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攻日本,比亚迪,狠!

在全球新能源汽车浪潮中,比亚迪正酝酿着一场震动日本汽车市场的“大动作”——进军日本“K-Car”领域。

“K-Car”是指长宽高不超过3.4m、1.48m、2m,座位不超过4个,载重不超过350kg,排量不超过0.66L的轻型车,是日本独有的规格。

这一独特车型也被美国和欧洲视为日本汽车市场的“非关税壁垒”,此前无论美国车还是德国车,从未有国外品牌涉足“K-Car”。而比亚迪本次决定布局“K-Car”,则有望成为首个真正攻入日本轻型车大本营的外国车企。

一、比亚迪在日本

为了这一天,比亚迪准备已久。

进入日本市场,比亚迪也面临了诸多挑战。日本汽车市场被称为“世界上最封闭的市场”,90%的市场份额被本土品牌占据,留给外国车的空间只有10%,外国车要想在一般消费者心里建立品牌形象是难上加难。

比亚迪与日本市场的缘分,始于2015年2月。比亚迪以电动巴士为先锋,向京都交付了5辆电动巴士K9,每辆车的出口价近400万元,这是中国汽车第一次出现在日本街头。然而,当时这款中国制造的纯电巴士并未得到日本网友的认可,有人甚至表示“估计跑着跑着就散架了,不知道一年后是什么样,我坚决不坐”。但实际运行一年后,比亚迪K9凭借安静的车内环境、充足的上坡动力和舒适的乘坐体验,得到了乘客和运营商的肯定。

以电动巴士为开路先锋,再跟进新能源乘用车,这也是比亚迪进入德国、英国、新加坡等发达国家的惯用策略,但对于有丰田镇守的汽车王国日本,比亚迪仍是慎之又慎。

2022年,比亚迪成为全球首家停产燃油车的车企,并宣布正式进军日本乘用车市场。要知道,在燃油车时代,美国车和欧洲车都未能完全打开日本市场,率先迈入新能源时代的比亚迪,引发了无数人的关注。

2022年7月,其亚太区销售事业部总经理刘学亮,用一口略带关西腔的流利日语介绍了元PLUS、海豚和海豹三款车型。在发布会的视频致辞中,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表示,作为全球最早研发新能源汽车的企业,比亚迪带着对电池、电机、电控和车规级芯片等全产业链核心技术的全面掌握来到日本,与日本消费者没有距离。

二、打开品牌知名度

2023年10月,趁着东京车展的机会,比亚迪对来自日本各地的汽车爱好者展开调研,发现六成受访者表示“没听说过比亚迪这个品牌”。

如此低的品牌认知度,让比亚迪日本分公司的市场部负责人远藤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他向总部提议,在日本,著名演员出演的电视广告对提升品牌认知度特别管用。获得总部的支持后,远藤立即遴选代言人,最终选定了长泽雅美。

这位日本国民级女星在中国也拥有较高的人气,而且近几年没有接过汽车的广告,具备话题性。在拍摄方案上,远藤大胆提出以“新人”的定位出镜,先让大家了解纯电车的功能与安全已经与油车没有差别,进而才是“比亚迪与日本国内品牌一样值得考虑”。

2024年4月 - 6月,长泽雅美主演的比亚迪广告在日本全国播放,引发了很大的话题。广告播出后,比亚迪的品牌认知度从20%提高到了40%,线下店的进店人数同比增加了86%,同期上市的“海豹”收获了400辆订单,9月广告重播时,3款车的总订单也创下新高。

乘着这波品牌认知度的增长,比亚迪2024年在日本市场的纯电销量达到2223辆,首次超过了丰田,但前面的对手还有日产(3万辆)、特斯拉(5600辆)和三菱(2500辆)。

三、真正的挑战

要继续在日本市场发展,比亚迪需要借鉴美国车和德国车的经验教训。

1990年代,美国车曾在日本掀起一轮风潮,但后来因车身尺寸大、燃油效率差、混动车型少、售价高、售后网点少等问题,市场份额连年下降,福特在2016年宣布退出日本市场。而德国车则凭借故障率低、设计符合日本消费者喜好、建立了规模可观的经销商网络、售后质量高以及舍得在广告营销上砸钱等优势,在日本市场占据了一席之地。

结合这些经验教训,比亚迪进入日本两年来,在全日本36个都道府县陆续开设了60家门店(预计年底达100家),在销售和售后上采用日本模式,签约国民偶像建立品牌形象。

更重要的是,比亚迪决定在其现有车型的基础上,推出专为日本市场打造的“K-Car”。据比亚迪日本总裁东福寺透露,公司计划2026下半年推出一款纯电轻型车,抢占规模达180亿美元的日本轻型车市场。

比亚迪日本总裁东福寺很有信心地表示:“当消费者发现纯电K-Car既能省油又不用牺牲实用性,市场格局将被重新定义。”

比亚迪进军日本“K-Car”领域,不仅是对日本汽车市场的一次大胆挑战,更是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走向世界的重要一步。

当中国制造的纯电“K-Car”登上舞台的那一天,被改变的或许不只是日本市场,全球新能源汽车的版图也将再次改写,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也将以更加自信的姿态,在全球汽车产业的舞台上绽放光芒。