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烂鳃病
病原:柱状曲桡杆菌,为革兰氏阴性细长杆菌,柔软、可曲桡,无鞭毛,适宜生长温度为25℃~28℃。
症状表现:花鲈感染后离群独游,行动缓慢,反应迟钝,体色发黑,头部尤其乌黑,呼吸困难,食欲减退。肉眼可见鳃盖内表面的皮肤充血发炎,严重时,中间部分常糜烂成一圆形或不规则大的透明小窗。鳃粘液增多,鳃丝肿胀、末端腐烂,软骨外露。
2.体表溃疡病
病原:哈维氏弧菌,是革兰氏阴性短杆菌,菌体直,随培养时间延长菌体缩短,长时间培养菌体近球形。极生单鞭毛,无荚膜,无芽孢,不产色素,兼性厌氧,对发酵葡萄糖、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均呈阳性。
症状表现:发病初期病鱼体色趋深,皮肤、尾鳍和上下颌吻部开始充血,病鱼上浮,离群独游,不摄食。随着病情加重,鳞片松散易脱落,皮下出血,肛门发红,头颅两侧、体侧出现红斑,逐渐发生溃疡,呈现不同程度的溃疡斑,尾部发生严重溃烂,甚至整个尾鳍消失。内部器官病变明显,肝肿大,色泽不匀,有土黄色浊斑,肾稍肿,肠壁充血,有黄绿色粘液样物从肛门外溢。一般体表呈现出血症状后已无法控制,在1天~6天内死亡。
流行情况:该病流行速度快,范围广,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多发于春、夏两季,特别是高温季节,已成为水产养殖动物的一大杀手。
3.弧菌病
病原:鳗弧菌。菌体短杆状、直杆状或稍弯,两端圆形,单个或两个相连,没有荚膜,极生单鞭毛,也有丛生的。生长温度5℃~30℃,适温为20℃~25℃。能产生毒素,属于革兰氏阴性菌。
症状表现:病鱼游泳无力,体表褪色,并伴随溃疡。鳍条基部及躯干部出血。眼球浑浊、突出,腹部肿胀,肛门红肿,肠内有黄色粘液,腹水很多,肝、脾、肾肿大或坏死。
流行情况:该病流行于世界各地,在富含有机质的海水及底泥中生存的时间较长,且还会增殖,危害各种咸淡水鱼类,四季都可发病,造成大量的死亡。
4.水霉病
病原:水霉。显微镜下观察发现,其内菌丝发达,纤细而繁多;外菌丝中等粗壮,无分隔,有稀疏分枝。动孢子囊很多,一般菌丝稍大,但直径不等,多呈棍棒形、纺锤形或哑铃型。
症状表现:鱼体因其它原因引起病变,使角膜变得浑浊,然后此处被水霉感染。随着病情的发展,感染的范围不断扩大,向眼睛四周及背鳍基部扩展,最后眼睛被厚厚的棉花状物所覆盖。病情严重者,全省布满棉絮状白色菌丝,并侵袭到鳃部,引起鳃丝溃烂。内脏多数正常或者轻微炎症。病鱼常浮至水面缓游,食欲不振,消瘦死亡。
5.淋巴囊肿病
病原:为淋巴囊肿病毒,是一种DNA病毒,属虹彩病毒。电镜下观察,该病毒存在鱼淋巴囊肿细胞(即肥大细胞)细胞质内的包涵体中,20面体对称,近似球形,由直径200nm~300nm的衣壳和直径140nm~170nm的核心两部分组成,没有囊膜,有些病毒是没有核心的空壳。成熟的淋巴囊肿细胞破裂后释放病毒,经鳃及损伤的皮肤、鳍侵入鱼体,也可经口腔感染。该病毒对干燥和冷冻稳定,生长温度为20℃~30℃,适宜温度为23℃~25℃。
症状表现:患病鱼体的头部、体侧、尾部及鳍的表面散布许多大而易见的单个或成片的疣状物,多分布在血管附近,颜色由白色、淡红色至桃红色。用力挤压,疣状物能脱离鱼体,造成出血。有时淋巴囊肿也出现在肌肉、腹膜、心包、咽、肠壁、卵巢、肝、脾等组织。
流行情况:该病是世界性鱼病,主要危害咸淡水鱼类。在我国浙江省象山、温岭、玉环等地都有发生。病情发展缓慢,很少引起大量死亡,一般仅使寄主体重下降并导致寄主畸形,从而降低其商品价值。多流行于6月~8月的高水温期。
6.鲈出血病
病原:在病灶部位发现两种病毒,其中肾上皮细胞质中的病毒颗粒带囊膜,病毒形状与疱疹病毒相似,是典型的C型病毒;肠肌细胞内和细胞间的病毒较小,无囊膜,常成群存在。确切的病原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症状表现:病鱼体表充血、出血,上下颌、吻部充血;鳍条有血丝。鳞片脱落,严重时形成溃疡斑。对病鱼解剖后发现,肝、脾均正常,肠壁有充血现象,部分病鱼肠出现结节。
流行情况:该病主要危害当年鱼,发病季节为6月份~11月份,9月份~10月份为发病高峰期,死亡率可达50%以上。
7.指环虫病
病原:菇茎指环虫和逆转指环虫等,隶属于单殖吸虫目、指环虫科。其中菇茎指环虫中等大小,逆转指环虫较大。他们以边缘小钩钩住次级鳃丝毛细血管外单层呼吸上皮,或插入毛细血管管壁内,甚至穿透整个次级鳃丝;中央大钩常钩住次级鳃丝基部的上皮,或直接插入次级鳃丝的结缔组织,有时甚至伸入鳃辐软骨。多寄生于第二、第三鳃片。菇茎指环虫的感染强度远远低于逆转指环虫,但其造成的损伤程度和范围远远高于后者。流行于春末夏初,适宜温度20℃~25℃。
症状表现:初感染时,仅局部鳃丝受到损伤,寄生处发生贫血,部分鳃丝血管充血,并伴随轻微的肿胀;严重感染时,鳃丝粘液显着增加,整个鳃丝呈苍白色,鳃部明显浮肿,局部发生溃烂,鳃瓣表面分布着许多由大量虫体密集而成的白色斑点,鳃盖张开。
8.淀粉卵涡鞭毛虫病
病原:淀粉卵涡鞭毛虫。其营养体呈卵形或20梨形,虫体大小为20μm~350μm,在一端形成具有几条细长假根状突起的附着器,靠近假根状突起处有一个红色眼点和一条口足管。营养体胞质中有许多淀粉粒,核不易看清。营养体成熟后或在病鱼死后缩回假根,离开鱼体,进入水中,分泌出一层纤维质形成包囊。虫体在包囊内进行二分裂产生大量涡孢子,并释放到水中,附着到鱼体上而发育成新的营养体。
症状表现:淀粉卵涡鞭毛虫主要寄生在鱼的鳃上,其次是皮肤和鳍等地方。被寄生处组织发炎、出血,甚至坏死,鳃丝呈贫血状。病鱼游泳无力,浮游于水面,呼吸困难,鳃盖闭合不规则。病情严重者,肉眼可见体表有许多小白点,鳃上有淡红色团块,鳃组织严重损坏,软骨外露,呼吸机能受障碍随即死亡。
流行情况:此病流行于夏秋高温季节,硝酸盐含量高的养殖水域较易发生,我国山东省日照市、广西北部湾、广东等地均有此病流行。
9.孢子虫病
病原:角孢子虫、尾孢子虫、库道虫等。角孢子虫两个极囊分布在缝脊的两侧,一般互相靠近,营养体呈变形虫状,寄生在胆囊中;尾孢子虫属碘泡科,孢子每片壳的后端延长成尾状突起;库道虫属四极科,有四个极囊,集中于前端,多寄生在肌肉中。
症状表现:寄生部位可见白色包囊,被寄生鱼体身体消瘦,生长不良,组织充血、发炎,严重时坏死。鳃、体表粘液增多,多散发性死亡。
流行情况:孢子虫病属慢性疾病,一般常年都可发生,没有季节性。
(转自海洋财富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