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瑞姆心理家庭教育:为什么强势父母“祸害多”?

我们身边很多父母,跟孩子沟通时习惯表现得很强势。

这种强势主要体现在:

第一,说话居高临下、咄咄逼人

心里盼着孩子好,说出来的话却尽打击孩子。

就像晓莉,孩子玩挂件比较危险,她担心挂件掉下来砸到孩子。

但她没有说:“挂件很危险,掉下来砸到你的手,会很痛的。”

而是说:“叫你别乱摸,你耳朵聋了吗?”

生活中很多父母都喜欢这样——

孩子发生磕磕碰碰伤到了,父母却不关心孩子身体,而是冷嘲热讽:“叫你不要乱跑,你看,摔了吧?活该!”

孩子释放天性、调皮了一点,父母却不告诉孩子麻烦和后果,而是使劲阻止:“跑什么跑!回来!不许乱跑!”

其实父母做这些表达是为了孩子好,希望孩子健健康康、顺顺利利长大;

可是孩子听在耳朵里却变了味,觉得父母处处管着自己,好像自己什么都做不好、到处惹是生非一样。

第二,面子大过天

心里是心疼孩子的,却觉得表现出这份心疼有些丢脸,故意凶孩子。

就像晓莉,她明明可以告诉巧巧:这位置放个挂画容易砸到你,不要去碰。

但当着我的面,她不好意思指出我不对,觉得那显得自己不会做人,于是用指责来表达心疼。

这样一来,她在我面前就维持了比较好的形象。

生活中很多父母也习惯这样做——

孩子考试进步了,心里想夸奖孩子,但觉得那样不符合自己作为父母的权威形象,于是端着架子说:“下次要考得更好。”

孩子搞砸了一件小事,父母心里也觉得没什么大不了,但转念一想就这样放过孩子,显得自己很没有威严,于是很严厉地训斥孩子:“你没长眼睛吗?”

父母本意是想支持孩子,让孩子更有上进心、能长个教训;

但孩子感受到的却是不支持,父母难看的脸色、刺耳的口气,都让他感到被打压、被否定。

其实,孩子的大脑尚未发育完全,对父母的表达缺少深层理解,只能从表层去获取信息。

听到父母言辞咄咄逼人,就会认为父母很“凶”,心生紧张害怕。

全身心都被恐惧支配,就没有心力去思考父母是不是真心为自己好;

听到父母打压否定,就会感到尊严受到打击,心生愤怒不甘。

不敢对着父母发作,就只能向内攻击自己,因此感到抑郁、焦虑。

父母长期用强势态度对待孩子,会带来两个副作用:

第一,孩子不敢、不愿和父母沟通,觉得父母不可能理解自己。

由于父母总是戴着一张“强势”的面具,孩子不知道父母的真实想法,就会感受不到父母对自己的爱,对亲情的体验很差。

巧巧在咨询中,曾对我说过一句话:“我是妈妈捡来的孩子。”

我问她为什么会有这个设想?巧巧说,因为妈妈对她很坏,她觉得自己不是亲生的。

我和晓莉沟通中,能感受得到她非常爱孩子,可这些爱一点都没有传达给巧巧。

她过度扮演了一位“强势的妈妈”,忽略了表现自己作为妈妈,真正的心情和心声。

所以,巧巧怀疑她是“假妈妈”,回避与她交流,表现得很自闭,百般无奈的晓莉才会求助于心理咨询。

第二,由于父母习惯强势对待孩子,孩子的处世态度也变得极端。

巧巧有一个特点:说话前会紧盯着我的脸,像是在看我有没有生气。

如果我比较严肃,她就不太敢说出心里话,而是说一些讨好我的话,比如“我最近很乖,很听话。”

沟通中习惯讨好,其实是顺应了晓莉一贯的强势态度:巧巧意识到只有讨好晓莉,她才会对自己稍微温柔一点。

所以,强势父母容易养出讨好的孩子。

除此之外,强势父母也容易养出跟自己一样强势的孩子。

就像有的孩子在班里很占强,吃不得亏,经常因此跟同学发生矛盾。

这些孩子耳濡目染了父母的行为模式,就只会“强势”这一种与人打交道的方式。

这两类孩子都容易在群体里被“边缘化”,被别人忽视、讨厌,导致他们陷入自卑、自我否定的心理泥潭。

孩子成长过程中,父母摘下“强势”的面具至关重要。

它关系到孩子自信、自尊的健康建立,以及自我肯定、自我认同的正常展开。

不但能让孩子善于平衡情绪压力、协调人际关系,也会让孩子更加信任、敬爱父母。

《家有儿女》中有一个桥段:

亲朋好友来家里做客,看上了家里一个物品,刘梅和夏东海碍于情面不好拒绝。

发现这个物品属于女儿小雪,他们灵机一动,让小雪自己判断要不要把物品送人。

结果小雪理直气壮地一口拒绝,完全没有心理负担。

送走客人后,刘梅和夏东海盯着小雪,小雪以为他们要训斥自己。

结果两人问:“我们想请教你,怎么能做到理直气壮地拒绝别人,而且不给任何理由掩饰?”

小雪回答:“拒绝本来就不需要理由,你们这属于讨好。”

你发现了吗?在这一幕里,年幼的女儿反而给年长的父母“上了一课”。

看起来,小雪伤了客人的情面,但其实她用自己的方式,捍卫了这个家的尊严。

而她之所以有能力这样做,是因为刘梅和夏东海平时与小雪相处时,都尽量放下强势,心平气和地与她说话。

哪怕斥责小雪做错事,他们也会平静地给出理由:你哪里做错了,我们为什么要生气,我们希望你怎么该做……

这样一来,小雪就知道父母是可以好好交流的,从而在沟通时没有心理包袱,不过度讨好也不过度强势。

这就是一对不强势的父母,带给孩子的正向引导。

预约咨询:+V drmxinli

电话:4008202621

不强势,听起来简单,做起来其实不容易。

它需要我们领会两个要点:

第一,不要恐惧与孩子“平起平坐”

中国传统家庭结构类似“君臣”:父母是君,子女是臣,父母的话就是圣旨。

很多父母哪怕心里想包容孩子,言行上也必须摆出“父母的威严”。

但这样一来,他们也没机会知道孩子的真实想法,及时修正孩子的品行纰漏,以及在孩子需要帮助时及时给出支持。

如果父母对“平起平坐”感到羞耻,就会呈现“假大空”的状态:

孩子夸大了父母的威严,觉得父母是了不起的大人物,自己和父母相比非常差劲,所以得不到肯定;

可随着年纪渐长,孩子慢慢意识到父母没什么了不起,就会对父母深深的失望,对自己深深的自卑。

倒不如一开始就放下对“平起平坐”的恐惧,放下对父母威严的执着。

如此一来——

孩子就会在知道父母真实面貌的基础上,建立真实的自信,理解父母的难处,建立更紧密的亲子联结。

第二,孩子有权利捍卫自己。

晓莉和巧巧相处过程中,听到巧巧提出反对意见,哪怕理智上知道应该听孩子说,情感上却无法接受。“

她从头到尾都是我生的,我会觉得我怎么对待她都是理所当然的 。”

其实,这是因为晓莉过度在乎自己的权利,忽视了孩子也有一定权利,也可以为自己做主。

如果意识不到这点,在“为自己做主”这一点上,亲子之间就会隐秘地互相争夺。

比如,父母表明开明,其实什么都要替孩子做决定;

或者,孩子表明顺从,私底下处处跟父母对着干。

然而,“为自己做主”是每个人的天性,也是孩子成长中必须学会的一环。

因此,父母不妨允许“拒绝”在亲子关系里发生。

放下对权利的执着,转而关注孩子渴望被看见的内心世界,不阻止孩子捍卫自己,而是引导孩子更好地捍卫自己。

这样一来,孩子就能学会表达自己,捍卫自己,爱自己。

最后,送给大家一句纪伯伦的诗:

“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儿女。

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你可以拼尽全力,变得像他们一样,却不要让他们变得和你一样。”

共勉!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