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日报:休渔,涵养海洋财富

大众日报:休渔,涵养海洋财富

发布时间:2010-06-12

  从6月1 日中午 12 时起, 2010 年度为期三个月的黄渤海伏季休渔正式拉开帷幕,我省1 万余艘海洋捕捞渔船正在按照“船进港、网入库、人上岸、证集中”的要求陆续返港待休。
  根据农业部部署,北纬35 度以北的渤海和黄海海域伏季休渔时间为6月1日 12时至9月1日 12 时,除单层刺网(渤海单层流网的网目尺寸须 90毫米以上)和钓钩外,禁止其他渔具在伏季休渔期间从事捕捞活动。我省禁渔区线内的黄海海域定置作业休渔时间为6月1日 12 时至8月 20日 12时,其中鳀鱼落网(老牛网)休渔时间为6月1日 12时至9月1日 12时。
  多年来,有“全国伏休看山东”的说法。我省海岸线长,海域面积广,全省各类渔船 11.4万艘,渔民渔工群体庞大,渔业安全和休渔任务繁重。
  山东省海洋与渔业厅厅长侯英民介绍,1995年起国家开始实施的海洋伏季休渔制度,目的是保护海洋渔业资源、转变渔业发展方式、保障渔业可持续发展。我省休渔措施主要是大马力渔船定点停靠、重点渔港码头、渔船集中停泊点的重点监控、重点地区和敏感地区的重点监管,统一执法规程、协作办案、海查陆处、联合执法等等。
  伏季休渔也是渔业资源枯竭逼出来的。据调查,近年来,由于水域环境污染不断加剧以及长期以来对渔业资源的持续高强度开发利用,海洋渔业资源和水域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水域生态荒漠化现象日益严重,水生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威胁。据统计,我省近海的 47个主要捕捞品种,已有7 种充分利用, 27种过度利用,6种处于严重衰退,有的甚至已濒临灭绝,渤海鱼类已经由 20 多年前的 63 种下降到现在的不足30种,很多海域已经变成无鱼可捕的海洋荒漠。保护水生生物资源刻不容缓,任重而道远。
   休渔过后鱼儿欢。山东省海洋捕捞生产管理站站长王熙杰说,经过几年的伏季休渔,我省主要经济种类得到了有效保护,资源种群数量在增加,不少已经枯竭的渔业资源品种特别是增殖放流品种得到了较明显的恢复,海蜇、对虾、梭子蟹、鱿鱼、带鱼产量明显增加。休渔结束后渔获物产量增加、质量提高。
  为了让大海休养生息,修复渔业资源,除了实施伏季休渔外,山东还累计投入渔业修复资金6 亿多元,投放各类水产鱼苗80 亿尾,并且把报废船体、玻璃钢构件投入近海海底,为海洋生物栖息建造了世界上最大的海底森林。
   资源修复还促进了水产种苗、水产品加工贸易、渔需物资供应等相关行业的发展,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同时资源修复还取得了明显的生态效益,如通过海蜇放流,有效地抑制了赤潮生物的过快繁殖,减少了赤潮的发生;通过贝类的底播增殖,有效地降低了近海海水的富营养化程度;促进了渔船作业结构调整,许多渔民将拖网作业改为流网作业,有效保护了海底植被和渔业资源。
  休渔开始后,海鲜价格会略涨。但据调查,由于冻品储备充裕,我省养殖量大,预计休渔期水产价格波动不会太大。 

        (来源: 大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