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传入崂山,最迟在三国曹魏时期。1967年,在崂山北麓惜福镇院后村崇佛寺旧址,当地农民挖地窖时发现一块残碑,碑上刻有“魏甲申”等字迹,证明该寺在魏元帝曹奂咸熙元年(264)已经存在。 佛教创建于公元前6世纪,主要经由3条线路传入中国:一是由印度次大陆北上中亚,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原,再经中国大陆传播到日本和朝鲜半岛,这是“汉传佛教”传播路线。二是由印度次大陆穿过喜马拉雅山进入青藏高原,再经中国西北进入蒙古高原,这是“藏传佛教”传播路线。三是由印度次大陆沿海向东,经缅甸、泰国、老挝等地传入中国西南地区,这是“南传佛教”传播路线。佛教传入中国的具体时间有多种说法,其中最具权威性的是东汉明帝“感梦求法”接受佛教之说。至东汉中晚期,佛教已经在中原地区和东南沿海发展起来。 崂山地区佛教主要属于汉传佛教,或者叫“北传佛教”。虽然崂山地处中国北方,但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崂山佛教的传播路线有自己的特点。它由两条线路传入:一是经中原传入,佛教经东汉中央政权承认后,辐射至崂山地区。二是经海路从印度直接传入,随着航海科技发展,中国和西亚、北非间出现一条“海上丝绸之路”,即由印度经印度洋、马六甲海峡、中国南海到达中国大陆沿海的航线。康僧会(三国时僧人)与菩提达摩到中国传播佛教,走的就是这条海路。崂山地区作为北方重要的海运枢纽,经济文化必然会受海洋因素影响。东晋高僧法显从印度取经回国,所乘船只途遇风暴偏离航线,在崂山沙子口登陆,从而使崂山成为中国大陆最早传播佛教正统律藏的地区。 崂山是道教圣地,而佛教在传入中国初期,也曾被认为是神仙方术的一种。《后汉书·光武十王列传》中把佛祖释迦牟尼描绘成“蹈火不烧,履韧不伤……欲行则飞”的神仙,这显然不符合佛教的基本精神。但佛教作为外来宗教,也需要借助于中国本土文化,如老庄思想、神仙方术、玄学等来传播,使汉地民众更容易理解、接受。所以,崂山地区发达的早期道教文化对于佛教在崂山传播不但无妨,而且有利。两者虽然后来在明朝万历年间发生过激烈冲突,但在初遇期相互磨合中还是可以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的。三国时期,崂山地区就有崇佛寺(俗称荆沟院)、法海寺两座佛教寺庙。据元泰定三年(1326)所立《重修法海寺碑》碑文载,法海寺为“魏武皇帝创造”。魏晋南北朝时,北魏、北齐政权崇尚佛教,崂山佛教发展很快。到北周武帝灭佛时,崂山地区至少有6座佛寺。建德三年(574),北周武帝下令灭佛。当时崂山属北齐,不受北周管辖,崂山佛教本不受影响。不料3年后,北齐为北周所灭,周武帝下令尽毁齐地佛教,崂山佛教遂遭劫难。佛像被砸毁,寺庙充做宅第,僧尼充军或销籍为民。 1980年,崂山夏庄出土一批残破佛教雕像,高髻隆准,均系南北朝时期佛像风格,其中一石刻基座上刻有“大齐武平二年”字样,应当就是北周武帝灭佛所留下的遗迹。崂山佛教在创建时期虽然遭此重创,但并未一蹶不振。进入隋唐时期,崂山地区佛教很快又发展起来,计有佛寺10余座。佛教终于在道家丛林的崂山打开一片天地。 佛教传入崂山意义重大。虽然少有中原佛教那样大规模、高规格的佛寺,在全国佛教界也没有崂山道教在全国道教界那样高的地位,但崂山佛教的作用却是不可替代的。首先,崂山是中国道教的发源地之一,佛教在崂山的传播,使崂山道教吸收许多佛教文化因素,如偶像崇拜、丛林制度等,借以推动崂山道教发展;而崂山佛教也从崂山道教中吸收许多文化因素,更加本土化、世俗化。其次,胶东半岛与日本、朝鲜半岛隔海相望,是两地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崂山是胶东半岛重要的宗教活动基地,日本、高丽佛教界在胶东半岛活动频繁,如日本高僧圆仁唐朝时曾在胶东半岛修行,其间曾多次登密州诸山(即崂山与大、小珠山),崂山佛教为推动东北亚佛教文化交流与发展起到积极作用。再次,东晋高僧法显印度取经归来登陆崂山,带来多部佛教律藏,建寺授徒,崂山也因而成为中国最早传播正统律藏的地区,为佛教文化在中国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