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海洋与渔业局2014年上半年工作总结
发布时间:2014-09-01
今年以来,我市海洋与渔业工作紧紧围绕建设国内一流、世界知名“海洋强市”目标,积极实施蓝色引领,加快建设蓝色粮仓,海洋综合管理和现代渔业发展取得新突破。预计上半年,全市主要海洋产业总产值1140亿元,增长8.5%;渔业经济总产值108亿元,增长5%;水产品总产量45.3万吨,水产品产值45亿元,增长6%。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强化海洋综合管理,加快实施蓝色引领
一是不断完善海洋规划体系。加强海洋区划规划引领,开展了《青岛市海洋功能区划》编制,完成评审进入报批程序,并进入青岛规划展览馆进行展览。全面展开县级海域使用规划,正在按时间节点推进编制工作。参与研究制定了《胶州湾保护条例》,用立法的形式对胶州湾实施终极性、永久性保护。科学规划海域海岸带保护利用体系,会同市发展改革委编制完成了《青岛市海域和海岸带保护利用规划》,经市政府审批通过并发布实施。加快推进《凤凰岛海洋文化旅游产业聚集区区域用海规划》审批。坚持“保护优先、适度利用”,全面启动《青岛市海岛保护利用规划》编制工作。《青岛市滩涂保护利用规划》《海洋重要资源勘探专项规划》等规划正在编制,为依法管好、科学用好海洋资源提供强有力的保障。二是深入做好海洋服务保障。认真做好西海岸新区、蓝色硅谷核心区、红岛经济区等海洋经济功能区服务保障工作。积极争取东亚海洋合作平台落户青岛,会同市有关部门制定方案,提出了建设六大中心、五个基地的工作设想。协调国家海洋局出具支持西海岸新区发展意见。快速办理董家口港区、青岛地铁、万达国际文化旅游城等项目用海手续,保障全市重点项目建设用海需求。圆满完成克利伯环球帆船赛、国际极限帆船赛等协调服务工作,确保比赛顺利进行。积极推进海洋经济创新发展区域示范,组织企业参加国际海洋科技与海洋经济专题展览。三是切实加强海域使用管理。积极推进海洋综合管理体制改革,会同市编委办等部门研究健全优化市和区市涉海属地化管理体制。深化海域动态监视监测管理系统建设,完成国家、省、市三级数字海洋系统网络平台联合调试,组织开展“数字海洋”建设基本框架论证,推进海洋与渔业信息化建设。优化海洋环评和用海审批程序,提升审批效率和服务水平,上半年受理、审查用海项目18宗,新办理海域使用确权13宗。四是着力扩大海洋宣传。积极组织开展“世界海洋日暨全国海洋宣传日”活动,联合16个单位组织开展了海洋生物资源增殖放流公益活动,通过LOGO征集、公益广告、苗种认捐、广场宣传等海洋主题活动,营造了全社会关注海洋、热爱海洋、开发海洋、保护海洋的良好氛围。
二、推进海洋生态文明,构建和谐蓝色家园
一是全力创建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制订了《青岛市国家级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创建工作方案》,成立了市长为组长的创建领导小组,启动编制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规划,围绕海洋经济发展、海洋资源利用、海洋生态保护、海洋文化建设、海洋管理保障等开展调查和自评估,全面申报建设国家级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二是加大海洋环境监测评价。编制海洋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建设工作方案,健全全市海洋与渔业环境监测网络。突出抓好近岸海域、海洋工程建设项目的海洋环境跟踪监测评价,组织了八大类15个专题、300多个站位的海洋环境现场监测,及时发布2013年海洋环境质量公报。三是实施重点海洋生态修复。积极构建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海洋保护区体系,我市第一个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青岛西海岸国家级海洋公园获国家批复建设,全市海洋保护区总面积达到600多平方公里,约占海域面积5%。积极推进灵山岛、三平岛、竹岔岛等海岛海岸带整治修复项目建设,加快申报斋堂岛、冒岛两个国家级海岛生态建设项目,启动大管岛岛群、潮连岛海洋特别保护区的选划申建工作。四是加强海洋防灾减灾建设。通过手机短信平台和海洋灾害预警发布平台,及时发布海洋灾害预警信息。针对浒苔灾害,建立了四位监测、三道防线、陆海联动、综合处置的常态化浒苔应对处置机制,及时启动应急响应,建成集卸载、压榨、转运等功能于一体的浒苔海上综合处置平台,创新“1+X”海上打捞和网格化处置模式,形成日压榨处置3000吨浒苔能力,全面提升浒苔无害化处置和资源化利用水平。
三、着力打造六大基地,建设富饶蓝色粮仓
今年以来,认真贯彻国务院、省政府现代渔业发展会议和文件精神,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全面分析研判我市发展现代渔业的现状、优势、存在问题和发展潜力,对全市现代渔业的发展思路、目标进行了重新定位,明确思路目标、具体措施和政策保障,立足于转变渔业发展方式、保障市民“菜篮子”安全、丰富、有效供给,在全国率先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建设蓝色粮仓的实施意见》,编制了蓝色粮仓建设规划,全力打造全国一流的“六大基地”。一是水产良种繁育基地。加强良种研发培育,强化特色良种选育,大力推进省级以上原良种场建设,规划建设高水平的水产良种繁育示范园区。集中培育了贝宝、明晓等年育苗能力1亿单位以上的10家水产良种繁育基地,新验收通过2家省级水产良种场。积极开展水产良种成果转化专题研究,着手制定蓝色种业发展规划,全力打造水产良种研发基地和供应基地。二是水产健康养殖基地。重点发展陆基工厂化养殖、深远海抗风浪网箱养殖、大型藻类养殖、池塘标准化养殖,突出抓好养殖设施设备和池塘标准化升级改造,积极推广生态健康养殖模式和先进技术,打造高标准养殖基地。上半年全市共完成渔业标准化池塘改造2700亩,新增工厂化养殖面积1.6万平方,新发展深水网箱30个,藻类养殖7000亩。三是渔业资源养护基地。加大增殖放流资金投入,科学安排增殖放流品种和放流水域,健全完善增殖放流监管制度,现已完成放流14.4亿单位。以人工鱼礁建设为载体,结合生态养殖、增殖放流和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建设,加快推进海洋牧场建设,今年以来投放礁体近3万空方。四是远洋渔业生产基地。扩大远洋渔业政策宣传推介,发挥远洋渔业扶持资金效益,加快建设远洋渔船,突破发展远洋渔业。全市已发展远洋渔业企业20家,获批远洋渔船85艘,其中,正在作业渔船43艘,已批在建渔船32艘,已批待建渔船10艘。累计回捕水产品2万吨,实现产值2.5亿元。积极争取马来西亚远洋渔业项目等海外远洋渔业合作。五是水产加工出口基地。稳定发展来料加工,积极发展地产品加工,突出发展精深加工,集中推进城阳水产品出口加工基地、胶南海藻加工基地、黄岛特色水产品加工园区建设。1-5月份,全市水产品进出口总额13.64亿美元,同比增加4.3%,其中出口创汇额6.46亿美元。六是水产冷链物流基地。全力推进中国北方(青岛)国际水产品交易中心和冷链物流基地项目,编制完成《青岛港董家口港区胡家山作业区规划方案》,现正在编制产业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一期拆迁工作基本结束,二期拆迁清点工作正在开展评估和测绘,项目将于9月份开工建设,主体工程于2016年基本完成。
四、深化海上综合执法,打造坚实蓝色盾牌
一是切实加强海洋执法监察。深入开展“海盾”“碧海”“护岛”专项执法行动,加大重点海域巡查力度,对非法围填海、盗采海砂、违规倾废、破坏海岛资源、违法构筑养殖池等违法行为重点查处,共查处违法用海行为11起、前海非法养殖池12个,开展海岛执法检查66次,查获盗采海砂船2艘、违法倾废船1艘。二是切实维护渔业生产秩序。全面理顺渔业安全管理体制,实施渔业安全生产月调度制度,编制渔业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指导手册和制度汇编,开展“三无”渔业生产泡沫船筏专项清理整治,组织渔船资质专项检查行动,渔船检验和登记证书合格率达到100%。制定远洋渔业安全生产管理办法和远洋渔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加强远洋渔船规范管理。认真贯彻落实海洋捕捞渔具最小网目尺寸制度,全面加强捕捞渔具规范化管理。实施海陆结合,突出重点渔港,建立协管机制,采取最严的监管措施,切实强化伏季休渔管理。积极开展水产品质量专项整治行动,加大水产品安全抽检力度,水产品质量抽检综合合格率为100%。三是切实增强海洋执法能力。加快推进海洋集中执法管理体制改革,强化海洋渔业执法能力,探索建设海陆互动、海陆统筹的执法体系。不断推进执法规范化建设,坚持重大行政处罚集体讨论制度,调整修改行政处罚事项裁量标准,组织开展执法队伍军事体能训练和执法实务培训,圆满完成“西太平洋海军论坛”活动海区保障任务,获军队充分肯定。
今年以来,全市海洋与渔业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海洋综合管理体制有待完善、现代渔业发展水平有待提升、行政执法效能有待改进等不足之处,在下一步的工作中将着力加以改进,并将继续围绕加强海洋综合管理和加快现代渔业发展两大目标任务,认真履职,扎实工作,为全市率先科学发展、实现蓝色跨越作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