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海洋与渔业局2014年工作总结和2015年工作计划

青岛市海洋与渔业局2014年工作总结和2015年工作计划

发布时间:2015-01-20

    2014年,我局认真履职,扎实工作,将服务、改革、法治理念贯穿全年工作始终,海洋综合管理能力进一步提升,现代渔业持续健康发展,全年主要海洋产业总产值2950亿元,增长9.3%;渔业经济总产值470亿元,增长8%;水产品产值145亿元,增长4.3%。争取国家、省资金6.1亿元。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强化海洋综合管理,加快实施蓝色引领。争取国家海洋局、省厅在最短时间内出台了支持西海岸新区加快发展的政策意见,向西海岸新区全面赋权,协助筹建青岛国际海洋产权交易中心。成功争取蓝色硅谷申创全国科技兴海产业示范基地。“蛟龙”号母港-国家深海基地主体工程基本建成。我市成功获批国家海洋高技术产业基地试点城市。优化海洋环评和用海审批程序,有力保障董家口港区、地铁过海隧道、万达国际文化旅游城、邮轮母港等重点项目建设用海需求。完善海洋规划体系,《青岛市海洋功能区划》修编完成上报省厅,《青岛市海岛保护规划》编制工作有序推进。参与制定了《胶州湾保护条例》《青岛市海域海岸带保护利用规划》,严守胶州湾保护控制线,严禁胶州湾围填海,对胶州湾实施终极性、永久性保护。组织开展了海洋生物资源增殖放流大型公益活动,积极争取中国海洋科技馆落户即墨,营造了全社会关爱海洋的良好氛围。

  二、建设海洋生态文明,构建和谐蓝色家园。积极开展国家级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创建。健全海洋环境监测网络,组织开展八大类15个专题海洋环境现场监测,近岸海域海水环境质量总体良好。我市第一个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青岛西海岸国家级海洋公园成功获批。坚持“依法清理、以人为本”,开展胶州湾海域养殖设施清理整治,共拆除网箱4万多个,清理海域1400亩。成功争取国家批复大公岛保护与利用示范项目,唐岛湾公园、市南中心海岸等两处岸线被评为山东“十大最美海岸”。创新实施浒苔“1+X”海上打捞模式,成功运行浒苔海上综合处置平台,严格落实重点打捞区域网格化管理,浒苔到岸率大幅降低,科学处置和资源化利用水平明显提升。

  三、转变渔业发展方式,建设富饶蓝色粮仓。在全国率先研究出台了《关于加快建设蓝色粮仓的实施意见》,全力打造全国一流的现代渔业“六大基地”,省政府在我市召开海上粮仓建设调研现场会。充分发挥远洋渔业政策叠加效应,总吨位8000吨的亚洲最大拖网加工船“明开”号获批。成功争取马来西亚50艘远洋渔船配额。全市已发展远洋渔业企业25家,获批远洋渔船109艘,正在作业57艘,今年完成产量7万吨,产值7.5亿元,同比增长四倍。全市70%池塘完成标准化改造。海洋牧场建设加快推进,投放礁体137万空方,放流水产苗种15亿单位,近海对虾、梭子蟹等渔获物明显增多。总投资100亿元的中国北方(青岛)国际水产品交易中心和冷链物流基地项目一期拆迁、补偿工作全部结束,产业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完成,2016年建成投产。蓝色粮仓展区成为农交会亮点。中国国际渔业博览会成功举办。全年水产品出口创汇16.6亿美元,居全国城市领先。

  四、深化海上综合执法,打造坚实蓝色盾牌。深入开展“海盾”“碧海”“护岛”“护渔”四大专项执法行动,查处破坏海洋资源案件23起,查办渔业违法案件439起,清理非法网具3200余套。实施海陆结合,采取最严监管措施,强化伏季休渔管理,共查获偷捕渔船385艘,成为打击违规偷捕力度最大的一年。积极开展水产品质量专项整治行动,全力保障水产品质量安全。切实强化平安渔业建设,开展了“三无”渔业生产泡沫船筏专项清理整治,实施渔业安全基础保障工程,为1700余艘渔船更换救生设备。全面落实强渔惠渔政策,共落实中央渔船油价补助2.92亿元,全市渔民政策性互保入保率达到95%,平均保额36万元,保费补贴比例达60%,居全国领先。

  2015年,我市将深入实施蓝色引领,全力打造蓝色粮仓,以法治思维指导工作,以改革精神创新工作,以服务理念改进工作,以安全底线保障工作,着力推进海洋综合管理实现创新升级、现代渔业发展实现转型升级、依法护海兴渔实现提质升级。

  一、实施蓝色引领,保护海洋生态,推进海洋综合管理实现创新升级。一是不断提升海洋服务水平。全力支持西海岸新区海域使用管理创新、争创国家科技兴海产业示范基地,推进青岛国际海洋产权交易中心建设运作,指导开展海域使用权市场化流转试点。提升审批效能和服务水平,重点保障重大海洋经济项目、重大民生保障项目、重大生态工程项目用海需求。开展海域不动产登记,推广海域使用权抵押贷款,帮助企业解决融资难题。二是着力强化海域海岛管理。加快推进海洋功能区划修编报批。探索编制海域资源综合利用总体规划,对用海项目全过程动态监管。编制完成《青岛市海岛保护规划》,破题海岛保护与开发利用,组织实施大公岛保护与开发利用示范项目。三是大力建设海洋生态文明。全面创建国家级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严格落实《胶州湾保护条例》,健全胶州湾管理长效机制,申建胶州湾海洋特别保护区。突出抓好近岸海域、海洋工程建设项目的海洋环境跟踪监测评价,实施海洋预警能力升级改造和海洋生态环境监督管理系统、在线监测系统建设。进一步优化浒苔处置机制,提升浒苔科学处置和资源化利用水平。

  二、建设六大基地,打造蓝色粮仓,推进现代渔业发展实现转型升级。一是水产良种繁育基地。研究出台蓝色种业发展规划,加强水产原种保护和良种研发培育,重点培育1万立方米水体以上的水产良种繁育基地。二是水产健康养殖基地。积极发展陆基工厂化养殖、深远海抗风浪网箱养殖和池塘标准化养殖。全市工厂化养殖车间新发展3万平方米,池塘标准化改造新增4000亩,深水抗风浪网箱新增50个,大型藻类养殖新增500亩。争创10处农业部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三是渔业资源养护基地。继续开展海洋生物资源增殖公益放流活动,全年增殖放流苗种9亿单位。加快建设崂山湾公益型海洋牧场和2处增殖型人工鱼礁区。大力发展休闲渔业,建设休闲海钓基地和休闲渔业示范园区。四是远洋渔业生产基地。积极推进与东南亚、西非远洋渔业合作,争取全市远洋渔船总数达到120艘,作业渔船达到80艘,全年远洋渔业捕捞量突破10万吨。五是水产加工出口基地。推动城阳区水产品出口加工基地建设,推进渔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行业协会规范化发展,积极培育推介渔业品牌。全年水产品出口创汇达到15亿美元。六是水产冷链物流基地。全面开工建设中国北方(青岛)国际水产品交易中心和冷链物流基地一期工程,确保2016年底建成投产。

  三、强化安全监管,加大惠渔力度,推进依法护海兴渔实现提质升级。强化红线意识和底线思维,持续深入开展以整治违规渔具、三无渔船为重点的渔业安全生产检查,改进完善安全协管员管理体制,全面示范推广标准化笼壶作业渔船船型,全面置装渔船身份标识,力争实现渔船全覆盖、无缝隙监管,确保渔业安全生产形势稳定。试点推行水产养殖企业产品质量安全等级评定制度,加强例行监测、监督抽查和执法查处,保障水产品安全供给。做好渔业油价补贴资金发放,继续推进政策性渔业保险,全市渔民入保率达到95%,保险总额突破60亿元。探索养殖权和捕捞权证抵押及流转方式,开展渔业养殖政策保险试点。深入开展“海盾”“碧海”“护岛”“护渔”专项执法行动,以最严密的巡查、最严格的措施、最严厉的执法,重点打击非法捕捞、盗挖海砂、破坏海域海岛资源等违法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