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
中小学教育
青岛市情网 
  

【中小学教育概况】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中共青岛市委、市政府领导下,青岛市各级党委和政府十分重视中小学教育工作,认真学习和贯彻《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和当的十三大精神,广大教育工作者不断端正教育思想,积极积极进行教育改革,全市中小学教育有了较大的发展。

1.全市城乡普及了初等教育,成为全省首先完成普及初等教育的先进地区之一。1984年,省、市政府检查验收合格,学龄儿童入学率为99.2%,巩固率为99.34%,毕业率为98.17%,普及率为99.5%。之后,各县区又采取有利措施,巩固和发展普及初等教育课程。1987年,市政府对即墨、莱西、崂山县进行复查,3县都超过了1984年省市检查的“四率”。全市1987年四率为:学龄儿童入学率为99.41%,巩固率为99.57%、毕业率为98.3%、普及率为99.%。

幼儿教育发展迅速。至1987年,学前1年教育入学率,市区已达91.4%,农村已达86.5%。

特殊教育已跨入全省先进行列。1980年,只有1处盲哑学校。至1987年,市区有盲校、聋校各1处,各县除崂山在积极筹建外,其他都已建立了聋校;全市弱智儿童辅读班已达48个,在校学生461人。

市区初中教育已经普及,1978年以来许、小学升初中入学率在95%以上,1987年达到98.5%(农村由1984年的68.9%上升到1987年的72.4%。

市区初中生高中(含职业高中、中专、技校)入学率由1980年的79.1%上升到1987年的90%(农村由1984年的22.7%上升到1987年的35.65)。

全市各县(市)区在实施9年制义务教育方面取得了较大成绩。平度县1986年被国家教委命名为全国100个“基础教育先进县”之一。1987年12月,国家教委、农牧渔业部联合在平度县召开“全国农村教育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经验交流会”,推广平度县“三教统筹”的经验。

2.职业技术教育迅速发展。1979年职业技术教育开始试点。1980年开始扩大试点,当年举办27个职业班,招生1200名。1981年加快了发展步伐,坚持“联办为主”。调整举办11处职业中学,招生2646人。今年来,国家教委领导同志张承先、朱开轩、杨海波、王明达、邹时炎等先后来青视察职业教育,认为,山东的职业教育走在全国前列,青岛的职业教育又是全省先进的。至1987年,全市已有职业技术学校47所(市区18所)在校学生达25971名(市区11021人),各类高中阶段职业技术学校在校生占高中阶段在校生点数的比例,市区为52.8%,农村为30%。全市职业技术教育工作根据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调整专业和学校布局,开始办出一批专业比较稳定、师资和教学设备较好、教育质量较高和有特色的学校,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全市经济建设的需要。全市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同时,坚持劳动制度与教育体制改革同步进行,有关部门通力协作,多层次多形式地办学,以质量求发展,每年有87%的毕业生被对口录用,绝大多数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

3.教育改革有了良好开端。首先,加强和改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突出进行两个基本点教育。从1985年起增设“法制课”,普遍进行普法教育;进行政治课教学改革实验,初一试用自编教材《德育常识》。1986年起编写并试行《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系列化纲要》,普遍开展“军民共建”、“警民共建”活动,建立“家长委员会””家长学校“,使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密切结合。

第二,坚持“三个面向”,从1982起积极开展电算机教学活动。至1987年,市区全部小学和县(市)区实验小学都配备了电算机,市区80%的小学,70%的中学开设了电算机必修棵、选修棵或开展电算机课外活动。近年来,在省级比赛中都取得了优异成绩。

为适应青岛市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从1984年起,市区32所小学的五、六年级开设了英语课。

第三,加强教学研究,努力提高各科教学质量。中小学各科都有教改实验班,特别注意了加强初中教学改革,初中化学、物理、数学等教改项目受到国家教委、省教育厅有关部门的肯定和好评,在不断实践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1986年12月,召开了加强初中教育工作研讨会,制定了《关于加强初中教育工作的决定》。

1986年建立健全了市、县、校三级职业教育研究网,1987年起,广泛开展教学研究活动,制定了全市职业中专、职业学校(班)、农技中的38个专业的“教学计划”,教学质量逐年提高。第四,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文体科技活动开展得也很活跃,涌现出大批人才,在全省及全国性比赛中,取得许多好成绩。

由于不断端正办学指导思想,面向全体学生,重视抓基础、抓能力的培养,计较学质量不断提高,近几年小学毕业考试和初中升高中、高中升大学的考试成绩越来越好。全市自1978年恢复高考制度以来共为高校输送新生3.3万人,1987年为高校输送新生5134人。

4.广开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培训培养师资。青岛市多年来十分注452重优先发展师范教育,在各级财力还不富裕的情况下,市政府1986年决定青岛师专迁址新建,征地180亩,至1987年末已投资1159万元。青岛教育学院亦于1987年迁址扩建。自1985年以来,全市为中师和进修学校共投资基建经费1300于万元,新建教学楼、实验楼20多幢,改善了办学条件。至1987年,青岛师专在校生已达980人,中师在校生达3000人。1980年以来,在教师进修院校进修的共3.7万多人,参加卫星电视中师教育的6000多人,参加音像大专班学习的420多人,函授高师本科的700多人。在职教师的培训,坚持以业余为主,岗位培训为主的方针,1987年已有3000多人达到中师毕业,2000多人达到大专毕业,3万多人取得了教材教法考试合格证,另外,通过各种短训班培训班师资达4万多人次。从1984年起,委托高校代培师资,已毕业259人正在代培的665人。小学教师的学历达标率由1980年的48%提高到1987年的71.1%,初中教师由11.9%提高到23.4%。

5.农村中小学校舍改造从1979年开始到1987年初已基本完成,成为全省的先进市地之一,截止1986年底统计,农村民办中小学校舍改造投资为10117万元(其中国家投资1327.1万元,占13.12%),总建筑面积137万多平方米。1987年,农村学校坚固适用、采光合乎标准的校舍已占校舍总数的99%,实现了人人有木制课桌凳的要求,:六配套“已达93.5%,告别了“黑屋子”、“土台子”,并出现了一批高质量、高标准的花园式学校。

市区新建居民小区,注意了配建中小学校。截止1987年,共建成小学10所、中学5所。

6.勤工俭学活动发展较快,1987年全市城乡开展勤工俭学的学校已有3030所,占学校总数的91.7%。勤工俭学活动坚持了育人方向,许多学校都把劳动技术教育正式列入课表。平度县建立了劳动教育领导体制,狠抓了师资、教材、劳动基地3项基本建设。经济效益也不断提高,补充了国拨教育经费的不足,改善了办学条件和教职工的福利待遇。全市中小学勤工俭学工业总产值1984年为3900万元,1985年为6000万元,1986年为7454万元,1987年为10354万元;各项勤工俭学纯收入1984年为1300万元,1985年为1893万元,1986年为2192万元,1987年为2876万元。从1984年至1987年,补充教育经费4574万元,用于改善办学条件达2813万元,上缴税金1098万元。

由于青岛市勤工俭学工作成绩突出,1982年被评为全国勤工俭学先进单位,1984年、1986年和1987年被评为全省的先进单位。

7.积极搞好城乡教育费附加的征收、管理和使用工作。全市认真贯彻了省政府((关于贯彻国务院发布的〈征收教育费附加的暂行规定〉的通知)),采取切实措施,搞好教育附加的征收的使用工作。1986年全市农村共征收教育费附加3276.10万元,市区1986年下半年征收405万元。1987年,全市城乡共征收5095.33万元,其中城镇征收1182.93万元,农村征收3912.40万元。征收的教育费附加,主要按规定用于民办教师工资及福利待遇,校舍修建,仪器设备购置等改善办学条件方面。

1978年以来,青岛市积极贯彻中央关于教育经费“两个增长”的规定(即地方财政教育经费的增长幅度高于地方经常性财政收入增长的幅度),生均公用经费逐步有所增长。近10年来,全市教育经费共计7.94亿元,是建国以来前30年的1.5倍。1987年为9004.8万元,比1986年增长。6.1%。

(管风亭  隋志强)

【学生思想政治教育】1987年,青岛市中小学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克服工作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逐步走上科学化、系列化轨道,以五爱教育(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础,培养学生为国家建设作贡献的热情和责任感,采取多种形式,深化爱国主义教育。

1.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运动,1987年,市教育局制定了《关于在全市中小学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通知》,各中小学的干部教师根据市局的通知要求,结合本校的实际,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各校通过举行读书会、演讲会和专题讲作等活动以及举办“我爱祖国”主题班会、“祖国在我心中”活动月(周)、“我的祖国艺术节”等活动,进一步创造爱国主义教育环境,促使广大中小学生在活动中了解祖国、热爱祖国、逐步增强爱国主义观念。各校还普遍建立了升国旗、唱国歌制度,并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于各科学及日常管理制度之中。

2.组织实施《中学思想政治计教育系列化纲要》。实施《系列化纲要》是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改革,对学生有计划、分专题地进行教育,改变了过去思想教育工作临时性、随意性的简单做法,根据中学生不同年龄的生理、心理特点,分年级分阶段确定思想教育的中心内容,由学校组织班主任和任课教师有计划地实施,增强了思想教育工作的目的性,使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逐步实现正规化、规范化和科学化。市教育局于1986年编写了《中学思想教育系列化纲要》,先在部分学校试点,从1987年开始推广试点经验,在全市中学进行实施,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3.开展社会实践教育活动,探索新的教育方法。年内全市中小学普遍开展了社会实践教育活动,不断探索变封闭式教育为开放型教育的新路子。各中小学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参与社会改革,结合形势教育和青少年的思想实际,分专题组织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观访问,进行社会调查,参加军训,举办夏、冬令营,便民服务等活动;各校还有针对性地进行专题报告会,发动学生写小论文,巩固和提高参观调查的实际效果。各校普遍开展了“奋飞之鹰”、“四有小金星”等活动,共评出省、市级优秀活动3000个,青岛市被评为全国、全省两活动的先进单位。

4.认真贯彻综合治理的方针,社会教育网络逐步完善,转化后进生工作得到加强。全市中小学把综合治理当作一项重要工作来做,积极争取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改善学生思想教育工作,逐步由过去的关门教育转变为以学校为主体,学校、家庭、社会相互交叉的多渠道立体教育。到1987年底,市区已有158所中小学办起了家长学校,各县区也举办了部分家长学校,使一大批家庭对子女的教育方法增加了科学性。各校还与驻地派出所、部队开展了警民、军民“共建”活动,与街道居委会建立了联系制度。很多学校根据自身特点与社会有关单位结成教育联办单位,经常组织中小学生到联办单位参观,调查,在活动中进行多种形式的法制教育。学校与公安、街道家庭事业单位互相配合,沟通情况,学校及社会的治安情况大有好转,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得到了加强,市教育局对有关管理人员进行了培训,还召开了转化后进生工作经验交流会。全市综合治理工作的扎实开展,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了有利条件和教育环境。越来越多的学校连续多年没有出现在校生犯罪现象。1987年,全市中学在校学生犯罪率为23‰,为近几年最低的一年。

(隋志强  季发海)

【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及其规划】1987年,青岛市的普及初等教育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精神,以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为目标,经过调整和改革,有了新的发展。全市有小学2669所,中学592所,其中纯初中513所。小学招生10。25万人,毕业11.67万人,在校学生63.57万人,比1986年减少2.6万人。初中招生9。38万人。毕业6。84万人,在校学生31。52万人,比1986年减少5。99万人,初中毕业生升学率为87。5%。高中招生1。5万人,在校学生4。89万人,比1986年增加2,15万人。

为了促进基础教育有一个更大的发展,年内市政府责成教育局下发了《关于巩固和发展普及初等教育成果的意见》,提出了改善办学条件,加强师资队伍培训,筹集教育经费,提高民办教师工资待遇等20条措施,并把提高在校学生的年巩固率作为工作重点,年内组成成了普及初等教育复查验收组对部分乡镇进行了复查验收,使本年度的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21%,在校学生的年巩固率98。84%,毕业班学生的毕业率96。82%,普及率为99。61%,达到了国家关于普及初等教育所规定的四率标准。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要求,各县(市)区政府都注意将发展盲、聋哑、弱智儿童教育作为九年制义务教育的重要内容列入工作日程,采取措施发展特殊教育事业。1987年,全市共有特殊教育学校14所,其中盲校1所、聋校5所、弱智儿童辅读学校8所,8个乡镇在普通小学中试办了8个弱智儿童辅读班。残疾儿童在校学生达到了778人,比1986年增加了168人。市内5区的盲、聋哑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84%和81%,基本普及了盲、聋哑教育。青岛盲校开设了中专部,青岛聋校开设了职业中学部。青岛盲校已成为全国唯一的一所设有小学、中学、中专3个学段的特殊教育学校。

为改善初中办学条件,加强薄弱初中的教育教学工作,市教育局作出了加强初中教育的决定,每年增拨50万元用于改善部分初中学校的办学条件,3年内争取投资150万元,改变了30所学校的教学条件。

在普及初等教育的基础上,根据《山东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办法》,青岛市作出了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初步规划,提出青岛市义务教育分为初等教育和初级中等教育两个阶段的时间,即在1987年实现初等教育普及的基础上,市内5区从1987年起开始实施9年制义务教育,农村的159个乡镇将分6批实施。1988年10处,1989年15处,1990年56处,1991年28处,1992年42处,1993年8处,同时提出的1991年残疾儿童入学率达到85%以上,实现盲、聋哑、弱智儿童教育的基本普及。

(王桂祝  隋志强)

【职业技术教育】1987年全市职业技术教育工作进一步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加大措施,推进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提前4年实现了《决定》中提出的“各类高中阶段的职业技术学校招生数相当于普通招生数”的要求。市区共有职业中专7所,职业高中16所,企业自办职业高中4所,在校生13749人。农村有职业中专7所,职业高中23所,在校生14292人。市区各类职业技术学校招生数已占高中阶段招生数的57%,城乡总数占51.1%。1987年全市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呈现新的特点:

1.联合办学、企业办学有新的发展。在市委、市政府的发动下,企业部门自办职业技术教育的积极性提高,形成了教育部门、企业部门、社会各部门合力办职业技术教育的整体机制,联合办学成为全市职业技术教育的主体。5月22日,市政府召开全市企业办职业技术教育交流会,强调职业技术教育是企业发展的希望,是一项带根本性的战略任务。会后,市政府决定将原来的“中等教育结构改革领导小组”改为“中等职业技术教育领导小组”,并开会讨论研究了“关于进一步发展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意见”,要求各局公司、各企事业单位积极自办454或与教育部门联办职业班。遵照这一意见,教育部门与企业部门认真落实招生计划,企业部门增办冶金机电、轻工机械等专业12个班,与教育部门联办62个班,顺利完成招生任务。城乡职业高中共招生10196人。

2.坚持职业技术教育为经济发展服务的正确方向。市政府下达的《关于进一步发展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意见》,强调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必须坚持为经济发展服务,培养各类急需人才。教育部门与经委、计委、人事、劳动等部门一起,深入调查研究,在搞好社会人才预测的基础上,制定了人才培养、培训计划,就专业调整原则、加强职业学校实验实习场地建设、搞好实习工作提出要求,并根据沿海城市经济开放的需要,合理调整了专业与布局。增设外贸、财经管理、宾馆服务、电子、服装设计、食品工艺、艺术装潢等专业,实行有计划地定向培养。已初步形成了与外向型经济发展需要相适应的格局。

3.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发展迅速。各县(市、区)党委、政府把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列为经济翻番的重要措施,要求各部门舍得投资、出人、舍得花时间研究职业技术教育。在坚持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培养农村急需人才正确方向的前提下,适时根据农村产业结构的变化和农民劳动致富的需要,进行了专业调整。在保证办好农林牧业的同时,增设适应乡镇企业发展需要的专业,如建筑、木工、水产品加工、工艺美术、农村财经管理、家用电器等。由原来的65%调整为30%,初步形成与“贸工农”型产业结构相适应的局面。

4.职业技术教育质量不断提高,社会效益显着。全市坚持职业技术教育工作在发展中巩固、以质量求生存,求发展,积极改善办学条件,加强专业师资队伍和实验实习场地建设,加强学生实际操作技能的训练,分期分批办好骨干学校和窗口学校。为进一步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全市建立了24个专业课和文化课中心组,统一制定了38个专业的数学计划,努力探讨建立教学、科研、生产与科技推广相组合的教学体制。1987年10月份,青岛市职业教育学会成立并召开了第一届年会,会员187人,收到学术论文80余篇。

(史义诚  隋志强)

 

 

1987年市区职业高中(中专)专业设置一览表

单位

专业

单位

专业

单位

专业

一职专(38中)

会统

三职中(40中)

财会

棉织

统计

四职中(48中)

服装工艺

十三职中(44中)

电冰箱制造

二职专(32)

工业自动化

财会

机械加工与制造

微机应用

五职中(50中)

机加工

纺织器材

三职专(35中)

幼师

镌焊

十四职中(45中)

通用机械

音乐

木油

化工机械

四职专(52中)

幼师

六职中(29中)

旅游服务

化工工艺

服装设计

七职中(55中)

烹任

十五职中(37中)

钳工

五职专(36中)

食品工艺

纺织保全

电工

啤酒发酵

机械加工

车工

包装装潢设计

棉纺

机械加工

女职专(8中)

护士

八职中(10中)

烹饪

十六职中(42中)

机械加工

营养保健

美容

电子

文秘

九职中(23中)

热电计量

电子办公自动化设备

一职中(14中)

仓储管理

普通电工

汽车维修

汽车修理

十职中(28中)

印刷

十七职中(46中)

燃气输配

五金机械

缝纫机制造

机械工艺

塑料工艺

十一职中(30中)

烹饪

6中

美术

工艺美术

旅游服务

12中

宾馆服务

二职中(20中)

橡胶

十二职中(34中)

电器维修

24中

供发电

电工

染整机械

—职专(38中)

金融

橡胶工艺

毛纺

四职专(52中)

金工

铁路二中

电工

橡胶九厂

工业企业管理

手表厂

手表工艺

宾馆旅游服务

造船厂

机械制造

晶华玻璃厂

制瓶工艺

机械职工中专

机械加工

粉末冶金

机械加工

.

.

【教学改革】1987年,青岛市的教学改革工作,注重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努力探索教学规律,搞好教改实验,从而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全市的教改工作,实行广泛发达和分级管理相结合,形成了市、县(市、区)校教改实验网。按照学习理论,大胆实施,博采众长,勇于创新,形成特色,拿出成果,及时总结,慎重推广的要求,年内全市中小学各科共设省、市级教改实验班155个,其中列入省级以上计划的教学改革实验班共41个,列入市局教研室计划的教改项目有42个,实验班114个。

在学制改革方面,年内进行了“五四分段”实验和中学六年一贯制实验。教材改革方面,政治课全市城乡初一学生全部使用青岛市自编的《德育常识》实验教材。下半年起,在全市进行了使用国家教委实验政治教材的试点,其中高一《科学人生观》教材实验是全省唯一的实验点。数学、语文等科使用中国科学院心理所或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实验教材,外语科使用引进的国外教材都完成了预定的实验计划。物理科参与了《物理通报》教材的编写和实验工作。由市局教研室编写的《初中文化学整体教改实验教材》已印成第三版,在全市范围使用。北京、天津、福建等17个省、市都有这个教材的实验点。历史、地理乡土教材《青岛历史、》《青岛地理》已经省教研室审核准印,明年使用。在教法改革方面广泛地进行了各种实验,“教育目标分类学”和“教育评价”理论已为越来越多的教师所接受和使用。教法的改革,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在改革中涌现出大批优秀教师和教学能手。初中青年教师优秀课经过学校、区片和全市3级评比,9个学科有44名教师受到市教育局的奖励。教学科从1980年开始的“大面积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质量”的大型实验,1987年进入第四阶-—总结推广阶段,实验总结获省优秀论文奖。

在教学改革的实践中,青岛市首创的“教学研究班”的形式已在全市城乡推广开来,在推动全市教学改革方面发挥了很好的作用,成为青岛市把教研、教改、师资培训有机结合的有特色的形式,受到老师们的欢迎。仅下半年参加初三平面几何研究班的就有1120人次,参加初一代数、初二代数研究班的有2992人次。初三物理教学研究班半年举办了16次公开课。通过教学研究班,平面几何《连环授课法》、代数《动态数学法》、物理《谐振教学法》等我市的经验得到了推广。

1987年,全市教师所撰写的教学改革方面的论文获省级以上奖励的有16篇,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的有25篇,市局教研室研制的初中力学组合学具获国家教委的教具研制奖,已投入批量生产。

教学改革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1987年各科统一检测,学生成绩有所提高。高中毕业生参加全国高考本科达线数为2408人,是青岛市历史上数量最多的一年,连同大专生共向高校输送新生5000多人。我市参加全国及全省的数学、物理、化学、外语等学科竞赛都获得好成绩,数学竞赛继续保持了山东赛区优胜单位的称号。

(郭国庆  隋志强)

【师资队伍建设】1987年,青岛市共有中小学教师53056人,其中小学教师31135人人(市区5884人),学历合格率为71.1%,农村小学民办教师1981人,占农村小学教师总数的73.9%;初中教师16379人学历合格率为23.4%,农村初中民办教师5365人,占农村初中教师总数的39.3%高中教师3546人,学历合格率为32.5%;职业学校教师1996人学历合格率为21%。

根据全市中小学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全市中小学教师存在严重的质量不高、数量不足的问题,市政府提出广开渠道,多形式所层次培养培训师资的要求,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几年来重点投资加强中小学师资队伍建设。

一、加强师资培养基地的建设。九年制义务教育规划要求,青岛市从现在开始到1993年逐步开始实施义务教育,每年均需补充大量的中小学教师。为了加快中小学师资培养基地的建设,市、县(市区)人民政府注意改善青岛师专、青岛教育学院和各中等师范学校的办学条件,集中财力物力,优先发展师范教育。市政府决定将青岛师专迁址重建,扩大办学规模,第一期工程已完成投资620万元;还决定青岛教育学院异地扩建,现已有教学大楼1栋,扩建工程正在积极筹备。中等师范学校的办学条件也有明显的改善,全市中师学校的仪器设备总值达到99.05万元(1983年为29.13万元),有图书19万册,人均66册学生年均经费达到892.9元,现有教学楼、实验楼19栋,其中12栋是近3年建成的。市为中师校舍建设投资243万元,各县投资260万元,使全市中等师范学校和教师进修学校的面貌有了较大的改善,扩大了办学规模。平度师资培训中心,实行多层次,多模式,办学成绩突出,被列为省教育改革试点学校之一。

二、广开渠道培养培训中小学教师,加快师资培养步伐。青岛师专扩大招生,共计500名,另外还委托青岛大学、青岛化工学院和山东纺织工学院等驻青高校代培中文、数学、财会和纺织等专业的中学教师295名,青岛广播电视大学初中师资班招生401名,青岛师专和高校师资班在校生共计1508人,今年已毕业587人。1987年,全市7所中等师范学校共招生1080名,毕业1364名,在校生3541名。

师资培训工作坚持自学为主、业余为主、函授为主的原则,积极发展函授教育、音像教学和卫星电视教育。1987年在职中小学教师参加各种形式的进修共计11639名,占教师总数的21.9%,共有682名通过进修得高师本、专科毕业学历,2307人取得中师毕业学历。小学教师学历合格率比1986年(66.6%)提高了4.5%,初中比1986年(19.6%)提高了3。8%。参加中小学《专业合格证书》文化专业知识考试的教师有9708名,平均及格率为20%;参加幼儿教师《教材教法考试合格证书》考试的有4095人,及格456率17.2%。1987年,青岛市中小学首次进行教师职务评聘工作,全市有55360名中小学教师申报了相应职务。

(隋志强  邹积经)

【勤工俭学】1987年,青岛市的中小学勤工俭学工作,坚持育人方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加强了对县(市、区)勤工俭学工作的指导,使全市勤工俭学活动得以较快的发展。

年内,市政府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搞好勤工俭学的通知》;市教育局下发了《青岛市教育局1987年勤工俭学工作意见》和《关于校办工厂改革的几项暂行规定》,对全市勤工俭学活动提出了具体要求。10月份召开的全市教育工作会议把勤工俭学列为主要议题之一。12月,市教育局专门召开县(市、区)勤工俭学工作会议,研讨加快农村学校勤工俭学活动问题。勤工俭学工作受到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重视支持,1987年取得了较好成绩。

1987年,全市共有校办工厂621所,校办农场1900个,全市中小学勤工俭学普及率已达91.7%。全年全市勤工俭学纯收入达2876万元,想当于当年国拨教育经费的32.8%,增长率为31.1%;上缴税收401.7万元;支出1590多万元用于改善办学条件和师生集体福利。胶南县、即墨县勤工俭学创收在山东省率先突破300万元,居全省最前列。在山东省勤工俭学6项指标评比中,青岛市教育局获第一名,受到省教育厅表彰。在全国单列城市和高收入的城市中,青岛市勤工俭学创利分别名列第三名和第五名。青岛19中校办工厂率先通过国家三级计量考核;青岛市13中、19中、32中、44中、45中、52中获青岛市“重合同,守信用”企业光荣称号。

各学校还坚持把开展勤工俭学作为实施劳动教育的重要途径:1.编写劳动技术课教材,列入正式教学计划,组织学生到校办工厂(农场)实习,使劳动教育制度化;2.组织有经验的老工人(技术人员)给学生讲课,传授一般劳动技术常识,使学习初步掌握一定的劳动技术;3.组织学生定期到校办工厂(农场)参加劳动,通过劳动活动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勤工俭学活动通过这些途径发挥了教书育人的重要作用。年内青岛市报送的1所中学生、4所小学和四方区教育局、平度县教育局关于勤工俭学和劳动技术教育相结合的经验材料,先后在9月份召开的山东省农村学校劳动教育座谈会和11月份召开的山东省城镇学校劳动教育座谈会上列为交流材料

1987年勤工俭学创利超过30万元的中小学

校名

纯利润(万元)

主要产品

即墨1中

61

煤气管件

青岛19中

60.1

工频电炉

青岛45中

55.3

输送机械

青岛13中

42.6

定时定日负荷自控器

青岛32中

42.4

家用吹风机

崂山1中

38

工频电炉

即墨教育建筑公司

37

建筑施工

青岛23中

32.4

X射线防护仪

即墨2中

32

异型管件

胶南职业中  专

32

纸箱、分析仪器

广饶路小学

32

开关柜

青岛52中

30.5

断线钳

台东六路小学

30

防冻液

(汤吉信  李启范  隋志强)

【农村民办中小学校舍改造】全市农村中小学校舍改造工作于1986年上半年首先通过山东省教育厅、山东省财政厅的检查验收。市政府于1986年底召开了全市农村中小学校舍改造工作表彰大会。

1987年,全市农村中小学校舍改造工作,针对农村校改工作基本完成的实际情况,主要进行了各县(市、区)的校舍改造任务要100%的全部完成的工作(山东省确定的验收条件是95%即合格,青岛市合格率已达99%),同时在校改工作基本完成的情况下要抓实验室、图书资料、文体器材等的内部建设和学校的管理工作,要求各县(市、区)都必须采取有效措施,责任到人,管理好校舍,延长校舍的使用年限,提高投资效益。

1987年,各县(市、区)针对名地实际情况,都新建了几处高标准的学校。全市全年共建成“六配套”的学校41处,新建校舍8888间,新购课桌凳31551套(1986年已全部木质化),新建大门95个,建院墙4192米,建厕所1963间,全年完成投资1599.42万元(其中:国家投资43.3万元,乡、镇、村投资1331.69万元,其他部门和学校自筹224.43万元)。同时较普遍地对校院进行了绿化、美化建设,从根本上改变了全市农村中小学落后的面貌,为学生创建了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高伟  隋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