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海洋与渔业局关于市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第414号提案的答复
发布时间:2017-09-14
会字第414号 公安农林类 案由:关于加强海洋文化传播和海洋智库资源保护案
提案内容:
一、背景与现状:
进入21世纪,海洋再度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海洋的国家战略地位空前提高。顺应世界潮流,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了“逐步把我国建设成为海洋经济强国”的宏伟目标。如何对海洋强国的内涵再认识、再定位,坚持“以海兴国”的民族史观,使中国崛起于21世纪的海洋,是事关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繁荣与进步、强盛与衰弱的重大战略问题。
国家海洋局与教育部、文化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国家文物局去年3月联合印发了《提升海洋强国软实力——全民海洋意识宣传教育和文化建设“十三五”规划》,提出到2020年我国将初步建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全民海洋意识宣传教育和文化建设体系。建设海洋强国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要进一步加强全民海洋意识宣传教育和文化建设,提升海洋强国软实力。
青岛依海而生,因海而兴。海洋是青岛最大的特色。目前,青岛正在努力争取进入国家中心城市,提出了加快建设“三中心一基地”的发展战略。“三中心一基地”中,一个重要的中心就是加快建设世界知名的海洋发展中心。
目前,青岛的海洋经济发展在规模上已经有了较大提高,2016年青岛市实现海洋生产总值2515亿元,海洋生产总值占GDP比重达到25.1%,海洋经济拉动GDP增长3.5个百分点。但是,青岛在发展海洋经济的过程中存在“重科技轻文化”的现象。海洋文化的传承传播和宣传教育情况不容乐观,特别是胶州湾畔的“渔盐文化”有正在消逝的趋势。发展海洋经济既需要硬实力,也需要软实力。我们既需要海洋科技创新带来的海洋经济快速发展,同时,也应该注意海洋特色城市的文化传承和海洋文化的宣传教育。毕竟没有文化作为依托,海洋经济很难实现可持续性的和更富生命力的发展。
与此同时,作为拥有全国三分之二海洋院士的城市,青岛对于海洋院士这些海洋智库资源的挖掘和保护仍需加强。海洋院士们是青岛发展海洋经济的一笔宝贵资源,是青岛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智力资源。目前,但政府对院士们的宣传不够重视。这些海洋院士均年事已高,如果不尽快为院士们留下影音资料,把院士们的研究成果和科研精神等进行充分挖掘和传承,那么,这将成为海洋智库资源的重大浪费。这两年,青岛着名海洋院士刘瑞玉、张福绥、雷霁霖等都已经相继离世,但是院士身前留下的影音资料和人生故事却相对较少,成为海洋科技城的一大遗憾。
二、问题分析:
经过前期调研了解,我认为,目前青岛的海洋文化传承传播和海洋智库资源保护中存在以下问题:
1、“海洋强国”是国家战略,青岛要打造世界知名的海洋发展中心,但目前青岛涉海资源涉及多个部门、多个区域,还有国家、山东的驻青单位,有时候是“九龙治水”,多头管理,缺乏统筹布局,难以形成合力。
2、缺乏专门的海洋文化传播与宣传机构,来专门负责海洋文化的传承与挖掘,海洋文化资源的保护和推广。
3、青岛海洋科技全国闻名,但海洋产业一直存在瓶颈,甚至还有“墙内开花墙外香”的尴尬。海洋智力资源的保护不够给力。
4、目前,我市虽然已经通过设立“海洋特色学校”等形式进行海洋文化教育的普及,但形式大于意义,效果差强人意。需要在内容和形式上继续改进。
三、建议对策:
1、解决海洋资源“小而散”、“九龙治水”的问题,体制机制建设是关键。建议从全市层面统筹涉海科技、海洋渔业、海洋教育、文化等资源,并同驻青海洋科研机构、海洋院所等单位加强联系与沟通,形成全市层面的海洋管理委员会,更好地进行海洋顶层设计,形成海洋事业发展合力,助推青岛海洋发展中心建设。青岛西海岸新区、青岛蓝谷都是以海洋为特色的新功能区,在海洋科教、海洋产业等多方面有诸多共同点。建议西海岸新区、蓝谷在资源引进、产业发展中要定位明确、错位发展,而不是重复引进、同质化竞争。
2、青岛是海洋城市,但海洋文化的挖掘与传播还亟待加强。建议政府层面组建专门的海洋文化传播与宣传机构,深度挖掘青岛特有的海洋历史与海洋文化内涵,同时通过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联动,用老百姓喜闻乐见、具有时代感的方式,更好地传播与宣传海洋文化:
(1)、青岛聚集了中国大部分海洋院士,这是青岛海洋科技城的宝贵财富。不过,由于年龄等原因,目前大多数驻青海洋院士都已到古稀之年。建议青岛对驻青海洋院士进行“抢救性”保护,通过广播、电视等媒体与新媒体联动的方式,对院士的人生经历、学术成就、海洋情怀等进行系统挖掘和整理,为海洋科技城留存“院士影像记录”,成为城市的宝贵文化财富。
(2)、青岛聚集了众多“国”字号的海洋科研机构,海洋科技国家实验室、国家深海基地等新海洋平台也先后启用。建议青岛政府与驻青海洋科研机构能够加强对接与沟通,让“国字号”海洋科普基地能够更多地向公众开放,并形成常态化的开放机制,让青岛百姓尤其是广大青少年在家门口能够学习海洋知识、领略海洋魅力、感受海洋文化,为青岛培养更多的海洋人才。
(3)、目前青岛市广播电视台已经开办了专门的海洋节目,但要更好地提升海洋节目的影响力,真正打造海洋文化的宣传平台与科教窗口,还需要政府对海洋节目予以专项经费支持,从而更好地帮助海洋节目成长,打造服务于青岛海洋发展中心建设的传播平台,成为青岛海洋名城的文化名片。
3、针对“墙内开花墙外香”的问题,建议政府对海洋产业超前布局、科学设计、系统推进,并将科技、金融、产业等多重资源和海洋产业进行融合,在土地、人才、融资、税收等多方面解决制约海洋企业遇到的难题,同时通过组建海洋产业发展联盟等行业组织的形式,政府、行业、企业共同发力,提升青岛海洋经济实力和影响力。
4、建议借鉴“帆船教育进校园”的做法,以“海洋文化进校园”的形式,加快对海洋文化和海洋科普在学生中的普及。
2017年4月17日
答复内容:
*****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加强海洋文化传播和海洋智库资源保护案》收悉。经与相关部门会商,现答复如下:
一、关于建立健全海洋经济调度管理机制
市委、市政府历来高度重视海洋经济发展工作。2009年,我市成立了海洋经济规划建设及管理机构。2012年,市委、市政府成立了市蓝色经济推进协调委员会。该委员会由40余个部门组成,涵盖了产业、教育、科技、文化等各个领域,其中有海洋一产、海洋二产、海洋三产、海洋环境保护、海洋科技和人才支撑五个专项推进工作组,由市蓝办负责推进协调委员会的日常管理工作。此外,我市还设立了蓝色经济区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与驻青科研机构、海洋院所、涉海院士等高端海洋人才建立了定期协调联络机制。2015年,我市实施“海洋+”发展战略,建立了由发展改革、经济信息化、科技、海洋等十几部门组成的联席会议制度,研究海洋发展重大政策,解决实际问题,推动海洋+规划顺利实施。2016年,市委市政府将“国际先进的海洋发展中心”列为“三中心一基地”建设目标,成立由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人任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并专门设立海洋发展中心建设工作推进委员会,协调统筹海洋发展中心建设。
二、关于西海岸新区、蓝色硅谷实现错位发展
市委、市政府赋予了西海岸新区、青岛蓝谷不同的发展定位。其中,西海岸新区突出海洋经济发展主题,综合发挥国家级园区聚集、先行先试政策叠加优势,推进陆海统筹、港城联动、军民融合发展;青岛蓝谷核心区,面向全球集聚一流的海洋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科技领军人才,构建面向海洋尖端技术和实用技术研发、海洋新兴产业发展的多功能国家重大创新平台,提高科技创新、人才集聚和成果孵化功能,建设世界级海洋创新中心。二者都是围绕海洋经济实施发展,西海岸新区聚焦于海洋产业的发展,青岛蓝谷以海洋科技创新发展为目标,二者各有侧重,互为补充。
三、关于加强海洋文化挖掘、整理和传播
一是突出海洋文化宣传。采取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相结合的方式,做优主题宣传,强化舆论引导。先后与新华网、人民网、环球网、大众网、大众日报等国家、省级媒体开展宣传合作,在青岛市广播电视台多个频道、频率宣传海洋知识、播发海洋公益广告(片)。在党建频道设立了涉海类专业电视节目《海洋》,在青岛广播电台设立海洋专题栏目《蔚蓝海洋》,在青岛财经日报开设了“海洋经济”专版。同时,市级蓝色经济官网运营顺畅,依托网络平台建立了蔚蓝青岛宣传专页,蓝色经济微信公众号受关注程度不断提高,蓝色经济视频平台将于今年完成建设并向公众开放,海洋经济宣传力度不断增强。充分发挥名人示范效应,分别于2013年、2014年、2015年、2016年聘请“金牌工人”许振超、“中国船长”郭川、“深潜英雄”傅文韬、青岛市广播电视台首席播音员单云等担任青岛市海洋公益形象大使。在全国首次举办“蓝色青岛·海洋渔业杯”动漫大赛,进一步增强社会各界的海洋意识和对海洋文化的了解。会同青岛日报社联合发起“中国梦——青岛追梦”海岛行大型图文报道活动,全面探访报道65座海岛,编辑出版《海上桃花源》,对海岛文化和利用潜质进行梳理。2016年,会同市广播电台制作专题节目《胶州湾纪事》,获市委主要领导肯定性批示。目前,我市拥有24个全国海洋意识教育基地、1个全国海洋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按照国家海洋局要求,组织编撰出版《中国海洋文化·山东分册(青岛部分)》。2017年上半年在国家级、省级、市级媒体刊发相关稿件100余篇。
二是强化海洋文化教育。在全市推动海洋知识“进教材、进课堂、进校园”活动。目前,义务教育阶段海洋教育已基本普及,普通高中阶段海洋教育逐步推进。在全市义务教育学校1-8年级全面开设蓝色海洋教育地方课程,每两周1课时,每学年18课时,成为全国首个在义务阶段全面普及海洋教育的城市。开发编制完成全国首套海洋教育地方课程教材《蓝色的家园——海洋教育篇》,教材由青岛市政府统一采购,免费发放给学生使用。印发《关于建立青岛市中小学海洋教育社会实践基地的通知》(青教通〔2014〕099号),成立市海洋专家宣讲团,在中小学校开设蓝色海洋教育课程,设立16个青岛市中小学海洋教育实践基地,大力支持小海米俱乐部相关活动,先后组织了青岛市中小学生海洋知识竞赛、青岛市中学生海洋夏令营、冬令营、参观海洋科技馆、海上科考、游览海底世界等活动,启发学生对海洋科学的兴趣。目前,海洋教育特色学校已达100所,海洋特色教育居全国领先地位。
三是助推海洋文化节庆。以6·8世界海洋日暨全国海洋宣传日系列等活动为抓手,会同相关部门、单位大力传承弘扬海洋节庆文化。围绕海洋生态保护、渔业资源养护,联合有关单位连续多年组织开展了世界海洋日暨海洋生物资源增殖放流大型公益活动,组织了LOGO征集、播发公益广告、苗种认捐、涉海法律法规广场宣传、“人海和谐”万人签名征集、涉海企业产品展示、“蓝丝带”志愿者市民游客互动、志愿者清洁海岸沙滩等海洋主题活动,社会各界爱心企业、团体、市民、中小学生积极认捐苗种,亲身参与增殖放流活动。整合各方资源支持田横岛祭海节、灵山湾拉网节、红岛蛤蜊节、韩家民俗村(盐文化)等海洋民俗文化活动。积极参与涉海涉渔展会,参与承办农交会、渔博会等展览工作,组织涉海涉渔企业参加相关会展活动。积极服务中国(青岛)国际海洋节、中国国际航海博览会暨中国(青岛)国际船艇展览会等及沃尔沃环球帆船赛、国际极限帆船系列赛青岛站比赛、克利伯环球帆船赛青岛站比赛、世界帆船俱乐部公开赛等重大国际帆船赛事和各级别钓鱼比赛。
四、关于海洋科技平台开放
一是建立完善海洋院士定期交流机制。积极发挥市蓝色经济区专家咨询委员会作用,定期组织相关涉海院士及专家就我市海洋经济发展热点、难点问题进行交流座谈;在市蓝色经济官网开辟“智库专家”专栏,对涉海院士的科研成果进行挖掘、整理和宣传。二是推动“国字号”海洋科研机构承担社会责任。提案中提到的海洋科学国家实验室、国家深海基地是我国海洋科研的顶级平台,拥有国际一流的海洋研发设备,其中很多科技成果属于保密,不适宜实时向公众开放。但为了向公众科普我市海洋成果,承担社会责任,这些机构也会不定期组织对外开放参观。
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吸纳社会各界的建议意见,民主决策,科学规划,拓宽海洋教育渠道;进一步打造蓝色海洋教育新品牌,发挥实践基地优势;进一步开展海洋教育综合实践活动,探究学校海洋教育新模式;进一步加强海洋教育创新人才培养,彰显青岛本土特色;进一步推进青岛市中小学生海洋教育实践中心建设。同时,配合相关职能部门,及时宣传政府在建设国家级海洋公园、推动海洋科技转换、保护海洋环境、普及海洋知识、海洋特色学校等方面开展的工作和取得的成绩。特别是根据您的建议,组织本市媒体统一开设专栏专题,加强宣传策划,加强对海洋科技专家的宣传报道,加强与中科院海洋所、海洋科技国家实验室、国家深海基地等国字号海洋科研机构沟通协调,深度挖掘青岛特有的海洋历史与海洋文化内涵,更好的传播与宣传海洋文化,为打造海洋文化品牌、创建海洋文化名城做出更大贡献。
青岛市海洋与渔业局
2017年7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