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演艺术团体选介
表演艺术团体选介
青岛市情网 
  

【青岛市话剧团】1956年4月,由文化部从北京中国青年艺术剧院调来50余名演、职员,1956年5月1日在青岛建团。全团现共有演、职员109人。设有团部、业务办公室、行政办公室、编导组、演员队、舞台美术工作队等7个部门。青岛市话剧团的建立和相继演出的《幸福》、《桃花扇》、(红色风暴)等9个多幕剧以及《刘莲英》、《妯娌之间》等8个独幕剧,扩大了话剧的观众面,推动了青岛话剧艺术的发展。

为了使话剧为更多的群众服,1958年,剧团分为两个演出队赴省内17个县市巡回演出,历时3个月,演出200余场,下半年剧团排练演出了王命夫编剧的以技术革命为题材的多幕剧《敢想敢做的人》,先后到天津、北京、上海、杭州、石家庄、太原、西安、兰州、南京等21个省市巡回演出,1960年,演出1000余场,创全国话剧连续演出场次最高纪录。1959年1月,剧团在北京演出《敢》剧时,中央领导同志习仲勋、安子文、罗瑞卿、康克清、张鼎丞、谢觉哉、王震等先后观看了演出并接见了演员,对此剧的创作和演出给予肯定和赞扬。

1963年,剧团参加华东话剧会演,演出了高思国编剧的《柜台》,受到各级领导和文艺界的好评3月中旬,剧团被调到北京汇报演出《柜台》,周恩来总理、朱德委员长、陈毅副总理观看了演出并接见了全体演、职员。之后,剧团留京公演,受到广大观众的欢迎。这期间,剧团相继演出了本团创作的8个多幕剧,选排演出了20多个优秀多幕剧和20多个独幕剧。王命夫创作的《三八红旗手》,在上海演出两个月,获得成功。黄中敬创作的《红岩》,也在上连续演出3个多月100多场,在安徽演出200多场,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剧团在创作、演出方面进入了一个新的繁荣时期,在短短几年内就先后排练演出了8个多幕剧,其中《万水千山》、《高山下的花环》等均演出106场以上。《猎狼》先后在上海、杭州、苏州、南京等地演出200多场。

1982年,剧团排练演出了戴路创作的《哥仨和媳妇们》#5月,参加山东省第一届戏剧月演出,获优秀剧本奖、优秀导演奖和优秀表演奖。之后,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调这个戏进京演出,连续演出120余场,1982年3月至1983年12月,《哥》剧连续演出400余场。

1983年11月,剧团排练演出了董骥创作的《认亲》,公演了70余场后,于1984年参加山东省第二届戏剧月演出,获剧本奖、演员奖和绘景奖,山东省还为此剧公演130场,给剧团颁发了奖金。

1985年,又排练演出了戴路创作的以中学生的学习、生活为题材的《飞吧,海燕》。9月,国际青少年戏剧节筹委会主任、澳大利亚的费迈克?博斯杰拉德专程到青岛,看了《飞吧,海燕》的演出,给予很高的评价。11月,剧团到济南向省委、省政府作汇报演出。省委、省政府领导热情称赞这是一出向青少年进行理想教育的好戏。1986年3月,应文化部邀请赴京演出,受到领导和广大观众的热情肯定和好评。至1987年,此剧已演出230余场。话剧团被评为山东省宣传文化系统先进集体。

【青岛市歌舞团】青岛市歌舞团于1959年开始组建,1960年7月I日正式建团,分设办公室、演唱队、舞蹈队、乐队、舞台美术工作队,现在全团共1烈人。建团后,先后选送80多名声乐演员、器乐演奏员及舞美工作人员去中央歌舞团、中国青年艺术剧院、儿童艺术剧院、天津歌舞剧院、新疆歌舞团等单位学习。部分演员还在北京参加了《东方红》大型歌舞的排练演出和电影拍摄工作,受到毛主席等中央领导同志接见。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由于贯彻了党的文艺方针政策,激发了艺术创作人员和演员的热情,相继创作演出了9部歌剧和—大批音乐舞蹈节目。郑佩君、吴升超编舞、于振洲、熊辉作曲的《碧海银珠》,徐重恩、梁宝样编舞、熊辉作曲的《我爱油田》,魏三多、哈廉康、孔繁:、徐重恩编舞的《雾都报童》,郑辊君编舞的《母亲》,孔繁雪编舞的《剑舞》,段存洲创作的交响乐石老人的传说》、管弦乐《渔鼓迎春》、轻音乐曲《海滨恋歌》等,都在省、市会演中获奖;有的节目还被灌制成唱片,在国内外发行。这时期,他们的演出足迹遍及山东、山西、河南、河北、安徽、江苏、浙江、广东、湖南、湖北、宁、吉林等12个省和几十个大中城市。

1981年,部分音乐、舞蹈演员随青岛市人民友好代表团赴日本,进行了友好访问演出。

1984年,在北京天桥剧场和音乐堂演出,文化部领导朱穆之、周巍峙观看了演出并给予好评。首都新闻界称这次演出是“海风送来的礼物”和“歌甜舞美海滨来”。

1985年11月,歌舞团又组成一个艺术组随青岛市友好代表团赴墨西哥瓜达拉哈拉、阿卡普尔科、达斯科和首都墨西哥城等城市,参加了“中国之船”博览会揭幕仪式、女皇加冕仪式和“青岛街”命名仪式的演出。

【青岛市京剧团】青岛市京剧团成立于1950年7月13日,它衍身于原胶东文协“胜利剧团”第二演剧队的一个分队。初为青岛文联京剧团,1952年转为青岛文教局领导,始称青岛市京剧团。

建团后,一直坚持演出新编历史剧。抗美援朝期间,先后编演《豺狼行》、《木兰从军》。在配合镇反运动和颁施婚姻法的宣传中,又先后编演了《血泪控诉九宫道》、《梁山伯与祝英台》、《小女婿》等。此外,还坚持上演大量新编剧目。1952年6月,驻青海军前哨京剧团撤销,主要演员10余人参加了市京剧团。至此,剧团行当渐齐全,以阵容整齐、服饰全新而声誉日起,加之又先与徐东明、言慧珠、程砚秋、马连良等着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同台演出,对提高剧团的素质和演员的成长起了促进作用。

1955年1月,言少朋参加剧团。从此开拓了出省巡回演出与剧目编创的繁盛局面。首演的《屈原》、改编的《炼印》和其他剧目,均获得观众的交口称赞。1959年5月,参加全省第二届戏曲会演,言少朋、韩小楼双获演员一等奖。之后,进京演出了言派名剧《卧龙吊孝》、《让徐州》,使绝响10余年的言派艺术得以重振而誉满京华。在周总理的安排下,进中南海向中央领导同志做了专场汇报演出,得到中央领导同志的高度评价和热情赞扬。

1959年10月,剧团在济南为毛主席汇报演出了言派戏专场。演出结束后,受到毛主席的亲切接见#之后,又在上海、苏州向刘少奇、邓小平、陈毅、贺龙等中央领导同志做了专场汇报演出。剧团历年巡演于上海、南京、武汉、长沙、南昌、长春、沈阳等地,深受观众欢迎。

1964年5月,省文体厅安排青岛京剧团与淄博京剧团联合演出(红嫂》。7月,周总理观看了《红嫂》,并接见演员;8月,毛主席在北戴河观看了《红嫂》,并和演员合影留念。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在“双百”方针指引下,自1979年至1987年,上演了近百出整理复排的优秀传统剧目和新编历史剧目。1986年12月,到日本作商业性演出,获成功。

【民间文学三集成工作顺利完成】为抢救青岛的民间文学遗产,保存好青岛人民口头文学财富,根据中央和省关于编辑出版《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中国歌谣集成》、《中国谚语集成》文件精神,1985年5月成立了青岛民间文学三集成办公室。7月开始,各县陆续组织作者深入民间进行普查活动。同时,对作者进行了培训,逐步组织和建立起一支民间文学工作队伍。1986年8月和1987年8月举办了两期民间文学讲习班,邀请山东大学副教授李万鹏讲授民间文学基础知识,各县也都在采风前向作者传授一般性知识,然后在采风中对作者进行具体辅导,通过几年来实践,作者的搜集整理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在1985年前,全市仅有全国民间文学研究会会员2人,山东省民间文学研究会会员8人,一般民间文学作者100余人。通过几年来民间文学三集成工作的锻炼,现有全国民研会会员5人,省民研会会员增加到21人,在全国性刊物上发表作品的作者有30多人,一般作者有600多人,其中90%是青年作者。

1985年至1987年,本着“全面搜集,重点整理,大力推广,加强研究”的方针,全市共搜集民间故事3652篇,已经整理出612篇,编印出12个资料本,共110多万字;搜集民间谚语7000多条,已整理出5000条;搜集民间歌谣200余首,已整理出120首。各县都已将搜集的民间文学资料整理编印成册,由出版社出版了4个诗集。

1986年9月,在青岛召开了山东省第二次民间文学集成工作会议,会上介绍了青岛市民间文学三集成工作经验,并对青岛民间文学三集成工作的成绩给予表彰。

1987年,全市民间文学三集成工作顺利完成,资料已按要求整理上报。

【民间文学艺术选介】崂山民间故事 崂山优越的地理环境和众多的名胜古迹,为崂山民间故事的创作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和独具风味的特色。1981年以来,通过采风了解到:崂山民间故事蕴藏之大,类之多,内容之广,都是省内少有的。近年来出版的崂山民间故事专集有:《崂山的传说》、《神奇的石门崖》、《崂山志异》、《黑二斩妖》、《青岛民间故事》、《崂山风物故事》等,共收录故事340余篇。崂山县文化馆编印的1至5集民间故事资料本收录故事301篇。据统计,崂山民间故事约有1500?2000个,其中最具地方特色的是风物故事、名人轶事、民间传说3大类。

崂山特殊的地理结构,独具一格的山乡风貌,冬暖夏凉的宜人气候,不但为崂山人民和崂山动植物的生存繁衍提供了优越的条件,而且也为崂山风物故事的创作、流传和变异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一座座陡峭顶天的奇峰,一个个吞云吐雾的怪洞,一股股串珠挂玉的山泉,一块块奇形怪状的山石,一道道清澈见底的溪水,几乎都有一段美妙的故事。象《鸳鸯山》、《蟠桃峰》、《八仙墩》、《报晓石》、《晒钱石》、《棋盘石》、《犹龙洞》、《梳洗楼》、《劈石口》、《靴子石》、《石老人》等故事,都是崂山人民按照崂山奇特的景状,加上自己丰富的想象,创作出来的口头文学作品。离开了崂山独特的地理环境、离开了不同的社会条件,也就没有一个个内容奇特、思想丰富、情节离奇、风格奇的风物故事^

崂山自古就有“神宅仙窟”之称,加上方士、道家和文人名士的推崇,早在2000多年前,就成为帝王名士向往的地方。历代帝王对崂山的膜拜,方士、道家对崂山的推崇,文人名士对崂山的赞美,更使崂山增添了神秘的色彩,留下数以千计的名人轶事。象《西荫氏找桑蚕》、《徐福岛》、《李白巧得相公砚》、《于七在崂山》等故事,都是在历史上真有其人的基础上,又加以艺术夸张的名人野史。这些故事既有知识性,又有趣味性,还可以作为研究那个历史时期崂山人民的思想、生活、信仰、民俗的资料。特别是这些名人轶事大部分与现存的崂山名胜古迹紧密相连。名人与名景增光,名景也为名人添彩名人和名着相得益彰,万古不朽。

崂山的民间传说,有的是在崂山这块肥沃的土壤中土生土长起来的,有的则是从外地传入后,经过几代人的口头流传而变异了的。象《瞎汉桥》、《仙胎鱼》、《夜叉庙》、《长寿树》、《胶州湾的传说》、《百花仙篮变浮山》、《崂山参》等,由于是土生土长,所以生命力很强,千百年流传,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皮子精的故事》、《狼外婆的故事》等,这些从外地传入的民间传说,也由于增加了崂山的民俗、习惯和方言土语,使它有了民间传说的特色。

除了风物故事、名人轶事和民间传说外,还有崂山民间童话、民间话、民俗故事、动植物故事等。这段故事也都带有浓郁的崂山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

崂山民间故事是中华民族文学宝库里的一朵闪烁着奇光异彩的民间文学之花,是中华民族文明的文化遗产,像一件件珍贵的文物一样,放出瑰丽夺目的光彩。

胶州大秧歌 胶州大秧歌有许多称谓,如“地秧歌”、“跑秧歌”,俗.称“三道弯”、“扭断腰”,建国后称为“胶州秧歌”1956年参加山东省民间舞蹈会演时,始定名为“胶州大秧歌”。

胶州大秧歌从萌生迄今,约有220年的历史。自清乾隆二十九年(公元1764年),经过近百年的代代相传、加工,发展至清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胶州大歌的舞蹈部分才基本形成。

1920年,胶州后屯村的陈銮增,吸收了原有秧歌(即北路秧歌)的温柔伸展的长处,大胆揉进了武功,改变了原有秧歌文温单调、不足以吸引观众的面貌,自成一家,后人称之为“南路秧歌”。南路秧歌的革新,赢得了胶州城镇人们的喜爱。北路秧歌在南路秧歌迅猛发展的冲击下,也不甘落后,于1921年聘请了有武功造诣的秧歌艺人,使北路秧歌也揉进了武功。自此,两路秧歌各自扬长避短,兼收并蓄,文武结合,互相竞争,把胶州秧歌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但是,由于连年的战乱、灾荒和日本侵略者的掠夺,胶州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人们喜爱的胶州秧歌也濒临灭绝状态。建国后,胶州秧歌获得了新生。县文化馆自1954年起,先后举办过8期全县性的胶州秧歌学习班。大行、北台、大庄、东宋家莹、爱国庄、胶东、南庄、李家河头、东小屯、小行、阜安等80多个庄也先后办过210多次胶州秧歌习班。胶州秧歌得到了更广泛的普及。

1956年,胶州秧歌参加了山东省农民舞蹈会演,获优秀演出奖。会演结束后,省文化厅将部分胶州秧歌艺人留下,组织专业舞蹈演员排练成“胶州大秧歌”,于1957年3月代表山东省参加了全国民间舞蹈会演,并向中央领导同志汇报演出。朱德、周恩来等领导同志观看了演出。第二天,刘少奇、朱德、周恩来、彭真等中央领导同志又在中南海接见了演员。

1959年,山东省文化厅将胶州大秧歌列为重点节目,选调了部分胶州秧歌演员参加了山东省跃进巡回演出歌舞团的演出。1964年4月,胶州东小屯秧歌队参加了山东省群众歌舞会演,获演出奖。1982年,胶州市的秧歌舞《喜上加喜》参加了山东省群众舞蹈调演,获优秀创作、优秀演出奖。

胶州大秧歌的舞艺术特点是:女角的脚、腰、胯的动作虽基本相同,但又有各行当的特点。小她的脚步落地轻,给人以活泼俏皮的动感;扇女通过拧动手腕上下翻扇,表现其性格温顺,婀娜多姿;翠花的动作舒展、泼辣、粗犷,显得开郎大方。男角的棒槌和鼓子都有一定的武功,除基本动作外,常用的有“乌龙绞柱”、“抱地溜”、“扫蹚腿”、“虎跳”、“扑虎”等。胶州大秧歌的音乐,有“掐草帽”、“十二个月”、“扇簸箕”、“割韭菜”、“画扇面”、“铺地锦”、“凤阳调”、“放风筝”等18个小调,打击乐牌子常用的有“开场锣鼓”、“簸萝翠”、“二段”、“凤凰三点头”等。

胶州大秧歌剧本有77出,建国后,通过挖掘整理,汇编成册的有19出。其内容有反映旧社会劳动人民逃荒行乞、流离失所的;劝说家庭和睦、处事与人为善的;揭露封建婚姻制度、争取婚姻自由的;抵制神权统治、破除封建迷信的;歌颂劳动人民智恝的。由于旧秧歌艺人文化水平低,很少有文字记载,因而大部分剧本已经失传。

黄岛民间剪纸艺术 黄岛的民间剪纸活动,以辛安镇为中心。遍及全区4处乡镇。春节前的集日往往成为一年一度的剪纸艺术展览会.有不少妇女常年在各处集市上出售剪纸。

黄岛区的民间剪纸,已经成为群众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种活动。特别是婚嫁之时,不但墙上有喜花顶棚上还有顶栅花,就连饽饽上也有绚丽多彩的饽饽花,甚至在炕的周围也攘嵌有炕围花,使人感到琳琅满目,呈现出一种热烈和吉祥的喜庆气氛。

黄岛民间剪纸题材广泛,而花鸟蝴蝶又是剪纸巧手们最爱剪的题材,也最为群众喜爱。这与黄岛的地理环境密切相关。黄岛位于小殊山下,小珠山是胶州八景之一,正是这自然之美,孕育和造就了艺术之美,所以在流传的民间剪纸艺术中有不少是反映自然景色的,如“四季花开、“百蝶恋花、“鸟语花香”、“开花争艳”、“喜上梅梢”以及四季瓜果题材的,表达了群众对家乡美的赞颂。受群众欢迎的剪纸艺术中,还有寓意吉祥的题材,如“二龙戏珠”、“丹凤朝阳”、“花开富贵”、“龙凤呈祥”、“五谷丰登”等。这类题材常是借有形之物,使人产生联想,或取其形,或借其音,如用桃子寓意“长寿”,用鸳鸯寓意“爱情”,用石榴寓意“爹子”,用鱼代“玉”,以桂代“贵”。建国后,随着时代的发展,剪纸的题材也有很大变化。一些民间剪纸巧手剪制了大量反映现实生活的剪纸,如“百花齐放”、“百鸟争鸣”、“五谷丰登”、“农、林、牧、副、渔”、“文明之花”、“油港之春”等。

黄岛民间剪纸的艺术风格,既有北方剪纸的淳朴简练,又兼江地区剪纸的优美工秀;既有北方纸粗壮有力的造型,也有江淮剪纸精细优美的装饰纹样,给人以刚中带柔之感。这种南北兼有的艺术特色和风格的形成,也有其历史原因。据现存黄岛官亭村的《新开胶州马濠之记》碑载:元代,为了南粮北运,曾在这里开凿过马濠运河,但因工程艰巨,“遇石而止”;明代,终于修成流经黄岛的马滚运河。马濠既通,不仅缩短了南粮北调的航程,而且也给黄岛地区带来了繁荣,特别是商贾自淮南来者,皆取道于此。“自兹南北商贾,舳舻络绎,往来不绝”,南北文化也得以交流,黄岛的剪纸借以吸收了江淮艺术的营养,逐步形成了自己南北兼有的艺术特色。

黄岛民间剪纸多次参加山东省和青岛市美术展览并多次获奖。并参加国际文化交流中,也得到国际友人的高度赞誉。1985年11月,黄岛区民间剪纸巧手张淑珍随青岛市友好代表团访问墨西哥瓜达拉哈拉、阿卡普尔科、达斯科和首都墨西哥城等城市时,她的剪纸艺术表演,受到墨西哥人民的喜爱,并引起了国际友人对黄岛剪纸艺术的极大兴趣,成为青岛与墨西哥进行文化交流的一段有意义的佳话。

【音乐、美术事业发展概况】青岛是我国着名的音乐城市之一。1981年至1987年,音乐艺术有了很大发展,取得许多成绩。连续举办的5届“青岛之夏”音乐会、两届“青岛之夏”艺术节,影响甚广。许多着名音乐家汇集青岛,对音乐艺术的广泛开展起了推动作用。青岛多次参加全国音乐创作评比,取得可喜成绩。由家骅、忠义作词,成邦、梦华作曲的《我们的歌》在全国《建设者之歌》专题音乐创作评比中,荣获一等奖;由园丁作词、李嘉评作曲的《好孩子要诚实》,获文化部、中国音协等7单位颁发的优秀歌曲奖,并被编入《中国音乐辞典》。青岛在参加全国性的许多音乐比赛中,也取得很多好成绩。韩锐在全国“美声杯”吉他比赛中,获古典西班牙吉他演奏二等奖;在全国15城市吉他邀请费中,又获吉他四重奏三等奖。

1981年至1987年,除举办全市性的大型音乐活动(如“青岛之夏”音乐会、艺术节等)外,还相继举办了一些如《十月歌会》、《春潮音乐会》、革命歌曲演唱会、独唱独奏比赛、重唱重奏比赛、职工文艺会演、少儿提琴、钢琴比赛、吉他大奖赛、青年歌手大奖赛等专题或系统的音乐演出活动,推动了音乐艺术的普及和发展。1986年,青岛电视台与港务局合拍了音乐风光片《美丽的青岛港》,热情讴歌了海港新貌,抒发了海港工人的豪迈气概。这些歌曲的歌词全部出自青岛音乐作者之手,全国一些着名作曲家、歌唱家李焕之、蒋大为、关牧村等参加了谱曲和演唱。这部音乐风光片在20多个省市电视台播放。

为了推动音乐艺术的普及,市文联、艺术馆、工人文化宫和区、县文化馆还经常举办各种音乐学习班和音乐讲座。1981年以来,先后邀请着名作曲家施光南、吕远、刘炽、唐诃、施万春,指挥家杨鸿年到青岛举办过音乐讲座。编印了《青岛市近年创作歌曲选》、《创作歌选》、《新歌选》、《音乐资料》等音乐刊物约5000册。每年发表300多首歌曲。同时,还先后在挖掘、整理的基础上编印了《桐荫山馆琴谱》、《茂腔、柳腔音乐介绍》、《胶州民间音乐》、《胶东大鼓》、《山东琴书(东部)曲选》及一些理论性文章。这些青岛民间音乐资料和论着,对发展青岛的音乐艺术起到了积极作用。

1985年10月诞生了青岛市第一个农民歌舞团和第一个农民管弦乐队。第一个农民歌舞团是胶州市李戈庄镇农民歌舞团,这个歌舞团每年为农民演出100,场以上,深受农民的喜爱。第一个农民管弦乐队,是由45位农民组成的崂山县城阳镇西城汇村的农民管弦乐队,这只管弦乐队不仅能演奏《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在希望的田野上》、《青年圆舞曲》等群众熟悉的乐曲,还能演奏贝多芬的《欢乐颂》等外国着名乐曲。他们还自编了乐曲《我爱家乡西城汇》。1986年3月,他们应副市长施稼声的邀请,为全市农民教育工作会议的发奖仪式进行演奏,受到与会者的赞扬。农民歌舞团和农民管弦乐队的出现,标志着青岛的音乐艺术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建国以来,青岛还涌现出不少全国着名的音乐家。如名扬世界乐坛的青少年提琴家吕思青、女指挥家吴玲芬、作曲家李重光、钢琴家崔世光等,都为祖国争得了荣誉。我市现有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4人,山东省音乐家协会会员64人,有一支基础雄厚的音乐艺术队伍。

青岛丰姿独特的秀丽景色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壮丽图景,时刻都在唤起和吸引广大美术作者的深情和厚爱,时刻都对美术创作产生无穷的魅力,青岛已形成一支人数众多,基础较好的美术工作队伍,推动了美术事业的普及和发展。同时,青岛又以它独特的历史,构成了特有的美术形态。近代历史上,青岛曾集纳过全国着名画家,国际各种美术流派也在青岛得以交融。因此,汇聚和形成了青岛美术创作具有兼收并蓄、开放型、中外融合、风格迥异的特征。

青岛现有经常参加美术创作活动的美术.重点作者600人左右,大多分布在工业、教育、文化、卫生、商业和交通等部门,他们中除一部分专业美术作者外,大都是出于对美术事业的热爱,在业余时间从事美术创作和研究,不少人在近几年美术创作上取得了优异成就,多次参加过山东省和全国各类美展,有的还出版了美术专着和画辑。青岛现有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16人,中国版画协会会员5人,山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110多人。

青岛还有实用美术作者850多人,从事专业教育的大、中专和中学美术师资队伍160多人。有两个专业美术组织,一是工业美术协会,有会员208人;一是科普美术协会,有会员150人,是青岛市美术事业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

青岛美术门类较多,中国画、油画、版画、连环画、年画、雕塑、壁画、水彩画、水粉画、装饰画、漫画等门类,较为齐全。其中尤以水彩、水粉、版画作者水平较高,艺术水平在全省一直保持着优势。

1981年至1987年,共举办美术学习班20期,美术讲座35次,各类美术展览84次,邀请着名画家传授技艺13次。每年参观美展的观众达10万人次。同时,为了扩大美术交流,还相继举办了中国画研究院作品展、北京画院画展、上海画院画展、中央美院画展、浙江美院画展和20多位着名画家的画展青岛的美术作品也应邀去北京、上海、济南、四川、山西、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等省市展出。

1981年至1987年,美术创作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先后有6名作者由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了专辑,有3名作画技法丛书,有30多名作者的作品在全国性刊物上发表,有6名作者的作品在国外展出。张白波的版画,先后参加了在日本、新西兰、美国、英国等国举办的20多次画展,并获得《版画世界》拓彩技法创新奖杯;王润民的水彩画,自1984年相继参加了日本札幌、函馆、名古屋、福冈等地举办的现代中国西画画家作品展;徐仲平的水彩画于1985年在日本名古屋参加了展出。在第6届全国美展中,青岛有17件作品入选,有两幅作品获奖。在参加全省庆祝建国35周年美展中,青岛有打幅作品入选,在全省名列前茅,为此,青岛获得一面集体名誉奖旗。在1985年举办的全国体育美术大奖赛中,青岛邢成林的雕塑作品《冲浪》,荣获二等奖。其他单项画种在全国和全省的展出中也都取得了好成绩。

1981年至1987年,在全国获奖的摄影作品有:《雪白的墙》(任锡海)、《小当家》(吴万虎)、《车站新风》(张秉山)、《喀秋莎》(任锡海)、《海潮》和《君子兰》(郑建华)、《狂欢》(隋东)。1981年,任锡海的《选购图书》,获得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亚洲文化中心奖。1982年,杨振东的《选春联》,获得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亚洲文化中心的“闪光灯奖”。

1986年,青岛的3幅摄影作品,《喜上门来》(任锡海)、《闹元宵》(苏明才)、《选春联》(杨振东)被中国扱影家协会选入“中国民间传统节日出展”,在世界各国展出,这3幅作品都从不同角度歌颂了富裕起来的农民的欢乐情景。此外,还有几十幅摄影作品获得山东省的各种奖励,有几百幅作品在全国、省级刊物上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