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销合作
供销合作
青岛市情网 
  

供销合作事业概况】建国后,全市供销合作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1950年5月成立了“青岛市合作社联合社”。1954年在市内6个区成立了市联社分社,消费合作社发展到122处,社员增加到1600名,各县供销合作社发展到150处。同时,山东省供销合作社从1951年到1957年间先后在青岛设立了土产杂品、棉麻、生产资料、果品、副食品、茶叶、畜产等批发机构,为青岛市供销合作事业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1958年开始,青岛市供销合作事业几经下放、合并,将所有制升级,由“民办”变“官办”,使全市供销合作事业的发展和农村经济受到影响。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共中央对供销管理体制改革的要求进一步促进了青岛市供销合作事业的发展。到1987年,市供销合作社联合社已发展成由5县(崂山、即墨、胶南、莱西、平度)1市(胶州)和1区(黄岛)供销合作社组成的联合社。市区下属2个二级站(农业生产资料、棉麻)、4个市公司(果品、土产杂品、物资回收、农资)以及青岛农副产品贸易中心、物资站、汽车队、供销职工中专、招待所等单位。全市供销社县以上专业公司88个、基层供销社147处,经营五金、交电、生产资料、纺织、百货、干鲜果品、蔬菜副食、废旧物资、饮食服务等生产、生活资料。改变了国营商业独家经营的格局。1987年全市城镇零售商业、饮食服务业网点发展到8240个,从业人员192262人,分别比1980年增长10.5倍和3.2倍.其中,集体网点增加13.3倍,人员增加5.5倍;个体网点增加41.8倍,人员增加52.8倍。在社会商品零售额中,国营所占比重由1980年的64.7%下降到1987年的49.3%;集体所占比重由24.8%上升到31.9%;个体所占比重由1984年不到0.1%上升到1987年的13.8%。工业自销扩大,城乡集市贸易得到恢复和发展,近两年还出现了一批专业批发市场,成为一条重要的流通渠道。四是简政放权,转变职能。商业行政部门逐步削减了对企业的直接管理职能,开始注重研究行业政策,强化经济手段,增强宏观间接控制能力,行政性公司逐步转为经济实体。五是深化企业改革,增强企业活力。1987年.商业改革向经营权和所有权分离过渡,加快推行承包、租赁经营的步伐,进一步深化了企业内部改革a市区有11家大中型企业实行了承包经营,占市区大中型企业的28.2%。实行改、转、租的国营小企业已占小企业总数的92.5%,其中86个门点实行租赁,占总数的11.6%。在推行企业承包、租赁制的同时,对企业领导体制、分配机制、劳动人事机制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市区有21家企业实行了经理(厂长)负责制,占市区大中型企业的53.8%;部分企业公开招聘基层负责人和实行优化劳动组合;饮食服务、蔬菜零售行业全部和部分实行了联销、联利提成工资制。

供销社体制改革】全市供销社的体制改革是从1982年开始的。紧紧围绕全民改集体,“官办”“民办”,逐步把供销社办成农村齐综合服务中心这个总目标,共历了4个阶段。第一阶段:1982年抓恢复“三性”(组织上的群众性、管理上的民主性和经营的灵活性)的工作。全市供销社系统动员组织几千名干部职工,逐村逐户清理社员股金,落实股权,补发红利,建立民主管理制度。在此基础上,广泛动员农民扩股集资。到1987年底,全市社员股金和集资总额达2317万元,占基层供销社自有资金的14.4%。

第二阶段:1984年从扩大企业自主权入手,通过召开社员代表大会建立民主管理制度,在基层社普遍开展了农民入股、劳动制度、价格体系、经营范围和财务制度等5个方面为主要内容的实质性改革。

第三阶段:转轨变型,大力发展商办工业。全市各级供销社自办或与农民联办服务加工业,促进了农产品的就地转化,使供销合作社开始由单一的经营型向经营、加工、服务型转变。

第四阶段:加快市、县两级联合社经济实体的建设。从1985年开始,各县普遍召开了社员代表大会,成立了联合社。1986年7月,经市政府批准,在青岛市供销社第二届社员代表大会上选举成立了市联社的理事会、监事会,审查通过了《青岛市供销社系统“七五”期间发展规划》和《青岛市供销合作社联合社章程》,对加快全市供销社改革、全面振兴供销合作事业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农村商品经济综合服务体系初步形成】市供销社紧紧围绕完善服务体系,强化服务功能这个改革的中心环节,初步形成了5个服务体系。

一是农业生产资料购销服务体系。1987年全系统共派出2000多人次分赴全国各地,采购化肥17万吨,较好地解决了化肥缺口较大的问题。全年累计供应农业生产资料总值26729万元,比1986年增长29%,其中供应化肥45万吨、农药5790吨、农用薄膜2540吨、中小型农具136万件、农业机械11万架。各基层社和生资部门还在农忙季节技术员下乡,为农民修理拖拉机、脱谷机、农药机械等18000多台(件)。

二是市、县和基层社3级组成的农产品产销加工体系。各级供销社从提供信息签订产销合同入手,为棉花、果品、粮油等大宗农产品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1987年全系统收购农产品总值29117万元,其中收购棉花18321吨、果品69848吨、粮食54482吨、花生米46168吨,组织出口农产品总值2600万元,为国家创汇520万美元。

三是工业品下乡的服务体系。为组织好工业品下乡,建立和完善批发机构,19打年末,各县(市)区供销社都建立了工业品批发公司或贸易中心,每个基层社都成立了工业品批发部。全市各级供销部门积极开拓批发渠道,组织工业品下乡,满足农民对生产和生活资料的需求。1987年,全供销系统对集体、个体批发工业品总值为16317万元,比19S6年增长了21.7%。另外还减少经营环节,与省内外2000多个厂家建立了直接进货的关系,全年从工厂直接进货额达39670万元,占工业品购进总值的55.3%#实行工业品联购分销,联购分销品种78个,总值扣00万元。发挥农村“双代店”的作用,全市2893处“双代店”的代购代销总值5697万元,比1986年增长了10.3%o1987年,全供销系统生活资料销售总值64500万元,比1986年增长15%。

四是为乡镇村企业购销服务的体系。1987年全系统共为乡镇企业代购原材料总值1007万元,代储、代运物资1200吨,推销产品总额1006万元,有力地促进了乡镇企业的发展。

五是初步形成农村饮食服务的体系。全市农村供销社现有饭店186处,旅馆181处,照相、理发馆44处,家用电器维修处26处,还有衣服干洗、彩照扩印点6处,职工达1800多人,其中厨师、摄影师等专业技术人员1038人。1987年,全市农村饮食服务业总收入2750万元,实现利润195万元,创历史最好水平,被山东省供销社评为“饮食服务优质市”。

改革经营体制,发展横向经济联合】  全市各级供销社企业从改革内部经营体制入手,把竞争机制引入企业。市属各公司加快批发体制改革的步伐,开始形成一专多功能、批零结合的新体制。市物资回收公司把原来的2个业务科按商品大类进行专业划细,改革为5个专业经理部,增强了专业性和竞争能力,经济效益明显提高。1987年,这5个'经理部销货和实现利润分别比1986年增长12%和33%。市果品公司通过理顺批零关系和按商品大类进行专业分工,加强调控,搞活了经营,增加了品种,繁荣了市场。1987年仅南方瓜果经营总量就达到12600吨,比1986年增长18%。市土产杂品公司为了开拓经营,提高专业竞争能力,开设了陶瓷商店和炊事机械商店,把批发零售融为一体。各县(市)区供销社在县公司和基层社设立专业门市部,对采购站进行专业划细,进一步扩大了经营范围和服务领域。

全市各级供销社还积极开拓多种经营形式,采取灵活的经营方式,促进商品流通。截止1987年底,全系统已建立贸易中心7个、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商场)7个、综合商场14个。这些新型的流通场所,对组织产销直接见面、扩大地区和城乡间的物资交流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积极扩大横向经济联合,全系统已发展跨地区、跨行业的联合企业141个,其中与农民联办的企业29个,各级供销社还根据农民要求,在改革中积极探索以供销社为依托,建立大宗农产品专业会或专业合作社,引导农民走联合发展经济的道路。到1987年底,这类组织已建立了46个。

【供销社商办工业  1987年全市各级供销社坚持因地制宜,从当地资源和市场需求出发,发展商办工业。到1987年末,全系统兴办的商办工业已发展到161处,从业人员6776人,有流动资金8205万元、固定资产3890万元,形成了食品加工、皮棉加工、服装加工、木器加工、废旧物资加工、化工产品加工等10多个产品加工体系。1987年商办工业总产值1.8亿元,主要产品有皮棉15281吨,棉短绒1863吨,棉籽油、花生油3844吨,糕点1704吨,酿造产品1211吨,服装67万件等。

在发展商办工业中,市供销社注意发挥3个优势:一是发挥当地资源优势,促进农产品的就地转化和加工增值。全系统已发展棉油加工8处,果品加工4处,糕点酿造30处,粮食、饲料加工11处。木器加工17处,服装加工21处,废旧物资加工I2处。二是发挥群体优势。各县(市)区联社发展骨干加工企业,基层社兴办小型加工项目。1987年,平度、即墨、莱西、胶州等县(市)联社新建了榨油厂、果品加工厂、有机化工厂等。基层社兴办了一批家禽宰杀、面粉加工、肉食品加工、服装、印刷等投资少、见效快的小项目。三是发挥“拳头”产品优势,积极发展外向型加工项目。平度县加工的皮棉被省供销社评为优质产品。平度县已被山东省定为棉花出口基地之一,1987年出口原棉7961吨,创汇1053万美元。平度县有机化工厂生产的糠醛已打入国际市场,1987年出口754吨,为国家创汇68万美元,市物资回收公司加工生产的废铁压块,已畅销日本和东南亚地区。

(王立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