发展战略的实际行动,积极发展城乡间联合与协作。7月26日至28日召开的全市洽谈大会期间,全国214个厂矿企业、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和青岛市的代表共3000多人参加,达成的项目既有生产领域的联合项目,又有科研、卫生、物资、商业等领域的联合项目,内容十分广泛。二是联合项目多,起点高。这次洽谈会,以发展城乡联合,促进乡镇企业发展为重点.据统计,乡镇村办企业共达成720项协议,其中年产值500万元以上的有63项,年产值1000万元以上的23项。乡镇企业以开展工贸联合,引进“三来一补”等项目,发展外向型经济,以平度县为例,该县1988年共达成此类项目29项,出口创汇企业发展到236处,出口品种发展到39种。三是生产与科技联合有新发展。这次洽谈会共达成各类科技转让项目394项,其中23所髙校与乡镇达成82项协议。青岛科技交流中心聚合物改性技术开发部与平度县城关镇组成科研生产联合体,研制成功PO系列多功能母料,年产达1000吨,产值200万元。即墨化工厂引进山东大学气态三氟化硼替代乙醚铬合物新技术,产品通过省级鉴定。 通过城乡洽谈会这种有效形式,促进了乡镇企业的发展,1988年青岛市乡镇企业工业总产值近80亿元。即墨县即墨镇1988年一年引进联合项目520个,引进资金315万元,聘任技术人员448人,当年新增产值1.25亿元,全镇工业产值达3.75亿元,居全市乡镇之首。崂山区城阳镇仲村,得城市近郊之利,先后建起22个企业,1988年产值达2400万元。只有140户农民的胶南县荒里村,在几名应聘的市区技术人员的帮助下,开发4种乳胶产品,1988年产值达1420万元,创汇170余万美元,人均收人超过1000元。 (赵启昌) 积极开展对口支援工作 1988年青岛市继续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认真贯彻落实沂蒙山区扶贫第三次现场办公会议的精神,积极探索扶贫新途径,对口支援沂水、沂南两县的工¥又有了新的发展。与两县签署的38项协议,已有33项得到落实,为两县新增工业产值795.3万元,新增利税156.7万元,就地安排劳力4032人,为两县培训各类人才2473人,在青岛市为两县安排剩余劳动力1394人;共向两县提供钢材600吨,木材600立方米,啤酒20吨及其他物资。主要抓了4个方面的工作: 1.提供技术支援,加强科技扶贫.1988年青岛市13个企业以技术为重点支援两县的企业,取得了明显效果。—是选择技术力量比较强的企业帮助两县上好新建项目。例如沂南日用玻璃厂是建国以来沂南县投资最大的建设项目,青岛晶华玻璃厂接受援建任务后,派出3名领导干部和技术人员,从项目论证、设备安装调试、人员培训、工艺和技术指导等方面全面支援,使这个项目实现了当年立项、当年施工、当年投产见效益。产品合格率达90%。二是利用青岛市企业的技术优势,帮助企业提高素质,提高产品质量,扩大生产能力。例如胶州水泥厂帮助沂南水泥厂实施了7项技改措施,解决了熟料质量差、标号低、游离石灰高、生产周期长、经济效益低等问题,使吨水泥耗标准煤降低4.6公斤,综合耗电降低8.33度,吨水泥成本降低15.53元,425青水泥的比例由原来占总产量10%提高到100%。三是市科委帮助两县科技开发,提供科技信息,发展科技市场;青岛科技情报所还无偿提供科技书箱1000余册,定期传递信息快报700余份。 2.组织市属各县(市)乡镇及部分大型企业探索扶贫支援的新形式。从1988年开始,省、市政府确定青岛市5县(市)和四方机厂、青岛钢铁总厂、青纺机械厂、前哨机械厂等4个中央、省属企业,分别对析水县、沂南县的一个乡镇实行包点扶贫。胶州市李哥庄镇支援沂水县杨庄镇新上一处100人的发制品加工厂,已建成投产。四方机厂厂长带队考察对口支援的析水镇镇办企业,双方商定由四方机厂帮助改造汽车修理厂并帮助新上一处年产600吨的铸管厂。1988年底新的铸管厂厂区规划图和厂房设计图已经完成,汽车修理厂的技术改造正在顺利进行。青岛钢铁总厂厂长带队到沂水县姚店子镇考察,帮助镇钢窗厂进行技术改造,计划新上小型轧钢厂,帮助加工两台250型轧机。 3.推动对口企业向联营生产发展。几年来的对口支援,使两县部分企业的产品质置和生产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达到了一定的水平,与青岛企业的关系日益密切,青岛市积极支持双方企业联营,具备条件的企业优先吸收参加青岛市的企业集团。 1988年沂南木器厂加入了青岛木器联营有限公司,从3月份起,青岛木器一厂的两位同志被聘为该厂副厂长和工程师,双方确立了联营关系。 4.帮助两县培养人才,吸收两县剩余劳动力来青岛从工。1988年市文办与两县教育局配合,认真做好定向招生工作,共从两县招收英语、历史、地理、生物、纺织等中专学生27名;市立医院、第二和第五人民医院、中医院共为两县代培医护人员32名;各企业共为两县培训人员2473人次。为了加快两县脱贫步伐,提高两县劳动力素质,市劳动局与基层企业配合,1988年共吸收劳务工1394人,在青岛市建筑、橡胶、木材、纺织、制鞋、制钉等行业顶岗做工,加快了农民脱贫的步伐。 (丛培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