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改革、开放、搞活的方针、政策,青岛市对原有的经济体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试验。1984年以前,改革的重点在农村。通过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提高农副产品价格、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以及政社分开、恢复乡村政权组织等,农村经济逐步进入了有计划商品经济的轨道。与此同时,在城市围绕扩大企业自主权,进行了一些局部探索试验。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青岛市改革的重点从农村转到城市。通过贯彻《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市委、市政府先后制订了简政放权,搞活企业,促进横向经济联合,鼓励出口创汇等一系列政策规定.对的同时,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领域的改革也在逐步 财政、税收、金融、物价、劳动人事等方面的管理体制进行了配套改革,并取得了重要进展。1986年10月,国务院务院决定在国家计划中对青岛市实行单列,赋予相当于省一级的经济管理权限,并同意在青岛市进行经济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对增强青岛作为沿海开放中心城市的地位,促进经济发展和综合改革的进行,产生了重更影响。 青岛市坚持改革与开放紧密结合,把对外开放、发展外向型经济作为改革的重要内容;正确处理改革与发展的关系,在改革中注意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不断增强整个城市的经济实力;在搞活微观的同时,注意改善宏观管理,积极进行金融体制改革和法制建设试点工作,逐步扩大县区管理权限;在城市改革的同时,注意抓好农村第二步改革,对所属5县1市全面进行综合改革。 经过几年的探索和实践,青岛市突破了长期沿用的僵化经济模式,城市经济体制格局发生了显着变化。企业活力明显增强,从行政机构的附属物转向相对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在生产计划、资金使用、产品销售、物资采购、机构设置、劳动人事等方面有了较大的自主权,85%以上的国营企业实行了厂长(经理)负责制。横向经济联合广泛发展,先后与全国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务院的10个部,50所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建立了经济协作关系。1985年以来,青岛市每年召开一次城乡经济技术协作洽谈会,进一步促进了横向经济联合的发展。据不完全统计,到1987年底,全市共签订各类内联协议2000多项,吸收资金4.9亿元;企业群体和联合体已达195个,参加厂家1700个。所有制结构开始出现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局而。在1987年全市工业总产值中,全民占49.4%,比1978年下降了20%;集体和其他占50.6%,比1978年上升了20%。在1987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中,全民占33.5%,比1978年下降了57.6%;集体(含供销社)占47.7%,比1978年上升了38.8%;个体和其他经济成份从无到有,所占比重达到18.8%。市场领域不断扩大,1987年全市城乡集市贸易成交额占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达到19.96%,资金、技术、生产资料、劳务等市场开始出现。对外开放取得了显着成效。1984年4月,青岛市列为实行进一步对外开放的14个沿海港口城市之一。到1987年底,全市对外经济技术合作项目累计成交472个,成交额5.9亿元;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外引内联的项目累计投产开业26个;全市中外合资、合作经营企业累计批准39家,已投产开业16家。政府职能逐步转变,指令性计划大大减少;,开始运用经济和法律手段进行宏观调控,自1985年到1987年底已经制订近40个关于改革搞活的地方性法规和行政规章。在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领域的改革也在逐步展开。 改革为青岛市的经济建设注入了生机和活力,使国民经济稳定发展,人民生活明显改善,1987年,全市国民生产总值112.3亿元,比1978年增长1.85倍,平均每年递增12.4%;社会总产值248.3亿元,比1978年增长2.12倍,平均每年递增13.5%;工农业总产值182亿元,比1978年增长1.53倍,平均每年递增10.9%。其中:工业总产值156.8亿元,比1978年增长1.62倍,平均每年递增11.3%;农业总产值25.2亿元,比1978年增长1.17倍,平均每年递增9%。1978年至1987年的9年间,青岛市用于城市建设(市内5区)的总投资为4.61亿元,是1949年至1978年的29年间城市建设总投资的3.82倍。住宅竣工面积857万平方米,市内5区人均居住面积由1978年的3.88平方米提高到1987年的5.8平方米。1987年,全市职工年平均工资1519元,比1978年增长1.6倍。据城乡居民家庭抽样调查,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年收入1089元,比1978年增长2.24倍;农民人均年纯收入730元,比1978年增长4倍;城乡居民储蓄余额28.6亿元,比1抑8年增长11.4倍。 【企业改革不断深化】 1984年、1985年,市委、市政府根据国务院和省扩大企业自主权的有关规定,采取了简政放权的措施,先后制订了搞活国营企业、城镇集体企业和乡镇企业的具体政策。1986年制订了搞活工业企业和商业企业的两个“八条”,进一步补充了企业改革的各项政策。同时,采取减税让利等措施,增强企业自我改造、自我发展能力,对33户大中型国营骨干企业减免调节税4328万元,对14户国营工业企业实行了固定资产分类折旧。1986年全市地方国营工业伞业留利占实现利润总额的比重由1978年的2.51%上升到45.08%。1987年青岛市以深化企业经营机制改革为重点,按照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原则,从5月份开始对企业特别是国营大中型企业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到年底,全市有174户工业企业实行了各种形式的承包,其中市属预算内企业114户,占预算内企业总数的49.4%;预算内大中型企业70户,占预算内大中型企业总数的55.6%。这些企业按照“包死基数,确保上缴,超收多留,欠收自补”的原则,主要实行了以下几种承包形式上缴利润递增包干,超收按比例分成》2.保上缴利润,保技术改造,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挂钩;3.上缴利润基数包干,超收按比例分成;4.定额上缴,定额还贷;5.微利企业定额上缴,超收全留。市属国营大中型商业企业有11户实行了承包。基建企业继续推行工程项目招标投标和百元产值工资含量包干办法,建筑工程项目招标投标面达52%。市第一住宅建筑公司、第二住宅建筑公司和房屋修建公司等5个企业的领导班子实行了群体资产抵押承包。全市有2户小型工业企业和87户小型商业企业(含门点)实行了租货经营。在承包和租赁中,有66户企业引入了竞争机制,实行公开招标,择优选聘经菅者。 实行承包的企业,主要经济效益指标均比1986年有较大幅度增长。据对参与财政分成的68户地方国营工业企业统计,工业总产值比1986年增长20.76%,实现利税比1986年增长33.07%,分别比全市地方国营工业企业平均增长水平高出11.65%和29.3%。 在深化企业改革中,开始出现企业兼并。全市有8家长期亏损和濒于亏损的企业被另外8家企业兼并。企业兼并的出现,优化了企业结构,为解决长期亏损企业的问题找到了有效途径。 1987年全市国营企业全面推行了厂长(经理)负责制,实行厂长(经理)负责制的企业由108户增加到470户,大多数企业同时实行了厂长(经理)任期目标责任制和离任审计制。企业中确立了厂长的中心地位,党政不分、权责分离的状况得到改变。一些企业改革了内部组织机构和管理体制,强化了经营系统,对车间、分厂下放了经营自主权,将承包指标层层分解落实。 【横向经济联合向纵深发展】 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中,市委、市政府把发展横向经济联合作为重要战略来抓,特别是1986年通过贯彻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动横向经济联合若干问题的规定》,调动了企业及有关单位发展横向联合的积极性,逐步形成了多领域、多层次、多形式联合的新格局。1987年,市委、市政府进一步加强了对横向经济联合的领导和规划协调工作。在企业联合方面,着重抓了以发挥本地优势为特点的企业集团组建工作,先后组建了轮胎、纺织机械、电器、运动鞋、电子电视、锻压机械、制冷等11家企业集团。这些集团都是以骨干企业和名优产品为龙头,具有较强的经济实力。集团内部普遍实行董事会和理事会的领导体制,采取紧密型、半紧密型、松散型多层次和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大跨度的联合。在城乡经济技术协作方面,认真总结了前几年的经验,1987年全市城乡经济技术协作洽谈会采取化整为零、各自为战的形式,由各县(市)分别进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共签订协议758项,引进资金4000万元。城乡经济技术协作的扩大,促进了全市乡镇工业的进一步发展。1987年全市乡镇村工业产值完成45.8亿元,比1986年增长67.7%,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29.2%。在地区协作方面,与上海、天津、广东以及大同、太原等省市加强了经济联系和合作,与环渤海经济区15个地、市建立了金融、信息、旅游、商业、理论研究、人才培训、广播等协作网络,还对革命老根据地沂南、沂水两县实行了对口支援。 【市场领域进一步扩大】 按照国家的统一规定,青岛市改革了商品购销体制,缩小了计划管理范围,调整和放开了部分商品价格,逐步扩大了市场调节范围,消费品市场不断扩大,到1987年底,全市有各种集贸市场464处(其中市区43处)、专业批发市场8处、商业服务网点82447个(其中市区16175个)。1987年城乡集市贸易成交额9.8亿元,比1986年增长36.4%。其他市场相继出现。资金市场开始建立,市人民银行、工商银行和农业银行先后开办了资金市场。1987年,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展开,资金横向融通日趋活跃,全年拆借资金60.92亿元,办理商业票据承兑贴现、再贴现1.74亿元。生产资料市场初步开放,1986年6月市物资贸易中心开业。1抑7年5月市钢材市场开业,至年末,共投放钢材2.8万吨,成交2.5万吨,调剂余缺2715吨。育岛市技术市场自1985年1月开业以来,技术成果交易活动广泛展开,1987年成交项目3100个,成交额1200万元。人才交流进一步扩大,劳务市场初具规模;1987年全市引进各类人才895人,市、区劳务市场调剂安排劳动力9000多人。 【劳动人事工资保险制度改革试点范围逐步扩大】 青岛市从1982年开始进行劳动制度改革,对新招收的工人试行劳动合同制,到1987年底全市合同制工人已经达到13.8万人,占职工总数的14.4%。从1985年开始在原有的固定职工中试行优化劳动组合,进行优化劳动组合的试点企业青岛泡花碱厂等12户收到了减人增产的好效果,至1987年底这项改革已扩大到76户企业。劳动组合采取了“将点兵,兵选将”的形式,对各级管理人员实行层层聘任,打破了干部职务终身制,冲击了企业旧的人事制度。实行劳动组合,减少了冗员,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优化了企业劳动组织。据对1987年通过验收的49户企业统计,与19S6年同期相比,人员减少8.29%,产值增长25.2%,上缴利税增长28.74%。这项改革得到国务院领导同志和国家劳动人事部的肯定,逐步在全国进行推广。在工资制度改革方面,全市有68户企业实行了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挂钩并在青岛板纸厂、青岛电度表厂等4户企业进行了降低物化劳动、按比例转为活劳动分配的试点。在企业内部发展了多种分配形式,市属全民和县以上集体企芑有527户实行了浮动工资制,有191户实行了计件工资制,商业饮食服务企业有182户实行了联销联利计酬提成工资制。为实现劳动保险社会化管理,解决企业退休费用负担畸轻畸重的问题,继在市内5区实行退休费统筹之后,1987年又在所属5县1市和黄岛区逐步实行了退休费统筹。在干部制度改革方面也进行了一些尝试,二轻系统有32个集体企业实行了民主选举厂长,在全市公开招聘了市计委、经委、财办、司法局的4位副职干部。 【外贸体制改革开始探索】 在改革开放中,青岛市对外贸易体制进行了初步改革探索。1982年4月,青岛纺织品联合进出品公司(“青纺联”)开始进行工贸结合、进出结合试点,生产企业直接与国际市场见面,提高了企业扩大出口的积极性。1984年青岛实行进一步对外开放后,市委、市政府陆续出台了若干鼓励出口创汇的优惠政策,加快利用外资,引进技术改造老企业,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增强出口创汇能力。1987年青岛市根据国务院领导同志视察青岛时提出的沿海城市要进一步发展外向型经济的要求,加快了外贸体制改革的探索。撤销了青岛饮料进出口公司,由青岛啤酒厂直接经营进出口业务;为建立纺织、服装出口“一条龙”的新体制,将服装公司划归纺织系统,实行行业管理;积极争取落实外贸计划单列,着手组建8个外贸进出口专业公司;进一步落实鼓励出口创汇的各项优惠政策,企业生产出口产品的积极性越来越高。1987年全市出口商品收购总值完成17.5亿元,比1986年增长13.3%,其中工业产品出口收购值占95%左右。轻纺、机电产品收购值均比1986年有较大增长。 【计划单列和港口下放工作逐步落实】 党中央、国务院对青岛的改革开放工作十分重视。1984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同志多次来青视察,强调了青岛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国家体改委等部门的领导同志也曾来青帮助指导工作,青岛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步伐逐步加快。1986年10月15日,国务院批复了山东省关于对青岛市实行计划单列的请示,指出“青岛市是沿海开放港口城市,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为了加快青岛市对外开放的步伐,进一步探洛沿海开放港口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路子,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作用,国务院决定对青岛市在国家计划中实行单列,赋予其相当于省一级的经济管理权限,并同意在青岛市进行经济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对国务院的决定,市委、市政府进行了认真贯沏落实,着重强调了正确处理权利、责任和义务的关系。随后.各部门就计划指标基数划转问题与国务院各部门进行了对口衔接.加强了工作联系,对省一级经济管理权限的内容{故了了解汇总,逐步进行落实。经国家有关部门同意,自1987年起实行财政单列,部分中央和省属企业开姶下放,省级经济管理权限大部分落实。 1986年12月,国务院在青岛召开港口管理体制改革会议,决定从1987年1月1日起,对青岛、黄浦、连云港、烟台、南通5港实行以所在城市管理为主,交通部管理为辅的管理体制。交通部与青岛市于1987年2月26至3月1日办理了青岛港管理体制改革交接工作。此后,青岛市抓紧进行了港口内部各项改革。 【县区体制改革和其他改革试点正在展开】 近几年来,青岛市围绕扩大县区管理权限,对县区管理体制进行了一些改革,县区经济发展活力有所增强。1987年市委:市政府根据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制订了《关于进—步大县级管理权限的意见》,在机构设置、干部人事管理、招土、投资信贷审批、财政体制、物价管理、外贸等方面扩大了所属各县(市)的管理权限。在财政体制上,市对各县(市)从1987年起实行总额分成加增长分档分成的办法。同时,市委、市政府确定在所厉各县(市)全面进行县级体制综合改革,各县(市)认真制订了改革方案或意见,并组织了实施。在城区管理体制改革方面,围绕建立区级财政、扩大区的城市建设管理权限以及改革区街经济管理体制等,进行了一些探索。1987年,市有关部门和市内5区进一步研究了区街管理体制改革的具体意见,逐步落实了区级管理权限,充分调动了各区在城区各项管理工作的积极性。 青岛市被国家确定为金融体制改革试点城市和政府法制建设工作试点城市,市政府分别制订了试点方案。金融体制改革步伐加快,1987年各专业银行积极探索企业化经营的路子,工商银行有25户储蓄所实行了承包经营,城市信用社发展到5处,筹建了交通银行青岛分行。政府法制工作有所加强,市政府成立了市政府法制办公室,加强了执法监督,1987年共制订20多个地方性法规和行政规章,保护和促进了综合改革的健康发展。 (李希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