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科学研究所、学会选介
自然科学研究所、学会选介
青岛市情网 
  

【山东省纺织科学研究所】山东省纺织科学研究所现址靑岛市山东路191号,是一个研究开发纺织染整新产品、新仪器和新技术应用的地方专业研究机构。

该所1958年10月建立,前身是山东省纺织工业厅纺织科学研究所(所址济南)和青岛市纺织工业局纺织科学研究所(在靑岛),1963年4月两所合并为山东省纺织工业管理局纺织科学研究所,1971年更名为山东省轻工业局第二科学研究所,1975年9月正式定名为山东省纺织科学研究所。

该所主要任务是:为提高纺织产品的服用性能和使用价值,采用新工艺、新树脂,进行纺织新产品的研究;为提高产品质量提供先进测试手段,采用新技术、新材料,进行新仪器的研究;为适应老厂改造,对引进的纺织染整新设备进行消化吸收的研究;围绕以上各项科研任务,进行机理探讨、科技情报分析、纺织行业发展预测,以及方法标准的研究。

1987年该所有职工212人,其中有专业技术职务的115人,聘任为高级职务的23人、中级职务的45人,占54.2%,所区面积21300平方米,建筑面积共13800平方米。机构设有纺织产品、染化、服装装饰、纺织仪器等研究室以及纺织物理试验室、纺织科技情报室。所内有纺纱实验工场、机加工车间、树脂合成车间和后整理车间。各工作场所装有相应的设备和机床,并从国外引进了单纱强为机、条干均匀度仪、纱疵分级仪、红外分光光度仪、气相色谱仪、磨毛机等精密仪器和装备。所内共有书籍、期刊1万余册,各种技术资料1万余份。编辑出版了《山东纺织科技》80期和增刊54期。

建所以来,该所利用科技人员比较密集和仪器、设备比较齐全的有利条件取得了150项重大科技成果。1978年至1987年10年中共取得80项重大科技成果,其中达到国内外先进水平、填补国内空白的76项,占全部鉴定项目的95%。纺织仪器和树脂整理的开发应用在全国享有一定声誉,并已形成优势。1973年以来,采用新技术研制了全自动单纱强力机等30种新型纺织测试仪器;利用新树脂、新工艺,研究开发了针织外衣防起毛起球、防静电、防烟灰烫洞整理,真丝绸防缩免烫整理和涤棉深色防拔染印花,洗可穿整理,卫生整理等功能性新产品数十种;在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与有关单位合作,创制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高产梳棉机、自动穿经机和梳棉新型磨针等新设备。1982年后,加强了纺织新产品和服装装饰用品的研究开发。至198?年底已开发了兔毛混纺产品,起、剪、磨毛产品,经编天鹅绒产品,纯棉高支纱线织物和扎染服装、手绘工艺用品和婴儿系列套装等。上述科技成果中获得国际发明展览会奖的1项、国家发明奖的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的2项、国家经委优秀新产品奖的4项,全国科学大会奖的1项、纺织工业部科技进步奖或科技成果奖、国家标准局优秀标准奖的18项,山东省科技进步奖或科技成果奖的16项,山东省优秀新产品奖的3项,青岛市科技进步奖或科技成果奖的11项,其他各部门奖励的5项,总计获得各种奖励62项,.这些成果在生产上应用后取得了较大的社会经济效益。在完成上级下达科研项目的同时,该所还承担了纺织工业部的纺织试验仪器开发基地、山东省纺织产品质虽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和山东省纺织科技情报站的任务。

1985年以来,该所实行了科室技术经济承包责任制,开展了与企业的横向联合,建立了科技先导型的科企开发集团,实行了科技负责人和专业技术干部聘任制。

(费忠耀)

【青岛橡胶工业研究所】青岛橡胶工业研究所现址青岛市团岛二路6号,建于1975年,是山东省唯一独立的橡胶专业科研机构,主要从亊橡胶加工应用研究和橡胶制品的研制和开发。

该所于1979年开始承担化工部胶带专业技术归口工作,同年被确定为化工部胶带标准化技术归口单位,1982年被确定为山东省橡胶制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1986年建成全国胶带技术服务质量检测站,1987年建成化工部胶带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

该所于1981年停拨事业费,1984年被省、市确定为科研机构改革试点单位,实行经费自理,自负盈亏。所内于同年进行内部改革,实行所长负责制,发展对外有偿合同制和内部课题承包责任制,逐步走上科研开发经营一体化的道路。

该所边建所边科研,1976年至1987年先后承担部、省、市下达科技项目60余个,横向科研试制项目83个,1982年至1987年共签订横向合同600余个,1987年共创收190万元,其中横向收入占94该所的主要成果和产品有橡胶齿形同步带、采金槽胶带、芦笋罐头机环形花纹胶带、无级变速带、橡胶空气弹簧、充气密封胶囊、短纤维复合胶管、大型输油管伸缩密封、煤气表薄膜、高楼自动供水装置晈囊、胶管阀、酒阀密封件、硅窗气调法果蔬保鲜技术、常温翻胎技术、有机硅应用、各种耐髙温、耐腐蚀橡胶密封制品和减震制品等。

该所1985年承担了青岛市第一体育场塑胶跑道铺装工程,把实验室与大型工程施工紧密结合起来,于1986年完成约1万平方米铺装工程,获青岛市科技成果一等奖。同年在胶州市联营建立塑胶铺装实验厂,承接全国铺装工程,1987年先后为长春、沈阳、福州、胜利油田、北京等地施工。

该所于1985年起致力于橡胶同步带的研究开发,经国家经委批准立项,于1986年从联邦德国引进橡胶同步带生产设备,建立起国内第一条橡胶同步带生产线,设计能力年产100万条。已开发出各种汽车用和机械设备用橡胶同步传动带50余种,包括L、H、XL、XH、EA、EB、3M、5I、8M、14M等多种型号的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产品应用'于全国各省区,替代了进口,促进了我国机械传动的技术进步。

该所1987年有职工151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73人,包括高级工程师1人、工程师23人,拥有固定资产570万元;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

(江伟)

【青岛染料厂研究所】青岛染料厂研究所现址青岛市四方区宜昌路,是一所研究开发染料及中间体,有机颜料及其中间体,彩色感光材料成色剂等精细化工产品为主的厂办科研机构。

青岛染料厂于1956年成立中心试验室,开展新产品的研制工作,1978年改称青岛染料厂研究所。该所1987年有人员150名,其中技术人员35人,包括高级职称9人、中级职称20人、初级职称6人,设有8个试验研究室,还有化学分析室、仅器测试室、产品应用研究室、科技情报站,1个380平方米的中试工段和1个1720平方米的试生产车间。拥有各类专业试验设备235台,并有红外光度计、紫外光度计、原子吸收光度计、气相色谱仪、液相色谱仪、薄层扫描仪、毛细管电泳仪、色差仪等精密仪器20余台。

该所主要为本厂的生产发展开发新产品,能承担国家、部及省市下达的重大研究课题和攻关项目。在1981年至1987年期间共研制开发新产品48种,大部分都已在该厂投入批量生产,其中有28种新产品填补了国家空白,有17种新产品获化工部或山东省科技进步奖,II种新产品获青岛市科技进步奖,同时有19个品种获国家经委优秀新产品奖。由于有大量新产品不断地投入生产,该厂生产能力迅速发展,经济效益持续增长,1981年产值为6882万元,利税为2718万元,1987年产值达到12658万元,利税达到4109万元。

1987年该所共研制完成新产品7种。有用于合成革表面着色的合成革染料黄G、棕2R、棕GRL、黑KS—5等4个品种,已由化工部科技局主持通过技术鉴定,认为质量已达到瑞士、日本同类产品水平,可以代替进口染料。用于制造彩色相纸的彩色相纸成色剂黄78RC、品红7服C、青7服C等3个品种已投入中试生产。正在研制的新产品有用于制造彩色胶卷和彩色电影底片的彩色底片成色剂,用于毛、丝、锦纶染色的S——型中型染料等。

已投入生产的新产品中性棕RL染料获1987年山东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和青岛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徐思衍)

【青岛太平洋新技术研究所】青岛太平洋新技术研究所现址台东区德盛路12号,是经市科委批准,于1985年1月16日成立的青岛市第一家民办科研机构。

该所创办人丁存义是一位自学成才的科技人员,1984年毅然辞去公职,创办了这家自筹资金、自愿组合、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管理上实长所长负责制,经济上实行股份制和计效工资制,用人上实行聘任制,技工贸紧密结合的新型科技开发企业。全所1987年有人员15名,其中科技人员13人,具有高级职称的1人、中级职称的7人。

该所主要从亊海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进行计算机、纺织、印染、环保、化工、食品等方面的新工艺、新产品的开发研究、设备配套、技术服务、技术咨询等。建所以来,已开发了海水印染、棉浆造纸废水处理、姜黄天然色素、辣椒红天然色素、静电植绒、花生剥壳机、海藻食品38项成果。其中,海水印染棉织物1项填补了国内空白,并通过了省级鉴定,其染色织物的色泽、皂洗、沾色、耐摩擦牢度均达到国家标准。可节约淡水40%,为沿海地区印染工业节约淡水,开发利用海水资源提供了一条新途径。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人民日报》、<中国日报》(英文版)、《科技日报》等50多家报纸、杂志报道了该所的科研成就。

该所把业务方向主要放在乡镇企业和中小企业上,3年来分别在烟台市、威海市、济南市和本市帮助新建1家乡镇企业培训技术骨干100多人,安置农村剩余劳动力600余人,同时向国内各地国营企业、乡镇企业和个人提供技术咨询100余次,创造社会效益2000多万元9

由于该所的突出成绩,所长丁存义1987年在中南海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并当选为中国民办科技实业家协会理事及山东分会副理事长。

(张辉)

【青岛市天文气象学会】青岛市天文气象学会于1952年4月成立,1966年因“文化大革命”停止活动,1978年恢复活动。赫崇本(第一、二、三届)、曹言志(第四届)曾担任过学会理事长。1985年,选举产生了第五届理事会,理亊长左中道,副理事长史文福、井传才、赵绪孔,书长王福志。学会下设学术、科普、组织3个工作委员会,有会员316名。

学会1978年恢复以来,紧密围绕四化建设的需要开展活动,先后撰写学术论文350多篇,刊出和报道科普文章680多篇,举办气象新技术、新方法学术讲座10期,各种学习班24期,为青岛市教育局编写《小学电算机》课本2册,印刷64000册,接待天文、气象参观人员54000余人次。1980年以来,每年举行1次“青岛地区天气趋势学术讨论会”,发布当年的全市天气趋势预报,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从1980年起,连续6年出版《青岛气象》、《青岛天气》手册,发行82000册。1985年,与青岛市航海学会共同组织协调“远洋气象导航”重大攻关课题,经3年努力完成北太平洋海域气象导航新技术研究,并通过部级鉴定,现已应用,此项成果填补了我国的空白。

(王福志 张毅)

【靑岛市纺织工程学会】青岛市纺织工程学会于1947年5月成立,原名中国纺织工程学会青岛分会。1958年更名为青岛市纺织工程学会.“文化大革命”停止活动。1979年恢复活动。历届理事长为范澄川(第一、二届)、杨樾林(第三届)、杨琳(第四届)、李学正(第五届)、王竹轩(第六届)、赵飞(第七届)。1985年召开学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第八届理事会,理事长李令言,副理亊长林效曾、胡金华、施颖、蒋长茂,秘书长唐永协。学会下设4个工作委员会和13个专业委员会,1987年有会员1408人,

学会成立以来,坚持基础理论与应用技术相结合、提高社会生产力的目标,做了大量工作。解放初期,在我市恢复和发展生产,总结和推广郝建秀工作法,总结推广运用新工艺、新技术,全面提高纺织工业水平等方面做出了贡献。

1979年学会恢复以来,活动向更高层次发展。到1987年,共举行学术活动470余次,撰写学术论文1300多篇,出版纺织刊物29期,编写科普读物5料篇、专业书籍13种、科普电影3部和科普录像片16盘,并发动科技人员为振兴青岛纺织献计献策,不仅开发了近千个新花色品种,还通过对老企业的技术改造,使大1老设备提高了生产水平。从1981年到1987年,每年1次与国内7个城市的纺织工程学会举行学术交流活动,还与英国纺织机械学会和日本的企业、科技团体进行技术交流。

(唐永协  张毅)

【青岛市医学会】青岛市医学会始建于1947年,其前身是“中华医学会青岛分会”。1951年到1960年期内,穆瑞五、徐佐夏、潘作新分别出任理事长。1960年2月选出的理事会作为第一届理事会,理事长孙思哲。1966年因“文化大革命”,学会中断活动。1977年恢复活动。1981年4月选出第三届理事会,理事长孙思哲。现任第四届理事会于1986年5月5日选出,理事长刘镜如,副理事长王训颍、李珏声、王琴之、吕明弟,秘书长吕明弟(兼),下设3个工作委员会和17个专业委员会,有会员1300人。

 

学会恢复以来,围绕生产建设和卫生部门的中心任务,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原则,广泛、经常地开展国内、国际学术交流活动,到1987年组织开展学术活动815次,23万余人次参加;接待美、日、英等国医学代表团25批,154人;举办各种类型专业学习班19个,培训科技人员700余人次;举行医学科普知识讲座704场,50100余人次参加;为报刊、广播等撰写科普文章500多篇。这些活动为提高全市医学科技工作者的水平和向人民群众宣传、普及医学科技知识做出了贡献。

(吕明弟  张毅)

【青岛市机械工程学会】青岛市机械工程学会于1957年1月成立,其前身是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青岛分会。第一届理事会理事长高振洲。学会从成立到60年代初期,主要开展了学术交流和技术服务活动,并对统一制订部分设备的机械工程名词进行审查。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学会停止活动。1978年恢复活动。1981年选举出第二届理事会,理事长于惠民。1986年选举出第三届理事会至今,理事长邱文坤,副理事长朱振茂、李振寰、叶堂标、翟东升,秘书长刘柏荣,设有3个工作委员会和12个专业委员会,1987年共有会员1443人。

学会恢复以来,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组织广大机械科技工作者,为发展我市机械工业做贡献。到1987年,共撰写学术论文532篇;举办各种学习班86期,培训学员6299人次;编印论文集和专业译文集近30种。围绕青岛市机械工业的发展,学会先后组织开展了青岛市重点产品技术论证(机械部分)、青岛市机械产品的现状与发展规划建议、工艺专业化调查等活动。1984年11月,成立科技咨询服务处,到1987年共完成咨询项目300余项,还完成一批替代进口产品项目。为支援乡镇企业发展,在即墨、崂山、胶南、胶州和平度等地实行联合办厂,向中小企业和乡镇企业广泛提供了技术协作和技术服务。

(刘柏荣  张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