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
气象
青岛市情网   上传:青岛年鉴栏目管理账户
  

1988年气候特征

气温偏高.全年平均气温12.7,比青岛历年气温平均值髙0.5℃,比1987年平均气温髙0.4℃,成为青岛历史上最高年份之一。

降水量较少。全年总降水量439.5毫米,仅占青岛历年平均值的56%,较1987年少71.9毫米,呈缺水少雨四季连旱气候。

日照时数多。全年日照总时数为2708小时,较历年平均日照总时数多211小时,较1987年多96小时。日照率达61%。蒸发较强,全年总蒸发量为1492.7毫米,较青岛历年平均蒸发员髙58.7毫米,比1987年高205.1毫米。

综观青岛全年的气候,其特点是气温高,1降水少,蒸发强,日照多,旱灾重,冰雹频,气候不够正常。按农业生产对气候资源诸要素的要求评价,属于偏差的气候年景

1988年气象要素

一、气压:

青岛市全年平均气压为1008.6百帕,以2月的气压最高,为1019.3百帕,7月最低为996.2百帕;全年的极端最髙气压为1029.7百帕,出现在2月16日,极端最低气压为986.5百帕,出现在4月19日。

二、气温:

青岛年平均气温12.7℃,其中8月的平均气温最高,为25.2℃,1月的平均气温最低,为0.1℃;(较历年1月高1.1℃)。全年的平均最高气温为16.3℃,平均最低气温为9.9℃。极端最高气温为34.4℃,出现在7月8日;极端最低气温为-8.6℃,分别出现在1月23日和2月3日。

三、降水:

青岛市全年降水总量为439.5毫米,1日最大降水量仅为78.9毫米,出现在7月13日。全年以7月降水量最多,达157.4毫米,全年有6个月(1—4月、11—12月)的降水量都在10毫米以下。

四、日照:

青岛全年日照总时数为2708小时,日照时间最长者为8月,达285.8小时,最短者为12月,达180.9小时。全年日照率达61%,最高的11月达到79%。

五、蒸发:

青岛全年蒸发总量为1492.7毫米,以8月份蒸发量最高,为180.8毫米,1月份最低为56.9毫米。

六、风速:

青岛的全年平均风速为5.2米/秒.全年的最大风速为19.0米/秒,风向:NNW,出现在3月6日;极端最大风速为25.3米/秒,风向:NNW,亦出现在3月6日。全年以南向风(S)为主导风向。

七、湿度:

青岛市相对湿度全年平均为66%,以7月最高,达86%,11月最少,为51%。全年的最小相对湿度为13%,1年中曾出现过4天。

1988年主要天气日数

一、雨日:

青岛市全年共出现雨日86天,雨日天数与1987年相等,全年雨日以7月居多,为17天,1年之中降雨量日在10毫米以上的仅有12天.

二、雾日:

青岛市全年共有雾(浓雾)51天,较1987年的雾日少28天,全年以6.7两月为最多,均为11天,轻雾日121天。

三、烟幕:

青岛市全年的烟幕日数达167天,较1987年增加幻天,12月份达到28天之多。

四、大风:

青岛市全年的大风日数(7级以上)共有53天,较1987年少8天,全年以11月份为最多,达10天,12月份次之。

五、雷暴:

青岛雷暴日数全年共计为17天,较1987年少4天,雷暴自4月起到9月终,全年以7月为最多

1988年重大天气事件

一、春季干旱重:

青岛市自1987年秋冬到1988年5月,降水量少,形成历史上所罕见的严重春旱。至4月中旬,全市有391万亩小麦遭受旱灾。有360万亩春播作物因缺水严重影响其播种和生长。莱西县的地下水位下降70—120厘米。

二、冰雹频:

胶州市在春夏时节,连遭三次冰雹袭击:4月30日下午17时许,胶州市发生大风天气,并伴随冰雹降落,使部分作物受损;5月16日15时许,冰雹天气又袭击胶州市,持续25分钟,雹径达100毫米,使苑戈庄等4处乡镇的12.5万亩农作物受灾,造成经济损失1140万元;6月15日12时许,雷雨冰雹天气又在胶州市区发生,降雹7分钟,雹径30毫米,使胶州市区附近农作物受到损伤。

9月6日,青岛市所属的胶南县、胶州市和崂山区的10多处乡镇计229个村庄遭冰雹侵袭,灾害面积达34万亩,其中农作物24.3万亩,经济作物9.7万亩,损失水果1793万斤,蔬菜174万斤,死亡1人,伤49人,毁坏房屋41间,死亡家禽3.3万只,经济损失总计为5473万元。

三、初夏气温高:

6月底7月初,由于高空冷空气减弱后撤,青岛受暖高压控制,气温显着升高,超过历年平均值,致使全市呈现天干物燥,热浪袭人的气候,至7月8日市区气温高达34.4℃,上旬平均气温高达28.4℃,此间崂山区气温竞达35.8℃,即墨县36.8℃,莱西县38.1℃。

四、海上大风多:

青岛地区1988年,尽管没有水上登陆和直接影响青岛的台风天气,但海上的大风天气较多,曾多次发生海上恶性亊故,造成多人死亡。

1988年气象事业概况

青岛市气象部门,进一步深化了改革,加强业务建设,工作质量进一步提高,较好完成了各项任务。1.完成了气象科技人员的首批技术职务评聘工作,在全市178名气象人员中,评聘高级工程师5名,工程师45名,助理工程师76名。2.青岛市气象局对各项气象业务实施目标管理,将业务质量目标层层分解到站、组和个人,并将业务质量、政治思想、出勤等直接与奖金挂钩。同时正在平度县气象局实行全面承包试点,推行简政放权,公开招聘局长,并已初见成效。3.业务质量进一步提髙.年底经山东省气象局复评考核,全市的气象业务总评分为82.5分,达到了年初与山东省气象局签订的“本级业务目标合同”的要求.青岛市气象局辖属各单位,达到一级标准1个,二、三级标准各3个。各项气象业务质量:灾害性天气预报准确率短期为73.3%,中期82.7%;降水天气预报准确率短期为37.4%;中期74.0%;地面气象测报质量错情率0.18%,报表出门合格率67.5%;农业气象业务错情率0.2%;探空气象错情率1.05%,气球释放高度达24764米。4.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气象技术竞赛活动,1年中全市各气象台站有13人次创造了气象测报“连续百班无错情”的好成绩,较1987年增加了6人次;农业气象有3人次创造了“连续百班无错情”,并首创山东省第一个“连续值250班无错情”的记录。全市评选出最佳预报员、填图员、测报员、探空员、农业气象员6名,最佳测报站和优质测报站各1个。5.加强气象技术装备和业务现代化建设.青岛市气象局引进了“静止气象卫星伪彩色动画显示器”等设备和“自动填图系统”、“自动传真机”,配置了功能较全的微型电子计算机6部,实现了填写天气图和制作气象报表及各类气象信息传输的自动化,使青岛气象部门的业务现代化建设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1988年气象科学研究

青岛气象部门紧密围绕业务和服务需要,以应用技术为主,广泛开展科研活动。1988年完成的气象科研项目主要有:“大暴雨天气的微机跟踪预报”、“黄渤海主要渔场强风预报方法”、“青岛地区海岸带风能资源分析”、“海雾天气预报微机处理”等。1988年正在进行的科研项目有:“胶州湾气候资源调查”、“引种美国秋番茄的气象条件”、“北上台风预报微机处理”、“海陆大风对比分析”、“青岛气候与旅游”等。

1988年是青岛气象部门科研成果获奖最多的一年,有8个项目荣获山东省气象科技进步三等奖:粟海初等完成的“青岛汛期大暴雨预报专家系统及其自动化”、王福志等完成的“青岛地区海岸带气候资源调查成果”、林滋新等完成的“青岛及其附近海域海雾预报方法”、滕学崇的“应用马尔柯夫链作短期青岛近海海雾概率预报”、王福志等完成的“青岛的气候条件与疗养效果的研究”、司继贤等完成的“713雷达观测在海雾预报中的应用”、粟海初等完成的“对虾养殖的高产气象条件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刘士进完成的“模糊集的距离分析”。有23篇学术论文在青岛天文气象学会第三届优秀学术论文评奖活动中获奖,其中获一等奖1篇,二等奖9篇,三等奖6篇,鼓励奖7篇。

1988年气象预报服务

青岛市气象局与青岛天文气象学会,为给党政领导指挥安排生产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于3月初联合举行有40余名学者、专家参加的“青岛市第九届天气趋势预测学术讨论会”,对青岛地区1988年的旱涝趋向、气候年景、汛期特点及可能发生的台风、海雾等灾害性天气形成了较为一致的结论,并于3月23日世界气象纪念日这一天,在青岛市人民会堂举行的“青岛市首次气象新闻发布会”上向到会的市政府领导和各委办局负责人及新闻单位记者60余人发布,效果良好。

青岛气象部门狠抓汛期和关键时节的气象预报服务,全市各气象台站都把汛期气象服务工作放在首位,采取有效措施,顺利完成了汛期的气象保障任务。1988年汛期中未发生灾害性天气预报失误。8月在青岛近海海域进行的以民航飞机失事和船舶失火援救为内容的大型海空军联合演习中,市气象台的长、中、短期预报人员通力合作,为演习提供了大量的准确的及时的气象情报和预报服务,使海空联合演习得以顺利进行。为此,联合演习指挥部授予青岛市气象局“援救演习先进单位”的光荣称号。

全市各级气象部门根据不同农事季节的需要,及时推行了春播、秋收、秋播和小麦产量、玉米、小麦气象条件分析服务,并按期提供雨情、墒情、灾情等气象情报服务。据统计1988年,全市各级气象台站向各级政府,生产指挥机关提供各类气象情报600余期。青岛市农委专函表扬“气象情报办得好!”在秋末冬初的大白菜收获时节,全市各气象部门主动走访蔬菜生产、管理部门,了解生产、收获情况,具体制定气象服务措施,突出抓了第一次强寒潮天气,特别是大风、降温天气预报,受到市政府领导和有关部门的称赞。

青岛气象部门的专业有偿气象服务工作,引进竞争机制,开拓了新局面,受到广大用户的欢迎,经济效益进一步提高,全年共收入52万元,比1987年增加21万元.其中崂山气象局全年经济收入完成22万元,在全国名列前茅。

(王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