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务
港务
青岛市情网 
  

【青岛港发展概况】  青岛港位于山东半岛胶州湾内,水深域阔,不淤不冻。主要由大港、中港、北港和黄岛油港组成。共有9座码头,59个泊位(商用31个),其中万吨级以上深水泊位21个(商用16个),营运码头岸线总长约6200米。港区有铁路专用线12849米,其中装卸线8404米,与胶济线相连,通往全国各地。其水路与全国沿海港口都有联系,并有至上海、大连、广州3条国内客运航线。水陆联运也很方便。青岛港海、陆、空交通便利,经济腹地辽阔,纵横连接华东、华北、中南大片地域,与世界五大洲1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贸易往来,在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地位。至1986年,青岛港有煤炭、原油和集装箱专用码头各1座,为沿海能源和集装箱运输主要转口港之一,为保证华东、华南地区能源供应和发展北方集装箱运输作出了重要贡献。青岛港务局共有职工15000余人,拥有各种装卸和运输设施,吞吐量居全国第四位,年进出港口的国内外货轮达4000艘次。根据国家港口发展规划,青今港正在进行大规模港口建设。“六五”期间,青岛港务局港口生产稳步发展,经济效益不断增长,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加强。

港口吞吐量持续上升。1985年完成吞吐量2610万吨,为1949年的36倍,比“五五”期末的1980年增长52.8%。港口利润1980年为3497万元,1984年实现第一个翻番,利润达7156万元;1985年超过9682万元,比1980年增长近3倍,年平均递增22.6%。

港口基本建设与技术改造成就显着。完成基本建设和重点技术总投资2.18亿元,新增固定资产3193万元,先后进行和完成了8号码头扩建、6号码头改造等国家重点工程。港口生产核定能力由1980年的1835万吨,增至1985年的2236万吨,年平均递增4%。

加强综合治理,全面提高企业素质。1983年开始,青岛港在按国家规定标准进行整顿合格后,推行了全面质量管理和方针目标管理,使全港上下形成了纵横连贯的“全员管理”体系,企业素质不断提高。1984年、1985年连续两年被交通部评为全国交通系统经济效益先进单位。1985年被中央爱卫会等国家6部委评为“无鼠害”港。

职工生活逐年改善。1980年,青岛港共有职工123代人,年人均工资总额929元。1985年,职工人数增至14318人,人均工资总额为1610元,职工人均收入增长1.7倍,年平均递增11.6%。建成职工宿舍近13万平方米,使职工住房条件得到了较大改善。1980年全港共有职工食堂8个,1985年发展到11个。1980年前职工子女托儿所有7个,1985年增至9个。港口职工医院引进了现代化医疗设备,为职工就诊提供了更好的条件。

职工教育、文化、体育事业蓬勃发展。随着港口生产的发展,青岛港加强了职工教育、文化、体育事业的建设。职工教育机构逐步建立和完善,共建职工学校4所,除进行职工技术、业务培训外,并能培养本港所需大专、中专及各类专业人才。职工业余文化生活丰富多彩,逐步形成了群众性、多层次、高格调、时代感强的特点,1984年成立了局职工艺术团。体育活动多次在省、市比赛中获得好成绩。1984年、19沾年连续两年被青岛市总工会授予体育工作先进单位。

精神文明建设迈出了新步伐。大力提倡“胸怀大志,尊客爱货,务实创新,爱港如家”的海港稍神,使“安全优质,文明服务”蔚然成风。1985年荣获中共青岛市委、青岛亨人民政府授予的“文明港”称号。’

1986年青岛港务局各项工作有新的发展。港口吞吐量完成2801万吨,比1985年增长7.3%。实现利润10290万元,比1985年增长6.28%,首次突破1亿元大关。基本建设投资完成10166万元,比1985年增长40.32%。职工人均工资总额2029元,比1985年增长是年,再次被中共青岛市委、青岛市人民政府授予“文明局”称号;全港计量工作达到了国家三级计量标准;节能工作出色,被评为青岛市节能先进单位,并经交通部审定为1986年交通部质量管理奖预评单位;经济效益显着,再次被评为全国交通系统先进企业。

【青岛港的新成就(1987) 】  随着全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1987年初国家对青岛港管理体制进行了重大改革,实行青岛市和交通部双重领导,以市为主的新型管理体制。青岛港务局继续坚持以港口建设为中心,深化企业改革,开展“双增双节”运动,全而提高企业素质,使港口取得了新成就。

港口吞吐凿创历史最高水平。共完成吞吐量3027.8万吨,安全接送旅客73万人次,均比1986年增长8%。港口总收入21285万元,比1986年增长1.7%;实现利润9534万元;职工年人均收入2030元,比1986年增长300元,增长幅度为17%。

安全质量取得了好成绩。全年未发生因工死亡事故,负伤频率为2.67%。,比1986年下降15%。全年货运总件数近4000万件,货损、货差率均为零。

港口基本建设完成国家下达的基建计划。共完成投资15314万元。工程形象进度达到国家计划,职工宿舍竣工面积为15836平方米。

两个文明建设有新的突破。年内,青岛港务局又被中共青岛市委、青岛市人民政府授予“文明局”光荣称号;被交通部授予部级经济效益先进企业和全国交通系统节能一级先进企业;全面质量管理达到部级质量管理奖标准;港容、港貌进一步得到改善,在省级卫生港的基础上,被授予国家级“卫生港”光荣称号;军运基础建设被交通部、总后军交部、济南军区评为军运先进单位;港口综合治理被山东省和青岛市评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

【全面质量管理达到部级标准】  1987年4月的-日至30日,交通部质量管理诊断组对青岛港进行了全面诊断,认为青岛港开展全面质量管理工作成效显着,达到了交通部质量管理奖标准。

青岛港自1983年开始推行全面质量管理,至1987年共经历了4个阶段。一是学习试点阶段。1983年4月至12月,主要学习兄弟港口经验,在条件较为成熟的单位和部门开展QC小组活动,并和上海港、上海海运局共同创建了交通部第一个跨单位、跨部门的港航联合QC小组一青申线联合QC小组。二是普及推广阶段。1984年1月至月,主要是培训骨干、普及运用两图一表和PDCA科学程序,普遍开展QC小组活动。三是总结提高阶段。1985年1月至11月,主要是建立健全质量管理综合机构,推行方针目标管理,完善质量管理基础工作。四是巩固深化阶段。1986年,在前3年工作基础上,致力于巩固已取得的成绩,使全面质量管理进一步向深度和广度发展。1987年,围绕企业升级和争创部级质量管理奖,全面巩固深化质量管理工作。1..在全港范围内继续推行方针目标管理。自下而上形成保证体系,使全港职工都能在方针目标管理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达到了企业全员管理标准。2.加强基础管理工作。逐步建立健全规章制度,编制了《装卸工艺规程》、《装卸工属具汇编》、《青岛港军运工作实施细则》等,逐步完善了标准化体系。3.组织全局科、队级以上领导干部参加全国举行的全面质量管理电视讲座学习。开展以岗位职务为重点的班组长培训、中级技术人员培训、17个工种的青工技术比武等活动,使干部、职工队伍素质明显提高。4.扩大和提高群众性QC小组活动数量与质量,全港367个QC小组中,有3个达到国优,21个达到部优和省优,37个达到市优。年内,上海举行中交企协管理现代化研究会,青岛港务局有两篇论文获优秀论文奖。5.以企业“上等级”活动促进各项工作全面发展。在争创“卫生文明港”的活动中,进一步加强现场文明生产,美化港区环境,清理卫生死角,使港容港貌发生了很大变化。计量工作在1986年获得三级合格证书的基础上,1987年有新的提高,有两个单位获得二级计量合格证。6.推动科技进步。1987年完成16个项目。其中金属扣合修复工艺及有色金属材料焊接开始对外营业;10吨双索木材抓斗的改造提高了装卸效益;晾晒篷布机的完成,减轻了篷布霉烂,延长了使用寿命;带水带锈胶粘剂通过了技术鉴定。年内上报交通部申请的2个项目(扭矩抓斗、前湾港区一期工程环境预评价)获部科技进步三等奖,其中扭矩抓斗被评为国家发明四等奖。

【青岛港高速发展集装箱运输】  青岛港是我国较早开办国际集装运输业务的港口。1985年建成年5万标准箱吞吐能力的集装箱泊位。占地面积约12万平方米,堆场面积5万平方米。堆场内有冷藏箱、危险品箱及空、重箱堆存区,可堆箱量为4428个标准箱;设有大型现代化交接库1座,面积4560平方米。自投产以来,集装箱吞吐量以每年39.9%的递增速度发展。1987年集装箱吞吐量突破6万标准箱大关,使青岛港集装箱吞吐扭跃居我国全海区第二位,创利润825.5万元。

1.加快集装箱管理科学化、现代化步伐。刚开办集装箱业务时,由于实行人工管理,堆场利用率较低。1987年实行科学的业务流程管理,开发了堆场计算机管理系统,将计笕机及电传通讯应用于数据统计、船舶动态等业务中,工作效率明显提高。

2.完善规章制度和管理方法。.青岛港集装箱公司制定了年度目标管理规划,在企业内部实行泽济责任考核制度,改善了经营机制。为调动机务系统职工的积极性,实行了“联箱计件办法”。先后制定了“安全生产检查制度”、“安全例会制度”、“现场巡回检查制度”等,保证了安全生产和货运质量。

3.加强横向联合,提供优质服务。在经营体制改革中,为方便货主,提供优质服务,1987年1月,青岛港集装箱公司与外代公司、外运公司、市集装箱运输公司联合成立了“青岛港集装箱联合办公室”。通过联合办公,合理编制统运计划,统一平衡运力;加速了箱、货周转,为船方、货主提供了快速、方便、优质的服务。

【黄岛油港生产经营的新发展】  黄岛油港位于胶州湾西岸,与青岛大港东西对峙。自1976年建成投:以来,生产任务年年增长,至35年吞吐量突破1000万吨大,1987年,吞吐量完成1300多万吨,比1986年增长17%,创历史最高水平。

1.挖掘潜力,确保生产任务的完成。黄岛油港的吞吐量、利润指标均占青岛港总吞吐量、利润的40%以上。为完成全年生产任务,黄岛油港面对设备故障率增大,码头设计能力已被突破的困难,狠抓货源组织和生产组织这两个重要环节%特别针对油轮大型化发展的趋势,利用潮水差在西泊位停靠近4万吨的油轮,大大提高了西泊位利用率,从而缩短了船舶在港停靠时间,提高了生产效率,提前16天完成年度吞吐量计划82.加强安全保卫措施。黄岛油港是我国较为现代化的油码头,各级领导一直把油港的安全工作当做头等大事来抓。1987年,黄岛油港进一步调整充实各级安全组织,完善规章制度,加强对职工的安全教育,取得好的效果。年内,油港内动火达1000余次,其中一级动火900余次,由于制度健全,防火措施得力,未发生任何事故,保证了油区生产顺利进行。全年无火警火灾,无重大机损,无交通事故,无因工死亡、重伤事故。被评为局安全先进单位,并被推荐为山东省安全先进单位。3.加强经营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1987年,在原材料涨价,过驳费用增加,设备维修费用增长的不利情况下,黄岛油港加强经营管理,开展双增双节运动。技术管理部门、维修部门和生产部门在设计、施工、设备维修中精打细算,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以旧代新、变废为宝,为国家节约了大量材料和资金。财务管理也严格控制管理费使用,压缩成本开支。

【青岛港精神文明建设的新成就】  1987年青岛港务局的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成绩。广泛开展文明共建活动。1.港航共建。如集装箱公司与“汉水河”轮、青岛港客运站与“长柳轮”等。2.军民、警民共建。全局各基层单位与边防检查站、驻港海军等结成30多对共建单位。3.口岸共建。在市口岸办公室领导下,青岛港与青岛市22个单位结为全市口岸共建单位。4.两港区共建。如第一作业区与大连港香炉礁作业区、第三作业区与上海港第三作业区都开展了共建活动。5.处室与基层共建。全局24个处室与24个基层单位结成了共建对子,6.专业共建。如局通讯处与北京长话台、上海长话台共建。7.港街共建。局工会、局行政处分别与有关街道办事处开展共建文明宿舍、文明楼院等活动。这些活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1.加强对政工队伍的培养、教育。开展争做熊元启式思想政治工作者活动。并为部分不担任领导职务的专职政J:干部评定相应行政职级。组织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和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评比,选拔一批有较高文化知识和工作能力的同志充实政工部门。2.开展多种形式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全港有13000多人参加了《职工职业道德修养》的培训,培训面为99.4%。3.开展思想政治理论研究活动。召开大型研讨会2次,中小型研讨会近50次。在市级以上会议和刊物发表论文17篇。编印了《青岛港文明建设成果集锦》、《青港政工研究》、《优秀论文集》等。局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被评为省、市两级职工思想政治工作先进研究会。

树立“海港精神”,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在实施《青岛港职工职业道德手册》的基础上,大力提倡“胸怀大志,尊客爱货,务实创新,爱港如家”的海港精神,加速了职工职业道德建设。1987年,港口行业不正之风在青岛港被基本刹住。全年收到货主表扬信近800封%325艘在港装卸的散货船装卸质量,经船方鉴定,合格率为100%。青岛港二区装卸三队七班,自1980年至1987年,共装卸20多万吨成套大件设备,无一货损,被中华全国总工会命名为全国先进班组,班长李安乐被评为全国先进班组长,并被授予“耳一”劳动奖状和“五一”劳动奖章。三区万能机队工人唐吉杰,创出了连续11年无货损、无机损、无人身伤亡的好成绩,被评为全国精神文明标兵,并被选为中共第十三届代表大会代表。青岛港客运站以“迎送天下客,温暖万人心”为服务宗旨,建立了全国沿海港口第一家“无烟候船厅”和“军人候船室”,以优质服务赢得了旅客的信任,先后被评为交通部文明客运站和青岛市“十大窗口、百面红旗、千名状元”活动优质服务红旗单位。

职工业余文化生活空前活跃。青岛港文体设施比较健全,设有灯光球场、足球场、职工俱乐部等,还建立了体协职工艺术团、管乐队、摄影、美术、书法协会等群众组织。1987年,全港已有23个基层单位的“职工之家”,达到了山东省海员工会提出的达标要求。基层单位凡有条件的,均已建立图书室、阅览室、游艺室等。在青岛市职工田径运动会上,青岛港务局获团体总分第三名,并打破5项青岛市纪录;在青岛市第二届老年人运动会上获团体总分第二名;局女排代表青岛市参加山东省“振兴杯”排球赛,荣获冠军并被评为精神文明队。二区职工艺术团在青岛市基层职工文艺演出中获第一名;在青岛市推广普通话比赛和“百灵鸟”电视大奖赛中,青岛港务局均获好名次。

港区卫生、绿化成效显着。1987年,青岛港结合实际,建立健全了以卫生责任制为中心的“门前三包”、“门前达标”卫生检查制度9由于成绩显着,被评为青岛市爱国卫生先进系统,并有4个基层单位被评为青岛市卫生标兵单位。年内,全港共栽树10178棵,植绿篱4850米,植草皮18200平方米;5个基层单位被评为市级花园式单位,青岛港务局并被青岛市推荐为国家级“绿化先进单位”。

(赵东来)

【青岛地方港务局概况】  青岛地方港务管理局根据山东省航运体制改革方案,于1985年1月成立,隶属于山东省航运管理局,所属单位包括青岛小港、黄岛港、薛家岛港、小港客运站、轮渡公司筹备处(1986年6月黄岛港、小港客运站、轮渡公司划归山东省青岛海运公司)。所属港口以装卸省内外千吨级货船为主要业务,年综合吞吐能力60万吨,具备各类装卸机械47台,1985年和1986年职工平均人数593人。

船运体制改革给青岛地方港务局带来了生机,同时也带来了压力,生产任务由原来靠上级统一安排调拨,改为自主经营。1985年初,港口生产货源严重不足、港口装卸能力得不到发挥,经济效益低微。当时,全国的大港口出现严重压船、压港局面,青岛大港也出现这种现象。青岛地方港务局为充分发挥中小港口的作用,于交通部和山东省交通厅1985年8月在青岛召开的“山东省中小港口过驳分流会议”上,提出了为青岛大港过驳分流的具体建议,得到有关方面的支持。1985年9月14日,青岛地方港务局首次开始过驳作业,至年底,为大港过驳10艘船,分流货物52553吨,部分减轻了大港的压船局面。对此,交通部和省航运局给予大力支持,拨给水上过驳措施费290万元。1986年安排使用了200万元,购置了交通艇,解决了锚地过驳的水上交通问题;增加了装卸机械及工属具;改建仓库3986平方米。增加了港口装卸能力。

为争创“文明单位”,青岛地方港务局采取措施,加强职工队伍建设,整顿港区秩序,美化港容港貌。1986年被青岛市命名为“文明单位”,并被山东省交通厅命名为“文明单位”。

1985年和1986年上半年,青岛地方港务管理局由于开展了过驳作业,经济效益较好,1985年实现净收入33.3万元,1986年实现净收入30万元。1987年,国内港口货源严重不足,青岛地方港务局没有过驳任务,遂采取“以装卸为主业,广泛开展多种经营”的生产方针,深挖企业内部潜力。在生产方面加强组货工作,制定了《组货奖励办法》,提高货运质量和装卸质量,树立运输信誉。同时深入开展“双增双节”运动,压缩费用开支。对库存物资进行了清理,实行物资ABC管理法,制定实施了“成本目标管理措施”。实行成本目标的1987年与1986年相比,装卸总成本下降27%,节约开支33.85万元。尽管节支成绩显着,但仍难弥补货源不足给经济效益带来的影响,当年亏损29.69万元。

为做好1988年扭亏工作,青岛地方港务管理局于1987年10月召开全局职工代表会议,通过了进一步深化企业改革的措施。主要内容:缩减机关科室,精减科室人员;对中层干部实行聘任制,引入竞争机制,对局属生产部门实行招标承包;在全局实行优化劳动组合,上述措施在1987年均予以实施。针对各部门不同的生产性质,采取了不同的承包方式。对装卸作业采取由装卸工作有联系的调度室、商货科、机料科及装卸队组成装卸承包体,实行团体承包;对商店、饭店、修建队、薛家岛港采取招标承包;对后勤部门的食堂、浴室、锅炉房、托儿所实行单项承包。承包的基本原则是:包死基数、确保上缴、超利分成、欠收自补。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和优化劳动组合后,调动了职工的生产积极性,全局经济效益开始稳步上升。

(李新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