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
统计
青岛市情网 
  

统计工作概况1981年,青岛市统计局恢复,各县(市)区也相继恢复设置统计局,全市统计人员逐步增加,统计工作得以迅速发展。1982年市、县、区统计局抽调主要力量参加了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1983年市统计局举办了《社会经济统计学原理》、《统计数字基础知识》、《政治经济学》电视讲座,组织各系统统计干部600多人参加学习。1984年建立了青岛市城市抽样调查队,对200户城市居民家庭、60个商店、集体进行居民家庭生活和市场物价抽样调查,各县区也相继建立了农村经济抽样调查队。1985年完成了全国第二次工业普查任务。1985年8月成立了中国统计干部电视函授学院青岛工作站(1987年4月改为统计分院),参加学员1700人。1985年成立了青岛市统计学会,加强统计科研工作。同时创办了《青岛统计》刊物。为在统计服务方向上搞好“开放式”统计,1985年成立了统计信息咨询服务部,开展统计有偿服务。1986年市统计局建立了计算机室,加快了统计技术现代化建设的步伐。1986年至1987年,市统计局认真宣传贯彻《统计法》,重点进行了组织学习和对执行情况的检查。1986年1月22日,市九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听取了统计局《关于学习、宣传、贯彻<统计法>情况和今后意见的汇报》。1987年1月统计法实施细则颁布后,市统计局即向各单位下达学习通知,并印发《统计法规》10000余册。

全市各级统计部门向各级领导部门和社会各界提供了大量的统计资料。1982年至1987年,仅市统计局就编写《统计信息》、《统计内参》等各种统计信息资料735期,发行量达14万份。市统计局还公开发行统计公报和编辑《统计年鉴》,利用报刊、广播电视发布统计信息,从而提高了统计信息社会化程度,并为指导全市国民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依据。

统计工作新发展(1987)1987年,全市统计工作遵循国家统计局提出的“服务、改革、建设”方针,进一步深化统计改革,努力提高统计服务水平,使统计工作取得了新进展。

1.统计服务水平不断提高,服务范围继续扩大。1987年各级统计部门在搞准基本统计数据,认真完成上级业务部门统计年报、定期统计调查任务和市委、市政府布置的多项统计工作任务外,还大力开展调查研究,加强了统计分析,为各级党政领导和社会公众提供了大量的统计信息。在服务方式上,一是搞好统计分析报告,1987年共编写《统计信息》、《统计内参》等各种进度和专题分析材料266篇,被上级和有关方面采用的93篇;二是搞好统计快报活页,每月将全市国民经济主要统计指标,以最快的速度发给市党政领导和有关部门;三是利用报纸、广播等新闻媒介向社会公众提供信息,1987年通过报纸、电台、电视台发布信息30多条;四是编印《统计年鉴》和与市委研究室合编的《青岛情况》,同时还编印了《伟大的35年建设成就》、《飞跃的发展,辉煌的成就》、《辉煌的八年》等宣传材料,为宣传青岛,建设青岛发挥了积极作用。

2.统计改革迈出新步伐。一是在统计服务方向上,进一步由“封闭式”向“开放式”转变,统计信息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通过报刊发布统计公报。1987年发行《统计年鉴》800多册,有的统计还发送到大中型企业。二是在统计服务方式上,进一步由单纯的无偿服务向无偿服务和有偿服务相结合转变,主要统计信息通过统计信息服务部向科研部门、生产经营部门大量提供。1987年提供有偿服务统计资料2万多册和大量的单项数据资料2万多册和大量的单项数据资料,并与近20个基层单位建立了定期有偿咨询服务。三是在统计信息来源上由狭窄的信息渠道转变为多渠道搜集资料。除定期搜集、统计本地区、本部门的资料外,同时还加强了同外地、外部门的联系,与全国80多个城市进行资料定期交换,编写了一批较有参考价值的横向对比资料。为适应全市改革、开放需要,搜集整理了部分外国同类城市的主要经济指标。四是在统计调查方法上,由主要依靠全面转变为灵活运用多种调查方式,大力开展了抽样调查、重点调查、意向调查、问卷调查等多种调查方法,1987年共完成20多项专题,较突出的有对1200户城市居民家庭基本情况一次性调查,400户老年人口调查,1%人口抽样调查,妇女生育力调查等,取得了大量有参考价值的调查资料。五是统计信息处理技术上,开始应用电子计算机处理统计数据。按照从微机抓起,由小到大逐步建立健全统计信息自动化系统的原则,市统计局配备了微机13台,各县、区和各业务主管部门也已经配上或正在配备计算机,为提高统计数据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开展统计分析和预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此外,统计制度方法改革也取得了初步成果,特别是统计指标体系方面,建立和完善了国民生产总值、投入产出、第三产业、利用外资、旅游等统计指标,还进行了农村基层统计“一套表”的研究和试点工作,对统计制度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3.统计部门自身建设进一步得到加强。一是统计工作逐渐步入法制的轨道。1987年1月统计法实施细则颁布以后,市统计局积极组织全市广大统计干部进行学习和宣传,并结合全市统计数字质量对统计法执行情况进行了大检查,各单位普遍进行了自查、互查和抽查,违犯统计法,虚报、瞒报统计数字的现象得到了纠正,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市统计局还以统计法为依据,结合青岛市的实际情况,初步制定了《青岛市统计暂行条例》草案,待市人大常委会批准后实施,使全市统计工作逐渐步入“以法治统”的轨道。二是加强了农村统计信息网络的建设。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农村经济已由过去的以生产队为基础的集体经济,变为以千家万户为单位,统计工作也由单一的生产型统计,变为千行百业的农村综合经济统计。为了解决农村统计力量薄弱、渠道不畅以及数出多门、数字不统一的混乱问题,市统计局狠抓了乡(镇)统计站的建设。1987年底,全市159处乡(镇)已建立联合型统计站153处,其中有84处乡(镇)已建立了实体型统计站。乡(镇)统计站的建立,初步形成了上联县统计局,下联村和调查户,横联乡(镇)各部门的农村统计信息网络。统计站成立后,提供了大量的数据和统计分析,发挥了应用的作用。三是加强了统计队伍的培训。1987年市统计局成立了中国统计干部电视函授学院青岛分院,组织了全市1200名统计干部参加电视函授学习,同时各主管系统也举办了不同形式的培训班,提高了统计干部的专业水平。四是统计科学研究取得新进展。青岛市统计学会至1987年底已发展会员400多人,1987年统计学会各学术小组积极开展学术活动和撰写统计学术论文,全市共收到统计学术论文60多篇,还组织各方面力量对统计体制改革、国民经济平衡统计、经济发展战略调查和优化产业结构、消费结构和消费政策、发展外向型经济多方面问题开展科学研究,取得了初步成果,并继续办好《青岛统计》刊物,全年出刊发行1.6万册。

城乡抽样调查工作】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为了系统地搜集、整理居民家庭的人口、就业状况、货币收支、消费构成及主要商品消费量以及零售市场商品价格资料,为各级党政领导研究人民生活、市场物价、货币流通、劳动工资等问题提供决策依据,市统计局于1984年成立了青岛市城市抽样调查队,具体承担城市居民生活和物价调查任务。1987年城市抽样调查工作重点抓了基础工作建设,积极开展优质服务。一是对全市1200户城市居民家庭进行了一次抽样调查和对400户老年人进行了问卷调查,重新确定了200户居民家庭为新的经常记帐户,建立健全了年、季、月报台帐和住户基本情况、就业者收入台帐。二是建立了正常的采集价格制度。物价调查员常年累月地深入市场对60个商店、集贸市场定点、定时采集市场成交价格,其中对鲜活商品每5天调查1次,工业消费品每10天调查1次,通过对300多种商品价格的调查,每月计算青岛市区零售市场物价指数。三是开展统计分析,主要提供优质服务。1987年青岛市城市抽样调查队编写各种统计分析资料60多篇,同时还承担了商业部门委托的市场需求调查、广播电台委托的听众调查,还为市党政部门提供了大量的临时性调查资料。

在农村,为了全面反映农村经济发展变化情况,全市6县(市)及黄岛区均成立了农村抽样调查队,进行农产品产量和农村经济抽样调查。1987年农村抽样调查重点抓了扩点增户工作。为了提高抽样调查数据的代表性,将农民调查点由原来的75个增加到592个,调查户由原来的750户增加到5910户。市统计局还利用农村调查网络开展了多项专题调查和问卷调查,为各级领导研究农村经济提供了依据。

(周善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