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事业发展概况】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市教育事业有了较大的发展。1987年,全市有小学2669所(市区146所),在校学生63.57万人(市区76797人);普通中学592所(市区41所),在校学生31.52万人(市区60913人);职业学校47所(市区18所),在校学生25971人(市区11021人);特殊教育学校14所,在校生778人;中专(含师范)21所,在校学生8907人;技校24所,在校学生3798人;教师进修学校12所,在校学生7020人;成人高校8所,在校学生15156人;普通高校7所,在校学生13072人。 1.基础教育取得显着成绩。初等教育的普及工作,1984年经省、市政府检查验收,学龄儿童入学率为99.2%,巩固率为99.34%,毕业率为98.17%,普及率为99.5%,全部合格,成为全省首先完成普及初等教育的先进地市之一。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施行后,全市认真学习、宣传和贯彻,自觉运用法律推进有关实施义务教育的各项工作。市政府责成市教育局制定了《关于巩固和发展普及初等教育成果的意见》。各县(市)区也都从自己的实际出发,采取了许多切实有效的措施。如崂山县政府确定了“普及初等教育申报验收制度”,即墨县委对实行分级办学、分工管理的具体办法做出了明确规定,黄岛区政府制定了《关于巩固和发展普及初等教育成果的实施细则》等,从而进一步推动了初等教育的普及。1987年上半年,省、市对即墨、莱西、崂山3县进行了复查,其他县(市)区进行了自查,都超过了1984年省、市验收的“四率”。平度县1986年被国家教委命名为全国100个“基础教育先进县”之一,1987年又成为国家教委、财政部表彰的37个教育工作先进县(市)之一。 在普及小学教育的基础上,市区已经普及了初中教育,农村小学毕业升初中率亦已达到72.4%。市区改革小学升初中的办法,从1986年起取消升学考试,只举行小学毕业会考,逐步实行划片就近入学。1986年12月,市教育局做出了《关于加强市区初中教育工作的决定》,各学校制定了加强初中工作的3年规划。从1987年起,市教育局每年拨款50万元用于改善市区10所薄弱初中的办学条件。1987年,市区初中升高中(含职业高中、中专、技校)入学率由1980年的79.1%上升到90%(农村由1984年的22.7%上升到35.6%)。 幼儿教育有了很大发展。为加强对幼儿教育的领导,1979年成立了青岛市托幼工作领导小组,坚持国家、集体、个体一齐上的多渠道办托方针,促进了幼儿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全市幼儿园由1982年的595所发展到1987年的4707处;在园幼儿已由1982年的53753名增加到1987年的20.74万名。1987年,全市城乡3岁以上幼儿入园率达.78.3%,学前一年教育普及率达83.7%(其中城镇已达90%以上)。 特殊教育已跨入全省先进行列。1979年以前,全市仅有1处盲校,2处聋校,在校盲聋学生250余名,弱智儿童教育尚属空白。各级领导将发展特殊教育作为普及初等教育的重要内容列入议事日程。社会各界在资金筹集、校舍改造、毕业生安置等方面积极扶持特殊教育,1982年至1987年仅在校舍建设方面资助经费即达300万元。青岛聋校毕业生市区就业率达100%。全市特殊教育已形成较为完整的体系。至1987年,全市共有盲校8所,实现了市有盲校、县有聋校、区有弱智儿童辅读学校的要求,普及率达60%。市区有盲童、聋童入学率已达80%以上。青岛盲校和青岛聋校在初等教育的基础上,于1987的9月又分别增设以中专班和初中班,其中青岛盲校已基本上达到国家教委规定的普及盲童教育的配套要求,成为全国唯一设小学、中学、中专3个培养层次的学校。青岛盲校、青岛聋校现已成为全省盲童教育和聋哑儿童教育的教研基地和师资培训基地。 2.积极进行中等教育结构改革,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中等教育结构改革从1979年开始试点,当年市政府成立了由计委、文委、经委、教育局、财政局、劳动局、人事局等部门参加的市中等教育结构改革领导小组,加强了对这一工作的领导。各部门通力合作,使职业技术教育得以迅速发展。1983年,市区38所中学共办职业高中班156个,在校学生7751人,占市区高中阶段各类学校在校学生总数的37.8%。在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中,坚持了多层次、多形式的办学方针。在办学形式上由教育部门自办为主,逐步发展为企业部门与教育部门联办为主。近几年来,在大力提倡联合办学,坚持以联办为主体的同时,又注意发展了企业自办。办学形式的多样化,有利于资金、教学设备、师资和实验实习场地等问题的解决。联办单位即可派出专业教师,提供必要的实习场地,而且可以提供专项教育经费。仅1981年至1984年,由联办单位提供的专业经费即达213万元。 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坚持了为经济发展培养人才的办学方向,由计划、经济、劳动、教育等部门联合进行社会调查,搞好人才预测,不断调整学校布局,合理设置专业。根据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实行联合办学,有计划地定向培养人才。根据社会需要,由教育部门自办各种社会短缺急需的(如烹饪、服装、幼师等)专业人才。近年来,针对青岛市特点,重点开设了烹饪、服装、旅游服务、电子等专业,并逐年将原来设置的长线专业调整为急需专业。农村在保证办好农林牧专业的前提下,增加了适应乡镇企业发展需要的专业。农林牧专业的招生数以由原来的65%调整到29%。1987年,全市各职业党校共设38个专业。 中等教育结构改革坚持与劳动人事制度改革同步进行。1981年,市劳动局规定职业高中毕业生以毕业考试成绩作为招工成绩,录用一年后即定为一级工,第二年定为二级工。1984年又规定凡职业高中毕业录用后享受一级工待遇,装卸后即可考核定级,达到几级定为几级。从1986年起,市劳动部门规定招收技术工种工人从职业高中毕业生和经过就业前培训的人员中招收,实行了“先培训、后就业”制度。由于劳动部门对就工制度实行了改革,市区职业高中毕业生的录用率每年都在87.5%以上,最高达96%。 在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时,注重提高教育质量,以质量求发展。全市建立了市、县、校三级教育研究网。以职业教育教研室为中心,组建了中心教研组,坚持了四个统一(统一教学大纲,统一教材,统一教学要求,统一考核),并制定了职业中专、职业学校、农技中的38个专业的教育计划。市区和各县(区)都办出了一些专业稳定、教育教学质量较高的有特色的职业学校。 1987年,全市职业学校已发展到47所,在校学生达25971人,全市各类高中阶段在校生总数的比例,市区为52.8%,农村为30%。 1987年12月,国家教委、农牧渔业部在平度县召开了“农村教育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经验交流会”。这是建国以来第一次全面研讨、交流农村教育工作如何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的会议。 3.普通高等教育有了较大发展。1978年,全市有普通高校5所,在校生5628人。为适应全市四化建设的发展需要,加速高等专业人才的培养,1985年正式建立了青岛大学。1987年,全市共有普通高校7所,共设有94个专业,在校生达13072人。这些高校中既有综合性大学,又有理工科、医科、师范类的专门院校,分别设有专科、本科和研究生3个办学层次,拥有学士、硕士、博士3种学位的授予权。 驻青各高校在改革中,通过扩大办学自主权,积极稳妥地进行体制改革。青岛大学率先实行了校长负责制,一些院校实行了系主任负责制。各校还普遍实行了干部任期制、教师聘任制。在此同时,各高校还进行了一系列教育改革尝试,注重加强学生的基础理论、能力方面的培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各高校自1978年以来,共为国家培养各类高级专业人才1.8万余人。 各高校还冲破独立封闭的格局,打破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积极开展横向联合,将教育、科研、生产结合一体,直接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1987年,各高校横向联合科技成果转让、技术咨询服务达165项,成交额达394万元。各高校科研单位与省高校科技开展公司驻青办事处联合开展“科技上门”活动,为乡镇企业服务,年内在青岛市即转让科研成果49项,为地方培训各类人才3000多人。据统计,1987年各高校总的科研项目共308项,完成国家任务的151项,其中达国际水平的3项,国内先进水平的14项,填补国内、省内空白的5项;获国家发明专利银奖1项,国际发明奖2项,国家级科技发展奖6项,部、省级科技成果奖28项。 4.成人教育也有了较大发展。全市成人高校1979年时仅有2所“七.二一”大学,至1987年,全市已拥有成人高校8所,在校学生已达1.6万人,超过了普通高校的在校学生规模。自1984年以来,全市成人高校已培养出1.5万名毕业生。1986年由省正式批准的“青岛广播电视大学”在校学生现已达1万余人,该校自1982年以来共毕业学生8100多人。高教自学统一考试是1984年新开辟的教育形式。1984年开考仅设党政、法律、中文、会计4个专业。至1987年,已扩展为15个专业,弥补了普通高校的短缺学科。4年来,参加高教自学统一考试累计达20.1万人次,其中有1.37万人获得5.67万张单科结业证书,1342人获得大专毕业证书。 成人中等教育发展方兴未艾。职工教育从1981年开始“双补”(文化、技术补课)工作。至1985年底,全市青壮年职工文化补课合格者达24.1万人,占文化补课对象总数的76.6%,技术补课合格者达17.4万人,占技术补课对象总数的86.6%。至1987年,全市已有16万人获得高中毕业证书,占市区总人口的12.7%。职工中等专业学校从无到有,办学规模逐年扩大。1983年,全市建立4所职工中专,时在校生仅200人。至1987年,全市职工中专已发展到29所,共设80个专业,在校生达1.5万人。1985年创办的广播电视中专,至1987年在校生达1.22万人,比1986年增加了3000多人,成为全市成人中等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成人中等教育以开展岗位培训为重点,以初中毕业生为主要对象,培养了急需的中等专业人才,使全市成人高等教育和中等教育的比例达到1:1。全市社会力量办学,1980年至1985年,重点进行了初、高中文化补课,1986年开始向外语、技术、文化生活等社会所需的方面转向。1987年,市区社会力量办学已达68处,共开设40多个门类,在校生达3万人。为了加强社会力量办学的管理,市教育局于1984年组成教学管理组,协助教育行政部门管理社会力量办学的教育工作。市教育局又于1986年12月成立了社会力量办学财务管理组,加强了对社会力量办学的财务管理。中专自学考试始于1985年,至1987年已有1632人毕业。农民教育实行多规格、多形式办学,初步形成了从扫盲到初等、中等文化技术教育的农民教育网。乡镇农民文化技术学校已由1983年的68所发展到1987年的158所,乡镇办学面已达100%;村办农民文化技术学校由1983年的2400所发展到3700所,村办学面达70%;各类农民文化技术学校学员达90多万人次,占农村总人口的18%。 【教育工作逐步得到重视和加强】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尤其是中共中央作出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和全国人大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之后,全市各级常委和政府逐步加深对教育的战略地位和作用的认识,进一步贯彻“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的方针。市委、市政府把发展和办好教育当作振兴全市经济、搞好改革开放的战略任务来抓。市委、市政府先后制定了《关于贯彻<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的意见》、《青岛市“七五”期间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规划》,市人大通过了《关于贯彻执行<义务教育法>的决议》等重要法规和文件。1981年以来,市委、市政府还先后召开了4次教育工作会议,就教育改革、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作了具体的部署。市领导坚持“固定联系学校”制度,经常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了解教育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帮助端正办学指导思想,解决存在的问题,促进教育改革。市人大常委会、市政协经常组织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到学校视察指导工作,并提出许多重要意见和建议。市政协从1986年开始开展“送教下乡”活动,分别于1986年7月和1987年10月两次组织28名优秀教师和政协委员赴胶州市、平度县义务培训当地教师,共培训中学骨干教师的560名。 市委、市政府千方百计增加对教育的投入。1978年至1987年10年中,全市用于教育事业的经费投资达7.94亿元,相当于1949年到1978年近30年来用于教育上投资总和1.5倍。1978年投资3560.32万元,1987年达到17021.21万元,是1978年投资的4.78倍。1978以来,对教育事业的投入年递增率达4.78%。为了尽可能增加对教育事业的投入,市政府除从市的机动财力中拿出相当一部分外,还从城市维护费、其它专门基金有及社会财力中调剂一部分,用于教育事业,使教育事业与其它行业相比处于优先发展的地位。1984年,市机动财力仅1056万元,用于教育方面的投资即达494万元,占46.4%。1986年新增教育费附加560万元,全部用于改造中学的校舍和改善办学条件。1987年,全市教育经费包括教育费附加在内已达17021.21万元,社会各项资助办学经费达236.35万元。 各级党委和政府普遍注重了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开展尊师重教活动,改善教师的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提高教师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1985年9月7日,市委、市政府举行首次教师节大会,对696名优秀教师、63个尊师重教先进单位和25名尊师重教先进个人进行了表彰,并向有30年以上教龄的老教师颁发了《教师荣誉证书》。1978年以来为全市中小学教职员纠正冤假借案达3685件。市区中小学共有200多名优秀教师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各级劳动模范中小学教师的比例明显增加。据1987年统计,全市已有2654名民办教师转为公办教师,为5513户教师家属16093人办理了“农转非”手续。市区中小学教工的住房条件也有明显的改善,人均居住面积由1985年的4.89平方米提高到5.4平方米。 各级党委和政府十分重视农村中小学校舍改造工作。据1980年统计,全市农村中小学“黑屋”、“危房”和急需大修的校舍占校舍总数的52.75%,使用木制课桌凳的学生仅占在校生数的55%。校舍改造工作经过几年的努力,至1986年已基本完成,全省首批合格的先进地市之一。据1986年4月底统计,全市用于农村中小学校改造的总投资达10117万元(其中国家投资为1327.1万元,占13.12%),总建筑面积达137万多平方米。1987年全市农村中小学校坚固适应、采光合乎标准的校舍已占校舍总数的99%,实现了人人有木制课桌凳的要求,“六配套”已达93.5%,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学校的落后面貌,并出现了一批高质量、高标准的花园式学校。 【积极进行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全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干部教师,根据国家的教育方针,坚持引导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和成长。首先,根据改革开放形势的要求,加强和改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突出进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教育。1985年开始,中学增设“法制课”,进行普法教育。政治课教学进行改革试验,初一试用自编教材《德育常识》。1986年,编写并试行《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系列化纲要》。中小学普遍开展了“军民共建”、“警民共建”、活动。1982年以来,全市建立“家长委员会”的学校达371个,市区中学建立“家长学校”51所。还通过开展向老山前线英雄学习活动,四有小金星的活动,组织社会实践多种形式的活动,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理想纪律教育、道德品质教育、使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密切结合起来。全市城乡每年都有数以万计的学生被评为三好学生,1987年,全市共表彰市级三好学生693名。 其次,对学校管理体制的改革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农村实行了分级办学、分工管理的体制,即县(市、区)举办并主管高中、实验小学、聋哑学校;乡(镇)举办并主管初中和中心小学;村举办小学并协助乡(镇)管理。全市城乡还逐步扩大了中小学校长负责制的试点,至1987年,各县(市区)多数学校、市区14所学校实行了校长负责制。 第三,加强教学研究,开展教学实验,努力提高各科教学质量。今年来,全市中小学各科都设有校改实验班,1987年各科实验班达155个。为适应全市改革开放的新形势,还认真进行了英语教学改革。1986年市区32所小学和平度实验小学的五、六年级开设了英语课。中学也设立了英语校改实验班。与此同时,特别注重加强了初中教学改革,初中化学、物理、数学等校改项目受到国家教委、省教育厅有关部门的肯定和好评。在不断实践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1986年12月召开了加强初中教育工作研讨会。由于不断端正办学指导思想,面向全体学生,重视基础数学和能力培养,中小学教育质量不断提高。小学毕业考试和初中升高中、高中升大学的成绩逐年提高。全市每年为高校输送新生也逐年增加。1981年为 1878人,1985年为3529人,1986年为4142人,1987年5134人(其中本科2499人,专科2635人。 第四,建立教育学会,探讨教育规律,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和教育改革的发展。1981年12月青岛市教育学会成立并选举产生了第一届理事会。自1983年10月至1984年1月先后接受了中学9个学科的教研会团体会员800人。先后举办80多次讲座普及教育科学知识;进行专题研究;各学科研究会采取讲课评比等多种形式加强各学科教学研究。市教育协会于1987年10月召开第二次委员大会,选举产生了由43人组成的第二届理事会。会议交流论文39篇,评选年会优秀论文16篇,并报国家教委参加全国评比专着1部、实验报告一份。为适应改革开放形势的需要,进一步加强教育理论研究,探讨青岛教育事业的发展规律,为青岛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推进教育改革的深化提供决策服务,市政府于1986年10月批准成立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教科所成立后,积极开展信息工作,编辑出版了《青岛教育信息》,为领导决策服务;总结农村校改经验,宣传、推广开度县“三教协调发展,为当地经济发展培养人才”的经验;还编写了《青岛10年教育勃兴史》,全面记述了改革10年来青岛计教育的发展概貌;并且举办教育理论讲习班,普及现代教育理论。 第五,坚持“三个面向”,积极开辟第二课堂,学生文体科技活动开展活跃。各校广泛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建立各种兴趣小组,组织体育、文艺、电算机、文学社团、航模等多方面的活动,将学生吸引到健康有益的活动中来。1985年6月全市召开第二课堂现场交流会,据市区147所小学统计,有61%的学校全体学生参加了“第二课堂’活动。全市成立了2012个兴趣小组,普及了电算机活动。仅1984年~1985年学年度全市小学在省、全国各类智力竞赛、科技制作评奖中获一等奖的就35件。至1987年,市区全部小学和县(市)区实验小学,以及70%的中学都开设了电算机必修课、选修课或开展电算机课外活动。全市中小学生运动会、文艺会演已形成制度,每年举行1次,涌现出大批文体人才,1980年以来共为省、国家输送体育人才416名。体育锻炼达标率市区中学由1983年的62%提高到1987年的93.7%,农村则由1983年的31.5%提高到1987年的86%。 第六,大力开展勤工俭学活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市中小学勤工俭学活动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1982年,青岛市被评为全国勤工俭学先进单位,1984年、1986年和1987年被评为全省先进单位。至1987年,全市城乡开展勤工俭学的学校已发展到3030所,占学校总数的91.7%勤工俭学活动坚持育人方向,许多学校正式开设了劳动技术教育课。各校还根据学生年龄和办工厂、农(林)场特点和产品的不同,编写劳动教材,使劳动技术教育更趋系统化、科学化。1981年青岛市编写的《全日制小学劳动教育大纲》和1至6年级《劳动课教学参考书》,除供本市小学使用外,还被省教育厅定为山东省试用教材。平度县自编的劳动技术教材被国家教委作为统编教材的蓝本。随着勤工俭学活动的发展,经济效益也在不断提高。全市中小学勤工俭学工业总产值由1984年的3900万元提高到1987年的8915万元;纯收入由1984年1300万元提高到1987年的2876万元。从1984年至1987年,全市勤工俭学收入用于改善办学条件的即达2813万元。 【多形式多层次培养培训师资,加强师资队伍建设】1978年,全市各县区普遍建立教师进修学校。1984年,开始较大规模的培训师资。师资队伍建设放到了重要地位,师范教育得到重视和优先发展。自1985年以来,市、县为全市中师和进修学校投资基建经费达1300余万元。青岛师专和青岛教育学院扩大办学能力。在各级财力还不富裕的情况下,市政府1986年决定青岛师专迁址新建,征地180亩,现已投资1159万元,新校建成后,可达200人的办学规模。青岛教育学院亦于1987年迁址山东路,已有7800多 平方米的教学大楼。从1984年起,委托驻青高校代培初中、农职中师资,至1987年共培养师资924名。在职教师的培训,坚持以业余为主,以岗位培训为主的方针,至1987年已有5700余人达到中师毕业,3800多人达到大专毕业,2.2万余人取得了教材教法考试合格证书。另外,通过各种短训班培训师资达6万多人次。近年来,中央讲师团为我市培训中小学师资达1万余人次。 1987年,青岛师专在校生达600余人;青岛教育学院在校学员2227人;中等师范学校在校生达3000余人;教师进修学校在校学员共计1.1万人;参加卫星电视中师教育的共计6000人;参加音像大专班学习的420余人,函授高师本科的700余人。 全市各类教育历年发展基本情况表(1983?1987) 项目 | 学校数 | 学生数(人) | | 数职工数(人) | (所) | 毕业生 | 招生 | 在校生 | 总数 | 专任教师数 | 小学 | 1983年 | 5062 | 93345 | 109250 | 743280 | 33868 | 31383 | 1984年 | 4146 | 94965 | 101675 | 730270 | 34215 | 31405 | 1985年 | 3470 | 114543 | 95254 | 691341 | 33729 | 30708 | 1986年 | 2764 | 121063 | 106065 | 661915 | 33872 | 30774 | 1987 年 | 2669 | 116713 | 102541 | 635688 | 34394 | 31135 | 普通中学 | 1983年 | 752 | 76420 | 88693 | 273905 | 23782 | 17735 | 1984年 | 685 | 77229 | 86505 | 267422 | 23119 | 17016 | 1985年 | 638 | 85208 | 104704 | 279915 | 23489 | 17362 | 1986年 | 589 | 82224 | 107448 | 300870 | 25045 | 18463 | 1987年 | 592 | 87036 | 108854 | 315157 | 26606 | 19925 | 职业学校 | 1983年 | 70 | 3614 | 10505 | 18191 | 1836 | 1201 | 1984 年 | 90 | 4149 | 12690 | 26594 | 2739 | 1790 | 1985年 | 102 | 7173 | 18998 | 35666 | 3402 | 2166 | 1986年 | 74 | 8067 | 13547 | 33687 | 3644 | 2166 | 1987年 | 47 | 8060 | 9763 | 25971 | 3545 | 2006 | 特殊教育 | 1983 年 | 4 | 61 | 94 | 394 | 142 | 81 | 1984 年 | 4 | 61 | 78 | 396 | 145 | 75 | 1985年 | 5 | 22 | 43 | 386 | 162 | 72 | 1986年 | 8 | 48 | 204 | 610 | 257 | 146 | 1987年 | 14 | 12 | 207 | 778 | 290 | 170 | 幼儿园 | 1983年 | 1421 | . | . | 89638 | 6085 | 4217 | 1984年 | 2356 | . | . | 118588 | 7109 | 5199 | 1985年 | 3202 | . | . | 127304 | 8460 | 6328 | 1986年 | 4715 | . | . | 179230 | 10342 | 8175 | 1987年 | 4707 | . | . | 207409 | 11362 | 8865 | 中专 | 1983年 | 20 | 1800 | 2645 | 6092 | 1973 | 880 | 1984年 | 21 | 1894 | 2838 | 7029 | 2129 | 987 | 1985年 | 21 | 2593 | 5327 | 9754 | 2230 | 1030 | 1986年 | 21 | 1215 | 4082 | 11154 | 2332 | 1094 | 1987年 | 21 | 3629 | 3721 | 8907 | 2494 | 1149 | 技校 | 1983年 | | | | | | | 1984年 | 10 | 349 | 658 | 1295 | 592 | 241 | 1985 年 | | | | | | | 1986年 | 14 | 477 | 1104 | 2642 | 1269 | 361 | 1987年 | 24 | 680 | 1805 | 3798 | 2682 | 574 | 普通高校 | 1983年 | | | | | | | 1984年 | 7 | 1709 | 3154 | 8643 | 5284 | 2042 | 1985年 | 7 | 1828 | 3917 | 10726 | 5574 | 2181 | 1986年 | 7 | 2098 | 3175 | 9923 | 4802 | 1902 | 1987年 | 7 | 3169 | 4433 | 13072 | 6457 | 2653 | 经费 | 1983年 | 6500万元 | . | . | . | . | . | 1984 年 | 7000万元 | . | . | . | . | . | 1985年 | 10100万元 | . | . | . | . | . | 1986年 | 14700万元 | . | . | . | . | . | 1987年 | 17000万 | . | . | . | . | . |
随着多形式、多层次的培养培训师资,全市中小学教师队伍的素质逐步提高:小学教师的学历的合格率已由1984年的59.33%提高到1987年的71.09%;初中教师的学历合格率已由1984年的17.13%提高到1987年的23.44%;高中教师的学历合格率已由1984年的37.90%提高到1987年的32.46%;职业学校教师的学历合格率已达21%。 1987年,全市各类学校教职工总数已达9.2万人,其中专任教师6.9万人,师资队伍得以加强。高等院校教师近3000人,是1978年的2.5倍;中等专业学校教师1000多人(不包括成人中等教育学校),是1978年的1.8倍;职业技术学校教师2000余人,是1978年的20倍;普通中学教师近2万人;小学教师达3万余人。特殊教育教师170人;幼儿教师8800余人。通过职称评定,全市高等学校、中专学校中有教授、副教授职称者已达528人,有讲师职称者已达1309人。1987年开始,全市中小学教师开展职称评定工作,全市中学共评出高级教师1582人,占教师总数的32.9%;全市小学共评出高级教师4648人,占教师总数的34.5%。 (隋志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