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事业发展概况】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青岛市的档案工作得到全面恢复和发展,现已成为与经济、政治、文化等各项工作密切配合的具有全市规模的档案工作。档案工作管理体制:1985年,按照中共中央[1985]29号文件的指示,市县两级档案行政管理分别列入了市、县人民政府序列,日常工作由过去的党委领导改为由政府领导,或者由党委和政府双重领导。各部门、各企事业单位,也大都实行了行政领导或技术负责人分管档案工作的管理体制。 档案馆工作:1981年以来,全市共恢复和建立起13个综合性档案馆,1个城市建设档案馆。近几年,各级档案馆着重抓了开放历史档案、丰富馆藏、编制检索工具、编辑档案史料和档案管理标准化,规范化建设等项工作。1987年,全市各级档案馆保存的档案达28万卷,总长度4800米,保存资料54000册。档案保管条件有了很大改善,有4个县建立起新馆库,全市馆库面积由1983年的2900平方米增加到5300平方米。 机关档案工作:经过恢复整顿,到1981年底,全市应建档的5344个单位中,有4833个单位建立了机关档案室或进行了相应的档案工作,占总数的90.4%,共保管文书档案42.6万余卷,资料16万余册。各单位还建立了档案工作规章制度,使机关档案工作有章可循,纳入机关工作计划和有关部门、人员的职责范围。1986年,市档案局制订了《青岛市机关档案室业务建设标准》,对档案分类、卷内文件排列、案卷文件排列、案卷标题拟写、档号编排及表格、装具等作了统一规定,初步实现了档案管理规范化。在抓文书档案管理的同时,逐步抓好各种专门档案的管理工作。到1987年,全市会计、审计、统计、教学、地名、保卫等专门档案管理工作已走上正规。机关各种档案正在由过去分散管理向综合管理发展,1987年,全市已建起320多个综合档案室,占总数的30%以上。 科技档案管理工作:1981年以来全市科技档案工作得以全面恢复和发展,各大中型企业事业单位认真贯彻《科学技术档案工作条例》,相继建立起科技档案,并不断发展和提高科技档案工作,实现了科技档案管理有人员、有库房、有制度、有领导,档案工作已纳入生产、技术、科研等各项管理中去,并为企业生产、经营、科研发挥了很大效益。1986年,配合改革开放的需要,市档案局会同市经委下达了《青岛市引进技术、设备项目档案资料管理试行办法》,对引进项目档案资料的归档范围、管理体制、提供利用做了规定,并对全市引进项目档案管理进行了检查验收。1987年,在部分企业进行了贯彻《国营企业档案管理暂行规定》的试点工作,企业档案管理升级工作开始起步。1981年以来,各级档案部门认真抓城建档案和重点工程档案管理工作。1986年,市档案局会同有关部门制订了《重点工程档案资料检查评比标准》,并进行了检查评比。1987年,市政府批准实行建设工程交付竣工档案保证金的办法,对促进建设工程档案的管理产生了积极作用。 档案干部队伍建设:随着档案事业的发展,各级档案部门加强了专业干部教育和培训工作。1985年,全市共办了10个档案电大班,学员300余人。市档案局从1983年起,共举办培训班5次,培训档案干部3400余人次。各县(市)、区、市直各单位也都举办了不同类型的学习班,提高了档案干部的业务水平。到1987年底,全市有100余名档案干部获得中级以上专业职务。《档案法》颁布后,全市立即掀起学习、宣传热潮,通过学习、宣传,提高了社会的档案意识和档案工作的地位,使档案工作在改革开放中得到加强。全市档案干部积极进行档案学术研究,撰写论文200余篇,有3篇论文、资料获得市、省社会科学联合会和中国档案学会颁发的优秀成果奖。 【青岛市档案馆】青岛市档案馆是中共青岛市委、市人民政府直属的科学文化事业机构,是永久保管青岛市档案的基地,是科学研究和各方面工作利用档案的中心。它的基本任务是负责集中统一管理青岛市各机关、团体及其所属单位具有永久、长期保存价值的档案,积极提供利用,为各项建设事业服务。 青岛市档案馆于1963年5月建立,“文革”期间被撤消,1979年12月恢复,与青岛市档案局合署办公。现有工作人员60人,馆舍面积3043平方米,其中库房面积1657平方米,装备有缩微、复印、去湿、照像等设备。 目前馆藏档案133个全宗,15.7万卷,其中建国前的酒政权档案61个全宗,11.2万卷,革命历史档案29卷;建国后档案72个全宗,45355卷,各种资料1万余册。馆藏历史档案资料之丰富,在全国地市级档案馆中是不多见的。受馆库限制,还有建国前的旧政权档案13万卷,建国后档案3万卷,尚未进馆。已经进馆的档案中最早的,形成于1861年。时间跨度为清末、德国占领、日本占领、北洋军阀统治、国民党第一次统治、日伪统治、国民党第二次统治以及建国后至“文革”前共8个历史时期,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各个领域,档案载体以纸质档案为主,也有一定数量的声像档案,比较系统地记录了青岛市的发展历史。 青岛市档案馆保存的档案共分为3个全宗序列,建国后党政档案为1个全宗序列、建国前旧政权档案分为正字和临字序列。为了管理和利用馆藏档案,编制有多种检索工具,主要有案卷目录、主要全宗文件卡片、人物卡片。可以通过案卷顺序、分类、人名等检索途径查找档案材料。 根据中央开放历史档案的决定,1981年青岛档案馆开始分期分批地向有关部门开放了部分历史档案,编制了开放历史档案的目录,供利用者自行查阅检索,并举办了开放历史档案展览。为了方便利用档案,还配备了缩微、照像、复印等设备,向利用人员提供复制服务。1981年至1987年,到青岛市档案馆查阅档案的有46554人次,提供档案67885卷,为落实政策、工作查考、编史修志、科学研究等做出了贡献。 青岛市档案馆主动开发档案信息。1981年设立了专门的档案史料编研机构,编辑出版了《帝国主义与胶海关》、《青岛大事记史料》等档案史料汇编,其中《帝国主义与胶海关》获得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1987年,青岛市档案馆认真贯彻中共十三大精神,加强业务建设,工作又有新的发展:1.接收进馆档案。本年度共接受档案5个全宗,2275卷,征集照片档案165张。2.编制检索工龄。本年度新建人物草卡12303张,档案文件7754张。3.清点档案。对档案进行了全面清点,核实了档案数量,掌握了档案褪变情况。4.安装缩微设备。1987年已全部安装完毕,并进行试拍。5.开展编研工作,与市党史办公室合作编辑《青岛党史资料》、《山东省青岛市组织史资料》,着手编写《档案志》、《青岛市志·大事记》。6.开展利用工作。全年接待利用者7168人次,提供档案12404卷,进一步扩大了利用服务范围。7.学习宣传《档案法》,筹备开放档案工作。1987年9月《档案法》公布后,青岛市档案馆积极组织干部职工学习、贯彻,并着手划分开放范围,修订实施方法,充实开放目录。 【档案利用成效显着】青岛市各级档案馆(室)积极开发档案信息资源,以多种方式服务各项建设事业。1987年,全市市、县档案共接待利用者13468人次,提供档案45352卷次,其中利用建国前档案7104卷,占利用总卷数的15.7%;利用建国后档案38248卷,占84.3%。从利用目的分析,编史修志仍居首位,利用档案26854郑,占59%;经济建设利用档案14492卷,占32%;经济建设利用档案3083卷,占7%;学术研究利用档案190卷,占0.4%;其他利用733卷,占1.6%。另外,各档案馆还对外提供资料3194册次,复制档案10933页。 基层单位的档案利用工作,也取得显着成效。对全市国营企业、事业单位的档案工作的统计情况分析,1987年这些单位共接待利用人员10.1万人次,利用档案20.9万卷(件)次。各单位通过利用档案,共节约资金569万元,增加效益532万元,避免损失243万元,产生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1987年,各基层档案部门的档案利用工作已由被动服务向主动服务发展,其中档案编研工作尤其突出。全市企业、事业单位共编研公开出版成果19种,5万多字,内部参考材料161种,50万字,为各项管理工作提供了系统的档案信息。 (潘积仁 杨来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