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艺术
文学艺术
青岛市情网 
  

【青岛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青岛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简称青岛市文联),成立于1950年3月,开始为文联筹委会。1957年3月,正式召开青岛市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一次代表大会,选举陆侃如为主席,李时、林明、高兰、石可为副主席。1966年3月,召开第二届文代会,主席:李镇,副主席:李时、王命夫、张济、王信敏、姜树茂;执行委员62名。

“文化大革命”期间,文联遭到严重摧残,处于瘫痪状态。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1978年底召开市文联二届二次执委扩大会,改选了文联的领导班子,正式恢复工作。改选后的领导班子为,主席:董海山,副主席:姜树茂(后为主席)、孙涛、隋易夫、吕寰、李时、马青龙。文联下设2部2室“《海鸥》编辑部、文学工作部、创作室办公室;工作人员40名,其中获高级职称者13人、中级职称者8人。

文联已成立的协会有:青岛市摄影家协会、青岛市音乐家协会、青岛市戏剧家协会和青岛市民间文艺家协会。摄影家协会主席:张秉山,副主席:任锡海、猛庆林、邵立智、郝国英(兼秘书长,驻会)会员59人。音乐家协会主席:冷宣君,副主席:李家评、姚玉卿、林寅之、仲伟民、魏世华(兼秘书长,驻会),会员91人。戏剧家协会主席:辛显令,副主席:任新田、戴路、黄小振、张晓梅、高思国、王明辉、,秘书长:黄小振,(兼,驻会),会员150人。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徐哲喜,副主席:张崇纲、王瑞邦、刘士圣,秘书长:徐哲喜(兼,驻会),会员38人。尚有青岛市作家、美术家、书法家、舞蹈家、曲艺家、电影家和电视艺术家7个协会,将于近期成立。

青岛有各艺术协会会员107名,山东省各艺术分会会员787名。

市文联充分发动广大会员发挥其各自优势,积极为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服务。1985年举办“青岛美”征歌活动,征集歌曲460首。1986年协助青岛市工商银行举办“储蓄音乐会”,创作歌曲300余首。1987年组织本市文学工作者为青岛市部分优秀企业家,撰写以“琴岛奏鸣曲”为书名的报告文学集,由中国文联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量达30000册。

1986年至1987年,连续两年参与主办沿海开放城市及经济特区第一、二届“人.海·情”摄影作品联展和全国计划单列城市首届摄影联展。

市文联还积极开展经常性的业务活动。如组织作家、艺术家和企业家联宜;组织各种文学艺术形式的笔会、讲座、学习班、业余学校,进行学术交流和艺术辅导;组织举办美术、书法、和摄影展览等。

《海鸥》是青岛市文联主办的文学月刊,创刊于1959年,是解放后山东创刊最早并向全国发行的刊物之一。1978年增加国外发行业务。

1959年至1960年,两年出版29期。1961年至1078年,由于三年灾害以及以后的十年动乱等原因,停刊十余年。市文联恢复工作后,至1987年底已出版了115期。

《海鸥》编辑部锐意改革,努力创新。为了满足广大读者的需要,每逢单月出版雅俗共赏、可读性较强的大众文学专号,双月则以文学性较强的作品为主。

【文学创作概况】1981年至1987年,青岛的文学创作领域呈现出新局面。在小说、诗歌、散文、电影文学、传记文学、儿童文学、民间文学、理论批评等方面,都有新作品问世。

在小说创作中,龙凤伟已结集出版了《月亮知道我的心》等两个短篇小说集,他较早发表的《清水衙门》、《爱情从这里开始》。和《山地》尤为小说界所瞩目。徐本夫也相继出版了《降龙湾》、《特别行动》、《出山第一案》和《神秘的祭客》等中、长篇小说。刘学江继《戈壁春风》之后,又连续发表了《异乡人》、《遥远的荒漠》、《三个女红军的命运》等6部中篇小说,并出版了《大漠恋歌》、《胶澳风云录》两部长篇小说。女作家梁修创作发表了长篇小说《夜潮》。即墨县文学作者肖冰传记体长篇小说《查帐大员之死》,魏世仪特出版了《天理人情》和《原子弹即将爆炸》两部中篇小说。在公安部门工作的刘进喜,以具有传奇色彩的长篇小说《军火大盗》、,紧急出动》和中篇小说《扇坠》、《真假观音》《霹雳手段》,赢得了不少读者。宫世经发表了反映改革生活的中篇小说《前面一路灯》。朱光琼发表了中篇《魂》、《海风告诉我》。郑海潮发表了中篇小说《秦斐》。许志强发表了《小路弯弯》、《天葬谷》等4部中篇小说和10多篇短篇小说,并出版了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爱情泪》。张炳丰出版了《王郎传奇》。还有一部分文学作者在省内外文学刊物上发表了为数不少的短篇小说。

诗歌创作队伍也在不断扩大,写出了不少有一定影响的诗歌作品。诗人纪宇出版了《船台新歌》、《五色草》、《风流歌》、《纪朗诵诗》等诗集,他的《风流歌》、《理想篇》、《关于美的探讨》、《爱情赋》等诗篇在全国青少年中引起强烈反响之后,1987年创作的长诗《追求六重奏》,由于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青年的心灵,给人们精神上以极大振奋,在全国诗歌界引起轰动,他还出版了着名雕塑大师刘开渠的两种传记。诗人耿林莽的散文诗在国内已颇有影响,已发表散文诗200多章,出版了《星星河》、《潮音集》、《雨蒙蒙》等诗集。诗人刘辉考也出版了诗集《芳草集》其他如谢颐诚、曲庆玮、梁青生、张崇纲、陆洪业等,也都发表了数以百计的诗歌,许多诗还选入全国和山东省出版诗选。

全市经常发表散文和杂文的作者有40多人,贺中原、王亚平发表了不少比较清新0永的许多杂文犀利泼辣,切中时弊。此外,在报告文学方面,刘禹轩、栾纪曾、李德义的报告文学作品,热情歌颂了为祖国医学昌明而献身的沈福彭、为祖国海洋科学的发展而拼搏的吴宝玲、为考察南极建立长城站而做出贡献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指战员和为工业腾飞勇于改革的企业家。

电影文学创作有很大收获。辛显令的《喜盈门》成为新时期有代表性的优秀影片之一,是建国以来上座率最高的一部影片。龙凤伟连续创作了《布谷催春》、《子子孙孙》、《甜蜜的空中编队》,其中布《谷催春》获文化部优秀故事片奖。戴路的《媳妇们的心事》、《难忘的中学时光》也成为上座率很高的影片之一。此外,还有董声涛的《酸辣姻缘》,高思国、施以公的《夜色多美好》,丁灿邦的《帆板姑娘》,赵永思的《野人》等。

儿童文学创作也有较多成就老作家刘饶民已出版了30多本儿童诗集。朱晋杰出版了10多本诗集。坚持为儿童协作的江崇辉也已经发表了60多篇儿童作品。

【舞台艺术发展概况】1981年至1987年,全市各表演艺术团体经过拨乱反正,在党的“双百”方针指引下,解放思想,使艺术生产力得到了解放,一大批受到人们喜爱的优秀剧目又重新展现在舞台上,特别是自1981年贯彻全国思想战线问题座谈会以后,对艺术生产的领导有所加强,自由化倾向有所克服,舞台演出的社会效益受到了重视。同时,又实行了各种不同形式的经济承包责任制,提高了艺术生产的积极性,使舞台艺术日益繁荣起来。歌剧《哥仨和媳妇们》连续演出400余场,《认亲》连续演出110场,《飞吧,海燕》连续演出230余场。青岛市话剧团被评为山东宣传文化系统先进集体。市京剧团于1986年赴日本作商业性演出,市歌舞团艺术小组于1985年赴墨西哥作访问演出,都获得成功。

1981年至1987年,专业表演艺术队伍也有很大发展。市直5个表演艺术团体有演、职员501人,其中京剧团110人、话剧团109人、吕剧团73人、歌舞团179人、曲艺团30人。此外,还有6个县属表演艺术团体。他们在繁荣和发展舞台艺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为了解决普遍存在着的人员过多、队伍过大、人浮于事、机构臃肿、青黄不接等问题,除了在各团试行各种形式的经济承包责任制外,还于1986年1月,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进行了调整精简工作,一次性精简300余人,为文化体制改革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1981年至19887年,获中央、省奖励的优秀创作剧目有:话剧《哥仨和媳妇们》(编剧:戴路)、《认亲》(编剧:董骥)、《飞吧,海燕》(编剧:戴路)、《回声》(编剧:戴路);独幕话剧《花开三月》(编剧:金雨、姜云彪)、《长辈》(编剧:高思国、张志华)、《绿阴下》(编剧:黄小振)、《亲哥俩》(编剧:郭殿昌任新田)、《欧阳兄弟》(编剧:黄小振);戏曲《张王李赵》(编剧:赵象)、《金嫂子》(编剧:吕希宝)、《弘文才女》(编剧:冷玉洁)、《王三卖鱼》(编剧:时业兆)等。

【地方剧种简介】茂腔 茂腔生长繁衍的地域不大,只在山东省诸城、胶州、高密、莒县及青岛一带,以前曾叫过肘鼓子、周姑子、轴棍子、本肘鼓等名称。

肘鼓子是山东地区东部地方戏的总称。据周贻白的《中国戏曲发展史纲要》载:“山东地区的肘鼓子,一名周姑子,其同类的剧种,有

市直专业表演艺术团体的演出收入和观众人次(1981?1987)

年份

京剧团

话剧团

歌舞团

吕剧团

曲艺团

观众

收入

观众

收入

观众

收入

观众

收入

观众

收入

1981

7.6

1.7

27.8

7.8

17.8

6.1

18.8

5.1

22.1

5.3

1982

18.3

5.5

29.1

7.6

18.8

7.8

25.7

6.5

18

3

1983

17.4

6.5

28.3

11.4

37.1

14.1

41.9

9.1

22.9

6

1984

12.8

3.96

17.6

6.6

19.6

8.95

20.3

7.9

13.6

4.5

1985

9.4

6.9

11.5

8.3

39.9

24.2

3.9

3.6

7.7

4.5

1986

1.5

0.55

10.1

2.07

17.4

11.6

18.2

3.37

12.7

3.5

1987

18.6

9.08

3.4

1.96

8.5

8.35

12.9

3.58

12

3.9

本肘鼓、茂肘鼓、拉魂腔、二夹弦、二人台等,一般说来,其前身皆属花鼓秧歌。”清代中叶以后,肘鼓子流传到各地,由于它与当地的语音民歌小调的迅速结合,就形成了各地不同的声腔,在诸、胶、高地区则被称为本肘鼓,意即本地肘鼓。故《中国戏曲发展史纲要》称:“本肘鼓系诸胶高一带有别于其他各县而言,并无自居自源之意。”

1900年以前,随着各地方剧种的发展和交通的日益发达,特别是各地方剧种来诸、胶、高一带演出,使本肘鼓有机会不断吸收、移植兄弟剧种的技艺和剧目,遂逐渐发展成一个独立的、具有本地传统性、民间性色彩的地方剧种茂腔,活跃在山东半岛地区。

以后,随着青岛、烟台等城市的兴起与发展,茂腔开始走向城市并登上舞台演出。开始,还只能在沧口路的“宝兴里”和小鲍岛(今青海路一带)的“光兴里”等一些简易戏院演出,颇受市民欢迎,但是,在旧中国,为劳苦大众喜爱的地方戏备受摧残,艺人们无奈,只好重返街头、广场卖艺,甚至沿街卖唱,乞食度日建国前夕,茂腔已濒临灭亡的境地。

建国后,党和人民政府对茂腔艺人十分关心,并开始对茂腔进行抢救、扶植工作。1950年秋,开始对分散的茂腔艺人组织起来学习提高。之后,又先后成立了“光明”茂腔剧团和“金光”茂腔剧团。

1954年,“金光”茂腔剧团参加华东区戏剧观摩大会,演出传统剧目《锦香亭》,宿艳琴、曾金凤均获演员奖。1959年,“光明”茂腔剧团在中南海向中央领导同志作汇报演出,周总理和朱德、陈毅、彭真等观看了演出,并接见了演员,使茂腔艺术又绽新蕾,放出异香,

1982年,山东电视台将胶南县茂腔剧团演出的《李亚仙》、《寻儿记》,录制成电视片播放。

茂腔共有140多个剧目,较完整的有108个,代表剧目有“四京”、“八大记”等。

柳腔 柳腔是一个比较老的方剧种。它产生于即墨县西部,流行于山东半岛地区,距今约有200多年的历史。它同茂腔一样,其前身为“本肘鼓”,在经历了一段由本肘鼓小调与即墨地区的民间小曲、花鼓秧歌交融的过程,从说唱体的肘鼓调变成了演唱体的柳腔戏r

在距今约100年前,柳腔受莱阳“四弦小调’’的影响,采用四根弦胡琴伴奏,使柳腔板腔发生了很大变化,形式和效果也都不再显得单调和枯躁,并从即墨县西部平原地区发展到东部沿海一带。每逢年节庙会或农闲时节,就搭台演唱,使柳腔成为即墨县广大人民喜爱的地方剧种。

1900年以前,开始有人组织班社,出现了较为固定的民间柳腔剧团。之后,随着青岛的兴起和发展,柳腔由农村走进了城市。首先在青岛东镇平民市场的简陋戏院搭班演出,继之在市北、台西、四方、沧口等地出现了许多小戏班。这使柳腔有机会吸引了梆子、京剧、评剧的声腔长处,融汇于柳腔之中,日臻完善与成熟,其影响也越来越大。但是,在旧中国柳腔一直被统治阶级视为伤风败俗的“下流小调”,禁登所谓“大雅之堂”,柳腔艺人也一直过着被压迫、被污辱的痛苦生活。

建国后,柳腔获得了新生,1950年10月,在东镇剧院内组织成立“金星柳腔剧团”,1959年转为青岛市柳腔剧团。1954年8月参加山东省宁一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1956年参加山东省第二届戏曲观摩演大会,张秀云等演员获演员奖。

1959年11月至12月期间,青岛市柳腔剧团应邀进京,并3进中南海怀仁堂向中央领导同志和文艺界汇报演出了柳腔传统剧目《赵美蓉观灯》、《割袍》等。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陈毅、彭真、郭沫若等领导和文艺界知名人士周扬、田汉、欧阳予倩、阳翰笙、梅兰芳、马少波、吴雪、老舍等先后观看了演出,接见了演员,并对演出给予很高的赞誉。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19代年10月,重新恢复和成立了即墨柳腔剧团。1981年戏剧创作会演,柳腔剧团演出的《琉璃盏》,获音乐一等奖和演员一、二、三等奖。在1982年的第一届戏剧月中,柳腔剧团演出的《璞玉传奇》,又获得音乐奖和3个演员奖。在1983年的戏曲创作会演中,即墨代表队演出的《王三卖鱼》,获得优秀剧本奖、导演奖及优秀演出奖。1984年,由青岛电视台将《王三卖鱼》录制成电视戏曲片,获首届中国戏曲电视剧“鹰象奖”二等奖,使柳腔在全国大放异彩。

柳腔有传统剧目120多出,移植剧目80多出,还有一批新编现代剧目。其主要传统剧目是“四大京”、“八大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